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革序卦: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井之為物,存之則穢敗,易之則清潔,不可不革者也,故井之後受之以革也。為卦兌上離下,澤中有火也。革,變革也。水火相息之物,水滅火,火涸水,相變革者也。火之性上,水之性下,若相違行,則睽而已。乃火在下,水在上,相就而相克,相滅息者也,所以為革也。又二女同居,而其歸各異,其志不同,為不相得也,故為革也。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傳:革者,變其故也。變其故,則人未能遽信,故必已日,然後人心信從。元亨利貞悔亡,弊壞而後革之,革之所以致其通也。故革之而可以大亨,革之而利於正道,則可久而得去故之義。无變動之悔,乃悔亡也。革而无甚益,猶【一有有字】可悔也,况反害乎?古人所以重改作也。
《本義》革,變革也。兌澤在上,離火在下,火然則水乾,水決則火滅,中少二女,合為一卦,而少上中下,志不相得,故其卦為革也。變革之初,人未之信,故必已日而後信。又以其内有文明之德,而外有和說之氣,故其占為有所更革,皆大亨而得其正,所革皆當而悔亡也。一有不正,則所革不信不通,而反有悔矣。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傳:澤火相滅息,又二女志不相得,故為革息,為止息,又為生息。物止而後有生,故為生義。革之相息,謂止息也。
《程氏•附録》:息訓為生者,蓋息則生矣,一事息則一事生,中无間斷,碩果不食,則便為復也。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本義》:以卦象釋卦名義,大略與睽相似,然以相違而為睽,相息而為革也。息,滅息也,又為生息之義,滅息而後生息也。
《朱氏•附録》:問:革二女志不相得,與睽不同行有異否?曰:意則一,但變韻而叶之耳。
已日乃孚,革而信之。
傳:事之變革,人心豈能便信?必終日而後孚。在上者於改為之際,當詳告申令,至於已日,使人信之。人心不信,雖強之行,不能成也。先王政令,人心始以為疑者有矣,然其久也必信,終不孚而成,善治者未之有也。
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
傳:以卦才言,革之道也。離為文明,兌為說。文明則理无不盡,事无不察;說則人心和順。革而能照察事理,和順人心,可致大亨而得貞正。如是變革,得其至當,故悔亡也。天下之事,革之不得其道,則反致弊害,故革有悔之道。唯革之至當,則新舊之悔皆亡也。
《本義》:以卦德釋卦辭。
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傳:推革之道,極乎天地變易,時運終始也。天地隂陽,推遷改易而成四時,萬物於是生長成終,各得其宜,革而後四時成也。時運既終,必有革而新之者。王者之興,受命於天,故易世謂之革命。湯武之王,上順天命,下應人心,順乎天而應乎人也。天道變改世,故【一作事】遷易,革之至大也。故贊之曰:革之時,大矣哉!
《本義》:極言而贊其大也。
《朱氏•附録》:革是更革之謂,到這裏須盡番轉更變一番,所謂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小補之者,謂扶衰救弊,逐些補緝,如錮鏴家事相似。若是更革,則須徹底重新鑄造一番,非止補苴罅漏而己。湯武順天應人便如此。
○易言順乎天而應乎人,後來人盡說應天順人,非也。
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傳:水火相息為革。革,變也。君子觀變革之象,推日月星辰之遷易,以治歷數,明四時之序也。夫變易之道,事之至大,理之至明,跡之至著,莫如四時。觀四時而順變革,則與天地合其序矣。
《本義》:四時之變,革之大者。
《朱氏•附録》:問:革之象,不曰澤在火上,而曰澤中有火。蓋水在火上,則水滅了火,不見得水決則火滅,火炎則水涸之義。曰:澤中有火,則二物並在,有相息之象否?曰:亦是恁地。
○火盛則克水,水盛則克火,此是澤中有火之象,便有那四時改革底意思。君子觀這象,便去治歷明時。
○治歷明時,非謂歷當改革。蓋四時變革中,便有箇治歷明時底道理。
○澤中有火,自與治歷明時不甚相干。聖人取象處,只是依稀地說,不曾確定指殺。只是見得這些意思,便說。
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鞏,九勇反,象同】。
傳:變革,事之大也。必有其時,有其位,有其才,審慮而慎動,而後可以无悔。九以時,則初也。動於事初,則无審慎之意,而有躁易之象。以位,則下也。无時无援而動於下,則有僭妄之咎,而无體勢之重。以才,則離體而陽也。離性上而剛體健,皆速於動也。其才如此有為,則凶咎至矣。蓋剛不中而體躁,所不足者,中與順也。當以中順自固,而无妄動,則可也。鞏,局束也。革,所以包束。黃,中色。牛,順物。鞏用黃牛之革,謂以中順之道自固,不妄動也。不云吉凶,何也?曰:妄動則有凶咎,以中順自固則不革,而己安得便有吉凶乎?
