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经】第13卦-同人䷌天火同人(离下乾上)-[元]胡震撰《周易衍义•卷四》

[元]胡震|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13卦-同人䷌天火同人(离下乾上)

【周易上经】第13卦-同人䷌天火同人(离下乾上)-[元]胡震撰《周易衍義•卷四》

【原文】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原文】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野,謂曠野,取遠與外之義。同人者,以天下大同之道,聖賢大公之心也,故曰于野。是不暱于私情,不隘于淺近,至公大同之道,无遠弗届,其亨可知。既與天下大同,何險難之不可濟?故利涉大川。然世之小人,則唯用其私意,所比者雖非亦同,所惡者雖是亦異,故其所同為阿黨,以其心之不正也。此同人之道,又利在于君子之貞正。夫同人而通乎常變,皆當以正道為宜。所謂同人于野,必其以六合為一家,中國為一人,民吾同胞,物吾同與,洞然八荒,皆在我闥。同人于曠遠,而无偏係之私,處其常也。然必得君子之正道,然後體常而无不亨。苟正道不明,則名分无别,貴賤无等,輕重无别,邪正无擇,視己親或若塗人,視外夷或若族類,安足以為同?所謂利涉大川者,必其涉歷風波,同舟共濟,一夫之溺,猶己溺之。是同人于患難,而有共濟之公,盡其變也。然必得君子之正道,然後處變而无不利。苟正道不明,或同惡相濟,或同黨相比,或與小人同其謀,或與非類合其志,甚至援非其所當援,應非其所當應,安足以為同?嗟夫!墨氏之同仁,似也,而至于禍仁。鄉愿之同流,似也,而終于亂德。于野之同,而不得正道,可乎?五國之同盟于幽,亦同也,然能興伯業,而不能扶周衰。八國之同盟新城,亦同也,然知不正,而不知定邦難。涉川之同,而不得正道,可乎?父慈子孝,父子之同,然孝或䧟父慈,或敗子,何也?不知君子之正道也。君仁臣敬,君臣之同,然仁或流于姑息,敬或墮于阿諛,何也?不知君子之正道也。甚矣,理之不可不明也。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舉卦體以明卦名也。六二以隂居隂,得其正位,五剛健中正,二以柔順中正應之,君臣同德,此卦之所以為同。一卦五陽而一隂,則五陽同宗乎一隂,此卦之所以為同。

曰: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必有天德之正,然後能處常應變以同人。此舉卦以明卦辭也。

曰: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此以卦德、卦體明卦辭也。文明則能燭理,故能明大同之義。剛健則能克已,故能盡大同之道。文明不健,物或蔽之,中正不應,物或間之,同者寡矣。

曰: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蓋申明君子貞之旨,以明同人之道。蓋卦德之文明,足以明君子之正道。卦德之剛健,足以行君子之正道。卦德之中正相應,又足以見君子正道之實。此其所以通天下之志,而能同人也。此卦其變為師卦,其象天在上而火炎上,其性之同,有同人之象,其占則利正也。

【原文】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天在上,火性炎上,火與天同,故曰同人。君子觀象,類族辨物,謂各以其類族辨物之同異也。大抵此言審異以致同之正道也。蓋君臣上下之别,善惡是非之理,親疎小大之情,先分出其族類,使各當其道,然後為大同。苟銖兩不分,分寸不同,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何以亨且利?文公曰:類族是就人上說,辨物是就物上說。天下有不可以皆同之理,故隨他地頭去分别族類,如張姓作一類,李姓作一類;辨物如牛是一類,馬是一類。就其異處以致其同,此其所以為同。此因分殊而推理一也。

【原文】初九:同人于門,无咎。

【原文】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初九以剛正之德,居同人之始,不係累於一家之私,而出門同人,公之至也。吾一出門,則天地四方孰不吾同者,又何咎之有?夫初九之同人于門者,想曰:父天母地,均有此生,肖貌賦性,孰匪同氣?尊為君,為父母之宗子也;卑為臣,宗子之家相也。為聖為賢,吾兄弟同得乎父母者也。尊高年,所以老吾老;慈孤弱,所以幼吾幼。不虐無告,不廢困窮,即所以撫吾同胞之弱而无告者也。推是心以往,踈且遠者且同矣,親且近者烏乎而不同?愚不肖者且化而同矣,賢且智者烏乎而不同?无好惡,无偏黨,无私暱,以累其心,又何咎焉?

小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謂其有至公之心,天下不復以咎咎之也。雖然,立愛自親始,立敬自長始,聖賢之出門同人,非漫無差等之分也。推已之心以及人,使天下各親其親,各長其長,如大學絜矩之道,同人之公,其以是道歟?

