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经】第11卦-泰卦䷊地天泰卦(乾下坤上)-[清]沈起元撰《周易孔义集说•卷三》

[清]沈起元|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11卦-泰卦䷊地天泰卦(乾下坤上)

【周易上经】第11卦-泰卦䷊地天泰卦(乾下坤上)-(清)沈起元撰《周易孔義集說•卷三》

䷊【乾下坤上】

中爻兌震。

胡雲峯曰:三陽來而居内,三隂往而居外,惟泰卦為然。自乾坤至履,陽三十畫,隂三十畫,隂陽之數適相等,然後為三陽三隂之泰。泰豈偶然哉?三隂三陽之卦凡二十,而否泰適居其先,故卦辭獨以往來言。

泰,小往大來,吉,亨。彖傳: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陽而外隂,内健而外順,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虞仲翔曰:坤隂詘外為小往,乾陽信内為大來。

○蜀才曰:天氣下,地氣上,隂陽交,萬物通,故吉,亨。

○邵子:天本居上,地本居下,而泰則乾下而坤上,此天地之用也。亦猶火本炎上,水本趨下,而既濟則離下而坎上,此水火之用也。

○《程傳》:不言元吉元亨者,時有汚隆,治有大小,雖泰豈一概哉?言吉亨則可包矣。

《本義》:泰,正月之卦。

○楊龜山曰:小者未往,則隂為内主,陽无自而到,故小往而後大來。否,反泰者也,故大往而後小來。小人在内而能進君子者,未之有也。夫天地交則氤氲而化醇,故萬物通;上下交則貴貴尊賢之義明,故其志同。内陽而外隂,以二體言;内健而外順,以卦之才言;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以卦之時言。有其體而後有以成其才,有其才而後有以御其時,三者備而泰之為泰,吉亨之道盡矣。

○朱漢上曰:萬物通,天地之泰也;其志同,君臣之泰也。不交則不通,不同則不交。以氣言之,内陽而外隂則通;以德言之,内健而外順則通;以天下言之,内君子而外小人則通。泰者,通而治也。

○張紫巖曰:陽自内來,一為復,二為臨,三為泰。至泰,剛德成矣。剛内為泰,其心剛也。剛德之君子悉處于内,小人何所容跡?言致泰者,在君心之剛而已。

○王童溪曰:以天地人事而兼言之,内陽而外隂,則發生自我,而隂則順承之。内健而外順,則建立自我,而衆皆退而聽之,此天下之泰也。

○李隆山曰:當泰通之世,陽來于内,隂往于外,陽在内而實則吉,氣勝而為亨也。觀之一身,陽浮于上,隂涸于下,病必繼起,須二氣升降于一身之中,然後血氣流通,四體健固,此理无適不然。

○呂東萊曰:内君子外小人,則小人趨事赴功,反為君子所役,初不必去小人也。

○泰内健而外順,否内柔而外剛,何也?否則上下不交,有天地之形,而无天地之用,故不言健順。

○項平甫曰:凡小人得志,必害君子。君子得志,未嘗使小人失所。故泰于吉之下又加一亨字,明泰之福所及者公,物无不遂也。彖具三義,第一段於隂陽二氣無所抑揚,取其交而已。第二段以内外為義,雖在内在外,各得其所,要是重内輕外,已有抑揚。第三段以消長為義,全是好陽而惡隂。

○沈守約曰:泰,顯履之效也。未有履而不交者,未有交而不泰者。

邱行可曰:天地之形不可交,而以氣交。上下之分不可交,而以心交。

○蔡西山曰:陽本在上之物,自上而下,故曰來。坤本在下之物,自下而上,故曰往。:六十四卦六爻皆相應,而又皆以陽下隂應,隂為應之極正者莫如泰,故曰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初九:拔茅茹,以其彚,征吉。

象傳: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劉子政曰:賢人在上位,則引其類而聚之于朝;在下位,則思與其類俱進。

○虞仲翔曰:三陽俱志在外,初為類首,已舉則從,若茅茹也。上順而應,不為違距,進皆得志,故以其類征吉也。初應四,外謂四也。

○《程傳》:以陽爻居下,是以剛明之才而在下也。時將泰,則羣賢皆欲上進,三陽之志欲進同也,故取茅茹彚征之象。志在外,上進也。

○楊誠齋曰:君子志在天下,不在一身,故曰志在外。

○呂東萊曰:當泰之初,賢人彚征,人君不能徧識,必首先用一大賢,則天下賢人自然牽連而進,如舜舉臯陶而元凱進,湯舉伊尹而仲虺進。

○蔡西山曰:在外,謂應隂也。隂為民,君子在内,則恩澤及乎民。

○胡雙湖曰:易取茅象凡三,泰取陽爻,否、大過取隂爻,否、泰以有互體震、巽也。荀爽謂震為蕃鮮,李鼎祚謂巽為草木。泰互震為茅,三陽為根;否互巽為茅,三隂為根。大過藉用白茅,亦巽體,上有兌金,乃已刈之茅,用以藉地。一隂不可以茹,言茹則言拔,藉地不言茹白,亦取巽象。

