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十翼】系辞•下传-(清)惠棟撰《周易述•卷十七》

| 易经注解| 2023-04-16 00:17:17| 0

系辭下傳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注:象謂三才成八卦之象。乾坤列東。艮兌列南。震巽列西。坎離在中。故八卦成列則象在其中矣。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是也。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注:謂參重三牙為六爻。發揮剛柔。則爻在其中。六畫稱爻。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注:謂十二消息九六相變。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故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明之動在其中矣。

注:謂繫彖象九六之辭而明其情。故動在其中。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也。明或作命。謂命吉凶。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注:動謂爻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爻象動內。吉凶見外。吉凶生而悔吝著。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

注:乾剛坤柔為六子父母。乾天稱父。坤地稱母。本天親上。本地親下。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

注:變通配四時。故趣時者也。吉凶者貞勝者也。

注:貞。正也。勝讀為稱。稱。好也。陽吉陰凶為禍福正。故吉凶者貞稱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注:天地謂二五。二五中正以觀天下。故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注:日月謂坎離。未濟當晦。既濟當望。日月雙明。故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注:一謂乾元。爻之動。一則正。兩則惑。故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夫乾確然示人易矣。

注:陽在初弗用。寉然無為。潛龍時也。不易世不成名。故示人易者也。夫坤退然示人簡矣。

注:陰動而退。故曰退然。簡。閱也。坤以簡能。閱內萬物。故示人簡者也。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象此者也。

注:此謂易簡。易簡一也。天下之動貞夫一。故效此者也。三才合于一元。故象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

注:內初外上也。陽象動內則吉見外。陰爻動內則凶見外也。功業見乎變。

注:吉凶生大業。故功業見乎變。變謂所動之一爻。聖人之情見乎辭。

注:乾為聖人。爻彖以情。言辭以睹乎情。故聖人之情見乎辭。天地之大德曰生。

注:天地爻也。乾天稱父。坤地稱母。乾為大德。為生。天降感而生聖人。故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保曰位。

注:福德爻也。亦曰寶爻。淮南王說母生子曰保。乾為聖人。陽稱大。乾為金為王。故為大保。位謂乾五。何以守位曰仁。

注:專爻也。震為守。乾為仁。專爻助福德者。故曰守位。何以聚人曰財。

注:財爻也。與人同制之爻。故以聚人。坤為聚為財。乾為人。故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注:系爻也。坤為理財。乾為正辭。坤為民為義。坤陰為非。以乾制坤。故禁民為非曰義。繫爻財所生者。靈寶經說下克上曰伐。猶民為非當禁之。禁之者保爻。聖人在上位。詰奸慝刑暴亂是也。天地福德父子也。專爻兄弟也。財爻夫婦。保系二爻君臣也。是為六戚。家人一卦義備矣。

疏:象謂至是也

此虞義也。在天成象。聖人則天之象分為三才。觀變於陰陽而立卦。故謂三才成八卦之象。甲乙在東。故乾坤列東。丙丁在南。故艮兌列南。庚辛在西。故震巽列西。戊己居中。故坎離在中。此八卦之象。故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謂參至道也

此虞義也。分天象為三才。以地兩之為六畫。故云參重三才為六爻。參重即參兩也。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發動揮變。變剛生柔爻。變柔生剛爻。故發揮剛柔。則爻在其中。以三為六。故六畫稱爻。六畫乃兼三才而兩之者。故云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謂十至中矣

此虞義也。乾坤各六爻。乾息坤消。故謂十二消息。九六相變。二往一來曰推。剛推柔生變。柔推剛生化。故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言爻之變在其中矣。

謂系至吉凶

此虞義也。謂文王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辭。爻彖以情言。因其動而明其情。故動在其中矣。陽息震為鼓。故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也。明或作命者。謂今本有作命者。命吉凶。周書召誥文。下云:吉凶悔吝生乎動。故以命之也。

動謂至者也

此虞義也。道有變動故曰爻。故動謂爻也。動。發也。兩三才為六畫則發揮剛柔而生爻。故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爻象動內。吉凶見外。吉凶由動而生。悔吝由動而著。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乾剛至者也

此虞義也。乾陽金堅故剛。坤陰和順故柔。六子索于乾坤而得者。故為六子父母。乾天稱父。坤地稱母。約說卦文。震坎艮皆出乎乾而與乾親。故曰本天親上。巽離兌皆出乎坤而與坤親。故曰本地親下。天尊故上。地卑故下。此亦約文言而言。乾坤立六子之本。故立本者也。

變通至者也

此虞義也。謂泰大壯夬配春。乾遘配夏。否觀剝配秋。坤復臨配冬。十二消息相變通而周於四時。故趣時者也。

貞正至者也

貞正。師彖傳文。勝讀為稱。姚信義也。古勝與稱通。考工記曰:角不勝乾。乾不勝筯。謂之不參。注云:故書勝或作稱。晉語曰:中不勝貌。韋昭云:勝當為稱。是古文通也。稱好也。釋言文。陽吉陰凶。道之常也。管子論蓍龜曰:為萬物先為禍福。正吉凶以貞為稱。故貞稱者也。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曾子曰: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是貞稱之義也。

天地至者也

乾五為天。坤二為地。故天地謂二五。二五得正得中。故中正以觀天下。是貞觀之義也。

日月至者也

坎月離日。故日月謂坎離。未濟月晦。虞義也。未濟主月晦則既濟主月望也。故荀氏曰:離為日。日中之時正當離位然後明也。月者坎也。坎正位衝離。衝謂十五日。月當日衝。正值坎位。亦大圓明。故曰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參同契曰: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蟾蜍與月兔。日月氣雙明。是貞明之義也。

一謂至者也

一謂乾元。虞義也。繫下曰:天地。萬物化醇。男女覯精。萬物化生。言致一也。故爻之發動所之之卦一則正。兩則惑。京氏筮法一爻變者為九六。二爻以上變者為八。故晉語重耳得貞屯悔豫皆八。乃三爻變。不稱屯之豫而稱八。左傳穆姜遇艮之八乃五爻變。不稱艮之隨而稱八。皆是貞夫一之義也。又左傳莊廿二年遇觀之否。閔元年眧七年遇屯之比。又閔二年遇大有之乾。僖十五年遇歸妹之睽。廿五年遇大有之睽。襄廿五年遇困之大過。昭五年遇明夷之嗛。十二年遇坤之比。凡九占皆一爻變。其蔡墨所稱乾之遘等乃隨舉各爻之辭。猶言初九初六之類。非謂乾變遘。學者當共審也。

陽在至者也

此虞義也。乾初九潛龍勿用。故在初弗用。文言曰:寉乎其不可拔。潛龍也。故曰:隺然無為。潛龍時也。坤亂于上。故不易世。行而未成。故不成名。是示人易者也。

陰動至者也

退。馬氏作隤。陸董姚作妥。音相近。故有異同。孟喜作退。今從之。陰動而退。乾鑿度文。陰體卑柔。故動而退。退然之象。臣道也。簡閱也以下虞義也。簡閱也。廣雅文。桓六年春秋傳曰:大閱簡車馬也。簡閱同義。故云簡閱也。坤以藏之。故閱藏萬物示人簡者也。

