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经】第1卦-乾卦䷀乾卦为天(乾下乾上)-[明]胡广等敕纂《周易传义大全•卷一》

[明]胡广|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01卦-乾卦䷀乾卦为天(乾下乾上)

【周易上经】第1卦-乾卦䷀乾卦为天(乾下乾上)-[明]胡廣等敕纂《周易傳義大全•卷一》

【原文】乾卦䷀卦辞:

乾,元亨利貞。

傳:上古聖人始畫八卦,三才之道備矣。因而重之,以盡天下之變,故六畫而成卦,重乾為乾。乾,天也。天者,天之形體。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謂乾。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是也。分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一无用字】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乾者,萬物之始,故為天,為陽,為父,為君。元亨利貞謂之四德。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唯乾坤有此四德,在他卦則随事而變焉。故元專為善大,利主於正固。亨貞之體,各稱其事。四德之義,廣矣,大矣。

○程子曰:乾坤古无此二字,作易者特立此以明難明之道。

○乾坤毁則无以見易,須以意明之。

○讀易須先識卦體,如乾有元亨利貞四德,缺却一箇,便不是乾,須要認得。

○張子曰:乾之四德,終始萬物,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然推本而言,當父母萬物。

○朱子曰:元亨利貞,理也。有這四段,氣也。有這四段,理便在氣中,兩箇便不相離。若是說時,則有那未涉於氣。厎四德,要就氣上看也得。有是氣,則理便具。所以伊川只恁地說,便可見得物裏面便有這理。

○乾之利貞是陽中之隂,坤之元亨是隂中之陽。乾後三畫是隂,坤後三畫是陽。又曰:人只見夫子於乾坤文言解作四德,他卦只云大亨以正,便須要於乾坤四德說教大於他卦,畢竟本皆占辭也。

○問:據程子傳說,却是聖人始畫八卦,每卦便是三畫,聖人因而重之為六畫,似與邵子一生兩,兩生四,四生八,八生十六,十六生三十二,三十二生六十四為六畫不同。曰:程子之意,只云三畫上叠成六畫,八卦上叠成六十四耳,與邵子說誠異。盖康節此意不曾說與程子,程子亦不及問之,故一向只随他所見去。但他說聖人始畫八卦,不知聖人畫八卦時先畫甚卦,此處更曉他不得。

○問乾者天之性情。曰:乾,健也。健之體為性,健之用是情。又曰:性情二者常相參在此。情便是性之發非性何以有情?健而無息,非性何以能如此?又曰:火之性情元是箇熱,水之性情則是箇寒,天之性情則是箇健。

○乾者天之性情,指理而言也。謂之性情,該體用動静而言也。

○乾者天之性情,此只是論其性體之健。静專是性,動直是情。大扺乾健,雖静時亦專,到動時便行之。直到坤主順,只是翕闢。謂如一箇剛健厎人,雖在此静坐,亦專一而有箇作用。厎意思,只待去作用,到得動時,其直可知。若一柔順人,坐時便只恁地静坐收歛,全無箇營為。厎意思,其動也只是闢而已。又問:如此,則乾雖静時,亦有動意否?曰:然。

○乾坤是性情,天地是皮殻,其寔是一箇道理。

○問天專言則道也。曰:如云天命之謂性,便是說道;如云天之蒼蒼,便是說形體;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是說帝。便似以物給付與人,便有主宰之意。又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此是說形體。

○問: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是也。此語何謂?曰:程子此語,某亦未敢以為然。天且弗違,此只是上天。曰:知性則知天,此天便是專言之則道者否?曰:是。

○問:以主宰謂之帝,孰為主宰?曰:自有主宰。蓋天是箇至剛至陽之物,自然如此運轉不息,所以如此,必有為之主宰者。這樣處要人自見得,非言語所能到也。

○問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謂之神。曰:鬼神只是往來屈伸,功用只是論。?見者,所謂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妙處即是神。其?見而見於功用者,謂之鬼神;至於不測者,則謂之神。又曰:功用言其氣也,妙用言其理也。又曰:功用是有迹厎,妙用是無迹厎。又曰:功用兼精粗而言,妙用言精者。

○伊川好意思,固不盡在解經上。然就解經上,亦自有極好意思。如說乾字,便云: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謂乾。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是也。分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

東萊呂氏曰:乾,元亨利貞,如堯欽明文思,舜濬哲文明。

西溪李氏曰:四德見性,六爻見情。

蛟峰方氏曰:元亨利貞,在乾為四德者,蓋六畫純陽,惟天惟聖人足以當之。本大、本通、本貞、本无所不利,不用戒辭,非他卦之比也。故孔子變例,以四德釋之。《本義》六畫者,伏羲所畫之卦也。一者,奇也,陽之數也。乾者,健也,陽之性也。本註乾字,三畫卦之名也。下者,内卦也。上者,外卦也。經文乾字,六畫卦之名也。伏羲仰觀俯察,見隂陽有奇耦之數,故畫一奇以象陽,畫一耦以象隂。見一隂一陽有各生一隂一陽之象,故自下而上,再倍而三,以成八卦。見陽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擬之於天也。三畫已具,八卦已成,則又三倍其畫,以成六畫,而於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也。此卦六畫皆奇,上下皆乾,則陽之純而健之至也。故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元亨利貞,文王所繫之辭,以斷一卦之吉凶,所謂彖辭者也。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文王以為乾道大通而至正,故於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變者,言其占當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後可以保其終也。此聖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而可以開物成務之精意。餘卦放此。

○朱子曰:數者祗是氣之分限節度處,得陽必奇,得隂必耦,凡物皆然。故聖人以之畫卦,天便是一,地便是二。天之形雖包乎地之外,而其氣寔透乎地之中,故乾一而寔。地雖一塊物事在天之中,然其中寔虚,容得天許多氣,故坤二而虚。

○乾只是箇健,坤只是箇順。純是陽,所以健;純是隂,所以順。至健者惟天,至順者惟地。所以後來取象,乾便為天,坤便為地。

○問:以乾字為伏羲之文,元亨利貞為文王之文,固是。不知履虎尾,同人於野,亨之類又如何?曰:此恐是少了字,或是就上字立辭。

○古人淳質,遇一事理會不下,便須去占。如占得乾時,元亨便是大亨,利貞便是利在於正。知其大亨,却守其正以俟之,只此便是開物成務,厎道理,即此是易之用。盖元亨是示其所以為卦之意,利貞是因以為戒。又曰:元亨利貞四字,文王本意在乾坤者,只與諸卦一般。至孔子作彖傳、文言,始以乾坤為四德,而諸卦自如其舊。二聖人之意非有不同,蓋各是發明一理耳。今學者且當虚心玩味,各随本文之意而體會之,其不同處自不相妨,不可遽以巳意横作主張也。

○問:《本義》云:見陽之性健,而成形之大者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擬之於天也。竊謂卦辭未見取象之意,其成形之大者為天,及擬之於天二句,恐當於大象言之。下文天之象皆不易一句亦然,曰:纔設此卦時,便有此象了,故于此豫言之。又後面卦辭亦有兼象說者,故不得不豫言也。

