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傳義大全卷十三,明胡廣等撰
傳:大壯序卦: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遯,故受之以大壯。遯為違去之義,壯為進盛之義。遯者,隂長而陽遯也。大壯,陽之壯盛也,衰則必盛消息【一作長】相須,故既遯則必壯,大壯所以次遯也。為卦震上乾下,乾剛而震動,以剛而動,大壯之義也。剛,陽大也,陽長已過中矣。大者,壯盛也。又雷之威震而在天上,亦大壯之義也。
漢上朱氏曰:陽動於復,長於臨,交於泰,至四而後壯。泰不言壯者,陰陽敵也。猶人之血氣方剛,故曰大壯。
○雲峰胡氏曰:三畫卦,初為少,二為壯,三為究。六畫卦,初二為少,三四為壯。泰不言者,陰陽敵也。以四陽上升而動於外,乃謂之壯。如大畜、大過皆四陽,故謂之大。
○楊氏曰:姤者,女之壯也。大壯者,陽之壯也。陰陽之理,迭為羸壯。彼羸則此壯,彼壯則此羸。女而壯者,非女之所宜。陽而壯者,則為陽之常理。大壯之時,四陽過於泰矣。二隂而當四陽之進,則陽者壯而隂者羸矣。
○庸齋趙氏曰:四陽在下,而進至上卦矣。乾健上升,而震動于外,其壯孰大於此。
大壯,利貞。
傳:大壯之道,利於貞正也。大壯而不得其正,強猛之為耳,非君子之道。壯,盛也。
《本義》:大,謂陽也。四陽盛長,故為大壯,二月之卦也。陽壯則占者吉亨,不假言,但利在正固而已。
○建安丘氏曰:遯小利貞,小者利於貞也,指二隂言。大壯利貞,大者利於貞也,指四陽言。隂之進不正,則小人得以陵君子。陽之進不正,則君子不能勝小人。皆扶陽抑隂之意也。
○中溪張氏曰:大者,陽也。壯者,強盛也。六爻之卦,三隂三陽,則小大均等。至於四陽浸長,則大壯於小,故名大壯。然大壯之道,利於貞正,不得其正,又奚利哉?
○雙湖胡氏曰:四陽爻,初三正,二四不正,而云利貞者,戒之也。而成卦之主,又重在九四一爻,然則戒四尤切也。四雖不正,聖人方喜其震動得時,故但戒之。
○雲峰胡氏曰:復、臨、泰,陽長於内,皆言亨。大壯,陽自内而達於外,亨不待言。利貞,自一陽至於四陽,而動而進,正也。亦不可以剛動而進,遂失其正也。觀四隂不取少者之壯,而以二陽在上,為觀大壯,則以四陽為大者之壯,而猶恐大者或失其正,小者得以乘之也。戒以利貞,其拳拳君子之意可知矣。
彖曰: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
傳:所以名大壯者,謂大者壯也。陰為小,陽爲大,陽長以盛,是大者壯也。下剛而上動,以乾之至剛而動,故為大壯,為大者壯與壯之大也。
《本義》:釋卦名義:以卦體言,則陽長過中,大者壯也。以卦德言,則乾剛震動,所以壯也。
○中溪張氏曰:大壯者,陽壯也。内卦乾不變,外卦本坤,乾一索於坤而得震,乾剛而震動,所以壯也。
【原文】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傳:大者既壯,則利於貞正。正而大者,道也。極正大之理,則天地之情可見矣。天地之道常久而不已者,至大至正也。正大之理,學者默識心通可也。不云大正,而云正大,恐疑為一事也。《本義》釋利貞之義而極言之。
○朱子曰:大壯利貞,是利於正也。所以大者,以其正也。既正且大,則天地之情不過於正大。
○問:大者正與正大不同,上大字是指陽,下正大是說理。曰:然。亦緣上面有大者正字,方說此。
○問:如何見天地之情?曰:正大便見得天地之情。天地只是正大,未嘗有些子邪處。
○節初齊氏曰:大者壯,以氣言也;大者正,以理言也。
○進齋徐氏曰:大者壯,乃壯之本體也;而大者正,則所以用壯之道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則又推極其理而言之也。
○隆山李氏曰:大而利貞,乃天地之情也。孔子贊彖非獨大壯,如咸、恒、萃皆曰天地萬物之情可見,豈非因諸卦利貞之象而論天地之至情者乎?
