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義通釋卷十一
元胡炳文撰
彖上傳
彖即文王所繫之辭,傳者孔子所以釋經之辭也。後凡言傳者倣此。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此專以天道明乾義,又析元亨利貞為四德以發明之,而此一節首釋元義也。大哉,歎辭。元,大也,始也。乾元,天德之大始,故萬物之生皆資之以為始也。又為四德之首,而貫乎天德之始終,故曰統天。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此釋乾之亨也。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始即元也,終謂貞也。不終則旡始,不貞則无以為元也。此言聖人大明乾道之終始,則見卦之六位各以時成,而乘此六陽以行天道,是乃聖人之元亨也。
《通》曰:天有十二時,陰陽各司其半以成四時,故爻位亦以六而成一爻。有一爻之位,則各有一爻之時。六位時成,泛指易六虛言;時乘六龍,專指乾六畫言。三百八十四爻只是一時字,故夫子首於乾彖發之。坤止說行,乾兼說知。行太明是知,御天是行。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各正者,得於有生之初;保合者,全於已生之後。此言乾道變化,旡所不利,而萬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以釋利貞之義也。
《通》曰:以二氣之分言,則變者萬物之出機,元亨是也;化者萬物之入機,利貞是也。以一氣之運言,則變者其漸,化者其成。先言品物流形,後言各正性命。物有此形,即有此性,皆天所命也。謂之各正,則命之稟也,乃性之所以一定而不易;謂之保合,則性之存也,又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盖太和者,陰陽會合沖和之氣,而乾元資始之理固在其中矣。以漸而變,是之謂和。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聖人在上,高出於物,猶乾道之變化也。萬國各得其所而咸寧,猶萬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此言聖人之利貞也。盖嘗統而論之,元者物之始生,亨者物之暢茂。利則向於實也,貞則實之成也。實之既成,則其根蔕脫落,可復種而生矣。此四德之所以循環而旡端也。然而四者之間,生氣流行,初无閒斷,此元之所以包四德而統天也。其以聖人而言,則孔子之意,盖以此卦為聖人得天位、行天道而致太平之占也。雖其文義有非文王之書者,然讀者各以其意求之,則並行而不悖也。坤卦倣此,
《通》曰:文王本從卜筮上說,夫子則從義理上說。故曰大曰始,以贊乾之元;曰終曰始,以見乾貞下起元。其釋元亨而曰:終始者,終貞也。不貞无以為元。此四德之所以循環而无窮也。其釋利貞又曰:首出,首元也。非元无以為貞。此又元之所以包四德而統天也。其在聖人,則得天位、行天道而致太平之占。盖乘六龍是得天位,御天是行天道,萬國咸寧是致太平也。彖傳主義理,亦曷嘗不可推之卜筮㦲?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此以地道明坤之義,而首言元也。至,極也,比大義差緩。始者氣之始,生者形之始,順承天施,地之道也。
坤厚載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言亨也。德合无疆,謂配乾也。
牝馬地類,行地无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言利貞也。馬,乾之象,而以為地類者,牡,陰物,而馬又行地之物也。行地无疆,則順而健矣。柔順利貞,坤之德也。君子攸行,人之所行,如坤之德也。所行如是,則其占如下文所云也。
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陽大陰小,陽得兼陰,陰不得兼陽,故坤之德常減於乾之半也。東北雖喪朋,然反之西南,則終有慶矣。
安貞之吉,應地无疆。
安而且貞,地之德也。
屯,剛柔始交而難生。
以二體釋卦名義,始交謂震,難生謂坎。
動乎險中,大亨貞。
以二體之德釋卦辭。動,震之為也。險,坎之地也。自此以下,釋元亨利貞,乃用文王本意。
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昩,宜建侯而不寧。
以二體之象釋卦辭。雷,震象。雨,坎象。天造,猶言天運。草,雜亂。昩,晦冥也。陰陽交而雷雨作,雜亂晦冥塞乎兩間。天下未定,名分未明,宜立君以統治,而未可遽謂安寧之時也。不取初九爻義者,取義多端,姑舉其一也。
《通》曰:彖傳。自屯以下,例分作兩節,釋卦名是一節,釋卦辭是一節。或卦辭有未盡者,從而推廣之,如乾坤文言是也。《本義》但分卦體、卦象、卦德、卦變,而彖之旨盡矣。惟屯曰二體之象,又曰二體之德,見卦象卦德,又因卦體而見之也。
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
以卦象、卦德釋卦名,有兩義。
《通》曰:卦象分上下,艮山下有坎水之險,是一義;卦德分内外,内險己不能安,外止又不能進,是一義。
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以卦體釋卦辭也。九二以可亨之道,發人之蒙,而又得其時之中,謂如下文所指之事,皆以亨行而當其可也。志應者,二剛明,五柔暗,故二不求五,而五求二,其志自相應也。以剛中者,以剛而中,故能告而有節也。瀆筮者,二三則問者固瀆,而告者亦瀆矣。蒙以養正,乃作聖之功,所以釋利貞之義也。
