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十翼】系辞•上传-(清)惠棟撰《周易述•卷十五》

| 易经注解| 2023-04-16 00:16:20| 0

繫辭上傳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注:天地既分。乾升坤降。故乾坤定矣。卑坤高乾也。乾二升五。坤五降二。列貴賤者存乎位。故貴賤位矣。斷。分也。乾剛常動。坤柔常靜。分陰分陽。故剛柔斷矣。坤為方。西南坤類。故以類聚。乾為物。物三稱群。乾三爻別于坤。故以群分。乾生故吉。坤殺故凶。則吉凶生矣。天有八卦之象。地有八卦之形。在天為變。在地為化。故變化見矣。此天地之別也。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化成物。

注:旋轉稱摩。摩。薄也。蕩。動也。乾以二五摩坤成震坎艮。坤以二五摩乾成巽離兌。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動潤澤也。雷震霆艮風巽雨兌日離月坎寒乾暑坤也。男震坎艮。女巽離兌。大始。元也。復以自知。故知大始。坤稱化。承乾而成物。故化成物。此天地之合也。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注:隺然無為曰易。閱藏萬物曰簡。從謂從陽。坤二承乾。故有親。乾五據坤。故有功。陰承陽故可久。陽據陰故可大。上賢人謂乾五。下賢人謂坤二也。乾以日新為德。坤以富有為業。此天地之德也。易說易一名而含三義。易也。變易也。不易也。易者以言其德也。通精無門。藏神無內。光明四通。佼易立節。虛無感動。至誠專密。此其易也。變易者其氣也。天地不變不能通氣。五行迭終。四時更廢。此其變易也。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

注:易簡所以立中和之本。故天下之理得矣。易謂坎離。陽成位於五。五為上中。陰成位於二。二為下中。故易成位乎其中矣。此天地之中和也。傳首陳三義而終之以既濟。易之大義舉矣。

疏:天地至別也

廣雅曰:太初氣之始也。生于酉仲。清濁未分也。太始形之始也。生於戌仲。清者為精。濁者為形也。太素質之始也。生于亥仲。已有素朴而未散也。三氣相接至于子仲。剖判分離。輕清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傳首言天尊地卑。是天地既分之後。輕清者上為天。故乾升也。濁重者下為地。故坤降也。

乾鑿度曰:乾坤相並俱生。天地既分。乾升坤降。故乾坤定矣。卑坤高乾者。下傳云:崇效天。卑法地。故知卑謂坤。高謂乾。坤自上降。乾自下升。故先言卑而後言高也。虞注云:乾高貴五。故乾二升五。坤卑賤二。故坤五降二。下傳云:列貴賤者存乎位。故貴賤位矣。必知乾二升五。坤五降二者。案。

乾鑿度曰:陽爻者制於天也。陰爻者繫於地也。天動而施曰仁。地靜而理曰義。仁成而上。義成而下。上者專制。下者順從。故荀虞說易乾二例升五。坤五例降二也。若然。乾升坤降為天地之合。而云別者。卑高陳。貴賤位。仍是天地之別也。斷分。虞義也。乾剛坤柔。乾動坤靜。故乾剛常動。坤柔常靜。動為陽。靜為陰。動靜有常。分陰分陽。故剛柔斷矣。坤為方。說卦文。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故西南坤類。方以類聚也。乾純粹精。故為物。物三稱群。虞義也。乾三爻皆陽物而與坤別。物以群分也。乾生故吉。坤殺故凶。亦虞義也。陽生陰殺。陽吉陰凶。故乾為生為吉。坤為殺為凶也。天有八卦之象者。虞氏謂。日月在天成八卦象。震象出庚。兌象見丁。乾象盈甲。巽象伏辛。艮象消丙。坤象喪乙。坎象流戊。離象就己。故在天成象也。地有八卦之形者。九家義也。虞氏謂震竹巽木坎水離火艮山兌澤乾金坤土。故在地成形也。震雷巽風皆在天者。離傳曰:百榖草木麗于地。故震舉竹。巽舉木也。周禮考工曰:天時變。故在天為變。下傳曰:坤化成物。故在地為化。此亦虞義也。樂記樂禮章引此傳曰:天地之別也。是言尊卑貴賤動靜類聚群分在天在地之別。異先王法之以制禮。故云天地之別也。

旋轉至合也

剛柔謂乾坤。卜二爻乾左旋坤右轉。故云旋轉稱摩。鄭注樂記云:摩猶迫也。薄有迫義。故云摩薄。一云薄入也。謂陰陽相薄也。鄭注樂記云:蕩猶動也。月令曰諸生蕩是也。乾以二五摩坤成坎而互震艮。故云成震坎艮。坤以二五摩乾成離而互巽兌。故云成巽離兌。二五相摩而成八卦。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也。蕩俗作蕩。六經無蕩字。蓋始于後漢韓伯以為推蕩俗訓也。鼓者鼓動。潤者潤澤。震為雷。艮為廷。廷與霆通。巽為風。兌為雨。謂兌澤為雨。祭義云天時雨澤是也。知兌為雨者。昭元年春秋傳曰:天有六氣。降生二味。六氣陰陽。風雨晦明也。賈服之義以雨屬西方。兌正秋。西方之卦。虞注小畜自我西郊云:兌為西。雨生于西。故知兌為雨也。離為日。坎為月。乾為寒。坤為暑。鼓之潤之。日月往來。寒暑相推。皆八卦相蕩之義。此上虞義也。荀氏云男謂乾。初適坤為震。二適坤為坎。三適坤為艮。以成三男也。女謂坤。初適乾為巽。二適乾為離。三適乾為兌。以成三女也。八卦相摩而成者。變化之義。天之道也。相索而得者。父母之義。人之道也。乾彖傳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釋詁云:元。始也。董子對策曰: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故知大始元也。元初九也。繫下曰:復以自知故知大始。大戴禮天圓云:曾子曰: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陽施而陰化。故知坤稱化。謂遘時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承乾而成物。故化成物也。樂記云: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蓋據此傳為言而云天地之和也。先王法之以作樂。天地欣合。故和為天地之合也。

