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十翼】系辞•上传(上)-[清]毛奇龄撰《仲氏易•卷二十七》

[清]毛奇龄|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欽定四庫全書|仲氏易卷二十七

翰林院檢討毛奇齡撰

繫辭上傳

此十翼文也。舊以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繫、下繫、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為十翼,而此二翼者,從釋彖、釋象後,專釋周文當日作易屬辭之意,故曰繫辭。繫者,屬也。第屬辭指文王,如辭中早有繋辭焉而明吉凶與繫辭焉而命之諸語,豈夫子自指之?故舊以此為繫辭傳,如王肅本、李鼎祚本皆作繫辭上傳、繫辭下傳、

【按:侯果亦有下繫冇天道、地道、人道語,先于王弼。宋人謂上下分自弼註,非是】。

惟史記引此辭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作易大傳。說者謂史遷曾受易楊何,何自為傳、【或作遷自為傳,謬】,故特加大傳以别之。大抵二傳並發明推易分聚以屬之為卦辭、爻辭之例,雖重言彖、爻大義并蓍筮、布揲諸法,而大旨在屬辭,則繫辭名焉。若轉易之義,則雜卦言之;對易,則序卦旁及之;至說卦,則藉以釋經,與爾雅釋詩同一義例。詳見傳下。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鄭康成本作已】陳,貴賤位矣。動静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乾坤定位而全易見焉。六子之本乾坤,與周易之首乾坤,皆以是也【夏易首艮,商易首坤異是】。

乃即以位之卑高【即尊卑也。其曰卑高者,以卦爻從下起也】。

而定為因重之法,或下或上,互相區别,而卦位爻位之貴賤亦以是定【卦位如剥、復分死生,否、泰分君子、小人類。爻位如二譽、四懼、三凶、五功類】。

乃又諦觀諸六十四卦中,其為變易者幾何,交易者幾何。變易者以陽變隂,以隂變陽,變者為動,不變者為静【如乾變坤則陽動隂静,坤變震則隂動陽静類】。

交易者以下卦交上卦,以八卦交六十四卦,上交者為動,下受交者為静【如下乾上乾則上動下静,下乾上坤則坤動乾静類。此申言羲畫,以起推易,詳見二卷】。

就其或動或静者而反覆審測,令有常度,則其中有剛者,有柔者,有柔而剛者,有剛而柔者,而剛柔斷乎其中。剛柔者,隂陽也。隂陽既斷,可以屬辭矣。乃于是倡為推易之例,曰方以類聚。取此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其上下方位隂陽合并者,謂之聚卦【除乾坤成列外,如否、泰為三隂三陽合并,剥、復為五陽一隂合并,姤、夬為五隂一陽合并類】。

夫陽與陽類,隂與隂類,而從而聚之,是類聚也。乾卦所謂亦各從其類者是也,乃即此卦畫之類聚者【物為隂物,陽物即卦畫也,說見二卷】。

而于以推移而分易之,謂之分卦,亦謂之易卦【如移泰二爻于上則為賁,移否二爻于上則為革。類易卦者,以移易為卦,與變易、交易不同。變者,陽變隂,隂變陽,此但移之耳,未嘗變也。交者,隂陽各出其一,對待交易,此止移其一爻,無對待也。此例從來言易者皆未之及】。

夫聚陽為陽羣,聚隂為隂羣,而此為分之,是羣分也。否卦所謂大人否,亨,不亂羣是也。而于是乃為之辭,就分所自來,而依象立言。在彖有彖辭【如訟以遯三易二,而彖曰剛來而得中;既、未濟以泰二易五,否五易二,而皆曰柔得中。類】在爻有爻辭【如訟初移中孚之兑,兑為言,則爻曰小有言;既、未濟三四爻移損、益之坤、艮,坤為方,艮為鬼冥門,則爻皆曰伐鬼方。類餘見二卷并各卦下】。

