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下巽上】
中爻震艮。
馮縉雲曰:繼兌之後,人情說豫,則開舒放肆,而亂所由生,渙所以為散也。
○華霞峯曰:說而後散,所謂泮渙之渙也,此渙字好。渙者離也,纔一轉便成渙散之象,此渙字不好,却相因。人情到舒散時自好,停一會便精神散漫,積久便分崩離析,只一條路上來。
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彖傳: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王輔嗣曰:二以剛來居内,而不窮于險;四以柔得位乎外,而與上同。内剛而无險困之難,外順而无違逆之乖,是以亨。
○孔仲達曰:渙之為義,人心離散。大德之人,能于此時建功立德,解難釋險,所以為亨。至于建立宗廟,德合神人,可濟大難。大難既散,當以止道而柔集之,故曰利貞。
○薛氏温其曰:二以身入險,四則輔君任事,上下同志,厥事乃濟。李晟入險,陸贄輔后二爻之象。
○《程傳》:剛來而處得其中,柔得正位于外,而巽順于五,乃上同也。上巽,木也;下坎,水,大川也。木在水上,乘木之象,涉則有濟難之功。
○朱子:王乃在中,是指廟中言,王指九五言。
○朱漢上曰:上為宗廟,艮為門闕。五王位,九五有入自門闕至宗廟之象。
○楊元素曰:當渙之時,何以御之?王者宅中而正位,託天地宗廟之靈,以固民之離心,故曰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
○張紫巖曰:剛來二句,言乾坤剛柔之變。乾陽下來,坤柔上進,上下之情,其孚若一,渙有不亨者哉!乘木有功,坎以巽濟,必取乘木,譬人君躬行仁德于上,虚心拱已,坐收渙散之功,為有功云。
○王童溪曰:利貞者,九五正位于上,利以正道,奔走天下之羣才,而成渙功。彖傳不及利貞,疑有逸文,于中孚可見。
○李隆山曰:萃因民之聚,立廟以堅其歸向之心。渙憂民之散,立廟以收拾其蕩析之心,皆所以統攝人心而堅凝之也。
○馮厚齋曰:剛來不窮,即需剛健不陷、義不困窮之意。
○鄭東谷曰:方其渙也,孰為君,孰為臣,至于有廟,則王位乎中而上下定矣。萃假有廟,萃之所有也。此假有廟,渙之所宜也。
○張南軒曰:收天下之心,莫若立宗廟而正王位。王乃在中,所謂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也。
○王秋山曰:剛來坎中,在他時為陷于險,此則坎已渙,故來而不窮。木乘風而順行于水上,是涉大川而有功,此亦言渙之所以亨也。
○胡雙湖曰:卦有因民渙散而聚之意,假廟是也。又有渙天下患難意,涉川是也。爻則全以渙為美事,不可一例觀之。
○俞石澗曰:渙有巽風解凍而渙然氷釋之象。坎為加憂人之氣,憂則結,喜則散,憂患渙散而亨通,故亨。
○梁孟敬曰:有散必有合,散所當散而合所當合,乃亨之道也。
○錢啟新曰:渙亨在二四同功,二來險中,以同風散主爻,遂有震起而无坎陷。四得位于外,惟剛中之五是同,何險不為流散?渙所以亨。
○合訂傳,以剛來柔往釋卦名,以不窮上同釋亨義。王假有廟,取九五在中之義。在字釋假字,中字釋廟字。乃字對二與四言,二四往來,五乃在中也。
按:剛來二句,夫子以坎巽主爻言也。王乃在中,乘木有功,皆以卦象釋卦辭。必以中字作中正之中,作中心之中,誠如朱子所議,非彖傳《本義》也。但易象皆假象王在中正位之意也。乘木用巽風,以散坎難也。認作祭祀涉川者,得无又失之泥乎?
初六:用拯馬壯,吉。
象傳:初六之吉,順也。
《程傳》:居渙之始,不云渙者,離散之勢,辨之宜早,方始而拯之,則不至于渙。馬謂二,二有剛中之才,初陰柔順,兩皆无應,親比相求,初託于剛中之才,以拯其渙,如得壯馬以致遠,故吉。拯渙于始,為力則易,時之順也。
○張子處險之下,故必用拯,无應于上,順比九二之剛,拯而馬壯,其吉宜矣。
○朱漢上曰:坎為美脊之馬,互震為作足馬之壯者。
○王童溪曰:渙散之初,則時未至于渙也。當此之時,順此之勢,而亟救之,則用拯之道得矣。
按傳言初六,以時位言也。順主順時之說為優。
九二:渙奔其机,悔亡。【机音几】。
象傳:渙奔其机,得願也。
虞仲翔曰:震為奔,坎為棘,為轎輮,震為足,輮木有足,艮肱憑之,机象。
○張子奮于險中,進而之前,則難解悔亡,故曰奔其机。
○徐進齋曰:机,物之可憑以為安者,五象也。當渙之時,唯五為能拯天下之渙而已,奔之則得所依矣,故失位之悔亡。奔,速辭。
○楊誠齋曰:九二以剛中之才,當險難之世,大臣之位,逢九五剛明中正謙巽之君,奔而赴之,與之濟難,得其志願,何悔之有?机,君所憑也。
○沈守約曰:失位居險,不无悔也。五雖非應,剛中同德,去危即安,不窮于險,得其志願,是以悔亡。五居巽中,巽為木,而居于中正,机象。坎變為坤,行險而順,得所奔者也。卦變為觀,机,尊者所憑,可觀而仰也。
○趙汴水曰:奔,疾趨也。古者尊者憑几以坐,卑者拱而立于二言。机指九五,猶不敢言天子而言乘輿也。若近比于初,何以奔為?
