【周易十翼】乾卦文言传-(清)惠棟撰《周易述•卷十九》

| 易经注解| 2023-04-16 00:17:53| 0

《周易述》卷十

文言傳。

《注》:文言。乾坤卦爻辭也。文王所制。故謂之文言。孔子為之傳。

《疏》:〈文言〉一篇,皆夫子所釋乾坤二卦卦爻辭之義。故云「卦爻辭」也。梁武帝云:「文言是文王所制。」案:「元者,善之長也」一節,魯穆姜引之,在孔子前。故以為文王所制。然則初九以下著答問而稱子曰,豈亦文王所制耶?是知〈文言〉者,指卦爻辭也。以卦爻辭為文王制,故謂之「文」言;孔子為之《傳》,故謂之〈文言〉「傳」。乃十翼之一也。

元者,善之長也。

《注》:乾為善。始息于子。故曰善之長。外傳 曰:震雷長也。故曰元。亨者嘉之會也。

注:以陽通陰。義同昏冓。故曰嘉之會。利者義之和也。

注:陰陽相和。各得其宜。故曰義之和。貞者事之乾也。

注:陰陽正而位當。則可以乾舉萬事。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注:易有三才。故舉君子。初九仁也。長。君也。元為體之長。君子體仁。故為人之長。故書作體信。嘉會足以合禮。

注:嘉屬五禮。故嘉會足以合禮。繫曰:觀其會通以行其等禮。利物足以和義。

注:中和所以育萬物。故曰利物。外傳曰:言義必及利。貞固足以乾事。

注:剛柔皆正。物莫能傾。故足以乾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注:四者。道也。人行之則為德。君子中庸故能行此四者以贊化育與天地合德也。

疏:乾為至曰元

乾為善。虞義也。初乾為積善。故云善始息于子。謂初九甲子也。外傳者。晉語文。震為長子稱元。故曰元也。韓詩曰:元。長也。

以陽至之會

亨。通也。六十四卦陰陽相應。經文多以昏冓言者。故云義同昏冓。昏禮稱嘉。故曰嘉之會。周禮媒氏云:仲春令會男女是也。

陰陽至之和

此荀義也。利。和也。義。宜也。荀子王制篇曰:義以分則和。和則一。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他故焉。得之分義也。陰陽相和。各得其宜。亦是分義。義分則和。故云義之和也。利從禾。說文說禾云: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時之中。是利有中和之義。故云陰陽相和。各得其宜。然後利矣。

陰陽至萬事

此荀義也。貞。正也。六爻得正。是陰陽正而位當也。正其本。萬事理。可以乾舉萬事。鄭注說卦離為乾。卦云:陽在外能乾正。是乾有正義。廣雅及薛君韓詩章句曰:乾。正也。故云貞者事之乾。

易有至之長

太極者。三才之合也。大衍者。三才之數也。六畫者。三才之兼也。是易有三才。故舉君子以備三才之道也。初九震也。

乾鑿度曰:震東方之卦。陽氣始生。故東方為仁。復六二以下仁謂下於初。故知初九仁也。周語。太子晉曰:古之長民者。韋昭註。長猶君也。襄九年春秋傳曰:元者。體之長也。元。首也。故為體之長。震為諸侯。為人之長。君子體仁故足以長人也。

嘉屬至等禮

五禮。吉凶軍賓嘉也。唐虞三禮。至周始有五禮。嘉禮之別有六。昏冠其一。故大宗伯以嘉禮親萬民。以昏冠之禮親成男女。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故大宗伯以昏冠之禮親成男女以法天地。謂之嘉禮。案。月令正義據世本。伏羲制以儷皮嫁娶之禮。則嘉禮始於伏羲也。系曰者。上繫文。爻者。言乎其變者也。天地不交不能通氣。亨者。通也。故觀其會通以行其等禮。禮有等威。故曰等禮。昭十三年春秋傳曰:講禮於等是也。