【原文】六二:同人于宗,吝。

【原文】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諸卦以中正相應為善,在同人二五中正相應則為可吝者,唯取隂柔係應之義,又以私比非人君之道,故曰同人于宗族,則宗族之外在所不同,斯為狹矣,是可鄙吝也。同人之道莫貴于宏博,莫患于狹隘。六二同人于宗,其係應則同之,非其係應則不與同;其親故則同之,非其親故則不與同。好惡不公,作好作惡,皆吝道也;毁譽不公,或毁或譽,皆吝道也;物我不通,立已與物,亦吝道也。

禮運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使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男有分,女有歸,老有所終,幼有所養。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為大同。知此則知于宗之可吝矣。若夫帝堯之明德而必親九族,周家之忠厚必内睦九族,周公之不施其親,不棄故舊,曾子之親戚不悦,不敢外交,此又聖賢由親及踈,實未嘗厚親而違踈遠也。

【原文】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原文】象曰:伏戎于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六二以中正之道與九五相應,三以剛強不中居二五之間,欲奪而同之,然理不直,義不勝,故不敢顯肆其剛暴,伏藏兵戎于林莽之中,懷惡而内負不直,故又畏懼,時登高陵以顧望,如此至於三歲之久,終不敢興。此爻深見小人之情狀。淮南欲奪漢帝君臣之同,然終于寢謀而不為者,其理之屈也。曹操欲奪獻帝君臣之同,然終于懷姦而不敢簒者,以其理之屈也。世之老姦巨猾,擁重權,據重勢,懷不軌之心,而終其身不敢遂其謀,正以恐為大義之所誅而不敢發耳,此其所以三年不興也。

象曰:伏戎于莽,敵剛也。謂九五之剛健中正,豈可敵也?三歲不興,安行也?謂其内負不直,安能行也?吁!為九三者用心果如此,雖使久而不敢發,亦天地鬼神之所不祐,盍亦亟去人欲,復還天理,戒謹乎其所不覩,恐懼乎其所不聞,閑邪存誠,以同乎人,庶乎可以免此心之過。

【原文】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原文】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自下升上謂之升,自上乘下謂之乘。九四下乘九三,是乘其垣墉之義,垣墉所以限外者也。九四以剛強居二五之間,不中不正,又无應與,欲同六二而為三所間,故居上而強其同,使三不得以防限,如乘墉以攻之,此固非義之所當為也。然二非正應而不服,三非正應而不承順,知義不克,困能自反,吉之道也。昔齊孝公棄命廢職,鳴鐘伐鼓,攻魯北鄙,此以非義而奪魯人之同一,聞展喜盟府之命,則解甲言還,以義不克攻而反也。晉趙盾奉少奪長,膏車秣馬,攻邾宇下,此以非義而奪邾人之同一,屈於貜且長少之分,則卷斾亟歸,此以義不克攻而吉也。陶侃握重兵,據上流,亦九四乘墉之勢也。外則憚溫嶠之忠,内則創入天之夢,欲攻其上,疑其不克,欲干天命,知其不可,豈真畏天下之大義,而自反君臣之天則哉?以困而僅保其吉也。

小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乘墉以攻,非力之不克攻,以義之不直而不克攻爾。其所以吉者,以其能斷以義,困而反於則也。且乘墉之過,如日月之食,人皆見之。其弗攻之吉,如日月之復明,人皆仰之。此爻聖人開小人以改過之門也。自世道之微,正學不傳,人之有過,誇者諱之,愚者蔽之,辨者文之,吝者執之,狠者遂之,怠者安之,孰有能如四之反則者乎?世之諱過而吝於改過者,盍亦鑒兹。

【原文】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原文】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九五與六二相同,而為三、四二陽所隔。五自以義直理勝,不勝憤抑,至於號咷。然邪不勝正,終必得合,故後笑也。然三、四剛強,寔為二、五之大間,非有大力量、大振作,不能去間而相合,故必用師以克之,方能相遇。夫合君臣之情,必去君臣之間。凡君臣之間,權姦持國柄,巨猾妨賢路,諸侯強私室,陪臣執國命,外夷間諸夏,僭叛間忠良,皆大間也。必用剛勇強毅之力以去之,則痛哭流涕之情,可轉而為喜,起賡歌之盛。

小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謂先所以號咷者,以中心理直,故不勝忿切而然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謂敵雖強,用大師以勝之,則有以相遇也。昔成王興金縢之泣,周公作?鴞之詩,未幾而君臣相得,有嘉魚之歌,有假樂之歌,此固先號咷而後笑之驗。然非興東山之征,嚴管、蔡之誅,則成王、周公之相遇,未必如今日之所觀也。雖然,九三、九四之謀,不欲奪六二之上應,止欲間九五之下應,豈惟六二中正而不貳,微九五中直而不疑,臣亦豈能自信於君哉?故繫辭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程氏曰:人君當與天下大同,而獨私六二一人,非君道也。又先隔則號咷,後遇則笑,是私暱之情,非大同之體,故爻不言君道,只明二人同心,不可間隔之義。

【原文】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原文】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邑外為郊,郊外為牧,牧外為野,則郊在牧野之内也。上九居外而无位,於内則无應,如同人于側近之郊,而人莫之同。雖曰所同者罕,亦非有失道之悔,故曰无悔。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謂其得志與民同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初无所悔也。雖然,震无咎者存乎悔。无過而无悔,固為盡善;有過而不知悔,亦非所以遷善。使上九以无位无應而无悔,固不足為同人之累。倘其有為己狥私之心而不知悔,有絶物遺世之心而不知悔,有潔身亂倫之心而不知悔,是以一身之私,而棄天地萬物以為異,豈知同人之道哉?固執遂非,自以為是,而不知自艾,則有終身為私而已爾,豈理也哉?

楊氏曰:君子之於人,異處勿先,同處勿後。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