○胡雙湖曰:初取馬壯為吉,是貴其去險也。二在險中,曰奔其机,豈非欲其速奔出險乎?机指巽木,同德相逢,九五是也。
○俞石澗曰:剛中互震,有動而出險之道。
按:此爻諸說不一。以初六為机,始于王輔嗣。夫二比初,不得言奔;坎下陷,不得言机。二就初,是甘沈淪于險下也。以二為机,九為奔,始于朱子。夫入險為安,何渙之有?九已居二,何奔之有?以六四為机者,說尤支離。何元子以二為机,而謂奔出其机,雖得出險之意,但奔有奔赴,未可為奔去,自以奔五者為允。
六三:渙其躬,无悔。
象傳:渙其躬,志在外也。
孔仲達曰:渙之為義,内險外安。六三内不比二,而外應上九,是不固所守,而能散其躬,故得无悔。
○呂藍田曰:六三獨應上九,挺身出羣,雖未離險,志己在外,故得无悔。
○《本義》:隂柔而不中正,有私于已之象。然居得陽位,志在濟時,能散其私,以得无悔。大率此上四爻,皆因渙以濟渙者也。
○王童溪曰:上九渙其血,去逖出,无咎,謂其能遠害也。六三與之居相應之地,其亦慕上之為乎?无悔宜矣。
○項平甫曰:自三至五成艮,艮為躬。
○李隆山曰:三居坎上,近接乎巽,坎水得風而散,巽木得水而通,故能渙散其身,出險自无悔吝。
○沈守約曰:身,伸也。躬,屈也。能屈身以渙志者也,是以无悔。盖外巽以濟内險,所以為渙。坎變為巽,則險濟矣。
○趙復齋曰:志在上應二,无復險難之散,躬實為之。
○易山齋曰:三四為人位,在外體者人也,在内體者已也。三在内體,故為渙其躬。
○陳隆山曰:己私散則為善,三之躬、四之羣、上之血是也。夫人不能自脱于險者,有我而已。六三雖不中正,而高出坎險之上,于是釋然消散其有我之私,而志在于外,自然无悔矣。
○王秋山曰:渙之六爻,唯三有應,必渙其躬,不為坎陷,後能與上聚,而无渙散之悔。
○胡雲峯曰:三居風水相渙之間,己私消釋,氷泮風休,故无悔。
○黃陶菴曰:外指天下言,唯躬之渙,所以能濟天下之險;唯志在天下之渙,所以有躬之渙也。
○高忠憲曰:人之志,内見一身,遂難外通。六三應上,志在濟時,渙其有我之私,而无悔矣。
按:渙其躬者,不有其躬也。陰柔不中正,而得此象者,惟其有互震之體,接巽風之散,上應陽剛,得正人之援,故能不為陷陽之隂,而以其身上同四、五,為拯險之身,无悔宜矣。
六四,渙其羣,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
象傳:渙其羣,元吉,光大也。
胡安定曰:天下之渙,起于衆心乖離,人自為羣。六四上同九五,而下无私應,居陰得正,是大臣秉大公之道,使天下之黨盡散,則天下之心不至于乖散,而兼得以萃聚,故得盡善。
○《本義》:散其小羣以成大羣,使所散者聚而若丘。
○語錄:當人心渙散之時,各相朋黨,不能混一,唯六四能渙小人之私羣,成天下之公道,此所以元吉。
○徐進齋曰:羣,同類。丘,聚之高。夷,等夷。四與初、三,皆柔類而等夷者也。柔進居四,散其同類之私羣,而上聚于五,故元吉。渙,下聚上,渙有丘也。匪夷所思,非二柔思慮之所及也。
○丘行可曰:九五下連二爻,為互艮丘也。
○項平甫曰:渙其羣,渙之始也。渙有丘,渙之終也。義各不同,故兩言渙以别之。
○張紫巖曰:四為腹心之臣,居尊功,崇朋類,絶思道,以光大。艮為光大。
○沈守約曰:巽變為乾,風行天上,布宣化令,渙有丘象。
○趙復齋曰:上附九五,不連初三,則二之難益解。
○李蒙齋曰:隂道以喪朋為正,近不比三,遠不應初。
○胡雲峯曰:渙惟此爻大善而吉,盖初二、三上皆不正,六四得隂柔之正,能輔君以濟渙者。
○錢啟新曰:四有上同,无下昵,渙其羣象。渙為水之散,丘為山之聚,不見四之有羣,惟見五之為丘。渙有丘象,坎在下為心,巽深入,故又言所思。