此謂至者也

此陳易簡而及爻象。故知效此象。此為易簡也。易簡即乾坤之元。故云一也。爻之動貞夫一。故云效此者也。聖人則天之象分為三才八卦是也。太極元氣函三為一。三才合于一元。故云象此者也。

內初至外也

此虞義也。內謂初爻。外謂上爻。其初難知。其上易知。陽為吉。故陽象動內則吉見外。陰為凶。故陰象動內則凶見外也。

吉凶至一爻

上言吉凶。此言功業。是吉凶生大業。荀氏謂陰陽相變功業乃成是也。天下之動貞夫一。動亦變也。故變謂所動之一爻。

乾為至乎辭

乾為聖人。虞義也。乾六爻發揮變動旁通于坤。坤來入乾以成六十四卦。全體為彖。析體為爻。乾坤旁通而天地之情可見。故爻彖以情。言辭以睹乎情。太玄文。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故情見乎辭也。

天地至是也

此章皆言爻之變動。是節兼言爻物。下傳云: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於氏謂六親九族福德眾形萬象皆來發于爻。故曰物。京房易積算法曰:孔子曰:八卦鬼為繫爻。財為制爻。天地為義爻。福德為寶爻。同氣為專爻。陸績注云:天地即父母也。故云乾天稱父坤地稱母。天帝在太微之中。降感以生聖人。商詩玄鳥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周詩生民曰:履帝武敏歆。是其事也。天感生聖人而兼言地者。聖人謂乾五有君而為之貳則坤二是也。詩崧高云:維岳降神。生甫及申。故兼言地也。聖人之大保曰位。福德為寶爻。保與寶通。抱朴子引靈寶經曰:支乾上生下曰寶。甲午乙巳是也。淮南王說者在天文篇。若然天地所生當是專爻而云福德者。八純宗廟為太祖。天之感生猶商之契。周之后稷。故以福德為乾五。專爻為助福德守位者也。淮南天文云:子母相得曰專。靈寶經曰:上下同日。故曰專爻。震守器。故曰守乾。五為仁。兄弟同氣。助福德而守位者。故云守位曰仁也。八卦財為制爻。淮南天文曰:母勝子曰制。如火為水妃之類是也。與兄弟同制之爻。故以聚人也。淮南天文曰:子勝母曰困。鬼為繫爻。鬼者。鬼吏也。繫即困也。坤為理為財。故為理財。系下曰:初帥其辭而揆其方。虞彼注云:帥。正也。謂修辭立誠。方謂坤也。以乾通坤。故初帥其辭而揆其方亦是乾正坤之義。故曰乾為正辭。乾謂五也。坤積惡。故坤陰為非。繫下云:辨是與非。虞彼注云:非謂陰是也。承上財爻而言。故云繫爻財所生者。靈寶經曰:下克上曰伐是也。靈寶經者。葛洪所據先秦之書也。伐亦作罰。故趙曄吳越春秋。范蠡據玉門第一篇謂戊寅為罰日也。下之克上猶民犯上為非。為上者當治財而正上下之辭而禁其非。聖人在大保之位。故曰禁之者保爻。謂福德能制鬼吏也。詰姦慝刑暴亂。周禮大司寇文。以義正民。故曰義也。

天地至備矣

一卦備有六戚。謂父子兄弟夫婦君臣也。天地父母爻。福德子爻。故云天地福德父子也。同氣為兄弟。故云專爻兄弟也。五行以受制者為其妃。故云財爻。夫婦福德為君。鬼爻為吏。故云保繫二爻君臣也。卦家合是四者為六戚。即六親也。序卦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家人一卦乾為父。艮為子。是父子也。三動震為兄。艮為弟。是兄弟也。震為夫。巽為婦。是夫婦也。故彖傳曰: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是君臣也。又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但父子兄弟夫婦君臣各得其正。所謂既濟定也。此一卦所以取義于六戚。具于家人卦中。故云家人一卦義備矣。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

注:庖犧古文作伏戲。伏。服也。戲。化也。伏戲畫八卦以治天下。天下服而化之。故稱伏戲。伏戲。太昊氏。以木德王天下。位乎乾五。五動見離。離南方卦。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也。仰則觀象于天。

注:天有八卦之象。俯則觀法于地。

注:地有八卦之形。觀鳥獸之文。

注:謂朱鳥白虎蒼龍玄武四方二十八宿經緯之文。與地之宜。

注:謂四方四維八卦之位。山澤高卑五土之宜。近取諸身。

注:坤為近為身。故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注:乾為遠為物。故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注:幽贊于神明而生蓍。演之為數。三才五行備焉。顯道神德行可與酬酢可與右神。故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注:六十四卦凡萬有一千五百二十廁。廁類一物。故以類萬物之情。

疏:庖犧至治也

此孟京虞義也。庖犧。孟京作伏戲。許慎以易孟氏為古文。故知古文作伏戲。伏讀為服。戲讀為化。古訓音與義並舉。故云伏服也。戲化也。伏戲為太昊有天下之號。伏戲畫八卦以治天下。始于幽贊。終于贊化育。故天下伏而化之。說卦曰:帝出乎震。故知太昊氏以木德王天下。虞氏謂文王書經系庖犧於乾五。故位乎乾五。昭廿九年蔡墨稱周易曰:在乾之大有曰飛龍在天。大有體離。說卦曰:相見乎離。故五動見離。離南方卦。南面而朝諸侯。天子當陽。諸侯用命。故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也。其後神農因之。遂立明堂。為曆世治天下之大法也。

天有至之情

此虞陸績九家等義也。在天成象。故天有八卦之象。謂震象出庚兌象見丁之類是也。在地成形。故地有八卦之形。謂震竹巽木之類是也。法象莫大乎天地。故天稱象地稱法也。南方朱鳥。西方白虎。東方蒼龍。北方玄武。每方七宿。分主春秋冬夏。故四方二十八宿。五星為緯。二十八宿為經。故云經緯之文。坎離震兌為四方。乾坤艮巽為四維。故云八卦之位。山林川澤為山澤。丘陵墳衍原隰為高卑。周禮大司徒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故云五土之宜也。法言曰:近如地。故坤為近。坤為自為我為躬。釋詁曰:身。我也。又曰:躬。身也。故坤為身。虞注嗛彖傅曰:天道遠。故乾為遠。乾純粹精。精氣為物。故為物上陳天地。此言人物乃三才也。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乃五行也。合三才五行而大衍之數備矣。故於是始作八卦也。伏戲用蓍而作八卦。蓍者聖人幽贊于神明而生。伏戲演其數為五十。太極者。道也。分為兩儀。故顯道德行者人也。列為三才。故神德行酬酢往來也。變而為四時。故可與酬酢。作八卦以助天神變化。故可與右神。是通神明之德之事也。二篇之廁當萬物之數。九家易曰: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冊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冊古文廁。故云廁類一物也。作結繩而為罟以田以魚蓋取諸離。

注:罟讀為網古。離為目。巽為繩。目之重者唯古。故結繩為網古。坤二五之乾成離。巽為魚。坤二稱田。以古取獸曰田。取魚曰魚。故取諸離。

疏:此以下十二蓋取皆制器尚象之事。上傳云: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聖人謂庖犧以下也。罟讀為網古者。古文二字併。故誤也。鍾鼎文皆然。離為目以下虞義也。

