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经】第11卦-泰卦䷊地天泰卦(乾下坤上)-[宋]郭雍撰《郭氏传家易说•卷二》

[宋]郭雍|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11卦-泰卦䷊地天泰卦(乾下坤上)

【周易上经】第11卦-泰卦䷊地天泰卦(乾下坤上)-[宋]郭雍撰《郭氏傳家易說•卷二》

宋郭雍著

上經【泰、否、祠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

䷊【乾下坤上】

泰:小往大來,吉,亨。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陽而外陰,内健而外順,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泰,通之大者也。通不足以盡之,故曰泰。小大云者,乾為大,坤為小;陽為大,隂為小;君上為大,臣下為小;君子為大,小人為小。總衆類而言之,故特曰大小也。三隂外而往,三陽降而來,故曰小往大來。陽來故吉,道交故亨。天地交,萬物之泰也;上下交,人道之泰也。其志同者,君臣同心同德,以泰天下者也。内陽而外隂,天地之道泰也;内健而外順,乾坤之道泰也;内君子而外小人,天地國家之道泰也。消長者,有漸之辭。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有復、姤然後有臨、遯,有臨、遯然後有否、泰。復、姤、臨、遯,隂陽之偏,得其正者,其泰、否乎?正故交,偏則不交也,故曰天地交泰。六十四卦之中,隂陽得其正而交者,獨泰一卦而已,此泰之時所以為難遇也。泰之時,萬物盛極,而人不知有節,故欲財成輔相焉。蓋聖人體天地交泰之道,財而制之,以成人道。又因天地生萬物之宜,為之播殖收斂,東作西成,以輔相之。是以天地交泰之道,左右吾民也。

初九,拔茅茹,以其彚,征吉。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君子小人各從其類,不能相入也,故言拔茅茹。彚征則得志,故吉。志在外者,君子以獨善為内,而以澤加于民為外也。昔堯用舜而野無遺賢者,其拔茅茹之謂乎!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泰之道甚大,有三才成能之事,故象言財成輔相,非小人可居,必大人君子用天德者可以主之,九二之臣是也。九二得乾剛中之大德,故荒不治者包而治之,馮河之勇者用之,幽遠之士不遺焉。是有含容之度而无忿疾之心者,非天德之臣不能至也。如是則大者自來而无幽遯之志,小者自往而无干進之心,善惡各安其分,而天下之朋比亡矣。蓋一于大公而无私心,則天下有朋者未必用,而无朋者未必遺,君子小人率包而容之,而其用者必有德,遺者必无德也。天下曉然知有德必用而无德必遺,雖有朋何益也?是為朋亡之道也。此九二所以得尚于中行之君,尚猶配也,中行者,六五為中以行願之君也。洪範以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為皇極大中之道,則象以九二為光大,不亦宜乎?九二以君德而為臣,觀爻象之辭,盡坤含弘光大之義矣。所謂大人之事也,而不言大人者,以否之辭可互見也。故乾之九二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而泰之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近之;坤之六五黄裳元吉,而泰之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近之。非得于乾坤用九、用六之道,不足以成泰也。九二所謂見羣龍无首者也,六五所謂永貞以大終者也。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艱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象曰:无往不復,天地際也。

否泰之道如循環,終則有始,可不豫戒乎?城復于隍,則无及矣。九三下體之上,位已過中,故以平陂往復而思戒也。艱若周公之無逸也,貞若成王之持守也,能艱能貞,則无咎矣。君子能為可信之道以无咎,何恤人之必信否也?艱貞无咎,邦有道穀之時,是以于食有福。况太平之世,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君子萬年,介爾景福,則于食有福明矣。九三、六四,是為天地相交之際,天道終矣,地道之始,故曰天地際也。過此以往,則未之或知,故君子思必陂必復之戒焉。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介以孚,中心願也。

翩翩,飛之疾也。疾飛而趨下從陽,蓋見幾之君子也。陽道常饒而為實,隂道常乏而為虛。乏而從饒,虚而從實,理之必然也。故翩翩從陽,以不富而失實也。皆者,三隂同志之辭。鄰者,五也,上也。不戒以孚,則不約而從也。不約而從,以三隂中心之願同故耳。不富主坤言,與謙同。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

泰之時,有乾德剛中之臣,而上无飛龍之君,不幾于不能用乎?然泰之所謂天地交者,以臣有乾德而居下,君有坤德而居上,是以謂之交也。兼具乾坤之體,而不得其全,所以為聖人參天地之卦,故象言財成輔相之道也。六五以謙尊自居,用坤之六,得黄裳之道,下下以成其政,所謂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有是君,有是臣,所以能福天下以元吉也。元吉非一人之吉,天下之吉也,所謂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者也。以祉者,以福天下也。六五之志,在于用柔,今之下下,行用柔之願而已。乙,用柔也;妹,柔之至也。非柔之至,不足以盡黄裳之道,故歸妹、黄裳皆稱元吉,蓋一道也。

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象曰:城復于隍,其命亂也。

泰極必否,故上城復于隍。方是時也,紀綱法度頹毁將絶,雖自治且不暇,又安能行師以治人之罪乎?故直曰勿用師。然號令雖宣,亦且塞而不通,不過于告自邑,止于近者小者而已。雖固守是道,亦可鄙也。且泰之過極,則有君弱臣強,不倡而和之象。故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復,所以戒臣之剛也。上六城復于隍,所以戒君之柔也。城之所以為城者,以有立也。城反于隍,君道圮矣。上下之命,能无亂乎?觀此,則宜戒于城隍未復之時也。不言凶者,何哉?泰有持守之道故也。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