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孔義集說卷一
光禄寺卿沈起元撰
上經
䷀【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貞。彖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子夏傳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
○九家易曰:乾者純陽,天之象。元者,氣之始也。
○孔仲達曰:乾,健也。天之體以健為用,聖人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體,故名乾不名天也。
○胡安定曰:乾者,剛陽至健之氣。元者,始生長養之德。言天以一元之氣,生成萬物,而无有限極,故曰大哉。
○《程傳》:上古始畫八卦,三才之道備矣。因而重之,以盡天下之變,故六畫而成卦,重乾為乾。乾,天也。天者,天之形體。乾者,天之性情。元亨利貞,惟乾坤有此四德,在他卦則隨事而變焉。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乾元,統言天之道也。天道始萬物,物資始于天也。
○《本義》:貞,正而固也。乾元,天德之大始,故萬物之生,皆資之以為始也。又為四德之首,而貫乎天德之始終,故曰統天。
○朱子語錄:元者生意,在亨則生意之長,在利則生意之遂,在貞則生意之成。
○蔡虚齋曰:天地間凡大者為始,始者便是大。乾元之大,亦以萬物資始處見也。
○顧玉停曰:讀大哉乾元句,可見大乃贊乾之元,不可以大訓元矣。
按:元者生氣,唯其生,故可訓始。萬物之生,即其始也。唯其生,故又訓善。生氣無不善也。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程傳》:言亨也。
○楊誠齋曰:傳言元利貞,而獨不言亨者,蓋雲行雨施,氣之亨也。品物流形,形之亨也。
○項平甫曰:元象一動,則屯而為雲,解而為雨。雲雨皆生于天一之水,故自元而亨者象之。
○俞石澗曰:前言萬物,此言品物。元為稟氣之始,未可區别,故總謂之萬。亨則流動形見,而洪纎高下各有區别,故特謂之品。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荀慈明曰:六爻隨時而成乾。
○孔仲達曰:乾之為德,依時乘駕六爻之陽氣,以控馭天體。此乃申明乃統天之義。上文以至健元始明乾德,故云乃統天。此明乘駕六龍,各分其事,故云以御天。
○侯行果曰:大明,日也。六位,天地四時也。六爻倣彼而作也。大明以晝夜為始終,六位以相竭為時乘。言乾乘六氣而陶冶變化,運四時而統御天也。
○《程傳》:天道終始,乘此六爻之時,乃天運也。
○張子:乾之四德,終始萬物,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然推本而言,當父母萬物。
○《本義》:始即元也,終謂貞也。不終則无始,不貞則无以為元也。
○趙復齋曰:初至上為六位,九為龍。自元而貞,德之序也。由貞而元,德之妙也。乘六龍者,非乾元乎?
○朱漢上曰:雲雨,坎也。大明,離也。乾卦而舉坎離者,六爻坎離錯居。坎離者,天地之用也。雲行雨施,坎之升降也。大明終始,離之往來也。所謂亨也,萬物殊品,流動分形,隂陽異位,以時而成。六位循環,萬物生生而不窮者乎?此贊亨也。
○胡滄曉曰:大明節見亨之由于元也,首出節見利貞之由于元也,皆所以見元之大也。此二節並无一語黏著人事,大明二字專言日象。
按:大明二字,自王輔嗣訓詁未明。《程傳》有大明乾道之終始,則見卦之六位,以時而成云云,當時已有疑之者。朱子亦謂此處說得果是鶻突。然《程傳》本以此節為天運,不貼聖人說。惟《本義》以此節為聖人之元亨,首出節為聖人之利貞。後儒因之,而亦有以一章中忽言天道,忽言聖人,文義欠順,疑為錯簡。或移大明節于乃利貞之下,或移大明節于首出節之後,以便將乾道聖人分段疏說,皆未免強經以就傳也。今觀孔氏、侯氏、趙氏、朱氏,皆以此節為釋乾道,而大明為離日,則侯氏、朱氏之言,尤為的當。攷晉彖傳順而麗乎大明,禮記大明生於東,是大明為日,經有明文可據。蓋乾元為天地之生氣,萬物之生,非雨以潤之,日以暄之,則生機无由而暢。元之亨,亨以此也。大明終始,即日之一日一周,即天行之健,元之運也。