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壮:䷡【乾下震上】
大壯:利貞。
【大謂陽也。壯,鄭康成云:氣力浸強之名。三畫卦以初為少,二為壯,三為究。六畫則以初二為少,三四為壯,五上為究。此卦四陽在下,二隂在上,陽長至四,氣升而動于外,如人之血氣方壯,故謂之壯。夏正二月之卦也。泰陽長至三,而不言壯者,則以隂陽敵也。胡仲虎云:復、臨、泰陽長于内,皆言亨。大壯陽自内而達于外,亨不待言矣。云利貞者,大壯之道,利于貞正也。天地之道浸,故陽之壯也,亦以漸而壯,是之謂正。非時而壯,則不得謂之正矣。亦猶人之暴長,未有能善其後者,故雜卦曰:大壯則止,止而俟其時之至,所謂貞也。如九四之壯,則壯之貞者也。六爻皆變為風地,觀乾上震下為无妄】。
序卦傳曰: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遯,故受之以大壯。
【程子云:遯為違去之義,壯為進盛之義。遯者,隂長而陽遯。大壯,陽之壯盛也。衰則必盛,消息相須,故既遯則必壯。或云:少康以有虞,太王以岐山,句踐、燕昭皆能以亡為存,故君子崇讓,有時而用任。君子不敢有時,而綦敢任其勢之遯,而不思自強,非也】。
彖傳曰: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所以名大壯者,謂陽長過中,大者壯也。先釋卦名義。蓋正月泰,陽雖長而未盛;三月夬,陽已盛而將衰,皆不可以言壯。惟四陽則壯矣,柔不能壯剛,則壯剛而不動,亦无以見其壯。故下剛而上止為畜,下剛而上動為壯。大壯利貞,言大壯之所以貴者,尤在于正也。壯以氣言,正以理言。天地之氣不正,則為驕陽恒燠;人心之氣不正,則為暴戾恣睢。必理氣合一,斯可言大,故曰大者正也。又以正大二字合言正,所以成其大也。孟子直養无害,配天地,塞道義之論本此。復,雷在地中,則生物之機初動,故曰見天地之心。大壯,雷在天上,則生物之心盡露,故曰見天地之情。以動有内外,而為心情之别也。胡仲虎云:心未易見,故疑其辭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情則可見矣,故直書之。夫天地之於萬物也,情在于生;聖人之于萬物也,情在于仁。以天地之情治天下,故雖决小人,而无有害之之意;以天地正大之情處小人,小人安有不服?若過暴則招殃,銳進則凌節,皆不得謂之正,而亦失乎其所以為大壯矣】。
象傳曰: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雷者,陽氣之聲。天无上下,以人所不覩處為上。雷聲高亢,在天之上,陽氣之盛壯也。非禮勿履者,有勝私求復之事也。大壯則其動以天私,自无所容,无待于勿,故曰非禮弗履。禮者,天之所秩而用于人,乾在下之象也。履者,足之所踐,如雷行所過,震在上之象也】。
繫辭下傳曰: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宫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以卦象取之。解見本傳】。
初九,壯于趾,征凶,有孚。
【變巽為恒,趾在下,初象。賁初亦稱趾,夬初稱前趾,則指外卦之初言。大壯初九陽剛,乾體而處下,銳于進者也,故曰壯于趾。陽既盛,宜靜止,以俟隂之漸消,必征焉,危矣。卦有變例,壯初與三以陽居陽,正也,而曰凶曰厲。當剛壯之時,不可過于剛,况剛居下而欲壯于進乎?然初之所以壯而征者,蓋恃其有人孚信于已,以四與已為應,將牽連同德以勝隂故也。孚指四,九四、六五坎體半見,故稱孚。然初與四吉凶不同者,初在四陽之下,去隂尚遠,未審于事理而遽動,故凶。四逼近隂洞,見隂之可去,不用其壯,則隂終不退,故曰尚往。初變巽究為躁,健而躁于進,亦壯,趾象】。
象傳曰:壯于趾,其孚窮也。
【窮謂征凶也。以初之恃其壯而猛于進,雖其有九四之孚,牽引于前,亦必困窮】。
九二,貞吉。
【變離為豐,互體乾,變巽,大壯,利貞。大者正,天地尚如此,苟非正而動,安可動乎?九二雖以陽剛當大壯之時,然居柔而處中,是剛柔得中必克。時其絀信,不廹不縱,潛消二隂於无跡,故曰貞吉,以其不用壯也,故爻不言壯。乾為離,健而明于幾,亦不過用其壯之象】。
象傳曰:九二貞吉,以中也。
【二之能正,非但以剛居柔,謂其居下卦之中也。壯而得中,所謂利貞。爻言九二貞吉者三,此言以中,解言得中道,未濟言中以行正,意實相類,但各叶韻耳。又恒九二唯悔亡二字,而象曰能久中,大壯九二唯貞吉二字,而象曰以中,意亦相似】。
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王肅本作縲,鄭、虞作纍,蜀本作累,張作虆】其角。