○何玄子曰:巽為解險之主,四為巽卦之主,卦之所以成渙者在此。一爻變乾,具陽剛之德,故能光明正大如此。
○潘去華曰:羣不渙,則心皆散而无所聚。二隂等夷,皆知羣之為羣,而不知羣之當渙。知羣之當渙,而豈知渙之為聚。
按:此爻彖所謂得位而上同者也。惟上是同,必散其朋,為風之主,互震之極,動而散之,渙其羣象。互艮之中,渙有丘象,初順二而三應上,匪夷所思也。
九五:渙汗其大號,渙王居,无咎。
象傳:王居无咎,正位也。
九家易曰:謂五宣布號令,百姓被澤,若汗之出身,不還反也。坎水,汗象,陽稱大。
○王輔嗣曰:處尊履正,居巽之中,能散汗大號,以盪險阨者也。為渙之主,惟王居之,乃得无咎。
○胡安定曰:汗者,膚腠之所出,出則宣滯愈疾。九五居尊,能出其號令,布其德澤,宣天下壅滯,發天下堙鬱,使天下之人皆信于上,所以居位而无咎。
○石守道曰:渙王居无咎者,渙除險難之後,非皇極之君不能居正位也。
○蘇子瞻曰:渙然之中,不知孰臣孰主,至于有廟,天下始知主之所在,故曰渙王居。
○張子:正位凝命,廓然以王道自居,乃无咎。
○朱子:聖人說一汗字為象,不為无意。盖人君之號令,當出于人君之中心,由中而外,由近而遠,雖至幽至遠之處,无不被而及之,猶人身之汗出于中,而浹于四體也。
○朱漢上曰:巽為號,陽為大渙。時民思其主王正位,則渙散者知所歸矣。
○王童溪曰:渙而再言之者,汗其大號,取其散,所以欲渙也。王居正位,取其正,所以合渙也。
○張紫巖曰:互艮為門闕,艮止為居。
○鄭合沙曰:人之一身,陽主氣,隂主形,元氣蒸而為汗,流而為血。二陽散于外,故言汗言血。二隂分于中,故言躬言羣。
○胡雙湖曰:艮體有身之象,汗自身出。
○俞石澗曰:彖言王假有廟,此言王居,盖相發也。
○錢啟新曰:四渙曰羣,上渙曰血,所渙者險體。五渙曰汗,坎為心,五二通為一心。凡大命令之下,以散則為和風,以潤則為甘雨,如人之汗從心而液,遍一身之皮毛爪甲,无不霑透。
按:渙王居,遵孔傳正位解,則非散其居積也。盖上言渙取散義,下言渙卦時也。
上九:渙其血,去逖出,无咎。
象傳:渙其血,遠害也。
王輔嗣曰:逖,遠也。最遠于害,不近侵克,散其憂傷,遠出者也,誰咎之哉?
○王介甫曰:六三以柔乘剛在内,困于有難之地,隂之傷也,故曰血。上九應之,則與之俱傷矣。去而逖出,則遠害矣。
○張子上:若係三害不可免,能絶棄隂類,遠出其難,則可免咎。
○朱漢上曰:先儒讀渙其血作一句,去逖出作一句,以象考之,當從先儒。一本作去惕出,然象曰遠害,當從逖矣。
○王童溪曰:上九以陽剛之才,當渙散之終,禍難既散,脱然處无用之地,所謂功成而身退也。
○項平甫曰:血與出韵叶,卦唯上九去險最遠,故其辭如此。散其汗以去滯鬱,散其血以遠傷害,上三爻皆以巽渙坎者也,故汗與血皆指坎言之。二居險中為汗,汗,心液也。三居險極為血,血,外傷也。
○張葆光曰:巽為風,應乎六三之坎。坎為血卦,風之與血常相為用,渙而運之則榮,結而聚之則為害。
○俞石澗曰:渙諸爻唯三與上應,然三可以應上,上不可以應三。在險中者貴乎出險,在險外者戒乎入險。三賴陽剛之援,故不可不應上。上而應三,則又入乎坎,而有傷害矣。
○郝京山曰:坎為血,渙血則坎氣消盡矣。下懲險應,陽剛決絶,巽風高舉,出不内顧,故去而遠出,以避害也。
○錢啟新曰:去不復來,逖不復近,出不復入,其于坎血遠而又遠,何咎之有?
周易孔義集說卷十五
<經部,易類,周易孔義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