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下乾上】
中爻艮巽。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彖傳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隂而外陽,内柔而外剛,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石守道曰:否之者,匪人也,天也。故君子遇此,則儉德避難而不憂也,樂天而已矣。孔子曰: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孟子曰: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與否之彖合矣。
○張紫巖曰:用君子必治,用小人必亂,此古今不易之理。今舍君子而用小人,必以小人為君子矣,非天奪之鑑而然乎?聖人曰:否之匪人,慨歎之辭也。
○王童溪曰:不云其志不同,而云天下无邦,何也?曰:建邦設都,唯以亂民。否時上下不交,所謂邦者,未嘗无也。然亂民之責,屬之誰乎?有邦猶无邦也。
○朱漢上曰:乾坤不交,震反成艮。艮者,萬物之終也,故曰萬物不通。
○項安世曰:以天道言之,内隂外陽則死,内陽外隂則生。以人道言之,内柔外剛則為小人,内健外順則為君子。以世道言之,内小人外君子則為亂世,内君子外小人則為治世。合而言之,消長二字而已。
○王秋山曰:不利者,舉天下事事物物皆不利也。當此之時,為君子者尤宜貞固以自守,故曰君子貞。
○俞石澗曰:健順,德也;剛柔,質也。否之時,隂柔用事于内,肯順君子哉?順則不否矣。故不以健順言,而但以剛柔言。柔者易以親,故在内;剛者易以疎,故在外。
○來矣鮮曰:否之者,非人也,乃天也,即大往小來也。不利,即萬物不通,天下无邦,道長道消也。君子貞者,即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禄也。否之匪人者,天數;君子貞者,人事。程、朱以為非人道,似无道字意。誠齋以為用非其人,似无用字意。
○觀彖君子之貞,隨時消息,豈有不利者乎?
按:之匪人三字,自
孔仲達以來,多以用小人而致否立說,意在垂戒,不欲直指為天道也。朱子又云:或疑三字衍文,當亦以舊解為不安耳。夫治亂循環,必致之數,周公于泰爻辭明言无平不陂,无往不復,孟子所謂斯二者皆天也。天地之氣,有春生必有秋殺,一部易象,无非天道。否、泰皆天也,保泰傾否,則人道也,正不必諱言天數。
初六:拔茅茹,以其彚,貞吉,亨。
象傳: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荀慈明曰:謂三爻同類相連,欲在下也。貞正,謂正居其所則吉也。
○李氏鼎祚曰:初六巽爻,巽為草茅象。
○呂藍田曰:以柔處下,臣之分也。上下不交,共以聽命,有死无他,臣之正也。引類守正,以保其身,時雖不泰,其道亨矣。
○胡安定曰:引類而退,守道以正。
○《程傳》:泰之時以同征為吉,否之時則以同貞為亨。始以内小人、外君子為否之義,復以初六否而在下為君子之道。易隨時取義,變動无常,否之三隂,上皆有應,在否隔之時,故无應義。初六能與其類,貞固其節,則處否之吉,而其道之亨也。爻以六自守于下,明君子處下之道象。復推君子之心,固未嘗不在天下也。
○張子柔順處下,居否以靜者也。能以類正,吉而必亨,不事苟合,志在得主者歟。
○郭兼山曰:先大夫有言,居廟堂則憂其民,處江湖則憂其君。蓋泰言志在外,否言志在君之意也。
○郭白雲曰:志在君者,君子儉德避難,豈忘君哉?伊尹樂堯舜之道,其愛君至矣。時泰矣,君子引類而出,出則進于位;時否矣,君子引類而處,處則進于道也。
○王童溪曰:以其類貞而吉且亨者,詘身以伸道,故无往而不吉不亨也。吉謂免禍,亨謂仲道。志在君,言行止雖繫于時,而君子之志于君,无往而不在也。
○項平甫曰:初動為震,震草在下,艮手反拔之,拔茅之象。
○沈守約曰:坤而為震,以順動也。卦變无妄,動不妄也。
○王伯厚曰:貞吉,潔其身以有待。
○吳草廬曰:互巽為茅,初二柔畫茅之茹。
