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物(1)-[清]胡煦撰《周易函書•别集•卷十五》

胡煦| 易经注解| 2023-02-20 16:28:22| 0

(清)胡煦撰《周易函書•别集•卷十五》篝燈約旨

周易函書别集卷十五禮部侍郎胡煦:撰

篝燈約旨。

觀物

萬物之生,皆在隂陽既交之後,而陽性上升,隂性下沉,故必陽為隂裹,則上升者有所秘而其升不遽,下沉者有所附而其沉不疾,然後隂陽相資,其中之造化出焉。雲行雨施,則方亨之妙也。天地絪緼,萬物各得所資,故曰泰。水火相資,彼此各適於用,故曰濟。天地交而水火濟,然後萬物之形體以成。

雨也者,隂陽之既和也。雲也者,隂氣得陽而外舒者也。雷也者,陽秘隂中,驟而發洩者也。電也者,陽出隂外,徐而乍舒者也。蓋陽為隂裹,太固則奮而為雷,不甚固則乍舒而為電,既和則融而為雨。陽所不固之隂,從而下洩則為風,從而上越則為雹。凡兩物相交,有固於外者,斯其中之變化出焉。

虹也者,雨之氣而照於日光者也。隂氣之升,必有所止,故虹之形屈,閃電出於雲氣之外,當亦隂氣發洩而照於日光者歟?

小過不雨者,隂勝陽也。小畜不雨者,陽勝隂也。

小過隂勝陽,陽性騰越,不能久為隂屈,故上奮而為雷。大過陽勝隂,隂性靜正,不能隨陽以升,故下洩而為風。凡不雨者,非陽氣之結聚,而隂不得所附;則隂氣之沉鬱,而陽不得所入。隂不能附陽,則陽獨為用,故亢極而無雨;陽不能入隂,則隂獨為用,故沉霾隂晦而無雨。解而雨者,陽不獨亢,使隂得而附之;隂不堅秘,俾陽得而入之,故雨也。

將雨則燥,將晴則寒。燥也者,陽之乍困於隂,有餘於外,而鬱蒸者也。寒也者,陽之既離於隂,不足於外,而隂自散越者也。

夜不寒而將旦寒,陽氣將通,隂氣之反而聚也。

冬陽藴於地中,故井泉温;夏隂藴於地中,故井泉寒。黔、蜀山中多洞穴,其冬温夏寒亦然。

雪花六出,水之成數也。

一大為天,二小為示。一二隂陽之數,大小隂陽之形,故天稱皇而地稱后。

陽為奇,隂為偶。晝屬陽得奇,夜屬隂得偶。奇單故日得一,偶拆故夜得二。是以上半夜為今日,下半夜為明日,是夜分二也。

震陽象雷,震男也,故世俗呼為雷公。離隂象電,離女也,故世俗呼為電母。

山高而屬陽,以静鎮為性;水卑而屬隂,以流動為性。此隂陽之互為體用也。堪輿家或以高卑分隂陽,或以動静分隂陽,其義一也。

向謂天動而地靜,然天亦有静處,南北二極是也。向謂天圓而地方,然地亦圓體也。觀人南行二百五十里,則南星高出一度,北星低入一度;人北行二百五十里,則北星高出一度,南星低入一度。若使人行九萬里,天星既已一週,則行者當復於故處,是地亦圓體也。西洋人見南極出地三十六度,河南、江南之界見北極出地三十六度,而身無傾側者,緣地之四圍皆天,故首戴者皆上,足履者皆下也。然亦非必足相對也,南北二極不動,故凡正注側注,莫不北其北而南其南,譬若瓜之有瓣,無有一瓣之脉不兩其蒂也。

月中亦有山水土石,其明處則水也,因日光之照而見為明耳。其暗則山之背也,日光之隱蔽者也。昔人謂月中婆娑者,山河影也,云是地上之山河照入月中,非也。水與地同體,地與月同德,故潮汐應月而為消長。陽奇而隂偶者,日陽也,故奇。月與地同為一隂,故偶也。月與地皆秉日而施化,施者陽則受者隂矣。天地間惟此三物最大,故老子曰:三生萬物,時有三候,位有三等,卦有三才三極,皆三而已矣。

