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十翼】系辞•下传-(清)惠棟撰《周易述•卷十八》

| 易经注解| 2023-04-16 00:17:36| 0

系辭下傳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

注:陰陽相易。出入乾坤。故曰門。乾陽物也坤陰物也。

注:陽物天。陰物地。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

注:合德謂天地雜保太和日月戰。乾剛以體天。坤柔以體地。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注:撰。數也。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演之為五十。用之為四十九。蓍者幽贊于神明而生。故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

注:名謂卦名。陰陽雖錯而卦象各有次第。不相逾。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注:於。嗟也。稽。考也。類者雜之反也。三稱盛德。上稱末世。乾終上九。動則入坤。坤為亂。震為世。陽出復震。入坤出坤。故衰世之意邪。夫易章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

注: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微者顯之。謂從復成乾。是察來也。闡者幽之謂。從遘之坤。是章往也。陽息出初。故開而當名。辯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注:復小而辯于物。故辯物。震為言。正陽在下。初帥其辭。故正言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故斷辭。原始要終。故備矣。其稱名也小。

注:謂乾坤與六子俱名八卦而小成。故小。其取類也大。

注:謂乾陽也為天為父。觸類而長之。故大。其旨遠其辭文。

注:遠謂乾。文謂坤。其言曲而中其事而隱。

注:曲。詘。。直。中。得也。陽曲初震為言。故其言曲而中。坤為事。隱未見。故而隱也。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注:貳當為弍。謂乾與坤也。坤為民。乾為行。行得則乾報以吉。行失則坤報以凶也。

疏:陰陽至曰門

此虞義也。以陰易陽。以陽易陰。故云陰陽相易。陽息震為出。陰消巽為入。故云出入乾坤。門所以出入者。故云易之門也。

陽物至物地

此荀義也。謂純乾純坤時也。

合德至體地

此虞義也。文言曰: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謂乾坤合居也。乾彖傳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六爻皆正為各正性命。六爻皆應為保合太和。應亦有合義也。坎月離日。三十日一會於壬。虞注師彖傳曰:以離日坎月戰陰陽。是日月戰也。皆陰陽合德之事。乾剛坤柔。乾天坤地。言陰陽同處則合德。分之則剛柔各有體也。

撰數至之德

撰數。九家義也。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五為虛。故演之為五十。大衍之數五十而一不用。故用之為四十九。是體天地之撰也。所用四十九蓍也。蓍者聖人幽贊于神明而生。用以作易者。是通神明之德也。但陰陽合德之時。聖人探嘖索隱。幽贊于神明。于是取天地之數。演之為五十。用四十有九以作易。蓍以七也。卦以八也。爻以九六也。故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也。

名謂至踰

此九家義也。周禮太卜三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四。名謂六十四卦之名。故云名謂卦名。虞注下傳六爻相雜云:陰陽錯居曰雜。六十四卦陰陽雖錯。各有次序。如屯坎二之初。蒙艮之二。此之卦之次序也。如中孚為十一月。升為十二月。此卦氣之次序也。如復為乾世。遘為坤世。此八宮之次序也。如上篇天道。下篇人事。此二篇之次序也。故云卦象各有次第。不相踰也。

於嗟至意邪

上云雜而不是類也。荀子曰以類行雜。故云類者雜之反也。三稱盛德已下。虞義也。乾為積德。陽成於三。故三稱盛德。上為末。故上稱末世。乾盈動傾。故乾終上九。動則入坤。坤反君道。故為亂。震繼世。故為世。乾終上九為入。坤陽出復震為出坤。神農氏繼庖犧而作者。神農氏衰而黃帝作。少昊氏衰而顓頊作。高辛氏衰而堯舜作。黃帝堯舜通其變。使民不倦。易窮則變。通則久。入坤出坤。以類行雜。皆承衰世之後。窮變通久。易之道也。故云其衰世之意邪。

神以至當名

此虞義也。乾神知來。坤知藏往。復初為微。至三成乾。隱以之顯。故曰微者顯之。以乾照坤。故謂從復成乾。是察來也。倉頡篇曰:闡。開也。幽。隱也。幽者闡之反。呂氏春秋曰:隱則勝闡是也。乾終上九動而入坤。故闡者幽之。幽謂坤也。坤消乾自遘。故謂從遘至坤。是章往也。坤終于亥。則乾出于子。故陽息出初。闢戶謂之乾陽稱名。故開而當名也。

復小至備矣

辯。別也。陽出復。初尚小。始于坤別。故復小而辯于物。震為言。

乾鑿度曰:坤變初六復正陽在下為聖人。初帥其辭。下傳文。帥亦正也。故云正言。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故斷辭。以乾原始。以坤要終。故備矣。

謂乾至故小

此虞義也。庖犧觀變于陰陽而立卦。乾坤各三爻。共有六爻。陽變成震。坎艮陰變成巽離兌。六爻三變。三六十八。十有八變而成。卦名成于三。故名八卦而小成。三微成著。三著成體之時。故小也。