中和至及利

利貞者。中和也。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以育萬物。即是利貞之義也。外傳者。周語文。韋昭註云:能利人然後為義。呂氏春秋曰:義之大者莫大於利人。故利言利物也。

剛柔至乾事

貞者。剛柔皆正也。物莫能傾。釋固義也。荀子儒效篇曰:萬物莫足以傾之之謂固。居正不傾。動無廢事。故足以乾事也。

四者至德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元亨利貞皆道也。中庸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云人行之則為德。中庸即中和也。易尚中和。君子之德合於中和。故能行此四者。以贊化育與天地合德也。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

注:乾為龍德。隱而未見。故隱者也。不易世不成名。

注:震為世。初剛難拔。故不易世。行而未成。故不成名。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

注:乾陽隱初。故世。坤亂于上。故不見是。震為樂。故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

注:陽出初。震為樂為行。故樂則行之。坤死稱憂。隱在坤中。世無悶。故憂則違之。初辯于物。故言違。寉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注:寉。堅剛貌。初為本。堅樹在始。故不可拔。潛龍之志也。

疏:乾為至者也

述文言而稱答問者。所以起意也。京房易傳曰:乾為龍德。龍以見為功。今尚隱藏。故隱者也。中庸曰:君子依乎中庸。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揚子曰:聖人隱也。

乾鑿度曰:正陽在下為聖人。故曰聖人隱也。

震為至成名

震為世。虞義也。震為長子。長子繼世。故為世。初剛難拔。虞屯彖傳義也。乾為善。善不積不足以成名。陽成於三。立於七。初尚微。故不成名也。

乾陽至無悶

初龍德而隱者也。隱同義。震為世。陽隱初。故世。坤謂復坤。坤反君道。故稱亂。此虞義也。京房易傳曰:潛龍勿用。眾道同志。至德乃潛。五陰亂於上。一陽潛於下。故不見。是震為樂亦虞義也。震。春也。春秋繁露曰:春。蠢也。蠢蠢然喜樂之貌。故為樂。

說文曰:悶。懣也。煩懣之意。震為樂。故無悶也。

陽出至言違

此虞義也。復初體震。故陽出初震。韋昭註國語曰:震為作足。故為行。震為樂為行。故樂則行之。月滅於坤為既死魄。昭二十六年春秋傳曰:死。惡物也。故曰坤死稱憂。陽隱坤中。世無悶。故憂則違之。初體復。復小而辯于物。一陽不亂於五陰。是辯於物也。

寉堅至志也

云:寉。剛貌。鄭云:堅高之貌。故云堅剛也。六爻初為本。上為末。本弱則撓。剛則不拔。此初六初九之辨也。堅樹在始。晉語文。彼文云:堅樹在始。始不固本。終必槁落。韋昭曰:樹。木也。始。本根也。九龍初潛。堅剛不拔。故虞氏以為潛龍之志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注:九二陽不正。上升坤五。故曰正中。庸言之信庸行之謹。

注:庸。用也。乾為言為信。震為行。處和應坤。故曰信。二非其位。故曰謹。二者皆用中之義。中庸曰:庸德之行。庸言之謹。閒邪存其誠。

注:閒。防也。乾為誠。二失位。故以閒邪言之。能處中和。故以存誠言之。善世而不伐。

注:陽升坤五。始以美德利天下。不言所利。故曰不伐。德博而化。

注:處五據坤。故德博。群陰順從。故物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注:傳別於經。故稱易曰:有天德而後可居天位。故曰君德。

疏:九二至正中

○乾鑿度曰:陰陽失位皆為不正。鄭注云:初六陰不正。九二陽不正。蓋九二中而不正。今升坤五。故曰正中。謂正上中也。隨九五象傳曰:孚於嘉吉。位正中也。虞註云:凡五言中正。中正皆陽得其正。以此為例是也。

庸用至之謹

鄭氏三禮目録曰:名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可用也。庸。用也。乾為言。九家說卦文。乾為信。虞義也。上云體信足以長人。故乾為信。處和應坤謂處中和之位而應坤二。二五相孚。是庸言之信也。此荀義也。九居二為非其位。易者。寡過之書也。處非其位則悔吝隨之。二升坤五。復於無過。是庸行之謹也。此九家義也。二者皆用中之義。故引中庸以為証耳。

