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经】第11卦-泰卦䷊地天泰卦(乾下坤上)-[宋]董楷撰《周易传义附录•卷三上》

[宋]董楷|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11卦-泰卦䷊地天泰卦(乾下坤上)

【周易上经】第12卦-否卦䷋天地否卦(坤下乾上)-[宋]董楷撰《周易傳義附錄•卷三下》

周易傳義附録卷三下,宋董楷撰

上經

傳:否序卦: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夫物理往來,通泰之極則必否,否所以次泰也。為卦天上地下,天地相交,隂陽和暢,則為泰。天處上,地處下,是天地隔絶,不相交通,所以為否也。

【原文】否卦䷋卦辞:

否之匪人【否,備鄙反,卦内同】。

傳:天地交而萬物生於中,然後三才備,人為最靈,故為萬物之首。凡生天地之中者,皆人道也。天地不交,則不生萬物,是无人道,故曰匪人,謂非人道也。消長闔闢,相因而不息,泰極則復,否終則傾,无常而不變之理,人道豈能无也?旣否則泰矣。

【原文】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傳:夫上下交通,剛柔和會,君子之道也。否則反是,故不利君子貞。君子正道,否塞不行也。大往小來,陽往而隂來也。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之象。故蒍,否也。

《本義》:否,閉塞也,七月之卦也。正與泰反,故曰匪人,謂非人道也。其占不利於君子之正道,蓋乾往居外,坤來居内,又自漸卦而來,則九往居四,六來居三也。或疑之匪人三字衍文,由比六三而誤也。傳不特解其義,亦可見。

《朱氏•附録》:問:否之匪人三字,說者多牽強。

《本義》云:與泰相反,故曰匪人,言非人道也。程易郤云:天地不交而萬物不生,故无人道。如何?曰:說者云:此三字衍。蓋與比之匪人語同而字異,故錯誤於此。今強解不通也。

【原文】否卦䷋彖传: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長,丁丈反】。

傳:夫天地之氣不交,則萬物无生成之理;上下之義不交,則天下无邦國之道。建邦國,所以為治也。上施政以治民,民戴君而從命,上下相交,所以治安也。今上下不交,是天下无邦國之道也。隂柔在内,陽剛在外,君子往居於外,小人來處於内,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之時也。

【原文】否卦䷋象传:

【原文】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辟,音避。難,乃旦反】。

傳:天地不相交通,故為否。否塞之時,君子道消,當觀否塞之象,而以儉損之德,避免禍難,不可榮居禄位也。否者,小人得志之時,君子居顯榮之地,禍患必及其身,故宜晦處窮約也。

《本義》:收斂其德,不形於外,以辟小人之難,人不得以禄位榮之。

【原文】否卦䷋初六:

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貞吉,亨。

傳:泰與否皆取茅為象者,以羣陽羣隂同在下,有牽連之象也。泰之時則以同征為吉,否之時則以同貞為亨。始以内小人外君子為否之義,復以初六否而在下為君子之道。易隨時取義,變動无常,否之時在下者,君子也。否之三隂,上皆有應,在否隔之時,隔絶不相通,故无應義。初六能與其類,貞固其節,則處否之吉,而其道之亨也。當否而能進者,小人也,君子則伸道免禍而已。君子進退,未嘗不與其類同也。

《本義》:三隂在下,當否之時,小人連類而進之象,而初之惡則未形也,故戒其貞則吉而亨。蓋能如是,則變而為君子矣。

《朱氏•附録》:問:程易作君子在下說,如何?曰:程氏作君子之象說,覺得牽強,不是此意。

【原文】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傳:爻以六自守於下,明君子處下【一作否之道,象復推明以盡君子之心。君子固守其節以處下者,非樂於不進獨善也,以其道方否,不可進,故安之耳。心固未嘗不在天下也,其志常在得君而進,以康濟天下,故曰志在君也。

《本義》:小人而變為君子,則能以愛君為念,而不計其私矣。

【原文】否卦䷋六二: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傳:六二,其質則隂柔,其居則中正。以隂柔小人而言,則方否於下,志所包畜者,在承順乎上,以求濟其否,為身之利,小人之吉也。大人當否,則以道自處,豈肯枉己屈道,承順於上?唯自守其否,而己身之否,乃其道之亨也。或曰:上下不交,何所承乎?曰:正則否矣,小人順上之心,未嘗无也。

《本義》:隂柔而中正,小人而能包容承順乎君子之象,小人之吉道也。故占者小人如是則吉,大人則當安守其否,而後道亨。蓋不可以彼包承於我,而自失其守也。

《朱氏•附録》:包承,也是包得許多承順㡳意思。

【此與《本義》不同,亦是一說】。

問:横渠先生說: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蓋自太極一判而來,便已如此了。曰:論其極是如此。然小人亦具此理,只是他自反悖了。君子治之,不過即其固有者以正之而已。易中亦有時為小人謀,如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言小人當否之時,能包承君子則吉。但此雖為小人謀,乃所以為君子謀也。

龜山以包承小人為一句,言否之世當包承每小人如此,卻不成句。龜山之意,蓋欲解洗他從蔡京父子之失也。

【原文】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羣也。

傳:大人於否之時,守其正節,不雜亂於小人之羣類,身雖否而道之亨也,故曰否亨。不以道而身亨,乃道否也。不云君子而云大人,能如是則【一无則字】,其道大也。

《本義》:言不亂於小人之羣。

【原文】否卦䷋六三:

