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孔義集說卷二十
光祿寺卿沈起元撰
文言傳
按文言字,
孔仲達云:謂釋二卦之經文。劉子珪云:依文而言其理。愚謂言乃書不盡言之言,指文、周之辭也。文者,文其言也。文附于質,以彖、象為質幹,而旁通發揮,如枝葉之分出,見易道之无窮也。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
九家易曰:陽合而為乾,衆善相繼,故曰嘉之會。
○《本義》: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仁,故于時為春,於人為仁,而衆善之長也。亨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故于時為夏,于人為禮,而衆美之會也。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于時為秋,于人為義,而得其分之和。貞者,生物之成。實理具備,隨在各足,故于時為冬,于人為智,而為衆事之幹。幹,木之身,而枝葉所依以立者也。
○語類:義截然不可犯,似不和。分别後,萬物各止其所,却是和。不和生於不義,義則无不和,和則无不利矣。貞者,事之幹。知是那默運事變的,所以為事之幹。貞字之義,須連正固說,其義方全。
○元亨利貞,理有此四段,氣有此四段。理即在氣中,兩者不曾相離,有是氣則理便具。
○此四句說天德之自然,下體仁四句說人事之當然。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
李鼎祚曰:天運四時以生成萬物,君法五常以教化于人。元為善長,故能體仁,仁主春,生東方木也。亨為嘉會,足以合禮,禮主夏,長南方火也。利為物宜,足以和義,義主秋,成西方金也。貞為事幹,以配于智,智主冬,藏北方水也。
○《本義》:以仁為體,則无一物不在所愛之中,故足以長人。嘉其所會,則无不合禮,使物各得其所利,則義无不和。貞固者,知正之所在而固守之,所謂知而弗去者也,故足以為事之幹。
○語類:欲其所會之美,當美其所會。蓋其尊卑、大小、厚薄、親疎相接之禮,各有節文,无不中節,所會皆美,所以能合于禮。
○胡雲峰曰:禮者仁之著,智者義之藏。
○觀彖:仁者德之大,而禮則顯諸仁;義者用之宜,而知則藏諸用。
按:元、亨、利、貞之四德,夫子從天地氣機上推到人身内之仁、義、禮、知,使人知仁、義、禮、知四字並非聖人憑空杜撰,乃天道自然所具。且其理並不在懸虚渺茫之域,即在氣機出入消息處,形形色色上具有此仁、義、禮、知之象。而體道之聖人,亦即體此天道之元、亨、利、貞以為仁、義、禮、知也。是夫子於此揭出仁、義、禮、知之根源,以示萬世,為歷聖所未發者。且天地間夏之所長,即春之所生;秋之所成,冬之所藏,亦即是春之所生。元之貫乎亨、利、貞,于此可驗;則仁之貫乎禮、義、知,亦于此可驗。所以夫子言為仁之功,即在克己復禮,明禮之即仁也。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本義》:非君子之至健,无以行此,故曰乾元亨利貞。此第一節。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呂藍田曰:不易乎世,與孔子所謂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之易同。不成乎名,與博學而無所成名同。
○《本義》:龍德,聖人之德也,在下,故隱犬。抵,乾卦六爻,皆以聖人明之,有隱顯而无淺深。
○馮行可曰:世不可易,故雖遯去而何憾?名不可成,故非之而何損?故皆无悶也。
○來矣鮮曰:事有快樂于心者,則奮然而行之,忘食忘憂之類是也。事有拂逆于心者,則順適而安之,伐木絶糧之類是也。憂樂皆无與于已,而安于所遇。
○合訂樂,如伊尹樂堯、舜之道,為之孜孜不厭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陸象山曰:言行之信謹,二之所以成己者也。善世而不伐,二之所以成物者也。彼其所謂信謹者,乃其所以不伐者也。閑邪存其誠,存諸己者也。德博而化,德之及乎物者也。彼其所以閑而存者,乃其所博而化者也。
○張紫巖曰:一則潛,二則見,為言行。上下皆陽為閑邪,一在中為存誠,二地位為善世、為博,二隂為不伐。
○項平甫曰:稱中正者,二事也。二五為中,隂陽當位為正。稱正中者,一事也。但取其正得中位,非以當位言也。兩言君德,明非君位也。