謂乾至故大

此虞義也。庖犧引信三才兼而兩之為六畫。三才謂乾三爻。故乾為天為父。觸。動也。謂六畫以成六十四卦。故觸類而長之。陽稱大。為天為父。故大也。

遠謂至謂坤

此虞義也。

曲詘至隱也

此虞義也。曲詘同義。故云曲詘。下傳云:失其守者其辭詘。虞彼注云:巽詰詘。陽在初守巽。初陽入伏陰下。故其辭詘。若然。陽曲初亦謂陽伏巽下也。三倉曰:中得也。周禮師氏云:掌國中失之事。注云:故書中為得。杜子春云:當為得。記君得失。史記封禪書。康后與王不相中。周勃傳。勃子勝尚公主。不相中。皆訓為得。呂氏春秋曰:禹為司空以中帝心。高誘注云:中猶得是中得同義。故云中得也。陽為得。震初得位。又為言。故其言曲而中。樂記曰:直而慈愛。故為直。直謂陽也。巽初坤也。坤為事。初隱未見。巽稱而隱。故其事而隱也。

貳當至凶也

此鄭虞義也。貳從弍。弍為古文二。故云貳當為弍。大極分而為二。故弍謂乾與坤也。坤為民。天行健。故乾為行。失謂坤。得謂乾。乾吉坤凶。故行得則乾報以吉。行失則坤報以凶也。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

注:中古謂文王。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注:文王蒙大難而演易。故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傳曰作者之謂聖。是故履德之基也。

注:履二幽人之貞。中不自亂。四履虎尾虩虩終吉。故德之基。春秋傳曰:卻子無基。凡言德皆陽爻。嗛德之柄也。

注:坤為柄。乾上降三。天道下濟。故德之柄。復德之本也。

注:復初乾之元。中行獨復。故德之本。恒德之固也。

注:立不易方。故德之固。損德之修也。

注:懲忿窒欲所以修德。益德之裕也。

注: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德之優裕者也。困德之辯也。

注:辯。別也。遭困之時。君子小人之德于是別也。井德之地也。

注:改邑不改井。故德之地。巽德之制也。

注:君子制義。故德之制。履和而至。

注:嗛與履通。嗛坤柔和。故履和而至。嗛尊而光。

注:九三升五。故尊而光。復小而辯于物。

注:復初小善。故云小。辯之早。故辯于物。恒雜而不厭。

注:乾初之四。坤四之初。故雜。震巽特變。震究為蕃鮮。巽究為躁卦。故不厭。損先難而後易。

注:損初之上失正。故先難。終反成益。得位于初。故後易。易其心而後語。益長裕而不設。

注:巽為長。益德之裕。故長裕。設。大也。考工記曰:中其莖設其後。坤三進之乾。乾上之坤初。遷善改過。陰稱小。上之初體復小。故不設。困窮而通。

注:陽窮否上變之坤二成坎。坎為通。故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

注:井。德之地。故居其所能遷其施。故遷也。巽稱而隱。

注:巽德之制。故稱。巽陽隱初。故隱。履以和行。

注:禮之用。和為貴。嗛震為行。故以和行。嗛以制禮。

注:陰稱禮。旁通履。履者禮也。九三升五。以一陽制五陰。萬民服。故以制禮。復以自知。

注:有不善未嘗不知。故自知也。恒以一德。

注:一謂初。終變成益。從一而終。故以一德。損以遠害。

注:坤為害。泰以初止坤上。故遠害。乾為遠。益以興利。

注:震為興。乾為利。上之初利用大作耒耨之利。故以興利。困以寡怨。

注:坤為怨。否弒父與君。乾來上折坤二。故寡怨。坎水性通。故不怨也。井以辯義。

注:坤為義。以乾別坤。故辯義也。巽以行權。

注:巽制義。故行權。春秋傳曰:權者反于經。然後有善者也。

疏:中古謂文王

漢書藝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曆三古。孟康云: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故云中古謂文王。若虞氏之義以為文王書經系庖犧于乾五。乾為古。五在乾中。故興于中古。則庖犧以前為上古。今知不然者。下傳云: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與此傳皆言易之興。但易有興有廢。庖犧氏沒而易廢。神農氏作而易興。則神農以前為上古。神農氏沒而易廢。黃帝堯舜氏作而易興。曆夏商周皆然。則文王以前為中古。春秋之世世衰道微。孔子作十翊而易道復興。則孔子之時為下古。明夷彖傳云: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傳。謂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正謂文王庖犧之時。世尚淳樸。不得以憂患目之。馬氏荀氏鄭氏皆以文王為中古義當然也。

文王至謂聖

春秋襄三十年傳云:紂囚文王七年。史記周本紀謂。西伯囚羑里。益易之八卦。漢書司馬遷謂。西伯拘而演周易。尋西伯亦述庖犧之易而云作者。繫上云:庖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神農黃帝堯舜皆述庖犧之易而亦云作。樂記曰:作者之謂聖。庖犧作易。文王系辭。今所作二篇是也。聖人制作皆云作。故亦云作易者也。