【變乾為歸妹,互體乾變離,約象,兌變坎。小人謂五,上二隂也。君子謂九四也。罔,古網字。互體變離為罔,為大壯之主者,九四也。九三居乾體之終,以剛居陽,恃其強勇,欲行大壯之事,故於六五、上六之小人,則用其壯力以敵之。於九四之君子,不知其與己同德,而以為與二隂合體也,亦并用网罟以羅之。夫敵隂則時尚未至,力尚未饒,而隂不可勝,若更與鄰我之九四相嫌,則大壯之時,必四陽協力,方克勝隂,而奈何自猜其同類也?故守此不變則危之道。其象為三歲之牡羊,若有藩籬當其前,則必往觸之,然未有不纒絓其角者矣。羸,古與纍通,拘纍,纒繞也。變兌為羊,陽壯盛,又象羝羊。藩謂四也,震為竹葦,故稱藩。九四一陽畫,横截于前,觸藩而羸角之象。九三觸九四之藩,而九四羸九三之角,往輒被困,其能上勝隂乎?九三喜前而好上,故其戒如此。宋洛、蜀諸賢以君子與君子爭,而歸于兩敗,正所謂觸藩羸角者也】。
象傳曰:小人用壯,君子罔也。
【小人用壯,猶可言也。君子用罔,不可言也。宜乎觸藩而羸其角也】。
九四,貞吉,悔亡。藩决不羸,壯于大輿之輹。
【古本又作輻。
○變坤為泰,約象。兌變震,九四為壯之主爻,陽進至四,君子道長,可以大有為之時矣。彖之所謂利貞,指此爻也。聖人恐人以其變為得正,乃不主貞而主悔也,故告之曰:貞則吉,而悔可亡。若變九為六,則失其所以為壯矣。與咸九四同,絶非剛居柔位,進不遽進之說。若然,傳何以云尚往乎?藩决不羸,承上文言也。决,開也。三前有四,猶有藩焉。四前二隂,則藩决矣。互兌變,亦兌羊象。當其前者,畫斷不連,故其象如此。又震為大塗,兌為附决。藩,决象也。馮元成云:四之藩,隂為藩也。三之藩,陽為藩也。以陽觸隂則决,以陽觸陽則羸也。君子方攻小人,而復自相矛盾,則勢不合而功不成也。三之志非不正也,道則未盡也。其待小人也,以壯凌之,而欲據其上。其待君子也,以綱羅之,而使出其下。故不特小人叛之,而君子亦且離之。進无所與,則為羝羊之羸角也。四為壯主,領羣陽以决二隂,任天下之事,而有天下之功,則聖人之所貴也。輹,車下縳。變坤為大輿,四則其輹也。輹壯,則力足以承車。壯于大輿之輹者,言陽之才力,視輹為尤壯也。他爻言壯而不言大,四為大壯成卦之主爻,故以大言之】。
象傳曰:藩决不羸,尚往也。
【尚上通。往者,往决柔也。剛陽之長,必至于極,前无格,故可上往。繇此而進,將為夬之决,乾之純矣】。
六五:喪【息浪反】羊【舉正作牛】于易【鄭玄音亦謂佼易。陸績本作場,謂疆場】。无悔。
【變兌為夬,約象兌變乾。易即疆場,據陸公理本作場。漢書食貨志場亦作易。震為大塗,五近上,上為邊界,將盡處場也。約象兌為羊,五變剛,則失其為羊矣。陽長至四,進不可遏,六五柔中,自揣其不足以當諸陽,而遜跡以退,如羊不扺觸而自亡去于場者,則不與剛敵,亦剛所不害也,故无悔。
按:筮法有貞有悔,易凡言悔亡无悔者,皆謂其不當變。如此爻變,乃有喪羊象,而申之以无悔者何?正謂喪羊之象,乃是主已變後言之,若更變則仍為六五矣,故特著无悔以明之,亦易之變例】。
象傳曰:喪羊于易,位不當也。
【以五在四陽之前,必為陽所勝,故稱位不當,非謂以六居五也】。
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艱則吉。
【變離為大有,本卦大象兌,故有羊象。下四陽羝羊也,外卦體震,震為竹葦,上二隂藩也,四陽進逼二隂,有羝羊觸藩之象,與九三之羝羊觸藩不同,蓋合全卦而言也。上六將為陽所逼,而幸有六五為之蔽,六五之藩已先决矣。上六猶自恃其遠而未肯降伏也,譬如羝羊之觸藩然,總不能抑之而使退,又不肯遂之而使進,羊之觸必不終已,則藩未有不壞者,此豈上九之利乎?其惟自知其抗陽之艱,而與五偕變以從陽則吉,是六爻也。聖人於陽則欲其决隂,於隂則戒其違陽,其惓惓于扶抑也如此。震變離,離,麗也,動而有所麗,亦觸藩象】。
象傳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艱則吉,咎不長也。
【隂不勝陽,理也。陽長至四,退之不能,其消隂也易矣。而猶使之不能遂,蓋繇不詳審理勢,而欲與陽爭衡耳。知其艱而改圖以從陽則吉,是其殃咎不至于長也。
按:大壯,剛進也。二隂退而四陽進也,而九四乃壯之所以為壯者,其曰藩决不羸,壯于大輿之輹,蓋許陽之壯也。壯貴正不貴暴,故曰利貞。九四時當壯而壯,壯之正也。下三爻但當隨四而進,不利自往。初、三皆以剛居剛,好進者也,故初征凶而四羸。角二以剛履柔,居中能守,不進者也,故貞吉。雜卦曰:大壯則止。蓋為下三爻言也。而說者以壯不可過剛,必剛柔相濟,然後為吉,殆非成卦之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