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下经】第31卦-咸卦䷞泽山咸卦(艮下兑上)-[清]晏斯盛撰《易翼宗•卷四》

[清]晏斯盛|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31卦-咸卦䷞泽山咸卦(艮下兑上)

【周易下经】第31卦-咸卦䷞泽山咸卦(艮下兑上)-(清)晏斯盛撰《易翼宗•卷四》

[欽定四庫全書*易翼宗卷四

湖北巡撫晏斯盛撰

下經

咸卦:䷞【艮下兑上】

咸:(句)亨(句)。利貞(句)。取女吉。

: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大象: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虚受人。

序卦: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雜卦:咸,速也。

乾坤剛柔之大分,咸恒剛柔之交氣。恆之剛上柔下,得内外之常理;而咸之柔上剛下,則陰陽之交情。此其所以為下經之首也。陰陽交故感,兑柔艮剛,兑女艮男,而兑上艮下,大象:之感也。初與四,二與五,三與六,彼此相應,艮止兑說,彼此倡和,體德之相感也。以理而言,感則通,亨也;以情而言,兩少相宜而得正,利且貞也;以事而言,陰陽男女,情理相交,婚姻之善,取女吉也。剛柔本乾坤而該萬物,王道本乎人情,此心此理,有應皆感。然感非有心也,故咸之為文,感而無心。六爻之動,皆有心也,故以淺深為得失。

大象“君子以虚受人”,故六爻皆宜静不宜動。繋辭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程子所謂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周子所謂主静,朱子所謂鑑空衡平,皆所謂無心之感也。

初六(句)。咸其拇。【子夏傳作跚,荀爽作母,誤】。

傳:咸其拇,志在外也。

咸之最切,莫如一身,故諸爻皆以身取象。拇,足之大指,最居下體。咸之初爻,感之最下者,所感最淺,故以取象。拇,動身,不必動也,而意已相屬。初六之動,志在九四,所感尚淺,未有實事,故不言吉凶,然吉凶亦槩可知矣。

六二(句)。咸其腓(句)。凶(句)。居(句)。吉。【腓,荀爽作肥,誤】。

傳:雖凶居吉,順不害也。

腓,足肚也,不動者也,下體之中也。感及其腓,則不動者欲動矣。六二至静而感及焉,氣壹動志也,妄也,此所以凶。然艮體而六二柔中,還其静幾,居守其中,不為撓動,則仍不感干物矣,故吉。先儒俱以上應九五,不待求而感,謂即凶義,于其腓之文不協。六二在静正之中,正順而不害之實,居吉之理甚明,無庸别生意義。

九三(句)。咸其股(句)。執其隨(句)。往(句)。吝。

傳:咸其股,亦不處也。志在隨人,所執下也。

三居下體之上,股象也。九以陽剛居偏逼之地,欲動者也。然不能自主也,必隨上體而動,蓋感于上兑之說者也。程子所謂陽好上而說陰者,正得其情。執,持也,主也,主于隨上也。卦象男下女三,上其最切者,故曰所執下。且夫倡婦隨,禮也。所執者在隨,則不自為政,非夫婦之道,故往吝。

本義:三隨初二而動,失咸感之義。程傳:隨上從應,得卦意。

九四(句)。貞吉悔亡(句)。憧憧往來(句)。朋從爾思。【憧,京房作 第31卦-咸卦䷞泽山咸卦-[清]晏斯盛撰《易翼宗》】。

: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來,未光大也。

繫辭: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已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爻當兩感之交,人心之位為咸之主,故直言感應之理,而不言咸其心,所以别于諸爻也。貞,正而固也,静也。静則虚以受人,百感雖紛,而中自一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廓然大公,物來順應,如鑑之空,如衡之平也。九四以剛為主而不豫,期于初六之應,未嘗以感為心害,此所以吉而悔亡也,此其本然也。往來感而不已,以本爻在交感之際,又申言之。憧憧猶言營營,繫心于往來也,不貞也。朋,同類也。從,牽附也。猶言紛擾,失其心之本體,皆客感也,悔之所由生也。九四剛而不中,下應初六,則隂私之感亦不能免,故曰未光大。光大者,心之體。精義入神,而利用安身,以至窮神知化,乃為光大。光大者,貞夫一者也。

九五(句)。咸其脢(句)。无悔。

傳:咸其脢,志末也。

脢,馬融云:背也。鄭康成云:脊肉也。王肅云:在背而夾脊。孔頴達云:大體皆在心上,蓋切近于心之處。九五中正,上比上六而乘四,是柔說者在上,而五之心有定向也。是往來者在四,而五固安然也。志在上六,二雖相感,不為之動,故无悔。切問而近思,其猶愈于遠乎?不尤愈于憧憧乎?

上六(句)。咸其輔頰舌。【頰,孟喜作俠,誤】。

傳:咸其輔頰舌,滕口說也。

兑為口,上六正其開合之處,而位居卦外,是感之在外者也。感之在外者,言語而已。輔口輔頓,齒頰舌在中,皆口之所以言者。感人以言,感之無實者,居咸之末,不足以成感矣。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美言其可市乎?

[/erphpdown]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