確然至易也

系下曰夫乾寉然示人易矣。虞彼注云:陽在初弗用。寉然無為。不易世。不成名。故示人易矣。是寉然無為。故以易知也。廣雅曰:簡。閱也。桓六年春秋傳曰:大閱簡車馬也。是簡閱同義。又高誘注淮南云:閱。總也。越語。范子曰:唯地能包萬物以為一。說卦云:坤以藏之。是閱藏萬物。故以簡能也。陽用陰精。故曰知。陰用其形。故曰能也。陽唱陰和。故從謂從陽。隱以之顯。故易知。靜而從陽。故易從。親謂陰陽相應。乾易知則坤來承乾。故有親。五多功。坤易從。故乾五據坤則有功。陰承陽則順。故可久。坤用六利永貞是也。陽據陰則盛。故可大。陽稱大也。乾鑿度坤二為君子。乾五為聖人。今皆稱賢人者。乾二升坤五。坤五降乾二。由不正而變之正。故稱賢人也。乾以日新為德。坤以富有為業。姚信義也。系下云: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彼注云:乾為德。兼坤則盛矣。坤為業。承乾則大矣。窮神知化謂之盛德。陽吉陰凶謂之大業。而皆屬之二五。故云賢人之德。賢人之業也。天地之德謂易簡也。易說者。乾鑿度文。一名者。一字也。古曰名。今曰字。鄭易贊曰: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易者易簡也。變易者。天地之合也。不易者。天地之別也。易簡天地之德。故云易者以言其德也。精。精微也。無門言尚渾淪未有門可出也。下傳云藏諸用。翼奉解云:露之則不神。故藏神藏于內。無內言小也。光明虛無也。道無不通。故光明四通。佼。健也。乾健而易。故佼易立節也。無思無為。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虛無感動也。誠者天之道。故至誠。乾其靜也。專坤退藏于密。是專密之義。皆易簡之德。故云此其易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故云變易者其氣。乾二五之坤。坤二五之乾。始而亨也。亨者通也。故天氣不變。不能通氣。五行謂五氣也。迭。更也。更相終始。故云迭終。五行休王論曰:立春乾廢。立夏艮廢。立秋巽廢。立冬坤廢。故四時更廢也。此變易之義也。不易者。其位謂陰陽貴賤之位。天在上。地在下。此陰陽之位也。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貴賤之位也。皆不易之義。是易有此三義也。

易簡至舉矣

易簡一也。亦中也。以一持萬。故立中和之本。天下之理得之為德也。易謂坎離。參同契文。謂坎五離二也。陽成位于五。五為上中。陰成位于二。二為下中。荀義也。一即中也。坎離天地之心。二五天地之中。坎五離二成位于上下之中。故云而易成位乎其中矣。二五為中。相應為和。故云天地之中和。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此既濟之事。三義謂天地之別。天地之合。天地之德也。首陳三義而終之以既濟。既濟即天地之中和。此皆易之大義。故云易之大義舉矣。

聖人設卦。

注:聖人謂庖犧。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凶悔吝。

注:謂文王也。八卦以象告。故觀象而繫辭。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注:六爻之剛柔也。一往一來曰推。剛推柔生變。柔推剛生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注:吉則象得。凶則象失。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注:悔則象憂。吝則象虞。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注:陽變為進。陰化為退。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注:乾剛為晝。坤柔為夜。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注:極。中也。三極謂天地人。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故稱三極。六爻兼三才而兩之者。故六爻之動。三極之道。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

注:君子謂文王。謂乾五之坤成坎月離日。日月為象。大有通比。比艮為居。坤為安。故居而安者易之象也。舊讀象誤作厚。或作序。非也。所變而玩者爻之辭也。

注:爻者言乎變者也。玩。習也。謂乾五之坤。坤五動則觀其變。舊作樂。字之誤。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

注:謂乾五動成大有以離之目觀天之象。兌口玩習所繫之辭。故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注:謂觀爻動也。以動者尚其變。占事知來。故玩其占。是以自天右之吉無不利。

注:謂乾五變之坤成大有。有天地日月之象。文王則庖犧亦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天道助順。人道助信。履信思順。故自天右之吉無不利也。

疏:聖人謂庖犧

庖犧作八卦。故聖人謂庖犧。

謂文王繫辭

繫下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帝王世紀曰:文王在羑里演六十四卦。著七八九六之爻。謂之周易。八卦以象告。下系文。觀卦之象而繫之辭。謂六十四卦之辭也。俗本脫悔吝。今從虞氏。

六爻至生化

上言象謂三才之象。此言剛柔相推。發揮于剛柔而生爻。故知六爻之剛柔也。一往一來曰推。何休義也。繫下曰: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故知一往一來曰推也。陽稱變。陰稱化。陽來陰往則剛推柔生變。陰來陽往則柔推剛生化也。此虞義也。文王觀爻之變化而繫之辭。亦謂吉凶悔吝之辭也。

吉則至象失

此虞義也。失得謂得位失位也。

悔則至象虞

此虞義也。悔者憂之象。既憂之則悔亡矣。吝者虞之象。不虞度則吝生矣。

陽變至為退

此荀義也。

乾鑿度曰:陽動而進。陰動而退。故陽變為進。陰化為退也。

乾剛至為夜

此荀義也。乾剛坤柔。雜卦文。乾陽為晝。坤陰為夜。在納甲十五乾盈甲為晝。三十陽滅藏為夜。在消息復至乾為晝。姤至坤為夜也。

極中至之道

鴻範曰:建用王極。周禮。設官分職以為民極。鄭氏皆訓為中。三極。鄭陸謂三才。故云天地人也。知三極為天地人者。周書小開武曰:三極一維。天九星二維。地九州島三維。人四。虞亦以三極為三才也。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成。十三年春秋傳文。以五行言則五六為天地之中。以遘復言則二至為天地之中。以四時言則春秋為天地之中。以爻位言則二五為天地之中。民受之以生。故稱三極。天有三才。以地兩之為六書。故云六爻兼三才而兩之者也。陸績曰:天有陰陽二氣。地有剛柔二性。人有仁義二行。故六爻之動三極之道。此據說卦為言。義亦同也。

君子至非也

此虞義也。君子通于聖人。文王演易。故君子謂文王。乾五變之坤成大有。大有通比。有坎離象。故坎月離日。日月在天成八卦象。故日月為象。文王演易而繫象辭。故居而安者易之象也。舊讀象作厚。厚字無說。俗本作序。虞皆不用。故云非也。

爻者至之誤

此虞義也。爻謂九六。九六相變。故爻者言乎變者也。謂三百八十四爻之辭也。

說文曰:玩。習厭也。故云玩習也。乾五之坤失位當變。故坤五動則觀其變。舉一爻而三百八十四爻之辭可知也。俗本變作樂。虞所不用。故云字之誤也。

謂乾至其辭

此虞義也。乾五之坤成大有。大有上離下乾。離為目。乾為天。故以離目觀天之象。謂天三爻之象。五又體兌。兌為口。又兌以朋友講習。故以兌口玩習所繫之辭也。

謂觀至其占

此虞義也。乾五之坤。坤五動。故謂觀爻動也。九六發動揮變。故以動者尚其變。乾以知來。乾動成離。占事知來。故玩其占謂玩三百六十四爻吉凶悔吝之占辭也。

謂乾至利也

此虞義也。乾五之坤成大有。大有乾為天。離為日。比坤為地。坎為月。故有天地日月之象。文王則庖犧亦有聰明睿知神武之德。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乾坤坎離反復不衰。故自天右之吉無不利。天道助順以下。上繫文也。

彖者言乎象者也。

注:在天成象。彖說三才。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注:爻有六畫。謂九六相變。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

