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十翼】系辞•上传-(清)惠棟撰《周易述•卷十六》

| 易经注解| 2023-04-16 00:16:58| 0

系辭上傳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注:衍。演也。合天地之數演而用之。故曰大衍。書曰:占用二衍貣。衍數所以立卦。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五行也。而五為虛。故大衍之數五十。三才也。太極元氣函三為一。故一不用。其用四十有九。三才五行備焉。分而為二以象兩。

注:太極生兩儀。故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

注:易有三才。故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注:易說文王推爻四乃術數。故揲之以四。播五行於四時。故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

注:奇所掛一廁。扐所揲之餘。不一則二。不三則四也。取奇以歸扐則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故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注:一掛兩揲兩扐為五歲再閏。再扐之後。然後別起一掛。故再阞而後掛。

疏:衍演至備焉

此章言聖人創大衍四象以作八卦之事。太玄曰:夫作者貴其有循而體自然。聖人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因創為大衍四象之法以作八卦。循四象以立卦。皆體自然而不虛造也。衍演。鄭義也。周語。伯陽父曰:夫水土演而民用也。韋昭注云:水土氣通為演。演則生物。民得用之。彼據傳文而云水土氣通。其陰陽二氣之通亦得為演。衍演同物。故云衍演也。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演而用之。故曰大衍。書曰占用二衍貣者。尚書鴻範文。

鄭彼注云:卦象多變。故言衍貣。下傳云:十有八變而成卦。故衍數所以立卦。繫下云: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說卦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故卦有三才。大衍之數即天地之數。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大衍之數五十者。明堂月令曰:春。其數八。夏。其數七。秋。其數九。冬。其數六。中央土。其數五。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水火木金得土而成。故一二三四得五為六七八九。土生數五。成數五。五五為十。故有地十。故太玄曰:一六為水。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五為土。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五在地十之中。故大衍之數五十。五為虛也。五五為十而五為虛。故伏羲衍易數止五十。五五為十而十為虛。故箕子陳範數止於九。易

乾鑿度曰:大衍之數五十。日十。辰十二。星二十八。凡五十。京氏于此傳之注亦云:五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據乾鑿度先師之法也。星主斗。三統歷曰:日合于天統。月合于地統。斗合于人統。故大衍之數五十。三才也。三統歷又曰:太極元氣函三為一。一。太極也。京氏云:其一不用者。天之主氣將欲以虛來實。故用四十九。天之主氣。謂北辰也。故馬氏云:北辰居位不動。其餘四十九轉運而用。但天地之數虛五而數可演。大衍之數虛一而蓍可用。虛者。道之舍也。故三統歷曰:道據其一必知數備三才五行者。天有三才。地有五行。下傳云: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是備有三才也。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是備有五行也。衍數所以立卦。故云三才五行備焉。若然。大衍合三才五行則兼有合義。故乾寶注云:衍。合也。

太極至象兩

此馬義也。兩儀。天地。以四十九廁分置左右兩手。左象天。右象地。是象兩也。

易有至象三

三才。天地人。掛。猶縣也。就兩儀之間于天數之中分掛其一而配兩儀以象三才。虞氏謂掛左手之小指。若然。則于右手之中掛其一于左手小指也。

易說至四時

易說者。乾鑿度文。天有四時。地有四方。人有四德。無非四也。推爻之法亦以四求之。故揲之以四。播五行於四時。禮運文。大衍五行之數。播散水火木金土之氣於春夏秋冬之四時。故播五行于四時。謂分揲其蓍皆以四。四為數以象四時也。

奇所至象閏

此虞義也。奇與扐為二事。奇。所挂之一也。故云所挂一廁。扐。左右手四揲之餘也。王制曰:祭用數之扐。又曰:喪用三年之扐。皆謂數之餘也。故云所揲之餘。既數兩手之廁則其四。四之後必有零數。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故云不一則二。不三則四也。取所掛之一而歸之兩手所揲之餘。故云取奇以歸扐。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堯典文。素問曰: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餘而盈閏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餘於終而天度畢。故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積餘分而成閏月。故歸奇於扐以象閏也。

一掛至後挂

凡前後閏相去大較三十二月。在五歲之中。此掛一揲四歸奇之法亦一變之間。凡一掛兩揲兩扐合為五者。故五歲再閏。五者之中凡有再扐以象再閏。然後置前掛扐之廁。復以見存之廁。分二挂一而為第二變矣。虞注。參五以變曰五歲再閏。再扐而後掛以成一爻之變。蓋參其五而後成一爻也。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注:天數五謂一三五七九。地數五謂二四六八十。五位。五行之位。相得謂一得五為六。二得五為七。三得五為八。四得五為九。五得五為十。有合謂一與二合。丁壬也。三與十合。甲己也。五與六合。戊癸也。七與四合。丙辛也。九與八合。乙庚也。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注:一三五七九。故二十有五也。二四六八十。故三十也。天二十有五。地三十。故五十有五也。五五為十。故有地十而大衍之數五十。故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疏:天數至庚也

下傳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一三五七九。奇也。故天數五。二四六八十。偶也。故地數五。鄭氏曰:天地之氣各有五行。故五位謂五行之位。此上虞義也。昭八年春秋傳曰:妃以五成。皇侃以為金木水火得土而成。太玄曰:一六為水。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五為土。又云:一與六共宗。二與七共朋。三與八成友。四與九同道。五與五相守。天地之數止有天五而云五與五相守者。五五十也。故五得五為十也。春秋傳又曰:火。水妃也。妃即合也。陰陽書有五行妃合之說。甲乙木也。丙丁火也。戊己土也。庚辛金也。壬癸水也。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火畏水。以丁為壬妃。故一與二合。丁壬也。土畏木。以己為甲妃。故三與十合。甲己也。水畏土。以癸為戊妃。故五與六合。戊癸也。金畏火。以辛為丙妃。故七與四合。丙辛也。木畏金。以乙為庚妃。故九與八合。乙庚也。其一與二。三與十。五與六。七與四。九與八相合之義則昭十七年春秋傳曰:水。火之牡也。劉歆說云:水以天一為火二牡。木以天三為土十牡。土以天五為水六牡。火以天七為金四牡。金以天九為木八牡。陽奇為牡。陰偶為妃。故曰水火之牡也。又曰火水妃也。是以鄭注鴻範星有好風星有好雨云:中央土氣為風。東方木氣為雨。箕屬東方木。木克土。是土十為木三妃。尚妃之所好。故箕星好風也。西方金氣為陰克東方木。木八為金九妃。畢屬西方。尚妃之所好。故好雨。推此而往。南宮好暘。北宮好燠。中宮四季好寒。是由己所克而得其妃。從其妃之所好。是天地五行相合之義也。

