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十翼】坤卦文言传[明]林希元撰《易经存疑•卷一》

[明]林希元|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此釋牝馬之貞。不言利者,以下文有釋也。自此以下,錯舉亨元不順次序。聖人之意,毋亦以後得主利,難言四德,欲順序而言,則缺一德,故錯舉而言之與?坤承天之施以生物,而不主始,其德蓋至柔也。然其生物也,悠久不息,直至結果成就處,未嘗委靡,而半塗中止,是動則剛也。承天生物,而不自造作,不為繁擾,其德蓋至靜也。然其所生之物,形體各定,不可移易,根核者不可為胎卵,鱗甲者不可為羽毛,是其德則方也。

至柔,坤之德也;動剛,亦其柔中之剛爾。至靜,坤之德也;德方,亦其靜中之方爾。故曰順而健。至柔至靜,是坤之本體,這裏便有生物了,俱就坤本體上見其柔靜。非至柔至靜,是未生物。至動剛德,方是承乾生物。若依此,則是釋坤之元亨,非牝馬之貞。蒙引柔无為,剛能動,本體發用等字,與乾之施一至,則盡翕受而敷施之,其生物之機,沛乎莫之遏,皆似說坤之元亨,難從。

後得主而有常,

言君子居後則得而主於利,乃為有常之道,蓋坤之常道也。此就人事之占說,非釋坤德,又遺了西南得朋意。蓋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即先迷後得之理,舉此則彼可以例推也。

含萬物而化光。

此是申彖傳含弘光大意,言含萬物生意於中,即發達於外,其功化甚光顯也。

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此申彖傳順承天之義,是直說。下言坤道其順矣乎,承天之施而以時行之。天氣未至,不先時而有為;天氣既至,不後時而不為。時至而即應,天運而即從,可謂至順而无所違忤矣。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堅氷至。蓋言順也。

文言之意,在一積字。其積必自其微而起,以見君子當謹之於微,所以明履霜堅氷之義也。

言積善之家,必有餘剩之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剩之殃。又以其大者言之,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原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亦莫不由積而成也。由為君父者不能辨之於早,故有今日爾。夫家之餘慶餘殃,國之亂臣賊子,皆由於善惡之積,其積皆起於微,然則君子惟於微圖之爾。易曰:履霜堅氷至。正言君子當於微而慎之也。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正為本體,義為裁制,不是以本體當正,裁制當義,乃是說本體之正,裁制之義也。看本義兩箇謂字,謂者言也,蓋云正是言其心之本體,義是言其心之裁制云爾。

本體,心也。善惡未著,是非未形,而善惡是非之理具於心,无有增益少欠,此本體也。而六二之直,則是本體之正也。裁制,亦心也。善惡是非一到面前,為之分别區處,截然不可移易,此裁制也。而六二之方,則是裁制之義也。

正謂本體,是謂其本體之皆正也;義謂裁制,是謂其裁制之皆義也。

文言之意,謂六二之直,是其心本體之正也;六二之方,是其心裁制之義也。君子何由而直哉?亦曰敬而已矣。夫敬,撿束身心之法也。人心神明不測,出入无時,莫知其鄉。使无道以撿束之,則奔走放逸,无所底止,是非善惡,惟欲之從,陷於私邪偏曲,而内不可直矣。君子有見於是,故敬以直之。内謹於心術念慮之微,以防其奔馳放逸之患;外謹於威儀動靜之著,以禁其放肆怠惰之非。終日乾乾,罔有間斷。一敬純熟,則此心常存,是非善惡,不失其本然之正,而内罔不直矣。又何由而方哉?亦曰義而已。夫義,裁量事物之具也。事有萬殊,物有萬變,而理无定在。使不以吾心為之權度,則善惡是非,顛倒錯亂,而外不可方矣。君子有見於此,故義以方之。因物付物,不使有過不及之差;隨事處事,務必合乎大中至正之矩。此義既精,則善惡是非,皆中其當然之則,停停當當,无偏无頗,而外罔不方矣。不是敬義立德,就不孤是敬義既立,由此以至不孤。蓋敬立則内直,内直則内有以養乎外,而外益以方;義形則外方,外方則外有以養乎内,而内益以直。内外交養,循環不已。由是直純乎直,方純乎方,直方之德,光輝盛大,至於窮神知化而不自知矣,是不孤也。程子曰:敬義夾持,直上天德自此始。意正如此。

不疑其所行一句,是解不習无不利。本義疑故習而後利,不疑則何假於習,意自明白。蓋疑是滯碍也,如欲直則未能直,欲方則未能方,心欲而力未能赴之,是滯碍也。亦由工夫未到純熟故也,所以必待學習也。學習到純熟處,則欲直斯直,欲方斯方,從心所欲,不踰矩而无滯碍矣。无滯碍則利矣。

不疑其所行,正是坦然由之而无疑意。

蒙引把内直作動說,謂彖傳明謂六二之動直以方,故如此說。依愚見,聖賢論學,未有語動而遺靜。中庸喜怒哀樂未發之中,太極圖主靜,皆是從靜處說起,何嘗遺了靜?況本義明說,正謂本體,義謂裁制。以直為動,乃是中庸所謂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周子所謂幾,是時已屬裁制,不得謂之本體矣。愚見如此,不知明者以為如何?