天包於外,一元之渾合也。其中三物,一奇而二偶,則隂陽之運轉也。

日為純陽,與天同德,故郊之祭也,主日而配月,是以日代天之義。天地間惟陽最能有為,故萬物胥秉日光。夫日行南陸而萬物死,光之微,陽之退也;日行北陸而萬物生,光之盛,陽之進也。故周易貴陽,貴其有為者耳。日月與地皆有形體,而日則陽氣之結聚,月與地皆隂質之凝定,故日之為光,常有晃晃漾漾不定之色。月與地同德,月中既有水土,則亦當有生物,固不必人之肖人,物之肖物也。地上之靈蠢動植,固已不一其倫矣,况異形而居月中乎?然非日光施照,其物亦不能生。今觀地上含隂之體,一得陽光,皆能化育。腐草入夏而為螢,米穀感陽而為蠱,若蠛蠓蜉蝣蚉䖟之屬,皆於盛暑乘濕氣而生。濕則水之隂氣也,暑則火之陽氣也,此水火既濟之妙,即男女搆精之義。若使日光不照,陽氣不施,則萬古冥冥,渾如長夜,如窮冬動植之類,奚所藉以有其生乎?

日食而既,晝且見星,渾如中夜,其星之明,則陽光之返而上照者也。可知月雖掩日,而空虚之中,日光自在,特月之光借資於太陽,原不能與太陽相敵,故星之微明,晝日則必無可見。

日之食也,日與地上下對照,而中為月輪所掩也,故日光施不及地。月之食也,月與日東西對照,而中為地毬所掩也,故日光施不及月。地與月皆借明於日光,故地與月為隂,而日為陽。

月輪之中,以十五日為晝,十五日為夜。其初得日光,則地上之下弦,猶日之卯也。歷晦朔而日全在上,擬於正午。上弦則日入之候,猶日之酉也。及望而日全在下,擬於夜子。合之則為一晝夜。夫月輪中既以地面之月為一日,則地面所得之日,即當為月輪中之三十時矣。由此而積之,則地上之歲,必當為月中之月,是十二日也。至於月中之歲,又當以三十成之。觀邵子皇極經世,以十二、三十相間而推,可以見矣。然惟巧歷者知之。易地而觀,月為地面之月,地亦當為月輪中之月。蓋皆與日錯行,同受日光者也。地上之人,其視月也,有晦朔弦望。如此,則月輪中人,其視地也,不亦有晦朔弦望與月相同者乎?地面之日食,自月輪視之,即當為日輪中之月食。地面之月食,自月輪視之,即當為月輪中之日食。第其日食在於正午,亦猶地面之日食必在朔。月食在於正子,亦猶地面之月食必在望也。蓋月輪中以朔為午,望為子也。地面無正午之月食,無正子之日食者,背也。而月輪有之,所謂順也。

月輪中上下弦遇南北極,則晝夜相停,春秋分之候也。晦遇南極則晝短,晦遇北極則晝長,望遇南極則夜短,望遇北極則夜長。晦朔弦望則自地而言,晝夜短長則月輪中之候也。

日之行天,一日一週而不及天一度,故一晝一夜而為一日。月之行天,遍週列宿,過三十六度有奇而始及於日,故必三十日而始為一月。地面之春秋冬夏,一歲三百六十日而始週。月輪之春秋冬夏,即變換於一日,而其候亦不能齊,故月輪有日而無歲,此其所以與地異者也。冬至而月行北極,則寒與地同而不甚,然未匝日已易而南矣。夏至而月行南極,則寒與地同而不甚,然未匝日又易而北矣。冬至而月行南極,夏至而月行北極,其氣皆為極暑,較地為近故也,然未匝日而易其候矣。蓋月於一月之中,一南極一北極故也。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