孔氏曰:卦者,掛也,懸掛物象以示人也。

希夷陳氏曰:羲皇始畫八卦,重為六十有四,不立文字,使天下之人觀其象而已。能如象焉,則吉凶應;違其象,則吉凶反。後世卦畫不明,易道不傳,聖人於是不得已而有辭。學者謂易止於是,而不復知有畫矣。

○節齋蔡氏曰:卦者,事物之質也。原事物之始,要事物之終,以為質也。爻者,效也,效事物之時而動也。

○隆山李氏曰:方一隂之生,於時為午,於節為夏至,隂氣之所激,宜其為寒也而反熱。一陽之生,於時為子,於節為冬至,陽氣之所激,宜其為熱也而反寒。蓋一隂之氣萌於地下,推出陽氣而?見於外,故熱。一陽之氣萌於地下,推出隂氣而?見於外,故寒。此隂陽之氣自下而上,各分為六層,而卦之六畫象之,非聖人之私意也。

○中溪張氏曰:陽畫奇,隂畫耦,方其一畫之時,一奇一耦,只可謂之隂陽,未可謂之乾坤。自奇奇而奇,耦耦而耦,然後有乾坤之名。重三而六,六畫皆奇,是為純乾。乾下者,洪範曰貞是也。乾上者,洪範曰悔是也。

○雲峰胡氏曰:夏連山首艮,商歸藏首坤,文王之易首乾,易為明大分而作也。觀先天横圖乾居一,圓圖乾居前,羲易固已如此矣。《本義》云:一,奇也,陽之數也,從象上說。乾,健也,陽之性也,從理上說。程子云:至微者理,至著者象。朱子:人即數與性?明之。當伏羲時,有乾卦畫,未有元亨利貞卦辭。想占得乾卦者,即六畫之象,已自知有元亨利貞之理矣。又曰:元亨利貞,諸家便作四德解。惟《本義》以為占辭,故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變者,以此為占。按啟蒙,則非特六爻不變者占,此乾三爻變,或他卦三爻變之乾者,亦兼以此占。大通而至正,此天地之本然;大通而必在正固,人事之當然也。乾為易第一卦,占得之者,其事雖大通,而非正固,尚不能保其終,况他卦乎?其易六十四卦彖辭,三十四卦言貞,然則不貞者,固不可以占也。

雙湖胡氏曰:六十四卦首乾次坤者,蓋本天地之位,著君臣上下之分,以紀綱人極。今觀乾、坤二卦彖辭利貞、安貞吉之訓,可以見文王之心矣。要之,彖辭只是卜筮占決之辭,亦多取象及卦變,大抵皆因占以寓教。如言利貞,不言利不貞;言貞吉,不言不貞吉之類。貞便是一箇正固厎道理。又曰:聖人之道雖四,聖人之教本一。一者何?占是也。故占筮之頃,辭變象因可觀玩,而言動制器固在其中矣。此聖人之精意所寓,學者所當潛心焉。

【原文】乾卦䷀初九:

初九:潛龍勿用。【潛捷鹽反】。

傳:下爻為初九,陽數之盛,故以名陽爻。理无形也,故假象以顯義。乾以龍為象,龍之為物,靈變不測,故以?。乾道變化,陽氣消息,聖人進退。初九在一卦之下,為始物之端,陽氣方萌,聖人側微。若龍之潛隱,未可自用,當晦養以俟時。

○程子曰:乾六爻如欲見聖人曾履處,當以舜可見。在側陋時便是潛,陶漁時便是見,升聞時便是乾,乾納于大麓時便是躍。

《或問》:程易以初、二、三、四四爻作舜說,何以見得如此?

○朱子曰:此是推說爻象之意,非本指也。讀易若通得本指後,便儘有道理可說。問:何謂本指?曰:易本因卜筮而有象,因象而有占,占辭中便有道理。如筮得乾之初九,初陽在下,未可施用,其象為潛龍,其占曰勿用。凡遇乾而得此爻者,當觀此象而玩其占,隱晦而勿用可也。他皆倣此。此易之本指也。盖潛龍則勿用,此便是道理。故聖人為彖辭、象辭、文言,節節推去无限道理,此程易所以推說得无窮,然非易《本義》也。先通得易本指,後道理儘无窮,推說不妨。若便以所推說者去解易,則失易之本指矣。又曰:伊川說得都犯手勢,引舜來做乾卦,乾又那裏有箇舜來?當初聖人作易,又何嘗說乾是舜?他只是懸空說在這裏,多被人說得來事多,失了他潔静精微之意。易只是說箇象是如此,何嘗有寔事?如春秋便句句是寔事。易不過是因畫以明象,因象以推數,因這象數,便推箇吉凶以示人而已,都无後來許多勞攘說話。

○縉雲馮氏曰:居下而欲為上,禍斯及矣。時方潛藏而欲?泄,所謂反時為烖也。

毅齋沈氏曰: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乾言潛龍勿用,則欲君子之難進;坤言履霜堅氷,則防小人之易長。

《本義》初九者,卦下陽爻之名。凡畫卦者,自下而上,故以下爻為初陽數。九為老,七為少,老變而少不變,故謂陽爻為九。潛龍勿用,周公所繫之辭,以斷一爻之吉凶,所謂爻辭者也。潛,藏也。龍,陽物也。初陽在下,未可施用,故其象為潛龍,其占曰勿用。凡遇乾而此爻變者,當觀此象而玩其占也。餘爻放此。

○朱子曰:看爻者,須識理、象、數、辭,四者未嘗相離。蓋有如是之理,便有如是之象;有如是之象,便有如是之數;有理與象數,便不能无辭。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有自然之象,不是安排出來。且如潛龍勿用,初便是潛,陽爻便是龍,不當事便是勿用。見龍在田,離潛便是見,陽便是龍,出地上便是田。又曰:潛龍勿用,只是戒占者之辭。解者遂去上而生義理,以初九當潛龍勿用,九二當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初九是箇甚麽?如何會潛?如何會勿用?九二爻又是甚麽人?他又如何會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易如一箇鏡相似,看甚物來都能照得。如所謂潛龍,只是有箇象,自天子至於庶人,看甚人來都使得。孔子說作龍德而隱,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便是就事上指殺說來。然會看厎,雖孔子說也活,也无不通;不會看厎,雖文王、周公說厎,也死了。須知得他是假託說,是包含說。假託,謂不惹著那事;包含,是說箇影象在這裏,无所不包。

○乾初九,只是陽氣潛藏之象,未可?用之占耳。若便著箇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隱而未見,行而未成之人,坐在裏面,便死殺了。若會得卦爻本意,却不妨當此時,居此位,作此人也。

○節齋蔡氏曰:初,位也;九,爻也。初、二、三、四、五、上為位之隂陽,九、六為爻之隂陽。氣消息自下而上,故畫卦自下而始。潛象初,龍象九。

○丹陽都氏曰:以時言之,有初則有終;以位言之,有上則有下;以數言之,有二、三、四、五則有一、六、三者,互文以見也。

○沙隨程氏曰:水經:龍以秋日為夜。埤雅:龍秋分而降,則蟄寢于淵。聖人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如此。