雖卦自羲畫,文未嘗推,即羲但畫卦、重卦,亦未嘗移易。而文王以推易為屬辭之法,而審其美惡,著其休咎,遂屬之為吉凶之辭,以為司筮、司占,推易定繇所自始,使列國史氏就辭論事,疑鬼疑神,斯世所相傳而驚且怪者,而皆本諸此,何變化也?然且辭義之博,震雷巽風,離日坎月,以至艮山兑澤,乾金坤土,震竹巽木,牛馬甲兵,井繘牀胏,凡天地間有象有形者,皆得以變易造化而為之辭,其屬辭也如此【專指繫辭言,故謂之贊周易,不然則涉羲易矣】。

畫卦無隂陽分聚之法,自不曉推易,卦爻俱晦,至于辭則開卷蒙昧。兩漢至今,其同在漆室久矣。小年讀易,疑憤滿胸,至讀繫則廢卷累月日。方物分聚,豈無實指?而漢儒就卦爻推測,則或水或火【鄭氏云:類聚羣分,謂水火也】。

或陽或隂【九家易云:陽道施生為方,隂主成物曰物】。

或坤或乾【虞氏云:坤方道静故類聚,乾物動行故羣分】。

或姤或復【九家易以姤卦陽爻聚于子為類聚,復卦隂爻羣于子為羣分】。

全無把鼻,而王弼矯枉,槩以混沌施之,但曰方曰物,不立義疏,致宋人憑臆,無所捉摸。以方為情曰情向,以物為事曰事物,又以方為理曰事理,以物為形曰物形【如程氏謂事有理,物有形,事則有類,形則有羣】。

又總以方為事理,總以物為事物【如本義方謂事情所向,下又總云事物善惡】。

周章蔑略,東投西驀。而至于分聚,則全不問何等為聚,何等為分,何故言及聚,何故言及分,朦朧冒昧,迷悶不釋。而近之言易者,且援及康成樂記之註,以方為行蟲,行蟲識道理,故稱方;以物為植物,植物不識道理,故僅稱物。且引楊慎以方為虸蚄、張有復古編以虸蚄為子方作據。嗟乎!經學之晦蝕,一至于此,尚不痛自振拔,而動狃成說,轇固不解,亦獨何矣。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或作蕩,義同】。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姚信本作違,形誤】。

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王肅本作泰】。

始坤作【虞翻、姚信本作化】。

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馬融、王肅本而下皆有易字】。

成位乎其中矣。

剛柔相摩,即推隂推陽也。摩者,推也【兩物相推為摩】。

八卦相盪,從八卦之已重者而移易之。盪者,移也【如移舟為盪舟可見】。

此時隂陽已成,故稱剛柔。畫卦已成,故稱八卦。夫震、艮、巽、兑,即雷霆風雨也。坎、離,即日月也。今乃以推移摩盪之法,而鼔之、潤之、運行之,以此推彼,以彼推此,一往一來,如寒暑然,而總要之于乾、坤之成列【成男成女,即成列也】。

故曰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夫乾、坤成列,則止一知能,祇一易簡,而萬事萬化皆從此出,其有體有用如此【乾知為知,坤作為能。大始即資始,其云大者,以八卦始乾、坤,而坤又始于乾也。何氏曰:易知則不遠人以為道,故有親。易從則聖人夫婦皆能,故有功】。

聖人以德業配久大而成六位【見乾傳】。

以守寶位【見下繫】。

參天兩地,豈外是焉【本義分章句,以此上為第一章,非是】。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虞氏本有悔吝二字,誤】。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夫所謂類聚羣分而生吉凶者,繫辭也。前未明言繫辭,故此以繫辭直揭之。所謂成形成象而見變化者,即推易也。前未明言推易,故此以推易特指示之。盖三易之法,文王倡之,惟夫子能知之。然不欲明言,但以隱微相會悟。如雜卦明有轉易,然閟不一及;序卦補言對易,然若不解對易者,可驗也。設者,倡施也。已成之卦,文不再畫,而乃曰設卦,則明明以推易為文所設矣。設推易之卦,觀其象而繫以辭,吉凶之生生以此矣。天地即剛柔,推剛柔為辭而變化見,此即變化矣。仲長統傳曰:雖周物之智,不能研其推變。以推能變化,故以推變合言。此皆善解處【按:李鼎祚謂文王觀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象,而系屬其辭,則爻辭皆指文王,與史記同】。

