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卦:䷳【艮下艮上】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
【艮原,三畫卦之名。說文:艮作 ,狠也。从目从匕。匕目者,猶目相匕不相下也。為卦一陽居二陰之上,乾坤之交,三索而成艮,陽動而上進之物,旣至于上則止矣。陰者静也,上止而下静,故為艮也。又加一艮于上,兩止相重,仍名為艮。王輔嗣云:凡物對面而不相通,否之道也。艮者,止而不相交通之卦也。卦名連彖辭為象,六畫以三上兩爻為主,然三不如上,上九敦艮厚終,乃聖學之成。九三上連四五,互震有動體,故須攝之而後止。艮其背者,主静之功,學者之事也,所謂背九四是也。四乃心位,背者心之後郛也。艮為多節,在人身亦背脊象。程子云: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動于欲也。欲牽于前而求其止,不可得也。故艮之道當艮其背,所見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見也。止于所不見,則無欲以亂其心,而止乃安。
愚按:老子云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卽此意。夫背者,无見之物也。无見則自然静止,如是則外物安得入而與身為媾?故曰不獲其身。不然,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所謂身,亦卽指四,觀周公爻辭可見。四本心位,既象背,又象身者,經云人之五臟,皆係于背,是背乃身心總會處。且身者,心之區宇,艮背則无心矣,故但以心言之。行其庭,不見其人者,以自三至上之象言也。其庭卽艮背者之庭,其人卽艮背之人。不見者,謂人不之見,非謂艮背者出于己庭,而不見天下之人也。四既艮背,而外至之物不能獲其身而與之接矣,故卽有人焉,行其庭而終不能見其人。三、四、五互震為行人,艮為門闕,今純艮,重其門闕,兩門之間,庭中象也。中爻互坎為隱伏,四、五皆人位,故曰行其庭,不見其人。此其攝心不動,而人我不相交涉,乃止之止,非不止之止也。聖人以无所止為止,學者則必從有所止而入,此其所以僅无咎與?先儒看彖辭太好,又以不獲其身為无我,不見其人為无人,細繹彖、象中,俱无此意。六爻皆變為重兌】。
序卦傳曰: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
【止乃艮成卦之義】。
彖傳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静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也。
【艮為止,艮之義則止也。時止則止四語,正聖人發明艮止之義。蓋恐人以沈空守寂為止,故為說破。夫所謂止者,非與行對言之止。知止而不知行者,實不知止;知行而不知止者,實不知行。知行止之非二,則時静而静,時動而動,而無容私焉。思亡智現,定亂總无,如谷響然,有應物之音,而无可尋之跡,是之謂止。程子所謂静亦定,動亦定也。文中子云:昔吾求止焉而不可得也,今吾得之止乎?謂止非止也。明為光體,光為明用。艮體篤實,有光明之義。故大畜于艮,亦以輝光言之。朱子云:凡人胸次煩擾,則愈見昏昧。中有定止,則自然光明。莊子所謂泰宇定而天光發是也。胡庭芳云:艮一陽見于二陰之上,陽明著見,陰莫得而掩蔽之,故艮獨稱光明。是道也,惟敦艮之上九足以當之。若彖辭所稱艮其背者,則是以止為止也。不曰艮其背,而曰艮其止者,熊過以古文背字為北,或譌為止。王輔嗣云:易背為止,以明背即止也。人精神盡在乎面,不在乎背,故聖人于未能止者,教之以艮其背,此求止法也。使其面之所向,一如其背,則應用交錯,擾擾萬緒,未始不寂然矣。面如背,前如後,動如静,視聽言動,心思曲折,如天地之變化矣。然而其初猶未能也,必自艮背而入,故曰艮其止。言一切耳目思慮,盡止于其所止之地,則背是也。背非見也,止于无知;背无欲也,止于无為。夫道无方所者也,以背為止,明于有方所矣。彼其心一于背,卽視身與背若不相涉,視人與已滋若不相涉,則上下敵應之象也。上謂外卦,下謂内卦,六爻皆相敵而不相應。内敵應而不與外,未嘗引外物而入也;外敵應而不與内,莫能誘吾心而出也。是以不獲其身,卽與人相近而不相見,故行彼之庭,而不得見其人。雖尚未忘乎有所,乃其喫力處,然操存之熟,則可以馴至于无所,終必有得力處,故曰无咎也。舊以艮背為止之極,則不宜僅曰无咎,蓋為初學言也。陽明先生謂:惡動之心非静也,求静之心卽動也。休心息見,智故不作。不為動動,不為静静,其惟上九乎!】
