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臨,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凶。
【原文】彖曰: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喜陽剛之長,幸君子之得時;憂陰柔之長,慮君子之忘戒。陽為君子,隂為小人。臨者,二陽方長之卦,二陽浸長而徧臨四隂,此吾道之元亨而利於貞正之會也。然自古天下未有治而不亂,陽始於復而臨次之,陰始於姤而遯次之。自復而臨,三陽為泰,四陽為大壯,五陽為夬,六陽為乾,乾之後一陽又生而為姤,二隂為遯,由復至遯恰八月也。二陽長而為臨,二陰長而為遯,聖人體天以臨民,治不忘亂,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當臨而戒遯,故曰至於八月有凶。陰道長而陽道消,君子當知所戒也。夫天下未嘗无君子,亦未嘗无小人,此盛則彼衰,彼長則此消,必然之理也。泛觀古今之變,元帝之世,領尚書者望之、周堪,居拾遺者更生、金敞,四賢並進,天子嚮納,亦可以言剛長矣,未幾而入恭、顯之網。靈帝之世,陳蕃、竇武同奨王室,膺、密、勲、瑜共參政事,名賢協心,士流望治,亦可謂剛長矣,未幾而飲曹、王之毒。神龍之際,以張易之、張昌宗則誅戮矣,以張柬之、崔元暐則鳳閣鸞臺矣,然二張之肉未寒而三思之焰已熾。開元之際,以蕭至忠、岑義,則染刃矣;以張九齡、元之,則拾遺、紫薇矣。岑、蕭之骨未朽,而林甫之齒已利。是則以柔消剛,小人固有餘罪。盛而忘衰,治而忘亂,在君子亦不為无過也。
彖曰:臨,剛浸而長,所以為臨也。曰: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内說外順,不事矯亢,足以為大亨以正之本,而无所忤。剛中應君,不事諂佞,足以為大亨以正之本,而无所屈。以說順剛中,而得元亨利貞,純乎天理者也。
又曰:至於八月有凶,消不久也。此言八月之近陽,不久而為陰所消,不可不備也。聖人之於君子,其許之也至,其警之也深。
楊氏曰:浸而長則莫之忌,說而進則莫之拒,中而和則莫違。能此三者,則大亨矣,然必正而後可。是三者有一不正,浸則姦,說則諂,和則流。盖正者,天之道也。
程氏曰:剛正和順,合天之道。以此臨人、臨天下,莫不大亨而得正也。在卦取自上臨下、臨民為義。此卦其變為遯卦,其象地臨於澤。以上臨下之象,其占大亨而利於正也。
【原文】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无窮,容保民无疆。
澤上有地,地臨於澤,是為以上臨下之義,以剛臨柔之象。君子觀臨下之象,體澤之漸濡,有與而无竭,則教思无窮,宣明道化,使小人皆為君子之歸;體坤之博厚,有容而不隔,則容保民无疆,撫綏海宇,使小人終不為生民之害。敎化之澤,悠久无斁;容保之功,廣大无間。人君以此為臨民之道,人臣以此而輔臨民之政,又何有乎八月之凶耶?教之而倫理明,保之而生養遂,所以用臨也。
【原文】初九:咸臨,貞吉。
【原文】象曰:咸臨貞吉,志行正也。
天下无兩立之理,以忠臨佞,則忠者吉;以直臨邪,則直者吉;以善臨不善,則善者吉。臨之初九,以陽剛之長,而咸臨四陰之象,非曰以知術而臨之,非曰以黨與而臨之,非曰以權勢而臨之,以德則剛,以位則正。是初九臨四陰,臨之以道德之正,臨之以仁義之正,臨之以議論之正,故得吉也。
象曰:志行正也。志在於行其貞,正之道也。
程氏曰:咸,感也。六四居近君之位,初得正位,與四相感而應,是以正道為當位者所信任,獲乎上有道,而得行其正,是以吉也。
【原文】九二:咸臨,吉,无不利。
【原文】象曰:咸臨吉无不利,未順命也。
九二,以九言之則剛,以二言之則中。有剛中之德,以咸臨四陰,宜其以已觀之則无不利,以事推之則无所不利也。夫九,剛也,剛則不屈於人欲,不牽於邪念,不至於僉壬,其至誠无息,其浩然無餒,大勇无挫,以此而咸臨羣陰,自吉无不利。二,中位也,中則无太過,无不及,其說順也无諂佞,其介特也无矯亢,清不流於隘,和不流於不恭,以此而咸臨羣陰,自吉无不利。
小象曰:未順命也。九二以剛中應君,所順者在道,未必順君之命而吉利也。雖然,順命之說有二:人臣之事君,當匡救其惡之時,則順命之說為非;當將順其美之時,則順命之說為是。君命未當,固不必其皆順;君命既當,則惟恐其不順爾。
程氏曰:二方陽長而漸盛,感動於六五中順之主,其交之親,故見信任而得行其志,所臨吉而无不利也。以剛德之長而又得中,至誠相感,非由順上之命也。
【原文】六三:甘臨,无攸利,既憂之,无咎。
【原文】象曰:甘臨,位不當也,既憂之,咎不長也。
六三居下卦之上,隂柔說體,不中不正,又乘二陽之進,故不安而以甘說臨人,失德之甚,无所利也。既知危懼而憂之,持謙守正,至誠自處,則无咎也。夫辱已佞人,固小人之詖行;遷善改過,乃君子之盛心。宣孟為仁為義,而終不能全一身之節;裴度有功有德,而終不能托六尺之孤。此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吾未嘗不惜其不終為君子也。夷之從墨子,而從受孟子之責;陳平諛呂后,而終能服王陵之義。此不克厥初,圖惟厥終,吾未嘗不嘉其不終為小人也。六三所謂甘臨者,其便佞,其善柔,其便僻,違道干譽,脂韋嫵媚,以甘說臨人,祗見其反道敗德,傷風壞教,何所往而利?然天下之生,同一元氣,降衷之初,本无君子小人之分。謂其小人者,特其禀氣之偏,為習俗之誘爾。使六三知甘言之為非,能憂其不中而思其中,憂其不正而思其正,則其天者全,而君子之道在是矣,何咎之有?