李氏仁父曰:龍鱗八十一為九,九之數亦以象乾也。

○臨川王氏曰:龍行,天之物也,故以象乾。馬行,地之物也,故以象坤。

○雲峰胡氏曰:易之為道,辭變象占而已。就此爻觀之,九為變,潛龍為象,勿用為占。初九潛龍勿用為占之辭,餘倣此。又曰:乾初象潛龍,護微陽也。坤初象履霜,防微隂也。於陽之微,則恐其或用勿也者,禁之之辭也。於隂之微,則慮其必盛至也者,危之之辭也。

○雙湖胡氏曰:六爻取六龍象,固以純陽之物而象純陽之爻,然亦寔取其變也。龍之為物,靈變不測,能大能小,能隱能見,潛則入于淵,飛則升於天,亦猶乾為純陽卦。若其動而變,則六爻可變三百八十四爻,貞活動不拘爾。

○隆山李氏曰:六爻之象皆取于龍者,陽體之健,其潛、見、惕、躍、飛、亢者,初終之序而變化之跡也。

孔氏曰:卦辭多文王後事,升卦六五王用享于岐山,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皆文王後事也。故馬融、陸績等皆以為爻辭出于周公是也。

【原文】乾卦䷀九二: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見龍之見,賢遍反。卦内見龍,竝同】。

傳:田,地上也。出見於地上,其德已著。以聖人言之,舜之田漁,時也。利見大德之君,以行其道;君亦利見大德之臣,以共成其功;天下利見大德之人,以被其澤。大德之君,九五也。乾坤純體,不分剛柔,而以同德相應。

○程子曰:九二利見大人,九五利見大人。聖人固有在上者,在下者。

○朱子曰:六爻不必限定說。且如潛龍勿用,若是庶人得之,自當不用;人君得之,也當退避。見龍在田,若是衆人得之,亦可用事。利見大人,如今人所謂宜見貴人之類。易不是限定厎物,伊川亦自說一爻當一事,則三百八十四爻,只當得三百八十四事,說得自好。不知如何到他解,却恁地說。

○李氏開曰:二為地上,故曰田。

○隆山李氏曰:田者,象聖人應世之跡爾,而龍豈真在是哉!

《本義》二謂自下而上第二爻也,後放此。九二剛健中正,出潛離隱,澤及於物,物所利見,故其象為見龍在田,其占為利見大人。九二雖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著,常人不足以當之,故值此爻之變者,但為利見此人而已,蓋亦謂在下之大人也。此以爻與占者相為主賓,自為一例。若有見龍之德,則為利見九五在上之大人矣。

○朱子曰:乾卦他爻皆可作自家身上說,惟九二、九五要作自家說不得。两箇利見大人,向來人都說不通。九二有甚麽形影,如何教見大人?看來只占得此二爻,便可見大人,大人不必說人君也。占者當不得見龍、飛龍,則占者為客。利見那大人,大人即九二、九五之德,見龍、飛龍是也。若潛龍君子,則占者自當之矣。

○臨川吳氏曰:凡卦畫陽為大,隂為小。以三畫卦言,二為人位,九居二,故為大人。

○兼山郭氏曰:乾德以大為主,大人者,其道大之人也。

○雲峰胡氏曰:龍九象見而在田,二象以六畫言,則初、二地位,二地上,故象田。以三畫言,則二與五本人位,故九二、九五象大人。九二方出潛,而猶未大顯,是有大人之德,未有大人之位者也。

《本義》謂:常人不足以當之,蓋如初九潛龍之象,凡占者皆可當之象,占之正例也。如九二見龍是象,利見大人是占,則以象為主,占為客,變例也。

【原文】乾卦䷀九三: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傳:三雖人位,已在下體之上,未離於下而尊顯者也。舜之玄德升聞時也,日夕不懈而兢惕,則雖處危地而无咎。在下之人而君德已著,天下將歸之,其危懼可知。雖言聖人事,苟不設戒,則何以為教?作易之義也。

《或問》:》陳瑩中嘗愛文中子。《或問》:學易。子曰:終日乾乾可也。此語最盡。文王所以聖,亦只是箇不已。

○程子曰:凡說經義,如只管節節推上,可知是盡。夫終日乾乾,未盡得易,據此一句,只做九三使。若謂乾乾是不已,不已又是道,漸漸推去,則自然是盡,理不如此。

○曾祖道因論易傳:問:九三終日乾乾,是君子進德不懈,不敢須 寧否?

○朱子曰:程子云:在下之人,君德已著。此語亦是拘了。昔嘗有人問程子:胡安定以九四一爻為太子者。程子笑之曰:如此三百八十四爻,只做得三百八十四件事了。此說極是。及到程子解易,却又拘了。要知此事通上下而言,在君有君之用,臣有臣之用,父有父之用,子有子之用,以至事物莫不皆然。若如程子之說,則千百年間,只有箇舜禹用得也。大抵九三此爻才剛而位危,故須著乾乾惕厲,方可无咎。若九二,則以剛居中位易處了。

○問:伊川云:雖言聖人事,苟不設戒,何以為教?竊意因時而惕,雖聖人亦有此心。曰:易之為書,廣大悉備,常人皆可得而用,初无聖凡之别。但當著此爻,便用兢兢戒易。

○厚齋馮氏曰:乾坤,君臣之分,聖賢之德也。然乾不專言聖人者,作經立教,使夫婦之愚皆可與知與行。若專以聖人言之,則天下之望絶矣。故自二五大人之外,止言君子,使天下之為父、為夫、為子者,皆可勉而至也。又曰:易為天下作,故必設為警懼戒謹之辭,所以立教也。

○東萊呂氏曰:《程傳》者,多謂聖人无待於戒,只為戒衆人,故設教。若如此看,只是聖人處已教人分作兩段,大失傳意。蓋傳言若謂聖人不須設教,則无以為教。設,如設官之設,非假設之設也。教,如儒教之教,非教人之教也。

《本義》:九,陽爻。三,陽位。重剛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性體剛健,有能乾乾愓厲之象,故其占如此。君子,指占者而言。言能憂懼如是,則雖處危地而无咎也。

○朱子曰:九三以過剛不中而處危地,當終日乾乾,夕惕若,則雖危无咎矣。聖人正意只是如此。

問:九三不言象,何也?曰:九三陽剛不中,居下之上,有強力勞苦之象,不可言龍,故特指言乾乾惕若而已,言有乾乾惕厲之象也。

○厲,无咎,是一句。他後面有此例,如頻復,厲,无咎是也。又曰:厲,多是陽爻說。

聖人因卦爻以垂戒,多是利於正,未有不正而利者。如云夕惕若,厲,无咎,若占得這爻,必是朝兢夕惕,戒謹恐懼,可以无咎。若自家不省,如此便有咎。

○括蒼龔氏曰:君子九象終日,三象三下卦之終,故諸爻多于三言。終夕,亦三象日之終也。三居下體之上,當危懼之時,惟自強不息,戒謹恐懼,可以免咎,故曰乾乾夕惕,若厲无咎。然此非龍之所可為,故以君子言之。