象傳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此而并彼為兼,謂重復也。兩雷、兩風、兩火、兩水、兩澤,皆有相往來之理,惟兩山並立,不相往來,此止之象也。易重時位,卽時位,卽道也。彖言動静不失其時,則知止无定時,時一止也,學之為時中矣。象言君子思不出位,則知止無定位,位一止也,學之為素位矣。不出位者,有是位方有是思,過位則思移,離位則思滅,无思而无不思,而卒亦思而无思,躭空碍有者,未能得其髣髴也。不出位者,以身言,身之止也。思不出位者,以心言,心之止也。身心皆止,取兼山象。王汝中云:心之官則思。以思為職位所居之位。不出位之思,謂之正思,如水鑑之應物而常止也,如日月之貞明變化,云為萬物畢照而未嘗動也。思者,心之用。思不根于心,謂之志,謂之憧憧,便是廢天職。洪範五事,貌、言、視、聽,皆本于思。思曰睿,睿作聖,故曰:思者,聖功之本。思不可以有无言,着于无思,卽為沈空,着于有思,卽為逐物。无思而无不通,千聖之絶學也。先儒謂萬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則止而安。不出應,如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之類,專以應迹而言,未明思之本旨。然不出位之思,卽不願乎外之意,心與迹非判為兩事也。又云:和應,俗學也。絶應,禪學也。不隨二見,應而不留,聖人之學也。視思明,聽思聰,是為不出位之思,非深于易者,其孰能知之?】
說卦傳曰:艮以止之。
又曰: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又曰: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
又曰:艮,止也。
又曰:艮為狗。
又曰:艮為手。
又曰: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
又曰: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窳,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其於木也,為堅多節【解見本傳】。
初六:艮其趾,【荀爽本作止】,无咎,利永貞。
【變離為賁。艮趾者,繩趨尺步之學也。居卦之初,在腓之下,又偶畫有趾象。趾,動之先也。六陰畫能静,止于下而不行,故曰艮其趾。夫人吉凶悔吝皆生于動,愼初而止,不動何咎?知壯趾之征凶,則知艮趾之无咎矣。然初六陰柔,懼其始于止而終于不能止也,故戒以利永貞。初與四變皆離,故皆知止。艮止之道,時行則行,而初獨戒其永貞者,蓋亦為下學言耳】。
象傳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能止于下,則位雖不當,猶未至于失正。夫止亦人所難,初能艮趾,或因此而遂能得所止,亦未可知。世固未有好動不止者,而能止其所止也。此爻象之所以互相發也】。
六二:艮其腓【古本一作肥,義同】,不拯【陸德明本作承】其隨其心,不快。
【變巽為蠱,互體坎,變兌、艮。腓者,欲其止而恨其不能止之學也。二居趾上,偶而立,腓象。變巽為股,腓在股下,二為巽中畫,故稱腓,其隨指三也。腓隨股以動,行止之權在股而不在腓。中爻三、四、五互震,三為震初畫,乃好動者。二本不欲動,而三挾之俱動,二不能以柔中而拯救彼過剛之失,此其心之所以時時不快也。其心指四,四為心位,惟四有不快之心,故聖人教之以艮背焉。《或問》:艮卦以一身上下取象,其心不快卽能止矣,何至隨股而動乎?曰:此所謂氣壹則動志者,故姦聲亂色不欲留于聰明,淫樂慝禮不欲接于左右,正謂此也。互坎為加憂,為心病,不快之象。變巽,故善隨】。
象傳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自下而上曰進,自上而下曰退。退聽,下從也。二之所以不能拯救其所隨者,以三操行止之權,不肯退而聽乎二也。互坎為耳,故稱聽。張幼于云:不拯其隨,本是六二柔弱象。唐馬璘為邠寜節度使,段秀實為其都虞候。璘處事或不中理,秀實常力争之,璘每聽之,繇是在邠寧聲稱殊美。六二固乏秀實之剛毅,九三亦无馬璘之退聽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鄭玄本作 ,說文引作胂。荀爽本作腎,云互體有坎,坎為腎】。厲【韓詩外傳作危】薰【荀爽本作動,云互體有震,震為動。虞翻本作閽,云閽守門人,坎盜當門,故厲閽心】心。