說文曰:罟也。罟多目。故云目之重者唯罟。田讀為畋。魚讀為漁。故以罟取獸曰田。取魚曰魚。庖犧氏沒神農氏作。

注:沒。終。作。造也。神農以火德王。火生土。故知土則利民播種號神農氏也。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注:否四之初也。巽為木為入。艮為手。乾為金。手持金以入木。故斲木為耜。耜止所踰。因名曰耜。艮為小木。手以橈之。故揉木為耒。耒耜。器也。巽為號令。乾為天。故以教天下。坤為田。巽為股進退。震足動耜。艮手持耒。進退田中。耕之象也。益萬物者莫若雷風。故法風雷而作耒耜。

疏:沒終至氏也

此虞義也。沒木作歾。

說文曰:歾。終也。經傳通用沒。大學曰沒世而不妄是也。作造。釋言文。樂記曰:作者之謂聖。文言曰:聖人作而萬物睹。皆謂造作。後人不識古訓。改作為起。妄易虞義。今不從也。

否四至耒耜

此虞義也。案。益卦虞彼注云:否上之初。此云四之初。誤也。卦互艮乾謂否乾也。考工匠人曰: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

鄭彼注云:古者耜一金兩人併發之。京氏曰:耜耒下耓三倉曰耒頭鐵也。若然。耜為耒金。金廣五寸。耒面謂之庛。鄭氏讀棘刺之刺。刺。耒下前曲接耜者。說文。從木。故斲木為耜。庇隨耜入地。考工車人云:車人為耒庛。長尺有一寸。自其庇縁其外以至于首以弦其內六尺有六寸。與步相中。步六尺。耒與步相中。亦六尺。故云耜止所踰。因名曰耜。耒有直者有句者。中地之耒倨句磬折皆須揉木為之。艮為小木。手以橈之。故揉木為耒。與芓同。詩大田曰:或芸或芓。班固謂。芓。附根。每耨輙附根皆用耒耜為之。故云耒耜器也。上之初利用為大作。虞彼注云:大作謂耕播。故耒耨之利取諸此也。震雷巽風。損上益下。民說無疆。故云益萬物者莫若雷風。法風雷而作耒耜也。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注:否五之初也。離象正上。故稱日中。否巽近市。故為市。艮為徑路。震為足。又為大塗。否乾為天。坤為民。故致天下之民。坎水艮山。群珍所出。坤為聚為化。故聚天下之貨。震為交。乾為易。否巽為退。故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噬嗑食也。市井交易飲食之道。故取諸此也。

疏:此虞氏翟元義也。離為日居五。故離象正上。日之中也。日有三時。朝市于東。市于中。夕市于西。舉日中以見朝夕也。巽近利市三倍。故為市。中庸曰:今夫山及其廣大寳藏興焉。今夫水及其不測貨財殖焉。故云坎水艮山群珍所出。坤西南方以類聚。故為聚。坤化成物。故為化。古貨字止作化。書皐陶謨曰:懋遷有無化居是也。鄭注儀禮云:天地所化生取積而能化之義。震初交神。故為交。乾易知。故為易。巽為進退。故為退。噬嗑頤中有物。故為食也。尋耕市皆始於神農。故許行為神農之言。有並耕一價之說。如楊朱之託于黃帝。墨子之托于禹。皆他技也。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

注:乾為變。坤為民。聖人南面而治天下。改正朔。易服色。與民變革。故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注:神謂乾。化謂坤。乾動之坤。化成萬物以利天下。坤為民。故使民宜之。詩曰:宜民宜人。受祿于天。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右之吉無不利。

注:化而裁之存乎變。故窮則變。推而行之存乎通。故變則通。與天終始則可久。故通則久。王者通三統。立三正。若循連環。周則復始。窮則反本。是其義也。黃帝堯舜亦位乾五。五動之大有。故自天右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注:乾為衣。坤為裳。取乾坤用九用六之義以治天下而君臣上下各得其正。故天下治。世本作曰黃帝臣伯餘作衣裳。蓋法始于伏戲而成于堯舜。舜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彞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採章施于五色作服女明。衣用會。裳用繡。凡十二章是取象乾坤之事。易者象也。古人之象謂易象也。春秋傳曰見易象。

疏:乾為至不倦

乾變坤化。故乾為變。聖人南面而治天下。改正朔。易服色。與民變革者。禮記大傳文。漢書元朔元年詔曰:朕聞天地不變不成施化。陰陽不變物不暢茂。引此傳通其變使民不倦為證。是其義也。

神謂至於天

此虞義也。

化而至不利

與天終始則可久。此陸績義也。王者通三統。立三正。若循連環。周則復始。窮則反本者。書傳略說文。黃帝堯舜繼伏羲神農有天下者。故亦位乾五。五動之坤成大有。有天地日月之象。古之聰明睿知神武反復而不衰者。故自天右之吉無不利也。

乾為至易象

乾為衣坤為裳。九家說卦文。文言傳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乾用九。坤用六。成兩既濟。故君臣上下各得其正而天下治也。世本十五篇其一曰作篇。言制作之事。彼文云:伯餘作衣裳。宋衷注云:黃帝臣也。揚子法言曰:法始于伏羲而成于堯。黃帝作衣裳。衣裳之制取諸乾坤。故云法始於伏羲而成于堯舜。堯舜之治天下與伏羲同。禹湯文武皆然。故荀子曰文武之道同伏羲也。舜曰已下至女明。尚書皐陶謨文。

鄭彼注云:會讀為繪。宗彞宗廟之鬱鬯尊也。虞夏以上蓋取虎彞蜼彞而已。粉米。白米也。絺讀為黹。黹。紩也。凡畫者為繪。刺者為繡。此繡與繪各六。衣用繪。裳用繡。性曰採。施曰色。此十二章為五服。天子備有焉以飾祭服。乾為衣。坤為裳。乾坤各六畫。繡與繪亦各六。乾坤十二爻。衣裳亦十二章。是取象乾坤之事。八卦成列。象在其中。故曰易者象也。謂今之易古之象也。伏羲作八卦而名象。故五帝之書皆蒙象名。堯典歷象日月星辰。此歷書也。又曰象以典刑。皐陶謨曰:方施象刑惟明。此刑書也。古人之象。此易書也。聖人因天。故治天下之書皆名象。周禮六官稱六象。縣于象魏。故哀三年春秋傳曰:命藏象魏曰:舊章不可亡也。是古名書為象之事。春秋傳曰見易象。昭二年傳文。引之以驗彼時猶襲古名稱為易象也。挎木為舟掞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注:否四之二也。木在水上乘風。舟楫之象。挎。判也。掞。銳也。巽為長木。艮為手。乾為金。艮手持金。故挎木為舟。掞木為楫也。否時天地不通。四之二坎為通。故以濟不通。乾為遠為利。故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也。

疏:此虞九家義也。虞氏謂神農黃帝堯舜之時民多否閉。故聖人有作。取乾之坤。以坤之乾。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也。渙自否來。九四之二體巽坎。巽為木為風。坎為水。木在水上乘風。舟楫之象也。挎判。說文文。掞鋭。字林文。艮互艮。乾否乾也。否時天地閉。故不通。四之二成坎。坎為通。故以濟不通也。犕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注:否上之初也。否乾為馬為遠。坤為牛為重。坤初之上為引重。乾上之初為致遠。巽為繩。繩束縛物在牛背上。故服牛。艮為背。巽為股。在馬上。故乘馬。出否之隨。引重致遠以利天下。故取諸隨。