六三:包羞。

傳:三以隂柔不中不正而居否,又切近於上,非能守道安命,窮斯濫矣。極小人之情狀者也,其所包畜,謀慮邪濫,无所不至,可羞恥也。

《本義》:以隂居陽而不中正,小人志於傷善而未能也,故為包羞之象。然以其未發,故无凶咎之戒。

《朱氏•附録》:包羞之說,是有意傷善而未能之意。他六二尚自包承,到這六三已是要害君子,然做事不得,所以包許多羞恥。

拔茅茹,貞,吉,亨。這是吉凶未判時,若能於此改變時,小人便是做君子。君子小人只是箇正不正。初六是每小人欲為惡而未發露之時,到六二包承,則已是打破頭面了,然自承順。每君子未肯,便十分做小人在,到六三便全做小人了,所以包許多羞恥。大凡小人做了罪惡,他心下也自不穩當,此便是包羞之說。

【此說與《本義》微不同】。

【原文】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傳:隂柔居否,而不中不正,所為可羞者,處不當故也。處不當位,所為不以道也。

【原文】否卦䷋九四:

九四:有命无咎,疇離祉。

傳:四以陽剛健體,居近君之位,是有濟否之才,而得高位者也,足以輔上濟否。然當君道方否之時,處逼近之地,所惡在居功取忌而己。若能使動必出於君命,威柄一歸於上,則无咎而其志行矣。能使事皆出於君命,則可以濟時之否。其疇類,皆附離其福祉。離,麗也。君子道行,則與其類同進,以濟天下之否。疇,離祉也。小人之進,亦以其類同也。

《本義》:否,過中矣,將濟之時也。九四以陽居隂,不極其剛,故其占為有命无咎,而疇類三陽,皆獲其福也。命,謂天命。

《朱氏•附録》:有命无咎,疇離祉,這裏是吉凶未判,須是有命,方得无咎。

九四雖是陽爻,猶未離乎否體,只是它陽可以有為,然須有命方做得。又曰:有命是有箇機會,方可以做。占者便須是有箇築著恰好時節,方做得成,方无咎。

問:有命无咎,疇離祉,三隂己過而陽得亨,則否過中而將濟之時,與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復相類。曰:泰九三時,己有小人,便是可畏如此,故艱貞則无咎。否下三爻,君子尚畏它,至九四即不畏之矣,故有有命,疇離祉之象。占

【原文】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傳:有君命則得无咎,乃可以濟否,其志得行也。

【原文】否卦䷋九五: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休,虚虬反,美也。又許求反,息也】。

傳:五以陽剛中正之德居尊【一作君】位,故能休息天下之否,大人之吉也。大人當位,能以其道休息天下之否,以循致於泰,猶未離於否也,故有其亡之戒。否旣休息,漸將反【一作及】。泰不可便為安肆,當深慮遠戒,常虞否之復來,曰:其亡矣!其亡矣!其繫于苞桑。謂為安固之道,如維繫于苞桑也。桑之為物,其根深固。苞,謂叢生者,其固尤甚。聖人之戒深矣。漢王允、唐李德裕不知此戒,所以致禍敗也。

繫辭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本義》:陽剛中正,以居尊位,能休時之否,大人之事也。故此爻之占,大人遇之則吉。然又當戒懼,如繫辭傳所云也。

《朱氏•附録》:否之九五,若无每大人也休,每否不得。大率自泰入否易,自否入泰難。

問:其亡其亡,繫于苞桑,如何?曰:有戒懼危亡之心,則便有苞桑繫固之象。蓋能戒懼危亡,則如繫于苞桑,堅固不拔矣。如此說,則象占乃有收煞,非是其亡其亡,而又繫于苞桑也。

九五以陽剛得位,可以休息天下之否。然須常存危亡,方有苞桑之固。不知聖人於否泰,只管說包字如何,須是象上如何取其義。今曉它不得,只得說堅固。

【原文】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傳:有大人之德,而得至尊之正位,故能休【一有息字】天下之否,是以吉也。无其位,則雖有其道,將何為乎?故聖人之位,謂之大寶。

【原文】否卦䷋上九:

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傳:上九,否之終也。物理極而必反,故泰極則否,否極則泰。上九,否旣極矣,故否道傾覆而變也。先極,否也。後傾,喜也。否傾則泰矣,後喜也。

《本義》:以陽剛居否極,能傾時之否者也,其占為先否後喜。

《朱氏•附録》:九四否已過中,上三爻是說君子,言君子有天命而无咎。大抵易為君子謀。且如否内三爻,是小人得志時,然不大段會做得事。初則如此,二又如此,三雖做得些箇,也不濟事。到四則聖人便說他每君子得時,否漸次反泰底道理。五之包桑,繫辭中說得條暢盡之矣。上九之傾否,到這裏便傾了否,做泰否本是隂長之卦,如九五休否,上九傾否,又自大,故好。蓋隂陽自是不可相无。今以四時寒暑而論,若无隂陽,亦做事不成。但以善惡及君子小人而論,則聖人直是要消盡了惡,去盡了小人,方得。蓋亦抑隂助陽之意。某於坤卦畧發此義矣。又曰:隂陽各有一半,聖人於否泰,只為陽說道理。看來聖人出來做,須有一箇道理,使天下皆為君子。世間人多言君子小人常相半,不可太去治之,急迫之,卻為害。不然,如舜湯舉伊尹臯陶,不仁者遠,自是小人皆不敢為非,被君子夾持得,皆革面做好人了。

【原文】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傳:否終則必傾,豈有長否之理?極而必反,理之常也。然反危為安,易亂為治,必有剛陽之才而後能也。故否之上九則能傾否,屯之上六則不能變屯也。

【资料录入】:王玲玲

【初次点校】:訾翠芬

【再次点校】:暂无

【点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二十册-經部十四易类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