○建安丘氏曰:心,動物也。情則心之動而見於外者也。復震下坤上,静中有動,故曰見天地之心。大壯乾下震上,動已發於外,故曰見天地之情。此以動有内外而為心情之别也。
○中溪張氏曰:復雷在地中,則天地生物之機伏而未露,聖人有以見其心。大壯雷在天上,則天地生物之心已達於外,聖人有以見其情也。
○雲峰胡氏曰:心未易見,故疑其辭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情則可見矣,故直書之。人能情天地之情,動孰非禮?人能心天地之心,動之端孰非仁?愚嘗謂孟子養氣之論自此而出。大者壯也,剛以動即是其為氣也。至大至剛,大者正也,即是以直養而无害。
【原文】象曰: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傳:雷震於天上,大而壯也。君子觀大壯之象,以行其壯。君子之大壯者,莫若克己復禮。古人云:自勝之謂強。中庸於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皆曰強哉矯。赴湯火,蹈白刃,武夫之勇可能也。至於克己復禮,則非君子之大壯不可能也,故云君子以非禮弗履。
《本義》:自勝者強,
《或問》:伊川以為自勝者強,非君子之大壯不可能也,又引中庸四說強哉矯以為證,其義是如此否?
○朱子曰:固是。雷在天上,是甚生威嚴。人之克己,能如雷在天上,則威嚴果決,以去其惡,而必為善。若半上落下,則不濟事,何以為君子?須是如雷在天上,方能克去非禮。
○中溪張氏曰:雷之威本震,而在天上乃雷聲之壯盛者也。君子有浩然之氣,剛大以直,其動以天,然後能非禮弗履。苟非禮而履,則猶雷非時而震,又何足以為君子之大壯哉!
○建安丘氏曰:非禮勿履者,復之事也。至大壯則動皆天理,无待於勿,故君子以非禮弗履。勿者,禁止之辭;弗者,則自不爲矣。
○臨川吴氏曰:君子之非禮弗履,唯剛健以動者能之。禮者,天之理,而其用卑下,乾在下之象也。履者,足之所踐,如雷行所過,震在上之象也。
○雲峰胡氏曰:勝人者,血氣之強;自勝者,義理之強也。
初九:壯于趾,征凶,有孚。
傳:初陽剛,乾體而處下,壯于進者也。在下而用壯,壯于趾也。趾在下而進,動之物。九在下,用壯而不得其中。夫以剛處壯,雖居上猶不可行,况在下乎?故征則其凶有孚。孚,信也,謂以壯往則得凶可必也。《本義》:趾在下而進,動之物也。剛陽處下而當壯時,壯于進者也,故有此象。居下而壯于進,其凶必矣,故其占又如此。
進齋徐氏曰:趾在下,初象。三剛在前,未可進也。趾進則進犯于剛,而其凶必矣。
○縉雲馮氏曰:人行趾先動,古人之始事,必躊躇進退,孫以出之,期於成事。今壯于趾,是始事而用壯進鋭如此,何為不凶?
○蘭氏廷瑞曰:壯之初九,與夬之初九,一也。或為趾,或為前趾,何也?曰:夬五陽已盛,將决一隂,初九前往而不可遏,故謂之前趾,而戒之以往不勝為咎。大壯則四陽雖壯,而二隂未全消,未可即往,故謂之趾,而直繼之以征凶有孚也。
○雲峰胡氏曰:賁初亦以趾取象。《本義》曰:剛德明體,自賁於下,此不取其剛德健德,何也?亦唯其時而已。賁,飾也。賁之時而在下,自飾其所以行,可也。壯之時而在下,欲進而必行,不可也。易有變例,壯初與三,以陽居陽,正也。而曰凶曰厲,當剛壯之時,不可過於剛,况剛居下而欲壯于進,不特曰凶,而曰有孚,言其凶之可必也。
【原文】象曰:壯于趾,其孚窮也。
傳:在最下而用壯以行,可必信其窮困而凶也。
《本義》:言必窮困。
○中溪張氏曰:其孚窮者,蓋征則有必然困窮之理也。
九二:貞吉。
傳:二雖以陽剛當大壯之時,然居柔而處中,是剛柔得中,不過於壯得貞正而吉也。或曰:貞非以九居二為戒乎?曰:易取所勝為義,以陽剛健體,當大壯之時,處得中道,无不正也。在四則有不正之戒,人能識時義之輕重,則可以學易矣。
《本義》以陽居隂,已不得其正矣。然所處得中,則猶可因以不失其正,故戒占者使因中以求正,然後可以得吉也。
雙湖胡氏曰:九二不正而云貞吉者,戒之以正則吉也。若匪正,則有凶矣。
○劉氏曰:二之應五,以陽剛承柔,用剛得中,乃能貞吉。四剛不中,故必貞吉而後悔亡。
○白雲郭氏曰:卦辭言利貞,指九二也。然九二以剛而居下體之中,未能究天德之用,故但曰貞吉而已。若九二者,蓋非禮弗履之士也。
○雲峰胡氏曰:易、春秋美惡不嫌同辭,九二因中得正曰貞吉,許之也。九四不中不正曰貞吉,戒之也。
【原文】象曰:九二貞吉,以中也。
傳:所以貞正而吉者,以其得中道也。中則不失正,况陽剛【一有壯字】而乾體乎?