閒防至言之

此宋衷義也。

說文曰:閒。闌也。廣雅曰:闌。閑也。閒有防闌之義。故云防也。乾。天也。中庸曰:誠者天之道也。故乾為誠。二不正。升五居正。是閒邪也。中和謂五。揚子太玄曰:中和莫尚於五是也。二處中和。是存誠也。

陽升至不伐

此九家義也。乾為善。震為世。故曰善世。以不言所利為不伐者。九家曰:不言所利即是不伐也。

處五至物化

此荀義也。乾為德。處五據坤。坤道廣博。故德博也。坤承乾施。化成萬物。故物化也。

傳別至君德

孔子十翊與上下經別卷。王弼始以文言附乾坤二卦後。遂失古意也。二升坤五。然必有聖人之德而後可居天子之位。言君德者。兼德位言之。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夤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

注:乾為德。坤為業。以乾通坤謂為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注:忠信謂五。乾為言。三不中。故修辭。誠謂二。三艮爻。艮為居。故居業。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注:至謂初。陽在初稱幾。幾者。動之微。知微知彰。故曰可與幾。終謂上。陰稱義。知存知亡。故曰可與存義。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注:下卦之上。故曰上位。知終終之。故不驕。居三承五。故曰下位。知至至之。故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注:終日乾乾以陽動也。夕惕若夤以陰息也。因日以動。因夜以息。故云因其時。

疏:乾為至修業

此虞義也。繫上曰: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體卑。崇效天。卑法地。故知德屬乾業屬坤也。三體泰。泰內乾外坤。德業者。乾坤相輔而成。故以乾通坤謂為進德修業。虞氏曰:陽在三四為修。三過中。四不及中。故皆言進德修業也。

忠信至居業

五以陽居中。故曰忠信。凡言進言修者。皆謂不中以求中。三不中。故修辭。二存誠。故誠謂二。立誠所以求中也。三艮爻。鄭義也。艮為居。虞義也。五陽二陰。故法五以進德。法二以居業也。

至謂至存義

至從一。一。地也。故謂初。繫下曰:知幾其神乎。虞註云:幾謂陽也。陽在復初稱幾。初尚微。故曰動之微。君子知微知彰。故可與幾也。上為一卦之終。故終謂上。

乾鑿度曰:地靜而理曰義。故陰稱義。亡者保其存者也。知存知亡故可與存義也。

下卦至不憂

荀註九三曰:三居下體之終而為之君。是上位也。居上位而不如上九之亢。故不驕。荀又云:三臣於五是下位也。在下位而亦如初之無悶。故不憂也。

終日至其時

此淮南義也。班固曰: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號九師法。其書今亡而鴻烈所述者其緒餘也。彼文云:夕惕若厲。蓋今文脫夤字而以厲屬上讀也。古文厲屬下讀。故傳云雖危無咎。漢書多有作若厲者。皆據今文也。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及時故無咎。

注:或躍為上。在淵為下。進謂居五。退謂居初。二四不正。故皆言邪。三四不中。故皆言時。及時所以求中也。中庸曰:君子而時中。

疏:或之者。疑之也。無常無恒。是釋或義。進謂居五。退謂居初。此荀義也。二中而不正。故言邪。三正而不中。故言時。四不中不正。故兼言之。時中者。易之大要也。孔子於彖傳言時者二十四卦。言中者三十六卦。於象傳言中者三十九卦。言時者六卦。蓋時者舉一卦所取之義而言之也。中者舉一爻所適之位而言之也。時無定而位有定。故象多言中少言時。子思作中庸。述夫子之意曰:君子而時中。時中之義深矣。故文言申用九之義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是時中之義也。王弼本欲及時也。今從古。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

