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四庫全書|仲氏易卷二
翰林院檢討毛奇齡撰
乃若演易與繫詞,則正有周作易之本事也。雖夏、商有易在前,此未必無辭。【朱子易贊曰:傳歷夏、商,有占無文。似文王始繫以詞。然考桓譚新論云: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連山藏于蘭臺,歸藏藏于太卜。則夏、商非無詞者。鄭夾漈亦云:連山亡矣,歸藏有司焉。膺註十三卷,觀左傳、國語,每有商易占卜,若無詞,何以占之?】特周易彖、象,則文王實始為之,故孔子曰:作易者,其于中古乎?中古者,文王與紂之時也。【漢儒謂:㐲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繫詞又云:作易者,文王與紂之事】。
雖其所演爻詞,或問及牳野伐紂之後,則謂文王作卦彖,周公演爻象,亦無不可。【卦彖者,卦下彖詞,如乾元亨利貞是也。爻象者,爻下象詞,如初九潛龍勿用是也。按史記世家謂文王益八卦為六十四卦,而揚雄云文王附六爻,則繫詞演爻皆文之事。祇馬融、陸績皆謂周公作爻詞,又易文有箕子之明夷、帝乙歸妹與王用享于西山諸語,遂疑伐紂後所作,故云】。
獨其繫辭則于序卦分篇之外,又特創一法,以為吾欲演易,則必使易之為義行于辭間,取六十四卦之已成者,相其隂陽之各萃,與夫隂陽之相間者,而兩判之。其各萃者,則謂之聚,謂隂與隂聚,陽與陽聚也,以中無間之者也。【如剥、復則一陽自聚,不與五隂間;臨、觀則二陽自聚,不與四隂間,類】。
其相間者則謂之分,謂分隂于陽,分陽于隂也,若因其已聚而分之者也。【如移剥之一陽于二而為師,則分隂為兩矣;移臨之九二作九三而為明夷,則隂分為兩,陽亦分為兩矣。雖師原不從剥分,明夷原不從臨、觀分,而一似因其所已聚而分之者】,而于是就已成之聚與已成之分者而為之移易焉。在羲畫之時,未嘗先畫聚而後畫分也;即序卦之時,亦未嘗序聚先而序分後也。而文以為吾演卦演爻,則必從其已聚之卦而移而易之,而然後繋之以辭,故其分卦之為彖,則必與聚卦之所移有相發者。【如臨為兌之初九所移,則為初筮;比為剥、復兩卦所移,則為原筮,類原者再也】。
分爻之為象,則必與聚爻之所移有相應者。【如屯以臨之九二移作九五,則六二與九二隂陽對易,有婚媾之象;蒙以升之九三移作上九,則六三不能以上九為配,有勿取女之象,類】。
而無如文王演之,孔子贊之,文王演之而繋之以詞,孔子贊之而復申之以傳,其開卷發端,諄諄啓迪,若惟恐後人之少昧其旨,而上傳首言之,下傳又首言之,而世讀其文而不之察也。上傳首章不云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此言羲之立乾坤也。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此言羲之設重卦也。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此言文之為易,必先使隂陽之分聚有常度而無疑情也,而于是曰:方以類聚。審隂陽之從類者,而先為區之,所謂初率其詞而揆其方。【此亦大傳語】。
方者,位也,而于是曰:物以羣分。順隂陽之羣處者,而于焉分之,所謂乾為陽物,坤為隂物,爻有等而謂之物,爻相雜而謂之時。物者【皆大傳語】。
物者,族也,就其族而分易之也。【一曰物,即畫也。射禮畫地以置足謂之物,故畫即為物。隂物陽物,猶言隂畫陽畫也】。