疏:此虞義也。犕。古服字。孟喜作犕。今從之。春秋僖廿四年傳。王使伯服。史記作伯犕。後漢書皇甫嵩傳。董卓謂嵩曰:義真犕未乎。義作服字。亦作備。史記趙世家武靈王云:騎射之備。戰國策備作服。特牲饋食禮云:備荅拜焉。

鄭彼注云:古備為復。說文。絥。車絥也。或作鞁。古音通也。否上九之坤。初為隨。艮巽皆據互體否上之初。故云出否之隨也。重門擊以待虣客蓋取諸豫。

注:復四之初也。下有艮象。從外示之。震復為艮。兩艮對合。重門之象也。艮為手。震為木。初巽爻也。應在四。皆木也。手持二木以相敲。是為擊。擊為守備警戒也。四體坎。坎為盜。五離爻為甲胄戈兵。盜持兵是暴客也。震為足為行。坤為夜。手持木夜行之象。其卦為豫。備豫不虞。故取諸豫也。

疏:此虞鄭九家義也。復六四之初為豫。豫互艮外體震。震反艮也。故云從外示之。震復為艮。示。古視字也。艮為門闕。故云兩艮對合重門之象。荀氏解中孚曰:兩巽對合。外實中虛。九家主荀。此說當出于荀氏耳。上古明堂之法。外戶而不閉。盜竊亂賊不作。今有重門者。豈黃帝堯舜之時。大道有時而隱乎。虞注上系云:坎為暴。坎盜持兵是暴客也。斷木為杵闕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注:晉上之三也。艮為小木。上來之三斷艮。故斷木為杵。坤為地。艮手持木以闕坤三。故闕地為臼。艮止於下。臼之象也。震動而上。杵之象也。震出巽入。艮手持杵出入臼中。舂之象也。坤為萬民。故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也。本無乾象。故不言以利天下。

疏:此虞義也。艮為小。其于木也為堅多節。故為小木。晉三體艮。上之三斷艮木。故為杵。世本曰:雍父作杵臼。宋衷云:黃帝臣。古者闕地。故云艮手持木以闕坤三。後世始穿木石為之也。乾為天下為利。小過無乾象。故不云以利天下也。弦木為弧掞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注:無妄五之二也。巽為繩為木。坎為弧。離為矢。故弦木為弧。乾為金。艮為小。木五之二以金掞艮。故掞木為矢。乾為威。五之二。故以威天下。弓發矢應而坎雨集。故取諸睽也。

疏:此虞義也。無妄六二之乾五為睽。坎為弓。故為弧。

說文曰:弧。木弓也。故弦木為弧。坎為雨。矢集如雨。故坎雨集也。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注:無妄。兩象易也。無妄乾在上。故稱上古。艮為穴居。乾為野。巽為處。無妄乾人在路。故穴居野處。震為後世。乾為聖人。後世聖人謂黃帝也。艮為宮室。變成大壯。乾人入宮。故易以宮室。艮為待。巽為風。兌為雨。乾為高。巽為長木。反在上為棟。震雷動起為上。棟宇謂屋邊也。兌澤動下為下宇。無妄之大壯巽風不見。兌雨隔震與乾絕體。故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者也。

疏:此虞義也。傳先言上古。下言易之。故取兩象。易之例謂一卦上下兩象易也。無妄與大壯兩象易。故云無妄兩象易也。無妄外乾。乾為上為古。故稱上古。乾稱古者。乾為天。周書周祝曰:天為古。古文尚書堯典曰:粵若稽古帝堯。

鄭彼注云:稽。同也。古。天也。言能順天而行。與之同功。詩商頌玄鳥曰:古帝命武湯。鄭箋云:古帝天也。故知乾為古也。艮山為穴。艮又為居。故為穴居。乾位西北。故為野。巽陽藏室。故為處。無妄乾為行人。故云乾人在路。震長子繼世。故為後為世。乾五為聖人。取諸乾坤以下凡有九事。案。皇甫謐帝王世紀載此九事皆為黃帝之功。故後世聖人謂黃帝也。艮為山。山有圍繞之象。爾雅釋山曰:大山宮小山霍。故艮為宮。爾雅釋宮曰:宮謂之室。室謂之宮。故宮室連言也。無妄體艮。變成大壯。乾體在下。是乾人入宮之象。故易以宮室。艮止故為待。兌澤為雨。崇效天。故乾為高。巽為長木。大壯外象震。震反巽也。故反在上。雜卦曰:震起也。無妄震陽在下。動起成大壯故上。棟宇屋邊也。說文文。倉頡篇曰:邊也。大壯體兌。兌澤動下。故下宇無妄。體巽變之大壯。故巽風不見。大壯五互兌四體震。乾別體在下。故兌兩隔震與乾絕體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注:中孚上下象易也。本無乾象。故不言上古。大過乾在中。故但言古者。巽為薪。艮為厚。乾為衣為野。乾象在中。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穿土稱封。封。古窆字也。聚土為樹。中孚無坤坎象。故不封不樹。坤為喪期謂從斬衰至緦麻日月之期數。無坎離日月坤象。故喪期無數。無妄之大過初在巽。體巽為木。上六位在巳。巳當巽位。巽又為木。二木夾四陽。四陽互體為二乾。乾為君為父。二木夾君父是棺斂之象。中孚艮為山丘。巽木在裏。棺藏山陵。槨之象也。故取諸大過。

疏:此虞鄭義也。大過與中孚上下兩象易也。中孚無乾象。故不言上古。大過乾在中。乾為古。故但言古者。巽柔爻為草。故為薪。艮止坤上。坤厚載物。故為厚。乾為衣。大過乾在中。巽在下。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葬有作藏者。檀弓曰:葬也者藏也。欲人之弗得見。古葬藏同音。故有作藏。也周禮塚人曰:以爵等為邱封之度與其樹數。