一三至神也

一三五七九。奇數之積二十有五。二四六八十偶數之積三十也。合天地之數故五十有五也。此上虞義也。太玄曰:五五為土。五五十也。故有地十而五為虛。故大衍之數五十。蓍數卦爻皆于此衍焉。故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乾之廁二百一十有六坤之廁百四十有四。

注:陽爻之廁三十有六。乾六爻皆陽。三六一百八十。六六三十六。合二百一十有六也。陰爻之廁二十有四。坤六爻皆陰。二六一百二十。四六二十四。合一百四十有四也。陽爻九合四時。四九三十六。陰爻六合二十四氣。四六二十四。是其義也。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注:易說二卦十二爻而期一歲。故云當期之日。又云歷以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為一歲。易以三百六十當期之日。此律歷數也。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以應律歷之數。二篇之廁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注:二篇上下經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半。陽爻一百九十二。一爻三十六廁合六千九百一十二廁。陰爻一百九十二。一爻二十四廁。合四千六百八廁。故二篇之廁萬一千五百二十。易以類萬物之情。故當萬物之數也。

疏:陽爻至義也

此荀義也。蓋據乾坤九六之廁云爾。其七八之數亦然。四七二十八。六爻一百六十有八。四八三十二。六爻一百九十有二。三十六合二十四。六十也。二十八合三十二。亦六十也。二百一十有六。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百六十有八。百九十有二。凡三百有六十亦當期之日。二篇之廁萬一千五百二十。七八之數四七二十有八。凡一百九十二爻為五千三百七十六廁。四八三十有二。凡一百九十二爻。為六千一百四十四廁。二篇之廁合之亦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言九六而七八舉矣。

易說至之數

皆乾鑿度文。二卦十二爻而期一歲即上乾坤之廁也。其消息之月亦十二爻而期一歲。歷以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為一歲。易以三百六十當期之日舉大數而言。而揲蓍之法有扐數以象閏。故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也。消息則以七分為閏餘矣。

二篇至數也

乾鑿度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為上下。陽道純而奇。故上篇三十。陰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十四。乾坤者。陰陽之本始。故為上篇之始。坎離終始萬物。故為上篇之終也。咸恆者男女之始。故為下篇之始。既濟未濟為最終。是上下二篇文王所定。故知二篇為上下經也。繫下云:庖犧始作八卦以類萬物之情。九家注云:六十四卦凡有萬一千五百二十廁。廁類一物。故曰類萬物之情。說苑。孔子曰:察變之動莫著於五星。天之五星運氣於五行。其初猶發於陰陽而化極于萬一千五百二十。蓋萬物之精上為列星。故天有萬一千五百二十星。地有萬一千五百二十物。聖人仰觀俯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故卦爻之廁亦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乾元萬物資始。坤元萬物資生。乾為天。坤為地。艮為人。艮主星。星主斗。斗合於人。統三才之義。天之五星運氣於五行而化極于萬一千五百二十。大衍之數五十。三才五行之合得有此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

注:四營謂分二掛一。揲四歸奇也。易變而為一。故四營而成易。謂成一變也。言易者象氣變。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注: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氣變之究。乃復變而為一。則三揲蓍而成一爻也。六爻三變。十有八變具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則觀變于陰陽而立卦也。引而信之觸類而長之。

注:引謂庖犧。引信三才。兼而兩之為六畫。觸。動也。謂六畫以成六十四卦。故引而信之。觸類而長之。則發揮于剛柔而生爻也。天下之能事畢矣。

注:觸長爻廁至萬一千五百二十聖人成能。故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右神矣。

注:道。大極也。分為兩儀。故顯道。德行人也。列為三才。故神德行。酬酢。往來也。變而為四時。故可與酬酢。神謂天神。大一也。助天神變化。故可與右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注:在陽稱變。乾二之坤。在陰稱化。坤五之乾。陰陽不測之謂神。知變化之道者。故知神之所為。諸儒皆上子曰為章首而荀馬又從之。甚非者矣。

疏:四營至氣變

陸績曰:分而為二以象兩。一營也。掛一以象三。二營也。揲之以四以象四時。三營也。歸奇于扐以象閏。四營也。易變而為一。乾鑿度文。易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易變而為一。當太初時。易無形畔。太易者。未見氣。太初者。氣之始。寒溫始生。故云易也。三變成爻。四營者止一變耳。而云易者。易本乎氣。故不言變而言易象天地之始。故云象氣變也。若鄭氏之義以文王推爻四乃術數。則以四營為七八九六。單則七也。拆則八也。重則九也。交則六也。四營而成。由是而生四七。四八。四九。四六之數。如是備為一爻。七八九六皆三變而成。故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也。

一變至卦也

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氣變之究。乃復變而為一者。皆乾鑿度文。物有始有壯有究。一始也。七壯也。九究也。一七九三氣相承。太極元氣。函三為一。故乃復變而為一。則三揲蓍而成一爻也。六爻三變已下虞義也。

乾鑿度曰:三畫而成乾。乾坤相並俱生。

鄭彼注云:夫陽則言乾成。陰則言坤成。可知謂乾坤各三爻。故云六爻三六十八。故十有八變而成卦。乾坤與六子俱名八卦而小成。謂天三爻。故云小成也。陽變成震坎艮。陰變成巽離兌。故云觀變于陰陽而立卦也。

引謂至爻也

此虞義也。上云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止據三才。庖犧引信三才謂兼三才而兩之。乾坤各三爻而成六畫之數。是重卦之義。觸動謂六爻變動以成六十四卦。故引而信之。觸類而長之也。發動揮變。變剛生柔爻。變柔生剛爻。以三為六是發揮于剛柔而生爻也。

觸長至畢矣

此陸績義也。陸氏謂引信八卦重為六十四則有三百八十四爻。故云觸長爻廁至萬一千五百二十。天地設位。聖人成能。故天下之能事畢矣。言易義已備也。

道大至神矣

太極一也。道據其一。故道謂太極也。一尚微。太極生兩儀。剖判分離。故顯也。虞注引下傳云:默而成。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易簡之善。配至德。故云德行人也。掛一以象三。列為三才。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故神德行也。九家曰:陽往曰酬。陰來曰酢。故曰酬酢往來也。此申易四象之義不言閏者從可知也。神謂天神。太一者。天之主氣。即其一不用者是也。右。助也。言易四象之作能右太一之神而助其變化。故可與右神矣。右。荀作侑。謂如祭祀而侑神也。

在陽至者矣

此虞義也。子曰已下孔子歎美大衍四象之作也。陽變之坤五。故云在陽稱變。乾二之坤陰化降乾二。故云在陰稱化。坤五之乾。一陰一陽變化無窮。故不測。說卦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又曰: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變化神也。故云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先儒以此為下章之首。荀馬皆然。故虞氏駁之。案。虞別傳云:仲翔奏上易注曰:經之大者莫過於易。自漢初以來其讀易者解之率少。至孝靈之際。潁川荀住號為知易。臣得其注。有愈俗儒。至所謂西南得朋東北喪朋顛倒反複。了不可知。孔子歎易曰:知變化之道。其知神之所為乎。以美大衍四象之作。而上為章首尤可怪笑。又南郡太守馬融。名有俊才。其所解復不及住。孔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豈不其然。是其事矣。爽一名住。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