然猶未言繋詞也,于是又曰: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夫卦彖爻象謂之繋辭,乃以文王之作彖作象,而皆屬之剛柔之相推,是分明以推易之易為演易者所有事矣。蓋推即移也,所謂推而行之也。【亦大傳語】。
屈平有云:吾聞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推移者,移易之謂也,乃猶未己也。其於下傳之首章復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則申言伏羲之畫八純。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則申言伏羲之生六十四卦。此與上傳之乾坤定而高卑位同一義也。伏羲為易止此也,而于是論有周之為易,則仍曰: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與上傳之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無異焉。繫詞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與上傳之繫詞焉而明吉凶無異焉。則因而斷之曰:演易、繫詞用移易,豈有誣與?閒嘗讀類聚羣分與剛柔相推之文,而不得其解,及讀隨之剛來而下柔,與賁之柔來而文剛而解之。夫隨本三剛,賁本三柔,其為剛與柔,亦固其因重之所自有,又何嘗謂伏羲畫卦時,與文王演易時,取他卦之畫而置之?此以為兩有所從來,而彖傳云然,則明明以隨自否移,以否之上九移而為隨之初六,而剛下分;賁自泰移,以泰之九二移而為賁之上九,而柔下分矣。【他如訟之剛來而得中,蠱之剛上而柔下,晉之柔進而上行,无妄之剛自外來而主于内,類不一而足】。
故易有往來,未嘗言占。推行不窮
【推而行之謂之通,往來不窮亦謂之通】。
非以云畫借否、泰之小大。【謂小往大來、大往小來】。
示剛柔之上下,每一移易間,而辭義生焉。故易有五易,謂變易、交易、轉易、對易、移易,而實有不易之理該乎其中。【乾鑿度云:易,不易也】。
生平讀易,見從來爲易說者,言人人殊,並鮮一致,即就彖、象而細探之,亦且如夢如囈,滋悵惘而罕歸宿。因疑三古作易,千聖同揆,豈無一定之義理可示人指的?而乃薦賓、假廟、行師、折獄、建侯、取女,以及涉川、伏莽、驅禽、即鹿諸繫詞,無不彼此回惑,前後迷貿,按之無實情,析之無定旨,強辨曲釋,一往鶻突,其所謂不易者安在?且易者,筮也。周官司筮掌三易,而春秋史氏每以筮法禪羲、文之祕,如秦伯伐晉、晉獻嫁姬諸筮,其見諸傳者,往往布詞斷事,炯若神明,此豈有意為妄誕者?乃易義既亡,而史氏之司筮亦且風流歇絶而不可復見,豈易之果善易與?抑亦說易者多蒙昧而未之覺也?乃以推易之法,一準諸爻,則爻不可易;一準諸詞,則詞不可易;一準諸占,則占不可易。故自推易法出,而春秋之筮,其可疑者悉不疑,其可信者則益信。以之而覈之漢、晉、唐、明,其占存而斷失者,無不按驗親切,動若影響。是三古不傳之藴,至今日而長夜始一旦者。漢後說易,回惑迷貿,至今日而始曠若發矇,洞然若觀火者。第其說所自開,則漢焦贑著易林,有一隂一陽之卦自姤、復來,五陰五陽之卦自剝、夬來,似早已啓發其端,而其義未備。嗣此而蜀才、侯果輩已得舊傳,如需自大壮卦來,九四升五位,為位乎天位,而不竟其說。虞翻解諸卦,亦偶得舊傳,如訟自遯之二三相易,為三來二中,而亦不竟其說。【需、訟、䷄、大壯、䷡、䷅、遯、䷠】。