鄭彼注云:別尊卑也。王公曰丘。諸臣曰封。丘者丘隧。故王公曰邱。封者葬下棺。故諸臣曰封。檀弓曰:縣棺而封。

鄭彼注云:封當為窆。窆。下棺也。周禮遂人曰:及窆陳役先。鄭司農云:窆謂下棺時。禮記謂之封。春秋謂之塴。皆葬下棺也。聲相似。

說文曰:堋。葬下土也。從土朋聲。春秋傳曰:朝而堋。禮記謂之封。周官謂之窆。是封與窆同物。故云穿土稱封。封古窆字也。檀弓曰衣足以飾身。棺周於衣。槨周於棺。土周於槨。反壤樹之哉。故云聚土為樹。穿土象坎。聚土象坤。中孚無坤坎象。故不封不樹。坤喪于乙。故為喪。喪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從斬衰至緦麻。喪多而服止五也。其期數斬衰三年。齊衰有三年者。有期者。有三月者。其大功以下則以九月五月三月為數也。日謂三日而斂。三日而食粥及祥禫之日也。月謂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練冠。三年而祥。中月而禫之月數也。若然。古者喪期無數當是心喪終身者。後世淳朴漸虧。故聖人為之立中制節耳。坤為喪。坎為月。離為日。中孚無坎離日月坤象。故喪期無數也。大過初體巽。故初在巽體。上六爻辰位在巳。巽四月卦。故巳當巽位。本末皆巽。故云二木四陽在內。故夾四陽中互二乾。上乾為君。下乾為父。故為君為父。釋名曰:衣尸棺曰斂。斂藏不復見。故云二木夾君父棺斂之象。王公曰丘。故艮為山丘。荀氏注中孚曰:兩巽對合故巽木在裏。漢時天子所葬曰山陵。故云棺藏山陵槨之象也。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注:履上下象易也。乾象在上。故復言上古。上古無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各執以相考。亦足以治。巽為繩。乾為治。故結繩而治。後世聖人謂黃帝堯舜也。契。刻也。書之於木。刻其側為契。各持其一以相考合。夬本坤世。坤為書。乾金為契。故易之以書契。乾為百。剝艮為官。坤為眾臣為萬民為迷暗。乾為治。反剝以乾照坤。故百官以治。萬民以察。乾金決竹木為書契。故取諸夬也。

疏:此虞鄭九家義也。履與夬上下易。履乾在上。故復云上古。春秋桓三年曰:夏齊侯衛侯胥命于蒲。公羊傳云:古者不盟結言而退。穀梁傳云:胥之為言猶相也。相命而信諭。謹書而退。以是為近古也。荀子大略曰:春秋善胥命。若然。結言猶有文字。當在結繩以後。故范注云:古謂五帝時也。九家謂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故云結繩而治也。列子曰:宋人有遊于道得人遺契者密數其齒。張湛注云:刻處似齒。故云契刻也。書契猶周禮小宰之質劑。鄭氏謂兩書一札同而別之。故云各持其一以相考合。夬。坤五世卦。故云坤世。坤為文。故為書。刻之于木。刻以刀。故云乾金為契。虞氏謂兌為契。義亦通也。夬旁通剝。故云剝艮為官。坤為地為民。民生于地上。故為萬民。坤先迷又為冥為晦。故為迷暗。夬剝亦為反其類。故反剝。以乾照坤。大壯震為竹木。乾為金。進而成夬。夬。決也。故乾金決竹木為書契也。

是故易者象也。

注:今之易。古之象。象也者象也。

注:象天制作。彖者才也。

注:彖說三才。則三分天象以為三才。謂天地人道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注:動。發也。謂兩三才為六畫則發揮于剛柔而生爻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注:爻象動內則吉凶見外。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故曰著。

疏:今之至之象

舜曰予欲觀古人之象。象即今易書。故云今之易古之象。

象天制作

古之所以名象者。正以在天成象。聖人造爻象以象天。卦象天制作。故云象者象也。

彖說至道也

此虞義也。此承象來。繫上云:彖者。言乎象者也。謂天象三才。故云彖說三才。下傳云: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故云三分天象為三才。謂天地人道也。虞氏述道士之言。謂易象在天。三爻足矣是也。

動發至爻也

此虞義也。九六爻之變動者。故云動發也。分天象為三才。以地兩之為六畫。故云兩三才為六畫。以三為六。因而重之。爻在其中。故發揮于剛柔而生爻也。

爻象至曰著

此虞義也。義見上。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

注:陽卦一陽而二陰。故多陰。陰卦一陰而二陽。故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注:陽奇陰耦。道之常也。故曰陽卦奇。陰卦耦。德行謂人。以人道言之。陽為君。陰為臣。陽卦一陽而二陰。在人為一君而二民。二民共事一君。故君子之道。陰卦一陰而二陽。在人為二君而一民。一民兼事二君。故小人之道。春秋傳曰:曰:臣一主二。

疏:陽卦至多陽

此明陽為君子。陰為小人之義。自乾來者曰陽。卦皆一陽二陰。故多陰。自坤來者曰陰。卦皆一陰二陽。故多陽。

陽奇至主二

設問以起下意。故云其故何也。但陽為奇陰為耦。六耦承奇。陰陽得正。故云道之常也。繫上曰:顯道神德行。又云:默而成。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皆指人道。故德行謂人。鄭注益卦云:陰陽之義。陽稱為君。陰稱為臣。故知陽為君陰為臣也。二民共事一君。是純臣之義。故云君子之道一民兼事二君。是懐二心于君者。故云小人之道。春秋傳者。昭十三年子服惠伯之言。彼謂主不能撫其臣。故有是語。實非事君之正也。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注:九四爻辭。六日七分時也。子曰天下何思何慮。

注:易無思也。既濟定六位得正。故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注:遘巽為同。震為塗。故同歸而殊塗。乾為百。坎為慮。復初為一。故一致而百慮。言神化之事非思慮所及。日往則月來。

注:謂咸初往之四與五成離。離為日。與二成坎。坎為月。月來謂震也。三日月出震。八日兌見丁。皆在暮。故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

注:初變之四與上成坎。故月往四變之初與三成離。故日來月往謂巽也。十六日巽退辛。二十三日艮消丙。皆在旦。故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注:一往一來曰推。五六三十和而後月生。故明生。虞氏謂既濟體兩離坎象。故明生焉。寒往則暑來。

注:乾為寒。坤為暑。謂陰息陽消。從遘至否。故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

注:陰詘陽信。從復至泰。故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注:消息十二爻而期一歲。故歲成。往者詘也來者信也詘信相感而利生焉。

注:利。和也。詘信謂復遘時也。復遘元也。相感亨也。咸。感象。故相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故利生焉。尺蠖之詘以求信也。

注:遘初體巽。巽蟲為尺蠖。詘謂復時也。巽伏震下。故詘信謂遘時也。巽為進退。故尺蠖之詘以求信也。龍虵之蟄以存身也。

注:蟄。潛藏也。龍潛而虵藏。陽息初震為龍。陰息初巽為虵。十月坤成。十一月復生。遘巽在下。龍虵俱蟄初。坤為身。故龍虵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注:陽稱精。陰為義。入在初也。陰陽在初。深不可測。故謂之神。變為遘復。故曰致用。初坤為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注:乾為利。坤為用為安身。陰道用事謂遘時也。陰升上究則乾伏坤中。安身默處也。乾為崇德。時既潛藏。故利用安身以崇德謂復時也。崇德體卑而德高。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注:此謂中孚咸也。出此之外未能有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注:以坤變乾謂之窮神。以乾通坤謂之知化。乾為盛德。故德之盛。

疏:咸九至時也

易通卦驗曰:甲子卦氣起中孚。案。孟喜卦氣中孚至復六日七分。咸至遘亦六日七分。故云六日七分時也。

易無至何慮

此虞義也。乾為易。隱藏坤初。其靜也專。故無思也。虞注咸彖傳曰:初四易位成既濟。故既濟定。既濟剛柔正而位當。故六位得正。乾元用九而天下治。故何思何慮也。

遘巽至所及

上繫七爻首中孚。下繫十一爻首咸。皆復遘時也。故兼震巽言之。震巽同聲相應。故巽為同。震為大塗。故為塗。乾三爻三十六略其奇五故百。咸初變之四體坎。故坎為慮。復初元也。故為一。乾為神。坤為化。從陰入陽。從陽入陰。神化之事。唯聖人能知之。非思慮所及也。