注:謂震巽也。庖犧觀變而放八卦。雷風相薄故相應。同氣相求。

注:謂艮兌也。山澤通氣。故相求。水流濕火就燥。

注:謂坎離也。離上而坎下。水火不相射。雲從龍風從虎。

注:謂乾坤也。乾為龍。雲生天。故從龍。坤為虎。風生地。故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注:聖人謂庖犧合德乾五。造作八卦。故聖人作。睹。見也。四變五體離。離為見。故萬物睹。萬物皆相見。利見之象也。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注:震坎艮皆出乎乾。故曰本乎天。而與乾親。故曰親上。巽離兌皆出乎坤。故曰本乎地。而與坤親。故曰親下。天尊故上。地卑故下也。則各從其類也。

注:二五相應。如物類之相感。故下之應上猶子之於父母。各從其類。

疏:謂震至從虎

此虞義也。傳因二五相應而廣其義。明八卦陰陽本有是相應之理也。庖犧觀變於陰陽而立八卦。震雷巽風相薄而不相悖。故同聲相應。艮山兌澤。高下氣通。故同氣相求。坎水離火相逮而不相射。射。厭也。內經曰:雲出天氣。風出地氣。乾為龍。坤為虎。故雲從龍風從虎。鴻範曰日風。鄭注云:風。土氣也。凡氣非風不行。猶金木水火非土不處。故土氣為風。虎。土物也。坤為土。是風從虎亦是從其類也。

聖人至象也

此虞義也。聖人即大人也。文王書辭系庖犧於九五。故聖人謂庖犧也。庖犧全體中和。故合德乾五。始作八卦。是聖人作。樂記曰:作者之謂聖是也。說卦曰:相見乎離。故離為見。聖人作而萬物共睹。即利見大人之義也。

震坎至下也

此虞義也。乾道成男。故震坎艮皆本乎天而皆陽類。故親上。坤道成女。故巽離兌皆本乎坤而皆陰類。故親下。天尊地卑。故有上下之別。表記亦云:父尊而不親。母親而不尊也。

二五至其類

此總結上義也。物類相感如聲氣之類是也。下應上謂聖人作而萬物睹也。言二之應五如子之親上親下以類相從。所以釋利見之義也。

上九曰忼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

注:天尊故貴。以陽居陰故無位。高而無民。

注:坤為民。驕亢失位。故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

注:上應三。三陽德正。故曰賢人。別體在下。故曰在下位。兩陽無應。故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注:動於上不應於下。故有悔。

疏:天尊至無位

此虞義也。上於三才為天道。是天尊。故貴也。上本陰位。以陽居之。故無位。無位猶失位。荀云在上故貴。失位故無位。亦此義也。

坤為至無民

廣雅曰:亢。高也。越語曰: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上九驕亢。又處非其位。民不與之。故無民也。

上應至無輔

此荀義也。知賢人為九三者。上傳云:在下位而不憂。故知三也。乾鑿度有一聖二庸三君子之目。謂復初陽正為聖人。臨二陽不正為庸人。泰三陽正為君子。乾為賢人。故又稱賢人也。三在下卦。故云別體。三上敵應。故無輔也。

動於至有悔

此淮南義。見繆稱篇也。

潛龍勿用下也。

注:下謂初。見龍在田時舍也。

注:暫舍於二。以時升坤五。終日乾乾行事也。

注:坤為事。以乾通坤。故行事。或躍在淵自試也。

注:求陽正位而居之。故自試。飛龍在天上治也。

注:畫八卦以治下。故曰上治。忼龍有悔窮之災也。

注:卦窮於上。知進忘退。故災。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注:正元以成化。故天下治。