履二至陽爻

履通嗛。嗛之坤土為基。文王幽于羑里。演易明道。文致太平。履之九二失位在坎獄中而不失其常。終免于難。九四變得位履虎尾而虩虩多懼。終行其志。春秋成十三年傳云:禮。人之乾也。敬。身之基也。卻子無基。言卻錡不敬。故無基。明履為德之基也。凡言德皆陽爻。虞義也。乾為德。故凡言德皆陽爻。言此九卦之德皆指陽爻也。

坤為至之柄

此虞義也。坤為柄。說卦文。謙從乾來。乾上降坤三。乾為天。天道下濟。致恭以存其位。故德之柄也。

復初至之本

此虞義也。復之初九乾元也。即太極也。太極為中。初九為獨。中行獨復。故德之本。初為本也。

立不至之固

此虞義也。恆唯九三一爻得正不動。故立不易方。貞固足以乾事。故德之固。

懲忿至修德

此荀義也。懲忿窒欲。損象傳文。虞氏云:乾陽剛武為忿。坤陰吝嗇為欲。損乾之初成兌說。故懲忿。初上據坤艮為山。故窒欲。懲忿窒欲。修德之事。故德之修。

見善至者也

此荀義也。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益象傳文。虞氏云:乾為善。坤為過。坤三進之乾四。故見善則遷。乾上之坤初改坤之過。故有過則改。周語曰:布施優裕。故為德之優裕。若然。虞注晉初六曰:坤弱曰裕。此以裕為美德者。韋昭注周語云:裕。緩也。馬融注。蠱六四云:裕。寛也。文王處憂患之地。長裕不設。獨行自然。故以裕為美德也。

辯別至別也

此鄭義也。九二困而不失其所。其唯君子。六三困于石據于蒺藜。失其所矣。故云君子小人之德于是別也。

改邑至之地

曰:改邑不改井。虞彼注云:乾初之五折坤。故改邑。初為舊井。四應甃之。故不改井。井。法也。下傳云:井居其所為不改其井之法。故德之地。坤為地也。

君子至之制

說文。制作利。云:裁也。從刀從未。未物成有滋味可裁斷。是制為裁斷也。成八年傳云:大國制義。下傳云:巽稱而隱。又云:巽以行權。是制義之事。故德之制。

嗛與至而至

此虞義也。嗛與履旁通。嗛體坤。坤至柔。又為和順。故嗛坤柔和。坤為至。故履和而至。

○九三至而光

嗛彖傳云:嗛尊而光。謂三升五尊位故尊而光也。

復初至于物

上傳曰: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虞彼注云:小善謂復初。故云復初。小善故云小。乾陽物。為善辨之早。坤陰物。為不善由辨之不早辨也。有不善未嘗不知。辨之早。故辨于物也。

乾初至不厭

恒自泰來。故云乾初之四。坤四之初。虞下注云:陰陽錯居稱雜。故云雜也。震雷巽風。故特變震究為巽。巽為白。故為蕃鮮。巽究為震。震為決躁。故為躁卦。是不厭之義也。

損初至後語

此虞義也。損泰初之上。以陽居陰失正。故先難。損極則益。故終反成益。益初得正。故後易。易其心而後語。上傳文。虞彼注云:乾為易。益初體復心震為後語也。

巽為至不設

設。大也。至設其後。鄭義也。考工記桃氏曰:中其莖設其後。

鄭彼注云:從中以卻稍大之也。從大則於把易制。知設訓為大。坤三進之。乾為遷善。乾上之坤。初為改過。初至四體復象陽息復時尚小。故不設。

陽窮至而通

此虞義也。困否二之上否時。陽窮於上。故變之坤二。彼經云:困亨。否上之二體坎。乾坤交。故窮而通也。

井德至遷也

改邑不改井。故德之地居其所不遷也。井養不窮。是遷其施也。

巽德至故隱

孟子曰:權然後知輕重。趙岐注云:權。銓衡也。所以稱輕重。巽。德之制。故為稱也。乾伏巽初。龍德而隱。故為隱也。

禮之至和行

此虞義也。禮之用和為貴。論語文。履者。禮也。論語又云: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行也。履以和行。謂以禮節之而行也。履旁通嗛。嗛震為行。故以和行也。