注:聖人之情見乎辭。繫辭焉以盡言也。動者尚其變。

注:謂爻之變儀之而後動。故尚其變。制器者尚其象。

注:十二蓋取之類是。卜筮者尚其占。

注:乾蓍稱筮。動離為龜。龜稱卜。動則玩其占。故尚其占。是故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

注:有為謂建侯。有行謂行師。凡應九筮之法則筮之謂。問於蓍龜以言其吉凶。爻象動內。吉凶見外。蓍德圓神。卦德方知。故史擬神知以斷吉凶也。其受命也如嚮。

注:不言善應。故受命如向。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

注:遠謂天。近謂地。幽謂陰。深謂陽。神以知來。故遂知來物。謂幽贊神明而生蓍也。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注:至精謂乾。純粹精也。參五以變錯綜其數。

注:逆上曰錯。綜。理也。謂五歲再閏再扐而後掛以成一爻之變而倚六畫之數。卦從下升。故錯綜其數。則參天兩地而倚數也。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

注:變而通之。觀變陰陽始立卦。乾坤相親故成天地之文。物相雜故曰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注:數謂六畫之數。六爻之動。三極之道。故定天下吉凶之象也。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注:謂參五以變。故能成六爻之義。六爻之義易以工也。易無思也無為也。

注:天下何思何慮。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故無所為。謂其靜也專。寂然不動。

注:謂隱藏坤初機息矣。專故不動者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注:感。動也。以陽變陰通天下之故。謂發揮剛柔而生爻者也。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注:至神謂易隱初入微知幾其神乎。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揅機也。

注:極深謂幽贊神明。機當為幾。幾。微也。揅幾謂參五以成一爻之變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注: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故通天下之志謂蓍也。唯機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注:務。事也。謂易揅幾開物故成天下之務。謂卦者也。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注:神謂易也。謂日月斗在天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從天西轉。故不疾而速。星寂然不動。隨天右周。感而遂通。故不行而至者也。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疏:聖人至言也

此虞義也。太玄曰:辭以睹乎情。故聖人之情見乎辭。系辭謂彖象九六之辭。書不盡言。故系辭焉以盡其言。儗之而後言。故尚其辭也。

謂爻至其變

此陸績義也。動謂爻也。爻者言乎變者。故變謂爻之變。以易為度先于此儀之而後舉事。則動無不中。是儀之而後動。故尚其變也。

十二至類是

荀氏謂結繩為罔罟蓋取諸離。乃指十二蓋取為言。是尚其象也。

乾蓍至其占

此虞義也。白虎通引禮雜記曰:蓍。陽之老也。蓍數百。乾為百。蓍所以筮者。故乾蓍為筮。乾五動體離。離為龜。龜所以卜。故龜稱卜。占事知來。動則玩其占。故尚其占也。

有為至凶也

此虞義也。屯豫諸卦皆云利建侯。故有為謂建侯。卦有師嗛豫諸卦皆有行師之象。故有行謂行師。周禮春官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筮更。二曰筮咸。三曰筮式。四曰筮目。五曰筮易。六曰筮比。七曰筮祠。八曰筮參。九曰筮環。故云凡應九筮之法則筮之。謂應此九筮則加之筮也。上云卜筮。故謂問于蓍龜。言謂吉凶之辭。故云以言其吉凶。內謂初。外謂上。陽象動內則吉見外。陰爻動內則凶見外。故云爻象動內。吉凶見外。蓍德圓神卦德方知。此節專言蓍而兼及卦者。以卦由蓍而成也。史謂筮史。筮史儗蓍卦之神知以斷吉凶也。

不言至如向

此虞義也。命謂命蓍命龜之辭。蓍龜不言而示諸占兆。故云不言善應。虞氏謂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故受命如向也。

遠謂至蓍也

此虞義也。乾為遠。故遠謂天。坤為近。故近謂地。幽謂坤。深謂乾。釋言曰:幽。深也。幽深同訓。以屬坤者為幽。屬乾者為深。故幽謂陰。深謂陽也。不言乾坤而言天地陰陽者。謂幽贊神明而生蓍之時。未有乾坤之象也。物謂乾。乾神知來。故遂知來物。此為下蓍之德張本。故云幽贊神明而生蓍也。

至精至精也

此虞義也。系下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娓娓者莫善乎蓍龜。太玄曰:抽天下之蔓蔓。散天下之混混者。非至精其孰能之。故云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乾為蓍。乾伏坤初。精微而無形。故云至精。謂乾純粹精也。

逆上至數也

此虞義也。上下為順。下上為逆。故曰逆上稱錯。易以順性命之理八卦而小成。即有陰陽剛柔仁義之分。故曰綜理也。參讀為三。一掛兩揲兩扐為五歲。再閏再扐而後掛。凡三變而成一爻。言三其五以成一爻之變也。分天象為三才。以地兩之。故云而倚六畫之數。易氣從下生。以下爻為始。故云卦從下升。

乾鑿度曰:易始于一。分于二。通于三。□于四。盛于五。終于上。是從下升。故錯綜其數錯為六畫。綜為三才六畫數之所倚。故云則參天兩地而倚數者也。□于四。于上闕。或作壯于四。

變而至曰文

此虞義也。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通其變謂變而通之也。卦謂八卦。陽變成震坎艮。陰變成巽離兌。故觀變陰陽始立卦也。純乾純坤之時未有文章。乾坤相親。故成天地之文。陰陽錯居稱雜。陽物入坤。陰物入乾。更相雜成六十四卦。乃有文章。故曰文也。

數謂至象也

此虞義也。數即參兩所倚之數。故云六畫之數。六爻兼三才而兩之者。故云三極之道。八卦定吉凶。故定天下吉凶之象也。

謂參至工也

此虞義也。六畫稱爻。爻從變始參其五以成一爻之變。參重三才。故能成六爻之義。引而信之。觸類而長之。則變之至者也。六爻之義易以工。工讀為功。義見下也。

天下至也專

此虞義也。天下何思何慮。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者。皆下繫文。何思何慮謂乾伏坤初時塗雖殊。其歸則同。故曰同歸而殊塗。慮雖百。其致則一。故一致而百慮。荀子天論篇曰: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故無思也。無為也。乾伏坤初。藏神無內。故其靜也專。