王氏曰:凡言无咎者,本皆有咎也。處得其道,故得无咎也。

○雲峰胡氏曰:初、二地位,故二曰在田。五、上天位,故五曰在天。三、四人位,故三不稱龍而稱君子。下乾終而上乾繼之,故曰乾乾。

《本義》釋乾曰:乾,健也,陽之性也。此釋乾乾,亦曰性體剛健。蓋健者乾之性,龍不過乾之象。九三不言象而言性,蓋性體剛健,自有能乾乾夕惕之象也。六爻惟三、四言无咎,以人位故也。

○雙湖胡氏曰:初、二為地,地者龍之下位。五、上為天,天者龍之上位。三、四人位,非龍之所據。乾九三一爻,寔居六十四卦人道之首,聖人尤致意焉。此六爻所以不言乾,而三獨言乾乾也。

【原文】乾卦䷀九四: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躍半灼反

傳:淵,龍之所安也。或疑辭,謂非必也躍不躍,唯及時以就安耳。聖人之動,无不時也,舜之歷試時也。

《或問》:胡先生解九四作太子,恐不是卦義。

○程子曰:亦不妨,只看如何用。當儲贰便做儲貳,使九四近君便作儲贰,亦不害。但不要拘一,若執一事,則三百八十四爻只作得三百八十四件事便休也。

○沙隨程氏曰:初與二既皆稱龍,此爻雖不稱龍,即上文知其為龍也。亦猶大壮九三羝羊觸藩,羸其角,而九四不言羊,知藩決不羸即羊也。

○瀘川毛氏曰:躍者,飛之漸。或者,未必然之辭。

○西溪李氏曰:或躍,陽使之也。在淵,隂係之也。

○中溪張氏曰:躍淵,即龍之象也。在四不言龍,蓋疑于五也。

潛室陳氏曰:无咎者,善補過之辭。乾,聖人之事,而九三、九四皆以无咎言之,何也?曰:易之爻義有不足處,有當垂戒處,故各係以无咎之辭,固不問聖人與凡人也。易之為易,為變易不拘也。在聖人即作聖人用之,凡人即作凡人用之。若乾卦只斷作聖人之事,則六十四卦之用有窮矣,豈所謂易者乎?

《本義》或者,疑而未定之辭。躍者,无所緣而絶於地,特未飛爾。淵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測之所。龍之在是,若下於田,或躍而起,則向乎天矣。九陽四隂,居上之下,改革之際,進退未定之時也,故其象如此。其占能隨時進退,則无咎也。

○朱子曰:淵與天不争多,淵是那空虚無寔厎之物,躍是那不著地了,兩脚跳上去厎意思。淵雖下於田,田卻是箇平地,淵則通上下,一躍即飛在天。

山齋易氏曰:九四已離下體,故謂之躍。猶在上體之下,故謂之在淵。淵卑於田,二言在田,今反謂之在淵者,淵乃龍之所宅,非在田之比。在田不能變,而在淵有可變之道也。

○建安丘氏曰:九為陽,陽動故言躍。四為隂,隂虚故象淵。或者,疑之也。進則躍,退則在淵,出處如此,可无咎矣。

○雲峰胡氏曰:其位上下之交,其時進退未定之際。躍以或言,審于進也。淵以在言,安于退也。

【原文】乾卦䷀九五: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傳:進位乎天位也。聖人既得天位,則利見在下大德之人,與共成天下之事,天下固利見夫大德之君也。

○龜山楊氏曰:此舜之謳歌朝覲時也。

○朱子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文言分明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他分明是以聖人為龍,以作言飛,以萬物覩解利見大人,只是言天下利見夫大德之君也。今人却别做一說,恐非聖人本意。

○隆山李氏曰:乾之六龍,獨取君象,潛、見、飛、躍,其跡不同,同此一龍耳。向以大人之德為一世之所利見,今以大人之德為天下之所利見,所謂聖人作而萬物覩也。

西溪李氏曰:人心所利見已在二矣,况正九五之位乎?

楊氏雄曰:龍之潛亢,不獲中矣。過中則惕,不及中則躍,二五其中乎?故有利見之吉。

《本義》:剛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聖人之德,居聖人之位,故其象如此。而占法與九二同,特所利見者,在上之大人爾。若有其位,則為利見九二在下之大人也。

○朱子曰:九二、九五兩爻,此當以所占之人之德觀之。若已是有九二之德,占得此九二爻,則為利見九五大德之君。若常人无九二之德者占得之,則只為利見此九二之大人耳。已為九五之君,而有九五之德,占得此九五爻,則為利見九二大德之人。若九二之人占得之,則為利見此九五大德之人。各随所占之人,以爻與占者相為賓主也。太祖一日問王昭素曰: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常人何可占得此卦?昭素曰:何害?若臣等占得,則陛下是飛龍在天,臣等利見大人,是利見陛下也。此說得最好。如此所以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萬事无不可該,无不周遍,此易之用所以不窮也。

○誠齋楊氏曰:九,天德也,龍象也。五,天位也,飛而在天之象也。

○雲峰胡氏曰:《本義》於二、五皆曰剛健中正,九五以天德居天位,剛健而純,中正而粹者也。文言曰: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其九五之謂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則飛龍在天之事矣。在田乃雲行,在天乃雨施。

【原文】乾卦䷀上九:

上九:亢龍有悔。【亢苦浪反】。

傳:九五者,位之極。中正者,得時之極。過此則亢矣。上九至於亢極,故有悔也。有過則有悔,唯聖人知進退存亡而无過,則不至於悔也。

【南陽張氏曰:天地之道,以六陽逓相往來,生成萬物而无窮也。陽氣至此而盛極,隂氣將生而推之,苟不能窮上返下以知變,是之謂亢,非久而不窮之道也。

○白雲郭氏曰:三過而惕,故无咎。上過而亢,故有悔。龍德莫善於惕,莫不善於亢。亢則貪位慕禄,不知進退存亡,其悔宜矣。堯老舜攝,舜亦以命禹。伊尹復政厥辟,周公復子明辟,君臣之間,皆有是道。

○進齋徐氏曰:堯老而舜攝,極則變,變則通,此无悔之道也。

《本義》:上者,最上一爻之名。亢者,過於上而不能下之意也。陽極於上,動必有悔,故其象占如此。

○朱子曰:上九亢龍有悔,若占得此爻,必須以亢滿為戒。當極盛之時,便須慮其亢。如這般處,最是易之大義。大抵於盛滿時致戒,蓋陽氣正長,必有消退之漸,自是理勢如此。又曰:當極盛之時,便須慮其亢。如當堯之時,須交付與舜。若不尋得舜,便交付與他,則堯之後,天下之事未可知。

○雲峰胡氏曰:凡卦爻有占无象,象在占中;有象无占,占在象中。如乾初、二、五、上,分象與占。九三終日乾乾,夕惕若,疑皆占辭也,而曰終日,曰夕,象在其中。九四或躍在淵,似若專言象也,而曰或,曰在,占在其内。若其辭則有不同者,勿用,禁止之辭;利見,幸之之辭;无咎,謂如此而後无咎,勉之之辭;有悔,憂之之辭。觀乾一卦,大槩可見矣。且卦以内為貞,外為悔。乾上九,外卦之終,曰有悔。坤六三,内卦之終,曰可貞。貞、悔二字,豈非?諸卦之凡例乎?