注:得正言吉。失正言凶。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注:疵。瑕也。小猶介也。無咎者善補過也。

注:失位為咎。變之正。故善補過。孔子曰:退思補過。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

注:五貴二賤。齊小大者存乎卦。

注:齊猶正也。陽卦大。陰卦小。卦列則小大分。故曰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

注:辯。別也。陽吉陰凶。繫辭焉而明吉凶。故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

注:介。纖也。纖介不正。悔吝為賊。故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

注:震。動也。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無咎者善補過。故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注:陽易指天。陰險指地。聖人之情見乎辭。故各指其所之。

疏:在天至者也

此虞義也。彖說三才謂天三爻。

爻有至者也

此虞義也。六畫稱爻。爻之九六陰陽相變。故言乎變。

得正至言凶

此虞義也。

疵瑕至介也

疵瑕。馬義也。下云憂悔吝者存乎介。介。纖介。故云小猶介也。疵雖小猶當慎之。故云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失位至補過

此虞義也。王弼略例曰:凡言無咎者本皆有咎者也。防得其道。故得無咎。咎在失位。故云失位為咎。變而之正。猶過而能改。故云善補過。孔子曰:退思補過。孝經及宣十二年春秋傳文。

五貴二賤

上傳。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虞注云:乾高貴五。坤卑賤二。謂九五六二也。貴賤之義不一。若陽貴陰賤。則爻在下者亦得言貴。如屯初九曰:以貴下賤。大得民也。謂初得坤民。是以陽爻為貴也。若陽而無德。雖居正位。翻蒙賤稱。故頤初九曰:觀我朵頤。亦不足貴是也。若本皆陽位則上貴下賤。如三為下體之君。對五而言亦為賤。故下傳云: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是也。今傳云存乎位則不專指爻之貴賤。但卦以二五為主。五陽為貴。又在君位。二陰為賤。又在臣位。故云五貴二賤也。

齊猶至乎卦

此王肅義也。詩小宛曰:人之齊聖。毛傳云:齊。正也。陽大陰小。故陽卦大。陰卦小。陳列卦象有小有大。以六十四卦言之。則陽息為大。陰消為小。如臨陽息之卦。臨者。大也。是臨為大卦也。。陰消之卦。小利貞。是為小卦也。泰小往大來。泰為大卦。否大往小來。否為小卦。如此之類不可悉舉。又小畜大畜小過大過大有大壯諸卦。皆以大為陽。小為陰。正其小大截然不紊。故云齊小大者存乎卦也。

辯別至乎辭

辯別。虞董姚義也。陽生故吉。陰殺故凶。聖人繫辭于各爻之下以明吉凶。故云辯吉凶者存乎辭也。

介纖至乎介

介纖。虞義也。纖介不正。悔吝為賊。參同契文。彼正用傳義。故引之。

震動至乎悔

此虞義也。復時坤亂于上。故有不善。復以自知。故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陽易至所之

此虞義也。卦有大小。承上齊大小者存乎卦言也。辭有險易。承上辯吉凶者存乎辭言也。京氏云:易。善也。險。惡也。乾為善。故陽易指天。坤為惡。故陰險指地。聖人之情見乎辭。下傳文。太玄曰:辭以睹乎情。謂善惡之辭也。之謂升降往來。指天辭易。指地辭險。故各指其所之也。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下之道。

注:準。同也。彌。大。綸。絡也。謂易在天下包絡萬物。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故與天地準也。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

注:陽動于上以成天文。陰動于下以成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

注:幽明。雌雄也。雄生酉仲。雌生戌仲。始謂乾初。終謂坤上。原者。元也。原始反終。謂隨天地終始也。死。命。生。性。說。舍也。精氣生舍。游魂死舍。此鬼神之本也。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注:乾神似天。坤鬼似地。聖人與天地合德。鬼神合吉凶。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注:坤為知。謂土爰稼穡。萬物致養。德博而化。食榖者知惠而巧。故知周乎萬物。乾為道。乾制坤化。陽升陰降成既濟定。故道濟天下。六爻皆正。故不過也。旁行而不留。

注:旁行周六十四卦。月主五卦。爻主一日。歲既周而復始。故不留也。樂天知命故不憂。

注:震為樂。乾為天。巽為命。謂從復至遘也。坎為憂。出乾入坤。不見坎象。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注:坤為安為土。乾為仁為愛。謂從遘至復也。以坤厚乾仁道博施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注:範。法也。圍。周也。言乾坤消息法周天地而不過十二辰也。辰。日月所會之宿。謂諏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星紀。元枵之屬是也。曲成萬物而不遺。

注:二篇之廁萬有一千五百二十。曲成萬物。無遺失也。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注:晝乾夜坤也。通于乾坤之道。無所不知也。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注:乾為神為易。坤為方為體。乾在坤初。故無方。隱初入微。故無體。

疏:准同至準也

此虞義也。京云:準。等也。等有同義。故云準同也。京云:彌。徧也。揚子解難曰:天麗且彌。故云彌大也。解難又云:宓犧氏之作易也。綿絡天地。經以八卦。故云綸絡也。

乾鑿度曰:易為道苞鑰。故云易在天下。包絡萬物。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下傳文。易之為書。廣大悉備。言該備三才。故云備矣。是與天地準之義也。

陽動至地理

吳君高越紐文也。陽動于上謂乾三畫也。陰動于下謂坤三畫也。乾三畫成天文。坤三畫成地理。呂氏春秋曰: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章即天文地理也。

幽明至本也

幽明。雌雄也。三朝記文。彼文云:虞史伯夷曰:明。孟也。幽。幼也。明幽。雌雄也。詩推度災及

乾鑿度曰:雄生酉仲。號曰太初。雌生戊仲。號曰太始。雄生物魂。號曰太素。俱行三節。宋均注云:節猶氣也。俱行自酉。戌行至亥。雌雄俱行。故能含物魂而生物也。推度災又曰:陽本為雄。陰本為雌。物本為魂。宋均注云:本即原也。變陰陽為雄雌。魂也。乾知大始。故始謂乾初。坤道代終。故終謂坤上。元原同義。故云原者元也。隨天地為終始。董子繁露文。彼文云:元者。原也。其義隨天地為終始也。死命生性。呂氏春秋恃君覽文。性者。生之始。命者。人之終。故死生為性命。太玄曰:一生一死。性命瑩矣。又曰:察性知命。原始見終。說舍。宋衷義也。說讀為稅。故云舍。越紐録曰:神主生氣之精。魂主死氣之舍。故云精氣生舍。游魂死舍。虞氏云:乾純晬精。故主為物。夏小正曰:魂者。動也。乾流坤體。變成萬物。故游魂為變。鄭氏云:精氣謂七八。游魂謂九六。七八木火之數。九六金水之數。水火用事而物生。故曰精氣為物。金水用事而物變。故曰游魂為變。義並同也。云此鬼神之本者。鬼神之本即易之本。易之本即道之本也。史記賈生傳曰: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何休案。禮。天子為卿前席。大夫興席。士式几。賈生大夫也。孝文以卿禮禮之。重其言也。漢之賈生董子能明道本。故劉向別錄稱此兩人有王佐之才。雖伊呂無以加。管晏之屬。相者之佐。殆不及也。其言甚當。使文武二君能用賈董。漢家治道。必無雜霸之譏。子歆及曾孫龔猥以向言為過。豈為篤論乎。

