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下坤上】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彖傳: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孔仲達曰:至謂至極,言地能生養至極,與天同也。天亦至極,但包籠于地,故乾言大哉,坤言至哉。
○呂藍田曰:乾之體大矣,坤之效,乾之法,至乾之大而後已。故乾元曰大哉,坤元曰至哉。
○《本義》:始者氣之始,生者形之始,順承天施地之道也。
○潘去華曰:隂之純則順之至,順之至者,順乎陽也。
○高忠憲曰:坤之元即乾之元,坤透體皆乾,乾元在坤,故曰坤元。資生者,生其所始也。一元之氣,於是乎成形。
坤厚載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孔仲達曰:凡言无疆有二義,廣博長久。含弘二句,言亨也。
○《程傳》以含弘光大四者形容坤道,猶乾之剛健中正,純粹精也。三无疆不同,德合无疆,天之不已也;應地无疆,地之无窮也;行地无疆,馬之健行也。
○游定夫曰:其靜也翕,故曰含弘。含謂无所不容,弘謂无所不有。其動也闢,故曰光大。光言无所不顯,大言无所不被。四者,坤元之德也。德合无疆,合乎天也。
牝馬地類,行地无疆,柔順利貞。
干令升曰:行天者莫如龍,行地者莫如馬。
○孔仲達曰:釋利貞也。
○《程傳》:坤,乾之對也。四德同而貞體則異。乾以剛固為貞,坤則柔順而貞。牝馬柔順而健行,故曰牝馬之貞。行地无彊,謂健也。非健何以配乾?未有乾行而坤止也。其動也剛,不害其為柔也。語錄利字不聨,牝馬為義。如云利牝馬之貞,則坤便只有三德。
○郭白雲曰:乾為馬,非坤也。坤取牝馬者,欲合乾德无疆,故有取于馬。合乾而非乾,故曰牝馬。
○項平甫曰:順者坤之元,行者坤之亨。利者宜此而已,貞者終此而已。
○郭兼山曰:坤配乾,是以有元有亨有利,獨无剛德以終之,故為牝馬之貞而已。
○林次厓曰:牝馬地類,順也。行地无疆,順而健也。故承之曰柔順利貞,言此即坤德之順健云爾。不敢自主,承天施以生萬物,柔順也。承天生物,直至有終,利貞也。
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无疆。
王輔嗣曰:西南,致養之地,與坤同道者也,故曰得朋。東北,反西南者也,故曰喪朋。隂之為物,必離其黨之于反類,而後獲安貞吉。
○孔仲達曰:喪朋,象人臣離其黨而入君之朝,女子離其家而入夫之室。
○崔氏憬曰:西南巽離兌皆隂,與坤同類,故曰得朋。東北艮震乾坎皆陽,與坤非類,故曰喪朋。得朋猶迷于失道,喪朋乃順而得常,安于承天之正,故曰安貞吉。
○《程傳》:隂從陽者也,待唱而和,隂而先陽,則為迷錯,居後乃得其常也。西南隂方,東北陽方,離喪其朋類,乃能成化育之功,而有安貞之吉。
○邱行可曰:坤道主成,成在後,故先乾而動,則迷而失其道;後乾而動,則順而得其常。
○項平甫曰:先迷後得主,利。言利在得主,不利為主也。
○朱漢上曰:得君者臣之慶,得親者子之慶,得夫者婦之慶,三者未有不離其朋類而得者也,故曰乃終有慶。
○張紫巖曰:君造始,臣代終,人臣立事建業,以有為于下,失朋儕之佐,有不能獨勝其任者矣,故西南以得朋為利。若立于本朝,左右天子,苟非絶類忘私,其何以上得君心,合德以治天下哉?然則得朋,臣之職也;喪朋,臣之心也。以是心行是職,非曰今日得之,明日喪之也。喪朋云者,喪其私云耳,故曰東北喪朋。隂與隂為類,曰類;行生化之功,始終不息,曰有慶。