謂咸至月來

咸卦初四易位成既濟。故云初往之四。四與五皆體離。故與五成離。離為日。初往之四。二體坎。故與二成坎。坎為月。此上虞義也。三日月出震在庚。八日兌見丁。皆于暮見之。日暮而月生。故日往則月來也。

初變至日來

初變之四有坎象。坎為月。故月往。四變之初有離象。離為日。故日來。此上虞義也。月三五而闕。故月往謂巽。參同契曰: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平明謂旦。故十六日巽退辛。二十三日艮消丙。皆在旦也。坎陽離陰。坎月離日。震出庚。兌見丁。乾盈甲為七八。巽退辛。艮消丙。坤滅乙為九六。一月之往來亦如歲也。

一往至生焉

一往一來曰推。何休說也。上云往來。此云相推。故知一往一來曰推也。參同契曰:七八數十五。九六亦相應。四者合三十。陽氣索滅藏。是言一月之數。周語曰:天六地五數之常也。三統歷曰: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畢。言終而復始。參同契又云: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朋。節盡相禪與。繼體復生明。所謂終而復始也。十一即五六。五六三十而月一周天。故云天地之道畢。禮運曰:播五行于四時和而後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謂日月戰天地。雜保太和。陰陽合德之時。故云和而後月生。虞氏謂既濟體兩離坎象者。謂初往之四成既濟。既濟當望。有兩離坎象。日月雙明。故明生。義亦通也。

乾為至暑來

此虞義也。

陰詘至寒來

此虞義也。

消息至歲成

虞上注云:陰息陽消從遘至否。陰詘陽信從復至泰。此言寒暑往來。故止據內卦。其坤消乾當從遘至剝。乾息坤當從復至夬。

乾鑿度曰:乾坤二卦十二爻而期一歲。乾息坤消。故消息十二爻而期一歲。孟喜章句曰:自冬至初中孚用事。一月之廁九六七八。是為三十而卦以地六。候以天五。五六相承。消息一變十有十二變而歲復初。是其義也。孟唯以五六為天五地六。非漢法。疑唐時僧一行之徒飾成之。學者所當審也。

利和至生焉

利和。子夏義也。陰消陽從遘。陽息陰從復。故詘信謂復遘時也。復遘乾坤之初。故云元也。息初至二乾坤交。故云相感亨也。咸感象以下虞義也。咸。感也。故相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者。案。虞彖傳注云:乾為聖人。初四易位成既濟。坎為心為平。故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既濟六爻皆正。故各正性命。六爻皆應。故保合太和。剛柔正而位當。故利貞。是言咸初四易位成既濟之事也。

遘初至信也

說卦曰:巽為雞。九家易云:應八風也。二九十八主風。大戴禮易本命曰:二九十八。八主風。風主蟲。故蟲八日而化。王充論衡曰:夫蟲。風氣所生。倉頡知之。故凡蟲為風之字取氣于風。故八日而化生。遘內體巽。故遘初體巽。巽為風。風主蟲。故巽蟲為尺蠖。說文云:尺蠖。詘信蟲也。方言云:蠀謂之尺蠖。郭注云:即踧二。音蠖。烏郭反。又呼步屈。尺蠖先詘而後信。故云尺蠖之詘。復時剛反。震在上。巽在下。故詘遘時。巽在上。故信也。巽為進退。似尺蠖之詘信。故尺蠖之詘以求信也。

蟄潛至身也

此虞義也。月令孟春曰:其蟲鱗。鄭氏謂龍虵之屬。又曰蟄蟲始振。則十一月時龍虵皆蟄。至正月而始振也。

說文曰:蟄。藏也。文言曰:潛龍勿用。陽氣潛藏。龍亦得稱藏。今言龍潛而蛇藏者。說卦曰:坤以藏之。繫上曰:藏諸用謂巽。陽藏室故陽言潛。陰言藏也。巽四月卦值巳。故陰息初。巽為虵。震為龍。故陽息初。震為龍。坤成于亥。故十月坤成。陽息于子。故十一月復生。復時震潛初。巽又伏震下。故遘巽在下。龍虵俱蟄之時也。遘初為坤。故初坤為身。陽為存。故龍虵之蟄以存身也。

陽稱至用也

此姚信義也。乾純粹精。故陽稱精。周書曰:地道曰義。

乾鑿度曰:地靜而理曰義。故陰為義。巽為入。入在初。謂中孚咸時也。初為深。陰陽不測之謂神。故云陰陽在初。深不可測。故謂之神也。六日七分中孚至復。咸至遘。故變為遘復。坤為致為用。故坤初為致用。據時咸至遘。故專言致用也。

乾為至德高

此虞九家義也。咸至遘六日七分。故云陰道用事。謂遘時也。

乾鑿度曰:物有始有壯有究。坤消至上。故陰升上究戌亥乾之都。故乾伏坤中。繫上曰默而成。九家云:謂陰陽相處。故知安身默處也。系上又云: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知崇體卑。崇效天。卑法地。陽伏坤中。坤為體。故體卑。滅出復震。故德高。此因遘初消乾而究言之也。

此謂至知也

尺蠖之詘以下皆申明中孚咸之義。故知此者謂中孚咸也。知者知此而已。而又非思慮所及。過此以往變為遘復。乾坤致用。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故未能有知也。

以坤至之盛

此虞義也。乾為神。故以坤變乾謂之窮神。坤為化。故以乾通坤謂之知化。變為遘復。富有日新。盛德大業皆于此出。陽統陰功。故止言盛德也。易曰困於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

注:困本咸。咸三入宮。以陽之陰。則二制坤。故以次咸為四所困。四失位惡人。故非所困而困焉。陽稱名。陰為辱。以陽之陰下。故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注:謂據二。二失位。故非所據而據焉。二變時。坤為身。二折坤體。故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注:三隱坤中。坤為死。兌為妻。三上無應。故死其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疏:困本至必辱

此虞義也。虞注困卦謂否二之上。今云困本咸者。此承咸來。據爻變所值之卦也。咸下體艮。艮為宮。咸三之二入艮宮。三陽爻而居二陰位。故云以陽之陰。三之二成坎制坤。制猶折也。古文通。論語。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鄭氏注云:魯讀折為制是也。咸三之二為困。故以次。咸三之二為四所困。四以陽居陰為失位。虞氏以四為惡人。故云四失位。惡人咸三得位。非四所困。今之二失位。故非所困而困焉。陽成於三為成名。故陽稱名。陰賤故為辱。三之二。故以陽之陰下。名必辱也。

謂據至必危

此虞義也。陽據陰。陰承陽。易之大義也。三二失位。三以陰據陽。故非所據而據焉。二變入宮為萃。萃下體坤。坤為身。二困時折坤體。故身必危也。

三隱至見邪

二變入宮。三隱坤中。坤喪于乙為既死霸。故為死。兌少女為艮妻。三上俱陰。兩陰無應。故死其將至。妻其可得見邪。陸績謂三從困辱之家。變之大過為棺槨。死喪之象。故死其將至。妻不可得而見。義亦通也。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

