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下经】第49卦-革卦䷰泽火革卦(离下兑上)-[元]胡震撰《周易衍义•卷十二》

[元]胡震|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49卦-革卦䷰泽火革卦(离下兑上)

【周易下经】第49卦-革卦䷰泽火革卦(离下兑上)-[元]胡震撰《周易衍義•卷十二》

周易衍義卷十二,元胡震撰

【原文】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原文】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此因通變之效而推通變之理,因通變之理而推通變之效也。已日革之,而人心之孚者,以大亨而得其正也。已日革之,而吾心之悔亡者,以大亨而得其正也。是知變革之道,唯知天理之不容變者,可與言革;唯知四端五典之不容變者,可與言革;唯知隨時變易以從道者,可與言革。泥更革之名,而不究更革之理,則絶君臣,絶天性,忘仁義,廢禮樂,亦可以言革乎?且革之已日乃孚者,民可與習常,難與通變,可與樂成,難與圖始。變革之初,人未之信,故必已日而後信。其所謂革者,非取先王大經大法而紛亂之也,非取三綱五常之道而變易之也,非喜新尚奇以駭天下之觀聽也,非變制易令以矜一己之聰明也。異端有累于正道者革之,弊法有害於正法者革之,非禮有汚於正禮者革之,薄俗有敗于綱常者革之,是皆大通而得其正也。革異端以從正道,是以人心无疑,是以吾心无悔。革弊法以從正法,革非禮以從正禮,革薄俗以從正俗,是以人心无疑,是以吾心无悔。是理當于人心,則必快于吾心。苟人心之不孚,則吾心亦不能无愧。論通變之事,而不本諸天理之常,但見外不足以有孚,内不足以免悔。其為革也,祗見其紛更多事,敗常亂俗,其悔有不可勝言者,安在其為革耶?

彖曰: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革。以卦象釋卦名也。

伊川曰:澤火相滅息,又二女志不相得,故為革。息為止息,又為生息,物止而後有生,故為生。又革之相息,謂止息也。

王氏曰:澤火非如坎、離有隂陽相運之道,其相遇則相息滅而已。其相息也,唯勝者能革其不勝者耳。已日乃孚,革而信之,言事業之變革,必久而後信于人也。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

伊川曰:離為文明,兌為說。文明則理无不盡,事无不察;說則人心和順。革而能照察事理,和順人心,可致大亨而得其正。如是變革,得其至當,故悔亡也。革有悔之之道,革之至當,則新舊之悔皆亡。此以卦德釋卦辭也。

團城曰:明則有以燭天下之正理,說則有以順天下之正理,如是而革,宜其外无媿于人,内无媿于心也。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極言而贊革之大也。革是徹底從新鑄造,非止補苴罅漏而已。湯、武順天應人是如此。順乎天者,順理也。順天應人之革,就革命上說,言順天理,應人心。後世務名不務實,以兵取國者,曰吾應天順人也,相承而罔察,至以為尊號,其失遠矣。

楊氏曰:革者,聖人之不得已,豈細故哉!故曰已日乃孚,又曰元亨利貞,又曰革而信,又曰革而當。聖人之懼于革也如此。灼知其理于未革之先,當如離之文明相慶;其舉于既革之後,當如兌之說如是者,可以革而信,革而當。武王之反商政,漢祖之除秦苛法,革而信,革而當也。秦之變法,趙之胡服,莽之革漢,靈寶之革晉,豈得謂之革而信,革而當乎?此卦其變為蒙,其象澤火相遇,水火相息,有變革之象,其占大亨而利於正也。

【原文】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曆明時。

澤火相滅,變革之象。治歷明時,所以推天運之變革也。夫時序之變,朝晝夕夜之迭運,弦朔晦望之相代,春夏秋冬之相易,元會運世之不窮,此變革之大者。君子治歷數以明之,使夫一歲之内,氣之二十有四,候之七十有二,刻之三千六百者,皆煥然以明。三歲一閏,五歲再閏,極之於章會統元,皆有以推究其變革之所以然。此又體革象之大要也。

朱氏曰:日,火也。月,水也。冬至日起于牽牛一度,右行而周十二次,盡斗二十六度,則復還牽牛之一度,而更端矣。牽牛者,星紀也,水之位也。日月會于此,此澤中有火之象也。黄帝迎日推策,始作調歷,閲世十一,歷年五千,而更七歷。至漢造歷,歲在甲子,乃十一月冬至甲子朔,為入歷之始。是時日月如合璧,復會于牽牛,距上元太初十四萬三千一百二十七歲。盖日月盈縮,與天錯行,積久閏差,君子必脩治其歷,以明四時之正。冬至日月必會于牽牛之一度,而弦朔晦望,分至啟閉,皆行得其正。日月不會者,司歷之過也。

朱氏問郭忠孝曰:古歷起於牽牛一度,沈括謂今宿於牽牛六度,何也?