象曰:位不當也。謂其陰柔而不中正,所以有甘說之愆。曰:咎不長也。謂其知甘臨之失,而憂懼自懲其過,咎之所以不長也。臨卦剛長泰來之時,豈容小人以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六三知時識變,懼而憂之,則反善之心生,可以補過矣。此一爻,聖人開小人以遷善之門,自新之路也。
【原文】六四:至臨,无咎。
【原文】象曰:至臨无咎,位當也。
六四居近君之位,切比下體,是與下至相親臨者也。臨道尚近,故以比為至。四居正位,下應初九陽剛之賢,有委己用人之美,无妬賢嫉能之心,以是而臨下,臨之至也,所以无咎。夫以四之所處而言,柔而得正,无邪柔之失,无側媚之態,无偏黨之累,正已如此,此至臨之所以无咎。以四之所應而言,柔而應剛,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聖,寔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親賢如此,此至臨之所以无咎。
象曰:位,當也。聖人贊以位之當,非竊位蔽賢者比矣。雖然,正已而後可以親賢。彌子未嘗不欲向孔子,而孔子不主之,為其不正也。陽貨未嘗不欲任孔子,而孔子不從之,為其不正也。在已能賢,然後賢者以類從,天下未有小人而能任君子者也。朱氏曰:臨以大臨小,四居下之上,為五所任而比於下,得君而近民者也。臨道尚近,臨之至也。
【原文】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原文】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充明德之全體,則能全君道之大用。臨之六五,以柔中之君,不自任其聰明,不事機巧,不衒知術,與九二剛中之臣相應,而推誠以任之,任賢以臨下,此乃大君之知也。此乃大君之宜也,吉可知矣。昔者堯之知曰如神矣,舜之知曰大知矣,而堯舜不自用其知。考之當世,司歷象者有人,平水土者有人,典禮樂者有人,明刑弼敎者有人。堯舜之為君也,行其所無事已。況臨為君子道長之卦,而六五又以柔中而應剛中之臣,則其所以君臨天下者,必合天下之聰以為聰,合天下之明以為明。故曰:知者无不知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急親賢也。若夫指鹿為馬,其知為何如?此又君之蔽於明也。
象曰:行中之謂也。唯其能知此中理,是以能行此中理也。此其所以為大君之宜也。
【原文】上六:敦臨,吉,无咎。
【原文】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內也。
惟民生厚,因物有遷,此先民之格言。所謂敦厚,乃天理之本然,人心之同然,有時而流於薄,非性之罪也。人惟性其性,則深厚之德著焉,是以有臨則能處順持正,能應剛重道,未有不善終者。人惟不知性其性,則浮薄之行形焉,是以有臨則為輕已傲物,為忌賢嫉能,未有能善終者也。上六之敦臨者,處坤厚之體,居无位之地,柔順得正,能以厚德樂善之心,從二陽之君子,以敦厚而臨,禮義不愆,福慶咸萃,内而禔一身,外而福天下,遠而弭八月之凶,皆自此厚德而基之爾。
象曰:志在内也。上六敦厚而從二陽之君子,吉且无咎,宜也。况上六與六三為應,使上六不敦厚,則為六三甘說之小人誘引之矣,又何吉焉?
楊氏曰:臨之世,二陽方長,而六五之君任之,六四之近臣應之,上六无位之賢者亦厚之。君子之逢斯世,何其幸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