注:離為隼。故稱禽。言其行野容如禽獸焉。弓矢者器也。

注:離為矢。坎為弓。坤為器。射之者人也。

注:人。賢人也。謂乾三伏陽出而成乾。故曰射之者人。人則公。三應上。故上令三出而射隼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注:三伏陽為君子。二變時。坤為身為藏器。謂藏弓矢以待射隼。艮為待為時。三待五來之二。弓張矢發動出成乾貫隼入大過死。兩坎象壞。故何不利之有。傳曰:以解悖。三陰小人乘君子器。故上觀三出射去隼也。動而不栝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注:不讀曰拊。古柎不同字。故誤作不。拊栝猶省栝也。震為語。乾五之坤二成坎弓離矢動以貫隼。故語成器而動者也。

疏:離為至獸焉

此虞義也。釋鳥曰:二足而羽謂之禽。故曰隼者禽也。繫上曰:野容悔淫。謂解三也。

管子曰:道路無行禽三有鳥獸行。故云其行野容。如禽獸焉。

離為至為器

此虞義也。射禮有射器。謂弓矢決拾旌於籌楅豐。故曰弓矢者器也。

人賢至隼也

此虞義也。乾為賢人。故曰人賢人也。六三匪人。故曰禽下有伏陽出而成乾。謂與二成乾。乾為人。故曰射之者人。三為三公而與上應。故云人則公。三應上。上令三射隼也。

三伏至隼也

此虞義也。三伏陽。陽為君子。二變成坤。坤以藏之在地成形。形乃謂之器。故云二變時坤為身為藏器。艮為待為時。爻以時而動。故待時而動。五失位當之二。故三待五來之二。二上之五。三發得正。與五成乾體大過。棺槨死象。卦本有兩坎。五來之二。三出成乾。故兩坎象壞。坎為悖。故以解悖。

乾鑿度曰:二陰之精射三陽當卦。是埽知陰陽動出皆為射也。

不讀至者也

詩常棣曰:鄂不韡韡。鄭氏讀不為拊。柎與拊相似。故誤為不。括本作栝。

說文曰:矢栝築弦處。禮記緇衣引太甲曰:若虞機張往省栝于厥度則釋。鄭氏注云:弩已張。從機間視栝與所射參相得乃後釋弦發矢。故云拊栝。猶省栝也。震為語以下。虞義也。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

注:謂否也。以坤滅乾為不仁不義。坤為恥為義。乾為仁為畏者也。不見利不動不威不征。

注:否乾為威為利。巽為近利。謂否五之初成噬嗑市。離日見乾為見利。震為動故不見利不動。五之初以乾威坤。故不威不征。震為徵也。小征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注:艮為小乾為大。五下威初。坤殺不行。震懼虩虩。故小征大誡。坤為小人。乾為福。以陽下陰。民說無疆。故小人之福也。易曰屨校滅止無咎此之謂也。

疏:謂否至者也

此以下皆虞義也。噬嗑否五之初。否小人道長。故小人謂否也。否消卦。故以坤滅乾為不仁不義。坤辱為恥。畏與威通。乾為威。故為畏也。

否乾至征也

乾為君。君道威嚴。故為威。利。四德之一。乾以美利利天下。故為利。巽近利市三倍。利者義之和。後世不以義為利而以利為利。否坤小人之見利巽之近利市三倍皆以利為利者也。神農日中為市。取諸噬嗑。故成噬嗑市。離為日。相見乎離。乾五之初外體離。故離日見乾為見利。說卦曰:震動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故震為動。樂緯動聲儀曰:風雨動魚龍。仁義動君子。財色動小人。故不見利不動。俗本動作勸。非也。征。古文懲。震恐懼虩虩。故為懲也。

艮為至福也

艮為少男。故為小。陽稱大。故乾為大。五之初體震。故坤殺不行。坤為虎刑。春生秋殺。故坤為殺。震來虩虩。又恐懼脩省。故震懼虩虩。否五之初巽象半見。有益象。故以陽下陰民說無疆。震恐懼致福。故小人之福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注:乾為積善。陽稱名。坤為積。惡為身。以乾滅坤。故滅身者也。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

注:小善謂復初。小惡謂遘初。故惡積而不可揜辠大而不可解。

注:謂陰息遘至。子弒其父。故惡積而不可揜。息成否。以臣弒君。故辠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

疏:乾為至者也

此以下皆虞義也。噬嗑自否來。否陰消陽。弒父弒君。噬嗑明罰敕法之家。五來滅初。小征大誡。所以絕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上六迷復。辠大惡積。故發其義于上九爻也。乾為善。自一乾以至三乾成。故為積善。初不成名。陽立于三。故成名也。坤為惡。坤初消乾成及否。故為積惡。坤消至上。窮上反下。乾來滅坤。故滅身者也。

小善至遘初

陽始見尚小。故小善謂復初。遘初消陽。故小惡謂遘初。易大傳逸篇曰:正其本。萬事理。君子慎始。差以毫釐。謬以千里。小善弗為。小惡弗去。由辨之不早辨也。

謂陰至可解

陰生亦稱息。息遘至。艮子弒父。其初難知。息遘及則著矣。誠中形外。故惡積而不可揜也。息成否。坤臣弒君。故辠大而不可解。乾為君為父。內體為父。外體為君。艮消乾三。坤消乾五。艮子道。坤臣道。故有此象也。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

注:否上為危。坤為安為亡為亂。乾為治。陽為存。否泰反其類。故危者安其位。亡者保其存。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注:君子大人謂否五也。安者危之漸。存者亡之機。治者亂之萌。唯君子知之。故不忘也。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注:坤為身。謂否反為泰。君定位于內而臣忠于外。故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疏:否上至者也

否上為危。虞義也。上九以陽居陰體乾。亢龍盈不可久故危。文言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荀氏注云:存謂五為陽位。故知陽為存。泰反為否。否反為泰。故反其類。

君子至忘也

君子大人謂否五。虞義也。九五休否大人吉。故云君子大人謂否五。陸績謂五在否家。雖得中正。常自懼以危亡之事。是不忘之義也。

坤為至保也

此虞義也。否終則傾。故否反成泰。君定位于內。則國可保。臣忠于外。則家可保也。下繫十一爻首咸。咸至遘六日七分陰始消陽。陸績謂自此以上皆否陰滅陽之卦。舉之以示慎始之義也。子曰德薄而位尊。

注:鼎四也。離九四凶惡小人。故德薄。四在乾位。故位尊。知少而謀大。

注:兌為少。知乾為大謀。四在乾體。故謀大。力少而任重。

注:五至初體大過。本末弱。故力少。乾為仁。故任重。以為己任不亦重乎。鮮不及矣。

注:鮮。少也。及。及于刑。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刑屋凶言不勝其任也。

疏:鼎四至位尊

此以下皆虞義也。鼎四爻辭。故云鼎四也。四體離。離四●如其來如。不孝子●出不容于內。故為凶惡小人。二至四體乾。乾為德。系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虞彼注云:天貴故尊。四在乾位。乾體不正。故德薄而位尊也。

兌為至謀大

兌為少女。故為少。坤為知。大地親下。故兌為少知。乾為大。坎為謀。本天親上。故乾為大謀。

五至至重乎

論語曰: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禮表記曰:曰:仁之為器重。舉者莫能勝也。又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大雅曰: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惟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毛萇詩傳云:愛。隱也。言隱微之間人莫能助。故大學謂之誠。荀子謂之獨。乾元為仁隱在初。德輕而莫舉。故曰重也。

