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经】第1卦-乾卦䷀乾卦为天(乾下乾上)-[宋]董楷撰《周易传义附录•卷一》

[宋]董楷|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01卦-乾卦䷀乾卦为天(乾下乾上)

【周易上经】第1卦-乾卦䷀乾卦为天(乾下乾上)-[宋]董楷撰《周易傳義附錄•卷一》

周易傳義附録卷一,宋董楷撰

上經

《本義》:周,代名也。易,書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畫,有交易、變易之義,故謂之易。其辭則文王、周公所繫,故繫之周。以其簡袠重大,故分為上下兩篇。經則伏羲之畫,文王、周公之辭也,并孔子所作之傳十篇,凡十二篇。

《朱氏•附録》:易有兩義:一是變易,便是流行底;一是交易,便是對待底。

問:交易、變易之義如何?曰:交易是陽交於隂,隂交於陽,是圖卦上底。如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者是也。變易是陽變隂,隂變陽,老陽變為少隂,老隂變為少陽,此是占筮之法。如晝夜寒暑,屈伸往來者是也。

【原文】乾卦䷀卦辞:

乾,元亨利貞。

傳:上古聖人,始畫八卦,三才之道備矣。因而重之,以盡天下之變,故六畫而成卦,重乾為乾。乾,天也。天者,天之形體。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謂乾。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是也。分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一无用字】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乾者,萬物之始,故為天,為陽,為父,為君。元亨利貞,謂之四德。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唯乾坤有此四德,在他卦則隨事而變焉。故元專為善大,利主於正固。亨貞之體,各稱其事。四德之義,廣矣,大矣。

《程氏•附録》:讀易須先識卦體,如乾有元亨利貞四德,闕卻一箇,便不是乾,須要認得。

《本義》:六畫者,伏羲所畫之卦也。者,奇也,陽之數也。乾者,健也,陽之性也。本注:乾字,三畫卦之名也。下者,内卦也。上者,外卦也。經文:乾字,六畫卦之名也。伏羲仰觀俯察,見隂陽有奇偶之數,故畫一奇以象陽,畫一偶以象隂。見一隂一陽有各生一隂一陽之象,故自下而上,再倍而三,以成八卦。見陽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擬之於天也。三畫已具,八卦已成,則又三倍其畫以成六畫,而於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也。此卦六畫皆奇,上下皆乾,則陽之純而健之至也。故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元亨利貞,文王所繫之辭,以斷一卦之吉凶,所謂彖辭者也。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文王以為乾道大通而至正,故於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變者,言其占當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後可以保其終也。此聖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而可以開物成務之精意。餘卦放此。

《朱氏•附録》:問:以乾字為伏羲之文,元亨利貞為文王之文,固是。不知履虎尾,同人于野,亨之類又如何?曰:此恐是少了字,或是就上字立辭,皆不可考。有羅田宰吳仁傑云:恐都剩了字,如乾坤之類皆剩了。問:若乾坤則猶可言屯蒙之類,若無卦名,不知其為何卦?曰:他說卦畫,便是名了,恐只是欠了字底是。

元亨利貞四字,文王本意在乾坤者,只與諸卦一般,是大亨而利於正耳。至孔子作彖傳文言,始以乾坤為四德,而諸卦自如其舊。二聖人之意非有不同,蓋各是?明一理耳。今學者且當虚心玩味,各隨本文之意而體會之,其不同處自不相妨,不可遽以已意横作主張。又曰:人只見夫子於乾坤文言解作四德,他卦只云大亨以正,便須要於乾坤四德說教大於他卦,畢竟本皆占辭也。

正字不能盡貞之義,須用連正固說,其義方全。正字也有固字意思,但不分明,終是欠闕。

貞固是固得恰好,如尾生之信是不貞之固,須固得好,方是貞。

問:程子傳:聖人始畫八卦,三才之道備矣,因而重之,以盡天下之變,故六畫而成卦。據此說,郤是聖人始畫八卦,每卦便是三畫。聖人因而重之為六畫,似與邵子一生兩,兩生四,四生八,八生十六,十六生三十二,三十二生六十四為六畫不同。曰:程子之意,只云三畫上疊成六畫,八卦上疊成六十四耳,與邵子說誠異。蓋康節此意不曾說與程子,程子亦不及問之,故一向只隨他所見去。但他說聖人始畫八卦,不知聖人畫八卦時先畫甚卦,此處更曉他不得。

重卦之由,不但伊川先生之說如此,蓋大傳亦云八卦成列,因而重之矣。但八卦所以成列,乃是從太極、兩儀、四象漸次生出,以至於此。畫成之後,方見其三才之象。非聖人因見三才,遂以已意思惟,而連畫三爻以象之也。因而重之,亦是因八卦之已成,各就上面節次生出。畫成之後,然後見其可以盡天下之變。不是聖人見下三爻不足以盡天下之變,然後別生計較,又并畫上三爻以盡之也。

問乾者天之性情。曰:乾,健也。健體為性,健之用是情。

乾者天之性情,指理而言也。謂之性情,該體用動靜而言也。

火之性情則是箇熱,水之性情則是箇寒,天之性情則是箇健。

性情二者常相參在此。情便是性之?非性何以有情?健而無息,非性何以能如此?

