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下经】第60卦-节卦䷻水泽节卦(兑下坎上)-[清]沈起元撰《周易孔义集说•卷十六》

[清]沈起元|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60卦-节卦䷻水泽节卦(兑下坎上)

【周易下经】第60卦-节卦䷻水泽节卦(兑下坎上)-(清)沈起元撰《周易孔義集說•卷十六》

周易孔義集說卷十六

光禄寺卿沈起元撰

下經

䷻【兑下坎上】

中爻震艮。

節,亨,苦節不可貞。彖傳: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王輔嗣曰:為節過苦,則物不能堪,无說而行險。過中而為節,則道窮也。

○孔仲逹曰:節者,制度之名,節止之義。制事有節,其道乃亨。坎剛居上,兑柔處下,是剛柔分也。剛柔分,男女别,節之大義也。二五以剛居中,為制之主,所以得節。節不違中,所以得亨。此以二體及二五剛中,釋所以為節得亨之義。

○石守道曰:坎陽在上,兑隂在下,亦如為君、為父、為長者在上,為臣、為子、為少者在下。聖人制節謹度,莫大於人倫,故得節之義。

○《程傳》:事既有節,則能致亨。節至於苦,不可固序以為常也。内兑外坎,說以行險也。五居尊,當位也。以節,主節者也。處得中正,則節而能通,過則苦矣。

《本義》:節,有限而止也。澤上有水,其容有限,故為節。當位中正,指五。又坎為通。

○郭白雲曰:天下之理,

過則有節,不及无節也。過而不知節,則傷害隨之。節无傷害,是以亨也。節之過,與无節同,非亨之道。

○朱漢上曰:凡物過則苦,味之過正,形之過勞,心之過思,皆曰苦。苦則違性情之正。人情易則行,險則止,以說行險,雖止不失其和。

○王童溪曰:節物者,无其位則不能行,无其道則不可久。九五:有其位,中正有其道。

○張紫巖曰:順人情以行所難行,曰行險;以身先之,曰當位;度吾身之可行者於天下,曰中正。中正則可久,而其道合天下之情,故通度起黄鐘之律。坎上為制度。

○沈守約曰:節,救渙之弊也。時之所以叛離渙散,必其綱紀法度之盡隳也。節以止之,使下有法守,而上有道揆,所以救其弊。坎藏一而在上,豐其源而嗇出,不傷財象。兑為澤而在下,澤及下而民說,不害民象。

○趙復齋曰:内卦陽盛,隂為之節;外卦隂盛,陽為之節。昧者困於物,通者皆實理,喜怒哀樂,發无不中,其為節也,不亦優乎?當其可中正而已。天地之節,播隂陽五行於四時,是故陽復於子,長於己,而隂節之。隂遇於午,極於亥,而陽節之。歷有章蔀紀元,歲有春夏秋冬,月有晦朔弦望,日有晨昏晝夜,何莫非節。節,止也,所以止不中不正,而歸於中正也。竹有節,故幹聳。水有節,故盈科而進。制者,謂以此制民之情。度者,謂以此為法則。先王之禮經盡之。

○馮厚齋曰:以坎節兑,坎為法律象也。陽富為財,隂虚為民,隂陽雖相節,而三隂三陽仍在,陽不傷,隂不害也。

○李隆山曰:以坎乘兑,坎水得兑澤而止,故為節。

○趙汴水曰:物无節,其生也不遂。事无節,其用也不通。節有必亨之理。

○李蒙齋曰:節之義近於嚴峻,是行險也。以說道行之,甘節是也。坤之六五,節之成坎,是太隂而節以少陽,冬之有春之象。乾之九三,節之成兑,是太陽而節以少隂,夏之有秋也。人欲无窮,苟非節以制度,則傷財害民,故愛人必先於節用。

○胡雲峯曰:月有中氣,有節氣,節則適中,故可通行於天下。

○錢啓新曰:坎欲流,以兑而有所主。兑為主,坎常不失其流。五得中,非其一於流而无止,又非一於止而不流,是以亨。

:三隂三陽之卦共二十,而言剛柔分者止噬嗑,與此卦隂陽各半之說,似與本卦卦義无涉。

初九,不出戶庭,无咎。

象傳:不出戶庭,知通塞也。

《程傳》:當節之初,戒之不出戶庭,則无咎。然君子貞而不諒,通則行,塞則止,故象明之曰知通塞也。

○張子見塞於九二,故不出。

《本義》:戶庭,戶外之庭。陽剛得正,居節之初,未可以行,能節而止。

邱行可曰:初四雖有應,然陽爻蔽塞,一不可出。四為坎體,應則入於坎窞,二不可出。剛在下而无位,三不可出。

○馮縉雲曰:初則二蔽之,二則无蔽之者。二猶戶,三猶門,四猶路。

○朱漢上曰:初九、六四,正應往來,故曰通。九二近而不相得,窒其所行,故曰塞。變成坎,坎水為知,故知通塞。動有險,故不出戶庭,乃无咎。不出而處,不語而默,雖有正應,不說也,是之謂節。