謂隱至者也

此虞義也。乾隱藏坤初佼易立節寂然無為之時。故其機息矣。其靜也專。故不動者也。

感動至者也

此虞義也。

乾鑿度曰:虛無感動。鄭氏謂惟虛無也。故能感天下之動。乾出坤初。以陽變陰。清淨照哲。故能通天下之故。發動也。揮變也。變剛生柔爻。變柔生剛爻。以三為六則發揮剛柔而生爻者也。

至神至神乎

此虞義也。易隱初入微謂無思無為時也。乾初稱幾。幾者動之微。君子知微。故知幾其神也。

極深至變也

極深謂幽贊神明。虞義也。系下云:精義入神。姚信注云:陰陽在初。深不可測。故謂之神。陰陽在初。故曰深。幽贊神明。極深之義也。機當為幾。鄭義也。古文作機。鄭讀為幾。幾謂初爻。初爻尚微。故曰幾微也。聖人參五以成一爻之變。是揅幾之義也。

無有至蓍也

此虞義也。聖人幽贊于神明而生蓍。蓍之德圓而神。神以知來。故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此承上至變以起下蓍之德也。

務事至者也

務事謂事業。以陽闢坤。是揅幾開物。以陰翕乾。故能成天下之務。卦之德方以知。故云謂卦者也。

神謂至者也

此虞義也。

乾鑿度曰:易者以言其德也。藏神無內。天下之至神。即無思無為之易也。故云神謂易也。易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日合于天統。月合于地統。斗合于人統。六爻之動。三極之道。故日月斗以言神之用也。賈逵論歷曰:五紀論日月循黃道南至牽牛北至東井率日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七也。周書武順曰:天道尚左。日月西移。故從天西轉。續漢書律歷志曰:天之動也。一晝一夜而運過周日之所行。與運周日月相推。日舒月速。案。漢法天一日一夜過周一度。日亦一日一夜起度端終度端。月又速于日。故不疾而速也。星寂然不動謂斗也。太玄曰:斗振天而進。范望注云:振。動也。斗衝隨天左回。故言進。又曰斗之南左行而右還。故隨天右周也。漢書天文志曰: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海。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斗。故感而遂通。不行而至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注:一二三四得五為六七八九十者。二五也。五為虛。故大衍之數五十。聖人用蓍之數以作八卦。蓍為七。卦為八。爻為九六。九六與七八相應。二者合三十而天地之數畢矣。子曰夫易何為者也。

注:問易何為取天地之數也。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注:以陽辟陰謂之開物。以陰脅乾謂之成務。冒。觸也。觸類而長之如此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

注:聖人謂庖犧。開物故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

注:成務故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注:三百八十四爻冒天下之道。觸類而長之。故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

注:蓍數七。七七四十九。乾為蓍為圓為神。故蓍之德圓而神。所以通天下之志也。卦之德方以知。

注:卦數八。八八六十四。坤為方為知。故卦之德方以知。所以定天下之業也。六爻之義易以工。

注:六爻九六相變。工讀為功。功業見乎變。故六爻之義易以工。所以斷天下之疑也。聖人以此先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

注:以蓍神知來。故先心。陽動入巽。巽為退。伏坤為閉戶。故藏密。謂齊於巽以神明其德。陽吉陰凶。坤為民。故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注:乾神知來。坤知藏往。來謂先心。往謂藏密也。其孰能與此哉。

注:謂誰能為此哉。謂古之聰明睿知之君也。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注:謂大人也。庖犧在乾五。動而之坤與天地合。聰明在坎為聰。在離為明。神武謂乾。睿知謂坤。乾坤坎離反復不衰。故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

注:乾五之坤。以離日照天。故明天之道。以坎月照坤。故察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注:震為興。乾為神物。坤為民用。神物謂蓍龜。為萬物先。故前民用。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

注:巽為齊。乾為神明為德。聖人幽贊於神明而生蓍。故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盍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

注:盍。閉翕也。謂從巽之坤。坤柔象夜。故以閉戶。辟。開也。謂震之乾。乾剛象晝。故以開戶。一盍一辟謂之變。

注:陽變盍陰。陰變辟陽。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也。往來不窮謂之通。

注:十二消息陰陽往來無窮已。推而行之。故謂之通也。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

注:在天成象。天垂象見吉凶。故見乃謂之象。在地成形。形而下者謂之器。故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

注:陽道制命。陰道致用。故致而用之。爻法之謂坤。故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注:乾為利。坤為用。出乾入坤故利用出入。坤為民。乾為神。乾伏坤中。息震消巽。鼓之舞之。故謂之神也。

疏:一二至畢矣

水火木金得土而成。故一二三四得五為六七八九。土生數五。成數五。二五為十。故有地十。十者二五也。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天五為虛。故大衍之數止有五十。五十又虛一。聖人用以作八卦。七七四十九。故蓍為七。八八六十四。故卦為八。六十四卦有三百八十四爻。九六相變。故爻為九六。九六者。十五也。七與八亦合于十五。故九六與七八相應。合二者為三十。五六三十。三統歷所云十一而天地之數畢是也。天地之數盡于七八九六。易之所取以此。故先陳此數。下傳乃發問也。

問易至數也

此虞義也。上陳天地之數。蓋欲明七八九六取法于天地而先發問以起義。故云問易何為取天地之數也。

以陽至此也

此虞義也。乾為物。其動也闢。以陽闢陰。故謂之開物。務。事也。坤為事。其靜也翕。以陰翕乾。故謂之成務。周語曰:宜觸冒人。故云冒觸也。觸。動也。觸類而長之以成六十四卦。天下之能事畢矣。故如斯而已者也。

聖人至之疑

此言庖犧創立用蓍之法以立卦生爻。故知聖人謂庖犧。上云通天下之志。注云:謂蓍也。成天下之務。注云:謂卦者也。聖人幽贊于神明而生蓍。是開物之義。故云開物謂通天下之志也。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故成務謂定天下之業。三百八十四爻皆觸類而成。冒與觸同義。觸類而長之。發揮于剛柔而生爻。故以斷天下之疑也。

蓍數至志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故蓍數七。七七四十九也。乾為百。蓍數百。故為蓍。天道曰圓。故曰圓。下云神以知來。故蓍之德圓而神也。鄭氏謂蓍形圓。可以主變化之數。故謂之神也。

卦數至業也

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故卦數八。八八六十四也。陽三陰四。陰開為方。故坤為方。下云知以藏往。故卦之德方以知。鬼谷子曰:未見形圓以道之。既形方以事之。是圓與方之義也。

六爻至疑也

蓍七卦八。爻者言乎變者也。故云六爻。九六相變謂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陰陽相易。故相變也。周禮肆師云:凡師不功則助牽主車。