○李隆山曰:乾畫一實則誠,坤畫一虚則敬,故乾九二言誠,坤六二言敬。誠敬二字,始于庖犧心畫,而實天地自然之理也。
○何玄子曰:道止于中,中寓于庸。
○合訂庸言之信五句,總詮一中字。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韓康伯曰:居下體之上,在上體之下,知終知至,故不驕不憂。
○孔仲達曰:九三所以終日乾乾者,欲進益道德,修營功業,故終日乾乾匪懈也。進德則知至將進也,修業則知終存義也。九三一爻,欲進知幾也,欲退存義也。處進退之時,可進則進,可退則退,兩意並行。
○程子曰:修其言辭,正為立己之誠意。
○蘇子瞻曰:乾進退之決在三,可往而往其幾,可止而止其義。
○朱子曰:忠信修辭,且大綱說所以進德修業之道。知至知終,則又詳其始終工夫之序。知至則知道之所止,至之乃行矣,而驗其所知也。知終則見道之極致,乃力行而期至于所歸宿之地也。知至至之者,言此心所知者,心真箇到那所知田地,雖行未到而心已到,故其精微幾密一齊在此,故曰可與幾。知終終之者,既知到極處,便力行到極處,此真實現于行事,故天下義理都无走失,故曰可與存義。
○鄭東谷曰:將至上體,知至也;居下體之終,知終也。至則至之,見幾而作也;終則終之,惟義所在也。以是居上,心末嘗驕;以是居下,心未嘗憂。
○俞石澗曰:德與忠信皆主于心者,業與辭皆見于事者,事已成謂之業。修者,業未成則修而成之也;居,則業已成而居之也。修,謂修省;誠,即忠信;立,謂不為私意所汨撓也。
○蔡虚齋曰:忠信所以進德,每應一件事,俱著一箇心為之主,唯心之所主者一于誠,則德之在内者進矣。而其于事也,又處置恰好,如其所言,則是誠有所歸宿安頓處,是之謂立誠,而業之見于外者修矣。
○九三居下之上,是亦有位其上者,則九三為在下位;亦有位其下者,則九三為在上位。
按:知至四句,註疏祇就卦體言進退,至程、朱跟上進德修業,洗發始精,然註疏亦不可廢。畢竟至字終字,原從卦體上來,與上位下位一例,非懸空說理,不根爻象也,故並存之。
九四曰或躍在淵,无咎,何謂也?子曰:上下无常,非為邪也;進退无恒,非離羣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无咎。
張舜文曰:上與進,釋躍字;下與退,釋在淵之義;无常无恒,釋或字之義;非為邪,非離羣,欲及時,釋无咎之義。
○張紫巖曰:四陽用事,萬物發生,君子體之,時安可失也。
○來矣鮮曰:在田者安于下,在天者安于上,有常者也;進而為飛,退而為見,有恒者也。九四之位,逼九五矣,以上進為常,則覬覦而心邪;以下退為常,則離羣而德孤。唯及時以進修,而不干時以行險,此其所以无咎也。
按:伊尹五就桀,五就湯,其得此爻意乎?以純粹之卦,同體龍德,故无常无恒,皆非有私意。于其問其欲及時,亦非干進之意,止為行道計。孔孟一生,汲汲皇皇,蓋以之耳。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虞仲翔曰:五動成離,日出照,萬物皆相見,故曰聖人作而萬物睹。
○孔仲達曰:因大人與衆物感應,故廣陳衆物相感應,以明聖人之作,而萬物瞻睹以結之也。
○《程傳》:本乎天者,日月星辰。本乎地者,蟲獸草木。
○張紫巖曰:水火以相制為用,有君臣交修之道。風雲以相感為用,有君臣遇合之道。聖人在上,如日在天,萬物畢照。凡以得聖臣為之輔,若水火風雲之流從耳。故上治則日月星辰得其序,下治則鳥獸草木順其性。天地之間,豈容有失其道理者哉?乾五備皇極數,水火金木之象具其中。
按此解本天二句,乃不與水流四句一例看,似得解《本義》。動物、植物,用邵子說。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荀慈明曰:在上故貴,失正故无位。上應三,三陽德正,故曰賢人。别體在下,故曰在下位。陽无應,故曰无輔。
○何氏妥曰:既非王位,則民不屬也。
○王介甫曰:上九不得九五天之中,故曰无位。下陽皆歸五,故曰无民。
○楊用修曰:吉凶悔吝生乎動,上九宜靜而動,故有悔。若順時不動,焉能有悔?孔子申之曰:動而有悔,言妄動則有悔耳。
此第二節。
潛龍勿用,下也。
何氏妥曰:此以人事明之,當帝舜耕漁之時,卑賤處下,未為時用,故云下
○《程傳》:此以下言乾之時勿用,以在下未可用也。
見龍在田時舍也。【舍,去聲】。
《程傳》:隨時而止也。
○項平甫曰:舍者,隨其所在而居焉,古語訓舍為置。【去聲】。龍本行天之物,不常在田,出潛之初,時寓于此,故曰時舍。潛則入而不出,舍則已出而未行,至九三乃可言行事也。
終日乾乾,行事也。
林次厓曰:事所當為之事,進德修業也。終日行其所當為之事,而不止息也。