問乾者天之性情。曰:此只是論其性體之健。靜專是性,動直是情。大抵乾健,雖靜時亦專,到動時便行之。直到坤主順,只是翕闢。謂如一箇剛健底人,雖在此靜坐,亦專一而有箇作用底意思。只待去作用,到得動時,直其可知。若一柔順人坐時,便只恁地靜坐收斂,全無箇營為底意思。其動也,只是闢而已。又問:如此,則乾雖靜時,亦有動意否?曰:然。

乾坤是性情,天地是皮殻,其實是一箇道理。

問天專言則道也。曰:如云天命之謂性,便是說道;如云天之蒼蒼,便是說形體;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是說帝。便似以物給付與人,便有主宰之意。又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此是說形體。

問: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是也,此語何謂?曰:程子此語,某亦未敢以為然。天且弗違,此只是上天。曰:知性則知天,此天便是專言之則道者否?曰:是。

問:以主宰謂之帝,孰為主宰?曰:自有主宰。蓋天是箇至剛至陽之物,自然如此運轉不息,所以如此,必有為之主宰者。這樣處要人自見得,非言語所能到也。因舉莊子孰主張是,孰維綱是一段,而曰:他也見得這道理。

問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謂之神。曰:鬼神只是往來屈伸,功用只是論發見者。所謂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妙處即是神。其?見而見於功用者謂之鬼神,至於不測者則謂之神。又曰:功用言其氣也,妙用言其理也。又曰:功用是有迹底,妙用是無迹底。又曰:功用兼精粗而言,妙用言精者。

伊川好意思固不盡在解經上,然就解經上亦自有極好意思。如說乾字,便云:乾,健也,健而無息之謂乾。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是也。分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

問:乾元亨利貞,注云:見陽之性健,而成形之大者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擬之於天也。竊謂卦辭未見取象之意,其成形之大者為天及擬之於天二句,恐當於大象言之。下文天之象皆不易一句亦然。坤卦放此。曰:纔設此卦時,便有此象了,故於此豫言之。又後面卦辭亦有兼象說者,故不得不豫言也。

【原文】乾卦䷀初九:

初九:潛龍勿用。

傳:下爻為初九,陽數之盛,故以名陽爻。理无形也,故假象以顯義。乾以龍為象,龍之為物,靈變不測,故以象乾道變化,陽氣消息,聖人進退。初九在一卦之下,為始物之端,陽氣方萌,聖人側微,若龍之潛隱,未可自用,當晦養以俟時。

《本義》:初九者,卦下陽爻之名。凡畫卦者,自下而上,故以下爻為初陽數。九為老,七為少,老變而少不變,故謂陽爻為九。潛龍勿用,周公所繫之辭,以斷一爻之吉凶,所謂爻辭者也。潛,藏也。龍,陽物也。初陽在下,未可施用,故其象為潛龍,其占曰勿用。凡遇乾而此爻變者,當觀此象而玩其占也。餘爻放此。

《朱氏•附録》:潛龍兩字,是初九之象;勿用兩字,即是告占者之辭。若卜得初九是潛龍之體,只得隱藏不可用。孔子作小象文,釋其所以為潛龍者,以其在下也。諸爻皆如此推測,自分明。

乾之初九,只是陽氣潛藏之象,未可?用之占耳。若便著箇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隱而未見,行而未成底人,坐在裏面,便死殺了,非所謂絜浄精微者。若會得卦爻本意,卻不妨當此時,居此位,作此人也。頃年嘗因人問易,應之曰:公曾看靈棊課否?易之模樣,便只是如此也。後有人問:豈以其不足告而云爾邪?此錯認了話頭也。

易如一箇鏡相似,看甚物來都照得。如潛龍只有潛龍象,自天子至于庶人,看甚人都使得。孔子說龍德而隱,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便是就事上指殺說了。然會看底,孔子說也活;不會看底,雖文王周公說底也死了。又曰:須知得他是假託說,是包含說。假託,謂不惹著事物;包含,是說箇影象在裏,无所不包。

問:程易以初二三四四爻作舜說,何以見得如此?曰:此是推說爻象之意,非本指也。讀易若通得本指後,便儘說去,儘有道理可言。問本指。曰:易本因卜筮而有占,占辭中便有道理。如筮得乾之初九,初陽在下,未可施用,其象為潛龍,其占曰勿用。凡遇乾而得此爻者,當觀此象而玩其占,隱晦而勿用可也。他皆放此,此易之本指也。蓋潛龍則勿用,此便是道理。故聖人為彖辭象辭文言,節節推去,無限道理。此程易所以推說得無窮,然非易《本義》也。先通得易本指後,道理儘無窮,推說不妨。若便以所推說者去解易,則失易之本指矣。

伊川說得都犯手勢。引舜來做乾卦,乾又那裏有箇舜來?當初聖人作易,又何嘗說乾是舜?他只是懸空說在這裏,都被人說得來事多,失了他絜淨精微之意。易只是說箇象是如此,何嘗有實事?如春秋便句句是實事。如言公即位,真箇有箇公即位,易何嘗如此?不過只是因畫以明象,因象以推數,因這象數,便推箇吉凶以示人而已,都无後來許多勞攘說話。

