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下经】第38卦-睽卦䷥火泽睽卦(兑下离上)-[宋]董楷撰《周易传义附录•卷七上》

[宋]董楷|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38卦-睽卦䷥火泽睽卦(兑下离上)

【周易下经】第38卦-睽卦䷥火泽睽卦(兑下离上)-[宋]董楷撰《周易傳義附錄•卷七上》

周易傳義附録卷七上,宋董楷撰

下經

傳:睽序卦: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家道窮則睽乖離散,理必然也。故家人之後,受之以睽也。為卦上離下兌,離火炎上,兌澤潤下,二體相違,睽之義也。又中少二女,雖同居而所歸各異,是其志不同行也,亦為睽義。

睽:小事吉。

傳:睽者,睽乖離散之時,非吉道也。以卦才之善,雖處睽時,而小事吉也。

《程氏•附録》:睽卦不見四德,蓋不容著四德。繇言小事吉者,止是方睽之時,猶足以致小事之吉,不成終睽而已,須有濟睽之道。

《本義》睽,乖異也。為卦上火下澤,性相違異,中女少女,志不同歸,故為睽。然以卦德言之,内說而外明。以卦變言之,則自離來者,柔進居三。自中孚來者,柔進居五。自家人來者兼之。以卦體言之,則六五得中,而下應九二之剛,是以其占不可大事,而小事尚有吉之道也。

彖曰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

傳:彖先釋睽【一无睽字】。【一作意字】。次言卦才,終言合睽之道而贊其時用之大。火之性動而上,澤之性動而下,二物之性違異,故為睽義。中、少二女雖同居,其志不同行,亦為睽義。女之少也同處,長則各適其歸,其志異也。言睽者,本同也,本不同則非睽也。《本義》以卦象釋卦名義。

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

傳:卦才如此,所以小事吉也。兌,說也。離,麗也。又為明,故為說順而附麗於明。凡離在上而彖欲見柔居尊者,則曰柔進而上行,晉、鼎是也。方睽乖之時,六五以柔居尊位,有說順麗明之善,又得中道而應剛,雖不能合天下之睽,成天下之大事,亦可以小濟,是於小事吉也。五以明而應剛,不能致大吉,何也?曰:五隂柔,雖應二,而睽之時,相與之道,未能深固,故二必遇主于巷,五噬膚則无咎也。天下睽散之時,必君臣剛陽中正,至誠協力,而後能合也。《本義》:以卦德、卦變、卦體釋卦辭。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

傳:推物理之同,以明睽之時用,乃聖人合睽之道也。見同之為同者,世俗之知也。聖人則明物理之本同,所以能同天下而和合萬類也。以天地男女萬物明之,天高地下,其體睽也,然陽降隂升,相合而成化育之事則同也。男女異質,睽也,而相求之志則通也。生物萬殊,睽也,然而得天地之和,稟隂陽之氣,則相類也。物雖異而理本同,故天下之大,羣生之衆,睽散萬殊,而聖人為能同之。處睽之時,合睽之用,其事至大,故云大矣哉。

《本義》:極言其理而贊之。

《朱氏•附録》:《程傳》物雖異而理本同之旨。曰:天施地生,男倡女隨,此感彼應,蓋不能以相无也。非理之本同,何以如此?

象曰: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

傳:上火下澤,二物之性違異,所以為睽離之象。君子觀睽異之象於大同之中,而知所當異也。夫聖賢之處世,在人理之常,莫不大同。於世俗所同者,則有時而獨異。蓋於秉彞則同矣,於世俗之失則異也。不能大同者,亂常拂理之人也。不能獨異者,隨俗習非之人也。要在同而能異耳。中庸曰和而不流是也。

《本義》:二卦合體而性不同。

《朱氏•附録》:問睽卦大象君子以同而異。曰:此是取兩象合體為同,而其性各異。在人,則是和而不同之意。蓋其趣則同,而所以為同則異。如伯夷柳下惠伊尹三子,所趣不同,而其歸則一。彖辭言睽而同,大象言同而異。在人,則出處語默雖不同,而同歸於理;講論文字,為說不同,而同於求合義理;立朝論事,所見不同,而同於忠君。《本義》所謂二卦合體者,言同也;而性不同者,言異也。以同而異,語意與用晦而明相似。大凡讀易到精熟後,顚倒說來皆合。不然,則是死說耳。

問:睽君子以同而異作理一分殊看,如何?曰:理一分殊,是理之自然如此。這處又就人事之異同上說。蓋君子有同處,有異處,如所謂周而不比,羣而不黨是也。大抵易中六十四象,下句皆是就人事之近處說,不必深去求它。此處伊川說得甚好。