○觀彖,凡隂陽消息,因其時而論其義,不必定以爻為人。泰之拔茅,拔而進。否之拔茅,拔而退也。儉德避難,所謂貞也。遠小人之害,故吉。守道以俟時,故又有亨道。按:易以卦明時,卦之立義,以全卦取象。六爻則各隨其爻之象,而合之卦之時義,以消息其吉凶,故常與全卦之義絶不相蒙。易以隂陽消長之義立卦者,如姤、復則一隂一陽之長,夬、剝則一隂一陽之消,臨、遯則二陽二隂之長。聖人扶陽抑隂之意,辭嚴于彖。及周公繫爻,則復者六爻皆有復義,遯者六爻皆有遯義。若泥彖辭全象,則復在一陽,何以隂亦言復?遯在四陽,何以隂亦言遯?諸卦皆然。可見周公爻辭變動不居,其大例也。此卦六交,皆言處否之道,不必仍以隂為小人。程說最精,以為小人連類而進者,泥矣。夫小人之所以為小人者,唯以其不正也,不知有君也。若能正能志在君,則君子耳,何得指為小人?何從定其初為小人,而變為君子者耶?蓋初本坤順,前遇互艮,止而不進,不交之象。初變則卦成无妄,所以能守正而獲吉且亨。乾為君,坤初以順而應乎乾,故曰志在君。明乾之為君,以見坤之為臣,主臣而言,即不復主小人而言也。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象傳:大人否亨,不亂羣也。
荀慈明曰:大人謂五,二五相應,否義得通,故曰否亨。
○王輔嗣曰:居否之世,而得其位,用其至順,包承于上。
○王秋山曰:六二質雖隂柔,而居中得正,處否之時,猶小人中之君子也。小人之吉,九五大人之否,賴之以濟,故曰大人否亨。是以二曰小人吉,五曰大人吉,君臣對言,中正故也。處羣隂之中,而中正獨立,是不雜亂于其羣也,故大人之否,賴之以亨。
○俞石澗曰:六二湼而不淄者也。
○易外乾在上,坤順而承之,故坤之彖曰:乃順承天。
○德濟齋曰:小人作亂,乃君子之否。今六二乃率其羣隂而順君子,故君子之所否者乃亨矣。象曰:大人否亨,而小人之吉亦在其中。
六三:包羞。
象傳:包羞,位不當也。
張子:處否而進,履非其位,非知恥者也。
○郭白雲曰:當過中思變之時,六三不能變以有為,尸禄素餐,邦无道穀,恥也。
○楊慈湖曰:六三德不如六二,而位益高,有媿于中,故曰包羞。
按:包承、包羞二包字,說者不一。《程傳》皆以包畜為訓,則包字無着。《本義》訓包承為包容,夫以君子而至為小人所包容,聖人必不忍為是言也。或以為二包初,三包二,於義亦無謂。項氏以易中稱包,皆謂陽包隂。考包荒、包瓜、包有魚,皆于陽爻言之,故可定所包為隂,與本文隂爻文勢不同。考包字訓同括字,坤之括囊亦包義也,則不可以包主于陽矣。愚謂此二爻包字,即初爻之彚,泰四之鄰,否四之疇,皆言乎其類也。蓋此二卦三陽三隂,無論交與不交,皆截然分類,與他卦不同,故多以類言之。二爻象傳之言羣,亦其義也。六二居中得正,為坤道之美,故能包舉初三以承順乎乾。六三居衆隂之上,勢得包其同類,故皆曰包。象傳于六二曰不亂羣者,美六二也。當否之時,上下不交,獨二以中正上應,中正率類以承陽,否之所以可亨者在此。猶剥之六三獨與上應,象稱无咎,而傳以失上下,美之也。說者以不亂羣為大人,夫既為大人,何至與小人為羣而曰不亂?且何以繫之六二耶?于六三曰位不當者,憫六三也。以不中正之才,艮止則不能上進,巽順則不敢為惡,當否道將革之時,以居下卦之上,徒包納羣醜以重其辱,為世指目,故聖人憫之,謂不居其位則可免于羞耳,譏其不能守君子之貞也。
九四:有命无咎,疇離祉。
象傳:有命无咎,志行也。
九家易曰:巽為命,謂受五之命,以據三陽,故无咎。
○《程傳》:四以陽剛健體,居近君之位,是有濟否之才,而得高位者也。然當君道方否之時,處逼近之位,所惡在居功取忌而已。若能使動必出于君命,威柄一歸于上,則无咎而志行矣。
○《本義》:命謂天命。
○楊龜山曰:東漢之衰,嬖倖持權,竇武、何進倚元舅之親,招集天下名儒碩德,共起圖之,宜若可為。然命不出于君,而下不應,故與疇類皆陷于禍。
○張紫巖曰:四居互巽,中有剛德,而巽順事上,故能承命以動,均福其類。其至誠恭順之心,未嘗自用而忘君云。三陽為疇,陽實為祉。
○沈守約曰:巽為申命,為行權。能申君之命,以行其權,有命之象。
○項平甫曰:泰九三于无咎之下言有福,否九四于无咎之下言疇離祉者,二爻當天命之變,正君子補過之時也。當否之時,苟无天命,四雖有志,可若何哉?泰雖極治,以命亂而成否;否雖極亂,以有命而成泰。命者,天之所令,君之所造也。道之廢興,豈非天耶?世之治亂,豈非君耶?