乾坤至不違

此虞義也。乾為神為天。故乾神似天。坤為鬼為地。故坤鬼似地。聖人即大人也。故王肅曰:大人聖人。在位之目是也。與天合德謂居五。與地合德謂居二。乾神合吉。坤鬼合凶。故與鬼神合吉凶。天且弗違。而況于鬼神。是不違之義也。

坤為至過也

坤為知。虞義也。坤為土。故土爰稼穡。稼穡所以養人。故萬物致養。越紐錄曰:地生長五榖。持養萬物。功盈德博。故德博而化。謂坤受乾施養物。故德博也。食榖者知惠而巧。大戴禮易本命文。坤以五榖養萬物。食榖者知。故知周乎萬物也。乾為道。亦虞義也。陽道制命。坤化成物。故乾制坤化。乾二升坤。坤五降乾。陽升陰降成既濟定。故道濟天下也。過。過失。六爻皆正而無過失。故不過也。

旁行至留也

此九家義也。消息六十卦合四正為六十四卦。謂如十一月未濟寋頤中孚復是月主五卦也。一卦六日七分。七分閏餘是爻主一日也。六十而一周。六六三百六十日。故云歲既周而復始。不留者。運不止也。俗本流。今從京氏。

震為至不憂

云:坤下有伏乾為樂天。謂乾伏坤初為震。震為樂。初九乾也。故乾為天是樂天也。荀又云:乾下有伏巽為知命。謂巽伏乾初。巽為命。故知命。乾初出子復時也。巽陰消乾。謂遘時。故云謂從復至遘也。坎加憂。故為憂出。乾為復。入坤為遘。十二消息無坎象。故不憂。猶言出入無疾也。

坤為至能愛

坤陰為安。故月令仲夏稱晏陰。當遘時。遘坤消之月。故云土。復乾息之卦。故云仁敦厚也。以坤厚乾。故云敦仁。乾仁博施。故能愛也。

範法至是也

此九家義也。釋詁云:法。範。常也。法範同訓。故云範法也。圍古作囗。見己酉戌命。彝。

說文曰:囗回也。象回帀之形。故云周也。乾坤消息謂消息十二爻。十二爻而期一歲。故法周天地。十二爻主十二辰。故不過十二辰也。昭七年春秋傳曰:日月之會是謂辰。杜預云:一歲日月十二會。所會謂之辰。皇甫謐帝王世紀曰: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諏訾之次。於辰在亥。謂之大淵獻。斗建在寅。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曰降婁之次。於辰在戌。謂之閹茂。斗建在卯。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曰大梁之次。於辰在酉。謂之作蘁。斗建在辰。自畢十二度至東井十五度曰實沈之次。於辰在申。謂之涒灘。斗建在巳。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曰鶉首之次。於辰在未。謂之葉洽。斗建在午。自柳九度至張十七度曰鶉火之次。於辰在午。謂之敦牂。斗建在未。自張十八度至軫十一度曰鶉尾之次。於辰在巳。謂之大荒落。斗建在申。自軫十二度至氐四度曰壽星之次。於辰在辰。謂之執徐。斗建在酉。自氐五度至尾九度曰大火之次。於辰在卯。謂之單閼。斗建在戌。自尾十度至斗十度曰析木之次。於辰在寅。謂之攝提格。斗建在亥。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曰星紀之次。於辰在丑。謂之赤奮若。斗建在子。自婺女八度至危十六度曰玄枵之次。於辰在子。謂之困敦。斗建在醜。凡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鄭氏謂辰與建交錯貿處如表裏然。漢書律歷志曰:玉衡杓建天之綱也。日月初躔星之紀也。綱紀之交以原始造設合樂用焉。案斗柄所建十二辰而左旋。日體十二月。與月合宿而右轉。表裏言合也。即合辰合星之法也。子丑之等十二辰在地。娵訾之等十二次在天。此言天地之化。故舉十二次也。

二篇至失也

此荀義也。二篇謂上下經。六十四卦之廁共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曲成萬物謂易曲成之無遺失也。易即道也。越紐錄曰:道者。天地先生不知老。曲成萬物不名巧。故謂之道是也。

晝乾至知也

此荀義也。乾陽為晝。坤陰為夜。故云晝乾夜坤。兼知天地則契道之全。故云通于乾坤之道無所不知也。

乾為至無體

坤與易皆謂乾初。方。方隅也。乾神圓故無方。太玄曰:終始連屬。上下無隅。是無方之義也。

乾鑿度曰:三微而成著。三著而成體。易隱初入微。故無體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

注:易說一陰一陽合于十五之謂道。七八九六合天地之數乃謂之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注:乾為善。三氣相成合于一元。元者。善之長也。故繼之者善也。坤合乾性。養化成之。故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眇矣。

注:乾為仁。坤為知。乾為百。坤為姓。見仁見知。賢知之過。日用而不知。愚不肖之不及也。知仁合乃為君子之道。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注:乾為仁。離日麗乾。故顯諸仁。坤為用。巽陽藏室。故藏諸用。萬物出乎震。震為鼓。故鼓萬物。乾五為聖人。體坎為憂。震初獨行。故不與聖人同憂。乾為德。兼坤則盛矣。坤為業。承乾則大矣。窮神知化謂之盛德。陽吉陰凶謂之大業。至哉坤元。故至矣哉。

疏:易說至之道

易說者。乾鑿度文。彼文云:陽以七。陰以八。易一陰一陽合于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八。陰變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參同契曰:七八數十五。九六亦相應。四十合三十。陽氣索滅藏。又曰:日合五行精。月受六律紀。五六三十度。度竟復更始。三統歷曰:十一而天地之數畢。十一者。五六也。五六三十而天地之數畢。故云七八九六合天地之數乃謂之道。太玄曰:陰陽該極。乃道之合是也。

乾為至性也

乾為善。乃乾元也。三統歷曰:太極元氣。函三為一。三謂酉戌亥。故云三氣相承合于一元。謂太初。太始。太素之氣也。三統歷又云:元者善之長也。共養三德為善。孟康漢書注云:謂三統之微氣也。當施育萬物。故謂之德。三統歷又云:元體之長。合三體而為之原。故曰元。三統合于一元。是其義也。坤合乾性以下。虞義也。乾為性。坤化成物。故云坤合乾性養化成之。天生之而地成之。坤成乾性。故云成之者性也。