陰稱至制禮

此虞義也。坤陰為禮。樂記曰:大樂必易。大禮必簡。又云:樂由天作。禮以地制。故云陰稱禮也。

有不至知也

此虞義也。

一謂至一德

此虞義也。恒六五傳曰:從一而終。虞彼注云:一謂初。終變成益。以巽應初震。故從而終。恒德之固。故一德也。

坤為至為遠

此虞義也。坤陰為害。泰初之上體艮。艮為止。故以初止坤上。以乾止坤。乾為遠。故遠害也。

震為至興利

震起為興。否上之初。初九利用為大作。虞彼注云:大作謂耕播耒耨之利。萬民以濟。故興利也。

坤為至怨也

此虞義也。坤陰為怨。困自否來。否三弒父與君。乾上之二折坤體。怨黷不作。故寡怨。上之坤體坎。坎水性通。困窮而通。故不怨也。

坤為至義也

此虞義也。坤為地。地道曰義。故為義。辨。別也。井自泰來。泰初之五以乾別坤。故辨義也。

巽制至者也

巽德之制。故以制義。巽稱而隱。鄭注月令云:稱錘曰權。故以行權。權者反于經然後有善者也。公羊桓十一年傳文。九家所引以釋行權之義也。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

注:法象在內。故不遠。為道也婁遷。

注:遷。徙也。日月周流。上下無常。故婁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注:變。易。動。行。六虛。六位也。日月周流。終則復始。故周流六虛謂甲子之旬辰巳虛。坎戊為月。離己為日。入在中宮。其處空虛。故稱六虛。五甲如次者也。上下無常剛柔相易。

注:上謂乾二坤初及三也。下謂坤五乾四及上也。相易謂二與五。初與四。三與上。乾剛坤柔相易得位也。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注:典要。道也。上下無常。故不可為典要。適乾為晝。適坤為夜。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

注:出乾為外。入坤為內。日行一度。故出入以度。出陽知生。入陰懼死。故使知懼也。又明於憂患與故。

注:神以知來。故明憂患。知以藏往。故知事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

注:陰陽之初。萬物之始。故無有師保。乾為父。坤為母。乾坤之元。故如臨父母。初帥其辭而揆其方。

注:初。始下也。帥。正也。謂修辭立誠。方謂坤也。以乾通坤。故初帥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注:其出入以度。故有典常。曲禮曰:假爾泰龜有常假爾泰筮有常。今文尚書曰:假爾元龜網敢知吉。是無典常也。苟。誠也。其人謂乾為賢人。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言而信。存乎德行。中庸曰:待其人而後行。故不虛行也。

疏:法象至不遠

法象在內故不遠。大戴禮文王官人文。法象莫大乎天地。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易麗乾藏坤。故不遠。

遷徙至婁遷

此虞義也。遷徙。釋詁文。日月謂坎離。坎離為乾坤二用。周流行于六位之中。故婁遷也。

變易至者也

此虞義也。六虛謂六爻之位。故云六位也。參同契曰:日合五行精。月受六律紀。五六三十度。度竟複更始。故云日月周流終而復始。六位謂之六虛者。六甲孤虛法也。天有六甲。地有五子。日辰不全。故有孤虛。裴駰曰:甲子旬中無戌亥。戌亥為孤。辰巳為虛。坎納戊。離納己。參同契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易謂坎離。坎離者。乾坤二用。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往來既不定。上下亦無常。幽潛淪匿。變化于中。包囊萬物。為道紀綱。以無制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離滅亡。又云坎戊月精。離己日光。日月為易。剛柔相當。土王四季。羅絡始終。青赤黑白。各居一方。皆稟中宮戊己之功。故云入在中宮。其處空虛。故稱六虛也。五甲如次者。謂甲戌旬中無申酉。申酉為孤。寅卯為虛。甲申旬中無午未。午未為孤。子丑為虛。甲午旬中無辰巳。辰巳為孤。戌亥為虛。甲辰旬中無寅卯。寅卯為孤。申酉為虛。甲寅旬中無子丑。子丑為孤。午未為虛。故云五甲如次者也。

上謂至位也

上言坎離周流于六虛。此兼言六爻升降易位之事。乾二居坤五。坤初居乾四。坤三居乾上。故上謂乾二坤初及三也。或如嗛大壯之三四升坤五。或如需之上六舉坎以降陽。故無常也。乾二坤五。二五相易也。乾初坤四。初四相易也。乾上坤三。三上相易也。故云相易謂二與五初與四三與上也。或有二爻相比而相易。或有爻變受成而相易也。乾剛坤柔。以剛易柔。以柔易剛。各得其位。故剛柔相易也。

典要至為夜

此虞義也。釋言曰:典。經也。下傳云:既有典常。故云典要道也。其為道也婁遷。故不可為典要。鄭注大學云:之。適也。如乾五動是乾之大有也。坤五動是坤之比也。又震巽特變。如豫終變成小畜。恒終變成益也。故云唯變所適。剛柔者晝夜之道。故云適乾為晝。適坤為夜。柔變剛適乾也。剛化柔適坤也。

出乾至懼也

此虞義也。三日出震為出乾。十六日退巽為入坤。以出入為外內也。日一日一夜而周一度。乾為日。坤為夜。出乾入坤。故出入以度。陽主生。陰主死。故出陽知生。入陰懼死。知生懼死。辨之早也。