【原文】乾卦䷀九二: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見龍之見,賢遍反。小象文言内見龍,並同】。

傳:田,地上也。出見於地上,其德已著。以聖人言之,舜之田漁,時也。利見大德之君,以行其道。君亦利見大德之臣,以共成其功。天下利見大德之人,以被其澤。大德之君,九五也。乾坤純體,不分剛柔,而以同德相應。

《程氏•附録》:九二,利見大人。九五,利見大人。聖人固有在上者,在下者。

乾六爻,如欲見聖人曾履處,當以舜可見。在側陋便是潛,陶漁時便是見,升聞時便是乾,乾納于大麓時便是躍。

《本義》:二,謂自下而上第二爻也,後放此。九二剛健中正,出潛離隱,澤及於物,物所利見,故其象為見龍在田,其占為利見大人。九二雖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著,常人不足以當之,故值此爻之變者,但為利見此人而已,蓋亦謂在下之大人也。此以爻與占者相為賓主,自為一例,若有見龍之德,則為利見九五在上之大人矣。

《朱氏•附録》:六爻不必限定是說人君,且云:潛龍勿用,若是庶人得之,自當不用;人君得之,也當退避。見龍在田,若是衆人得之,亦可用事。利見大人,如今人所謂宜見貴人之類。易不是限定這物。伊川亦自說一爻當一事,則三百八十四爻只當得三百八十四事,說得自好。如何到他解,卻恁地說!

【原文】乾卦䷀九三: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傳:三雖人位,已在下體之上,未離於下而尊顯者也,舜之玄德升聞時也。日夕不懈而兢惕,則雖處危地而无咎。在下之人而君德已著,天下將歸之,其危懼可知。雖言聖人事,苟不設戒,則何以為教?作易之義也。

《程氏•附録》:問:陳瑩中嘗愛文中子。或問學易,子曰:終日乾乾可也。此語最盡。文王所以聖,亦只是箇不已。先生曰:凡說經義,如只管節節推上去,可知是盡。夫終日乾乾,未盡得易。據此一句,只做九三使。若謂乾乾是不已,不已又是道,漸漸推去,則自然是盡,理不如此。

《本義》:九,陽爻。三,陽位。重剛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性體剛健,有能乾乾惕厲之象,故其占如此。君子,指占者而言。言能憂懼如是,則雖處危地而无咎也。

《朱氏•附録》:九三以過剛不中而處危地,當終日乾乾,夕惕若,則雖危无咎矣。聖人正意只是如此。若旁通之,則所謂對越在天等說,皆可通。

君子終日乾乾矣,至夕猶檢點而惕然恐懼。蓋凡所以如此者,皆所以進德修業耳。

問:九三不言象,何也?曰:九三陽剛不中,居下之上,有強力勞苦之象,不可言龍,故特指言乾乾惕若而已,言有乾乾惕厲之象也。

問:乾九三終日乾乾,是君子進德不懈,不敢須臾寧否?曰:程子云:在下之人,君德已著。此語亦是拘了。昔嘗有人問程子:胡安定以九四一爻為太子者。程子笑之曰:如此三百八十四爻,只做得三百八十四件事了。此說極是。及到程子解易,郤又拘了。要知此是通上下而言,在君有君之用,臣有臣之用,父有父之用,子有子之用,以至事物莫不皆然。若如程子之說,則千百年間,只有箇舜禹用得也。大抵九三此爻才剛而位危,故須著乾乾惕厲,方可无咎。若九二,則以剛居中,位易處了。

厲无咎是一句,他後面有此例,如頻復厲无咎是也。

厲多是陽爻說。

先生說易吉无咎云:吉是遂其意,无咎是上不至於吉,下不至於凶。平平恰好,子又合道理處。

問:乾九三,伊川云:雖言聖人事,苟不設戒,何以為教?竊意因時而惕,雖聖人亦常有此心。曰:易之為書,廣大悉備,人皆可得而用,初無聖凡之别。但當著此爻,便用兢兢惕惕。

【原文】乾卦䷀九四: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傳:淵,龍之所安也。或疑辭,謂非必也躍不躍,唯及時以就安耳。聖人之動,无不時也;舜之歷試,時也。《程氏•附録》:問:胡先生解九四作太子,恐不是卦義。先生云:亦不妨,只看如何用。當儲貳,則做儲貳。使九四近君,便作儲貳亦不害,但不要拘一。若執一事,則三百八十四爻只作得三百八十四件事便休也。

《本義》或者,疑而未定之辭。躍者,无所緣而絶於地,特未飛耳。淵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測之所。龍之在是,若下於田,或躍而起,則向乎天矣。九陽四隂,居上之下,改革之際,進退未定之時也,故其象如此。其占能隨時進退,則无咎也。

《朱氏•附録》:或躍在淵,淵是通處;雖下於田,田卻是箇平地。淵則通上下,一躍即飛上天。又曰:淵與天不爭多。淵是那空虛无實底之物;躍是每不著地了,兩脚跳上去底意思。