鮮少至于刑

鮮亦作尠。釋詁曰:尠。寡也。郭注云:謂少。故云少也。俗作鮮刑。謂屋中之刑。周禮之屋誅也。義詳鼎卦。子曰知幾其神乎。

注:幾謂陽也。陽在復初稱幾。此謂豫四也。惡鼎四折足。故以此次言。豫四知幾而反復初也。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

注:震為交為笑言。笑言。諂也。坎為瀆。三盱豫上交諂也。上冥豫下交瀆也。二欲四復初得正元吉。故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注:陽見初成震。故動之微。復初元吉。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竢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

注:小畜離為見。震為作。艮待為竢。故見幾而作不竢終日。坤為用。終變成離。離為日。憂悔吝者存乎介。能識小疵。故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章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注:微謂初。隱以之顯。故知微知章。柔謂豫。初剛謂豫四。四當之初。故知柔知剛。坤為萬。震為夫。四之初以一持萬。乾元用九而天下治。故萬夫之望。

疏:幾謂至初也

此虞義也。豫二爻辭二欲四復初。故云此謂豫四。四與初應。鼎四不知幾。故折足。豫四知幾而反初。故以此次言也。

震為至幾乎

二欲四復初。是不諂也。己得休之。是不瀆也。論語曰:巧言令色足恭。孟子曰:脅肩諂笑。故云笑言諂也。坎為溝瀆。故為瀆。三諂上瀆。唯知幾之君子不諂不瀆。復初元吉。四之初得正元吉。故其知幾乎。

陽見至者也

此虞義也。陽見初成震。震為動。故動之微。初即一也。一即元也。呂氏春秋曰:元者吉之始也。古文一與通。天地。從壺吉。天地。天先而地後。陽稱幾。故幾有吉而無凶。復初九云:不遠復無祗悔元吉。故吉之先見者也。

小畜至識矣

豫旁通小畜。小畜體離。離為見。震為作足。故為作。釋言曰:竢。待也。艮為待。故艮待為竢。俗作俟也。豫體震。小畜體巽。震巽特變。故終變成離。謂變小畜也。

微謂至之望

初尚微。故微謂初。漢書贊曰:司馬遷稱易本隱以之顯。易氣從下生。自微及著。隱以之顯。誠不可揜。故知微知章。豫初陰不正。四陽不正。四之初剛柔相易。各得其正。故知柔知剛。以一持萬。荀子文。復初乾元也。元。一也。一以貫之。故以一持萬。乾元用九成既濟定。故天下治。乃萬夫之望也。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

注:幾者。神妙也。顏子知微故殆庶幾。孔子曰:回也其庶幾也。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注:複以自知。謂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克己復禮。天下歸仁。易曰不遠復無祗悔元吉。

疏:幾者至幾也

此以下皆虞義也。上曰知幾其神乎。說卦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故云幾者神妙也。幾者動之微。顏子知幾。故殆庶幾乎。言庶乎知幾微之道也。孔子曰回也其庶幾也者。論語文。今論語無幾字。也作乎。蓋虞所見本異也。

復以至歸仁

卦本純坤。坤積不善。復亨剛反。窮上反下。知不善而反于善。故復以自知。復初乾也。乾知大始。故云知也。顏淵不遷怒不貳過者。論語文。遷怒貳過皆不善之事。中庸曰: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不失之矣。復之初中也。即一善也。得而守之即是不遷怒不貳過之事。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者。亦論語文。

說文曰:克之象肩也。其義任也。曾子曰:仁以為己任。詩敬之曰佛時仔肩。毛傳云:仔肩。克也。鄭箋云:任也。克己復禮以身任中道。禮中也。孟子曰:湯武反之也。又曰:湯武身之也。反之者。復以自知得善弗失之謂也。春秋昭十二年傳云: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則古有是言。天下歸仁為仁之效也。引之以證顏子知幾之事也。天地萬物化醇。

注:謂泰上也。先說否。否反成泰。故不說。泰。天地之元。吉凶未形。故曰:泰初之上成損。天地交。萬物通。故化醇。男女覯精萬物化生。

注:艮為男。兌為女。故男女覯精。乾為精。損反成益。萬物出震。故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注:陰陽合德。故致一。

疏:謂泰至化醇

泰初之上。故謂泰上。上說否五。故先說否。否反成泰。否泰反其類。故不說泰而說損也。此虞義也。廣雅曰:。元氣也。故云天地之元。說文云:壹從壺吉聲。又云:●也。從凶從壺。若然天地吉凶藏於內。故未形。魏伯陽以天地為復之一爻交坤。故參同契曰:易有三百八十四爻。據爻摘符。符謂六十四卦。晦至朔旦震來受符。當斯之際。天地覯其精。日月相撣持。雄陽播玄施。雌陰化黃包。混沌相交接。權輿樹根基。經營養鄞鄂。凝神以成軀。眾夫蹈以出。蝡動莫不由。是言天地合德。萬物化醇化生之義。泰初之上以下。亦虞義也。泰者。通也。泰初之上。乾交于坤。故云天地交萬物通。

艮為至化生

此虞義也。乾純粹精。故為精。

管子曰:一氣能變曰精。蓋一則精。貳則惑。天地。男女覯精。皆有致一之義。損反益也。故云損反成益。益下體震。故萬物出震也。

陰陽至致一

陰陽合德謂天地雜保太和日月戰之時。陰陽合德一也。一乃化端。故云言致一也。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

注:謂反損成益。君子益初也。坤為安身。震為後動。易其心而後語。

注:乾為易益初體復心。震為後語。定其交而後求。

注:震專為定為交。謂剛柔始交。艮為求。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

注:否上之初。損上益下。其道大光。自上下下。民說無疆。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

注:謂否上九高而無位。故危。坤民否閉。故不與。懼以語則民不應也。

注:否上窮災故懼。上不之初。故民不應。坤為民。震為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

注:上不交初。故無交。震為交。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注:上不之初。否消滅乾則體剝傷。故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

疏:謂反至後動

此以下皆虞義也。承上損六三來。故云損反成益。益自否來。坤民否閉。上來益初得位。故稱君子益初。脩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以下皆指否也。

乾為至後語

乾謂否。乾益初互復。復其見天地之心。故體復心也。

震專至為求

說卦曰:震為專。乾其靜也專。故為定上之初。故云剛柔始交也。

否上至全也

虞注否上九曰:下反於初成益體震。故後喜。否上之初。有此三者。損上益下以下。益彖傳文。釋全義也。

謂否至不與

否上與乾上同義。故高而無位。孝經曰:高而不危。

說文曰:危在高而懼也。上九高而無位。故危。天地不交。故坤民否閉。上九無民。故民不與也。

否上至應也

文言釋乾上九曰:忼龍有悔。窮志災也。否上義同。故懼也。

上不至為交

上交初以貴下賤大得民上不交初是無交也。故民不與

上不至至矣

益本否卦。故上不之初則否消滅乾消四至五體剝。剝六四云:剝床以膚凶。故體剝傷。傷之者至矣。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