李氏曰:乾,陽物也,消息盈虚有時。龍,陽類也,潛見飛躍亦有時。聖人,龍德也,升降進退亦有時。爻序可知矣。

沙隨程氏曰:易以道義配禍福,故為聖人之書。隂陽家獨言禍福,而不配以道義,故為伎術如此。而詭遇獲禽則曰吉,得正而斃則曰凶。故王仲淹曰:京房、郭璞,古之亂常人也。

○雙湖胡氏曰:文王於乾无所取象,蓋以乾卦畫即象,而元亨利貞直占辭耳。周公始象六爻以六龍,至孔子大象方有天之名,說卦方有馬之名,而為首、為君、為父、為玉、為金之類始大備。後之象學者,各據三聖而論,庶无惑于紛紜之多端也。大抵易莫難明於象,象明則占煥而辭變,亦有不難通者矣。又曰:沙随謂易以道義配禍福,最有補於世教云。

【原文】乾卦䷀用九:

用九:見羣龍无首,吉。

傳:用九者,處乾剛之道,以陽居乾體,純乎剛者也。剛柔相濟為中,而乃以純剛,是過乎剛也。見羣龍,謂觀諸陽之義,无為首則吉也。以剛為天下先,凶之道也。

○朱子曰:荆公言用九只在上九一爻,非也。六爻皆用九,故曰見羣龍无首,吉。用九便是行健處。天德不可為首,言乾已至剛健,又安可更為物先?為物先則有禍,所謂不敢為天下先。乾順時而動,不過處便是不為首。六爻皆同。

○《或問》:伊川之意,似云用陽剛以為天下先則凶,无首則吉。

○朱子曰:凡說文字,須有情理,方是用九。當如歐公說,方有情理。某解易,所以不敢同伊川,便是有這般處。看來當以見羣龍无首為句。蓋六陽已盛,如群龍然。龍之剛猛在首,故見其无首則吉。大意只是要剛而能柔,自人君以至士庶,皆須如此。若說為天下先,便只是人主方用得,以下更使不得,恐不如此。又曰:如歐說,蓋為卜筮言,所以須著有用九、用六。若如伊川說,便无此也得。

○廣平游氏曰:乾以純陽,陽極而亢;坤以純隂,隂極而戰。如其不變,則亢而災,戰而傷,不能免也。乾用九,則陽知其險而變,故无首吉。坤用六,則坤知其阻而變,故利永貞。《本義》用九,言凡筮得陽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蓋諸卦百九十二陽爻之通例也。以此卦純陽而居首,故於此發之。而聖人因繫之辭,使遇此卦而六爻皆變者,即此占之。蓋六陽皆變,剛而能柔,吉之道也。故為羣龍无首之象,而其占為如是則吉也。春秋傳曰:乾之坤曰:見羣龍无首,吉。盖即純坤卦辭牝馬之貞,先迷後得,東北喪朋之意。

《或問》:乾坤獨言用九用六,何也?

○朱子曰:此二卦純陽純隂而居諸卦之首,故於此。?此一例,凡占法皆用變爻占,故凡占得陽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占得隂爻者,皆用六而不用八。蓋七為少陽,九為老陽,六為老隂,八為少隂,老變而少不變。凡占用九用六者,用其變爻占也。遇乾而六爻皆變則為隂,遇坤而六爻皆變則為陽。

○用九用六,此歐公舊說也,而愚又嘗因其說而推之。竊以為凡得乾而六爻純九,得坤而六爻純六者,皆當直就此例占其所繫之辭,不必更看所變之卦。左傳蔡墨所謂乾之坤曰:見羣龍无首。即坤之牝馬先迷也。利永貞,即乾之不言所利也。

○用九不用七,且如得純乾,卦皆七數,這却是不變厎。他未常得九,未在這爻裏面,所以只占上面。彖辭用九,盖是正厎。

○羣龍无首,這便是利牝馬者,為不利牡而却利牝。如西南得朋,東北喪朋,皆是无頭厎。又曰:卦之本體元是六龍,今變為隂,頭面雖變,渾身却只是龍體,一似无頭厎龍相似。

○廬陵歐陽氏曰:乾坤之用九用六,何謂也?曰:乾爻七九,坤爻八六,九六變而七變无為。易道占其變,故以其所占者名爻,不謂六爻皆九六也。及其筮也,七八常多而九六常少,有无九六者馬,此不可以不釋也。六十四卦皆然,特於乾坤言之,則餘可知耳。

○雲峰胡氏曰:卦主乎用,故先乾而不先坤,艮動者為主也。爻主乎用,故用九六而不用七,八變者為主也。乾見羣龍以知言,坤利永貞以行言,乾主知而坤主行也。要之,占固不用七八,然有六爻俱不變者,有六爻中一爻二爻不變者,亦未嘗不用七八。但遇七八常多,九六常少,多則以少為主,故嘗用九六。易,變易也,以變為主,故三百八十四爻皆用九六。

【原文】乾卦䷀彖传: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本義》:彖即文王所繫之辭,傳者孔子所以釋經之辭也。後凡言傳者放此。

○此專以天道明乾義,又析元亨利貞為四德以發明之,而此一節首釋元義也。大哉,嘆辭。元,大也,始也。乾元,天德之大始,故萬物之生皆資之以為始也。又為四德之首,而貫乎天德之始終,故曰統天。

《或問》:贊易之贊,

○朱子曰:稱述其事,如大哉乾元之類是贊。又曰:凡彖辭、象辭皆押韻。

○乾者,萬物之始,對坤而言,天地之道也。元者,萬物之始,對亨利貞而言,四時之序也。錯綜求之,其義乃盡。

○乾元只是天之性,不是兩箇物事。如人之精神,豈可謂人自是人,精神自是精神?萬物資始與資之深、資於事父以事君之資,皆訓取字。

○乾元統天,蓋天只是以形體而言,乾元即天之所以為天者也,猶言性統形耳。

○元者,用之端,而亨利貞之理具焉。至於為亨、為利、為貞,則亦元之為耳,此元之所以包四德也。若分而言之,則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其體用固有在矣。以用言則元為主,以體言則貞為主。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那元字便是生物之仁,資始是得其氣,資生是成其形。到得亨便是他彰著,利便是結聚,貞便是收歛。收歛既无形迹,又須復生。至如夜半子時,此物雖存,猶未動在。到寅卯便生,己午便著,申酉便結,亥子丑便寔,及至寅又生。他這箇只管運轉,一歲有一歲之運,一月有一月之運,一日有一日之運,一時有一時之運。雖一息之微,亦有四箇段子恁地運轉。又曰:元亨利貞无斷處,貞了又元。今日子時前,便是昨日亥時。物有夏利冬生,厎是到這裏方感得生氣,他自有箇小小元亨利貞。

○節齋蔡氏曰:彖者,斷也。卦之辭,卦之斷也。凡言彖曰者,又釋彖之義也。

○雙湖胡氏曰:彖傳乃孔子贊文王卦辭,然多自發明已意,以解伏羲卦,不盡同於文王。如乾卦辭,文王只作占辭,孔子自作四德。又其間多說卦變,此卦自某卦來,皆孔子所自發。文王間亦有之,而不如孔子之多。