○王童溪曰:此囘居陋巷之時也。

○項平甫曰:初在兑下,兑為戶,闔戶之時不可出也。

○趙汴水曰:六爻莫外於上,莫内於初,猶之宫室,初為房奥庭除,深居密處不與外接,此隱約之士。

○胡雙湖曰:前陽爻為戶,隂爻為門。同人初、隨初、明夷四皆隂爻在前,稱門節。初戶庭前有九二,二門庭前有六三也。九二一爻横於初九之前,有戶閉而不通象。又前有名山大川之險,艮又止其前,故初、二皆有不出象。

○徐天章曰:戶以節人之出入,澤以節水之出入,故初不出而无咎。

○唐凝菴曰:節之所以異於習坎者,惟下一爻塞乎兑底,所以節坎之流耳。初在兑,正不當通而當塞之時。

○吳敬齋曰:節兼通塞言,猶艮兼行止言也。初九知塞而兼言知通者,見其非一於止也。二失時極,則但知塞而不知通矣。

:知通塞云者,因九二之失時而兼及之,兩傳緊相呼應。

九二:不出門庭,凶。

象傳:不出門庭,凶,失時極也。

蘇子瞻曰:水之始至,澤當塞而不當通;既至,當通而不當寒。故初九以不出為无咎,言當塞也;九二以不出為凶,言當通也。

○《程傳》:剛中之質,而處隂不正,居說失剛,承柔近邪。不出門庭,謂不從於五不正之節也。失德失時,是以凶。

○張紫巖曰:方節之時,上有建中之君,九二以剛在臣位中,才健而不肯任事,容悦取媚,不恤國家大計者。艮為門庭,艮止為不出。互震,震主動,當動而止,故曰失時。

○項平甫曰:二為互,震為門,闢戶之時,當其可動,不可不出。張禹、李勣謹密不言,而覆漢、唐之祚,凶孰大焉。

張南軒曰:處節之道,要知時識變。處顔子之世,不可為禹、稷之事;當禹、稷之位,不可守顔子之節。

○吳草廬曰:九二以敵應不相與,故不出。

○胡雲峯曰:初九於時當止,位雖有應,止非失時。九二於時當行,位雖无應,行非干時。故節而止者易,節而通者難。

○龍麟洲曰:二雖震動體,而前艮為止,又前為坎險,是雖有疎通之象,而不能出。

○華霞峯曰:初正兑底,所以止坎之流,故在初宜塞。二剛中之水,與坎五合為流通矣,故在二宜通。:九二剛中,非柔退者,震戶方開,前无壅隔,雖互艮在前,何至有不出之象?蓋亦以剛則能自守,中則可自信,所以當節之時,知節之當守,而不知節之貴通。又爻變為水雷,屯屯難守,固以兑之少女,乘班如之馬矢,不字之貞,為不出門庭之象也。周公警之以凶,為大臣不任事者之戒。孔子歎其失時,亦明其未為失德歟!

六三:不節若,則嗟若,无咎。

象傳:不節之嗟,又誰咎也?

張子:處非其位,失節也。然能嗟其不節,有補過之心,則亦无咎。若武帝下罪已之詔,而天下大悦。

○李元達曰:臨之六三,失臨之道,而既憂之。節之六三,失節之道,而嗟若。皆得无咎。易以補過為善也。

○鄭東谷曰:進乘二陽,處澤之溢,過乎中而不節者,三也。

○馮厚齋曰:畫有穴而决之象,此不能節者。

○蔡節齋曰:六故不能節,三故能嗟。

○趙汴水曰:節以剛為主,三能嗟其不節,則知悔。知悔則有節,誰將咎之?