乾為至之道

中庸曰: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乾為仁。仁者見之謂之仁。是過乎仁也。坤為知。知者見之謂之知。是過乎知也。故曰賢知之過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是不及仁不及知者。故曰愚不肖之不及也。日用而不知。猶飲食鮮知其味也。一陰一陽者。道之全也。仁陽知陰。仁知合乃為君子之道。故大戴禮誥志曰:曰:知仁合而天地成。天地成而庶物生是也。鮮與鮮同。

說文曰:鮮。是少也。鮮俱存也。從是少。賈侍中說。

乾為至矣哉

必知顯為離者。比九五曰顯比。虞彼注云:初三以變體重明。故顯比謂顯諸仁。故知顯為離也。古文顯作。

說文曰:從日中視絲。離為日。坤二五之乾為離。故云離日麗乾顯諸仁也。巽一索而得坤初。坤為用。初陽伏巽下。故巽陽藏室藏諸用也。翼奉引此傳云:露之則不神。獨行則自然是也。萬物出乎震。震雷為鼓。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故鼓萬物。乾五為聖人。五坎爻。故體坎為憂。震初為道本。初微獨行。樂則行之。故不與聖人同憂。一陰一陽乃道之全。故陽不兼坤則微。兼坤則盛矣。謂二升五也。陰不承乾則小。承乾則大矣。謂五降二也。以坤變乾謂之窮神。以乾通坤謂之知化。窮神知化德之盛。故謂之盛德。天道有吉而有凶。聖人順天而制作。故謂之大業而盛德。大業之本則藏於坤之元。中庸引詩所謂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是也。此論道之全而並舉坎離震巽者。易謂坎離。坎離者。既濟也。震巽者。既濟之本也。乾初一陽震也。震伏巽下藏諸用。所謂誠也。誠不可掩。故出乎震而鼓萬物。顯諸仁而同民患。盛德大業本乎元。故至矣哉。此聖人微言也。故

荀子曰:積微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後興之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於小事者矣。是何也。則小事之至也。數其縣日也博。其為積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縣日也淺。其為積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時者霸。補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時。僅存之國危而戚之。霸者之善著可以時托也。王者之功名不可勝日志也。財物貨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詩曰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此之謂也。此言盛德大業本于元之義也。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爻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注:此四十六字後師所訓。坤為富。一消一息。萬物豐殖。故謂之大業。乾五動之坤成離。離為日。以坤變乾。以乾化坤。窮神知化。故謂之盛德。易謂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故生生之謂易。三才成八卦之象。故成象之謂乾效。三才為六畫。故爻法之謂坤極。六畫之數。占事知來。故謂之占。變通趣時以盡利。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故謂之事。陰陽在初。深不可測。故謂之神。

疏:此一章皆聖人微言。上義已盡。故知此下四十六字後師所訓也。上云盛德大業。故云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上云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故云成象之謂乾。所變而玩者爻之辭也。故云爻法之謂坤。上云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故云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上云神無方而易無體。故云生生之謂易。陰陽不測之謂神。

夫易廣矣大矣。

注:乾象動直故大。坤形動闢故廣。以言乎遠則不禦。

注:禦。止也。遠謂乾。天高不禦也。以言乎邇則靜而正。

注:邇謂坤。坤至靜而德方。故正也。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注:謂易廣大悉備。有天地人道焉。故稱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注:專謂初。直謂二。二動升坤。五直方大。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脅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注:脅。閉。謂上也。以坤脅乾閉塞而成冬。故其靜也脅。闢。開。謂五也。動降乾二。坤道廣布。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

注:乾天坤地。故配天地。變通配四時。

注:變通趣時謂十二消息也。泰大壯夬配春。乾遘配夏。否觀剝配秋。坤復臨配冬。謂十二消息。相變通而周于四時也。陰陽之義配日月。

注:復七日來復。陽之義。配日。臨八月有凶。陰之義。配月。荀氏謂乾舍于離配日而居。坤舍于坎配月而居也。易簡之善配至德。

注:易簡。元也。於人為至德。坤為至。乾為德。故以配至德。

疏:乾象至故廣

此虞義也。在天成象故曰乾象。在地成形故曰坤形。義見下也。

禦止至禦也

此虞義也。釋言曰:御。禁也。禁有止義。故曰止也。虞注嗛彖曰:天道遠。故遠謂乾。天形穹隆。其色蒼蒼。故云天高不禦也。

邇謂至正也

此虞義也。邇。古文。邇。近也。揚子法言曰:聖人之言遠如天。賢人之言近如地。地卑故邇。謂坤至靜而德方。即下靜翕而動闢。陰開為方。辨方正位。故正也。

謂易至備矣

此虞義也。易有三才。故云天地之間。樂記樂禮章曰:樂著大始而禮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

鄭彼注云:間謂百物。是天地之間謂人物也。云易廣大悉備。有天地人道焉者。虞約下繫文言之以證天地之間為三才也。易備三才。故云備矣。

專謂至生焉

說卦曰:震為專。虞彼注云:陽在初。隱靜未出。觸坤故專。則乾靜也專。是專謂初也。坤六二直方大。虞彼注云:謂二陽稱直。乾其動也直。故曰直。是直謂二也。乾二敬以直內而升。坤五敬義立而德不孤。是以大生也。

脅閉至生焉

脅。古文翕。脅閉。宋衷義也。坤義以方外。故知脅謂上也。坤上六消乾至亥。故以坤脅乾。月令孟冬曰: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故其靜也脅。闢。古文闢。虞注坤六二云:方謂辟。陰開為方。五降乾二。以乾闢坤。其道廣布。是以廣生也。

乾天至天地

乾大坤廣。乾為天。坤為地。易與天地準。故配天地也。

變通至時也

下繫云:變通者。趣時者也。時謂四時。變通謂乾坤通變十二消息。即十二辟卦也。泰大壯夬春時卦。故配春。乾遘夏時卦。故配夏。否觀剝秋時卦。故配秋。坤復臨冬時卦。故配冬。以卦氣言之。四正為四時。震主春。離主夏。兌主秋。坎主冬。故十二消息相變通而周于四時也。

復七至居也

陽息稱日。陰消稱月。詩七月。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皆陽息之月。故稱日。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戶。皆陰消之月。故稱月。復七日來復。陽息稱日。臨八月有凶。八月謂陰消稱月。故陰陽之義配日月也。荀氏據鬼易乾歸合離。故云乾舍于離。離為日。故配日而居。坤歸合坎。故云坤舍于坎。坎為月。故配月而居也。

易簡至至德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皆謂乾坤之元。故云易簡元也。在天為至道。在人為至德。故禮運曰:天道至教。聖人至德。中庸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是也。坤為至乾為德。虞義也。有至德以凝至道。故易簡之善配至德也。

子曰易其至矣乎。

注:易謂坎離。坎上離下。六爻得位而行中和。故其至矣乎。子曰:中庸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注:崇。高也。乾為崇。坤為廣。乾二居五為崇德。坤五居二為廣業。知崇體卑崇效天卑法地。

