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下艮上】
中爻坎震。
傅氏云:賁,古斑字,文章貌。
賁,亨,小利有攸往。彖傳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荀慈明曰:隂來居乾之中,文飾剛道,交與中和,故亨。分乾之二,居坤之上,上飾柔道,兼據二隂,故小利有攸往矣。
○孔仲達曰:文明,離也。以止,艮也。用此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
○蘇子瞻曰:剛不得柔以濟之,則不能亨。柔不附剛,則不能有所往。故柔之文剛,剛者所以亨也。剛之文柔,小者所以利往也。易有剛柔往來,上下相易之說,而最著于賁。學者推其所從變,曰泰變為賁,此大惑也。一卦之變為六十三,豈獨為賁哉?徒知泰之為賁,又烏知賁之不為泰乎?
○《程傳》:山者,草木百物所聚,下有火則照其上,草木品彚,皆被光彩,有賁飾象。物有飾而後能亨,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有實而加飾,則可以亨。賁飾之道,非能增其實也,但加之文彩耳。事由文而顯盛,故小利有攸往。往者,加進也。理必有對待,有質則有文,一不獨立,二則為文,非知道者,孰能識之?離在内,故曰柔來。艮在上,故曰剛上。非自下體而上也。天文,謂日月星辰之錯列,寒暑隂陽之代變,以察四時之遷改,人文人理之倫序。
○《本義》:柔來文剛,陽得隂助,而離明于内,故為亨。以其剛上文柔,而艮止于外,故小利有攸往。剛柔之交,自然之文,故曰天文。先儒說天文上當有剛柔交錯四字,理或然也。
○項平甫曰:賁亨,謂内卦也。小利有攸往,謂外卦也。凡卦之德,以内卦為主事,外卦為發用。古人之於文,不敢一日離也。因其羞惡辭讓之節,而為之文以飾之。其交也以禮,其合也以義。百拜而飲,三辭而受,六禮而婚,所以飾其情而養其恥也。荀子不知而以為偽,晏子不知而以為勞,戰國之君以為迀濶,西晉之士以為鄙吝,獨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以為此奉天命之變,成人倫之化,不可以一日无也。觀賁之六爻,无一爻凶咎者,聖人之貴文若此。
○朱漢上曰:以天文言之,无非剛柔交錯,象物成列,光耀離合。日,陽也,而為離;月,隂也,而為坎。以人文言之,父子、君臣、夫婦、朋友、長幼,五者剛柔交錯,粲然成文,天理也,非人為也。上下、内外、尊卑、貴賤,其文明而不亂,各當其分而止矣。文明以止,則禍亂不生,災害不作。
○王秋山曰:文盛則實必衰。小利有攸往者,謂不可太過以滅其質也。
○吴草廬曰:麗于物而其燄炎熱者,有體之火;未麗于物而其氣温暖者,无體之火。山下有火,山腹之内有此无體之火也。書曰:賁若草木。温暖之氣能長養萬物,草木暢茂,賁然有光,故為賁。
○俞石澗曰:文貴乎明,不明則无别;又貴乎止,不止則流。
○梁孟敬曰:朝廷文之以儀制而亨焉,賓主文之以禮貌而亨焉,家人文之以倫序而亨焉。推之事物,凡有質者,无不待于文也。
○何玄子曰:離本明,艮亦光明,兩者合而相賁,故為賁。剛為質,柔為文,柔來文剛,本先立矣,而文行焉,故亨。分剛上而文柔,非以剛為文也。剛居上而柔始得成其文,不然,无質之文非文也。
○高忠憲曰:離明艮止,文明内藴,天然本色,不雜外飾,故為賁。
○觀彖:離,柔也,宜在外而居内,是柔來文剛。又卦畫六二之柔,來文初、三之剛也。艮,剛也,宜在内而居外,是剛上文柔。又卦畫上九之剛,上文四、五之柔也。時變者,如春夏之敷華,柔來文剛也;秋冬之成實,剛上文柔也。化成者,如禮樂之明備,文明之功也;性命之各得,以止之效也。
按:凡在内卦曰來,外卦曰往,不可謂卦中升降,尤不可謂自他卦往來也。此言分者,以内卦為主,以剛爻為本也。