神以至事故

此虞義也。聖人以此先心。故神以知來。先知吉凶。興利遠害。故明憂患。故謂往故。坤智藏往。故知事故。

陰陽至父母

師保生成皆後起之事。陰陽之初。萬物之始。故無有師保。物之始生。受之以蒙。乃有師保也。乾坤之元。中孚咸時也。中孚至復。咸至遘。隱以之顯。乾坤致用。故如臨父母。戒慎恐懼之時也。

初始至其方

此虞義也。初始謂初九也。陽在下。故云下也。正陽在下。故初帥其辭。息至二當升五。二陽不正。故脩辭立誠。二本陰位。故以乾通坤。乾當居坤。初三五之位。故揆其方也。

其出至行也

此虞義也。日行一度。度有經常。故有典常。曲禮云者。證易之有常也。今文尚書者。伏生尚書西伯黎文。今作格人。俗儒改假為格。訛爾為人。失其義矣。神以知來。故吉凶可知。網敢知吉。是無典常也。郭璞三倉解詁曰:苟。誠也。九二升坤五。故為賢人。聖人幽贊于神明而生蓍。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信在言前。故不言而信。易簡之善配至德。故存乎德行。中庸云者。證非其人則既濟之功不行也。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注:質。本也。以乾原始。以坤要終。謂原始及終以知死生之說。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注:陰陽錯居稱雜。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故唯其時物。乾陽物。坤陰物。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注:本末。初上也。初尚微。故難知。爻象動內。吉凶見外。故易知。初辭儗之卒成之終。

注:初帥其辭。儗之而後言。故初辭儗之。卦成于上。上為終。故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注:撰德謂乾。辯。別也。是謂陽非謂陰也。中。正也。乾六爻二四上匪正。坤六爻初三五匪正。故非其中爻不備。道有變動。故曰爻也。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注:存亡吉凶。所謂要終者也。居。辭也。彖辭。卦辭。卦辭觕舉六爻之義。故思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

注:乾五為功。二應五。四承五。故同功。二為大夫。四為諸侯。故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注:乾為善。二正應五故多譽。四近承五故多懼。傳曰:近而不相得則凶。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

注:柔當承剛。故不利遠。傳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柔中謂六二。三與五同功而異位。

注:三有佐五之功。故同功。三為三公。五為天子。故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

注:三過中。故多凶。功歸于五。故五多功。五貴三賤。爻有等。故云貴賤之等。其柔危其剛勝邪。

注:謂三勝稱也。

疏:質本至之說

此虞義也。廣雅曰:素。本也。質素同義。故云質本也。乾元萬物資始。故以乾原始。坤用六以大終。故以坤要終。原始及終。以知死生之說。上系文。乾知生。坤知死。故原始及終以知死生之說。說讀為舍也。

陰陽至陰物

此虞義也。六爻陰陽錯居。故云雜。爻之變化有時。故云時陽則陽時陰則陰。乾陽物坤陰物。上傳文。

本末至易知

大過彖傳曰:棟橈本末弱也。謂初上二爻。故知本末謂初上也。天道三微而成著。故初尚微。吉凶未定。故難知也。爻象動內吉凶見外。上傳文。內謂初。外謂上。爻至上而吉凶始見。故易知也。

初帥至之終

初稱儗。儗之而後言。儗者未定之辭。故初辭儗之。一卦吉凶存亡之義至上而具。故卦成于上。上者一卦之終。故卒成之終。

撰德至爻也

此虞義也。承上六爻相雜來。雜物即六爻相雜。唯其時物是也。乾為德。故撰德謂乾。鄭氏曰:撰。算也。是非猶善惡。故是謂陽非謂陰也。六爻不皆中。故中謂正也。乾六爻二四上失位。故非正。坤六爻初三五失位。故非正。

乾鑿度曰:陰陽失位皆為不正。

鄭彼注云:初六陰不正。九二陽不正是也。若然。乾二居坤五。乾四居坤初。乾上居坤三。坤五居乾二。坤初居乾四。坤三居乾上則六爻得位成兩既濟。天地人之道備。故非其中則爻辭不備也。道有變動故曰爻。下傳文。

存亡至半矣

此申要終之義也。居音基。居辭。鄭王肅義也。陽為存。陰為亡。乾為吉。坤為凶。乾吉則存。坤凶則亡。知存知亡。故居可知矣。彖辭卦辭。馬義也。卦辭觕舉一卦六爻之義。言不一一舉。故云觕舉。如屯卦辭。不利有攸往利建侯謂初也。蒙卦辭。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我謂二。童蒙謂五。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初筮謂初。再三謂三四。屯重既濟以初九為一卦之主。故止舉一爻。蒙則兼舉五爻。故云思過半矣。他卦卦辭皆放此。

乾五至異位

此下陳二四三五爻之義。亦所謂要終者也。六爻以二五為中和。卦二五兩爻又以五爻為主。乾五為功。故凡言功皆指五。或以二四同在陰位。三五同在陽位。故同功。非易之例也。二為大夫四為諸侯。乾鑿度文。言二四皆有承五之功而位則異也。