疏:下謂至下治

易氣從下生。故謂下為初。二非其位。故云暫舍。虞氏亦云:非王位時暫舍也。以時升坤五。故經云見龍在田。田謂坤。非謂舍於田也。坤為事。謂泰坤震為行。以乾通坤。故曰行事。進德修業是也。四非上居五則當下居初。或之。故云自試也。白虎通曰:伏戲仰觀俯察畫八卦以治下。下服而化之。故謂之伏戲。孟喜章句曰:伏。服也。戲。化也。是畫卦治下之事。上對下言。故云上治也。王肅註。上九曰知進忘退故悔。蓋卦窮於上。當退之三。上不知退。亢極災至。故曰災也。春秋元命包曰:天不深正其元不能成其化。九者變化之義。以元用九。六爻皆正。王者體元建極。一以貫之而君臣上下各得其位。故天下治也。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注:陽息初。震下有伏巽。故曰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注:二升坤五。坤為文。坤五降二體離。離為明。故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注:震為行。因時而惕。故與時偕行。書曰:時之徙也勤以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

注:二上變體革。故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注:體元居正。故位乎天德。書曰其惟王位在德元。忼龍有悔與時偕極。

注:陽將負其極弱。故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注:六爻皆正。天之法也。在人則為王度。易說。易六位正。王度見矣。

疏:陽息至潛藏

繫下曰:龍虵之蟄以存身也。虞彼註云:蟄。潛藏也。龍潛而虵藏。十一月陽息初。震為龍。巽為虵。故曰潛藏也。

二升至文明

二升坤五。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坤離皆指在下而言。故云天下文明。

震為至以行

息至三體震。震為行。書曰者。周書周祝文。孔晁注云:謂與時偕行也。

二上至乃革

二升坤五。上降坤三。是二上變也。乾二上變。其象為革。故體革而云四。體革者。革之既濟較九四一爻耳。四變成既濟。革彖云:元亨利貞。與乾用九同。故發其義於九四爻而云乾道乃革耳。

體元至德元

易有天位天德。天位九五也。天德乾元也。中庸曰: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鄭注云:言作禮樂者必聖人。在天子之位。體元居正者。以乾元之德而居九五之位。故云位乎天德也。書洛誥文引之者。證天德之為乾元也。

陽將至偕極

陽窮於上。則陰復於下。故云陽將負。伏生鴻範五行傳曰:王之不極是謂不建厥咎瞀厥罰恒陰厥極弱。

鄭彼注云:天為剛。德剛氣失。故於人為弱。易說亢龍之行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此之謂弱。劉歆說曰:君有南面之尊而亡一人之助。故其極弱也。廣雅曰:亢。極也。蔡邕月令章句曰:極者。至而還之辭。陽道窮剛反為弱。即與時偕極之義也。

六爻至見矣

六爻皆正謂既濟也。剛柔正而位當。行事皆合於天。故曰天之法。參同契曰:用九翩翩為道規矩是也。易說者。乾鑿度文。案鴻範五行傳。射屬王極。鄭氏註云:射。王極之度也。射人將發矢。必先於此儀之。發矢則必中於彼矣。君將出政。亦先於朝廷度之。出則應於民心。故云王度見矣。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注:乾始開通。以陽通陰。故始通。利貞者情性也。

注:推情合性。乾始而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注:乾始。元也。美利謂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故利天下。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故利之大者也。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睟精也。

注:剛者。天德也。健者。天行也。中謂居五。正謂居初與三也。純兼統陰爻也。睟不雜也。一氣能變曰精。繫曰精氣為物。六爻發揮旁通情也。

注:發。動。揮。變也。乾六爻發揮變動。旁通於坤。坤來入乾以成六十四卦。吉凶以情遷。故曰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注:言乾六爻乘時以居天位。坤下承之成既濟定。陰陽和均而得其正。故天下平。

疏:乾始至始通

此虞義也。始即元也。乾知大始。故亦曰始。天地不變不能通氣。乾始交於坤。以陽通陰。故始通也。

推情合性

此魏伯陽義也。爻不正以歸於正。故曰利貞。性。中也。情者。性之發也。發而中節。是推情合性謂之和也。易尚中和。故曰利貞者情性。聖人體中和。天地位。萬物育。既濟之效也。

乾始至大也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故知乾始元也。美利以下。虞義也。始而亨。故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是利天下之事也。尋繫下述咸至遘六日七分之義曰: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始而亨。成既濟化育之功。天不言而歲功成。故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所利者大。故利者大也。俗本作能以。今從古也。