【原文】乾卦䷀九五: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傳:進位乎天位也。聖人既得天位,則利見在下大德之人,與共成天下之事,天下固利見夫大德之君也。

《本義》:剛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聖人之德,居聖人之位,故其象如此。而占法與九二同,特所利見者,在上之大人耳。若有其位,則為利見九二在下之大人也。

《朱氏•附録》:文言:分明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分明是以聖人為龍,以作言飛,以萬物睹解利見大人,只是言天下利見夫大德之君也。今人卻别做一說,恐非聖人本意。

問:程易於九二利見大人爻云:利見大德之君矣。又言:君亦利見大德之臣以成其功,天下亦利見大德之人以被其澤。於九五利見大人爻云:利見在下大德之人矣。又言:天下固利見大德之君。兩爻互言如此,不審的何所指?曰:此當以所占之人之德觀之。若已是有九二之德,占得此九二爻,則為利見九五大德之君;若常人無九二之德者占得之,則為只利見此九二之大人耳。已為九五之君而有九五之德,占得此九五爻,則為利見九二大德之人;若九二之人占得之,則為利見此九五大德之人。各隨所占之人,以爻與占者相為主賓也。太祖一日問王昭素曰: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常人何可占得此卦?昭素曰:何害?若臣等占得,則陛下是飛龍在天,臣等利見大人是利見陛下也。此說得最好。如此,所以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萬事无不可該,无不周遍,此易之用所以不窮也。又曰:占者當不得見龍、飛龍,則占者為客,利去見那大人。大人即九五,九二之德見龍、飛龍是也。若潛龍君子,則占者自當之矣。

【原文】乾卦䷀上九:

上九:亢龍有悔。【亢,苦浪反】。

傳:九五者位之極,中正者得時之極,過此則亢矣。上九至於亢極,故有悔也。有過則有悔,唯聖人知進退存亡而无過,則不至於悔也。

《本義》:上者,最上一爻之名。亢者,過於上而不能下之意也。陽極於上,動必有悔,故其象占如此。《朱氏•附録》:亢龍有悔,若占得此爻,必須以亢滿為戒。如這般處,最是易之大義。易之為書,大抵於盈滿處致戒。蓋陽氣正長,必有消退之漸,自是理勢如此。又云:當極盛之時,便須慮其亢。如當堯之時,須交付與舜。若不尋得箇舜,便交付與他,則堯之後,天下事未可知。

【原文】乾卦䷀用九:

用九:見羣龍无首,吉。

傳:用九者,處乾剛之道,以陽居乾體,純乎剛者也。剛柔相濟為中,而乃以純剛,是過乎剛也。見羣龍,謂觀諸陽之義,无為首則吉也。以剛為天下先,凶之道也。

《程氏•附録》:荆公言用九只在上九一爻,非也。六爻皆用九,故曰見羣龍无首,吉。用九便是行健處,天德不可為首。言乾以至剛健,又安可更為物先?為物先則有禍,所謂不敢為天下先。乾順時而動,不過處便是不為首。六爻皆同。

《本義》用九,言凡筮得陽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蓋諸卦百九十二陽爻之通例也。以此卦純陽而居首,故於此?之,而聖人因繫之辭,使遇此卦而六爻皆變者,即此占之。蓋六陽皆變,剛而能柔,吉之道也,故為羣龍无首之象,而其占為如是則吉也。春秋傳曰:乾之坤曰:見羣龍无首,吉。蓋即純坤卦辭牝馬之貞,先迷後得,東北喪朋之意。

《朱氏•附録》:問:乾坤獨言用九用六,何也?曰:此二卦純陽純隂而居諸卦之首,故於此。?此一例,凡占法皆用變爻占,故凡占得陽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占得隂爻者皆用六而不用八。蓋七為少陽,九為老陽,六為老隂,八為少隂,老變而少不變。凡占用九用六者,用其變爻占也。遇乾而六爻皆變則為隂,遇坤而六爻皆變則為陽。

用九用六,此歐公舊說也,而愚又嘗因其說而推之。竊以為凡得乾而六爻純九,得坤而六爻純六者,皆當直就此例占其所繫之辭,不必更看所變之卦。左傳蔡墨所謂乾之坤曰見羣龍无首,即坤之牝馬先迷也。利永貞,即乾之不言所利也。

歐陽子曰:乾坤之用九用六,何謂也?曰:乾爻七九,坤爻八六,九六變而七八无為,易道占其變,故以其所占者名爻,不謂六爻皆九六也。及其筮也,七八常多而九六常少,有无九六者焉,此不可以不釋也。六十四卦皆然,特於乾坤言之,則餘可知耳。