注:乾以易知。故知崇。正位居體。故體卑。崇效天五。卑法地二。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注:位謂六畫之位。乾坤各三爻。故天地設位。易出乾入坤。上下無常。周流六虛。故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注:成之者性。故曰成性。成性存存。謂久于中正而弗失也。乾坤易之門。易出乾為道門。入坤為義門。故道義之門。

疏:易謂至矣乎

易謂坎離。謂既濟也。既濟剛柔正而位當。故坎上離下。六爻得位。二五為中和。故行中和。周禮師氏曰:至德以為道本。

鄭彼注云:至德。中和之德。覆燾持載含容者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亦謂中和為至德。故鄭注周禮引此為證也。

崇高至廣業

崇高。釋詁文。鬼谷子曰: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故云乾為崇。坤廣生。故為廣。乾為德。故乾二居坤五為崇德。坤為業。故坤五居乾二為廣業。乾五坎也。坤二離也。易謂坎離。故聖人以崇德廣業。爻在二五為中。故曰崇廣。在三四為不中。故曰進修。

乾以至地二

知讀如字。乾以易知。積善成德。故知崇坤為體。二正陰位而居下體。故體卑。四畫以上為天。故崇效天五。三畫以下為地。故卑法地二。

位謂至中矣

此虞義也。參同契曰: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設位者。列陰陽配合之位。即六畫之位也。乾天坤地。乾坤各三爻。故天地設位。參同契又曰:易謂坎離。坎離者。乾坤二用。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往來既不定。上下亦無常。魏伯陽釋此傳皆易先師之義。故虞氏用其說。出乾為息。入坤為消。乾坤六爻。獨無坎離。故無爻位。坎戊離己居中央。王四方。故易行乎其中也。

成之至之門

成之者性。故曰成性。虞義也。成性。性之合于中和者也。中庸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鄭氏謂人罕能久行。又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是久于中正而弗失存存之義也。乾坤易之門。下傳文。乾為道門。坤為義門。亦虞義。出乾為道門。入坤為義門。言道義從乾坤出也。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嘖而儗諸其形容。

注:乾稱聖人。謂庖犧也。嘖謂初。自上儗下稱儗。形容。謂陰在地成形者也。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注:物宜謂陽。遠取諸物。在天成象。故象其物宜。謂三才八卦在天也。庖犧重為六畫也。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

注:重言聖人。謂文王也。動謂六爻。而觀其會通以行其等禮。

注:六爻發揮。乾坤交而亨。亨者。通也。亨者。嘉之會也。故觀其會通。嘉會足以合禮。故以行其等禮。禮立言曰:聖人等之以禮。春秋傳曰:講禮于等。系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注:辨吉凶者存乎辭。故系辭焉以斷其吉凶。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言天下之至嘖而不可惡也。

注:惡讀為亞。亞次也。至嘖無情。故不可次。言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

注:嘖當為動。亂。治也。至動故不可治。儗之而後言儀之而後動儗儀以成其變化。

注:初辭儗之問焉而以言。故儗之而後言。儀。度也。將舉事必先于此儀之。故儀之而後動。儗儀者。變化之所由出也。故以成其變化。

疏:乾稱至者也

此虞義也。乾五為聖人。文王書經系庖犧于九五。故謂庖犧也。下傳曰:探嘖索隱。虞彼注云:嘖初也。初隱未見。故探嘖。太玄曰:陰陽所以抽嘖。嘖。情也。京氏訓同。易之屯太玄準為礥。初一曰:黃純于潛。測曰:化在嘖也。范望注云:陽氣潛在地下。養萬物之根荄。故云化在嘖。若然。嘖訓為情。乃情之未動者。故知嘖謂初。乾上坤下。以乾儗坤。故云自上儗下稱儗。易之大義上經終坎離。下經終既濟未濟。上繫終乾坤。下繫終六子。則上下經與上下繫相表裏。上經象陽。下經法陰。復為陽初。姤為陰初。六日七分之法。陽起中孚。陰起咸。乾元坤元。天地之心。為易之本。故上繫七爻起于中孚。鳴鶴在陰。下繫十一爻起於咸。憧憧往來。此傳發端。言聖人見天下之嘖。謂中孚咸也。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故儗諸其形容也。以乾儗坤。陰在地成形。地形有高下。故稱容。周禮函人曰:凡為甲必先為容。鄭眾注云:容謂象式。甲有大小長短。猶地形有高下。故云形容。謂陰在地成形者也。

物宜至畫也

此虞義也。物宜為陽。陽即乾也。下傳云:遠取諸物。乾為遠為物。象謂三才。在天成象。故象其物宜。日月在天成八卦象。謂天三爻。故云三才八卦在天也。以地兩之為六畫。故云庖犧重為六畫也。

重言至六爻

此虞義也。庖犧畫卦。文王書經傳。兩稱聖人。故知庖犧及文王也。上言象謂三才八卦之象。此言爻道有變動。故曰爻知動謂六爻也。

六爻至於等

動謂六爻之動。則會通乃六爻發動揮變也。乾坤交而亨。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亨者通。子夏義也。陰陽相應為嘉。故亨者嘉之會也。嘉屬五禮。嘉會禮通。故以行其等禮。鄭注樂記云:等。階級也。爻有等如禮之有階級。故曰等禮。禮立言者。大戴記立言篇也。春秋傳者。昭十三年傳文。晉語曰:從其等禮也。韋昭云:從尊卑之等謂之禮。是等禮之義也。

惡讀至可次

惡讀為亞。荀義也。古惡亞字通。

說文曰:亞。醜也。是亞即惡也。又云賈侍中以為次弟也。故釋言云:亞。次也。尚書大傳曰:王升舟入水鼓鐘惡觀臺惡將舟惡。

鄭彼注云:惡讀為亞。亞訓次。次猶仲也。漢時有玉印曰周惡父印。識者以為條侯亞父。條侯為勃少子。故稱亞。魯文公子惡衛臣有石惡。皆讀為亞。伯仲之稱也。史記盧綰孫他之封惡谷侯。漢書作亞。知惡亞同物。惡訓為次。京房曰:嘖。情也。賈逵注。左傳曰:嘖。至也。至嘖無情。情之未動。如喜怒哀樂之未發。其道微妙。故不可次。儗之其形容。象其物宜。所以次之也。

嘖當至可治

嘖當為動。鄭義也。虞本作動。云舊誤作嘖也。亂治。釋詁文。論語曰:予有亂十人。馬融注云:亂。治也。六爻發揮變動不拘。故不可治。觀其會通以行其等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所以治之也。故下繫云:極天下之嘖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

