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下离上】
中爻巽兌。
《程傳》:離,麗也,明也。取其隂麗于上下之陽,則為附麗之義;取其中虚,則為明義。離為火,火體虚,麗于物而明者也。
○朱子:水質隂而性本陽,火質陽而性本隂。水外暗而内明,以其根于陽也;火外明而内暗,以其根于隂也。
○郭兼山曰:人者,天地之合也。水為精,火為神。其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各有所麗焉。故合則渾,離則散。方其合也,氣聚而形成于有;方其離也,氣散而神合于无。是以離附物則生,去物則滅,聖人以是而知死生之說。
離,利貞,亨。畜牝牛吉。彖傳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王輔嗣曰:離之為卦,以柔為正,故必貞而後乃亨。柔處于内而履正中,牝之善也。外強而内順,牛之善也。離之為體,以柔順為主,故不可以畜剛猛之物,而吉于畜牝牛。
○《程傳》:牛之性順,牝又順之至也。畜牝牛,謂養其順德。
○楊龜山曰:火无常形,麗物而有形。盈天地間,未有无所麗而能有成者。重明,合二體言也。柔麗乎中正,以六二言也。柔不中則茹,不正則邪,故麗乎中正乃亨。
○郭兼山曰:成卦之本在二,二有牛象,而爻曰黄離元吉,又從可知也。
○朱漢上曰:離中之隂,即坤之隂。坤為牛,順也。六二以隂居隂,為牝牛,至順也。以剛正畜養之,而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
○李隆山曰:離中虚心之象,利貞則亨,畜牝牛則吉,此聖人敎人牧心之法。畜之為言,牧而止之之謂也。離之性上,若不能畜牝牛,則不免有炎上之患。
○項平甫曰:上卦為重明,下卦三爻皆麗乎正,故曰重明。以麗乎正句中加以字,如同人之文明以健,賁之文明以止,皆論上下兩卦之體也。日月麗乎天而成明,百穀草木麗乎上而成文,故離為文,又為明。
○張紫巖曰:明本于性,因而重之,緝熙光明之學也。或謂上下俱明,是不然。互坎為日月,互巽為百穀草木。
○邱行可曰:五為天位,日月麗乎天之象,此以氣麗氣;二居地位,百穀草木麗乎土之象,此以形麗形。
○趙汴水曰:人心无常,不能无所麗。重明繼作所麗皆正,而後道化可得而成。蓋化易于行,難于成。前聖明而正矣,繼之者或正而不明,或明而不正,則前行後廢,何成之有?
○胡雲峯曰:坎之明在内,以剛健而行之于外;離之明在外,當柔順以養之于中。況坎水潤下,愈下則陷,故以行為尚;離火炎上,愈上則焚,故以止為吉。
○梁孟敬曰:一隂居内,二陽在外,為之防閑,畜牝牛象。
○易外坎一剛為牝馬,離一柔為牝牛。牝馬、牝牛,皆心也。畜牝牛者,畜其心也;麗乎中者,畜之道也。日月麗乎天之正,心畜乎身之中,麗亦畜也。百穀草木相見乎離,而互巽則齊乎巽。
○觀彖或
疑牝牛坤象而離取之,坤反為牝馬,何也?曰:惟坤之非馬,故曰牝馬,取其順而能健;惟離之非牛,故曰牝牛,取其明而能順。
初九:履錯然,敬之,无咎。
象傳:履錯之敬,以辟咎也。
王酸棗曰:處萬物相見之初,履錯雜之時。
○蘇子瞻曰:六爻以相附麗為事,火性炎上,故下當附上。初九附六二,以柔附剛者,寧倨而无諂;以剛附柔者,寧敬而无瀆。
○趙復齋曰:柔承剛,所履錯然。初九出而遇之能敬,則隂陽合德,動與物交,皆天理也。日出而作,故發此象。
○王童溪曰:諂則失已,非下承上之道;慢則失人,非剛接柔之道。初之敬者,所以解諂與慢之咎也。初九之所以能敬者,以正故也。
○張紫巖曰:離初,禮所始行也。初以剛陽居離,明先用能行禮于離。
○項平甫曰:相麗之初,未論求福,且欲避咎。
○沈守約曰:變為艮,艮為徑路。艮,止也,知其當止而止之,敬之象。
