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经】第21卦-噬嗑䷔火雷噬嗑(震下离上)-[宋]董楷撰《周易传义附录•卷四下》

[宋]董楷|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21卦-噬嗑䷔火雷噬嗑(震下离上)

【周易上经】第22卦-贲卦䷕山火贲卦(离下艮上)-[宋]董楷撰《周易傳義附錄•卷四下》

傳:賁序卦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舍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物之合則必有文,文乃飾也。如人之合聚,則有威儀上下;物之合聚,則有次序行列。合則必有文也,賁所以次噬嗑也。為卦山下有火,山者,草木百物所聚也。下有火則照見其上,草木品彚皆被其光彩,有賁飾之象,故為賁也。

【原文】贲卦䷕卦辞:

賁亨,小利有攸往【賁,彼偽反,卦内同】。

傳:物有飾而後能亨,故曰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有實而加飾,則可以亨矣。文飾之道,可增其光彩,故能小利於進也。

《本義》賁,飾也。卦自損來者,柔自三來而文二,剛自二上而文三。自既濟而來者,柔自上來而文五,剛自五上而文上。又内離而外艮,有文明而各得其分之象,故為賁。占者以其柔來文剛,陽得陰助,而離明於内,故為亨。以其剛上文柔,而艮止於外,故小利有攸往。

【原文】贲卦䷕彖传:

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上時掌反】。

傳:卦為賁飾之象,以上下二體,剛柔交相【一作相交】。為文飾也。下體本乾,柔來文其中而為離。上體本坤,剛往文其上而為艮。乃為山下有火,止於文明而成賁也。天下之事,无飾不行,故賁則能亨也。柔來而文剛,故亨。柔來文於剛,而成文明之象,文明所以為賁也。賁之道能致亨,實由飾而能亨也。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分乾之中爻,往文於艮之上也。事由飾而加盛,由飾而能行,故小利有攸往。夫往而能利者,以有本也。賁飾之道,非能增其實也,但加之文彩耳。事由文而顯盛,故為小利有攸往。亨者,亨通也。往者,加進也。二卦之變,共成賁義。而彖分言【一无言字上下各主一事者,蓋離明足以致亨,文柔又能小進也。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此承上文言。隂陽剛柔相文者,天之文也。止於文明者,人之文也。止,謂處於文明也。質必有文,自然之理。理必有對待,生生之本也。有上則有下,有此則【一作必字有彼,有質則有文。一不獨立,二則為文。非知道者,孰能識之。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本義》賁亨,亨字疑衍。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以卦變釋卦辭。剛柔之交,自然之象,故曰天文。先儒說天文上,當有剛柔交錯四字,理或然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又以卦德言之,止,謂各得其分。

【原文】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傳:天文,謂日月星辰之錯列,寒暑隂陽之代變,觀其運行,以察四時之遷改也。

【原文】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傳: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一无天字】下【一无下字】成其禮俗,乃聖人用賁之道也。賁之象取山下有火,又取卦變柔來文剛,剛上文柔。凡卦有以二體之義及二象而【一无而字】成者,如屯取動乎險中與雲雷,訟取上剛下險與天水違行是也。有取一爻者,成卦之由也。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是也。有取二體又取消長之義者,雷在地中復,山附於地剥是也。有取二象兼取二爻交變為義者,風雷益兼取損上益下,山下有澤損兼取損下益上是也。有既以二象成卦復取爻之義者,夬之剛決柔,姤之柔遇剛是也。有以用成卦者,巽乎水而上水井,木上有火鼎是也。鼎又以卦形為象,有以形為象者,山下有雷頤,頤中有物曰噬嗑是也。此成卦之義也。如剛上柔下,損上益下,謂剛居上,柔在下,損於上,益於下,據成卦而言,非謂就卦中升降也。如訟、无妄云剛來,豈自上體而來也?凡以柔居五者,皆云柔進而上行。柔居下者也,乃居尊位,是進而上也,非謂自下體而上也。卦之變皆自乾、坤,先儒不逹,故謂賁本是泰卦,豈有乾、坤重而為泰,又由泰而變之理?下離本乾,中爻變而成離;上艮本坤,上爻變而成艮。離在内,故云柔來;艮在上,故云剛上,非自下體而上也。乾、坤變而為六子,八卦重而為六十四,皆由乾、坤之變也。