乃當時不立推易名色,且其說雜出,雖未嘗言變卦,雜卦變于其中,致王弼言易,推其說而不盡合,則槩埽棄之,而于是辭象變占,茫無所據。唐時李鼎祚見當時奉敕譔疏,遵行弼書,急搜虞翻、蜀才諸所說,列之卦首,而彼伸此詘,闕略未備,
【虞翻、蜀才、侯果、荀爽、盧氏、蔡景君諸儒,各有師承,每卦取一說,而彼此未備】。
暨五代、北宋間,不能行其書,
【宋慶歷壬子,相府策賢良,六題一出,此書素未嘗見,賢良多下者】。
惟陳氏
【摶】之徒劉牧、李之才輩,稍知其概,私畫之為圖,而誤名卦變,
【如今所傳變卦反對圖,類】,且參以己意,補苴所不足。而程頤、蘇軾諸儒,在北宋說易家,則復以卦變却之。至南渡以後,有朱侍讀震,力持其說,曾于紹興間輯劉、李諸圖,進之御覽,
【其書名朱漢上易傳并易圖叢說】。
而朱文公熹則又以彖傳諸辭,其不可解處,非卦變不解,極言程氏不取卦變之非,
【朱子云:伊川不取卦變之說,至柔來而文剛,剛自外來而為主于内諸處,皆牽強說了去。又云:只是換了一爻,非是聖人合下作卦,如此自是卦成了,自然有此象】。
于是就朱震所進圖,而恢擴以盡其變。其于推易祕旨,可謂十得八九矣。惜其圖概從一卦所推,而所著本義,每卦下己,旁及他卦,然究非夫子所云類聚羣分之旨。故南渡諸儒,雖已遵之若蓍蔡,而終難盡合,疑議多有。元時朱升又復從而參訂之,有十辟卦變、六子卦變之說,此皆得乎漢、晉諸儒之各體者。【虞、荀諸易,原有臨、觀、遯、壯、震、巽、坤、乾兩變之說】。
然而六子之說疎焉。【以六子為卦母,不合】。
至明代來氏知德,專以反對諸卦釋夫子彖傳所云,而改卦變曰卦綜,然于彖傳諸辭仍有未合。暨何楷作周易訂詁,又稍變其說,以為諸卦俱本乾、坤所生,以求合於程氏、蘇氏本乾、坤不本他卦之意。【程氏謂乾、坤變泰,豈有泰復變賁之理?蘇氏謂剛柔相易,皆本諸乾、坤】。
然究非了義,總由彖、象不明,無所依據,即不能不仍取其說而再三致意,而不得要領,屢更不定,亦安知夫子大傳明明言之?所云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默而成之,存乎其人,原謂其說難傳,當從悟入,而歷漢、唐、宋、元、明,縱横上下,各欲盡其義,而累求不得,乃不意今日而竟得之也。夫大傳之曰變、曰化,為羲易言之也;其曰遷、曰推,則皆為周易言之也。推、遷者,周易之易也。第夫子讚易,分作三翼,而以雜卦贊反易,序卦贊對易。其于上繫、下繫,則專以剛柔相推作推易之贊,而印之彖、象,質之卜筮。繫辭演繇,所至悉合。則夫序卦分篇,皆演易之所偶及,而專以移易一法為彖、為象。即曰演易用移易,而不易之義存乎其間,又何疑焉?若夫漢儒諸說,暨宋、元、明諸家圖本,詳載予推易始末一書,兹不具述。
不易卦
【謂無可移易也。大傳所云乾坤成列者也】。
乾䷀坤䷁
聚卦
【謂隂陽各聚于一方以待移,易大傳所云方以類聚是也】。
剝䷖
【陽一一陽,隂五五陰】。復䷗
觀䷓
【陽二二陽陰四四隂】臨䷒
否䷋
【陽三三陽,陰三三隂】,泰䷊。
遯䷠,
【陽四,四陽大,隂二,二隂壯】。䷡
姤䷫,
【陽五,五陽隂一,一隂】,夬䷪
【此漢儒所稱十辟卦也。京房祖田氏舊易,立時日卦法,以此十卦并乾、坤作十二月卦,謂之十二辟卦。辟者,君也。及行之推易,則又去乾、坤,而以此十卦為聚卦,曰十辟卦。焦贑有云:一隂一陽之卦,自姤、復來;五隂五陽之卦,自剥、夬來。正指此也】。
半聚卦,一名環聚卦。【謂陽聚于中則隂兩分,隂聚于中則陽兩分,祇半聚而半實分焉。然不名分卦者,以其卦祇可分移與他卦,而不受他卦所分移故也。其又曰環聚,則以所分者初與上可環接也】。【小過】䷽【二陽中隂四孚】䷼【四陽隂二】