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象傳:舍車而徒,義弗乘也。
王輔嗣曰:在賁之初,以剛處下,居于无位,棄于不義,安夫徒步,以從其志。
○崔氏憬曰:剛柔相交,以成飾義者也。今棄二比,故曰舍車。四乘于剛,艮止其應,初全其義,故舍而徒,自飾其行,曰賁其趾。趾,初也。
○《程傳》:初九有剛明之德,而在下者也。无所施于天下,唯自賁飾其所行而已。趾取在下,而所以行也。君子守節處義,其行不苟,義或不當,則舍車輿而寜徒行,衆人之所羞,而君子以為賁也。初應四,正也;從二,非正也。舍二而從四,舍車而徒行也。
○朱漢上曰:二坎為輪車也,四震為大塗、為足,足趾行乎大塗,徒行也。六二非正應,義弗乘也。
○吴草廬曰:二之柔來飾初之剛,初不受飾,故舍二之車而自飾其趾。内飾于己,而不資外飾于人,剛正而明者能之。
○胡雙湖曰:前有互坎,初未入坎體,故有舍車徒行象。
○胡雲峯曰:君子行義,必于在下之時,發足之初觀之。
○來矣鮮曰:舍車而徒,即賁其趾也。變艮止而又止,舍象。升乎車者,必在上方可乘,初在坎下,无乘之理,故有舍坎車而從震趾象。
六二:賁其須。
象傳:賁其須,與上興也。
王輔嗣曰:得其位而无應,三亦无應,俱无應而比焉。近而相得者,須之為物,上附者也,故賁其須。
○侯行果曰:自三至上,有頤之象。二在頤下,須也。上承于三,與之同德,可相與而興起也。
○朱漢上曰:二三剛柔相賁,文不虚生。須生於頤,須所以賁其頤也。
○項平甫曰:六二主内卦之文者也。内卦以文為文,須之麗于身,最為虚文也。然陽氣不盛,不足以賁其須,則須與陽同其盛也,故曰與上興。
○鄭東谷曰:二以一柔而處二陽之間,二陽皆賴其賁。然隂柔而貳其所賁,則非義矣。與上興,謂賁三也。初已應四,二不必賁之三,則上无其應,二所當賁也。
○吴草廬曰:須之美者,生而美也。六二柔麗乎中正,固有其美,如須之美,非有待于外物而賁者。然隂柔不能自動,必附麗乎陽,如須雖有美,必附麗于頤也。
○態梅邊曰:柔不能自立,得剛而後立。下不能自興,得上而後興。按:此乃柔來文剛之爻也。初舍之,故賁三。
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
象傳: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盧氏曰:有離之文以自飾,故曰賁如。有坎之水以自潤,故曰濡如。體剛得正,故永貞吉。
○《程傳》:三處文明之極,與二四相賁,賁之盛也。光彩潤澤,故云濡如。與二四非正應,相比而成賁,故戒以永貞則吉。
○鄭東谷曰:隂之交賁,易以陵乘乎陽,故告之。
○胡雲峯曰:互坎有濡義,亦有䧟義。濡首濡尾,濡而䧟者也。九三非不貞也,能永其貞,則二隂與我為潤澤之濡,我與彼不為䧟溺之濡矣。
按胡氏說與盧氏、程氏稍異。玩傳終莫之陵句,胡氏說正可備參。
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
象傳:六四當位,疑也。匪寇婚媾,終无尤也。
崔氏憬曰:以其守正待應,故終无尤。
○李氏鼎祚曰:坎為盜,故疑當位。乘三應初遠陽,故曰當位疑也。
○孔仲達曰:以其當位,得與初應,但礙于三,故遲疑也。若不當位,則與初非應,何須致疑。
○張子六四以柔居隂,性為艮止,志潔行堅,終无尤也。
○張紫巖曰:四潔白其德以自守,初自下從之,猶馬疾馳。初、四皆未受飾質之美者,四以柔居柔,抱道守静,始以乘剛而疑,終以志同道行而无尤。互坎為白馬,剛阻為寇。艮變巽為皤如,初本乾體為馬。
○項平甫曰:三當賁道之隆,四當賁道之變,故下三爻皆以文為賁。自四以上屬艮,艮為篤實而主白,故上三爻皆以白為賁。姚小彭氏曰:商人尚白,戎事乘翰,翰與皤皆白色也。
○沈守約曰:初遠,三比疑,三塞路。
○潘天錫曰:初、四正應,始雖疑慮,終必得合,復何尤哉!