○臨川吳氏曰:中則无過,不恃其壯而猛進也。
○中溪張氏曰:中立而不倚,強哉矯,九二有焉。
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傳:九三以剛居陽而處壯,又當乾體之終,壯之極者也。極壯如此,在小人則為用壯,在君子則為用罔。小人尚力,故用其壯勇。君子志剛,故用罔。罔,无也,猶云蔑也。以其至剛,蔑視於事,而无所忌憚也。君子、小人,以地言。如君子有勇而无義為亂,剛柔得中,則不折不屈,施於天下而无不宜。苟剛之太過,則无和順之德,多傷莫與貞固,守此則危道也。凡物莫不用其壯,齒者齧,角者觸,蹄者踶。羊壯於首,羝為喜觸,故取為象。羊喜觸藩籬,以藩籬當其前也。蓋所當必觸,喜用壯如此,必羸困其角矣。猶人尚剛壯,所當必用,必至摧困也。三壯甚如此,而不至凶,何也?曰:如三之為,其往足以致凶,而方言其危,故未及於凶也。凡可以致凶而未至者,則曰厲也。《本義》:過剛不中,當壯之時,是小人用壯,而君子則用罔也。罔,无也。視有如无,君子之過於勇者也。如此,則雖正亦危矣。羝羊,剛壯喜觸之物。藩,籬也。羸,困也。貞厲之占,其象如此。
○節齋蔡氏曰:用壯,无禮之勇也。用罔,不慮之决也。處位不中而好進,前犯乎剛,固守乎此,以為正,則危矣。大壯三、四、五爻有兑象,兼二爻看,亦有兌象。兑為羊,羝羊喜用其角而觸者。藩,四也。羸,拘纍纒繞也。進則為四所困,故以羝羊羸角為象。
○劉氏曰:三欲應上,而四隔之以重,剛不中而銳於進,凡用壯如此者,未有不羸角。
○雲峰胡氏曰:大壯九三即遯九四,兩爻皆分君子、小人,在遯者其辭平,在大壯者其辭危。危,九三之過剛也。剛壯之時,又過於剛,小人用之為壯,不足責;君子用之,蔑視天下之事,雖正亦危矣。三過剛而上遇四之剛,故有羝羊觸藩,羸其角之象。爻皆用象以為占,此則因上文以貞厲為占,又因以取貞厲之象。
○雙湖胡氏曰:聖人於九三一爻設君子、小人兩義,亦如恒六五婦人吉,夫子凶,大有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否六三小人吉,大人否,亨,遯九四君子吉,小人否之類,非謂九三既為君子,又為小人也。
【原文】象曰:小人用壯,君子罔也。
傳:在小人則為用其強壯之力,在君子則為用罔。志氣剛強,蔑視於事,靡所顧憚也。
《本義》:小人以壯敗,君子以罔困。
雲峰胡氏曰:恒九二惟悔亡二字,而象曰能久中。大壯九二惟貞吉二字,而象曰以中,意正相似。當剛壯之時,以剛居柔則為中。初九以剛居剛,非中也,故可必其窮。困九三以剛居剛,非中也,故小人以此敗,君子以此困。
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
傳:四陽剛長盛,壯已過中,壯之盛也。然居四為不正,方君子道長之時,豈可有不正也?故戒以貞則吉而悔亡。蓋方道長之時,小失則害亨進之勢,是有悔也。若在他卦,重剛而居柔,未必不為善也,大過是也。藩所以限隔也,藩籬決開,不復羸困其壯也。高大之車,輪輹強壯,其行之利可知,故云壯于大輿之輹。輹,輪之要處也。車之敗常在折輹,輹壯則車強矣。云壯于輹,謂壯于進也。輹與輻同。
《本義》:貞吉悔亡,與咸九四同占。藩決不羸,承上文而言也。決,開也。三前有四,猶有藩焉。四前二隂,則藩決矣。壯于大輿之輹,亦可進之象也。以陽居隂,不極其剛,故其象占如此。
○朱子曰:此卦如九二貞吉,只是自守而不進。九四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却是有可進之象。此卦爻之好者,蓋以陽居隂,不極其剛,而前遇二隂,有藩決之象,所以為進。非如九二前有三、四,二陽隔之,不得進也。