○楊慈湖曰:君先臣後,夫先妻後,當後而先為迷,迷為失道。君為臣主,夫為妻主,後而得主,利莫大焉。
○林次厓曰:先迷失道,是以失道解先迷;後順得常,是以順解得常。
○鄭孩如曰:得朋者,率類以從陽,以人事君之道也。喪朋者,絶類以從陽,渙羣朋亡之道也。
○喬還一曰:乾惟合坤,故得主。得主,故東南西北皆利方。得朋喪朋皆吉事,妻道也,臣道也。
○鄧盱眙曰:四時天行,四方地維,故乾以元亨利貞名其行,坤以東南西北表其維。
○合訂此釋君子有攸往以下卦辭。
按:文王繫辭皆言人事,示人法天之學也。乾道廣大,故祗以元亨利貞四德言天道,而未及人事,所以尊乾也。至坤卦,特以君子有攸往句明示天下學易之道,且以見六十四卦繫辭之旨,無非為君子謀也。八卦方位,始見于此。說者因邵氏易有伏羲先天卦位,遂以此為文王後天卦位。然漢、晉、唐人說易,未有及先天卦圖者,于經亦未有所據,安知文王所言卦位,非即伏羲之卦位歟?
初六,履霜,堅氷至。
象傳:初六履霜,隂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氷也。
【朱子案:魏志象曰作初六履霜,當從之】。
王輔嗣曰:隂之為道,本于卑弱而後積著者也,故取履霜以明其始。
○孔仲達曰:初六隂氣之微,似初寒之始,但履其霜微,而積漸堅氷乃至。馴,猶狎順也。言順其隂柔之道,習而不已,乃至堅氷也。
○司馬温公曰:履霜堅氷,君子攘惡于未芽,杜禍于未萌。
○《本義》:隂陽者,造化之本,不能相无,而消長有常,亦非人所能損益。然陽主生,隂主殺,則其類有淑慝之分焉。故聖人作易,于其不能相无者,既以健順仁義之屬明之,而无所偏主。至其消長之際,淑慝之分,則未嘗不致其扶陽抑隂之意焉。馴,順習也。
○朱漢上曰:一隂生于午,剝乾之初也。五隂而霜降,六隂而堅氷。坤之初六,五月之氣,姤卦也。一隂之生,始凝于下,井中之泉已寒,積而不已。至坤上六,則水寒成氷,是以君子觀所履之微,而知氷霜之漸。
○蔡節齋曰:履象初,霜象六,諸爻曰足、曰趾、曰拇、曰履,皆取在下而象初也。
○王伯厚曰:乾初九,復也,潛龍勿用,即閉關之意。坤初六,姤也,履霜堅氷,即女壯之戒。
○胡雲峯曰:上六曰其道窮也,由初六順習其道,以至于窮耳。兩其道字,具載本末。經曰堅氷至要其終也,傳曰至堅氷原其始也。
○觀彖天地者,萬化之源也。然天主神,地主形,則有陽明隂濁之分焉。在人則神者心也,形者體也。心為主,則形為神役,而萬善以生;體為主,則神反為形役,而衆惡以起。君子小人内外消長自此分,君父臣子之否泰順逆自此辨也。六十四卦冒天下之道者,其義悉自乾坤來也。
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象傳: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无不利,地道光也。
孔仲達曰:以此爻居中得位,極于地體,故盡極地之義。生物不邪,直也。地體安靜,方也。无物不載,大也。
○《程傳》:二隂位在下,故為坤之主。統言坤道中正在下,地之道也。以直方大三者形容其德,盡地之道矣。由直方大,故不習而无所不利。不習,謂其自然。在坤道則莫之為而為,在聖人則從容中道。乾坤純體,以位相應。二坤之主,故不取五應,不以君道處五也。乾則二五相應。
○王介甫曰:六二之動者,六二之德,動而後可見也。因物之性而生之,是其直也。成物之形而不易,是其方也。
○沈守約曰:坤至柔而動也剛,直也。至靜而德方,方也。含萬物而化光,大也。坤之道至簡也,至靜也。承天而行,順物而成,初无假于修習也。