或躍在淵,自試也。
俞石澗曰:試釋躍字,君子謹失時之戒,而自試其所學淺深也。
○谷拙菴曰:人見者淺,自見者真,必自家試之而後可決。
飛龍在天,上治也。
蘇明允曰:上治猶言盛治。
亢龍有悔,窮之災也。
《程傳》:窮,極而災至也。
○朱漢上曰:陽窮于九,隂窮于六,位窮于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上九窮不知變,窮之災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觀彖用九之上加以乾元者,元,首也。元統天而歸于貞,則終始无端而不可為首,即用九之義也。聖人所以首出庶物,无為而治者,此爾。
此第三節。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何氏妥曰:當十一月,陽氣雖動,猶在地中,故曰潛龍。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李氏鼎祚曰:陽氣上達于地,故曰在田。百草萌芽莩甲,故曰文明
○馮厚齋曰:文謂物之鮮榮,明謂化之光顯。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吳易齋曰:位者,時也。爻者,人也。位在兩體交接之處,時之行也。終日乾乾,人之與時偕行也。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
孔仲達曰:去下體入上體云革。
○俞石澗曰:革,變也。下乾以終,上乾方始,猶天道更端之時。
○林次厓曰:此道字輕看,猶云陽道隂道。
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張子三、四與二皆言所遇之時,至九五則是聖人極致處,不論時也。飛龍在天,況聖人之至,若天之不可階而升,故于此爻却說夫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全與天地一體。言乃位乎天德,蓋是成聖實到也。不言首出,所性不存焉,以此當聖人之成德。若由思慮勉勉而至者,止可言知,不可言位也,乃位則實在其所矣。不言帝王而言天德,位不足道也。
○張彦陵曰:雖有其位,苟无其德,可謂之位乎天位而已。
亢龍有悔,與時偕極。
《程傳》:時既極,則處時者亦極矣。
○朱漢上曰:消息盈虚,與時偕行則无悔,偕極則窮,故有悔也。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蘇子瞻曰:天以无首為則。
○張彦陵曰:不曰乾爻用九,而曰乾元用九,統六爻而歸之元也。亢而用變,正是貞之極而歸于元。乾之所為,終始相因而无首也,故曰乾元用九。可見乾道變化之則。
○谷拙侯曰:則者,有準而不過之意。用九者,有變而无常之意。天道不是變換,焉能使春夏秋冬各有其限?聖人不是變換,焉能使仁義禮智各有其節?用九正天之準則不過處,故曰乃見。
此第四節。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本義》:始則必亨,理勢然也。
○來矣鮮曰:始者元也,亨之者亦元也。
利貞者,性情也。
《本義》:收歛歸藏,乃見性情之實。
○俞石澗曰:性言其靜也,情言其動也。物之動極,至於收斂歸藏,復其本體之象,又將為來春動而發用之地,故曰利貞者,性情也。
○來矣鮮曰:帝出乎震,必齊乎巽,相見乎離。性者,百物具足之理;情者,百物出入之機。春生夏長,百物皆有性情,非必利貞而後見。但此時生意未足,實理未完,百物尚共同一性情。至秋冬各正,保合一物,各具一性情,故利貞者,即乾元之性情也,則利貞之未始不為元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程子曰:亭毒化育,皆利也。不有其功,常久而不已者,貞也。
○《本義》:始者,元而亨也。利天下者,利也。不言所利者,貞也。
○林次厓曰:上既即物之生長收藏以釋四德,此則歸其功於乾始而贊其大,即彖傳統天之說也。
○俞石澗曰:美即亨也,亨乃衆美之會也。
○來矣鮮曰:孔子於文言既分元亨利貞為四德矣,此又合而為一也。四德本一理,或分言之以盡其用,或合言之以著其體,其實一理而已,所以可分可合。按一能字,見亨利貞皆元之所為也。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孔仲達曰:六爻皆陽,是純粹也;純粹不雜,是精。