○節齋蔡氏曰:九四為壯之主,以剛決柔,壯之正者也。位不當,故有悔。得正而吉,其悔可亡。藩,五也。決,開也。以剛決柔,易而无困也。輹在車之下,所用以行者,下乘三剛,壯輹之象。
○中溪張氏曰:四以上則震為大塗,羣羊竝驅而前,无羸困之患。輿之行正在輹,輹壯則大輿由大塗而往,四陽上進,將為夬之決、乾之純矣。
○雲峰胡氏曰:乾九二既言見龍,所以九四或躍在淵,不必言龍,則此上爻言羊,故藩決不羸,不復言羊。貞吉,悔亡,與咸九四同占,皆因占以設戒之辭。但在咸之四,以陽居隂,不得其正,故有憧憧往來之戒。在壯之時,以陽居隂,又為不極其剛,故有藩決不羸之喜。大畜九二在三陽之中,為六五所止,故輿說輹。壯九四在三陽之上,六五不能止,故壯于大輿之輹。
【原文】象曰:藩決不羸,尚往也。
傳:剛陽之長,必至於極。四雖已盛,然其往未止也。以至盛之陽,用壯而進,故莫有當之。藩決開而不羸困,其力也。尚往,其進不已也。
○節齋蔡氏曰:尚往者,前无困沮,可以上進也。
六五:喪羊于易,无悔。【易,以䜴反,一音亦。旅卦同】。
傳:羊羣行而喜觸,以象諸陽竝進。四陽方長而竝進,五以柔居上,若以力制,則難勝而有悔。唯和易以待之,則羣陽无所用其剛,是喪其壯于和易也。如此則可以无悔。五以位言則正,以德言則中,故能用和易之道,使羣陽雖壯,无所用也。
○程子曰:喪羊于易,羊羣行而觸物。大壯衆陽竝進,六五以隂居位,惟和易然後可以喪羊。易非難易之易,乃和易樂易之易。
○中溪張氏曰:五以柔處剛,其位不當,又値乾陽下進之衝,勢不容遏,故有喪羊之象。然柔而得中,不與剛抗,能以和易處之,則衆陽无所用其壯,而強暴之氣屈矣。然則喪羊雖五之不幸,而于易亦五之善處也。處以和易,則不至有悔。漢光武曰:吾治天下以柔道。六五之謂矣。
《本義》:卦體似兌,有羊象焉,外柔而内剛者也。獨六五以柔居中,不能抵觸,雖失其壯,然亦无所悔矣。故其象如此,而占亦與咸九五同。易,容易之易,言忽然不覺其亡也。或作疆場之場,亦通。漢食貨志場作易。
○朱子曰:喪羊于易,不若作疆場之易。漢食貨志疆場之場正作易,蓋後面有喪牛于易,亦同此義。
○雲峰胡氏曰:諸家多以喪羊爲下四陽,《本義》獨為五五互兌,自有羊象。觀四隂有剝陽之勢,至四則曰觀國之光,觀五也。壯四陽有決隂之勢,至四則曰大輿之輹,載五也。凡若是者,尊君也。喪羊于易,又若人君自亡其剛,而不與衆陽較,然亦尊君也。旅上九喪牛于易,牛性順,上九以剛居極,不覺失其所謂順。此曰喪羊于易,羊性剛,六五以柔居中,不覺失其所謂剛,自失其壯,故爻不言壯无悔,與咸六五同,亦非深許之辭。
【原文】象曰:喪羊于易,位不當也。
傳:所以必用柔和者,以陰柔居尊位故也。若以陽剛中正得【一作居】尊位,則下无壯矣。以六五位不當也,故設喪羊于易之義。然大率治壯不可用剛。夫君臣上下之勢不相侔也,苟君之權足以制乎下,則雖有強壯跋扈之人,不足謂之壯也。必人君之勢有所不足,然後謂之治壯。故治壯之道,不可以剛也。
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艱則吉。
傳:羝羊但取其用,【一无用字】壯,故陰爻亦稱之。六以陰處震終,而當壯極,其過可知。如羝羊之觸藩籬,進則礙身,退則妨角,進退皆不可也。才本陰柔,故不能勝己以就義,是不能退也。陰柔之人,雖極用壯之心,然必不能終其壯,有摧必縮,是不能遂也。其所為如此,无所往而利也。隂柔處壯,不能固其守,若遇艱困,必失其壯,失其壯則反得【一有其字】柔弱之分矣,是艱則得吉也。用壯則不利,知艱而處柔則吉也。居壯之終,有變之義也。
《或問》:傳以艱字為遇艱困,則失其壯而得柔弱之分,故吉。竊意不能退遂而無所利,則是已艱困矣,而又曰遇艱,何也?恐此艱字只作艱難其事,而不敢求進不已則吉,如大畜九三利艱貞之艱說,如何?