曰:日久必差,差久必復于牽牛。牽牛一度者,乃上元太初起歷之元也。

楊氏曰:食者人之天,歷者食之天。事之至大,變易之道,莫大于歷也。

【原文】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原文】象曰: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

甚矣,變革之難也!方其未革,人憚之;其將革,人疑之;及其己革,人駭之。典章有不容不新也,人或以變亂舊章而議我;文物有不可因循也,人或以不合古、不通今而訕我。或可以整頓乾坤於一轉移間,或可以動搖人情於一呼吸頃,毫釐有差,天壤易處。吁,甚可畏也!況變革之初,物論不能遽泯,人情不能遽安,事功不能遽成,執持至理,尚庶幾焉。所守不堅,階之為禍,革之為革,豈可輕乎?變革之事,必有其時,有其位,有其才,審慮而動,方可以无悔。今革之初九,以時則初也,動于事初而无審慎之意;以位則下也,无援居下而有僭妄之咎;以才則剛也,躁于用剛而无體勢之重。其才如此,有為則凶咎至矣。故聖人戒之曰:鞏用黄牛之革。謂宜以中順之道自固,而不妄動可也。

象曰:不可以有為也。以初九之時,位與才皆不可以有為也。後世商鞅之徒,持刑名之學,以為紛更之舉,變法易令,當時苦之,卒於毒天下,禍其身,此皆好革之說敗之也。晁錯起七國之禍,豈非好革乎?

【原文】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原文】象曰:已日革之,行有嘉也。

變革之事,人惟失于紛擾也,于是有欲速則不達之失;人惟失於因循也,於是有緩不及事之愆。二者皆非時中也。革之六二,以中正文明之臣,遇九五陽剛相應之君。有應在上,則有可革之時;居中得正,則有可革之位;文明中正,則有可革之才。于此時而不為,何時而可為乎?然臣道不可為革之先,不有所倡,不可以和;不有所主,不可以贊。曰已日乃革之,必也待吾君已有可革之之日而主之,吾乃可以贊而革之,庶无紛更躁動之失。曰征吉无咎,不進則失可為之時,為有咎也。

象曰:行有嘉也。守臣道而不為革之先,又不失可為之時,行則必有嘉慶也。

楊氏曰:季孫問二邑之叛,然後孔子可以陳堕費之言;趙鞅无君命而逐君側之惡人,則春秋以為叛。六二獨得而專于革乎?伊川曰:臣道不當為革之先,又必待上下之信,故已日乃革之也。

【原文】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原文】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九三過剛不中,太剛則失於躁動,太明則失于苛察。處革之後,征而不已,則凶。若一於貞固,又失繼革之義,則危。惟革言三就,參之公論,不憚再三,方得其至當,可信于天下也。夫公論者,人心是非之貞也。理得于人心,不惟一人是之,雖千萬人亦以為是也;不惟一世是之,雖千萬世亦以為是也。如是而變革,則革静而動可也,革動而静亦可也,如之何而不孚?九三之征而凶,則其動而失道也,參之公論,則可以革凶而為吉。九三之貞而厲,則其静而失道也,參之公論,則可以革危而為安。盖協于人心之公,則義理明;局于吾心之私,則見聞狹;採于議論之詳,則衆志合;徇于意見之偏,則私意萌。此九三之革言三就,可以見人心同然之天,天理同然之機,公是公非之論矣。始凶而終吉,始厲而終安,信乎其可致也。

象曰:又何之矣?參之公論而三就,又復何往乎?言已審也。

伊川曰:居下之上,是苟當革,豈可不為?在乎守真正而懷危懼,順從公論,則可行之不疑。就,成也。今也審察當革之言,至于三而皆合,則可信也。言重慎之至,能如是,則必得至當,乃有孚也。已可信而重所信也,如此則可以革矣。

楊氏曰:居下之上,位亦高矣;接上之兌,權亦近矣;剛明之極,才亦全矣。然聖人患其太剛太明,故曰征則必凶,雖正亦危也。必也如革卦卦辭之三言者,然後可以成就而取信于天下也。三言者,曰大亨也,大利也,大正也。以此而革,何革不就?以此而行,何行不達?