初九,悔亡。喪馬勿逐,自復。見惡人,无咎。

【喪,息浪反】。

傳:九居卦初,睽之始也。在睽乖之時,以剛動於下,有悔可知。所以得亡者,九四在上,亦以剛陽睽離无與,自然同類相合。同是陽爻,同居下,又當相應之位,二陽本非相應者,以在睽故合也。上下相與,故能亡其悔也。在睽諸爻皆有應,夫合則有睽,本異則何睽?唯初與四雖非應,而同德相與,故相遇。馬者,所以行也。陽,上行者也。睽獨无與,則不能行,是喪其馬也。四既與之合,則能行矣,是勿逐而馬復得也。惡人,與巳乖異者也。見者,與相通也。當睽之時,雖同德者相與,然小人乖異者至衆,若棄絶之,不幾盡天下以仇君子乎?如此則失含弘之義,致凶咎之道也,又安能化不善而使之合乎?故必見惡人則无咎也。古之聖王,所以能化姦凶為善良,革仇敵為臣民者,由弗絶也。

《本義》:上无正應,有悔也。而居睽之時,同德相應,其悔亡矣,故有喪馬勿逐而自復之象。然亦必見惡人,然後可以辟咎,如孔子之於陽貨也。

《朱氏•附録》:馬是行底物,初間行不得,後來卻行得。大率睽之諸爻都如此,多說先異而後同。

象曰:見惡人,以辟咎也。

【辟音避】。

傳:睽離之時,人情乖違,求和合之,且病其不【一作未】能得也。若以惡人而拒絶之,則將衆仇於君子,而禍咎至矣。故必見之,所以免辟怨咎也。无怨咎,則有可合之道。

九二,遇主于巷,无咎。

傳:二與五正應,為相與者也。然在睽乖之時,隂陽相應之道衰,而剛柔相戾之意勝。學易者識此,則知變通矣。故二五雖正應,當委曲以相求也。二以剛中之德居下,上應六五之君,道合則志行,成濟睽之功矣。而居睽離之時,其交非固,二當委曲求於相遇,覬其得合也。故曰:遇主于巷,必能合而後无咎。君臣睽離,其咎大矣。巷者,委曲之塗也。遇者,會逢之謂也。當委曲相求,期於會遇與之合也。所謂委曲者,以善道宛轉,將就使合而已,非枉已屈道也。

《本義》:二五隂陽正應,居睽之時,乖戾不合,必委曲相求而得會遇,乃為无咎,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傳:當睽之時,君心未合,賢臣在下,竭力盡誠,期使之信合而已。至誠以感動之,盡力以扶持之,明義理以致其知,杜蔽惑以誠其意,如是宛轉以求其合也。遇非枉道迎逢也,巷非邪僻由徑也,故夫子特云遇主于巷,未失道也。未非必也,非必謂失道也。

《本義》:本其正應,非有邪也。

六三,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終,

【曳,以制反,象同。掣,昌逝反。劓,魚器反】。

傳:隂柔於平時,且不足以自立,況當睽離之際乎?三居二剛之間,處不得其所安,其見侵陵可知矣。三以正應在上,欲進與上合志,而四阻於前,二牽於後。車牛,所以行之具也。輿曳,牽於後也。牛掣,阻於前也。在後者,牽曳之而已。當前者,進者之所力犯也。故重傷於上,為四所傷也。其人天且劓。天,髠首也。劓,截鼻也。三從正應,而四隔止之,三雖隂柔,處剛而志行,故力進以犯之,是以傷也。天而又劓,言重傷也。三不合於二與四,睽之時自无合義,適合居剛守正之道也。其於正應,則睽極有終合之理,始為二陽所戹,是无初也。後必得合,是有終也。掣從制從手,執止之義也。

《本義》:六三上九正應,而三居二陽之間,後為二所曳,前為四所掣。而當睽之時,上九猜狠方深,故又有髠劓之傷。然邪不勝正,終必得合,故其象占如此。

《朱氏•附録》:天合作而,剃鬚也。篆文天作□,而作而。

象曰:見輿曳,位不當也;无初有終,遇剛也。

傳:以六居三,非正也。非正則不安,又在二陽之間,所以有如是艱戹,由位不當也。无初【一有而字】有終者,終必與上九相遇而合,乃遇剛也。不正而合,未有久而不離者也。合以正道,自无終睽之理,故賢者順理而安行,智者知幾而固守。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厲,无咎。

傳:九四當睽時,居非所安,无應而在二隂之間,是睽離孤處者也。以剛陽之德,當睽離之時,孤立无與,必以氣類相求而合,是以遇元夫也。夫,陽稱。元,善也。初九當睽之初,遂能與同德而亡睽之悔,處睽之至善者也,故目之為元夫,猶云善士也。四則過中,為睽已甚,不若初之善也。四與初皆以陽處一卦之下,居相應之位,當睽乖之時,各无應援,自然同德相親,故會遇也。同德相遇,必須至誠相與交孚。各有孚,誠也。上下二陽以至誠相合,則何時之不能行?何危之不能濟?故雖處【一无處字危厲而无咎也。當睽離之時,孤居二隂之間,處不當位,危且有咎也。以遇元夫而交孚,故得无咎也。