○胡雙湖曰:以澤節水,其成卦正在六三一爻。今自爻觀之,坎水自溢出於兑澤之上,非三之所能節者,故有不節象。兑口開,又有嗟若象。

○吳草廬曰:又誰咎也?同人與節釋經文,言誰得而咎,已解三經文無无咎字,乃夫子自言其无所歸咎也。

○龍麟洲曰:居兑說之極,兼震動之體,不能節者。然又兼艮止,則非終不節者。

:爻言无咎,例非貶辭。輔嗣作无所歸咎者,殊非易例。爻雖以隂不中正而有不節之象,而震動則知懼,艮止則能節,所以有嗟若之象。爻變為乾,乾以知險,卦變為需,健而不陷,所以无咎。

六四:安節,亨。

象傳:安節之言,承上道也。

《程傳》:順承九五剛中正之道,是以中正為節也。以隂居隂,安於正也。下應於初,水上溢為无節,就下有節也。四安於節,故能致亨。節以安為善,四能安節之義非一象,獨舉其重者,上承九五中正之道以為節,足以亨矣。

○項平甫曰:六四順受九五之節而得其亨,亨自上為之,故曰承上道也,此所謂制數度也。

○王童溪曰:節而勉強,非可久之道。九五中正為節之主,四以柔正上承,剛柔相濟,以成制節之功,非有所勉強也,故曰安。

○趙汴水曰:九五以當位而節六四之柔,六四以當位而承九五之道,承上之云,明四能安於五之節也。

○胡雙湖曰:四最先受節者,順正故安。

○胡雲峯曰:六四水澤之交,水於此自然受節。

九五,甘節,吉,往有尚。

象傳:甘節之吉,居位中也。

王輔嗣曰:為節之主,不失其中,不傷財,不害民之謂也。節之不苦,非甘而何?

《程傳》所謂當位以節,中正以通者也。在已則安行,在人則說從,節之甘美,其吉可知。以此而行,其功大矣,故可嘉尚。

○朱子甘與苦對,甘節與禮之用和為貴相似。

○郭白雲曰:安節,自安而已,人未必安。甘節,則人已皆不以為苦。

○項平甫曰:九五得中為甘,甘者,五行之中味也。

○趙汴水曰:甘受和,和者,節味之偏而適其中。行之以甘,人不吾病,而事以成。

○胡雲峯曰:他爻之節,節其在我者。九五當位以節,節天下者也。節天下而天下甘之,所謂中正以通。五本坤體,又居中,故有甘象。在臨之三,則我求說於人,故无攸利。在節之五,則人自說於我,故行有尚。

○唐凝菴曰:兑為止水而撰震,坎為流水而撰艮,止中有行,流中有止,五二相尚,彼此適中,併二之塞而為甘。一卦之節,皆通為甘,為往有尚。

○錢啓新曰:往謂通之以節天下。

○觀彖居中,有由中之義。水之由中而出者,其味甘也。

上六:苦節,貞凶,悔亡。

象傳:苦節貞凶,其道窮也。

干令升曰:彖稱苦節不可貞,在此爻也。

孔仲達曰:節極過中,以至於苦。

○呂藍田曰:用過乎節,物所不堪,守是不變,物窮必乖,故貞凶。然禮奢寜儉,未害於義。

○張子處險之極,故曰苦節,道雖窮而悔亡。

○木義雖有悔,而終得亡之。

○沈守約曰:居外无位,唯守一介之節,為自苦難行之行,以修其身,可以无悔。然非通人達士,可與立制議者也。

○項平甫曰:上六苦節之極,貞而不變,以此施於當世,其道則凶。乃若其心,則信正而行,不以為苦,故曰悔亡。古之苦節之士,蹈禍敗而不悔者多矣。

○王氏湘鄉曰:甘節,良臣也;苦節,忠臣也。君子不得已而為之,以為常則凶矣。然殺身成仁,亦无後悔。

○趙汴水曰:節以求通,節至於苦,非可繼之道。我術已窮,何以使人之通?凶之下言悔亡,與大過上六凶之下言无咎,其義相近。

○胡雲峯曰:苦節之悔,猶勝不節之嗟。

○胡雙湖曰:二至五似離,有炎上作苦象。

○俞石澗曰:凶,以其過於中也;悔亡,以其正也。

○陸庸成曰:觀下卦通塞二字,上卦甘苦二字,可以知節道矣。通處味甘,塞處味苦。塞極必潰,故三受焉;甘失反苦,故上受焉。

○高忠憲曰:雖凶而悔亡,雖苦而實節。

○華霞峯曰:天下有時值其窮,不得不苦其節者。聖人著不可貞之義於彖辭,所以貴通人之節;設貞凶悔亡之教於爻,所以明固窮之操。

:此爻《程傳》悔則凶亡之說,殊不可從。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