○馮時行曰:日方出,人夙興之晨,履錯然,動之始。于其始而加敬,則終必吉。禍福幾微,每萌于初動之時,故戒其初。
○易外履者,禮也。錯然者,離之文章也。離有文章之麗,无敬以直其内,則飾焉而已。有敬則其文章乃麗,如日月之東西錯然而麗天,百穀草木之花實錯然而麗土。人五性本于五行,火行則禮。離初,火行之初,故言禮。
○觀彖敬者,人心之朝氣也,能常敬則不昏矣。
六二:黄離,元吉。
象傳:黄離,元吉,得中道也。
王輔嗣曰:居中得位,以柔處柔,履文明之盛,而得其中。
○侯行果曰:此本坤爻,故云黄離。
○《程傳》:以文明中正之德,上同于文明中順之君,大善之吉。象傳不云正者,中也,正在其中。
○郭白雲曰:離之六爻,二五為美,五中而非正。柔麗中正者,唯六二盡之。黄為中之色,而德之至美者也,故元吉。其義與坤六五相類。
○李去非曰:黄,地之中色,與黄裳元吉同。裳下飾而離為日,此其異也。
○項平甫曰:坤之六五,黄裳元吉。離乃以六二為黄離元吉者,自坤言之,六五,坤道之最盛,而用柔中,故元吉。離則乾之本體,而坤來文之,其義以明為主。乾之九二,本自文明,而坤之六二,又以地道之光來居其位。光明如此,而以柔順中正將之,故曰黄離元吉,得中道也。
○沈守約曰:變而為乾,大明升天,得其所麗。卦變大有,火在天上,萬物咸照,文明之盛。
○胡雲峯曰:離性炎上,上之中不如下之中,為元吉。
○易外玄,水之正色;黄,火之正色。火以黄光為吉,未遠于地,則黄火之本也;漸近于天,則赤火之未也。火初生而其氣方柔,又居地之中,故黄也。日初出黄,以離地氣未遠也;日將入亦黄,以復與地氣近也。黄者日之氣,氣之黄者為元氣,聲之黄者為元聲,色之黄者為元色。坤之黄,色之元也;離之黄,氣之元也。
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
象傳: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荀慈明曰:初為日出,二為日中,三為日昃。
○《程傳》:離之義,在人事為最大。九三居下卦之終,前明將盡,後明將繼之時,人之始終,時之革易,日昃則將没矣。
○朱漢上曰:九三離腹,變坤為缶,艮手擊之,鼓缶也。
○項平甫曰:句法不節,若則嗟若,同日既昃矣。不動而求樂,則坐而待憂。九三動為震,震為鼓,為聲。互坎為缶,又為擊缶之聲。
○梁孟敬曰:過剛不中,時去志荒,哀樂失常,能无凶乎?君子值此思患之心,與樂天之誠,並行而不悖,不暇于歌,何至于嗟?
○易外日昃之離,歌與嗟皆為死生所動,故皆凶。日不可以久中而不昃,人不可以久生而不死,故曰何可久。盖憂生與達生,皆非正道,聖人唯順其自然。
○觀彖日過中則昃,喻人之德衰而向昏。
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象傳:突如其來如,无所容也。
王輔嗣曰:處于明道始變之際,昏而始曉,没而復出,故曰突如其來如。
○《程傳》:繼明之初,故言繼承之道在上而近君。繼承之地也。以陽居離體,剛躁而不中正,突如而來,非善繼者。上陵其君,不順所承,人惡衆棄,天下所不容。
○呂藍田曰:剛柔不當位,則剛必凌柔,下必犯上,不順之勢,物所不容,不戢自焚。
○趙復齋曰:炎上侵五,故戒之深。不然,如日之再升,明之日新,亦其象也。
○呂東萊曰:九四處近君之位,聖人于此一爻,嚴其義,峻其辭,正天下之大分,明君臣之大閑。六十四卦近君之位,獨于離一爻言之,何哉?盖離有相繼之義,大抵人臣之繼君,必如舜、禹乃可。无舜、禹之心,即是莽、卓。
○馮厚齋曰:竈之出火者謂突,突如下卦之火,從突出衝上。
按:此解極精。九四之火,非外來也。由内而出,積之所致也。天下之患,生于積重,而況于炎上之火?此即馴致其道,至堅氷之例也。莽、操之禍,豈忽然而來者耶?