○項平甫曰:剛健中正,以奇畫言也;純粹精,以六畫言也。聖人以一奇立萬化之本,其體剛健,至專至一;其用中正,至當至平。復以六畫備一奇之變,自始至終,无時而不剛健;自進至退,无往而不中正。此所謂純粹精也。
○喬還一曰:剛者,元也;健者,亨也;中者,利也;正者,貞也。元亨利貞,實以體之剛健中正也。一爻之情,六爻之情也。
六爻發揮,旁通情也。
蘇子瞻曰:剛健中正,純粹精者,乾之大全也,卦也。及其散而有為,分裂四出,而各有得,則爻也。故曰:六爻發揮旁通,情也。以爻為情,則卦之為性明矣。
○來矣鮮曰:如初之潛,以至上之亢,凡事有萬殊,物有萬類,時有萬變,皆該括曲盡其情而无遺也。
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荀慈明曰:隂陽和均而得其正,故曰天下平。
○孔仲達曰:言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
○《程傳》:大哉,贊乾道之大也。以剛、健、中、正、純、粹六者形容乾道。精,謂六者之精極。以六爻發揮旁通,盡其情義。乘六爻之時,以當天運,則天之功用著矣。故見雲行雨施,隂陽敷暢,天下和平之道也。
此第五節。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為行之行,去聲。下二行,平聲】。
程子:未成,未著也。
○《本義》:成德,已成之德也。初九固成德,但其行未可見爾。
○吳草廬曰:隱而未見者,潛之象。行而未成,是以欲其勿用也。
○來矣鮮曰:未見者,厄於潛之時而未見也。未成者,因其厄而事業未成就也。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寛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程子:學聚問辨,進德也;寛居仁行,修業也。
○《本義》再言君德,深明九二之為大人也。
○林次厓曰:學聚問辨,是致知工夫;寛居,是把義理放在胸中,詳翫深味,使透徹貫串,乃居安資深時也。
○來矣鮮曰:之者,正中之理也。龍德正中,雖以爻言,然聖人之德,不過此中而已。蓋乾道剛健中正,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唯中庸不可能。苟非學聚問辨有此致知工夫,寛居仁行有此力行工夫,安能體此龍德之正中哉?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虞仲翔曰:以乾接乾,故重剛。位非二五,故不中也。
○孔仲達曰:上不在天,謂非五位。下不在田,謂非二位。居危之地,以乾乾夕惕,戒懼不息,得无咎也。
○吳草廬曰:九三居下乾之終,接上乾之始。九四居上乾之始,接下乾之終。故皆曰重剛。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孔仲達曰:三與四俱為人道,人下近於地,上遠於天。九三近二,正是人道。九四則上近於天,下遠於地,非人所處,故云中不在人。九三位卑近下,向上為難,危惕憂深。九四則陽德漸盛,去五彌近,前進稍易,故但疑惑,憂則淺也。
○張彦陵曰:疑非狐疑之疑,只是詳審耳。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孔仲達曰:與天地合其德,謂覆載也。與日月合其明,謂照臨也。與四時合其序,若賞以春夏,刑以秋冬之類也。與鬼神合其吉凶,如福善禍淫也。
○《本義》:人與天地鬼神本无二理,特蔽於有我之私,是以牿於形體而不能相通。大人无私,以道為體,曾何彼此先後之可言哉?先天不違,謂意之所為,默與道契。後天奉天,謂知理如是,奉而行之。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孔仲達曰:上九所以亢極有悔者,正由有此三事。若能三事備知,雖居上位,不至於亢也。進退據心,存亡據身,得喪據位。再稱聖人乎者,上為知進退存亡發文,下為不失其正發文,言聖人非但知進退存亡,又能不失其正也。
○《本義》:知其理勢如是,而處之以道,則不至於有悔矣,固非計私以避害者也。
○胡雲峯曰:陽極則剝,乾上則亢,中不可過也。知其時將過乎中,而處之不失其正,其唯聖人乎!貞者,正也,乾元之用所歸宿也。乾之四德始於元,至此又論聖人之體乾而歸於正,其意深矣。
○朱漢上曰:人固有知進退存亡者矣,其道詭於聖人,則未必得其正。不得其正,則與天地不相似。
此第六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