初辭至變化

初辭儗之。下繫文。問焉而以言謂問于易而後言。以言者。尚其辭。故儗之而後言。儀度。許慎義也。鄭注尚書大傳曰:射王極之度也。射人將發矢必先于此儀之。發矢則必中于彼矣。君將出政亦先於朝廷度之。出則應于民心。射其象者也。以易為度先于此儀之而後舉事則動無不中。故儀之而後動。儗之儀之。變化從此而出。故以成其變化。通志成務之謂也。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

注:二變體復。君子謂復初。陰消入坤。艮為居。巽陽隱室。故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

注:復初出震。震為出為言。元者善之長。故曰善。坤數十。震為百里。十之千里也。外謂震巽同聲。同聲者相應。故千里之外應之。邇謂坤。坤為順。二變順初。故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

注:坤初為不善。消二成。弒父弒君。故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上繫首中孚。陽之始也。聖人慎其幾。故以善不善言之。下繫首咸。陰之始也。聖人知其化。故以屈信往來言之。言出乎身加乎民。

注:震為出為言。坤為身為民也。行發乎邇見乎遠。

注:震為行。坤為邇。乾為遠。兌為見。謂二發應五則千里之外。故行發乎邇見乎遠也。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注:震為春門。故為樞。又為動。故為機。陽息為榮。陰消為辱。震為主。故榮辱之主。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注:巽以風動天。震以雷動地。艮為慎。故可不慎乎。易曰正其始。萬物理。君子慎始。差以毫釐。繆以千里。此之謂也。

疏:二變至其室

君子謂陽。中孚二失位變體復。故君子謂復初。復自坤來。陰消剝上入坤。剝艮為居。坤初巽爻。陽復巽初。巽陽隱室。故居其室。言微陽應卦中孚時也。

復初至者乎

復之初震也。故震為出為言。復初元也。元者善之長也。故出其言善。坤數十以下。虞義也。天九地十。故坤數十。震驚百里。十之故千里。巽反震故言外。震雷巽風。同聲相應。故千里之外應之。坤為近。故邇謂二。變體坤而順於初。故況其邇者乎。

坤初至言之

文言曰: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虞彼注云:坤積不善。故知坤初為不善。謂遘時也。遘消二成。艮子弒父。至三成否。坤臣弒君。故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陽稱幾。慎其幾謂隱惡而揚善。辯之早也。陰稱化。知其化謂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淮南齊俗曰:唯聖人知其化。高誘注云:其化視陰入陽。從陽入陰。唯聖人知之也。

震為至遠也

此虞義也。陽自下升而臨坤。故加乎民。二發應五據中孚。二五相應。言言出乎身。行言發乎邇者。大戴禮曾子疾病篇曰:言不遠身。言之主也。行不遠身。行之本也。是其義也。

震為至之主

鄭注云:樞。戶樞也。機。弩牙也。震為卯。卯為開門。故為樞。鄭注大學曰:機發動所由。震為動。故為機。此荀義也。荀以艮為門。今不用也。乾陽息卦。乾初積善有餘慶。故陽息為榮。坤陰消卦。坤初積不善有餘殃。故陰消為辱。震主器。故榮辱之主。

巽以至謂也

巽為風。乾為天。巽伏乾初。故以風動天。震為雷。坤為地。震伏坤初。故以雷動地。此上虞義也。虞唯以五體巽為風動天。今不用也。呂氏春秋曰:今室閉戶牖動天地一室也。言一室脩德可以動天地。中孚互艮。艮為慎。故可不慎乎。易曰以下。十翼之逸文。始謂初也。正陽在下為聖人。故正其始。萬物理。陽息則正謂複初。陰消則不正謂遘初。故君子慎始毫厘謂纖介也。不正在纖介之間而違之在千里之外。故云繆以千里也。參同契述此義云: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謂萬乘之主處九重之位。發號出令。順陰陽節藏器。俟時勿違卦月。謹候日辰。審察消息。纖介不正。悔吝為賊。二至改度。乖錯委曲。隆冬大暑。盛夏霜雪。二分縱橫。不應漏刻。水旱相伐。風雨不節。蝗蟲湧沸。群異旁出。言卦氣不效也。董子亦云:君人者國之元。發言動作萬物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端。失之毫厘。駟不及追。故為人君者謹本詳始。敬小慎微。皆發明此傳之義也。同人先號啕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注:乾為道為君子。故稱君子之道。同人反師。震為出為語。坤為默。巽為處。故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也。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注:乾為人。二人謂二五。坎為心。巽為同。故二人同心。巽為利。乾為金。以離斷金。故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注:臭。氣也。蘭。香草。震為言。巽為蘭。離日燥之。故其臭如蘭。二五同姓。故言臭。春秋傳曰:辟諸草木。吾臭味也。

疏:乾為至語也

此虞義也。同人卦辭曰:利君子貞。注云:君子謂二五。二五得正。乾為道為君子。故云君子之道。虞注同人云:旁通師卦。而稱反師者。否泰反其類。亦得言反也。同人反師。師震為出為語。鬼谷子曰: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故坤為默。二體巽為處。巽陽藏室。故為處也。

乾為至斷金

卦名同人。同人體乾。故乾為人。五正應二。故二人謂二五。坎為心。巽為同。二五同性。同性則同德。同德則同心。故二人同心。巽近利市。故為利。乾為金。二體離。以離火斷金。故其利斷金。此虞義也。虞以二人為夫婦。震為夫。巽為婦。今不用也。

臭氣至味也

說卦曰:巽為臭。虞彼注云:臭。氣也。風至知氣。巽二入艮鼻。故為臭。引此傳為証。故知臭氣指巽也。詩溱洧曰:方秉蕑兮。毛傳云:蕑。蘭也。陸璣疏云:蕑即蘭。香草也。荀子宥坐篇曰: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故云蘭香草。巽柔爻為草。又為臭。故為蘭。燥萬物者莫熯乎火。離日燥之。芳臭發越。故其臭如蘭。此上虞義也。同人天在上。火炎上。其性同。故二五同姓。春秋傳者。襄二十二年傳文。彼鄭公孫僑對晉君語。晉鄭同姓。故云辟諸草木吾臭味也。同姓則同德。同德合義。異德合姓。二五同姓。合義不合姓。故比諸臭味也。初六藉用白茅無咎。

注:其初難知。陰又失正。故獨舉初六。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注:苟。或。錯。置也。頤坤為地。故苟錯諸地。初為四藉。與四易位。故藉之用茅。何咎之有。頤艮為慎。坤為至。故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

注:陰道柔賤。故薄。香潔可貴。故可重。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注:術。道也。乾為道。初往四下體成乾。故慎斯術也。以往得位故無所失矣。