乾為至則凶

乾為善。亦謂五也。二四皆承五。二居中而應五。故多譽。四不中而近五。故多懼。凡卦相比而不相害則吉。近而不相得則凶。故引下傳以為證也。

柔當至六二

此申二多譽之義。柔利承陽。遠則不利。蒙六四之吝遠于陽也。二遠于五。所以多譽而無咎者。以其用柔居中而應五也。其要者亦要終之義也。

三有至異位

功者五之功而三佐之。故同功。三為三公五為天子。亦乾鑿度文。

三過至之等

揚雄論乾六爻之義云:過中則惕。三過中。故多凶也。六爻之功皆歸于五。故五多功。易之例陽貴陰賤。今三陽而稱賤者。三多凶。陽吉陰凶。故謂之賤。且三對五言不得云貴。繫上云: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又云:列貴賤者存乎位。又云:崇高莫大乎富貴。貴皆謂五。故五在三不得言貴也。若據陰爻亦得言貴。屯初九云:以貴下賤大得民是也。若爻不善亦不得言貴。頤初九云:觀我朵頤亦不足貴是也。爻有等。下傳文。乾為善。三多凶。故不言其善也。

謂三勝稱也

下傳云:其辭危。虞彼注云:危謂三。故知其柔其剛皆謂三也。勝稱同物。故云勝稱也。上云:非其中爻不備。故此傳論二爻之義云: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論三爻之義云:其柔危。其剛勝邪。以陽居陽故稱也。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

注:有天地人之道。故悉備。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注:道謂陰陽剛柔仁義之道。所謂性命之理也。兼三才而兩之故六。

注:參天兩地為六畫。故六也。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注:六爻之動。三極之道。故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

注: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爻有等故曰物。

注: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等禮。故爻有等。乾陽物坤陰物。故為物。物相雜故曰文。

注:純乾純坤之時未有文章。陽物入坤。陰物入乾。更相雜成六十四卦。乃有文章。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注:不當謂不當位。當則生吉。不當則生凶。故吉凶生也。

疏:有天至備矣

繫上曰:夫易廣矣大矣。荀彼注云:以陰易陽謂之廣。以陽易陰謂之大。下云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天。天道也。地。地道也。天地之間。人道也。大衍之數備三才。故廣大悉備也。

道謂至理也

說卦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六者原本于性命。故云性命之理。下云兼三才而兩之。是順性命之理也。

參天至六也

說卦云: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虞彼注云:謂參天兩地。乾坤各三爻而成六畫之數也。

六爻至道也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上繫文。三極謂天地人。即三才。故云三才之道也。

爻也至者也

道即三才之道。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上傳文。虞彼注云:動。變也。謂兩三才為六畫則發揮于剛柔而生爻也。

聖人至為物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等禮。上繫文。道有變動。故曰爻。乾坤交而通。故觀其會通以行其等禮。禮之有降殺。本於爻之有等級。故曰等禮。乾陽物坤陰物。上傳文。言爻之陰陽自乾坤來也。

純乾至曰文

此虞義也。純乾純坤謂乾坤。各三爻也。其時未有文章。鄭語曰:物一無文是也。乾坤交通。故陽物入坤。陰物入乾而成六子。八卦更相錯而成六十四卦。柔文剛。剛文柔。如五色相雜而成文章。故曰文也。

不當至生也

陽居陰。陰居陽為不當位。

乾鑿度曰:陽失位為庸人。陰失位為小人也。吉凶者言乎其得失也。故得位則生吉。失位則生凶。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注:謂文王書易六爻之辭也。末世乾上。盛德乾三也。是故其辭危。

注:危謂乾三夕惕若夤厲無咎。故辭危也。危者使平。

注:平謂三。天地際故平。文王則庖犧。合德乾五。故危者使平也。易者使傾。

注:乾為易。傾謂上。乾盈動傾。故使傾。謂紂也。其道甚大百物不廢。

注:大謂乾道。乾三爻三十六物。略其奇五故百物。反復不衰。故不廢也。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注:乾稱易道。知至至之可與幾也。故懼以始。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故懼以終。終日乾乾故無咎。危者使平。易者使傾。惡盈福嗛。故易之道者也。

疏:謂文至三也

此虞義也。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故庖犧作易。創二五升降之法。以天德居天位。夏商以後。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大人世及以為禮。至殷之末世。紂為無道。故文王演易。昌明大道。書易六爻之辭而明吉凶悔吝。易道廢而復興。屯之六三君子以經論。是文王演易文致太平之事。故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上九忼龍有悔。故末世。乾上謂紂也。陽成于三。九三終日乾乾夕惕若夤。窮神知化德之盛。故盛德乾三也。