嘗集徐仲山許,講推易之法。其子東謂:說經必有據,向疑輔嗣說易,啟宋人杜撰之習,以少據也。推易何據耶?仲山歷引焦、贑、虞翻、侯果、蜀才九家易諸家以示之。時方說上繫東誦類聚羣分語,曰:得之矣。仲山曰:未也,試訖誦之。至此二語,仲山故朗聲以和。其誦曰:何如?東拜曰:聖人明指之,而世不察,何也?此見康熙丁卯傳是齋録。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虞本作晝夜者,剛柔之象】。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虞本作象】也。所樂【虞本、李氏易解俱作變】。

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元吳澄本刪是以下十字】。

從吉凶變化而申言之,悔吝與吉凶為類,剛柔為變化所推,此總卦爻辭也。若獨言爻辭,則六位具而三才備焉【陸績曰:初、二下極,三、四中極,五、上上極。何氏訂詀曰:三極者,天、地、人也。六爻,初、二為地,三、四為人,五、上為天。三爻,一為地,二為人,三為天】。

故以此為筮揲所始,則静用所次之卦辭,動用所占之爻辭【居,止也,安也,即静也。樂者,動也。論語曰:知者樂。

又曰:知者動。可驗序次也,即居次之義。居玩卦之次,而又曰玩辭,則知玩卦辭也。動玩爻之辭,而又曰玩占,則知玩所占之爻辭也】。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辭,而彖辭、爻辭因之以分。故第以吉凶言【不及變化】。而悔吝、无咎皆可類見。盖卦有卑高大小之位【見前】。著為推易,而總存之于辯吉凶之繋辭,則所謂類聚羣分而吉凶生,所謂繫辭焉而明吉凶者,如是其三致意也。

憂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若夫前所云憂悔吝者,祇存乎介;介者,吉凶之間也。震无咎者,祇存乎悔;震者,厲也;悔者,變也【見乾卦】。但從吉凶之辨推暨之。而于此為辭者【指上言乎其失得諸語】。即于此為占【存乎介諸語】。雖卦辭爻辭各有小大險易,而辭各指之,其以辭為占如此。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陸德明本作下】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鄭氏、虞氏、李鼎祚本俱作及】。

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是何也?則以易本乾坤,而天地之道皆彌綸其中焉【彌,滿也。說文云:開弓也,謂弓開則滿也。王肅云:綸者,纒裹也,統之為包絡之義。故虞翻曰:易在天下,包絡萬物】。

故仰觀俯察,則乾坤成列,而隂陽以分【幽明即隂陽】。

乃推其隂陽之初聚者,曰原始【《九家易》曰隂陽交合,物之始也】。

隂陽之既分者,曰反終【《九家易》曰隂陽分離,物之終也】。

原始則隂精陽氣聚而為物【王弼曰:精氣絪緼,聚而成物。亦以聚言。又朱漢上曰:氣聚為精,精聚為物】。

反終則魂升魄降,散而為變【游散即推移,皆指卦言。故京房易有游魂歸魄之卦,雖說與推易不同,然其為卦則一也。又鄭康成以精氣為七八,游魂為九六。七八,木火之數。九六,金水之數。木火用事則物生,故曰精氣為物。金水用事則物變,故曰游魂為變。雖其理有之,然與詞義不合。若後魏正光歷推四正卦術,焦延夀用卦氣值日,皆術數别學,與易無與矣】。

凡隂幽陽明,始生終死,鬼歸神伸之說,由推易以為彖象,而玩辭玩占,歷歷知之【物即方物,舉物而方在其中。變即變化,舉變而化在其中】。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鄭玄本作導】。

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京房本作留】。

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馬融、王肅本作犯。違,猶裁成也】。

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以此參天地,周萬物,雖行權反正,旁行側見,而未嘗流失。在天為樂天,在地為安土,是天地為我範圍,萬物于以曲成,通于寒暑運行、晝夜往來之道,而歷見其知者也。然則方以類聚,而分之則無方;物以體分,而易之則無體。屈平曰:聖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无方无體,雖物也,何凝滯焉?【前以分屬物,而此曰精氣為物,以聚言;前以聚屬方,而此曰方无體,反以分言。此皆互言之,以見變化處】。