《通》曰:《程傳》云:亨道,即時中也。
《本義》謂:九二以可亨之道,發人之蒙,而又得其時之中,盖蒙豈无可亨之道,但恐亨之不得乎時之中爾。
《本義》謂:如下文所指之事,盖謂五之志未與初應,而遽欲亨之,非時中也。再三瀆而亦告之,非時中也。蒙宜養正,過此而後養之,非時中也。
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
此以卦德釋卦名義。
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以卦體及兩象釋卦辭,
《通》曰:凡五,皆天位也。屯不足言,特於需發其義。
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
以卦德釋卦名義,
《通》曰:上下。以分言,本不當訟。上剛,以勢陵下也;下險,其情始不可測矣。以一人言,内險而外健;以二人言,己險而彼健也。
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凶,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淵也。
以卦變、卦體、卦象釋卦辭。
師,衆也。貞,正也。能以衆正,可以王矣。
此以卦體釋師貞之義。以,謂能左右之也。一陽在下之中,而五陰皆為所以也。能以衆正,則王者之師矣。
《通》曰:《本義》提出一以字,依春秋書法,謂能左右之也。一陽而五陰皆為,所以閫外之事將得專制之也。然以之歸於正,則為王者之師;以之微有不正,則為霸者之術。
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又以卦體、卦德釋丈人吉无咎之義。剛中謂九二,應謂六五應之,行險謂行危道,順謂順人心,此非有老成之德者不能也。毒,害也。師旅之興,不无害於天下,然而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悦而從之也,
《通》曰:剛中而應。彖傳凡五見,或五應二,或二應五。《本義》於他卦不明言之,而師獨曰剛中謂九二,應謂六五應之,以在師之時,五之信任乎二,尤不可不專也。毒之一字,見得王者之師不得已而用之,如毒藥之攻病,非有沈痾堅癥,不輕用也,其指深矣。
比,吉也。
此三字疑衍文。
比,輔也,下順從也。
此以卦體釋卦名義。
原筮,元永貞,无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後夫凶,其道窮也。
亦以卦體釋卦辭,剛中謂五,上下謂五陰。
《通》曰:凡應字多謂剛柔兩爻相應,此則為上下五陰應乎五之剛,又一例也。師、比皆一陽五陰,師之應獨重,謂五應二,將之任專也。比之應則謂上下應五,君之分嚴也。其曰上下應者,五隂皆當應也。曰其道窮者,上以一陰獨不能應也。易窮則變,乾上九窮之災,坤、比上六皆曰其道窮,皆不知變者。
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
以卦體釋卦名義。柔得位,指六居四。上下,謂五陽。
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
以卦德、卦體而言,陽猶可亨也。
密雲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尚往,言畜之未極,其氣猶上進也。
《通》曰:曰剛中而志行,曰施未行,兩行字相應。陽被畜而志猶可行,陰雖得位而施未可行。《本義》兩猶字專為陽言,亦扶陽抑陰之意也。
履,柔履剛也。
以二體釋卦名義,
《通》曰:
《本義》謂:二體,見得是以兌體之柔履乾體之剛,非指六三以柔而履剛也。
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以卦德釋彖辭,
《通》曰:說而應乎乾,亦是以下體之兌應上體之乾。若蒙曰志應,師曰剛中而應,是剛柔兩爻自相應。比、小畜上下應,是一爻為主而衆爻應之。
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又以卦體明之,指九五也。
《通》曰:釋彖已畢,又於此專指九五以推廣其義,猶乾、坤文言也。履者,小畜之反。小畜曰柔得位,此則曰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言外之意可見。
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陽而外陰,内健而外順,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陰而外陽,内柔而外剛,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以卦體釋卦名義,柔謂六二,乾謂九五。
同人曰:
衍文。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以卦德、卦體釋卦辭,通天下之志乃為大同。不然,則是私情之合而已,何以致亨而利涉㦲。
《通》曰:必通天下之志乃為大同,然非明與健不能大同也。
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
以卦體釋卦名義,柔謂六五,上下謂五陽。
《通》曰:同人以六居二,則曰柔得位得中;大有以六居五,則曰柔得尊位大中。上下之分嚴矣。
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以卦德、卦體釋卦辭。應天,指六五也。
《通》曰:文明,以健自明而誠之事。剛健而文明,自誠而明之事。又若有聖賢之等焉。
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言謙之必亨,