毅齋沈氏曰:資始者,氣之始;資生者,形之始。故皆謂之元,而有施受唱和之分,故以乾坤相配。

○建安丘氏曰:以四德言,雖有元亨利貞之分,而其所以无間斷者,亦惟一元之運行有所統攝也。

○蘭氏廷瑞曰:乾元者,天陽一元之氣,亦如人之有元氣也。人知萬物之生於地,而不知天以乾元之氣為之始;亦如人之生於母,而不知資始于父母之元氣也。始之於未生之前,生之于有始之後。

【原文】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施,始䜴反,卦内皆同】。

《本義》:此釋乾之亨也。

○程子曰:雲行雨施,是乾之亨處。

○誠齋楊氏曰:彖言元利貞,而獨不言亨者,蓋雲行雨施,即氣之亨也。品物流形,即形之亨也。

【原文】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本義》:始即元也,終謂貞也。不終則无始,不貞則无以為元也。此言聖人大明乾道之終始,則見卦之六位各以時成,而乘此六陽以行天道,是乃聖人之元亨也。

○朱子曰:乾四德,元最重,其次貞亦重,以明終始之義。非元則无以生,非貞則无以終,非終則无以為始,不始則不能成終,如此循環无窮,此所謂大明終始也。又曰:終始即四德也,始則元,終則貞,蓋不終則无以為始,不貞則无以為元,六爻之位由此而立耳。以時成者,言各以其時而成,如潛、見、飛、躍皆以時耳,然皆四德之流行也。初九、九二之半即所謂元,九二之半與九三即所謂亨,九四與九五之半即所謂利,九五之半與上九即所謂貞。蓋聖人大明乾道之終始,故見六位各以時成,乘此六爻之時以當天運,而四德之所以終而復始,應變而不窮也。又曰:天人一理,人之動乃天之運也,然以私意而動,則人而不天矣。惟其潛、見、飛、躍各得其時,則是以人當天也。不曰當天而曰御天,以見遲速進退之在我耳。又曰:時乘六龍以御天,六龍只是六爻,龍只是譬喻。明此六爻之義,潛、見、飛、躍,以時而動,便是乘六龍,便是御天。聖人便是天,天便是聖人。

清江張氏曰:以上下之定位言之,謂之六位;以陽氣之變化言之,謂之六龍。

○開封耿氏曰:統天言乾之體,御天言乾之用。統如身之統四體,御如心之御五官。

○建安丘氏曰:聖人體乾之元亨,而以終始言之,何也?蓋以重卦言之,乾下三爻元亨也,而九三為下乾之終;乾上三爻利貞也,而九四為上乾之始。故九四曰乾道乃革,此以先言終,後言始也。終始之間,功用密庸,陽變而隂,春夏變而秋冬,此正是造化過接處,故聖人必大明之,以成贊化之功也。

○雲峰胡氏曰:天有十二時,隂陽各司其半,以成四時,故爻位亦以六而成一爻。有一爻之位,則各有一爻之時。六位時成,泛指易六虚言;時乘六龍,專指乾六畫言。三百八十四爻只是一時字,故夫子首於乾彖?之坤,止說行乾,兼說知行。大明是知,御天是行。

【原文】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

《本義》: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大和,隂陽會合沖和之氣也。各正者,得於有生之初;保合者,全於已生之後。此言乾道變化,无所不利,而萬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以釋利貞之義也。

○朱子曰:乾道變化,似是再說元亨。變化字且只大概恁地說,不比繫辭所說厎子細。各正性命,他每元亨時雖正了,然未成形質,到這裏方成。如那百縠堅寔了,方喚做正性命。乾道是統說。厎四德,是說他做出來。厎,大率天地是那有形了重濁。厎,乾坤是他性情。其寔乾道、天德互換一般。乾道又言深得些子。又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是䢷一草一木,各得其理。變化是箇混全厎。

○問: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如昨日是夏,今日立秋為變,到那全然天凉,没一些熱時,是化否?曰:然。又曰:如此等字,自是難說。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固是如此。然又曰:化而裁之謂之變,則化又是漸。蓋化如正月一日,漸漸化至三十日,至二月一日,則是正月變為二月矣。然既變則又化,是化長而變短。此等字須當通看乃好。

○大哉乾元,是說天道流行;各正性命,是說人得這道理做。䢷性命處,卻不是正說性,如天命之謂性。孟子道性善,便是就人身上說性。易之所言,却是說天人相接處。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總只是一箇理。此理處處相渾淪,如一粒粟生為苗,苗便生花,花便結寔,又成粟,還復本形。一德有百粒,每粒箇箇完全,又將這百粒去種,又各成百粒,生生只管不已。初間只是這一粒分去物,物各有理,縂只是一箇理。

○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聖人於乾卦?此兩句最好。人之所以為人,物之所以為物,都是正箇性命,保合得箇和氣。性命,便是當初合下分付;厎保合,便是有箇皮殻包裹在裏。

○保合大和,即是保合此生理也。天地氤氲,乃天地保合以生物之理。造化不息,及其萬物化生之後,則萬物各自保合其生理;不保合,則無物矣。

○問保合大和乃利貞。曰:天之生物,莫不各有軀殻,如人之有體果,寔之有皮核,有箇軀殼保合以全之。能保合,則真性常存,生生不窮。如一粒之粟,外面有箇殻以裹之,方其?一萌芽之始,是物之元也;及其抽枝長葉,則是物之亨;到得生寔欲熟未熟之際,此便是利。及其既寔而堅,便是貞矣。

仁為四德之首,而智則能成始而成終,猶元為四德之長。然元不生于无,而生於貞。蓋天地之化,不翕聚則不能?散也。仁智交際之間,乃萬化之機軸。此理循環不窮,脗合無間,不貞則無以為元也。

○開封耿氏曰:乾道所以變化者,隂陽而已。各正性命者,隂陽之定分。保合大和者,隂陽之沖氣。

○雲峰胡氏曰:以二氣之分言,則變者萬物之出機,元亨是也。化者萬物之入機,利貞是也。以一氣之運言,則變者其漸,化者其成。先言品物流形,後言各正性命。物有此形,即有此性,皆天所命也。謂之各正,則命之禀也,乃性之所以一定而不易。謂之保合,則性之存也,又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蓋大和者,隂陽會合沖和之氣,而乾元資始之理固在其中矣。以漸而變,是之謂和。

○瀘川毛氏曰:變化之餘,各正性命,收歛於冬也。歛之不固,則泄不以時。凡雨雪不應,水泉不收,愆陽伏隂,冬華春寔,皆天地之沴氣也。故歛之於冬者,萬物之所以止也。

【原文】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傳:卦下之【一无之字】辭為彖,夫子從而釋之,通謂之彖。彖者,言一卦之義。故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大哉乾元,贊乾元始萬物之道大也。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萬物資始乃統天,言元也。乾元統言天之道也。天道始萬物【一更有萬字】物資始於天也。雲行雨施,品物流形,言亨也。天道運行,生育萬物也。大明天道之終始,則見卦之六位,各以時成。卦之初終,乃天道終始。乘此六爻之時,乃天運也。以御天,謂以當天運。乾道變化,生育萬物,洪纎高下,各以其類,各正性命也。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保合大和乃利貞,保謂常存,合謂常和。保合大和,是以利且貞也。天地之道,常久而不已者,保合大和也。天為萬物之祖,王為萬邦之宗。乾道首出庶物而萬彚亨,君道尊臨天位而四海從。王者體天之道,則萬國咸寧也。