《本義》:雖當革時,居初无應,未可有為,故為此象。鞏,固也。黃,中色。牛,順物。革所以固物,亦取卦名而義不同也。其占為當堅確固守,而不可以有為。聖人之於變革,其謹如此。
象曰: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
傳:以初九時位才皆不可以有為,故當以中順自固也。
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傳:以六居二,柔順而得中正。又文明之主,上有剛陽之君,同德相應。中正則无偏蔽,文明則盡事理,應上則得權勢,體順則无違悖。時可矣,位得矣,才足矣,處革之至善者也。然臣道不當為革之先,又必待上下之信,故已日乃革之也。如二之才德,所居之地,所逢之時,足以革天下之弊,新天下之治。當進而上輔於君,以行其道,則吉而无咎也。不進則失可為之時,為有咎也。以二體柔而處當位,體柔則其進緩,當位則其處固。變革者事之大,故有此戒。二得中而應剛,未至失於柔也。聖人因其有可戒之疑,而明其義耳,使賢才不失可為之時也。
《本義》:六二柔順中正,而為文明之主,有應於上,於是可以革矣。然必己日然後革之,則征吉而无咎,戒占者猶未可遽變也。
象曰:已日革之,行有嘉也。
【行,如字,又下孟反】。
傳:已日而革之,征則吉而无咎者,行則有嘉慶也。謂可以革天下之弊,新天下之事,處而不行,是无救弊濟世之心,失時而有咎也。
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傳:九三以剛陽為下之上,又居離之上,而不得中,躁動於革者也。在下而躁於變革,以是而行,則有凶也。然居下之上,事苟當革,豈可不為也?在乎守貞正而懷危懼,順從公論,則可行之不疑。革言,謂當革之論。就,成也,合也。審察當革之言,至於三而皆合,則可信也。言重慎之至,能如是,則必得至當,乃有孚也。已可信而衆所信也,如此則可以革矣。在革之時,居下之上,事之【一作有】。當革若畏懼而不為,則失時為害。唯當慎重之至,不自任其剛明,審稽公論,至於三就【一作復】,而後革之,則无過矣。
《本義》:過剛不中,居離之極,躁動於革者也,故其占有征凶貞厲之戒。然其時則當革,故至於革言三就,則亦有孚而可革也。
《朱氏•附録》:革言三,就言三番,結果成就。如第一番商量,這箇是當革不當革。說成一番,又更如此商量一番。至於三番,然後說成了,卻不是三人來說。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傳:稽之衆論,至於三就,事至當也。又何之矣,乃俗語,更何往也。如是而行,乃順理時行,非己之私意所欲為也,必得其宜矣。
《本義》:言已審。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傳:九四,革之盛也。陽剛,革之才也。離下體而進上體,革之時也。居水火之際,革之勢也。得近君之位,革之任也。下无係【一有无字】,應革之志也。以九居四,剛柔相際,革之用也。四既具此,可謂當革之時也。事之可悔,而後革之,革之而當,其悔乃亡也。革之既當,唯在處之以至誠,故有孚則改命吉。改命,改為也,謂革之也。既事當而弊革,行之以誠,上信而下順,其吉可知。四非中正而至善,何也?曰:唯其處柔也,故剛而不過,近而不逼,順承中正之君,乃中正之人也。易之取義无常也,隨時而已。
《本義》:以陽居隂,故有悔。然卦已過中,水火之際,乃革之時,而剛柔不偏,又革之用也,是以悔亡。然又必有孚然後革,乃可獲吉,明占者有其德而當其時,又必有信,乃悔亡而得吉也。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傳:改命而吉,以上下信其志也。誠既至,則上下信矣【一作也】。革之道,以上下之信為本,不當不孚則不信,當而不信,猶不可行也,況不當乎?