○項平甫曰:乾以九五為主爻,坤以六二為主爻。蓋此二爻為既中且正,又五在天爻,二在地爻,正合乾坤之本位。故乾于五言乾之大用,而二止言乾德之美;坤于二言坤之大用,而五止言坤德之美。六二蓋全具坤德者,孔子懼人不曉六二何由兼有乾直,故解之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言坤動也剛,所以能直也。
又曰:地道光也。言地道主六二,猶乾之九五,言乃位乎天德也。
○葉爾瞻曰:直以方,看一以字。六二之動方矣,然由其存于内者直,是以見乎外者方矣。
○來矣鮮曰:以本爻論,得坤道之正,則无私曲,故直;居坤之中,則无偏黨,故方。内直外方,所以大也。
○唐凝菴曰:直而大者,乾之德也。坤以乾之德為德,不習而无不利,坤以簡能也。
○易外坤本不動,六二言動,蓋以靜不能從乾,動所以從乾也。又一為靜,二為動,乾坤皆靜于一,而動于二。初之潛之凝,皆靜也;二之見之直以方,皆動也。坤之二以動,而見其直以方。坤元以動為至,萬物之資生,生于動也。不習者效法乎乾,乾之所至,坤亦至之,順之至也,不必習而始利也。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
象傳: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王輔嗣曰:三處下卦之極,而不疑于陽,不為事始,須唱乃應,待命乃發,含美而可正者也,故曰含章可貞。有事則從,不敢為首,故曰或從王事。不為事主,順命而終,故无成有終。
○孔仲達曰:以隂居陽,是陽事猶在,故曰含章。章即陽之美。
○《程傳》:夫子言為臣處下之道,必含晦其美,乃正而可常。然義所當為者,則以時而發,非含藏終不為也。或從王事,而能无成有終者,唯其知之光大,故能含晦。淺暗之人有善,唯恐人之不知,豈能含章?
○張紫巖曰:三四得互坤中位,一以光大,一以无咎。三含章,蓋中德之積耳。
○趙復齋曰:以隂含陽,其文炳也。二色成章,隂陽雜也。陽施于隂,隂則從之。陽倡于始,隂則終之。
○鄭東谷曰:坤純隂,惟三五為陽位。三曰含章,五曰文在中,謂其以隂柔靜順,而中藴陽明之美。
○胡雲峯曰:六不足于貞,而剛足以守,有可貞象。陽主進,隂主退。乾九三陽居陽,故曰乾乾,主乎進也。坤六四隂居隂,故曰括囊,主乎退也。乾九四陽居隂,坤六三隂居陽,故皆曰或,進退未定之際也。特其退也,曰在淵,曰含章,惟進則皆曰或,聖人不欲人之易于進也如此。三多凶,故聖人于乾坤之三爻辭獨詳焉。
○錢啓新曰:三際,内外卦之交,或從王事之象。
○易外含章可貞,含陽之章,而為隂之貞也。无成者含之于始,有終者含之于終。彖曰含弘,唯含弘故光大。爻曰含章,唯光大故章。以時發者,含為發之本,含而以時發之,故品物得以咸亨。非時之發,為物災害,以不能含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譽。
象傳: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本義》:六四重隂不中,故其象占如此。蓋或事當謹密,或時當隱遯也。
○張紫巖曰:坤六五得臣之正體,四未得位,唯含養厥德,靜以待時,進而至五,臣道亨矣。
○吳草廬曰:括,結之也。坤虚而容物,囊之象也。
○唐凝菴曰:坤布虚中,囊象。重隂之闔,括象。
○高忠憲曰:括囊者,君子之隱也,非為在位者言也。
○合訂四位已入重卦,六以隂居隂,重隂閉塞之時也。然在上卦之下,處得其正,為能晦藏其知,隱括不露。