○徐進齋曰:有命无咎,即泰无平不陂之義。言隂陽往來,泰否反覆,天運固如此也。
○王秋山曰:既有命,則上之意不惑于羣小可知,故四可无咎,而濟否之志得行。
○胡雲峯曰:泰變為否易,故于内卦即言之;否變為泰難,故于外卦始言之。
○俞石澗曰:四為近君,大臣有剛健之才,其志柔弱,非奉九五之命,不敢自擅,是以无咎。有命无咎,則向者在君之志得以行矣。
○吳大年曰:三隂上進,四撰艮止之。
○何玄子曰:居上卦之始,能力持隂陽交戰之衝,衆正賴之。
按:當否之時,君命久不下行。九四處將濟之時,變而為觀,有觀示四方之象。承君命以宣布遠近,號令諸侯以共濟其否,如天寶播遷,得靈武之信,六軍鼓舞也。爻辭有命二字,極精采。君命即天命,靜觀者歸于天命,致用者則全恃君命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象傳:大人之吉,位正當也。【當,平聲】。
《程傳》:有大人之德,而得至尊之正位,能休息天下之否。
○張子以亡為懼,故能休其否。
○張紫巖曰:慮患若繫馬于柔桑者,然苞桑,民柔象也。書云若朽索之馭六馬,繫桑之義也。巽木為苞桑,巽繩為繫。
○沈守約曰:乾而為離,剛而且明德也。卦變為晉,明麗于尊位也,是以能休否。
○吳草廬曰:人依木傍以息曰休,互巽為木,人情厭亂,冀得休息。九五陽剛中正之大人,如木有芘䕃可依,以休息于否,將變之時也。
○俞石澗曰:否至五,否將傾矣。大人處此,則安詳和緩,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故曰休否。不然,荒忙急迫,適以激其變,非吉之道。其亡其亡,儆之至也。桑之方苞,弱而不可繫物,以此為戒,而防其亡,則存可保。桑,柔木,詩柔桑是也。艸木叢生曰苞,
○來矣鮮曰巽,為隂木,柔桑之象。以國家之大,不繫于磐石之堅固,而繫于苞桑之柔小,危之甚也。
按:苞桑,諸儒皆以為堅固不拔之義。細玩爻位,休否尚未至傾否。世亂畧平,國危乍定,民氣初靜而未安,人心初集而未固,苞桑之繫,正狀其危。張氏、俞氏、來氏說優。
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象傳: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程傳》:上九否極,故否道傾覆而變也。否傾則泰後喜也。
○王童溪曰:言傾否而不言否傾,人力居多焉。
○朱漢上曰:否毁兌成,如決積水而傾之,莫之能禦也。兌為悦,隂陽得位為喜,巽為長。
○王秋山曰:何可長也者,幸之之辭也。
○俞石澗曰:否終則倒轉而為泰,故曰傾否。如損極則成益,益極則又成損。明乎此,則知彖傳所謂剛柔上下之義矣。
周易孔義集說卷三
<經部,易類,周易孔義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