○梁孟敬曰:六四在離明之外,為艮止之始,乃賁之極盛,而當返質之時也,故云賁如皤如。
○華霞峯曰:賁如也,而曰皤如,猶舍車而徒,而曰賁趾也,以道義為賁者也。
按:初來應四,亦有剛上文柔之意。又婚媾之道,陽求隂,隂不當求陽。况四守正,艮止則白馬翰如,自指初而言。初之舍車而徒應,四之志專矣。初德簡素,故為翰如。寇者,四自疑也。三匪寇,四在坎中,故疑變為重。離寇疑釋而婚媾合,故曰終无尤。易傳凡言疑者,非實象也,與屯六二不同。
六二:賁于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象傳:六五之吉,有喜也。
荀慈明曰:艮山、震林,山林之間,賁飾丘林,以為園圃,隱士之象。五體中履和,勤賢之主,尊道之君也。
○虞仲翔曰:艮為山,故稱丘,木果曰園。六五動成巽,巽為帛、為繩,艮手持,故束帛。
○石守道曰:居賁之時,須一隂一陽,交相賁飾。六五下无應,與比于上九。上九居卦外无位之地,丘園象。
○《程傳》:五雖居位,獲賁于外比之賢。
○《本義》:束帛,薄物。戔戔,淺小之意。
○郭白雲曰:六五為賁之主,及于丘園,聖人不遐遺之義也。賁之盛大,无過于得賢及遠,為國之休光。
○趙復齋曰:六五賁上,聘于隱者。上九賁五,來受聘命。
○梁孟敬曰:居至尊之位,宜徵集丘園之賢,以共成文明之治。隂性吝嗇,然賢人不以幣帛為悦。六五虚中待賢,則幣帛雖微,而賢者亦進矣。
○何玄子曰:丘園指上,此與蠱卦上體艮同。蠱上九不事王侯,則此上九為山林之賢无疑矣。束帛戔戔,其跡似吝,因卦體文明以止,特取此以見敦本尚實之意。儀文雖薄,然孚契真儒,挽回末俗之機,實在于是,故終與上九合志而吉。
按:此爻五為君位,无丘園自賁之理。卦以剛柔交錯為賁,故有應。以應為賁,初與四也。无應則以比為賁,二比三,故曰賁其須,與上興也。五比上,故賁于丘園。上九為剛上文柔之爻,則上之賁五,乃卦義所在,非五之賁上,乃五受上之賁也。禮聘高賢之說不可易,凡傳言有喜有慶者,皆取隂陽相合之義,此自主五上相合也。
上九:白賁,无咎。
象傳:白賁,无咎,上得志也。
王輔嗣曰:處飾之終,飾終反素而无患,憂得志也。
○孔仲達曰:守志任真,得其本性,居上得志。
○《程傳》:得志者,在上而文柔,成賁之功。六五之君,又受其賁,故雖居无位之地,而實尸賁之功。
○楊龜山曰:賁,无色。色,色者也。白賁,受色者也。上九賁之極,剛止乎上,有其質而文明麗之,故无咎而得志。
○趙復齋曰:艮止故静,貞文之極,得白乃所以為賁。
○項平甫曰:六二柔來而文剛,主内卦之文者也。内卦以文為文,上九分剛上而文柔,主外卦之文者也。外卦以質為文,故曰白賁无咎。白本非所以賁也,然文自質始,白故在衆采之先。文之既盛,必以質終,則白又在衆采之後。是則白者,賁之所成終而成始也。以艮之白成賁之終,得遂其篤實之志。
○李隆山曰:雜卦賁,无色也。其白賁之謂乎?卦以賁飾為義,而諸爻所以相賁,大率皆清修潔白,而非浮靡之事。至上九白賁,則凡世間之色,无可觀矣。
○王秋山曰:上九止文之流于終,終則反而質矣。故賁道成而无弊,无弊故无咎。得志,志在成賁也。
○何玄子日:子不云乎,質有餘者不受飾。賁非君子之所樂也,故終之以白賁。白指上九,其所賁者四五。曰白者,以假象言。艮止之終,全體无文之賁,即文明以止之止字也。惟上九以白色下賁乎二柔,故四得之而為皤如,五得之而為束帛,而下卦之文明者,亦得之而有所砥。文極必幣,有艮之篤實以敦厚其終,則不至于弊,何咎之有?
○華霞峯曰:得志,得文明以止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