鄭彼注云:故書功為工。鄭司農云:工讀為功。古者工與功同字。陰陽相變。功業乃成。故六爻之義易以工也。韓伯俗本作貢。

以蓍至同患

此虞義也。此聖人亦謂庖犧。祭義曰:昔者聖人建陰陽天地之情。立以為易。易抱龜南面。天子卷冕北面。雖有明知之心。必進斷其志焉。示不敢專以尊天也。是聖人以此先心之義。下云神以知來。故云以蓍神知來也。先。王肅韓伯讀為洗。謂洗濯萬物之心。尋古洗濯字皆作灑。無作洗者。蔡邕石經及京荀虞董遇張璠蜀才並作先心。當從之。陽動入巽。謂乾初入陰。雜卦曰:兌見而巽伏。巽象退辛。故為退伏。盍戶之謂坤。故坤為閉戶。伏閉者。藏密之象也。巽為齊。巽陽藏室。神明在內。故齊于巽以神明其德也。乾陽為吉。坤陰為凶。聖人先知吉凶。興利遠害。故與民同患也。

乾神至密也

此虞義也。蓍之德圓而神。故乾神知來。卦之德方以知。故坤知藏往。聖人取此七八九六天地之數。知來而藏往。以此先心。故來謂先心。退藏于密。故往謂藏密。易之例以未來者屬乾。已往者屬坤也。

謂誰至君也

此虞義也。孰。誰也。

謂大至者夫

此虞義也。大人謂九五之大人也。文王書經系庖犧于九五。故庖犧在乾五。聖人心通乎造化。故動而之坤。乾為天。坤為地。故與天地合聰明也。乾動之坤成大有。大有坎為聰。大有通比。比離為明。乾為神。乾陽剛武。故神武謂乾。

說文曰:睿。深明也。古文作睿。陽伏坤下。深不可測。乾鑿度以中央為知。故睿知謂坤。殺讀為衰。士冠禮曰:以官爵人德之殺也。

鄭彼注云:殺。猶衰也。卦有反復。如泰反為否。否反為泰。故雜卦云否泰反其類也。乾坤坎離反復不衰。謂反復皆此卦也。荀子王制篇曰:以類行雜。以一行萬。始則終。終則始。若環之無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又成相篇曰:精神相反。一而不二為聖人。皆反復不衰之義也。故而不殺者夫。陸績韓伯讀殺如字。失其義矣。先儒馬鄭王肅乾寳皆讀所戒反也。

乾五至之故

此虞義也。乾為天道。乾五之坤成坎。坤五之乾成離。以離日照天。故明天之道。坤為民。以坎月照坤。故察民之故。繫下曰:又明于憂患與故。虞彼注云:知以藏往。故知事故。是其義也。

震為至民用

興。起也。震起故為興。乾為神為物。故為神物。坤為民為用。故為民用。下傳云:天生神物亦謂蓍龜。故神物謂蓍龜。

管子曰:能存能亡者蓍龜與龍也。為萬物先。為禍福正。為萬物先。故前民用也。

巽為至德夫

說卦曰:齊乎巽。故巽為齊。乾為神為大明。故為神明。聖人興神物以前民用。創卜筮之法以通神明之德。是幽贊于神明之事也。

盍閉至開戶

此虞義也。此下至往來不窮謂之通。皆據消息言也。月令孟冬之月閉塞而成冬。坤其靜也翕。故云盍閉翕也。從巽之坤謂從午至亥也。剛柔者晝夜之道。故坤柔象夜。閉戶之義也。坤其動也闢。故云辟開也。從震之乾謂從子至巳也。乾剛為晝。故象晝。開戶之義也。

陽變至化也

此虞義也。陽變為陰。故盍陰。陰變為陽。故辟陽。剛推柔生變。柔推剛生化。故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也。

十二至通也

此虞義也。復臨泰大壯夬乾陽息之卦遘否觀剝坤。陰消之卦。是為十二消息。即乾坤十二晝也。否大往小來。泰小往大來。故陰陽往來無窮已。一往一來推而行之。故謂之通也。

在天至之器

天有八卦之象。故在天成象。天垂象見吉凶。故見乃謂之象。地有八卦之形。故在地成形。地形而下者坤為器。故形乃謂之器也。

陽道至之法

陽道制命。董子繁露文。陽剛故制命。坤為用。故陰道致用。制而用之。爻法之謂坤效三才為六畫。法象莫大乎天地。故謂之法也。

乾為至神也

乾以美利利天下。故為利。出乾為復時。入坤為遘時也。民咸用之者。坤也。乾伏坤中。神在中也。陽息震為鼓。陰消巽為舞。鼓之舞之。不見其事而見其功。故謂之神也。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

注:大極。大一也。分為天地。故生兩儀。儀。匹也。陰陽氣交。人生其中。三才具焉。兩儀生四象。

注:四象謂分二挂一揲四歸奇也。兩儀為四象之一而云生四象者。四象由分二而生也。言四象故不言掛一歸奇也。一說四象七八九六也。鄭氏謂布六于北方以象水。布七于南方以象火。布八于東方以象木。布九于西方以象金。四營而成。由是而生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之數。大衍之數五十。三才五行之合也。舉兩儀而三才在其中。舉四象而土在其中。四象生八卦。

注: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是生八卦而小成也。八卦定吉凶。

注:引信三才通為六十四卦。觸類而長之。陽生則吉。陰殺則凶。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吉凶生大業。

注:一消一息。萬物豐殖。富有之謂大業。唐虞秩宗。周代大宗伯掌天神人鬼地示之禮。吉為先。凶次之。賓軍嘉諸禮次第布之。謂之大業也。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

注:法象乾坤也。仰觀象于天。俯觀法于地。故法象莫大乎天地也。變通莫大乎四時。

注:變通配四時。故莫大乎四時。唐虞三代建官法天地四時。順時行令。其政詳於明堂月令。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注:謂日月縣天成八卦象。三日暮震象出庚。八日兌象見丁。十五日乾象盈甲。十七日旦巽象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消丙。三十日坤象滅乙。晦夕朔旦坎象流戊。日中則離。離象就己。戊已土位。象見于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故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王者向明而治。縣六官之象于象魏。重明麗正。化成天下。是其事矣。崇高莫大乎富貴。

注:乾正位于五。五貴坤富。以乾通坤。故高大富貴也。中庸說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不敢作禮樂焉。鄭氏謂作禮樂者必聖人。在天子之位故富貴稱大也。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注:神農黃帝堯舜也。民多否閉。取乾之坤謂之備物。以坤之乾謂之致用。乾為物。坤為器用。否四之初。耕稼之利。否五之初。市井之利。否二之四。舟檝之利。否上之初。牛馬之利。謂十二蓋取以利天下。聖人作而萬物睹。故莫大乎聖人也。探嘖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娓娓者莫善乎蓍龜。

注:探。取也。嘖。初也。初隱未見。故探嘖。索隱則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初深故曰鉤深。致遠謂乾。乾生知吉。坤殺知凶。故定天下之吉凶。娓娓者。陰陽之微。能存能亡。乾為蓍。離為龜。月生震初。故成天下之娓娓者莫善乎蓍龜。陰陽之微。乾坤之元。故稱善也。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