《本義》:極言賁道之大也。

《朱氏•附録》:或問:近略考卦變,以彖辭考之,說卦變者凡十九卦,蓋言成卦之由。凡彖辭不取成卦之由,則不言所變之爻。程子專以乾、坤言變卦,然只是上下兩體皆變者可通,若只一體變者則不通。兩體變者凡七卦,隨、蠱、賁、咸、恒、漸、渙是也;一體變者兩卦,訟、无妄是也。七卦中取剛來下柔、剛上柔下之類者可通。至一體變者,則以來為自外來,故說得有礙。大凡卦變,須觀兩體上下為變,方知其所由以成之卦。先生曰:便是此處說得有礙。且《程傳》賁卦所云,豈有乾卦重而為泰,又自泰而變為賁之理?若其說果然,則所謂乾、坤變而為六子,八卦重而為六十四,皆由乾、坤而變者,其說不得而通矣。蓋有則俱有,自一畫而二,二而四,四而八,而八卦成;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而重卦備。故有八卦,則有六十四矣。此康節所謂先天者也。若震一索而得男以下,乃是已有此卦了,就此卦生出此義,皆所謂後天之學。今所謂卦變者,亦是有卦之後,聖人見得有此象,故發於彖辭,安得謂之乾、坤重而為是卦,則更不可變而為他卦邪?若論先天一卦,亦无既畫之後,乾一、兌二、離三、震四,至坤居末,又安有乾、坤變而為六子之理?凡今易中所言,皆是後天之易耳。以此見得康節先天、後天之說,最為有功。

伊川不取卦變之說,至柔來而文剛,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内,諸處皆牽強說了。王輔嗣卦變,又變得不自然。某之說,卻覺得有自然氣象,只是換了一爻,非是聖人合下作卦如此。自是卦成了,自然有此象。

【原文】贲卦䷕象传:

【原文】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獄【折,之舌反】。

傳:山者,草木百物之【一无之字】所聚生也。火在其【一无其字】下而上照,庶類皆被其光明,為賁飾之象也。君子觀山下有火明照之象,以脩明其庶政,成文明之治,而无敢果於折獄也。折獄者,人君之所致愼也,豈可恃其【一无其字】明而輕自用乎?乃聖人之用心也,為戒深矣。象之所取,唯以山下有火明照庶物,以用明為戒,而賁亦自有无敢折獄之義。折獄者,專用情實,有文飾則沒其情矣,故无敢用文以折獄也。

《本義》:山下有火,明不及遠。明庶政,事之小者;折獄,事之大者。内離明而外艮止,故取象如此。

《朱氏•附録》:問:《本義》云:明庶政是明之小者,无折獄是明之大者。此專是就象取義。伊川說此,則又就賁飾上說。不知二說可相備否?曰:明庶政是就離上說,无折獄是就艮上說。離明在内,艮止在外,則是事之小者可以用明。折獄是大事,一折便了,有止之義。明在内不能及它,故止而不敢折也。

山下有火,賁,【離下艮上内明外止。雖然,内明是箇止殺,㡳明所以不敢用其明以折獄。此與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愼用刑而不留獄,正相似而相反。賁内明外止,旅外明内止,【艮下離上】其象不同如此。問:苟明見其情罪之是非,亦何難於折獄?曰:是它自有箇象如此。遇著此象,㡳便用如此。然獄亦自有十三八棒便了。㡳亦有須待囚訊鞫勘録問結證而後了底。書曰: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時,丕蔽要囚。周禮秋官亦有此數句,便是有合如此者。若獄未是而決之,是所謂敢折獄也;若獄已具而留之不決,是所謂留獄也。不留獄者,謂囚訊結證己畢而即決之也。

【原文】贲卦䷕初九:

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舍音捨,象同】。

傳:初九以剛陽居明體而處下,君子有剛明之德而在下者也。君子在无位之地,无所施於天下,唯自賁飾其所行而已。趾取在下,而所以行也。君子脩飾之道,正其所行,守節處義,其行不苟。義或不當,則舍車輿而寜徒行,衆人之所羞,而君子以為賁也。舍車而徒之義,兼於比應取之。初比二而應四,應四正也,與二非正也。九之剛明守義,不近與於二,而遠應於四,舍易而從難,如舍車而徒行也。守節義,君子之賁也。是故君子所賁,世俗所羞,世俗所貴【一作賁】。君子所賤。以車徒為言者,因趾與行為義也。

《本義》:剛德明體,自賁於下,為舍非道之車,而安於徒步之象,占者自處當如是也。

【原文】象曰:舍車而徒,義弗乘也。

傳:舍車而徒行者,於義不可以乘也。初應四,正也;從二,非正也。近舍二之易,而從四之難,舍車而徒行也。君子之賁,守其義而已。

《本義》:君子之取舍,決於義而已。

【原文】贲卦䷕六二:

六二:賁其須。

傳:卦之為賁,雖由兩爻之變,而文明之義為重。二實賁之主也,故主言賁之道。飾於物者,不能大變其質也,因其質而加飾耳,故取須義。須,隨頤而動者也。動止唯繫於【一无於字】所附,猶善惡不由於賁也。二之文明,唯為賁飾,善惡則繫其質也。

《本義》:二以隂柔居中正,三以陽剛而得正,皆无應與,故二附三而動,有賁須之象。占者宜從上之陽剛而動也。

【原文】象曰:賁其須,與上興也。

傳:以須為象者,謂其與上同興也。隨上而動,動止唯繫所附也。猶加飾於物,因其質而賁之,善惡在其質也。

【原文】贲卦䷕九三:

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

傳:三處文明之極,與二、四二隂閒處相賁,賁之盛者也,故云賁如。如,辭助也。賁飾之盛,光彩潤澤,故云濡如。光彩之盛,則有潤澤。詩云:麀鹿濯濯,永貞吉。三與二、四非正應,相比而成相賁,故戒以常永貞。正賁者,飾也。賁【一作修】飾之事難乎常也,故永貞則吉。三與四相賁,又下比於二,二柔文一剛,上下交賁,為賁之盛也。

《本義》:一陽居二隂之閒,得其賁而潤澤者也。然不可溺於所安,故有永貞之戒。

【原文】象曰: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傳:飾而不常,且非正【一有則字人所陵侮也,故戒能永正則吉也。其賁既常而正,誰能陵之乎?

【原文】贲卦䷕六四:

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皤,白波反。翰,戶旦反,又寒案反】。

傳:四與初為正應,相賁者也。本當賁如,而為三所隔,故不獲相賁而皤如。皤,白也,未獲賁也。馬在下而動者也,未獲相賁,故云白馬。其從正應之志如飛,故云翰如。匪為九三之寇讎所隔,則㛰媾遂其相親矣。己之所乘與動於下者,馬之象也。初、四正應,終必獲親,第始為其間隔耳。

《本義》皤,白也。馬,人所乘,人白則馬亦白矣。四與初相賁者,乃為九三所隔而不得遂,故皤如。而其往求之心,如飛翰之疾也。然九三剛正,非為寇者也,乃求㛰媾耳,故其象如此。

《朱氏•附録》:白馬翰如,言此爻无所賁飾,其馬亦白也。言无飾之象如此。

【原文】象曰:六四當位,疑也;匪寇婚媾,終无尤也。

傳:四與初相遠,而三介於其間,是所當之位為【一无為字】可疑也。雖為三寇讎所隔,未得親其㛰媾,然其正應理直義勝,終必得合,故云終无尤也。尤,怨也。終得相賁,故无怨尤也。

《本義》當位疑,謂所當之位可疑也。終无尤,謂若守正而不與,亦无他患也。

【原文】贲卦䷕六五:

六五:賁于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戔,在千反,又音牋】。

傳:六五以隂柔之質,密比於上九,剛陽之賢,隂比於陽,復无所繫,應從之者也,受賁於上九也。自古設險守國,故城壘多依丘坂。丘,謂在外而近且高者。園圃之地,最近城邑,亦在外而近者。丘園,謂在外而近者,指上九也。六五雖居君位,而隂柔之才,不足自守,與上之剛陽相比,而志從焉。獲賁於外,比之賢賁于丘園也。若能受賁於上九,受【一作隨】其裁制如束帛,而【一无而字戔戔,則雖其柔弱,不能自為,為可吝少,然能從於人,成賁之功,終獲其吉也。戔戔,剪裁紛裂之狀。帛未用則束之,故謂之束帛。及其制為衣服,必裁剪紛裂戔戔然。束帛,喻六五本質。戔戔,謂受人裁製而成用也。其資於人與蒙同,而蒙不言吝者,蓋童蒙而賴於人,乃其宜也。非童幼而資賁於人,為可吝耳。然享其功,終為吉也。

《本義》:六五柔中,為賁之主,敦本尚實,得賁之道,故有丘園之象。然隂性吝嗇,故有束帛戔戔之象。束帛,薄物。戔戔,淺小之意。人而如此,雖可羞吝,然禮奢寜儉,故得終吉。

《朱氏•附録》:問:賁于丘園,是在艮體,故安止于丘園,而不復有外賁之象。曰:雖是止體,亦是上比於九,漸漸到極處。若一向賁飾去,亦自不好,須是收斂方得。問:敦本務實,莫是反朴還淳之義?曰:賁,取賁飾之義。他今郤來賁田園,為農圃之事。當賁之時,若是鄙吝,然終得吉。吉則有喜,故象云有喜也。

賁于丘園,束帛戔戔,是箇務農尚儉。戔戔,是狹小不足之意。以義考之,從水則為淺,從貝則為賤,從金則為錢,如所謂束帛戔戔。六居尊位,卻如此敦本尚儉,便似吝嗇。如衛文公漢文帝雖是吝,卻終吉。此在賁卦有反本之義,到上九便白,賁和束帛之類都沒了。又曰:戔戔者,淺小之義,凡淺字、箋字皆從戔。或問:淺小是儉之義否?曰:然。所以下文云吝,終吉。吝者雖不好看,然終卻吉。

賁于丘園,是箇務實底。束帛戔戔,是賁得不甚大,所以說吝兩句是兩意。

問:伊川解賁于丘園,指上九而言,看來似好。蓋賁三隂皆受賁於陽,不應此又獨異,而作敦本務實說也。曰:如何丘園便能賁人?束帛戔戔,他解作裁剪之象,尤艱曲,說不出這八字,只平白在這裏。若如所說,則曲折多,意思遠。舊說指上九作高尚隱于丘園之賢,而用束帛之禮聘召之。若不用某說,則說又近。他將丘園作上九之象,束帛戔戔作裁剪紛裂之象,則與象意大,故相遠也。

【原文】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喜,如字,又許意反。无妄、大畜卦放此】。

傳:能從人以成賁之功,享其吉美,是有喜也。

【原文】贲卦䷕上九:

上九:白賁,无咎。

傳:上九,賁之極也。賁飾之極,則失於華偽。唯能質白其賁,則无過飾之咎。白,素也。尚質素,則不失其本眞。所謂尚質素者,非无飾也,不使華沒實耳。

《本義》:賁極反本,復於无色,善補過矣,故其象占如此。

《朱氏•附録》:問白賁无咎。曰:賁飾之事,太盛則有咎,所以處太盛之終,則歸于白賁,勢當然也。

曰:《本義》說六五、上九兩爻,卻是賁極反本之意。曰:六五已有反本之漸,故曰丘園又束帛戔戔。至上九白賁,則反本而復於无飾矣,蓋皆賁極之象也。

白賁无咎,據剛上文柔,是不當說自然,而卦之取象不恁地拘,各自說一義。

【原文】象曰:白賁无咎,上得志也。

傳:白賁无咎,以其在上而得志也。上九為得志者,在上而文柔,成賁之功,六五之君又受其賁,故雖居无位之地,而實尸賁之功,為得志也,與它卦居極者異矣。既在上而得志,處賁之極,將有華偽失實之咎,故戒以質素則无咎,飾不可過也。

《朱氏•附録》:問:何謂得志?曰:居卦之上,在事之外,不假文飾,而有自然之文,便是優游自得也。

【资料录入】:王玲玲

【初次点校】:訾翠芬

【再次点校】:暂无

【点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二十册-經部十四易类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