《本義》睽孤,謂无應。遇元夫,謂得初九。交孚,謂同德相信。然當睽時,故必危厲,乃得无咎,占者亦如是也。

象曰:交孚无咎,志行也。

傳:初、四皆陽剛君子,當睽乖之時,上下以至誠相交,協志同力,則其志可以行,不止无咎而已。卦辭但言无咎,夫子又從而明之,云可以行其志,救時之睽也。蓋以君子陽剛之才,而至誠相輔,何所不能濟也?唯有君則能行其志矣。

六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

傳:六以隂柔,當睽離之時而居尊位,有悔可知。然而下有九二剛陽之賢,與之為應以輔翼之,故得悔亡。厥宗,其黨也,謂九二正應也。噬膚,噬齧其肌膚而深入之也。當睽之時,非入之者深,豈能合也?五雖隂柔之才,二輔以陽剛之道而深入之,則可往而有慶。【一有也字】。復何過咎之有?以周成之幼稚而興盛王之治,以劉禪之昬弱而有中興之勢,蓋由任聖賢之輔,而姬公、孔明所以入之者深也。

《本義》:以隂居陽,悔也。居中得應,故能亡之。厥宗,指九二噬膚言。易合六五有柔中之德,故其象占如是。

《朱氏•附録》:宗,如同人于宗之宗。

象曰:厥宗噬膚,往有慶也。

傳:爻辭但言厥宗噬膚,則可以往而无咎。象復推明其義,言人君雖巳才不足,若能信任賢輔,使以其道深入於已,則可以有為,是往而有福慶也。

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㛰媾,往遇雨則吉。

【說吐活始銳二反】。

傳:上居卦之終,睽之極也。陽剛居上,剛之極也。在離之上,用明之極也。睽極則咈戾而難合,剛極則躁暴而不詳,明極則過察而多疑。上九有六三之正應,實不孤,而其才性如此,自睽孤也。如人雖有親黨,而多自疑猜,妄生乖離,雖處骨肉親黨之間,而常孤獨也。上之與三,雖為正應,然居睽極,无所不疑。其見三如豕之汚穢而又背負泥塗,見其可惡之甚也。既惡之甚,則猜成其罪惡,如見載鬼滿一車也。鬼本无形,而見載之一車,言其以无為有,妄之極也。物理極而必反,以近明之,如人適東,東極矣,動則西也。如升高,高極矣,動則下也。既極則動而必反也。上之睽乖既極,三之所處者正理。大凡失道既極,則必反正理,故上於三始疑而終必合也。先張之弧,始疑惡而欲射之也。疑之者妄也,妄安能常,故終必復於正。三實无惡,故後說弧而弗射。睽極而反,故與三非復是寇讎,乃㛰媾也。此匪寇㛰媾之語,與它【一作屯】,卦同而義則殊也。隂陽交而和暢則為雨,上於三始疑而睽,睽極則不疑而合,隂陽合而益和則為雨,故云往遇雨則吉。往者,自此以往也,謂既合而益和則吉也。

《程氏•附録》:睽之上九,離也。離之為德,在諸卦莫不以為明,獨於睽便變為惡。以陽在上則為亢,以剛在上則為很,以明在上變而為察。以很以察,所以為睽之極也。故曰見豕負塗,載鬼一車,皆自任已察之所致。然往而遇雨則吉,遇雨者,睽解也。睽解有二義:一是物極則必反,故睽極則必通,若睽極不通,卻終於睽而已;二是所以能解睽者,卻是用明之功也。

《本義》睽孤,謂六三為二陽所制而已。以剛處明極睽極之地,又自猜很而乖離也。見豕負塗,見其汚也。載鬼一車,以无為有也。張弧,欲射之也。說弧,疑稍釋也。匪寇㛰媾,知其非寇而實親也。往遇雨則吉,疑盡釋而睽合也。上九之與六三,先睽後合,故其象占如此。

《朱氏•附録》:載鬼一車等語,所以差異者,為它這般事是差異㡳事,所以卻把世間差異㡳明之,世間自有這般差異㡳事。

象曰:遇雨之吉,羣疑亡也。

傳:雨者,隂陽和也。始睽而能終和,故吉也。所以能和者,以羣疑盡亡也。其始睽也,无所不疑,故云羣疑。睽極而合,則皆亡也【一作則疑皆亡矣】。

《朱氏•附録》:問:睽卦无正應,而同德相應者何?曰:无正應,所以為睽。當睽之時,當合者既離,其離者卻合也。

問:睽卦本不好,爻中取卻好。如六五對九二,處非其位;九四對初九,本非相應,都成好爻,不知何故?曰:易之取爻,多為占者而言。占法取變爻,便是到此處變了。所以困卦雖是不好,然其間利用祭祀之屬,卻都好。問:此正與見羣龍无首,吉,利永貞一般。曰:然。卻是變了,故如此。

【资料录入】:王玲玲

【初次点校】:訾翠芬

【再次点校】:暂无

【点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二十册-經部十四易类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