一隂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鄭氏本作尠】矣。顯諸仁藏【鄭氏本作臧,云:善也】。

諸用鼔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古蜀本作盛】。

象之謂乾效【陸德明本作爻,蜀才本作効】。

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隂陽不測之謂神

夫物與方即隂陽也,隂陽即道也。向所謂由易簡以推知能,而盛德大業皆由此出者,以為繼道者善也。乾元坤元皆善長也【乾健坤順皆隂陽之德,故可以善言】。

繼善而成之者性也,成已成物皆性生也【此性單指人言,故可兼成已成物。性成于善,故孟子謂性善】。

然且得陽之性者曰仁,得隂之性者曰知,仁見則謂仁,知見則謂知,隨其見于人者而稱之。彼百姓日用何嘗非道,特不知故道鮮耳【知字應上知幽明以下數知字】。

有如仁顯乎外而用藏乎内,震動萬物而不假聖人憂世之憂,此正向所謂盛德大業而各得其至者,有如是也。然則由盛大以見推易,而屬辭應占,變化不測,夫豈無所謂而云然者乎?生生推易之法,效法者,呈其法也【韻會曰:效,呈也,進也。韓信傳:願效愚忠。唐書:持衆美而效之】。

陽之變隂從坤始,故推移轉變,其法首于坤見之,而後推極其三百六十四爻之數,以為彰往察來。占卜之事,吉凶變化皆本于易。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静也專【陸績本作虫】。

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隂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則何其廣大也?是乾坤之大生、廣生,推遷不窮者,即天地也,即四時日月也,即至德也【大生、廣生,即生生之謂易,所謂推易之法】。

曰:易其至矣乎!【吳澄本以此句割系至德下,刪子曰二字】。

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蜀才本作體】。

卑【或作俾】。

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是故盛德大業,斷自乾坤成列始【成性即成之者性,性善在中,此隂陽道義之門戶也】。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易學四同。以此五十六字與後重出,刪去】。

然後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畫之賾且動者,為彖為爻【彖者,言乎象者也,故象即彖也。羲為爻畫,文為爻辭】。

就物之形象【物即隂陽,說見前。以各有所宜曰物宜。形容即形象,所云成形成象也】。

推移【會通】。

立法【典禮,即法也。立法,說見前】。

而于焉屬辭。所謂類聚羣分而吉凶明者,既明之,可斷之也。此繫辭也,此又致意也。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荀爽本作亞,云:次也】。也。言天下之至動【鄭氏、虞氏本俱作頤,鄭云:當作動。虞氏云:動,舊誤作賾。九家易作冊】。

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諸家及鄭氏本俱作儀】。

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易學四同,移此三十五字置後,極天下之賾者上,不通】。

繋辭者,言也。乃其所言有善【繼之者善】。

無惡【鄭康成註作烏落反】。

則不可惡,静正不禦【見前】。則不可亂,擬議推移而變化成焉。所謂剛柔相推以生變化者,既生之,當成之也。此推易也,此又致意也。

鳴鶴在隂,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古一作縻,京房作劘】。

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此下七節,本文言傳文而脱誤于此者【吳澄本竟刪此七節】。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漢、晉諸家易,皆以諸所贊屬互卦言。如中孚互艮、震,震為言行。又艮為門,故曰樞。震為動,故曰機。此則同人互乾、巽,乾為金,巽為利。又巽為草木,為臭。後謙與節皆有互震,故有德言、禮言及言語為階語,之良是。後漢郎顗疏奏:臣願陛下發揚乾剛,援引賢能,勤求機衡之寄,以獲斷金之利。此以二人指君臣言,與文言斷節取義正同。漢人易傳與韓嬰詩傳皆倣此體】。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一作順】。

斯術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鄭氏本作置,云:當作誌】。

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此見乾卦文言傳。

不出戶庭,无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姚信本作機】。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虞仲翔以節本泰卦,故坤為亂,互震為言語,乾坤為君臣。此亦推易法。

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古本作戎,宋衷謂戎誤】。

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虞氏本作悔,云:坎心為悔】。

盜冶【鄭氏及諸家本作野,太平廣記作蠱】。

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仲氏易卷二十七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