【變坤為剝,互體坎變坤,約象震變坤。限卽門限之限,艮為門闕。九三一陽横亘于二陰之上,有限象。舊解以腰胯釋限,似无據。九三與上九皆艮之主也,然九三連上二陰成震象,則失其所以為艮矣。震性好動,而欲制之使不動,故施門限以闌之,此蓋告子強制之學也。夤,夾脊肉,卽背膂也。人心處中,背處陰,夤在背,與心密相向,皆指四位而言,但以前後異名耳。互坎為脊,故稱夤。列者,脊肉中有所裹之骨,左右分列也。三體震為行,陽畫在下,向上而行,面向上,故其背在下。今旣限之,使不得行,遙見其夾脊之肉,分列可數,蓋止息之象也。然其好動之性,終在妄想坐馳,紆軫内熱,若將熏灼其心然者,直无奈為限所束,故窘如囚拘耳,其危厲亦甚矣。薰與詩雲漢憂心如熏之熏同。火 上也,通作薰。漢馬廖傳聲薰天地,唐書薰為太平,韓退之文薰其德而善良,並與熏同。三至上肖離,火有薰象。心指四,互坎為心病,所以六二不快,九三薰心。變坤成剝,亦非佳爻。韓詩外傳引孔子曰:口欲味,心欲佚,教之以仁。心欲兵,身惡勞,教之以恭。好辨論而畏懼,教之以勇。目好色,耳好聲,教之以義。易曰:艮其限,列其夤,危薰心】。
象傳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以強制,故危薰心。艮限者,強制之謂也】。
六四,艮其身,无咎。
【變離為旅,互體坎變巽,約象震變兌,此爻卽彖所謂艮其背,不獲其身者也。四正當心位,不言心而言身者,蓋心不可見,而身者心之區宇也。觀其身之止,則知其心之止矣。惟其心如死灰,是以形如稿木,故曰艮其身也。无咎者,卽彖辭之无咎。
楊敬仲云:身,氣血耳。氣血何所思?氣血之中亦何所有?聖人于是不言心而言身,于以見心乃虚名,本无所有。苟言心,則人以心為實有,立我立私,禍本益固。故聖人于此不言心,于咸之四亦不言心。又吳幼清云:身謂股以上,膈以下,前臍腹,後腰膂,腎所在處,乃生身之所繇始,故以此為身。呼吸之根,氣所從生也。止其身,則氣住而神亦住。四以柔居柔,蓋專氣致柔者,故以艮其身屬之。此養生家言,似非經旨】。
象傳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諸之於也。止諸躬,即艮其背也。王伯厚云:偃身為躬,見躬而不見面。楊氏云:身者伸也,躬者屈也。象傳恐人誤以爻言身為正面,故以止諸躬釋之。古文躬从身从呂。呂,背膂也,象形。正與艮背之解相合】。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虞翻、李鼎祚本作孚】,悔亡。
【變巽為漸,約象。震變離五,在上而偶輔象。輔,頰之两旁。骨,背後可得而見者。咸言其面,故并見頰舌。艮取背象,故但言輔。人言出則輔動,自背視之,但見其兩輔之不動,則知其口之不言矣。兌為口舌。艮者,兌之反也,故有艮輔象。言有序者,時然後言之,謂非其時則不輕言也。此非于言上用功夫,功夫在心上,以陰居陽,疑于有悔。然以體柔能愼其言,故悔可亡。李子思云:人所見于外者,不過言行二者。在下有腓趾以象其行,在上有輔頰以象其言,所以明艮之義則一也。變巽,巽以出言,故有序】。
象傳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以適居上,卦之中也。程子云:言以得中為正,止之於輔,使不失中,乃得正也。又本義以正字為羨文,觀叶韻若可信】。
上九,敦艮,吉。
【變坤為謙。敦,厚也。爾雅丘再成為敦,兼山之象也。變坤加土,山上亦敦象,臨上亦以坤極稱敦。夫大止者,止于无所止,有所止則著矣。九以剛實居上,而又成艮之主,在艮之終,安于止者也。安止之止,止无其止,非有所而欲无之也,非本不止而強止之也。夫然者,不屬動,不屬静,不屬行,不屬止。然行者行此,止者止此,動者動此,静者静此,大學謂之止于至善,易謂之敦艮,其理一也。六爻自初至五,皆有所止之可言。上九以無思而通天下之思者也,故不言艮其焉。是爻也,卽彖傳所謂動静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者,吉孰如之?凡上爻除井、鼎外,鮮吉,惟艮在上體者八,皆吉。艮主上,猶震主初,可統全卦,故獨以艮歸之。四亦震主,以内荏而泥;三亦艮主,以強陽而厲,可念也夫】。
象傳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言以敦厚居卦之終也。剛上止止,會歸于極。定静安慮,所造者天。展也大終,行止惟時,厚之至也。定,性之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