【原文】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原文】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君制命,臣承命者也。臣而改命,改命而吉,何也?曰:事君在志,行志在事。志然而事亦然,君子不以志違事;志然而事不然,不以事違志。君命曰可,君事曰可,奉命可也;君命曰可,君事曰不可,改命可也。吾既信吾志,君獨不信吾志乎?豈惟君信之,天亦信之。雖然,改命不可許也,非誠有其志者,不可改也。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簒也。革之九四曰:信,志也。志不在于興漢,則罷兵歷下之後,韓信不可以改命而伐齊;志不在于厚楚,則致田犨櫟之命,子躬不可以改命而却鄭。曰:九四,聖人何以許其改命也?曰:九四,兑說之體,能以陽剛而處四之柔順,豈犯上而侵君者?故許之也。然則九三有為而聖人沮之,九四不為而聖人勸之,何也?曰:九三所謂由也,兼人者也;九四所謂求也,退者也。革以改為義,改君命亦革之一也,故于九四之。

伊川曰:九四,革之盛也;陽剛,革之才也;離下體而進上體,革之時也;居水火之際,革之勢也;得近君之位,革之任也;下无係應,革之至也;以九居四,剛柔相濟,革之用也。四既其此,可謂當革之時也。事之可悔而後革之,革之而當,其悔乃亡。革之當,唯在處之以至誠,故有孚則改命吉也。

曰:四非中正而至善,何也?曰:惟其處柔也,故剛而不過,近而不逼,順承中正之君,而上下信其志矣。

團城曰:有孚改命,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内不欺于心,明粹端直,明无人非,幽无鬼責,如此施之於革,何有不吉?汲黯之矯制粟,亦信志也。

【原文】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原文】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革之道,初戒其早,二戒其專,三戒其躁。其可革者,未灼然可革也。四戒其疑,已灼然可革矣。九五以陽剛之才、中正之德居尊位,大人也。以大人之道革天下之事,其可變可革之理,灼然如虎文之炳煥,不待占決知其至當而天下必信。必天下蒙大人之革,亦不待占決知其至當而信之也。此言在大人則自新新民之實,未施信而民信之,順天應人之時也。大人一出,其文容足以新人之嚮慕,如虎炳煥之文蔚如也;其威聲足以聳時人之觀聽,如虎鎮重之威肅如也。即虎變以觀九五自新之實,則窮理以格物,格物以致知。意有未誠,變而誠也;心有未正,變而正也;身有未脩,變而脩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之謂也。文質彬彬,不待占決而有孚于人心也。即虎變以觀九五新民之實,則明德於一家,而家道之不齊者變而齊焉;明德于一國,而國俗之不治者變而治焉;明德于天下,而天下之不平者變而平焉。

康誥曰:作新民。此之謂也。文化昭昭,不待占決而有孚于人心也。革之九五,其湯、武革命,順天應人者歟!

象曰:其文炳也,事理明著,若虎文之炳煥明盛也,天下豈有不孚乎?

朱子曰:堯克明俊德,然後黎民於變。大人虎變,正孟子所謂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原文】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

【原文】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豹變,謂如豹之變,其文蔚然,居柔變化,小于虎也。

上六,革道已成,君子如豹之變,小人亦革面,從上之教令也。已革則患乎不能守,故至革之終而以征則凶,宜貞固以自守則吉也。夫風化未行,革道不可以不為;風化已行,則革道不可以過為。自人心言,則反道敗德之俗不可以不革,賊仁賊義之風不可以不革。天下既已歸于仁義道德之中,夫復何革?自人倫言,則父子兄弟之未孝慈友弟,夫婦朋友之未有信有别,不可以不革。天下之人倫既正,夫復何革?是故文章之宣著,德行之炳明,此君子之豹變也。刑憲之不敢犯,非僻之不敢縱,此小人革面也。如是則愚賢皆化革而為善,夫復何革?

象曰:其文蔚也。又曰:順以從君也。雖然,君子素稟剛正之資者也,何待於變革?小人亦受天地之性也,何止於革面?君子資禀雖得其正者清者,然未至于聖人,亦不能无氣質之蔽。以賢如顔子,亦不能无有不善,則復禮從善,猶待變也。以賢如曾子,亦不能不魯,則省身求道,猶待變也。此君子之所以豹變也。小人固皆其此上帝降衷之性,然氣質濁惡,自暴自棄,與聖人居,終不可化者,以堯不能化有苗,其來格者,亦革面耳。以舜不能化有象,其蒸乂者,亦革面耳。此小人之所以止革面也。然君子豹變,則固可以自守,而不可以復責其為過高。小人革面,則當容其強善,而不可治之已甚。此聖人道化之標的,大易示人之本旨也。

伊川曰:天下自暴自棄之人,非必皆昏愚也,往往強戾而才力有過人者,商辛是也。聖人以其自絶于善,謂之下愚,考其歸,則誠愚也。然心雖絶於善道,其畏威而寡罪,則與人同也。唯其與人同,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

朱氏曰:九三征凶,貞厲。上六征凶,居貞吉。下三爻革弊,弊去當守之以懼。上三爻革命,命定當復其常。故曰征凶,居貞吉。又曰:下三爻有謹重難改之意,上三爻則革而善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