剛者至為物

文五年春秋傳曰:天為剛德。故云剛者天德也。象曰天行健。故云健者天行也。若然。大有彖傳曰:其德剛健。則健亦德也。而云天行者。乾剛坤柔。剛柔者。立本者也。健者運行。故曰天行乾。六爻唯五為中。初三為正。二中而不正。例居坤五。故云中謂居五。四上不正。四例居坤初。上例居坤三。故云正謂居初與三也。

乾鑿度曰:乾道純而奇。鄭彼註云:陽道專斷。兼統陰事。故曰純。純。全也。陽畫三。陰畫六。乾兼坤則九。故云全也。乾太元準之以睟。荀子非相曰:睟而能容雜。劉淵林吳都賦註云:不雜曰睟。雜者睟之反。故云睟不雜也。管子心術曰:一氣能變曰精。一事能變曰智。精者清也。天輕清而上者。故董子曰氣之清者為精。繫上曰:精氣為物。亦謂乾也。

發動至情也

虞註說卦云:發動揮變。乾六爻以下陸義也。乾精粹氣純。故能發揮變動。旁通於坤。坤者。乾之反也。震與巽。坎與離。艮與兌及六十四卦皆然。故云坤來入乾以成六十四卦。各卦有旁通。法言。或問行。曰旁通厥德。李軌註云:應萬變而不失其正者唯旁通乎。若然旁通與用九用六同義。乾坤純。故用九六。餘卦六爻相雜謂之旁通也。吉凶以情。遷下繫文。各卦旁通。有吉有凶。吉凶者易之情。故云旁通情也。

言乾至下平

義見乾卦及彖傳。陰陽和均以下。荀義也。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

注:初。善也。積善成德。震為行。故以為行。終日乾乾。行事也。故日可見之行。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注:陽見于二。成于三。今隱初。故未見。震為行。行而未成。是以弗用。

疏:初善至之行

初。元也。元者善之長。故云善也。積善成德。勸學篇文。虞注坤文言曰:初乾為積善。善積於初。成於三。故漢議郎元賓碑云:乾乾積善。三終日乾乾。積善成德之象。故曰日可見之行也。德必三而成者。

乾鑿度曰:易始於一。分於二。通於三。至三而天地人之道備。故董子曰:天地與人三而成德。天之大經也。

陽見至弗用

○九二見龍。故云陽見於二。春秋元命包曰:陽起於一。成於三。今陽在初。故隱而未見。體震。震為行。行而未成。謂德未成。成十八年古文春秋傳曰:服讒搜慝以誣成德。服虔曰:成德。成就之德。初德未成。故弗用也。此專釋潛義。故云潛之為言。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

注:二陽在二。兌為口。震為言為講論。臨坤為文。故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兌象君子以朋友講習。寛以居之仁以行之。

注:震為寛仁為行。居謂居五。謂寛以居上而行仁德也。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注:德成而上故曰君德。

疏:二陽至講習

此虞義也。乾自坤來。陽在初為震。在二為兌。故兌為口。震為言為講論。臨坤為文者。博學於文故也。兌象朋友講習者。虞於彼注云:兌兩口相對。故朋友講習。漢博陵太守孔彪碑曰:龍德而學。學問所以成君德也。周書本典曰:王在東宮召周公曰:朕聞武考。不知乃問。不得乃學。俾資不肖永無惑。是人君有學問之事也。

震為至德也

震為寛仁。虞義也。漢書五行志曰:曰:思之不睿是謂不聖。睿。寛也。孔子曰:居上不寛。吾何以觀之哉。言上不寛大包容臣下則不能居聖位也。

德成至君德

德成而上。樂記文。皇偘註云:上謂堂也。德成謂人君禮樂德成則為君。故居堂上南面尊之也。二德成而升坤五。故云德成而上。謂德已成而居君位。故云君德也。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