注:神物謂蓍龜。蓍龜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娓娓者。聖人則之。知存知亡而不失其正也。天地變化聖人效之。

注:春夏為變。秋冬為化。聖人南面而聽天下。順時布令。是效天地之變化。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

注:天有八卦之象。乾象盈甲是吉也。坤象喪乙是凶也。見乃謂之象。故見吉凶。乾為德。坤為刑。聖人在上。象天制作。故云聖人象之也。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注:天不愛其道。故河出圖。地不愛其寶。故洛出書。聖人則之。體信以逹順。遂致太平也。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注:覆述大衍四象也。四象生八卦。卦者掛也。掛示萬物故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

注:繫彖象之辭。八卦以象告。故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注:繫辭焉以斷其吉凶。八卦定吉凶以斷天下之疑也。易曰自天右之吉無不利子曰右者助也。

注:大有兌為口。口助稱右。天之所助者順也。

注:乾為天。比坤為順。人之所助者信也。

注:乾為人為信。履信思乎順有以尚賢也。

注:五履信應二。故思乎順。賢謂三。乾為賢人。三享于天子禮。行之宗廟。故以尚賢。是以自天右之吉無不利也。

注:聖人明天道。察民故。獲天人之助。故吉無不利也。

疏:太極至具焉

太極太一者。馬氏云:易有太極。謂北辰也。

乾鑿度曰:大一取七八九六之數以行九宮。

鄭彼注云: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主氣之神。京氏注大衍之數云:其一不用者。天之主氣。將欲以虛來實。故用四十九。禮運曰:夫禮必本于太一。分而為天地。呂氏春秋曰:太一出兩儀。太一者。極大曰太。未分曰一。太極者。極。中也。未分曰一。故謂之太一。未發為中。故謂之太極。在人為皇極。其實一也。兩儀。天地也。分而為天地。故生兩儀。此上虞義也。儀匹也。釋詁文。天地相匹。故稱兩儀。

乾鑿度曰:易始于一。分于二。通于三。鄭氏謂陰陽氣交。人生其中。故為三才。太極函三為一。相並俱生。故太極生兩儀。三才具焉。即上傳所云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義具下也。

四象至其中

四象謂大衍。四象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故謂之四象也。兩儀為四象之一。則在四象之中。而云生四象者。由分二而生此四象。故云兩儀生四象也。掛一歸奇在四象之中。言四象故不言掛一歸奇也。一說四象七八九六也者。此先儒之說也。鄭氏已下言揲蓍之法。六在北方象水。故布六于北方以象水。七在南方象火。故布七于南方以象火。八在東方象木。故布八于東方以象木。九在西方象金。故布九于西方以象金。文王推爻四乃術數。故四營而成。由是而生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之數。四六二十四。交也。四七二十八。單也。四八三十二。坼也。四九三十六重也。鄭氏以交單坼重為四象為少異也。太衍揲蓍之法中函三才五行。故云三才五行之合。義見上也。此言兩儀而不言三才。言四象水火木金而不言土。太極函有三五。故云舉兩儀而三才在其中。舉四象而土在其中也。

四營至成也

分二掛一揲四歸奇為四象。經此四者而成一變。故四營而成易。三揲蓍而成一爻。六爻三變十有八變而成卦。乾坤與六子俱名八卦而小成。是四象生八卦。若鄭氏之義四營為七八九六。四營而成一爻。七八九六皆三變而成。故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也。

引信至斷也

三才八卦之象引而信之。故引信三才。八八六十四。故通為六十四卦。觸長爻廁至三百八十四爻。故觸類而長之。陽生則趨於吉。陰殺則趨于凶。定之以吉凶。以斷天下之疑。故所以斷也。

一消至業也

乾息為吉。坤消為凶。春夏生物。秋冬成物。故一消一息。萬物豐殖。消息盈虛。無所不備。故云富有之謂大業。此上虞義也。皐陶謨曰:有能典朕三禮。張衡云:三禮。天地人之禮也。鄭六藝論云:唐虞有三禮。至周分為五禮。若然唐虞止有三禮。無五禮之名。故鄭注堯典脩五禮云:公侯伯子男之禮。其吉凶賓軍嘉之禮則始于周。唐虞三禮秩宗掌之。周之五禮大宗伯掌之。故云唐虞秩宗周代大宗伯掌天神人鬼地示之禮。其五禮之次。首吉禮。次凶禮。次賓禮。次軍禮。次嘉禮。故云吉為先。凶次之。賓軍嘉諸禮次第布之也。安上治民莫善于禮。故謂之大業。蓋八卦定吉凶之後備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義。故上傳云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等禮。繫辭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彼文行等禮。此言生大業。其義一也。

法象至地也

成象之謂乾。爻法之謂坤。故云法象乾坤也。乾為天。坤為地。天有八卦之象。故仰觀象于天。地有八卦之形。故俯觀法于地。庖犧作八卦先觀法象。故云法象莫大乎天地也。

變通至月令

變通趨時。故配四時。荀氏謂四時相變。終而復始。故莫大乎四時也。唐虞建官。羲和掌天地。仲叔已下掌四時。四時之官分宅四方。謂之四岳。位在稷契之上。堯舜求禪命官則咨之。周官六篇亦分天地四時。夏書甘誓乃召六卿。曲禮載殷之官制曰: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次五官。次六府。六大司天。五官司地。六府主四時。故知唐虞三代建官法天地四時也。順時行令。月令之事行之明堂。故云其政詳于明堂月令。此承上吉凶生大業而言。故歷引唐虞三代之法以明之也。

謂日至事矣

日月之晦朔弦望有八卦象。故謂日月縣天成八卦象。三日震象出庚。八日兌象見丁。十五日乾象盈甲皆在暮也。十七日巽象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消丙。三十日坤象滅乙皆在旦也。二十九日三十日為晦夕。一日為朔旦。晝為日中。故坎象盈戊。離象就己。戊己中央土。故象見于中。參同契所謂晦朔之間。合符行中。此天地雜。保太和。日月戰。陰陽合德之時也。明兩作日月相推而明生。故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此上虞義也。庖犧畫八卦以贊化育。其道在明堂月令。說卦言之詳矣。離為明堂。故王者向明而治。周禮太宰云: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國都鄙。乃縣治象之法于象魏。使萬民觀治象浹日而斂之。六官皆縣象。故云六官之象先。鄭司農云:象魏。闕也。坎月離日。二五正中。故重明麗正成既濟定。天地位。萬物育。故化成天下。是縣象著明取義于日月。故云是其事矣。