【此漢儒所稱四幹卦也。六十四卦皆可反易對易,而惟此中孚、頤、大過與乾、坤、坎、離八卦,祇可以伏羲變易之例行之。故上經以此二卦與坎、離終篇,下經以頤、大過與二濟終篇。如牆幹之夾持于兩端,謂之幹卦。今此與十辟對峙,而復與頤、大過子母之聚,夾持于二陽二隂之傍,一如文王之位置于上下篇者,此豈偶然也耶?】
子母,聚卦,一名子母。易卦
【謂本卦為他卦,所移為子,然又可移之作他卦之母者也。大傳所云分隂分陽,迭用柔剛是也】。
【一,陽隂五】。無。【二陽隂四】。頤䷚萃䷬升䷭
【三陽陰三】。咸䷞,恒䷟,損䷨,益䷩
【四陽大隂二過】䷛、
【无妄、】䷘、
【大畜、】䷙。【五,陽隂一】。無。【此傳是齋日記所稱子母之卦,如周官冢宰同五官為卿,而又統五官以為之長,正指此】。
分易卦,又名分推卦,
【謂移所聚而易其畫,則隂陽俱分,大傳所云物以羣分是也。第聚卦與易,分卦受易。與易者,每一卦可易四卦,至九卦止;受易者,則每一卦可易二卦,至四卦止。往來推移,神明存焉。大傳所云往來不窮謂之通,又曰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此之謂也。
一、陽隂五】,剝䷖,復䷗,
【每卦可易四卦】。【剝上移二】。師䷆,
【移三】。謙䷎,
【移四】。豫䷏,
【移五】。比䷇
【復,初移二】。
師,
【再易,移止三】。
謙,
【再易,移止四】。
豫,
【再易,移止五】。
此
【再易止。
二、陽隂四】:觀䷓臨䷒
【小過】,䷽
【每卦可易八卦】。【觀五,移初】頤䷚,
【移二】蒙䷃,
【移三】艮䷳,
【移四】晉䷢。【上移初】屯䷂,
【移二】坎䷜,
【移三】蹇䷦,
【移四】萃䷬。【臨初移三】,升䷭
【移四】,解䷧
【移五】,坎
【再移上】蒙
【再】
【二移明,三夷】,䷣
【移四】,震䷲
【移五】,屯
【再移上】頤
【再易止】。【小過,三移初】。
震,
【再移二】。
解,
【再移五】。
萃,
【再易移止上】晉,
【再四移明,再移初夷二】。
升,
【再易移止五】。
蹇,
【再移上】艮,
【再子母】,頤、萃、升
【每卦可易六卦】。【頤初移二】,蒙
【三移三】,艮
【三移四】,晉
【三】
【上移明,三移三,夷四】,震
【三移五】,屯
【三】
【萃四移初】。
屯
【四易移止,二】。
坎
【三移三】。
蹇
【三】。【五移初】。
震
【四易移止二】。
解
【三移五】。
晉
【四易止】。【升二移明,四易移初,夷止五】,蹇
【四易移止上】艮
【四易止】。【三、移四】,解
【四、易移止五】,坎
【四、易移止上】蒙
【四、易止】。【三陽陰三】。
否䷋泰䷊。【每卦可易九卦】。
【否四:初移】益䷩,
【移二】。渙䷺,
【移三】。漸䷴。【五移噬初嗑】。䷔,
【移未二濟】。䷿,
【移三】。旅䷷
【上移初】隨䷐,
【移二】困䷮,
【移三】咸䷞。【泰初,移四】恒䷟,
【移五】井䷯,
【移上】
蠱䷑。【二移四】豐䷶
【移既五濟】䷾
【移上】
賁䷕
【三:移歸四妹】。
䷵。【移五】。
節䷻。【移上】。
損䷨。【子母】,咸恒損益
【每卦可易八卦】
【咸,三移初】。隨,
【再移二】。困,
【再】。【四移既,再移初濟,二】,井
【再移上】
漸
【再】
【五移初】,豐
【再移二】,恒
【再易移止上】
旅
【再】。【恒,二移初】。
豐,
【三易移止五】。
咸,
【再易移止上】
旅,
【三易止】。【三移歸,再移初。妹五】。
困,
【三易移,未再止。上濟】。【四移五】。
井
【三易移止上】
蠱
【再】。【損初移三】,蠱
【三易移未,三易移止四,濟止五】,渙
【再】
【二移三】,賁
【再移噬,再移四,嗑五】,益
【再易止】