用九不用七。且如得純乾卦皆七數,這卻是不變底。他未當得九,未在這爻裏面,所以只占上面彖辭。用九蓋是變底。

七八九六雖是逐爻之數,然全卦七八則當占本卦辭,三爻七八則當占兩卦辭,全卦九六則當占之卦辭。

羣龍无首,這便是利牝馬者,為不利牡而卻利牝。如西南得朋,東北喪朋,皆是无頭底。

卦之本體元是六龍,今變為隂,頭面雖變,渾身卻只是龍,只一似无頭底龍相似。

問:見羣龍无首,吉。伊川之意似云:用剛陽以為天下先則凶,无首則吉。曰:凡說文字,須有情理,方是用九。當如歐陽公說,方有情理。某解易,所以不敢同伊川,便是有這般處。看來當以見羣龍无首為句。蓋六陽已盛,如羣龍然。龍之剛猛在首,故見其无首則吉。大意只是要剛而能柔,自人君以至士庶,皆須如此。若說為天下先,便只是人主方用得,以下更使不得,恐不如此。又曰:如歐說,蓋為卜筮言,所以須著有用九、用六。若如伊川說,便無此也得。

【原文】乾卦䷀彖传: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施,始䜴反,卦内皆同】。

傳:卦下之【一无之字辭為彖,夫子從而釋之,通謂之彖。彖者,言一卦之義。故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大哉乾元,贊乾元始萬物之道大也。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萬物資始乃統天,言元也。乾元統言天之道也。天道始萬物【一,更有萬字】。物,資始於天也。雲行雨施,品物流形,言亨也。天道運行,生育萬物也。大明天道之終始,則見卦之六位,各以時成。卦之初終,乃天道終始。乘此六爻之時,乃天運也。以御天,謂以當天運。乾道變化,生育萬物,洪纎高下,各以其類,各正性命也。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保合太和乃利貞,保謂常存,合謂常和。保合太和,是以利且貞也。天地之道,常久而不巳者,保合太和也。天為萬物之祖,王為萬邦之宗。乾道首出庶物,而萬彚亨;君道尊臨天位,而四海從。王者體天之道,則萬國咸寧也。《程氏•附録》:雲行雨施,是乾之亨處。

人能大明乾之終始,便知六位時成,卻時乘六龍以當天事。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

或問:變與化何别?曰:變如萬物方變而未化,化則更无舊迹,自然之謂也。莊子言變大於化,非也。

自古元不曾有人解仁字之義,須於道中與他分别出五常。若只是兼體,卻只有四也。且譬一身,仁,頭也;其他四端,手足也。至如易,雖言元者善之長,然亦須通四德以言之。

彖傳,

《本義》:彖即文王所繫之辭。傳者,孔子所以釋經之辭也。後凡言傳者放此。

《本義》: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此專以天道明乾義,又析元亨利貞為四德以 ?明之,而此一節首釋元義也。大哉,歎辭。元,大也,始也。乾元,天德之大始,故萬物之生皆資之以為始也。又為四德之首,而貫乎天德之始終,故曰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此釋乾之亨也。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始即元也,終謂貞也。不終則无始,不貞則无以為元也。此言聖人大明乾道之終始,則見卦之六位各以時成,而乘此六陽以行天道,是乃聖人之元亨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太和,隂陽會合沖和之氣也。各正者,得於有生之初。保合者,全於已生之後。此言乾道變化,无所不利,而萬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以釋利貞之義也。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聖人在上,高出於物,猶乾道之變化也。萬物各得其所而咸寧,猶萬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此言聖人之利貞也。蓋嘗統而論之,元者物之始生,亨者物之暢茂,利則向於實也,貞則實之成也。實之既成,則其根蔕脱落,可復種而生矣。此四德之所以循環而无端也。然而四者之間,生氣流行,初无間斷,此元之所以包四德而統天也。其以聖人而言,則孔子之意,蓋以此卦為聖人得天位、行天道而致太平之占也。雖其文義有非文王之舊者,然讀者各以其意求之,則並行而不悖也。坤卦放此。

《朱氏•附録》:問贊易之贊。曰:稱述其事,如大哉乾元之類是贊。

乾者萬物之始,對坤而言,天地之道也;元者萬物之始,對亨利貞而言,四時之序也。錯綜求之,其義乃盡。

乾元只是天之性,不是兩箇物事。如人之精神,豈可謂人自是人,精神自是精神乎?萬物資始與資之深、資於事父以事君之資,皆訓取字。

乾元統天,蓋天只是以形體而言,乾元即天之所以為天者也,猶言性統形爾。

問:雲行雨施,品物流形,言元亨矣。此未言利貞,卻提起終始為說,何也?曰:此終始說元亨所自來。

乾四德,元最重,其次貞亦重,以明終始之義。非元則无以生,非貞則无以終;非終則无以為始,不始則不能成終。如此循環无窮,此所謂大明終始也。

問:程易說大明終始處云:大明天道之終始,則見卦之六位各以時成。不知是說聖人明之邪?抑說乾道明之邪?曰:遺書中有一段明說云:人能明天道之終始,則見卦爻六位各以時成。

【見楊遵道録】。此語證之,可見大明者,指人能明之也。

大明終始,傳意自明白。其曰見曰當,非人而何?天人一理,人之動乃天之運也。然以私意而動,則人不天矣。惟其潛見飛躍各以其時,則是以人當天也。然不言當天而言御天,以見遲速進退之在我爾。

