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雷屯君子以經論。
注:三陽為君子。謂文王也。經論大經以立中和之本而贊化育也。中庸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經論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三之正成既濟是其事矣。
疏:
乾鑿度曰:乾三為君子。君子謂陽三已正。故云三陽為君子。繫下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虞彼注云:謂文王書易六爻之辭也。末世乾上。盛德乾三。故知三謂文王也。經論大經謂文王演易也。白虎通曰:文王所以演易何也。文王時受王不率仁義之道。失為人法矣。己之調和陰陽尚微。故演易使我得卒至於大平日月之光明如易矣。是文王經論大經為既濟也。九五屯膏以喻受德。初九建侯以喻文王。三動反正為既濟。是其事矣。中和之本者。中和謂二五。本謂乾元也。乾元用九。坎上離下。六爻得正。二五為中和。聖人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故能贊化育也。中庸唯天下至誠已下是言孔子論撰六經之事。孔子當春秋之世。有天德而無天位。故刪詩述書。定禮理樂。制作春秋。贊明易道。戴宏春秋解疑論所云:聖人不空生受命而制作。所以生斯民。覺後生也。其孫子思知孔子之道在萬世。故作中庸以述祖德云: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極而至於天地之覆載。四時之錯行。日月之代明。言其制作可以配天地。繼乃舉至聖至誠以明之。至聖。堯舜文武也。至誠。仲尼也。大經。六經也。大本。中也。化育。和也。以無天位曰立。曰知。而其本已裕也。以經論象雲雷者。揚子法言曰:雷震乎天。風薄乎山。雲徂乎方。雨流乎淵。其事矣乎。李軌注云:言此皆天之事矣。人不得無事也。天事雷風雲雨。人事詩書禮樂也。故以經論象雲雷也。必知經論大經為既濟者。隱元年公羊傳曰: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何休注:云:所見者謂昭定哀時事也。所聞者謂文宣成襄時事也。所傳聞者謂隱桓莊閔僖時事也。於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用心尚粗觕。故內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內而後治外。録大略小。內小惡書。外小惡不書。大國有大夫。小國略稱人。內離會書。外離會不書是也。於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書外離會。小國有大夫。宣十一年秋。晉侯會狄於攢函。襄二十三年邾婁我來奔是也。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春秋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用心尤深而詳。故崇仁義。譏二名。晉魏曼多仲孫何忌是也。是言孔子作春秋亦如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有既濟之功。故以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所聞之世見治升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為既濟也。孟子言一治一亂以治屬禹周公孔子。子思作中庸謂堯舜文武之既濟人知之。仲尼之既濟人不知之。故曰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言非至聖如堯舜文武。不能知至誠之孔子。故鄭氏據公羊傳亦以為堯舜之知君子也。何氏於定六年注云:春秋定哀之間文致太平。即是此傳。君子以經論成既濟。中庸經論大經贊化育之事。何氏傳先師之說知孔子作春秋文致太平。後儒無師法不能通其義也。
雖般桓志行正也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注:坎為志。震為行。退居正。故云雖般桓志行正也。陽貴陰賤。故云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坤為民六二之難乘剛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注:反從正應。故反常。即鹿無虞以從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窮也。
注:禽。鳥獸之總名。上為窮。求而往明也。
注:體離故明。屯其膏施未光也。
注:為上弇。故施未光。泣血如何可長也。
注:陰承陽故不可長。
疏:坎為至為民
○般桓。退也。居初是居正也。陽貴陰賤。荀義也。董子曰:陽貴而陰賤。荀子君子篇曰:爵當賢則貴。不當賢則賤。二以陽居初。建侯當位而下坤民。故云以貴下賤。宣十二年春秋傳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故云大得民也。坤為民。虞義也。
○反從至反常
○二正應五反從正應。是反歸常道。故云反常。二體震為反也。
○禽鳥至為窮
○白虎通曰:禽。鳥獸之總名。為人所禽制也。比九五曰:王用三驅失前禽。周禮大司馬曰:大獸公之。小禽私之。又大宗伯云:以禽作六摯。卿執羔。大夫執雁。曲禮曰:猩猩能言。不離禽獸。月令。戮禽祭禽。禽皆是獸。是禽獸通名也。若別而言之。則釋鳥云: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也。卦窮於上。故謂窮而上。三應上。上不應三。故云往吝窮也。
○體離故明
○此虞義也。三變初體離。離為明。昏禮。先納幣而後親迎。納幣。求也。親迎。往也。故云求而往明也。言明於禮。
○為上至未光
○陽為陰弇。陽主施。屯其膏。故施未光也。
○陰乘至可長
○上不應三而乘五馬。是乘陽也。用六利用貞。陰承陽則永。乘陽故不可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