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共順乎承天而時行。
楊誠齋曰:有臣道,有臣節。臣道一於順,故欲柔欲靜,不順則為莽、卓。臣節病於順,故欲剛欲方,順則為張禹、胡廣。
○趙汴水曰:坤无乾以為始,孰開其端?先迷也。天先施而地後生,後得主也。先陽後隂,乃天地生生之常理。
○吳草廬曰:坤體中含乾陽,如人肺藏之藏氣,故曰至柔。然其氣機一動而闢之時,乾陽之氣直上而出,莫能禦之,故曰剛。剛即六二爻辭所謂直也。乾運轉不已,而坤體隤然不動,故曰至靜。然其生物之德,普徧四周,无處欠缺,故曰方。方即六二爻辭所謂方也。乾之九五,不徒剛健而能中正,故為乾元之大。坤之六三,不徒柔靜而能剛方,故為坤元之至。
○俞石澗曰:至柔而動也剛,申德合无疆之義。至靜而德方,釋貞義。後得主而有常,後順得常之謂。含萬物而化光,即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之謂。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即乃順承天之謂。
○何玄子曰:乾剛坤柔,定體也。坤固至柔矣,然乾之施一至坤,即能翕受而發生之。氣機一動,不可止遏屈撓,此又柔中之剛矣。乾動坤靜,定體也。坤固至靜矣,及其承乾之施,陶冶萬類,各有定形,不可移易,此又靜中之方矣。柔靜者,體也。剛方者,用也。
○合訂此一節,極贊坤之順乾,以申彖傳釋卦辭之意。不分釋四德者,坤之元亨利貞,即乾之元亨利貞也。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堅氷至。蓋言順也。
孔仲達曰:辨之不早。辨者,戒君父,防臣子之惡。蓋言順者,言順習隂惡之道,積微而不已,乃致此弑害。
○《程傳》:霜而至於氷,小惡而至於大,皆事勢之順長也。
○呂東萊曰:蓋言順也。此句尤可警。非心邪念,不可順養將去。若順將去,何所不至?懲治遏絶,正要人著力。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程傳》:直言其正也,方言其義也,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義以方其外,敬立而内直,義形而外方,敬義既立,其德盛矣,不期大而大矣,德不孤也,无所用而不周,无所施而不利,孰為疑乎。
○敬義夾持,直上達天,德自此。
○朱子曰:直是直上直下,胸中無纎毫委曲,方是割截方正,截然不可得而移易之意。
隂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
程子曰:天地日月一般,月之光乃日之光也。地中生物者,皆天氣也。雖无成而代有終,地之道也。
○俞石澗曰:既曰地道无成,而又曰代有終,何也?乾能始物,不能終物,坤繼其終而終之,此坤之所以為有終者,終乾之所未終也。
○蔡虚齋曰:弗敢成,即含章之道用於從王事者也。
○谷拙菴曰:爻言有終,此言代有終,則并其終亦非坤之所敢有也。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无咎无譽。蓋言謹也。
劉長民曰:坤其動也闢,應二之德;其靜也翕,應四之位。翕,閉也。是天地否閉之時,賢人乃隱,不可衒其才知也。
○易外初之霜,至四而成堅氷矣。坤之囊為堅氷所括矣,此坤之靜翕,以為廣生之時也。閉者,括囊之象。蓋重隂之始,天地不通,天地亦且括其囊,而況於賢人乎?月令:仲冬之月,毋發天地之房。房者,囊也。按此可知坤之六四,不可作近君之位看。蓋全坤皆臣道,六五之黄裳,亦臣也。六四之括囊,乃在下之賢人,故以儉德避難為貴。若作大臣,豈可以括囊為立朝之至道哉?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朱漢上曰:五動為坎,坎為通,有美在中而通於理也。正位而居坤體,不失為臣之道,黄裳也。
○趙復齋曰:中而不倚,故通,偏則滯矣。正五之中位,居坤之順體,此明六五之為純臣也。
○項平甫曰:四方之色,各有所偏。通於此者,必不通於彼;居中央,則无不通矣。是故土王四季,脾主四支也。黄中屬黄字,通理屬裳字,正位屬黄字,居體屬裳字,美在其中屬黄字,四支事業屬裳字。有黄中之德,則理可旁通;有正中之位,則體可安居。
○蔡伯靜曰:二五皆中,二居内卦之中,其發見於外者,不疑其所行而已。五,外卦之中,其施於外者,有事業之可觀。坤道之美,至此極矣。
○鄭東谷曰:象與文言,皆以黄為中,以裳為文、為美。蓋古之服制十二章,衣為繪,裳用繡。考工記:五采備為繡。裳備五采,與衣繪不同,故裳為至美,為至文,是以六五取象焉。
○胡雲峯曰:直内方外之君子,即黄中通理之君子。蓋敬以直内,則表裏如一,即所以為黄中;義以方外,則事皆合理,即所以為通理。
○吳草廬曰:黄中,黄色在中也。通,達也。理,身之膚腠。青白黑赤皆偏位,唯中央黄色為正位。體,下體。黄在中而外達於身之膚腠者,以正位之色為裳,而居於身之下體也。美在其中,謂黄中正位;暢於四支,謂通理居體。
○蔡虚齋曰:黄裳二字,分而言之,則黄為中,裳為順;合而言之,則惟中故順。存於中為中,形於外為順,理一而已。惟有黄中之德,故能以下體自居。
○易外乾之五,以位乎天德為吉;坤之五,以居乎地體為吉。
隂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无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黄。
干令升曰:未離隂類,故曰血。隂陽色雜,故稱玄黄。隂陽離則異氣,合則同功,君臣夫妻,其義一也。
○《本義》:疑,謂均敵而无小大之差也。玄黄,天地之正色,言隂陽皆傷也。
○俞石澗曰:血言玄黄,則天地雜類,而隂陽无别矣,故曰天地之雜也。然而天地定位於上下,其大分終不可易,故其終又分而言之,曰天玄而地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