《通》曰:下濟為謙,光明為亨,卑為謙,上行為亨。彖傳但言謙之必亨,而不言卦體,盖下濟光明,自含艮、坤二體於其間也。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喻,君子之終也。變謂傾壞,流謂聚而歸之。人能謙,則其居尊者其德愈光,其居卑者人亦莫能過,此君子所以有終也。
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
以卦體、卦德釋卦名義。
《通》曰:小畜與豫,皆以四為主。小畜剛中而志行,是釋卦義亨字;此剛應而志行,是釋卦名豫字。小畜一陰畜五陽,陽之志自行,故亨;豫則五陰皆應一陽,陽之志得行,故豫,皆扶陽之意也。
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
以卦德釋卦辭。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㦲。
極言之而贊其大也,
《通》曰:頤、大過、解、革言時,坎、睽、蹇言時用,豫、隨、遯、旅、姤言時義,凡十二卦。釋彖之已言者,又復推廣彖所未言者,於是極言以贊其大,欲人涵泳於言意之表,即如乾之文言是也。
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
以卦變、卦德釋卦名義。
大亨,貞,无咎,而天下隨時。
王肅本時作之,今當從之。釋卦辭,言能如是,則天下之所從也。
隨時之義大矣㦲。
王肅本時字在之字下,今當從之。
《通》曰:今本作隨時之義,惟《本義》從王肅本作隨之時義,必如此而後贊時之大者凡十二卦。然曰隨時之義,則隨字重,義字輕;曰隨之時義,則二字俱重,而所謂隨時之義自在其中矣。
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
以卦變、卦體、卦德釋卦名義,盖如此則積弊而至於蠱矣。
《通》曰:諸解以巽而止為治蠱之道。夫苟下卑巽而上苟止,豈所以治蠱㦲?先儒云:通其變則為隨,不能通其變則為蠱。盖剛來而下柔,剛柔之情交兼,此動而彼應,故曰隨。剛上而柔下,上下不交,且下卑巽而上苟止,故曰蠱。蠱、隨之相反以此。凡卦德當分内外先後,如隨則我先動而彼說,歸妹則先說而後動,歸妹之凶又與隨反。蠱則内卑巽而外苟止,漸則内静止而外卑巽,漸之吉又與蠱反。
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釋卦辭。治蠱至於元亨,則亂而復治之象也。亂之終,治之始,天運然也。
《通》曰:諸卦皆言往有功,蠱獨曰往有事。蠱者,事也。事雖已治,不可以无事視之也。前事過中而將壞,即當為自新之圖;後事方始而尚新,即當致丁寧之意。亂之極而治之始,雖天運然也,亦人事致然也。
臨,剛浸而長。
以卦體釋卦名。
說而順,剛中而應。
又以卦德、卦體言卦之善。
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當剛長之時,又有此善,故其占如此也。
《通》曰:臨、无妄皆曰元亨利貞,臨曰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无妄曰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本義》於臨曰以卦德、卦體言卦之善,當剛長之時有此善,故其占如此。无妄亦曰言卦之善如此,故其占當獲大亨而利於正,乃天命之當然也。他卦但曰釋卦名義、釋卦辭,此二卦又有所謂言卦之善者何㦲?盖二卦皆以剛為主,剛不如此,非剛之善也。兼之天道賦予,旡有不善,善字又從天道、天命而言也。
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言雖天運之當然,然君子宜知所戒。
《通》曰:觀卦不取四隂為義,於臨曰八月有凶,則觀為八月卦,已見於此矣。
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
以卦體、卦德釋卦名義,
《通》曰:四陽為大壯。四陰不曰小者之壯而曰觀,取二陽示四陰也。釋彖,且曰:大觀。壯以下之四陽為大,觀以上之二陽為大。釋卦名義,則以為大觀在上;釋卦辭,以為下觀而化。上下之分嚴,崇陽抑陰之意可見矣。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
釋卦辭
《通》曰:盥而不薦與神武而不殺,朱子皆以為是聖人不犯手做底。盖盥則必薦,不薦是喻聖人致其潔清而不輕自用;武則必殺,不殺是喻聖人得其理而不假其物。故彼謂之神武,而此下文别以神道言之。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極言觀之道也。四時不忒,天之所以為觀也;神道設教,聖人之所以為觀也。
頤中有物曰噬嗑。
以卦體釋卦名義。
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以卦名、卦體、卦德、二象、卦變釋卦辭。
《通》曰:卦辭云:噬嗑,亨。彖傳加一而字,謂必噬嗑之而後亨也。此以卦名釋卦辭。動不如雷,不能斷獄;明不如電,不能察獄。不柔則失之暴,柔而不中則失之縱,甚言用獄之難也。
賁:亨。
亨字疑衍。
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
以卦變釋卦辭。剛柔之交,自然之象,故曰天文。先儒說天文上當有剛柔交錯四字,理或然也。
《通》曰:柔來而文剛,是以剛為主也。剛往文柔,必曰分剛上而文柔者,亦以剛為主也。故《本義》於柔文剛,則曰陽得隂助;於剛文柔,而不曰陰得陽助。盖一陰下而為離,則隂為陽之助而明於内;一陽上而為艮,則陽為陰之主而止於外。是知皆以剛為主,而彖傳以陰為小者,此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又以卦德言之,止謂各得其分。