危謂至危也

此虞義也。承上周之盛德。故知危謂乾三。三多凶。夕惕若夤厲無咎。乾九三爻辭。文言云:雖危無咎。故辭危也。

平謂至平也

九三爻辭曰:無平不陂。虞彼注云:平謂三。傳曰:天地際也。三處天地之會。故平也。虞上繫注云:文王則庖犧。亦與天地合德。庖犧德合乾五。文王則之。故德亦合乾五。幽而演易文致太平。故危者使平也。

乾為至紂也

乾以易知故。乾為易。承殷之末世。言故傾謂上。上九忼龍盈不可久。故乾盈動傾。紂無道滅亡。故易者使傾也。

大謂至廢也

此虞義也。陽稱大。乾道變化。故大謂乾道。乾陽爻九。四九三十六。三爻一百八。略其奇數。故百物。乾純粹精。故為物也。終日乾乾反復道。故反復不衰。是不廢之義也。

乾稱至者也

此虞義也。乾為易為道。故乾稱易道。知至至之至謂初。知終終之終謂上。此文言傳釋九三義也。九三知始知終雖危無咎。與此傳懼以終始其要無咎同義。故引以為証。天道福謙。故危者使平。地道變盈。人道惡盈。故易者使傾。謙自乾來。上九降三。乾為易道。故易之道者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

注:險謂坎也。謂乾二五之坤成坎離。日月麗天。天險不可升。故知險者也。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

注:阻。險阻也。謂坤二五之乾。艮為山陵。坎為水。巽高兌下。地險山川丘陵。故以知阻也。能說諸心能揅諸侯之慮。

注:乾五之坤坎為心。兌為說。故能說諸心。坎心為慮。乾初之坤為震。震為諸侯。故能揅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娓娓者。

注:謂乾二五之坤成離日坎月。則八卦象具。八卦定吉凶。故能定天下之吉凶。娓娓者。陰陽之微。月生震初。故成天下之娓娓者。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詳。

注:詳。善也。吉之先見者也。陽出變化云為吉事為詳。謂復初乾元者也。象事知器占事知來。

注:象事謂坤。坤為器。乾五之坤成象。故象事知器。占事謂乾以知來。乾五動成離則玩其占。故知來。天地設位聖人成能。

注:天尊五。地卑二。故設位。乾為聖人。能說諸心。能揅諸侯之慮。故成能也。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注:乾為人。坤為鬼。乾二五之坤坎為謀。乾為百。坤為姓。故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疏:險謂至者也

此虞義也。坎為險。故云險謂坎也。乾二五之坤成坎。乾二五變之坤成離。故云乾二五之坤成坎離。坎月離日。故日月麗天。論語曰: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又云: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故云天險不可升也。是知險之義也。天險不可升也。坎彖傳文。

阻險至阻也

此虞義也。坤二五之乾成離。坤二五動之乾成坎。互體艮為山陵。坎為水。巽為高。澤動而下。故兌為下。坤為地。地險山川丘陵亦坎彖傳文。地險山川丘陵。地險而阻。故知阻者也。

乾五至之慮

此虞義也。兌媵口說。說從坎心。說之深也。震初獨行。不與聖人同憂。揅慮從震。揅之微也。能說諸心。故能定天下之吉凶。能揅諸侯之慮。故能成天下之娓娓。所謂聖人成能也。

謂乾至娓者

此虞荀義也。乾二五之坤。坤二五之乾。成離日坎月。互有艮巽。故八卦象具。陽息則吉。陰消則凶。故八卦定吉凶。娓微同物。故云娓娓者陰陽之微。三日月出震。故月生震初。上傳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娓娓者。莫善乎蓍龜是也。知險知阻。其以此耳。

詳善至者也

此虞義也。乾初為善。故云詳善也。吉之先見者。故吉事有詳。陽出變化云為成復初。初為元。元亦善也。故復初乾元者也。

象事至知來

此虞義也。坤為事為器。乾五之坤成坎月離日。日月為象。故象事知器。乾神知來。乾五動之坤成離。以離目玩其占。極數知來之謂占。故占事知來也。

天尊至能也

此虞義也。天尊五謂乾五。地卑二謂坤二。列貴賤者存乎位。故設位。乾五為聖人謂庖犧也。說心揅慮。唯聖者能之。故成能也。

乾為至與能

此虞義也。人謀謂謀及乃心也。鬼謀謂謀及卜筮也。百姓謂謀及卿士也。朱仰之以百姓為謀及庶人。非也。聖人成能。故百姓與能也。八卦以象告。

注:在天成象。乾二五之坤則八卦象成。兌口震言。故以象告也。爻彖以情言。

注:聖人之情見乎辭。故爻彖以情言。震為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

注:乾二之坤成坎。坤五之乾成離。故剛柔雜居。艮為居。離有巽兌。坎有震艮。八卦體備。故吉凶可見也。變動以利言。

注:乾變之坤成震。乾為利。變而通之以盡利。震為言。故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

注:乾吉坤凶。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故以情遷。是故惡相攻而吉凶生。

注:攻。摩也。乾為愛。坤為惡。謂剛柔相摩。以愛攻惡生吉。以惡攻愛生凶。故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

