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离下坤上】
明夷(句)。利艱貞。
傳: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内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大象: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涖衆,用晦而明。
序卦: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
雜卦:明夷,誅也。
晉之覆推,離下而坤上,是明入地中,失其明矣,故曰明夷。夷,傷也。然離文明而坤柔順,六二中正,不失其德,艱難委曲,自晦其明,固守其常,則其宜也,所謂用晦而明也。
初九(句)。明夷于飛垂其翼(句)。君子于行(句)。三日不食(句)。有攸往(句)。主人有言。
傳:君子于行,義不食也。
離為雉,有飛鳥之象。于飛,疾飛也。垂翼,不敢矯羽翺翔,而抑然以前也。凡鳥飛有專向者,翼不數習曰垂。明夷之初,剛明在下,見幾而作,不復遲迴者也。下遂申其義。君子知傷之將至,而決然以去。去之惟恐其遲,而三日不暇食。患難之際,所有事也。行,在道也。往,所行而至之處也。主人,所至之主家也。羈旅窮迫之中,市人亦得而因之。小雅曰: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况也永歎。良朋且然,主人得無言乎?
垂翼,先儒以為見傷,見傷則已不能飛矣,于夷初不合也。不食,來氏以為自悲其見傷而不食,不得速去之意。玩傳義,不食也,則其為見幾而作,不暇于食之義明矣。細味之,上下文義皆貫。程傳頗得此意,其引穆生去處一段,似為新切,然于攸往在道時,情景未合。
六二(句)。明夷:(句)夷。于左股用拯(句)。馬壯:(句)吉,【次夷字。子夏作睇,旁視也。陸續同。京房作胰,誤,明張氏所出晉王本無此字。股,馬融、王肅作殷。左,姚信作右。拯,子夏傳、說文俱作抍】。
傳:六二之吉,順以則也。
左股下體,幸未至腹心,猶可拯也。拯而不速,無及矣。六二中正,忠悃不貳,文明在内,中乎事理變乾,故曰馬壯。馬壯則拯之急而禍不深,故吉。
九三(句)。明夷:于南狩(句)。得其大首(句)。不可疾(句)。貞。
傳: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當明夷之界,正夷之所由及重隂之下。九三以剛居之,能救傷以為明者,蓋六四積陰,切近于離,非至剛不能克也。南離方狩,征伐之事。大首,首惡也,得之則隂去而明見矣。然積染既深,非可驟激,宜于正固。九三剛勝,故有此戒。
○
《周易觀彖》曰:先儒以此為武王之事。書曰:陳于商郊,俟天休命。記:久立于綴,以待諸侯之至也。蓋不可疾貞之義。
六四(句)。入于左腹(句)。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
傳:入于左腹,獲心意也。
坤為腹卦,自下而上,是為左旋,故古多稱左。六四其夷已深。六五,心也。四比五,腹之切近者。上與五同心,而下承剛明,孑然以去,出門庭之象也。其跡與五雖不同,而罔為臣僕,遜荒行遯,其心意則一也。
楊氏時曰:腹,坤象也。坤體之下,故曰左腹,尊右故也。獲明夷之心,所謂求仁而得仁也。此微子之明夷也。
六五(句)。箕子之明夷(句)。利貞。【箕子,蜀才作其子,漢趙賓作荄兹,誤】。
傳: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
上六主乎傷者,五最切近,其傷獨深,而内有中德,能正其志,不息其明,箕子似之。其為時也,行諫而囚,佯狂受辱,不能舍去,素患難。行乎患難也,正也,故占者利貞。
文王囚羑里,演易,有筮得明夷大象之事,周公爻辭因其時事之切近者而繫之。箕子宗臣,位父師,不忘宗社,切諫佯狂,故以當六五聖人,彖傳遂因此例。觀六二之文明中正,而直以文王當之,可以知聖人作易,聖人用易之道。蜀人趙賓易箕子二字作荄兹,後又作荄滋,殆未合聖傳詳其時事而深求之也。
毛氏奇齡曰:漢書儒林傳:蜀人趙賓為易飾,而文以為箕子明明,萬物荄兹也。又晉鄒氏家諱云:訓箕為荄,訓子為兹,漫衍無經。劉向云:今易箕子作荄滋。則在前止為訓詁,而此時竟有改此二字者。然曰今本,則明非古本。且夫子已明指箕子,則明與文王之時事相類,而後儒紛紛,何也?
上六:(句)不明(句)。晦(句)。初登于天(句)。後入于地。【不明晦三字,郭京舉正作至晦,謬】。
傳:初登于天,照四國也。後入于地,失則也。
明之所以夷,晦也。晦也者,不明也。上六陰暗之極,所以晦,而其明者皆為所夷也。原其初而觀,本晉也。明出地上,無不可以照臨。據其後而觀,則晉之反而為明夷。晦昧無明,當二卦反覆之際,故推言之以見明。本其所自有而自傷之,是傷明者實自傷其明也。
[/erphp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