乾正至大也

五乾也。故乾正位于五。五天位。坤為富。故五貴坤富。以五之貴據坤之富。以乾通坤。故莫大乎富貴。此上虞義也。中庸言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不敢作禮樂者。乾元為天德。乾五為天位。有天德而居天位。所謂聖人在天子之位然後可以制禮作樂成既濟定。故富貴稱大。中庸言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荀子亦言仁之所亡無富貴。是直以富貴屬諸聖人。故云大也。

神農至人也

此虞義也。庖犧始作八卦。神農黃帝堯舜繼作皆有既濟之功。故知聖人謂神農已下也。中古之世未知興利遠害。不行禮義。故民多否閉。謂其象為否。天地不交也。乾為物。取乾之坤。故謂之備物。坤為用。以坤之乾。故謂之致用。牛馬為物。故乾為物。耒耨舟檝為器。故坤為器。益否四之而利用大作。故云耕稼之利。噬嗑否五之初日中為市。故云市井之利。風俗通曰:謹案古者二十畝為一井。因為市交易。故稱市井也。渙否二之四挎木為舟掞木為檝。故云舟檝之利。隨否上之初服牛乘馬。故云牛馬之利。十二蓋取謂自離已下凡十二也。耕稼市井舟檝牛馬皆利天下之事。故云以利天下。神農已下聖人皆有制作。聖人作而萬物睹。天下之所利見。故莫大乎聖人。中庸所謂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聖人有其德故稱大也。

探取至善也

此虞荀義也。探取。釋詁文。嘖初。謂乾初也。索亦取也。初情未動。隱而未見。故探嘖索隱則幽贊于神明而生蓍。乾為神明為蓍。乾伏坤初。故幽贊於神明而生蓍。陽在初為潛為淵。皆深也。初深故曰鉤深。

說文曰:鉤曲也。陽曲初致曲以取之。故曰鉤深也。乾為遠。故致遠謂乾。乾陽生物。故乾生知吉。坤陰殺物。故坤殺知凶。是定天下之吉凶也。娓從尾。尾微同物同音。王弼曰:娓娓微妙之意。故云陰陽之微。

管子曰:粗濁蹇能存而不能亡者也。伏暗能存而能亡者。蓍龜與龍是也。存故定天下之吉凶。亡故成天下之娓娓。乾為蓍者。蓍數百。乾爻三十六。三爻一百八。略其奇五。故乾為百。數與蓍合。故乾為蓍。乾五變之坤成大有體離。離為龜。月生震初。初尚微。故成天下之娓娓者。白虎通曰:聖人獨見先睹。必問蓍龜何。或曰:清微無端緒。非聖人所及。聖人亦疑之。尚書曰:女則有疑。謂武王也。是成天下娓娓之事也。上皆言大。此獨稱善者。陰陽之微即乾坤之元。元者善之長。故莫善乎蓍龜也。娓娓。鄭氏作斖斖。云猶沒沒也。凡天下之善惡及沒沒之眾事皆成定之言。其廣大無不包也。訓斖斖為沒沒者。釋詁曰:斖斖蠠沒勉也。郭氏云:蠠沒猶黽勉。尋黽勉古作密勿。詩黽勉從事。韓詩作密勿。密蠠沒勿古今字。斖沒同訓。故云斖斖猶沒沒也。

神物至正也

上云莫善乎蓍龜。故神物謂蓍龜。蓍龜能存能亡。故定吉凶。成娓娓。為禍福正。為萬物先。聖人則之。有盛德。有大業。知存知亡而不失其正也。

春夏至變化

春夏為變。秋冬為化。荀義也。乾鑿度云:八卦成列。大地之道。立雷風水火山澤之象。定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于東方。巽散之于東南方。離長之于南方。坤養之于西南方。兌取之于西方。乾制之于西北方。坎藏之于北方。艮終始之于東北方。八卦之氣終則四正四維之分明。生長收藏之道備。聖人法之以立明堂。離在南方。故南面而聽天下。明堂月令順時布令。所以效天地之變化。故云聖人效之也。

天有至之也

天有八卦之象。謂納甲也。十五日乾象盈甲。陽息則吉也。三十日坤象喪乙。陰消則凶也。乾為龍德。故為德。坤為虎刑。故為刑。聖人在上亦用刑德。故皐陶謨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是象天制作之事。故云聖人象之。論語曰: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是德象也。堯典曰:象以典刑。皐陶謨曰:方施象刑維明。周官大司寇。縣刑象之法于象魏。是刑象也。

天不至平也

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禮運文。鄭氏易注據春秋緯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是天不愛其道。故河出圖也。又云:洛以流坤吐地符。是地不愛其寶。故洛出書也。河圖洛書為帝王受命之符。聖人則象天地以順人情。故體信以達順而致太平為既濟定也。

覆述至示也

此覆述大衍四象而及吉凶。為下聖人獲天人之助張本也。大衍之數象兩象三象四時象閏。故謂大衍四象四營而成一變。十有八變而成卦。故四象生八卦。卦者。掛也。掛示萬物者。乾鑿度文。縣掛物象以示于人。故云所以示也。四象。鄭氏謂七八九六。義具上也。

繫彖至告也

此虞義也。彖象之辭。文王所作彖辭象辭也。八卦以象告。下繫文。虞彼注云:在天成象。乾二五之坤則八卦象成。兌口震言。故以象告也。

繫辭至疑也

此虞義也。繫辭為繫九六之辭。辨吉凶者存乎辭。故系辭焉斷其吉凶。陽吉陰凶。故八卦定吉凶。易以斷天下之疑。故所以斷也。

大有至稱右

此虞義也。大有上九爻辭五體兌。兌為口。

說文曰:右。手口相助也。故曰口助稱右。

乾為至為順

大有體乾。乾為天。二五相應。故順謂二。五陰降二。大有與比旁通。故比坤為順。

乾為人為信

三于三才為人道。故為人。二陽升五故信。謂五得正體乾。體信足以長人。故乾為信。

五履至尚賢

五正位體信。故履信應在二。二為順。故思乎順。三得正。故賢謂三。三體乾。故乾為賢人。天子謂五。三為三公。公用享于天子上宗廟爻。故禮行于宗廟尚賢之象。宗廟于天子為明堂也。

聖人至利也

聖人明于天之道。察于民之故。合天人者也。故獲天人之助。此結通篇之義。系上下凡三引大有上九爻辭以見列聖用易皆獲天人之助。致既濟之功。是所謂易之道也。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注:謂書易之動。九六之變不足以盡。易之所言。言之不足以盡庖犧之意也。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注:設詞而問。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

注:易道在天。三爻足矣。故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

注:情陽偽陰也。陳設六十四卦而情偽盡在其中矣。系辭焉以盡其言。

注:觀象系辭而明吉凶悔吝。故以盡其言也。變而通之以盡利。

注:變三百八十四爻使相交通以盡天下之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注:神。易也。陽息震為鼓。陰消巽為舞。故鼓之舞之以盡神。荀氏云:鼓者。動也。舞者。行也。謂三百八十四爻動行相反。其卦所以盡易之神。乾坤其易之縕邪。