而一歲四時,皆由日月往來而成,六爻即四時之象也,故曰六位時成。此六位无非乾陽,即无非乾无,一元貫於六位,而天道以次而行,若御之者然。是亨之通,與利之遂,貞之成,皆在時成一句内,故下文接言變化各正,以乃利貞束之。朱氏所為坎離者,伏象也。初二三為二陽夾一隂,離象。四五六為二隂夾一陽,坎象。六十四卦六爻所同,而乾為六十四卦之首,彖言天道之大用,故舉以明之。坎離,日月也。易字篆文從日從月,可見日月為隂陽之精,則日月為全易之本,而月受日光,日可以該月,孔聖所以特提大明終始,以明乾元之用也。周易經傳無一字泛設,玩辭者詳之。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本義》: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太和,隂陽會合冲和之氣也。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保合者,全于有生之後。此言乾道變化,无所不利,而萬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以釋利貞之義也。語錄:元不生于元,而生于貞。蓋天地之化,不翕聚則不能發散也。此理循環不窮,脗合無間,不貞則无以為元也。
○朱漢上曰:太和者,相感絪緼之氣,天地之所以亨也。各正性命,保之而存,合之而聚。
○項平甫曰:乾道變化,即時乘六龍也。各正性命,即以御天也。乘隂陽來往之變,以御資始流形之化,使飛走動植,各盡其正性,稚壯老死,各極其正命,所謂物之大利者,釋利字也。曰各者,成乎萬也;曰合者,歸乎一也。萬者利之盡,一者貞之至。乾之六陽,翕而成坤,保神于靜,合氣于漠,以固太和之本,以厚乾元之復,此屬貞字。所保之和,即性命之根極也。推其本統言之,則曰乾元;極其變化言之,則曰乾道。始乎乾元,終乎太和,萬物出于元,入于元,此元之所以為大也。
○林次厓曰:各正性命是利,保合太和是貞。向之資始于元,流形于亨者,今則各效法象,各成形質,而性命於是乎各正。既而愈斂愈固,生意凝蓄而不滲漏,化機内藴而不外見,則太和于是保合矣。
○來矣鮮曰:就各正言之,則曰性命雖以理言,而不離乎氣;就保合言,則曰太和雖以氣言,而不離乎理,其實非有二也。按:太和即元也,元在貞内,故曰保合。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劉子珪曰:陽氣為萬物之所始,故曰首出庶物。
○朱漢上曰:乾為首,震生萬物,積震成乾,首出乎庶物之上。
○易外乾之元,所謂帝也。乾元之出見于復,帝之出見于震。元者,萬物之所以為性命;帝者,萬物之所以為出入者也。乾為首,首出者,帝出也。帝為庶物之主,故曰萬國咸寧。
按:此二語諸儒作聖人說,固無不可。但玩文言雲行雨施,天下平也二語,則雲行句固言乾之元亨,天下平即申言萬國寧。若以上句言乾道,下句言君道,无此文義。故以首出二句連上三節,總釋乾之四德,証之文言尤合。《程傳》云乾道首出庶物,而萬彚亨於文言亦云隂陽敷暢,天下和平之道,皆未貼聖人言也。
初九:潛龍勿用。
象傳: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沈雲禎曰:龍,假象也。天地之氣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龍之為物,能飛能潛,故借龍以比君子之德也。
○孔仲達曰:第一言初,上當言末;六言上,則初當言下。不言一與下者,從無而入有;不言六與末者,欲明位居卦上也。
○崔氏憬曰:九者,老陽之數,動之所占,故陽稱九。
○《程傳》:龍之為物,靈變不測,故以象乾道變化,陽氣消息,聖人進退。初九在一卦之下,為始物之端。陽氣方萌,聖人側微,若龍之潛隱,未可自用,當晦養以俟時。
○呂東萊曰:乾之初九曰:潛龍勿用。坤之初六曰:履霜堅氷至。陽者,善之類也;隂者,惡之類也。善端初發,且要涵養;惡念初生,便須剪除。
○吳草廬曰:初二為地,初地之下,猶龍之潛伏于地下,而未出見也。
○胡雲峯曰:乾初曰陽在下,坤初曰隂始凝,聖人扶陽抑隂之意,已見言表。
○梁孟敬曰:乾,純陽之卦,而取象于龍,故夫子于文言,皆以聖人事明之。觀之六爻,則象之所示,占之所決,夫人可用。如初九潛龍,在聖人則方居側微也,在君子則遯世无悶也,在學者則養正于蒙也。以是而推其用,何不可哉!