○程子曰:大明終始,人能大明乾之終始,便知六位時成,却時乘六龍以當天事。

○朱子曰:伊川語録中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說得太深,无捉摸處。易傳其手筆只云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人曰: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易傳只此兩處說仁,說得極平寔,學者當精看此等處。

○問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曰:元是初?生出來,生後方會通,通後方始向成。利者物之遂,方是六七分;到貞處,方是十分成,此偏言也。然?生中已其後許多道理,此專言也。惻隱是仁之端,羞惡是義之端,辭讓是禮之端,是非是智之端。若无惻隱,便多没下許多。到羞惡也是仁,?在羞惡上;到辭讓也是仁,?在辭讓上;到是非也,?在是非上。又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元者,天地生物之端倪也。元者生意,在亨則生意之長,在利則生意之遂,在貞則生意之成。若言仁,便是這意思。仁本生意,生意則惻隱之心也。苟傷著這生意,則惻隱之心便。?若羞惡,也是仁去那義上;?若辭讓,也是仁去那禮上;?若是非,也是仁去那智上。?若不仁之人,安得更有禮、義、智?又曰:元只是初。厎便是如木之萌,如草之芽。其在人,如惻然有隱,初來厎意思便是。所以程子謂看雞雏可以觀仁,為是那嫩小厎,便有仁厎意思在。若能知得所謂元之元,元之亨,元之利,元之貞,上面一箇元字,便是包那四箇;下面元字,則是偏言則一事者。須要知得所謂元之元、亨之元、利之元、貞之元者,蓋見得此,則知得所謂只是一,固也。若以一歲之體言之,則春便是元。然所謂首夏清和,便是亨之元;孟秋之月,便是利之元;到那初冬十月,便是貞之元也。只是初厎意思便是。

○四德之元,猶五帝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此段只於易元者善之長與論語言仁處看。若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則貞又包四者。周易一書,只說一箇利,則利又大也。

○專言仁,則包三者;言仁義,則又管攝禮智二者。如知之寔,知斯二者;禮之寔,節文斯二者是也。

○問:程易說大明天道之終始,則見卦之六位各以時成。不知是說聖人明之耶?抑說乾道明之耶?曰:此處說得鶻。但遺書有一段明說云:人能明天道終始,則見卦爻六位皆以時成。以此語證之,可見大明者,指人能明之也。

○問:首出庶物,萬國咸寜,恐盡是聖人事。伊川分作乾道、君道,如何?曰:乾道變化至乃利貞,是天;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是聖人。

○東萊呂氏曰:乾之六位,自古自今,随在随足,何嘗不成?但人不能明乾之終始,故自見其不成,其寔六位元不曾損壞也。苟大明乾之終始,則事事物物中六位歷然森列,應時俱成,更无漸次。

《本義》:聖人在上,高出於物,猶乾道之變化也。萬國各得其所而咸寧,猶萬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此言聖人之利貞也。蓋嘗統而論之,元者物之始生,亨者物之暢茂,利則向於實也,貞則實之成也。實之既成,則其根蔕脱落,可復種而生矣。此四德之所以循環而无端也。然而四者之間,生氣流行,初无間斷,此元之所以包四德而統天也。其以聖人而言,則孔子之意,蓋以此卦為聖人得天位,行天道,而致太平之占也。雖其文義有非文王之舊者,然讀者各以其意求之,則並行而不悖也。坤卦放此。

○朱子曰:首出庶物,須是聰明睿智高出庶物之上,以君天下,方得萬國咸寧。禮記云: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也。須聰明睿智皆過於天下之人,方可臨得他。又曰:這卦大槩是說䢷聖人得位厎。若使聖人在下,亦自有箇元亨利貞。如首出庶物,不必在上方如此。如孔子出類拔萃,便是首出庶物;著書立言,澤及後世,便是萬國咸寧。

○元亨,繼之者善也,陽也;利貞,成之者性也,隂也。

○元是未通厎亨,利是收未成厎,貞是已成厎。譬如春夏秋冬,冬夏便是隂陽極處,其間春秋便是過接處。

○乾之四德,元譬之,則人之首也。首足之運動,則有亨厎意思。利則配之胸臟,貞則元氣之所藏也。又曰:以五臓配之,尤明白。肝属木,木便是元;心属火,火便是亨;肺属金,金便是利;腎属水,水便是貞。

○元亨利貞,只就物上看,亦分明。所以有此物,便有此氣;所以有此氣,便有此理。故易傳只說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不說氣,只說物者,言物則氣與理皆在其中。伊川所說四句,自動不得,只為遂字、成字說不盡,故某略添字說盡。

○元亨利貞譬諸穀,可見穀之生,萌芽是元,苖是亨,穟是利,成寔是貞。穀之寔又復能生,循環无窮。又曰:梅蘂初生為元,開花為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物生為元,長為亨,成而未全為利,成熟為貞。

○仁義禮智似一箇包子,裏面合下都具了,一理渾然,非有先後。元亨利貞便是如此,不是說道有元之時,有亨之時。

○元亨利貞,其?見有次序,仁義禮智在裏面,自有次序。到?見時,随感而動,却无次序。又曰:?時无次第,生時有次第。

○問:孟子言仁義禮智,義在第二;易以義為利,却成在第三。曰:禮是陽,故曰亨。謂之仁義禮智,猶東西南北;所謂元亨利貞,猶東南西北。一箇是對說,一箇是從一邊說。

○四德取貞配冬者,以其固也。孟子以知斯二者弗去為智之寔。弗去之說,乃貞固之意。彼知亦配冬也。又曰:貞於五常為智。孟子曰知斯二者勿去是也。既知,又曰弗去,有兩義。又文言訓正固,又於四時為冬,冬有始終之義。王氏亦云:腎有兩,龜蛇亦兩,所以朔易亦猶貞也。

○元亨利貞,性也。生長收藏,情也。以元生,以亨長,以利收,以貞藏者,心也。仁義禮智,性也。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以仁愛,以義惡,以禮讓,以智知者,心也。性者,心之理也。情者,心之用也。心者,性情之主也。

○建安丘氏曰:此聖人體乾之利貞也。元首者,君之象也。聖人出乎其類,足以有臨於天下,然後萬國咸厎輯寧也。

○雲峰胡氏曰:文王本從卜筮上說,夫子則從義理上說。故曰大曰始,以贊乾之元;曰終曰始,以見乾貞下起元。其釋元亨而曰:終始者,終貞也。不貞无以為元,此四德之所以循環而无窮也。其釋利貞又曰:首出,首元也。非元无以為貞,此又元之所以包四德而統天也。其在聖人,則得天位,行天道,而致太平之占。蓋乘六龍是得天位,御天是行天道,萬國咸寧是致太平也。彖傳主義理,亦曷嘗不可推之卜筮哉!