隂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

此與象傳同旨,與爻辭不同。專以君臣之義言,不主六三才質言。隂指六三,含是韜晦言。六三雖有陽明之美,然却含藏之,不自耀其美焉。以是含章之道,施之從王事,惟代君以終其事。不敢自專以成其事為何?此地道也,亦妻道也,臣道也。地之為道,至柔至靜,安常處順,不敢自專以成其功,惟代天以終其功也。地道如此,臣道妻道可知矣。此六三之所以弗敢成也。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无咎无譽。蓋言謹也。

言天地變化則草木蕃,天地閉塞則賢人隱。易曰:括囊,无咎无譽。蓋言當此之時,當謹慎而隱去也。天地變化,言草木不言賢人;天地閉塞,言賢人不言草木,乃互見也。

君子黄中通理。

黄中,黄德在中也。黄字當中字,中字當内字。通理,言中德通而且理也。通,言其有觸即應,有感即通,周流无滯,圓神不倚,是箇通達活動底物,不是膠固凝滯,死殺物也。理,言其品節分明,一體之中有萬殊,渾然之中有燦然,不是渾淪籠統,无分曉,无區别物也。

孟子小註聖人之心,至虚至靈,隨感而應,无有不通。可見其通。中庸曰:仁足以有容,義足以有執,禮足以有敬,智足以有别。可見其理。

蒙引曰:黄中非通,則无以應乎外。通而非理,則所以應外者,不能皆得其當。可味通理之旨。

人心神明,所以具衆理而應萬事,君子黄中通理,實本於此。中者,天下之大本,可見其通處;沖漠无朕之中,萬象森然已具,可見其理處。

說君子黄中通理後,當貼一句云:君子之德如此,其象之為黄者可識矣。

正位居體。

言正乎五位而居下體,是居尊而能處下也。履帝位之尊,能屈乎臣民之下;處皇極之上,能執乎謙讓之道。不以崇高自恃,不以富貴自驕,此五之正位居體也。

說正位居體,當貼一句云:君子之德如此,其象之為裳者可識矣。蓋此二句雖釋黄裳之義,然其意隱然見於言外。若如象傳逼真說,則不可,故須於末著此。

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天下之德,莫過於中,故中,天下之美德也。六五、君子學既成於敬義,道既積於厥躬,則清和純粹之美,得之有生之初者,盎然於方寸之間,而罔有遺漏;道德仁義之懿,稟之賦受之始者,浩然於靈扃之内,而无少虧歉。无積不施,靡誠不著。由是而暢於四肢,則温恭遜讓,形於威儀動作之間者,宛然天道之下濟,所謂充實而有光輝也。由是而發於事業,則中正信順,見於設施措置之表者,允矣坤道之承天,所謂情深而文明也。夫積而不發,是充積之未至也;誠而不形,必積誠之未至也。六五美積於中,而發於外如此,非美之至不能也,故從而贊之曰美之至也。文言既分釋黄裳了,又恐人認為二物不知歸重處,故發美在其中一條,見得其所謂順,乃本於中,與象傳文在中也,及六二之動直以方也意思一般。大意謂君子之德,黄中通理,所謂黄者可見矣;正位居體,所謂裳者可見矣。然二者豈判然不相干哉?夫黄中通理,人之美德也。君子惟美在其中,是以暢於四肢,發於事業,能正位居體矣。夫美在其中,而至於發越之盛,是美之至也。觀此意,可見是歸重於中處。或曰:依此說,是在中為中,發越為順乎?曰:中未嘗不順,順未嘗不本於中。合言之,曰中順之德,充諸中而發於外亦可;分言之,曰在中為中,發外為順亦可,俱不相碍。況此中字,本是順德之中,

隂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无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黄,隂下於陽,本不敢與陽戰也。惟隂盛之極,其勢與陽均敵,故敢與戰。此如唐之藩鎮,稱兵以拒王室也。隂盛之極,至與陽爭,此時已无陽,聖人謂陽未嘗无,亦不可无也,故稱龍以存陽。猶唐中宗為武后所廢,綱目每年猶書帝在房州以存君也。隂雖極盛而稱龍,然本是隂體,是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猶臣雖強而敵君,然臣子之名分猶存,尚當安分,未可與陽爭也。此有隂折之之意,天色玄,地色黄,曰其血玄黄,見陽傷而隂亦傷也。自古臣子陵君父,小人害君子,國家既受其害,而身亦不自保。如漢王莽、唐武三思、宋蔡卞、章惇、賈似道輩,與漢唐之宦官,歷歷可見也。聖人重致意於坤之上六,鑒戒深矣。

此以人事言也。以造化言之,乾於方為西北,於時為秋冬之交,五行亦為金,自巽至兑皆隂卦,而忽與乾遇,故隂疑於陽而必戰也。陽氣天地間未嘗頃刻止息,十月純坤已无陽矣,然陽盡於十月小雪之亥時,隨生於十一月大雪之子時,是陽未嘗无也。隂氣雖極盛而與陽爭,然隂之體不能變,故曰未離其類。

易經存疑卷一

<經部,易類,易經存疑>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