○姚承菴曰:凡卦爻辭占,不過占此辭耳。其取象于潛見者,言必如龍之潛、龍之見而後可,非必上半為象,下半為占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象傳: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鄭康成曰:二于三才為地道,地上即田,故稱田。以三畫卦言,于三才為人道,得稱大人。陽大隂小,故大謂九。
○孔仲達曰:陽氣發見,故曰見龍。田是地上可營為有益之處,陽氣發在地上,故曰在田。初之與二,俱為地道,二在初上,所以稱田。
○陸君陽曰:陽氣見于田,則生植利于民。聖人見于世,則教化漸于物。
○《程傳》:出見于地上,其德已著。以聖人言之,舜之田漁,時也。利見大德之君,以行其道。君亦利見大德之臣,以共成其功。天下利見大德之人,以被其澤。大德之君,九五也。乾坤純體,不分剛柔,而以同德相應。
○《本義》:九二剛健中正,出潛離隱,澤及于物,物所利見。
○朱漢上曰:二變為離,離為文,文章炳明,見龍也。如日下照,施及于物者,普矣。
○郭兼山曰:大人者,其道大之人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象傳: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鄭康成曰:三于三才為人道,有乾德而在人道,君子之象。
○王輔嗣曰:三不中之位,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下不在田,未可以寧其居,此危地也。以其重剛不息,故能乾乾惕若。
○孔仲達曰:居不得中,故不稱大人。九三所居之位,實有危厲。文言云:雖危无咎,是實有危也。若字宜為語辭。
○《程傳》:進退動息,必以道也。
○《本義》:重剛不中,居下之上,乃危道也。然性體剛健,有能乾乾惕厲之象。
○蔡季通曰:下乾終而上乾繼,乾乾之象,乃健而不息也。
○趙復齋曰:内卦已盡,乃日之終。六而方三,未盈也;三而非六,不亢也。未盈,故日新无已;不亢,故危而无咎。
○項平甫曰:自上而下曰復,自下而上曰反。三之上下,皆得純乾,故曰反復道。
○龔泉峯曰:君子九象終日,三象三,下卦之終,故言終夕,亦日之終也。
○錢啓新曰:君子在人位,盡人道,全體乾德。居下乾之終,應上乾之終,有終竟一日,自日而夕之象。
○吳覲華曰:九三言君子,就人身上說龍德。龍德剛健,晝夜无息。君子終日乾乾,又夕惕若,方是真龍德。
○合訂乾乾惕若,即虞書危微意,乃聖賢相傳心法,獨于三爻發之者。三、四于三才為人位,三居下卦之上,尤為危地也。其實潛見飛躍,无往而非乾惕。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象傳:或躍在淵,進无咎也。
石徂徠曰:爻云或躍无咎,夫子謂必須進,故加一進字,以決其疑。以進釋躍字。
○張子處隂,故曰在淵。
○《本義》躍者,無所緣而絶於地,特未飛耳。淵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測之所。龍之在是,若下于田,或躍而起,則向乎天矣。九陽四隂,居上之下,改革之際,進退未定之時也。
○易山齋曰:淵卑於田。二言在田,今反在淵者,淵乃龍之所宅,非在田之比。在田不能變,在淵有可變之道也。已離下體,故謂之躍。猶在上體之下,故謂之在淵。
○項平甫曰:劉牧謂在淵為藏,非也。龍之得水,猶人之得時也。初九之藏,乃在地下,非在淵也。
○吳草廬曰:在淵者,謂將躍而猶在於淵。蓋言其將然,故為未定之疑辭而稱或。
○邱瓊山曰:九為陽,陽動故曰躍。四為隂,隂虚故象淵。