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傳:九五以陽剛之才,中正之德,居尊位,大人也。以大人之道,革天下之事,无不當也,无不時也。所過變化,事理炳著,如虎之文采,故云虎變。龍虎,大人之象也。變者,事物之變。曰虎,何也?曰:大人變之,乃大人之變也。以大人中正之道【一作德】。變革之炳然昭著,不待占決,知其至當,而天下必信也。天下蒙大人之革,不待占決,知其至當,而信之也。
《本義》虎,大人之象。變,謂希革而毛毨也。在大人則自新,新民之極,順天應人之時也。九五以陽剛中正為革之主,故有此象。占而得此,則有此應。然亦必自其未占之時,人已信其如此,乃足以當之耳。《朱氏•附録》:問:大人虎變,是就事上變;君子豹變,是就身上變。曰:豈止是事上,也從裏面做出來。這箇事,卻不只是空殻子做得。文王其命維新,也是它自新後如此。堯克明俊德,然後黎民於變。大人虎變,正如孟子所謂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革未占有孚,伊川於爻中占字,皆不把做卜筮尚其占說。
○伊川言所過變化,事理炳著。所過,謂身所經歷處也。
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傳:事理明著,若虎文之炳煥明盛也,天下有不孚乎?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
傳:革之終,革道之成也。君子謂善人,良善則巳從革而變,其著見若豹之彬蔚也。小人昬愚難遷者,雖未能心化,亦革其面以從上之敎令也。龍虎,大人之象,故大人云虎,君子云豹也。人性本善,皆可以變化,然有下愚,雖聖人不能移者。以堯、舜為君,以聖繼聖,百有餘年,天下被化,可謂深且久矣,而有苗有象,其來格烝,又蓋亦革面而已。小人既革其外,革道可以為成也,苟更從而深治之,則為已甚。已甚非道也,故至革之終而又征則凶也。當貞固以自守,革至於極而不守以貞,則所革隨復變矣。天下之事,始則患乎難革,已革則患乎不能守也,故革之終,戒以居貞則吉也。居貞非為六戒乎?曰:為革終言也,莫不在其中矣。人性本善,有不可革者,何也?曰:語其性則皆善也,語其才則有下愚之不移。所謂下愚有二焉,自暴也【一无也字】,自棄也。人苟以善自治,則无不可移者,雖昬愚之至,皆可漸磨而進也。唯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絶之以不為,雖聖人與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謂下愚也。然天下自棄自暴者,非必皆昬愚也,往往強戾而才力有過人者,商辛是也。聖人以其自絶於善,謂之下愚,然考其歸,則誠愚也。既曰下愚,其能革面,何也?曰:心雖絶於善道,其畏威而寡罪,則與人同也。唯其有與人同,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本義》革道已成,君子如豹之變,小人亦革面以聽從矣。不可以往而居正,則吉。變革之事,非得己者不可以過,而上六之才,亦不可以有行也,故占者如之。
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蔚紆弗反】,
傳:君子從化遷善,成文彬蔚,章見於外也。中人以上,莫不變革,雖【一作唯】不移之小人,則亦不敢肆其惡,革易其外,以順從君上之敎令,是革面也,至此革道成矣。小人勉而假善,君子所容也,更往而治之,則凶矣。
《朱氏•附録》:問:革下三爻,有謹重難改之意。上三爻則革而善,蓋事有新故。革者,變故而為新也。下三爻則故事也,未變之時,必當謹審於其先。上三爻則變而為新事矣,故漸漸好。曰:然。又云:乾卦到九四爻,謂乾道乃革也,是到這處方變了。
○鄭少梅解革卦,以為風爐,亦解得好。初爻為爐底,二爻為爐眼,三四五爻是爐腰處,上爻是爐口。
【资料录入】:王玲玲
【初次点校】:訾翠芬
【再次点校】:暂无
【点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二十册-經部十四易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