注:遠陽謂乾。近陰謂坤。陽取陰生悔。陰取陽生吝。悔吝言小疵。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注:情陽偽陰也。情感偽生利。偽感情生害。乾為利。坤為害。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句或害之悔且吝。

注:坤為近為害。以陰居陽。以陽居陰為悔且吝也。將叛者其辭慚。

注:坎人之辭也。坎為隱伏將叛。坎為心故慚也。中心疑者其辭枝。

注:離人之辭也。火性枝分。故枝疑也。吉人之辭寡。

注:艮人之辭也。艮其輔。言有序。故辭寡。躁人之辭多。

注:震人之辭也。震為決躁笑言啞啞。故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

注:兌人之辭也。兌為口舌。誣乾。乾為善人也。失其守者其辭詘。

注:巽人之辭也。巽詰詘。陽在初守巽。初陽入伏陰下。故其辭詘。此六子也。離上坎下。震起艮止。兌見巽伏。上經終坎離則下經終既濟未濟。上系終乾坤則下繫終六子。此易之大義者也。

疏:在天至告也

此虞義也。日月在天成八卦象。乾二五之坤成震坎艮。坤二五之乾成巽離兌。故八卦象成。兌為口。震言為告。故以象告也。

聖人至情言

乾為聖人。乾坤旁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辭以睹乎情。故聖人之情見乎辭。全體為彖。析體為爻。上傳云: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乾文言曰: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故爻彖以情言也。

乾二至見也

此虞義也。乾二升五。故乾二之坤成坎。坤五降二。故坤五之乾成離。乾剛坤柔。故剛柔雜居。坤二五之乾成離。互有巽兌。乾二五之坤成坎。互有震艮。八卦而小成。故八卦體備。八卦定吉凶。故吉凶可見也。

乾變至利言

此虞義也。利者義之和也。變動則有所適。如利見大人利有攸往之類是也。變通所以盡利。故以利言也。

乾吉至情遷

此虞義也。遷。運徙也。乾坤旁通成六十四卦。故以情遷也。

攻摩至凶生

此虞義也。攻有摩義。故云攻摩也。乾長人故為愛。惡道屬陰故為惡。乾剛坤柔。剛柔相摩。故愛惡相攻。以愛攻惡陽生。故吉生。以惡攻愛陰消。故凶生也。

遠陽至小疵

此虞義也。本謂爻位之遠近而云遠陽近陰者。陰遠于陽則稱遠。陽近于陰則稱近。故遠謂陽近謂陰。乾為遠。故遠陽謂乾。坤為近。故近陰謂坤。陽居陰位。故陽取陰生悔。陰居陽位。故陰取陽生吝。纖介不正。悔吝為賊。故悔吝言小疵。

情陽至為害

此虞義也。陽實為情。陰虛為偽。太玄曰:離乎情者必著乎偽。離乎偽者必著乎情。故知情陽偽陰也。乾為利。故情感偽生利。坤為害。故偽感情生害也。

坤為至吝也

此虞義也。凡二爻相比而不相得者皆為陰陽失位而凶。雖不當位而剛柔相應。近爻猶有害之者。乃悔吝小疵矣。乾鑿度所云:其應實而有之。皆失義也。

坎人至慚也

此虞義也。六子稱人者。乾鑿度十二辟卦皆稱表。鄭彼注謂。表者。人形體之章識也。故復表日角。臨表龍顏。稱復人臨人。知六子亦稱人也。以下敘六子之辭。此為坎人之辭也。坎為隱伏將叛之象也。慚從心。坎心為慚也。

離人至疑也

此虞義也。離為火。火性枝分者。太玄應準離。初一曰:六乾羅如。五枝離如。故知火性枝分也。枝分不一。故枝疑也。

艮人至辭寡

此虞義也。

震人至辭多

此虞義也。巽究為躁卦。謂震也。震剛在下而動。故為決躁。震為笑言。笑言啞啞。故辭多也。

兌人至人也

兌為巫為口。舌氣與乾通。故口舌誣乾。乾為善人。故誣善也。兌為金。太玄曰:四九為金為譖。是誣善之義也。

巽人至者也

此虞義也。上傳云:其言曲而中。虞彼注云:曲。詘。陽曲初巽詰詘亦謂曲也。乾初在下。故陽在初守巽。陽伏巽下。故其辭詘。將叛者已下皆謂六子之辭。故云此六子也。離上坎下。震起艮止。兌見巽伏。皆雜卦文。離火枝分故上。坎隱伏故下。震決躁故起。兌誣乾故見。巽詰詘故伏。

乾鑿度曰: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終始萬物。故以坎離為終。既濟未濟亦坎離也。故上經終坎離。則下經終既濟未濟也。上繫乾坤其易之縕邪已下皆敘乾坤六子。乾坤所成。故上繫終乾坤。則下繫終六子。此皆七十子所傳大義。故云此易之大義者也。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