【上移歸三,易移四,妹止五】。節
【再】
【益初移二】,渙
【三易移止三】,漸
【三易止】。【五移二】。
損
【再易移止三】。
賁
【三易移噬,三易止四。嗑止】。【上移二】節
【三易移既三易移止三濟止四】隨
【三易止】
【四陽隂二】。遯䷠,
【大壯】。䷡,
【中孚】。䷼,
【每卦可易八卦】。【遯,三移无初,妄】。䷘,
【移,二】。訟,䷅
【四,移家初人】。
䷤,
【移二】。巽䷸。【五:移初】離䷝、
【移二、】鼎䷱。【上移初】。革䷰,
【移大二過】。䷛
【大壯初大再易移,移五過止。上】
鼎
【再】。【二移五】,革
【再移上】
離
【再】
【三移五】。兌䷹,
【移上】
睽䷥
【四移五】。需䷄,
【移大上畜】。䷙
【中孚初移三】,巽
【再移四】,訟
【再】
【二移家,再移无再易,三人,四妄止】。【五移大,再易移,三畜止,四】,睽
【再】
【上移三】。需
【再移四】。兌
【再】
【子大无大,每卦可母,過、妄、畜、易六卦】。【大過二移,初】,革
【三】
【三移初】。兌,
【三移上】
訟,
【三】。【四移初】,需
【三移上】
巽
【三】
【五,移上】
鼎
【三】。【无妄:初移二】。
訟:
【四,易移家三,止三人】。【五移二】,睽
【三移三】,離
【三】
【上移二】,兌
【四易移止三】,革
【四易止】。【大畜初移四】,鼎
【四易移止五】,巽
【四易止】。【二移四】。離
【四易,移家四易止,五人止】。【三,移四】,睽
【四,易止】
【上移五】需
【四、易止】。【五陽隂一】。姤䷫,夬䷪,
【每卦可易四卦】。【姤,二移同初人】。
《䷌》。【三移初】。履䷉
【四,移小初畜】。䷈
【五移大初有】《䷍》。【夬:二移同。再易上人,止】。【三移上】
履
【再易止】。【四移小,再易上畜,止】。【五移大,再易上,有止】。【一隂五陽與一陽五隂同,二隂四陽與二陽四隂同,然前移陽後不移隂者,以隂無主移之理也。另有折衷圖見推易始末】。【演易全圖】
【此一、二、三、四者,皆經文序卦中次第也。上下,上經、下經也。泰、否一層,聚卦也。咸、恒一層,子母聚者也。已下皆從上分移之。屯、蒙等卦,則從觀、臨等卦分移者。需、訟等卦,則從遯、大壯等卦分移者。餘倣此】。【演易全數】。【主易之數二】
【陽一】。乾
【隂一】。坤
【聚卦之數十二】
【上經六】。泰,否,臨,觀,剝,復
【下經六】:遯
【大壯】,姤、夬
【小中、過、孚】。【子母聚卦之數十】。【三陽三隂二】。咸恒
【三隂三陽二】。損益
【二陽四隂三】。萃,升,頤
【二隂,四无大,大陽,三妄畜過】。【分卦之數四十】。【一陽五隂四】。
師、比、謙、豫。【一隂五小陽,四畜】,履
【同大人有】。【二陽四隂九】。屯蒙坎晉,
【明夷】。蹇解震艮。【二隂四陽九】。
需、訟、離。【家人】。
睽、革、鼎、巽、兌。【三陽三陰七】,隨
【噬嗑】,困、漸、旅、渙
【未濟】
【三隂三陽七】。蠱賁井
【歸妹】,豐節
【既濟】
【全易之數六十四】。【不易聚卦十四】乾、坤、泰、否、觀、臨、遯,
【大壮】。剝、復、姤、夬,
【小中過、孚。兩易之卦十八】師、比,
【小畜】。履,
【同大人有】。謙、豫,
【无大妄、畜】。頤,
【大過】。咸、恒、損。
益,萃,升
【三易之卦十四】隨、蠱,
【噬嗑】。賁、困、井、漸,
【歸妹】。豐、旅、渙、節,
【既、未濟、濟。四易之卦十八】屯、蒙、需、訟、坎、離、晉,
【明、家、夷、人】。睽、蹇、解、革、鼎、震。
艮,巽,兌
仲氏易卷二
<經部,易類,仲氏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