○吳覲華曰:四在外卦,已是出為世用。謂之潛,已非可潛。謂之飛,尚未得飛。所以躍而曰或,正是兩在不測之境。淵者,空洞靜深,可飛可躍,不得而囿,故必在淵。
按,四在三畫之卦為地位,故有淵象。然得水故與潛異,四有伏坎,故為得水。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象傳: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鄭康成曰:五于三才為天道,天者清明无形,而龍在焉,飛之象也。
○虞仲翔曰:五體離,離為飛,五在天,故飛龍在天。
○孔仲達曰:言九五陽氣盛至于天,故云飛龍在天。此自然之象,猶若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為萬物所瞻覩。
○《程傳》:進位乎天位也。聖人既得天位,則利見在下大德之人,與共成天下之事,天下固利見夫大德之君也。
○《本義》:剛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聖人之德居聖人之位。造,猶作也。
○吳草廬曰:六畫之卦,五上為天,五為上卦之人位,故曰大人。
【按:虞氏所云五體離者,變象也】。
上九:亢龍有悔。
象傳: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蘇子瞻曰:夫處此者,豈无无悔之道哉?故言有者,皆非必然者也。
○《本義》:亢者,過于上而不能下之意也。陽極于上,動必有悔。
○朱漢上曰:上九變兌,兌為毁折。亢,滿之累也。盈極則虚,不可久也。
○焦弱侯曰:上,天際之極,龍之居杳冥而不能為雨者,故曰亢。
○劉氏【濓】曰:陽極盛而隂生,龍既飛而思潛,此自然之理,故曰有悔。
○吳覲華曰:時值其亢,龍不能違。聖人值其亢,聖人不能違。惟聖人善憂其悔,時雖亢而不窮于亢。
○高忠憲曰:此言時位,非言聖人。
用九,見羣龍无首,吉。
象傳: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朱子曰:用九用六,當從歐公說,為揲蓍變卦之凡例。蓋陽爻百九十二,皆用九而不用七;隂爻百九十二,皆用六而不用八也。特以乾坤二卦純陽純隂而居篇首,故于此發之。使遇此卦而六爻皆變者,即此占之。蓋剛而能柔,吉之道也。
○林次厓曰:乾變之坤,雖為坤之所為,然本自剛來,與本自坤者不同;坤變之乾,雖為乾之所為,然本自柔來,與本自乾者不同。故乾无首之吉,終不可同于牝馬之貞;坤永貞之利,終不可同于乾之元亨。聖人不教人即所變之卦以考其占,而別著自此至彼之象占者,正以其有不可同者耳。
○谷拙侯曰:一歲首春,一月首朔,似有首矣。然春即臘之底,朔即晦之極,渾渾全全,要之莫知所終,引之烏有其始,更无可為始也。用九者,全體天德,循環不已,聖人之御天者此也。
○安溪觀彖,乾之六爻皆變,則陽而隂矣。如羣龍之身皆見,而獨不見其首,此天道之所以藏諸用,人事所以固其基。凡剛柔動靜,屈伸進退,理皆如之。不可為首,與不可為典要相似,言天之為德,渾然不見其端始也。在天者,隂陽則无始,動靜則无端。在聖人,則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
○德濟齋曰:龍者,承六爻而言也。无首者,循環為用也。六位時成,循環不定。六虚之用,用以虚也。如當潛則潛,非潛為首也。當躍則躍,非躍為首也。六爻皆然,聖人惟能運用天道,各當其時,无少止息,則吉也。六爻不言吉,此獨言吉者,以其剛而能柔,循環而无止息也。
上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