○吳草廬曰:茹,根也;彚,類也。三陽為類,茅雖不共本,拔之則其根相連而起,初之以其類同進似之。

:卦言大來,爻言征行者,蓋彖主成卦之全象而言,爻則主乾陽之時義而言。三陽初泰時為正月,春氣始動方進,而四陽五陽以至純乾,正所謂道長之時也。在本卦則上交之道也。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象傳: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王輔嗣曰:尚猶配也。中行謂五。

○《程傳》:二以陽剛得中,上應于五。五以柔順得中,下應于二。君臣同德,是以剛中之才,為上所專任。故二雖居臣位,主治泰者也。所謂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故治泰之道,主二而言,以含容之量,施剛果之用,周及庶事,遐遠不遺。若事之微隱,賢才之在僻陋,皆遐遠者也。絶去其朋與之私,斷以至公而必行,有此四者,故曰得尚于中行。

○朱漢上曰:兌為澤,河之象也。震足蹈川,徒涉也。陽與陽為朋,二絶其類而去,朋亡也。六五柔中以下九二,九二剛中以配五,其道光大,時已泰矣。苟淺中不能容之,則輕人才,忽遠事,植朋黨,好惡不中,不足以厭服人心,天下復入于否。中行者,所以存泰也。

○張紫巖曰:坤隂在上,包荒象,隂荒也。

○馮厚齋曰:遐謂外三隂,朋謂内三陽。

○蔡節齋曰:泰之六爻,惟此以剛居中,故備泰之道。

○王秋山曰:乾之大,故能包荒。乾之健,故能馮河。覆而无外,故不遐遺。剛而得中,故能朋亡。所以能合乎中行之君,而致泰之盛也。尚,尚主之。尚,配合也。應六五歸妹之義。

○龔泉峯曰:初九以其彚,九二則欲其朋亡,何也?初九在下之賢,則欲其引類而進。九二大臣惟亡其朋類,則能用天下之賢。

○吳草廬曰:二變為柔,互坎為水,互震為足。

○錢啓新曰:二五同志,以有為合,交以成用,將極地之所載而為之治,先際天之所覆而為之包。荒,全坤之勢。包,全乾之量。

○龍麟洲曰:乾包坤,故曰包荒。

○易外地大,故曰荒。包荒者,天在地下,地之下皆天,地大而天更大。二,天也,五之地在其中,有包之象。

○觀彖此四者,必以包荒為本。包荒者,天地之心也。然非用馮河,則吾道不伸;非不遐遺,則所處不當;非朋亡,則或牽于私。故必斷而明,明而公,然後有以濟包荒之用,而合乎中道,與論語所謂寛信敏公相似。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艱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陂,彼偽反,傾也】。

象傳:无往不復,天地際也。

張子因交與之際以著戒,能艱貞則享福可必。

○郭白雲曰:否泰之道如循環,終則有始,可不預戒乎?九三下體之上,位已過中,故以平陂往復而思戒。艱若周公之无逸,貞若成王之持守。九三、六四是天地相交之際。

○張紫巖曰:互兌,兌口為食。互震,震以恐致福。

○項平甫曰:无平不陂,為三陽言。无往不復,為三隂言。兩言无不者,明此皆天道之必至者也。艱則不敢易,貞則不敢弛。乾之九三,固能乾乾夕惕,雖危无咎者也。用以居泰,不亦宜乎?

○錢啓新曰:乾體恒,易為平。三過中,與四撰兌,毁下乾之體不全,无平不陂之象。

焦弱侯曰:三四爻兩孚字正相應,三孚四,四孚三,彼此相信,所以為交泰。

○易外泰之時,天下于地而與地際,地上于天而與天際。三當天下地上之際,乃隂陽之會,屈伸之交,故曰際泰之交。以孚為本,艱貞故孚。

○合訂。平,泰也。陂,否也。泰不可常,无有泰而不否者。所以泰者,隂往居外之故。隂非長往,无有往而不復者。艱謂憂勤惕厲,貞謂誠慤敦固。艱則知危,不危可勿恤矣。貞則誠信感格而有孚矣。豈但无咎,且將食福,此保泰之道也。勿恤其孚,作兩句讀,謂勿恤也,其將孚乎?孚則格人,亦格神,故曰食福。

○胡滄曉曰:泰六爻皆具泰義,此爻在泰卦之中,正天地相接之際,正所以發能交之義。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象傳: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宋仲子曰:四互體震,翩翩之象。隂虚陽實,故言失實。