張紫巖曰:互巽,巽為木為風,木火以風行,來如焚如也。火出木盡,死如棄如也。
○沈守約曰:變而為艮,炎盛薄山,火焚山敗,火无所麗,焚死棄象。
○胡雲峯曰:四既上突而迫于五,三亦上突而迫于四,故四之焚愈甚。
○吳草廬曰:四變中爻成坎,火入坎水而滅死也。
○來矣鮮曰:三之舊火既上于四而不能回,四之新火又發,五得中居尊,四之火又不能犯,上下兩无所容,必至于焚死棄而後已。
○章本清曰:明之于人,猶火之于木,火宿于木而能焚木,明本于人而能害人。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象傳: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項平甫曰:九四為前明將盡,急于求繼,逆子也。六五,順子也,以繼父為悲,以承業為憂,不以得位為樂。凡天子諸侯之初嗣位,皆當如此,故曰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李西溪曰:三日既昃,上體繼之,五為繼明之主也。出涕戚嗟吉者,盖以繼世易位事也,故出涕戚嗟則吉。象曰離王公也,盖此禮天子與諸侯達也。
○朱漢上曰:離目兑澤,出涕也。
鄭康成曰:自目出曰涕,兑口嗟若也。
○王童溪曰:離王公,謂麗正位也。
○趙汴水曰:顔色之戚,哭泣之哀,弔者大悦,此其事也。沱若嗟若,五為君位,而凶憂如此,聖人故因爻辭之吉而釋之曰:其吉者,五為王公也。以聖繼聖,孝道之治天下如此,所以吉也。后、王、君、公,皆君也。
○吳草廬曰:六五為重離之主,繼明而嗣位者也,嗣天子之孝如是。
按易例,凡有戒懼之處,大抵以厲字或惕字盡之,未有如此爻憂戚之甚者。兩剛之間,乃離之本體,非逼也,不足為懼。且麗非陷比,即四陽之逼,亦在四言之耳。五有柔中之德,苟以四之逼而涕泣咨嗟,直魯哀、高貴鄉公之流,何以為文明之主?无咎足矣,安得言吉?諸儒每喜泛言君道,致失爻義。玩象傳,離王公三字,乃春秋書即位之意。不然,五為君位,六十四卦所同,何于此獨揭而示耶?易理之妙,固以一象可通萬象,然六十四卦亦以各有所主,故謂之時,尤于人事之大者。聖人多以一卦示之,如師言用兵,訟言聽訟,鼎言主器,革言革命,則離之繼明,自主嗣位者言。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无咎。
象傳: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張子:離道已成,然後不附可征。
○《本義》:剛明及遠,威振而刑不濫。
○蔡節齋曰:王,五也。上以陽居五,上處離之極,五用之出征,則有嘉美之功。離為甲胄戈兵。
○李西溪曰:繼體之君,自當出征。有扈之戰,啓之所以承禹。淮夷之征,成王以繼武王。蓋不如是,不足以正邦。
○項平甫曰:六五,舜讓德不嗣,禹稽首固辭之時。上九,誅四凶,征有苗之時。
○趙汴水曰:興師用武,非王者初政之急。不意有敗常干正之人,不加獮夷,失繼明之道。聖人以正邦釋之,猶康王曰張皇六師,无壞我高祖寡命是也。
○丘行可曰:坎性下陷,故上坎為安。離性上炎,故下離為安。
○胡雲峯曰:坎水内明外暗,上六暗于外者,必陷于刑。離火内暗外明,上九明于外者,可用行兵。剛遠則威震,故曰折首。明遠則刑不濫,故曰獲匪其醜。
○王秋山曰:王位既正,可以出征。正其不正,以正定其邦國也。苟非繼明之始,邦何待正?
總論
胡雙湖曰:易大傳云:日月運行,一寒一暑,隂陽之義配日月。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月之道,貞明者也。愚謂太虚中萬物,何莫非易之呈露,特日月繼照,真天地自然之象。易之為義,尤著明于日月。鄭氏厚曰:易從日從月,天下之理,一奇一偶盡矣。天文地理,人事物類,以至性命之微,變化之妙,否泰損益,剛柔失得,出處語默,皆有對待。故易設一長畫、二短畫以總括之,所謂一隂一陽之謂道者也。
陸氏秉曰:易字篆文,日下從月,取日月交配而成,是日往月來迭相為易之義。說文:日,實也。太陽之精无虧,故文從圈滿而畫奇于内為日,圈缺而畫偶于内為月。或曰:日月特坎離二象,何以得耑易之名?曰:易有爻有位,九六為爻之隂陽,初、二、三、四、五、上為位之隂陽。以爻之隂陽言之,唯坎離二卦當日月之象;以位之隂陽言之,初、二、三為位之離,四、五、上為位之坎。六十四卦之位皆坎離,則六十四卦之位皆日月之象也。況日月隂陽之精,天地功化皆寄在大光明中,日之功又大于月,月特受日之光。大哉日乎!出則晝,入則夜,行南陸則暑,行北陸則寒,萬萬古生殺慘舒,皆日功用。不然,八表同昏,父母諸子亦且奈何哉?
周易孔義集說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