注:縕。藏也。易麗乾藏坤。故為易之縕。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注:乾息坤消。六位時成。故成列。坎月離日居中央王四方。故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

注:乾成則坤毀。謂四月也。坤成則乾毀。謂十月也。乾坤毀則無以見。易謂六日七分也。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注:幾。近。息。生也。謂中孚至復。咸至遘也。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注:易說易無形畔。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氣變之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清輕者上為天。故形而上者謂之道。濁重者下為地。故形而下者謂之器也。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注:乾六爻二四上不正。坤六爻初三五不正。故化而裁之謂之變。唯變所適。故推而行之謂之通。通變之謂事。通其變使民不倦。六爻皆正成既濟定。故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也。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嘖而儗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等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嘖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

注:言卦象極天下之深情。爻辭鼓天下之至動。覆述上以見聖人幽贊之功。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

注:易窮則變。變則通。故存乎變。存乎通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注:聖人幽贊于神明而生蓍。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荀氏謂苟非其人道不虛行也。默而成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注:坤為默。默而成獨也。震為言。乾為信。不言而信。信在言前也。易簡之善配至德。乾為德。震為行。故存乎德行。九家謂默而成陰陽相處也。不言而信。陰陽相應也。德者有實。行者相應也。

疏:謂書至意也

此虞義也。下傳云:易之為書也。故知書為書易。動謂爻也。書易所載六爻之動。九六相變不足以盡易之所言。即言之亦不足以盡庖犧為易之意也。

設詞而問

設疑詞而問。欲明立象設卦可以盡聖人之言與意也。

易道至盡意

易道在天三爻足矣。虞義也。謂納甲之法五六三十。十一而天地之數畢。故以盡意也。

情陽至中矣

情陽偽陰。虞義也。襄十八年春秋傳曰:左實右偽。情偽猶虛實也。陽實陰虛。故知情陽偽陰也。設。陳也。陳設六十四卦而易之情偽盡在其中。故以盡情偽也。

觀象至言也

立象設卦皆庖犧時事。繫辭焉已下乃文王也。庖犧立象設卦。文王觀六十四卦之象而繫之辭。吉凶悔吝無所不有。故盡其言也。

變三至之利

此陸績義也。六十四卦卦有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變動使相交通。所謂六爻發揮旁通情也。變通趣時故盡利也。

神易至之神

上傳云: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故謂神為易也。揚子曰:鼓舞萬物者其雷風乎。鼓。震也。舞。巽也。故知震為鼓。巽為舞。陽息震為鼓。復時也。陰消巽為舞。遘時也。故鼓之舞之以盡神。謂盡易之神也。此上虞義也。荀氏之義以鼓舞為反卦。三百六十四爻動行相反。其卦如否反泰。觀反臨之類。王氏略例曰:卦有反對是也。言卦及反對始盡易之神。

縕藏至之縕

此虞義也。論語曰:韞櫝而藏諸。馬融云:韞。藏也。韞與縕古今字耳。通作蕰。方言曰:藴。包也。包藏同義。易謂坎離。離麗乾。坎藏坤。為乾坤二用。故為易之縕。

乾息至中矣

複臨泰大壯夬。乾陽息之卦。遘否觀剝。坤陰消之卦。複已上乾之六位。遘已上坤之六位。列貴賤者存乎位。故成列也。消息無坎離。坎為月。晦夕朔旦。坎象流戊。日中則離。離象就己。戊己土位。象見於中。故居中央。參同契曰:土王四季。羅絡始終。青赤黑白。各居一方。皆稟中宮。戊己之功。故王四方也。

乾成至分也

乾坤無毀道。釋詁曰:虧。壞。毀也。天道虧盈。故言毀。謂消息也。陽息陰。故乾成則坤毀。乾成于己。故謂四月。陰消陽。故坤成則乾毀。坤成于亥。故謂十月。坎離為乾坤二用。四月無坤。十月無乾。乾坤毀。故無以見。易六日七分謂中孚咸也。

幾近至遘也

幾近。釋詁文。乾息坤消而皆謂之息者。息。生也。陽生于子。陰生于午。故皆云生也。中孚至復則陽生。咸至遘則陰生。故近乎息矣。

易說至器也

此承上乾坤近乎息而言。易說易無形畔。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氣變之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者。皆乾鑿度文。易無形畔者。謂太易也。易變而為一者。謂太初也。一變而為七者。七主南方謂太始也。七變而為九者。九主西方謂太素也。九者氣變之究也者。鄭氏謂西方陽氣所終究之始也。乃復變而為一者。鄭氏謂此一則元氣形見而未分者。一者形變之始者。即乾之初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亦乾鑿度文。乾息至二則升坤五。故清輕者上為天。乾為道。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坤消至五則降乾二。故濁重者下為地。坤為器。故形而下者謂之器也。

乾六至業也

乾六爻三四上不正。坤六爻初三五不正。虞義也。變之正故化而裁之謂之變。陽變陰化。變化互言也。唯變所適。下繫文。適。之也。謂乾之坤。坤之乾也。乾坤氣通。故推而行之謂之通。事業皆從通變而出。故通變之謂事。化裁推行。六爻皆正。君臣上下內外各得其位成既濟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民安物阜。故謂之事業也。

言卦至之功

嘖。情之未動者也。在初為深。故曰深情。聖人見其嘖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而情始見。故咸恒萃諸彖傳云觀其所感所恒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大壯傳云: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是卦象極天下之深情也。吉凶悔吝者生乎動。三百八十四爻吉凶悔吝之辭皆所謂鼓天下之至動也。上言不可亞不可治。此言極之鼓之。是以言盡為易之意也。下傳神而明之。是聖人幽贊之事覆述以起下也。

易窮至通也

此亦覆述上傳而歸功于其人。易窮則變。變則通。亦是黃帝堯舜通變之事也。

聖人至行也

幽贊于神明而生蓍。聖人作易之本也。

管子曰:獨則明。明則神。由明而神。賢人之學反之者也。神而明之。聖人之德性之者也。其人謂聖人也。荀氏謂苟非其人。道不虛行。謂待其人而後行也。

坤為至應也

乾伏坤初。故坤為默。不誠則不能獨成天下之娓娓者。故云默而成獨也。乾初震也。故震為言。乾為信而伏坤初。故不言而信。中庸曰: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信在言前。故不言而人信之。陰陽之微乾坤之元。即易簡也。在人為至德。故易簡之善配至德。存乎德行。有至德以凝至道。易之所以重三才也。九家謂默而成陰陽相處也者。謂姤時復時也。不言而信陰陽相應也者。謂初應四。二應五。三應上也。陰陽相處是德也。陰陽相應是行也。故云德者有實行者相應也。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