疏:其初至初六

此虞義也。其初難知陰陽之微。故難知。六居初為失位。上繫七爻。下繫十一爻。獨此舉初六者。言當辯之早也。

苟或至至也

初在下。故言地旁通頤。頤坤為地。錯諸地則安。故苟錯諸地而可矣。此上虞義也。初以柔藉四。故初為四藉。初四失正。與四易位則無咎。故藉之用茅何咎之有。頤艮為慎。

坤為至君子

慎始初變之正。故慎之至也。

陰道至可重

此虞義也。陰為柔為賤。故陰道柔賤。用以藉四。與四易位則可以薦鬼神。羞王公。故云香潔可貴也。

術道至失矣

說文曰:術。邑中道也。故云術道也。艮為慎。初往居四。四來居初。則下體成乾。故云慎斯術也。以往陰陽得位。故云其無所失矣。勞嗛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置厚之至也。

注:坎為勞。五多功。置當為德。乾為德。以上之貴下居三賤。故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艮為厚。坤為至。故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

注:震為語。五多功。下居三。故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嗛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注:乾為盛德。旁通履。履者禮也。嗛以制禮。三從上來體坎。坎折坤體。故恭震為言。故德言盛禮言恭。上無位。知存而不知亡。降之三得位。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疏:坎為至至也

此虞鄭義也。三互坎。坎勞卦。故為勞。上據五。故五多功。置。古文德。字從直心。傳寫訛為置。故云置當為德。上本乾。故乾為德。上九貴而無位。三多凶。貴賤之等。故云以上之貴下居三賤。三體艮。艮為厚。應在坤。坤為至。故厚之至也。

震為至者也

此虞義也。三自上降。故曰下人。

乾為至者也

乾三積善成德。虞注下繫云:盛德乾三。故乾為盛德。嗛以制禮。下繫文。虞彼注云:陰稱禮。嗛三以一陽制五陰。萬民服。故以制禮。鴻範曰:貌曰恭。三從上來互體坎。坎折坤體。磬折之容。故云恭。三互震為言。故德言盛禮言恭也。乾上以陽居陰。故無位。陽為存。陰為亡。上知存而不知亡。之三得位謂以陽居陽。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忼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注:義具文言傳。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注:節本泰卦。坤為亂。震為生為言語。坤稱階。故亂之所生則言語為之階也。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

注:泰乾為君。坤為臣為閉。故稱密。乾三之坤五。君臣毀賊。故君不密則失臣。坤五之乾三。坤體毀壞。故臣不密則失身。坤為身也。幾事不密則害成。

注:幾。初也。二已變成坤。坤為事。初不密。動體剝。故幾事不密。初辭擬之。卒成之終。故害成也。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注:君子謂初二動坤為密。故君子慎密。初利居貞。故不出也。

疏:節本至階也

此虞義也。節泰三之五。故云節。本泰卦。坤反君道。故為亂。震春為生。震善鳴。故為言語。坤土。故為階也。

泰乾至身也

此虞義也。乾以君之故。乾為君。陰臣道。故坤為臣。鄭注云:密。靜也。坤。靜也。翕又為闔戶。故為閉。退藏于密。故為密也。三之五乾坤體壞。故君臣毀賊。五之乾坤體壞。故失身。坤躬為身也。

幾初至成也

鄭注云:幾。微也。幾者動之微。故幾謂初二失位。變互坤。臣道知事。故坤為事。初利居貞。動體剝。故幾事不密。初辭擬之。卒成之。終坤為害。故害成。此兼虞義也。

君子至出也

此虞義也。初得位。故君子謂初二動互坤。坤為密。艮為慎。故君子慎密。初利居貞而應四。故不出也。子曰為易者其知盜乎。

注:為易者謂文王。否上之二成困。三暴嫚以陰乘陽。二變入宮為萃。五之二奪之成解。坎為盜。故為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

注:陰稱小人。坤為事。以賤倍貴。違禮悖義。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

注:君子謂五。器。坤也。坤為大輿。故乘君子之器。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

注:小人謂三。既違禮倍五。復乘其車。五來之二成坎。坎為盜。思奪之矣。為易者其知盜乎此之謂也。上嫚下暴盜思伐之矣。

注:三倍五上嫚乾君而乘其器。下暴于二。二藏于坤。五來寇三。以離戈兵。故稱伐之。坎為暴也。嫚藏悔盜野容悔淫。

注:坎心為悔。坤為藏。兌為見。故嫚藏。三動成乾為野。坎水為淫。二變藏坤則五奪之。故嫚藏悔盜野容悔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注:二藏坤時。艮手招盜。故盜之招。

疏:為易至盜乎

此虞義也。釋解三爻辭。故知為易者謂文王。虞注困卦曰:否二之上。故云否上之二成困。困三不正。上嫚於五。下暴于二。故三暴嫚。困三傳曰:據於蒺藜乘剛也。故以陰乘陽。經云:入于其宮。虞彼注云:二動艮為宮。故二變入宮為萃。萃五之二奪三成解。五之二體坎。坎為盜。故為易者其知盜乎。案。虞注萃卦云:觀上之四注解卦云:臨初之四。今言萃自困來。解自萃來者。彼從四陰二陽之例。此從爻例故也。

陰稱至事也

此虞義也。下註云:小人謂三。此小人亦謂困三。而云陰稱小人者。以對下君子言。陽稱君子。故陰稱小人也。負讀為倍。三以四艮倍五。故云以賤倍貴。賤倍貴猶下倍上。故云違禮。悖義。小人之事也。

君子至之器

五謂困五。五得正稱君子。坤形而下者。故云器坤也。坤為大車。三在坤上。故乘君子之器。

小人至謂也

此虞義也。三失位故小人謂三。三違事君之禮而倍五。乾在坤上稱君子德車。三乘其車非其人也。五之二成解。解二體坎。坎為盜為思。故盜思奪之矣。五之二失正。若然。乘君子之器者。盜也。奪之者。亦盜也。故云為易者其知盜乎。此之謂也。

三倍至暴也

此虞義也。上謂五。下謂二。三倍五。上嫚乾五之君而竊乘其器。下乘剛而暴於二。故上嫚下暴。二變入宮體坤。坤以藏之。故藏於坤。五之二寇三。故云五來寇三。解互離。故以離戈兵。聲罪致討。故稱伐之。三傳曰:自我致戎。虞氏謂以離兵伐三。故轉寇言戎以成三惡坎盜。故為暴也。

坎心至悔淫

此虞義也。二體坎。坎心為悔。困萃皆有兌象。故兌為見。藏而見是嫚藏也。野容。鄭氏謂飾其容而見於外曰野。謂婦人出無擁蔽。猶野處也。列女傳載華孟姬曰:車奔姬墮。使侍御者舒幃以自幛蔽。曰:妾聞野處則幃裳擁蔽。所以正心一意。自斂制也。頌曰:孟姬好禮。執節甚公。避嫌遠別。終不野容。是其義也。三動成乾。乾為野。坎為欲為水。故云坎水為淫。二變藏坤則五來奪之。奪之謂奪三。三為盜為淫而為五所奪。故嫚藏悔盜。野容悔淫。王弼本野作冶。悔作誨。非虞義也。

二藏至之招

此虞義也。二謂萃二。二藏坤時四體艮。艮為手。艮手招盜。故盜之招也。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