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下艮上】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屯之所以為屯者,險而動也;蒙之所以為蒙者,險而止也。屯者,物之始生,生而後穉,卦之序也。物穉有必亨之理,聖人發蒙有致亨之道,此蒙之所以亨也。童蒙,處蒙者也,我所以發蒙者也。一德以筮之,則我一德以告之,彼二三其德,是以不能告也。蒙之時行,此為利貞耳。筮者,問而決之也。蓍之稱筮,義蓋同此。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險而止,蒙。畏而止之者,童蒙也;安而止之者,聖人也。童,言物之穉也。物穉則求亨,求亨有亨之道,患不以亨之道行耳。九二處得其中,應得其時,是亨之道也。我有治蒙之志,童蒙有求我之志,故云志應。初筮告者,剛中之性,无二三也。再三不告,蓋以瀆我,而亦所以瀆蒙也。瀆則愈惑,是以窒者不復通,晦者不復光,非所以治蒙也。蒙之道,養正者則不惑,而不取于二三。養正不已,終成聖功,是以不失赤子之心,為大人養正。猶孟子言以直養而無害,蓋正直皆謂天之所命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先人有言:蒙之為蒙,可以達材,可以成已也。雍曰:山下出泉,行之所以果行,止之所以育德,非以泉行而山止也。蓋山下之泉,必養其源,然後決而為江河。君子必育德深厚,然後可以果行也。其所以利生萬物者,所謂達材歟?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先人曰:人之生,不知學問之可成,不知罟擭陷阱之可避,凡以蒙故也。雍曰:初六發蒙,是使之知學問之可成也;利用刑人,是使之知陷阱之可避也。聖人懼民性之易遷,故欲辨之于初也。雖舜之刑期无刑,不過于此,豈非說桎梏之道哉?不知此道而以往,能无吝乎?或以用刑為發蒙之道,疑聖人先刑後教,非也。發蒙所以教之也,用刑所以輔教也,此舜戒臯陶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之意,聖人豈有先刑罰而後教化之理哉?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象曰:子克家,剛柔接也。
九二以剛中之德,為治蒙之主,所謂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者也。故雖昏愚之蒙,包而容之;柔道之善,取而納之。長幼之節不廢,而君臣之倫不亂。是雖為治蒙之主,而上下之分嚴矣,是以吉也。然包蒙者,包衆蒙而為之主。以陰陽言之,九,夫道也;六,婦道也。以尊卑言之,五,父道也;二,子道也。包蒙納婦,必子克家而後吉。苟无子道,獨能包而納之,是為強僭不制之臣矣。故二者皆以克家為吉。包蒙納婦,剛克也;子克家,柔克也。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則可。其九二之謂乎?剛柔接者,謂二之剛中,上接于柔;五之巽順,下接于剛也。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六三,不正之女,捨應從二,見利忘身,與貞不字者異矣,何所利哉?易于有應言婦,无應言女,捨應從二,行不順矣,稱女可也。
六四:困蒙,吝。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先人曰:上下遠于二剛,无所資焉,謂之困蒙,是以君子慎其獨也。雍曰:遠于二剛,无所發蒙,則困。陽實而陰虚,故稱遠實。孟子曰:夫苟好善,則人將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何困之有?夫苟不好善,則訑訑之聲音顔色,拒人于千里之外,是其所以困也。故以此居上,則失道而寡助;以此務學,則孤陋而寡聞。然則困蒙抑亦自取之歟?伊川以吝為不足,謂可少之也,然有嗇而可鄙之意。
六五: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柔順居尊,下應九二,學焉而後臣,此童蒙之吉也。太甲之于伊尹,高宗之于傅說是也。太甲克終允德,高宗克邁乃訓,皆順以巽之義。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先人曰:不利為寇,利禦寇,彼我賓主之辭,非有時而利為寇也。雍曰:既利禦寇,則彼來寇者不利明矣。夫不能戒之于早,終至于過而後擊之,亦非特教之不至也。蓋有積惡不移之質,如何校滅耳者也。上九剛過之才,發蒙則不能容,以之禦寇則利矣。能禦寇,亦去衆蒙之害,上下得不順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