六五,黄裳元吉。
象傳: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王子邕曰:坤為文,五在中,故曰文在中。
○孔仲達曰:坤為臣道,五居尊位,是臣之極貴者,能以中和居于臣職,故云黄裳元吉。
○蘇子瞻曰:稱裳以明其臣,稱黄以明其德,以隂而有陽,故曰文在中。
○《本義》:黄,中色。裳,下飾。六五以隂居尊,中順之德,充諸内而見于外。
○張南軒曰:坤五非人君之所處,故无君義。
○李隆山曰:坤六爻无君位,坤六五之應在乾之九五,與諸卦六爻自相配應例不同。先儒謂五君位,以隂居之,為莽新武氏之類,此賊教之大者。
○蔡節齋曰:黄象五,裳象六。
○林黄中曰:乾為衣,坤為裳,五雖尊,配乾為下矣。
○易外衣在上,无物足以尚之,故乾為衣。裳者,有衣以尚之。裳為衣,所尚有臣與妻之道,故坤為裳。又衣外而裳内,衣使人見,裳不使人見。黄而為衣,文之在外也。黄而為裳,文之在中也。玄者,乾之元。黄者,坤之元。君垂其玄衣,后垂其黄裳,而天下治。黄裳者,鞠衣六服之一。
按:孔子以中正定爻之德,于此爻首見中字。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黄。
象傳: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干令升曰:隂在上六,十月卦也。爻終于酉,而卦成于乾。乾體純剛,不堪隂盛,故曰龍戰。戌亥,乾之都也,故稱龍焉。
○孔仲達曰:即說卦云戰乎乾也。戰于卦外,故曰于野。隂陽相傷,故其血玄黄。
○侯行果曰:坤,十月卦也。乾位西北,又當十月,隂窮于亥,窮隂薄陽,所以戰也。
○李去非曰:曰龍戰,則是乾來戰,不以坤敵乾也。
○馮厚齋曰:主龍而言,則知隂不可亢,亢則陽必伐之,戒隂也。以戰而言,則知隂不可長,長則與陽敵矣,戒陽也。
○林黄中曰:主陽而言戰,故曰龍。主隂而言傷,故曰血。
用六,利永貞。
象傳: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本義》:隂柔不能固守,變而為陽,則能永貞矣。初隂後陽,故曰大終。
○胡雲峯曰:坤安貞,變而為乾,則為永貞。安者,順而不動。永者,健而不息。乾變坤,剛而能柔。坤變乾,雖柔必強。陽先于隂,而陽之極不為首。隂小于陽,而隂之極以大終。
○何玄子曰:乾道主元,故曰乾元用九。坤道主貞,故言用六永貞。
○程敬承曰:陽之極不為首,是无首也。隂之極以大終,是无終也。終始循環,變化无端,造化之妙固如此。
○易外乾用九,以无首為大始。坤用六,以永貞為大終。无首者,无始也。无始者,大始也。乾如圜,循之无端,終不可為尾,始亦不可為首,故其象為龍。坤之終,終其乾之用耳。代乾之終,故曰大終。
總論
項平甫曰:易以變易為書,用九用六,以其能變也。故爻辭多取變象為言,至本爻義重者,自從本爻,不必盡然也。然乾之二五與坤之二三,皆明用變象。乾二變離,為乾之同人,故為文明,為利見,皆離之象也。乾五亦變離,為乾之大有,故為飛,為利見,亦離之象也。坤二變陽為乾,在坤中有内直外方之象。孔子釋之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言不動則有方而無直也。陽為大,故曰直方大。隂得陽則不孤,故曰德不孤。坤三變艮為謙,其從王事,即謙之勞也。有終,即謙之有終也。陽為光,為大,故曰知光大也。皆變象之明者,略舉之以例諸卦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