○朱子曰:當如大畜之例。
《本義》:壯終動極,故觸藩而不能退。然其質本柔,故又不能遂其進也。其象如此,其占可知。然猶幸其不剛,故能艱以處,則尚可以得吉也。
○朱子曰:上六取喻甚巧,蓋壯終動極,无可去處,如羝羊之角掛于藩上,不能退遂。然艱則吉者,畢竟有可進之理,但必艱始吉耳。
○問:大壯本好,爻中所取却不好;睽本不好,爻中所取却好。如六五對九二,處非其位;九四對上九,本非相應,都成好爻,不知何故?曰:大壯便是過了,纔過便不好。如睽卦之類,却是易之取爻,多為占者而言。占法取變爻,便是到此處變了。所以困卦雖是不好,然其間利用祭祀之屬,却都好。問:此正與見羣龍无首,吉,利永貞一殷。曰:然。却是變了,故如此。
○節齋蔡氏曰:大壯之時,剛者壯也。柔居動體之極,見剛者壯亦從之,而用壯不知其不可也,故其進退皆无所利。艱則吉者,苟知其難,能安乎柔而不進則吉也。
○雙湖胡氏曰:九三居乾體之極,在下卦之上,剛動而欲進。上六居震體之極,在上卦之上,動極而在上。又卦有互兌,全體有爽畫兌,故皆取羝羊用角之義。又三與上為正應,本當有合者也。然三欲進而為四所陷,故羸其角而不能應乎上。上雖與三為應而窮於上,故既不能退而得乎三,又不能遂而成其進,故无攸利,必艱難自守以待之,庶成其吉耳。
○雲峰胡氏曰:五上皆隂,五已喪羊,上又取羝羊觸藩者,五喪羊,專以一爻言也。上羝羊,合一卦而言也。蓋至於上則壯終動極,故與下卦之終同象。上之壯已極不能退,六之質本柔不能遂,然三羸角,上艱則吉者,三過剛必至於自困,上不剛,故可勉之以艱也,兼壯終有變之義。
【原文】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艱則吉,咎不長也。
傳:非其處而處,故進退不能,是其自處之不詳慎也。艱則吉,柔遇艱難,又居壯終,自當變矣。變則得其分,過咎不長,乃吉也。
進齋徐氏曰:上六進退皆无所利,由自處之不詳審故也。苟知其艱難,順守以待,終亦獲吉,雖有殃咎,亦不長久也。
○雲峰胡氏曰:臨六三、壯上六,皆无攸利,皆曰咎不長。蓋六三之憂,上六之艱,不貴无過,而貴改過也。
○建安丘氏曰:大壯,剛進也。二陰退而四陽進也,而九四乃壯之所以為壯者。其曰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蓋許陽之壯也。壯貴進不暴,過剛則失其所以為壯矣。其下三剛爻,當隨四而壯,不利自往。初、三皆以剛居剛,好進者也,故初征凶,而三羸其角。二以剛履柔,居中能守,不進者也,故貞吉。若上之二陰,五柔居中,而能受陽之壯,故雖喪羊而无悔。上柔居壯之終,不能壯者,而亦終用壯焉,故有不能退、不能遂之戒。王輔嗣云:本有違謙越禮,能全其壯者也。故陽爻皆以處陰位為美,用壯處壯,則觸藩矣。
【资料录入】:丁不二
【初次点校】:訾翠芬
【再次点校】:暂无
【负责版主】:待申请
【点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二十八册經部二十二(文渊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