注:重剛謂乾。天謂乾五。田謂坤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注:過中則惕。

疏:重剛至坤田

乾剛坤柔。內外皆乾。故曰重剛。虞注云:以乾接乾。故重剛。位非二五。故不中。謂上不居乾五而下不居坤田。二居坤田。龍德而正中者也。

過中則惕

此揚雄義也。法言曰:立政鼓眾莫尚於中和。又云:甄陶天下。其在和乎。龍之潛亢。不獲其中矣。是以過則惕。不及中則躍。其近於中乎。言三四求中。故云近於中。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

注:人謂三。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注:坎為疑。非其位故疑之也。

疏:人謂三

在人而稱中者。繫上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極。中也。三不中。以三於三才為人道得稱中也。三猶得正。故云中不在人。

非其至之也

二四變體坎。坎心為疑。以九居四。故曰非其位。豫九四亦非其位。以一陽據五陰。卦之所由以豫者也。故曰勿疑。與此異也。

夫大人者。

注:聖明德備曰大人。與天地合其德。

注:與天合德謂居五。與地合德謂居二。與日月合其明。

注:坤五之乾二成離。離為日。乾二之坤五為坎。坎為月。與四時合其序。

注:十二消息復加坎。大壯加震。姤加離。觀加兌。故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注:乾神合吉。坤鬼合凶。以乾之坤。故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注:九二在先。故曰先天而居坤五。故天弗違。坤六五在後。故曰後天降居乾二。故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注:人謂三。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疏:聖明至大人

此易孟京說及乾鑿度文。大人謂二五。執中含和而成既濟之功者也。故淮南泰族曰:大人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鬼神合靈。四時合信。故聖人懷天氣。抱天心。執中含和。不下廟堂而衍四海。變習萬物。民化而遷善。若性諸己。能以神化。是言既濟之事也。

與天至居二

此荀義也。二五皆稱大人。故兼舉之三才之道。五為天二為地也。

坤五至為月

此荀義也。

十二消息至合其序

十二消息。乾坤十二畫也。四時四正。坎離震兌也。劉洪乾象曆曰:中孚加坎。解加震。咸加離。賁加兌。求次卦復加坎。大壯加震。姤加離。觀加兌。卦氣起中孚。故以復為坎卦也。

乾神至吉凶

此虞義也。乾陽坤陰。陽為神。陰為鬼。故以神屬乾。鬼屬坤也。乾神坤鬼。以乾之坤。故與鬼神合其吉凶。

乾九至天時

內外皆乾。乾天也。內為先。九二在內。故曰先天而居五。五為天位。故天弗違。外為後。六五在外。故曰後天而居二。二承天時行。故奉天時也。

人謂至不違

中庸論君子之道曰: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

鄭彼注云:鬼神。從天地者也。易曰: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聖人則百世同道。但不悖於天地。斯能質鬼神俟後聖。故云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易學在孔氏。故中庸所論與文言一也。

忼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

注:陽位在五。今乃在上。故曰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

注:在上當陰。今反為陽。故曰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

注:得謂陽。喪謂陰。

疏:陽位至謂陰

此荀義也。爻自下而上為進。自上而下為退。九本陽爻。當居陽位。陽位在五。今反在上。是知進而不知退也。陽為存。陰為亡。上宜陰爻。今九居之。是知存而不知亡也。乾陽為得。坤陰為喪。知九之為陽而不知上之為喪。是知得而不知喪也。此專釋亢義。故云亢之為言。

其惟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

注:進謂居五。退謂居二。存謂五為陽位。亡謂上為陰位。再言聖人者。上聖人謂五。下聖人謂二也。此申用九之義而用六之義亦在其中矣。

疏:進謂至二也

此荀義也。豫六五曰:貞疾恒不死。象曰:中未亡也。五中陽位。故云中未亡。五為存則上為亡。又上為宗廟。故云亡謂上也。九五生知之聖。故首曰聖人。九二學知之聖。以時升坤五。故云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言學而後至於聖也。

此申至中矣

曰進曰存。用九之義。曰退曰亡。用六之義。此兼釋之。故坤文言不再申也。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