【原文】乾卦䷀象传: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傳:卦下象,解一卦之象,爻下象,解一爻之象,諸卦皆取象以為法。乾道覆育之象至大,非聖人莫能體,欲人皆可取法也,故取其行健而已。至健固足以見天道也,君子以自彊不息,法天行之健也。《本義》:象者,卦之上下兩象,及兩象之六爻,周公所繫之辭也。

○天,乾卦之象也,凡重卦皆取重義,此獨不然者,天一而已,但言天行,則見其一日一周,而明日又一周,若重複之象,非至健不能也。君子法之,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剛,則自強而不息矣。

○朱子曰:乾卦有兩乾,是兩天也,昨日行,一天也,今日行,又一天也,其寔一天而行健不已,此所以為天行健也。

○天惟健故不息,不可把不息做健。

○問:健足以形容乾否?曰:可。伊川曰:健而无息之謂乾,蓋自人而言,固有一時之健,有一日之健,惟无息乃天之德。

○乾乾不息者體,日往月來,寒往暑來者用,有體則有用,有用則有體,不可分先後說。

○問天運不息,君子以自強不息。曰:非是說天運不息,自家去趕,遂也要學他如此不息,只是常存得此心,則天理常行,而周流不息矣。

○安定胡氏曰:天者乾之形,乾者天之用,天形蒼然,南極入地下三十六度,北極出地上三十六度,狀如倚杵,其用則一晝一夜行九十餘萬里。人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之間,天已行八十餘里。人一晝一夜有萬三千六百餘息,故天行九十餘萬里。天之行健可知,故君子法之以自強不息云。

○廣平游氏曰:至誠无息,天行健也,若文王之德之純是也。未能无息而不息者,君子之自強也,若顔子三月不違仁是也。

○建安丘氏曰:自強者,體下乾之象;不息者,體重乾之象。

○雲峰胡氏曰:上經四卦,乾曰天行,坤曰地勢,坎曰水洊至,離曰明兩作,先體而後用也。下經四卦,震曰洊雷,艮曰兼山,巽曰随風,兑曰麗澤,先用而後體也。乾坤不言重,異於六子也。稱健不稱乾,異於坤也。然乾雖不言重,而言天行,則一日一周,明日又一周,而重之義已見於行之一字。自強所以為天德之剛,或以人欲害之,則息矣。

雙湖胡氏曰:夫子六十四卦大象,自釋伏羲一卦兩體之象。象皆夫子所自取,文王、周公所未嘗有,故與卦爻之辭絶不相關。六十四卦皆著一以字,以者,所以體易而用之也。即一以字,示萬世學者用易之方,不可不察也】。

【原文】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傳:陽氣在下,君子處微,未可用也。

《本義》:陽謂九,下謂濳。

○朱子曰:濳龍兩字是初九之象,勿用兩字是告占者之辭。孔子作小象,又釋其所以為濳龍者,以其在下也。諸爻皆如此,推測自分明。

○進齋徐氏曰:陽釋龍字,下釋濳字。在下故濳,濳故勿用。

雙湖胡氏曰:小象於乾曰陽在下也,於坤曰隂始凝也。隂陽之稱始此,蓋以六十四卦隂陽之初爻,即太極所生兩儀之一,以為諸卦通例。隂陽之名一立,而動静、健順、剛柔、奇偶、小大、尊卑、變化、進退、往來之稱,亦由是而著矣。

○雲峰胡氏曰:夫子於乾、坤初爻掲隂陽二字,以明易之大義。乾初曰陽在下,坤初曰隂始凝,扶陽抑隂之意,己見於言辭之表】。

【原文】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傳:見于地上,德化及物,其施已普也。

○朱子曰:九二君德已著,至九五然後得其位耳。

○厚齋馮氏曰:龍在田則雨澤膏潤之象,故曰德施普也。

○盤澗董氏曰:九二在下而云德施普者,如日方升,雖未中天,而其光已無所不被矣。

○雲峰胡氏曰:小象提出一德字,見九二之所謂大人者,以德言,非以位言也。

○山齋易氏曰:初之陽在下者,陽氣濳伏而未出於地。二之德施普者,陽氣著見於地而普及於物。此二爻地道也。

【原文】象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復,芳服反。本亦作覆】。

傳:進退動息,必以道也。

《本義》:反復,重複踐行之意。

○程子曰:反復,道也。言終日乾乾往來,皆由於道也。二位在二體之中,可進而上,可退而下,故言反復。

○進齋徐氏曰:反復往來,必由乎道,動循天理,雖危而安也。

○廣平游氏曰:釋終日乾乾行事之時,而曰反復道,何也?盖君子之行事,雖汲汲皇皇,而易簡之理未嘗離也,亦行其所无事而已。九三在下體之上,將離人而天矣,故有反復道之象。若夫聖人作而萬物覩,則天德之所為,確乎其能事而己矣。雖有為而未嘗為,反復不容言矣。

【原文】或躍在淵,進无咎也,

傳:量可而進,【一有也字】適其時則无咎也,【一无也字】

《本義》:可以進而不必進也,

徂來石氏曰:爻辭但云或躍无咎,夫子加進字以斷其疑也。

【原文】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造,徂早反】。

傳:大人之為聖人,【一无人字】之事也。

雲峰胡氏曰:二之施,以德言。五之造,兼德與位言。有其德,无其位,不敢作禮樂,即所謂造也。

《本義》:造,猶作也。

進齋徐氏曰:大人造者,聖人作也。龍以飛而在天,猶大人以作而居位。大人釋龍字,造釋飛字。

【原文】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傳:盈則變,有悔也。

進齋徐氏曰:盈謂陽極,不可久謂隂生。以盈釋亢字,不可久釋有悔字。人知其不可久,而防于未亢之先,則有悔者无悔矣。

雲峰胡氏曰:乾上九陽之盈,盈則必消,故不可久。坤上六隂之虚,虚則必息,故稱龍焉。

【原文】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傳:用九,天德也。天德陽剛,復用剛而好先,則過矣。

東萊呂氏曰:乾者,萬物之首,非有心於首萬物也。雖為首,而寔未嘗為首也。老子竊窺无首之義,而曰:後其身而身先,居其後乃所以致其先。跡雖不為首,心寔為首也。觀此可知老、易公私之辨】。

《本義》:言陽剛不可為物先,故六陽皆變而吉。

○天行以下,先儒謂之大象。濳龍以下,先儒謂之小象。後放此。

○朱子曰:乾為萬物之始,故天下之物无不資之以始。但其六爻有時而皆變,故有羣龍无首之象。而君子體之,則當謙恭卑順,不敢為天下先耳。非謂天德不可為首也,又非謂乾不為首也。乾不為首,則萬物何所資始而誰為首乎?

○進齋徐氏曰:六爻皆用九,則乾變之。坤九者,剛健之極,天之德也。天德不可為首,指卦變言,即坤无首之義,非謂乾剛有所不足也。善用九者,物極必變,剛而能柔,不為物先,用坤道也。

雲峰胡氏曰:經言无首,傳言不可為首,為人之用九者言也。易存乎用,用易存乎人。

【资料录入】:丁不二

【初次点校】:訾翠芬

【再次点校】:暂无

【负责版主】:待申请

【点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二十八册經部二十二(文渊阁版)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