【雖云在我,然心理合一,初无二體,但主心而言爾】。

以時成者,言各以其時而成,潛、見、飛、躍皆以其時耳。然皆四德之流行也。

【初九與九二之半,即所謂元;九二之半與九三,即所謂亨;九四與九五之半,即所謂利;九五之半與上九,即所謂貞】。

大明終始一段,說聖人之元亨。六位、六龍,只與譬喻相似。聖人之六位,如隱顯、進退、行藏,潛龍時便當隱去,見龍時便當他出來。如孔子為魯司寇時,便是他大故顯了;到那麟絶筆,便是他亢龍時。這是在下之聖人。然這卦大槩是說那聖人得位底。若使聖人在下,亦自有箇元亨利貞。如首出庶物,不必在上方如此。如孔子出類拔萃,便是首出庶物;著書立言,澤及後世,便是萬國咸寧。

乾道變化,似是再說元亨。變化字且只大槩恁地說,不比繫辭所說底子細。各正性命,他那元亨時雖正了,然未成形質,到這裏方成。如那百穀堅實了,方喚做正性命。乾道是統說底,四德是說他做出來底。大率天地是那有形了重濁底,乾坤是他性情。其實乾道、天德互換一般,乾道又言深得些子。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是那一草一木各得其理,變化是箇混全底。

循環不已者,乾道變化也;合而成質者,各正性命也。譬之樹木,其根本猶大義,散而生花結實,一向?生去,是人物之萬殊。

問: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如昨日是夏,今日立秋為變,到每全然天涼,沒一些熱時,是化否?曰:然。

問:變化二字,舊見《本義》云: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夜來聽得說此二字,乃謂化是漸化,變乃頓變,似少不同。曰:如此等字,自是難說。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固是如此。然易中又曰化而裁之謂之變,則化又是漸。蓋化如正月一日,漸漸化至三十日,至二月一日,則是正月變為二月矣。然既變則又化,是化長而變短,此等字須當通看乃好。又曰:變是自隂之陽忽然而變,故謂之變化;自陽之隂漸漸消磨將去,故謂之化;自隂而陽自是長得猛,故謂之變;自陽而之隂是漸漸消磨將去。

問:何謂各正性命?曰:各得其性命之正。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只說是誠之源也。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方是性在。

大哉乾元,是說天道流行;各正性命,是說人得這道理做那性命處,卻不是正說性。如天命之謂性,孟子道性善,便是就人身上說性。易之所言,卻是說天人相接處。

問: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萬物盈乎兩間,生生不窮,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風雷之所以鼓動,山川之所以流峙,皆是蒼蒼在上者,實有以主其造化之權如此邪?抑只是太極為萬化樞紐,萬物自然如此?曰:此與前只一意。

周子謂五殊二實,二本則一,一實萬分,萬一各正,小大有定。自下推而上去,五行只是二氣,二氣又只是一理。自上推而下來,只是此一箇理,萬物分之以為體,萬物之中又各具一理。所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然總又只是一箇理。此理處處皆渾淪,如一粒粟生為苗苖,便生花,花便結實,又成粟,還復本形。一穗有百粒,每粒箇箇完全,又將這百粒去種,又各成百粒,生生只管不已。初間只是這一粒分去,物物各有理,總只是一箇理。

各正性命,言其稟賦之初;保合太和,言於既得之後。天地萬物莫不皆然,不可作兩節說也。

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聖人於乾卦?此兩句最好。人之所以為人,物之所以為物,都是正箇性命,保合得箇和氣。性命便是當初合下分付底,保合便是有箇皮殻包裹在裏。如人以刀破其腹,此箇物事便散,卻便死。

保合太和,即是保合此生理也。天地氤氲,乃天地保合此生物之理。造化不息,及其萬物化生之後,則萬物各自保合其生理,不保合則无物矣。

問保合太和乃利貞。曰:天之生物,莫不各有軀殻。如人之有體,果實之皮核,有箇軀殻保合以全之。能保合,則真性常存,生生不窮。如一粒之穀,外面有箇殻以裹之。方其?一萌芽之始,是物之元也。及其抽枝長葉,則是物之亨。到得生實欲熟未熟之際,此便是利。及其既實而堅,便是貞矣。

問: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恐盡是聖人事。伊川分作乾道、君道,如何?曰:乾道變化至乃利貞,是天;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是聖人。又曰:首出庶物,須是聰明睿智高出庶物之上,以君天下,方得萬國咸寧。禮記云: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也。須聰明睿智皆過於天下之人,方可臨得他。

以天道言之,為元亨利貞;以四時言之,為春夏秋冬;以人道言之,為仁義禮智;以氣候言之,為温涼燥濕;以方言之,為東西南北。

元亨,繼之者善也,陽也;利貞,成之者性也,隂也。

元是未通底,亨利是收未成底,貞是已成底。譬如春夏秋冬,冬夏便是隂陽極處,其間春秋便是過接處。

論乾之四德曰:貞取以配冬者,以其固也。孟子以知斯二者弗去為知之實,弗去之說乃貞固之意,彼知亦配冬也。

貞於五常為智,孟子曰知斯二者弗去是也。既知,又曰弗去,有兩義。又文言訓正固,又於四時為冬,冬有始終之義。王氏亦云:腎有兩,龜蛇亦兩,所以朔易亦猶貞也。又傳曰:貞各稱其事。