《通》曰:上文以卦變言,則剛柔之交,可以見天文;此以卦德言,則文明各得其分,可以見人文。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極言賁道之大也。
剥,剥也,柔變剛也。
以卦體釋卦名義,言柔進于陽,變剛為柔也。
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以卦體、卦德釋卦辭,
《通》曰:凡卦畫皆象也,皆當觀也。於剥獨言之者,為處變君子言也。消息盈虛四字,皆為陽言。復者陽之息,姤者陽之消,乾者陽之盈,坤者陽之虛。剥五陰而一陽,則陽之消而至於虚也,其變也大矣。然亦天行也,故剥曰天行,復亦曰天行。
復:亨,剛反。
剛反則亨。
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
以卦德而言。
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
陰陽消息,天運然也。
利有攸往,剛長也。
以卦體而言,既生則漸長矣。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積陰之下,一陽復生,天地生物之心,幾於滅息,而至此乃復。可見在人則為静極而動,惡極而善,本心幾息而復見之端也。程子論之詳矣。而邵子之詩亦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玄酒味方淡,太音聲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包羲。至㦲言也,學者宜盡心焉。
《通》曰:天地生物之心,即人之本心也,皆於幾息而復萌之時見之。《本義》辭尚簡要,未嘗泛引古語,此則全引康節詩,殊有意也。朱子詩曰:忽然夜半一聲雷,萬戶千門次第開。識得无中含有處,許君親見伏羲來。學者有得於此詩,則可以知康節之詩矣。
无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内,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以卦變、卦德、卦體言卦之善如此,故其占當獲大亨而利於正,乃天命之當然也。其有不正,則不利有所往,欲何往哉?盖其逆天之命,而天不祐之,故不可以有行也。
《通》曰:
《本義》謂:自訟而來,二之剛來居初也。或謂外卦為乾,震之剛自乾來也。亦通。无妄釋元亨利貞,與臨同。命即道也,叶韻耳。无妄之往,程子以為无妄而又往。《本義》只順上文本意解正者,天之命不正,故不可行也。盖无妄之往,與泰卦包荒得尚于中行句相似,舉首尾句而包中間也,不可泥文而失意。
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
以卦德釋卦名義,
《通》曰:諸卦艮德只一止字,此則有篤實輝光四字。盖大畜之所重者在艮上一爻,卦名畜字已具艮止之義。此曰篤實,艮一陽之所以能畜也;曰輝光,陽能畜諸中而見諸外也。
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
以卦變、卦體、卦德釋卦辭。
不家食吉,養賢也。
亦取尚賢之象。
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亦以卦體而言,
《通》曰:卦有乾體者,多曰利涉大川,健故也。
頤,貞吉,養正則吉也。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
釋卦辭。
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大矣哉!
極言養道而贊之。
大過,大者過也。
以卦體釋卦名義。
棟橈,本末弱也。
復以卦體釋卦辭,本謂初,末謂上,弱謂陰柔。
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
又以卦體、卦德釋卦辭。
大過之時大矣哉!
大過之時,非有大過人之才不能濟也,故嘆其大。
《通》曰:他卦多是釋卦辭,後復引天地聖人而言之,是極言以贊其時之大。大過方釋卦辭,遽曰大過之時大矣㦲。故《本義》以大過人之才言之。所謂才者,指上文卦才而言也。盖大過之事甚大,无其時不可過,有其時无其才愈不可過,《本義》之意深矣。
習坎,重險也。
釋卦名義。
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
以卦象釋有孚之義,言内實而行有常也。
《通》曰:水字當讀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兩句皆指水言。以水之内實行有常者,釋卦辭有孚之義也。
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
以剛在中,心孚之象。如是而往,必有功也。
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㦲。
極言之而贊其大也。
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釋卦名義。
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以卦體釋卦辭,
《通》曰:坎之剛中,九五分數多,故九五曰坎不盈。卦辭釋有孚,亦曰水流而不盈。離之中正,六二分數多,故卦辭曰畜牝牛,而六二爻辭亦曰黄離元吉。
周易本義通釋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