○九家易曰:乾升坤降,各得其正。隂得承陽,皆隂心之所願也。

○張紫巖曰:泰至是而盛,四自内為三隂首,下從羣陽,其順若飛鳥,有翩翩勢,其心若一,不戒以孚,安有害治于後哉?三隂為鄰,隂從陽為孚。

○趙復齋曰:從六五下賢,其心休休焉者也。

○沈守約曰:四處上體,近君之位,三陽既進,樂與賢者共之,志同願得。坤勢下順,變而為震,動而下順,翩翩之象。陽實隂虚,四居坤下,不富之象。

○李蒙齋曰:上以謙虚接乎下,下以剛直事乎上,上下相孚,乃君臣之交泰也。故下三爻皆以剛直事其上,上三爻皆以謙虚接乎下。四當二卦之交,故發此義。上三爻虚中无我,翩然而來,接下之道皆出乎中心之誠,不待人之戒告而後能。鄰謂五與上,故四、五皆稱行願。在下卦之初,則明以彚交于上;在上卦之初,則明以鄰交于下。蓋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俞石澗曰:三交其上,勿恤其孚,故四交于下,亦不戒以孚。失實與遠實同,隂之從陽,猶貧之依富也。三隂在外而失所依,故曰皆失實。

○何玄子曰:此孚與三其孚相應,所以耑屬三者,三、四相接,四為隂首也。孚于三則衆陽皆見,四先孚三則羣隂畢從,交泰窽繫,實在于此。

○郝景山曰:坤耦下翩翩之象。

○觀彖交泰之義,于四、五兩爻發之。:此爻說易者泥于彖辭往來二字,遂以隂之下交為害正之象。夫彖主成卦而言,爻主時位而言,成卦主大小,時位則主上下。當泰之時,其道貴交,故陽本來也,而彚征得尚,則皆以往為義;隂本往也,而翩翩歸妹,則皆以來為義。此六爻之往來,正所以為交泰也。不然,上下不交,何以名泰?苟于四而惡隂之來,亦將于初而慮陽之往乎?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象傳: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

陸公紀曰:五以柔在上,帝女之象。下配于二,下嫁之象。天降于下,猶男下于女。天復于上,地復于下,天地之大義,地以順而承天也。五志于順,故獲祉福。天地助順,故必元吉。居中降志,故曰中以行願。

○《程傳》:史記謂湯為天乙,其後有帝祖乙、帝乙。多士曰:自成湯至于帝乙。此稱帝乙,未知孰是。六五以隂居尊,下應九二剛明之賢,而順從之,如帝乙之歸妹,降尊就卑,以順從其夫也,故能成治泰之功。

○郭白雲曰:泰之所為天地交者,以臣有乾德而居下,君有坤德而居上,是以謂之交也。六五以謙尊自居,用坤之六,得黄裳之道,下二以成其政,所謂上下交也。元吉,非一人之吉,而天下之吉,所謂敷錫庶民者也,以祉福天下也。

○楊誠齋曰:王姬之貴,不有其貴,而貴其夫。君人之尊,不居其尊,而尊其賢。此六五以柔中之君,而下從九二剛中之臣也。任其臣以致泰,泰福溥于天下,君之願欲,孰大于是?

○項平甫曰:泰之所以成泰者,以九二、六五上下相交,治泰之事,皆九二主之,六五降心以享其效而已。

○張舜元曰:互體兌,約象震,有歸妹卦體。

李西溪曰:五歸妹而二尚主,交際之義。

○胡雙湖曰:泰中四爻固互歸妹,泰五即歸妹之五,故其辭同。

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象傳:城復于隍,其命亂也。

虞仲翔曰:隂皆乘陽,行不順,故勿用師。坤為邑,震為言,兌為口,故自邑告命。

○《程傳》:掘隍,土積累以成城,如治道積累以成泰。泰終為否,如城土頹地,復反于隍也。泰之終,民心離散,豈可用也?衆不可用,方自其親近者而告命之,雖得其貞正,亦可羞吝。

《本義》:命亂故復否,告命所以治之也。

○沈守約曰:坤變為艮,艮,土之聚也。土聚而附于地,城象。土聚而極于危,則剝而圯,復隍象。

○鄭東谷曰:處泰之終,坤體而隂柔,泰安得不亂?處否之終,乾體而剛陽,否安得不傾?人事天理,未有不相符者。

○王秋山曰:若以剛健之才處之,扶顛持危,亦自有道,故不曰凶而曰吝。

○劉保齋曰:泰取上下交,故六爻之中相交之義重。初與四交泰之始,故初言以其彚如茅之連茹,四言以其鄰如鳥之連翩。二與五交泰之中,故五言人君降其尊貴以任大臣,二言大臣盡其職任以答夫君。三與上交泰之終,故三言平變而為陂,上言城復而于隍。天運循環,有必然者,而保泰之意,隱然有不容不恐懼者焉。

○來矣鮮曰:不能保邦于未危之先,而罪已下詔于既危之後,亦可羞矣。命猶政令,唯其命亂,所以復否。聖人于泰終而歸咎于人事,其戒深矣。

○高忠憲曰:國家命亂,遂成復隍。然聖人于此猶有道焉,曰勿用師,自邑告命而已。雖貞吝,尚可自守。

○合訂自邑告命,如德宗在奉天,詔書所到,軍士涕零,唐祚不絶,非盡軍旅之力。

坤土在上,中爻震動兌毁,有牆高基下,根摇木撥之象,為城復于隍。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