知斯是正意,弗去是固意。

仁義禮智似一箇包子,裏面合下都具了,一理渾然,非有先後。元亨利貞便是如此,不是說道有元之時,有亨之時。

元亨利貞,其?見有次序,仁義禮智在裏面,自有次序。到?見時,隨感而動,郤无次序。又曰:?時无次第,生時有次第。

問:孟子言仁義禮智,義在第二;易以義為利,卻成在第三。曰:禮是陽,故曰亨。謂之仁義禮智,猶東西南北;所謂元亨利貞,猶東南西北。一箇是對說,一箇是從一邊說。

温底是元,熱底是亨,涼底是利,寒底是貞。

乾之四德,元譬之,則人之首也。手足之運動,則有亨底意思。利則配之胸臟,貞則元氣之所藏也。又曰:以五臟配之,尤明白。肝屬木,木便是元;心屬火,火便是亨;肺屬金,金便是利;腎屬水,水便是貞。

元亨利貞,仁義禮智,金木水火,春夏秋冬,將這四箇涵泳玩味,儘好。

元亨利貞譬諸穀,可見穀之生,萌芽是元,苗是亨,穟是利,成實是貞。穀之實又復能生,循環无窮。

梅蘂初生為元,開花為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物生為元,長為亨,成而未全為利,成熟為貞。

元亨利貞,只就物上看,亦分明。所以有此物,便有此氣;所以有此氣,便有此理。故易傳只說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不說氣,只說物者,言物則氣與理皆在其中。伊川所說四句,自動不得,只為遂字、成字說不盡,故某略添字說盡。

元亨利貞,理也。有這四段,氣也;有這四段,理便在氣中,兩箇不曾相離。

元亨利貞,性也;生長收藏,情也。以元生,以亨長,以利收,以貞藏者,心也。仁義禮智,性也;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以仁愛,以義惡,以禮讓,以智知者,心也。性者,心之理也;情者,心之用也;心者,性情之主也。程子曰:其體則謂之易,其理則謂之道,其用則謂之神。正謂此也。又曰:言天之自然者,謂之天道;言天之付與萬物者,謂之天命。又曰:天地以生物為心。亦謂此也。

伊川語録中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說得太深,无捉摸處。易傳其手筆只云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又曰: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易傳只此兩處說仁,說得極平實,學者當精看此等處。

問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曰:元是初?生出來,生後方會通,通後方始向成。利者物之遂,方是六七分,到貞處方是十分成,此偏言也。然?生中已具後許多道理,此專言也。惻隱是仁之端,羞惡是義之端,辭讓是禮之端,是非是智之端。若無惻隱,便都沒下許多。到羞惡也是仁,?在羞惡上;到辭讓也是仁,?在辭讓上;到是非也是仁,?在是非上。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元者,天地生物之端倪也。元者生意,在亨則生意之長,在利則生意之遂,在貞則生意之成。若言仁,便是這意思。仁本生意,生意乃惻隱之心也。苟傷著這生意,則惻隱之心便?。若羞惡,也是仁去那義上?;若辭讓,也是仁去那禮上?;若是非,也是仁去那智上?。若不仁之人,安得更有義禮智

?須是先識得元與仁是甚物事,更就自家身上看甚麽是仁,甚麽是義禮智。既識得這箇,便見得這一箇能包得那數箇。若有人問:自家如何一箇便包得數箇?只荅云:只為是一箇。問黄直卿曰:公於此處見得分明否?曰:向來看康節詩,見得這意思。如謂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宫都是春,正與程子所謂靜後見萬物皆有春意同。且如這箇棹子安頓得恰好時,便是仁。蓋无乖戾,便是生意。窮天地,亘古今,只是一箇生意。故曰:仁者與物无對。以其无往非仁,此所以仁包四德也。曰:如此體仁,便不是生底意思。棹子安頓得恰好,只可言中,不可謂之仁。元,只是初底便是。如木之萌,如草之芽,其在人如惻然有隱,初來底意思便是。所以程子謂看雞雛可以觀仁,為是那嫩小底,便有仁底意思在。問:如所謂初來意思,便是不知思慮之萌,不得其正時,如何?曰:這便是地頭著賊,便是那元字上著賊了。如合收斂而不曾收斂時,便是利底地頭著賊了;如合貞靜時不能貞靜,便是正底地頭著賊了。以一身觀之,元如頭,亨便是手足,利便是胷腹,貞便是元氣所歸宿處,所以人頭亦謂之元首。穆姜亦曰:元者,體之長也。今若能知得所謂元之元,元之亨,元之利,元之貞,上面一箇元字,便是包那四箇;下面元字,則是偏言則一事者。恁地說,則大煞分明了。須要知得所謂元之元,亨之元,利之元,貞之元者,蓋見得此,則知得所謂只是一箇也。若以一歲之體言之,則春便是元。然所謂首夏清和,便是亨之元;孟秋之月,便是利之元;到那初冬十月,便是貞之元也。只是初底意思便是。

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此段只於易元者,善之長與論語言仁處看。若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則貞又包四者。周易一書,只說一箇利,則利又大也。

專言仁,則包三者;言仁義,則又管攝禮智二者。如智之實,知斯二者;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

元者,用之端,而亨利貞之理具焉。至於為亨,為利,為貞,則亦元之為爾,此元之所以包四德也。若分而言之,則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其體用固有在矣。以用言則元為主,以體言則貞為主。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那元字便是生物之仁。資始是得其氣,資生是成其形。到得亨便是他彰著,利便是結聚,貞便是收斂。收斂既无形迹,又須復生。至如夜半子時,此物雖存,猶未動在,到寅卯便生,已午便著,申酉便結,亥子丑便實,及至寅又生。他這箇只管運轉,一歲有一歲之運,一月有一月之運,一日有一日之運,一時有一時之運。雖一息之微,亦有四箇段子恁地運轉。

元亨利貞无斷處,貞了又元。今日子時前,便是昨日亥時。物有夏秋冬生底,是到這裏方感得生氣,他自有箇小小元亨利貞。

仁為四德之首,而智則能成始而成終,猶元為四德之長。然元不生於元而生於貞,蓋天地之化,不翕聚則不能?散也。仁智交際之間,乃萬化之機軸。此理循環不窮,脗合无間,不貞則无以為元也。

此須與太極圖通看,四德之元安在甚處,剥之為卦在甚處,乾天也在甚處,方能通成一片,不然則不貫通。少間看得如此了,猶未是受用處在。

元亨利貞在這裏都具了,楊宗範卻說元亨屬陽,利貞屬隂,此卻不是。乾之利貞是陽中之隂,坤之元亨是隂中之陽,乾後三畫是隂,坤後三畫是陽。

【原文】乾卦䷀象传: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不息。

傳:卦下象,解一卦之象。爻下象,解一爻之象。諸卦皆取象以為法,乾道覆育之象至大,非聖人莫能體,欲人皆可取法也,故取其行健而已。至健固足以見天道也,君子以自彊不息,法天行之健也。象傳

《本義》:象者,卦之上下兩象,及兩象之六爻,周公所繫之辭也。

《本義》天,乾卦之象也。凡重卦皆取重義,此獨不然者,天一而已,但言天行,則見其一日一周,而明日又一周,若重複之象,非至健不能也。君子法之,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剛,則自強而不息矣。

《朱氏•附録》:乾卦有兩乾,是兩天也。昨日行,一天也;今日行,又一天也。其實一天而行健不已,此所以為天行健也。

問:天行健如何?曰:惟胡安定說得好。因舉其說曰:天者乾之形,乾者天之用。天形蒼然,南樞入地下三十六度,北樞出地上三十六度,狀如倚杵。其用則一晝一夜行九十餘萬里。人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之間,天行已八十餘里。人一晝一夜有萬三千六百餘息,故天行九十餘萬里。天之行健可知,故君子法之以自強不息云。因言:天之氣運轉不息,故閣得地在中間。或未達。曰:如弄椀珠底,只恁運轉不住,故在空中不墜。少有息,則墜矣。

天惟健,故不息,不可把不息做健。

問:健是以形容乾否?曰:可。伊川曰:健而无息謂之乾。蓋自人而言,固有一時之健,有一日之健。惟无息,乃天之德。

乾乾不息者體,日往月來、寒往暑來者用。有體則有用,有用則有體,不可分先後說。

健順,剛柔之精者;剛柔,健順之粗者。

問天運不息,君子以自強不息。曰:非是說天運不息,自家去趕逐,也要學他如此不息。只是常存得此心,則天理常行,而周流不息矣。

【原文】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傳:陽氣在下,君子處微,未可用也。

【原文】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傳:見於地上,德化及物,其施已普也。

【原文】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復,芳服反。本亦作覆】。

傳:進退動息,必以道也。

《程氏•附録》:反復,道也。言終日乾乾,往來皆由於道也。三位在二體之中,可進而上,可退而下,故言反復。

《本義》:反復重複,踐行之意也。

【原文】或躍在淵,進无咎也,

傳:量可而進【一有也字】。適其時則无咎也【一无也字】。

《本義》:可以進而不必進也。

【原文】飛龍在天,大人造也。【造,徂早反】。

傳:大人之為聖人【一无人字】之事也。

《本義》:造,猶作也。

【原文】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傳:盈則變有悔也。

【原文】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傳:用九,天德也。天德陽剛,復用剛而好先,則過矣。

《本義》:言陽剛不可為物先,故六陽皆變而吉。

天行以下,先儒謂之大象,潛龍以下,先儒謂之小象,後放此。

《朱氏•附録》:乾為萬物之始,故天下无物不資之以為始。但六爻有時而皆變,故有羣龍无首之象。而君子體之,則當謙恭卑順,不敢為天下先。赤非謂天德不可為首也,又非謂乾不為首也。乾不為首,萬物何所資始,而誰為首乎?

【资料录入】:王玲玲

【初次点校】:訾翠芬

【再次点校】:暂无

【点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二十册-經部十四易类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