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经】第12卦-否卦䷋天地否卦(坤下乾上)-[清]牛钮撰《御制日讲易经解义•卷四》

[清]牛钮|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12卦-否卦䷋天地否卦(坤下乾上)

自乾坤之後,始涉人道。經歷六坎,險阻備嘗。内有所畜,外有所履,然後致泰。而泰之後,否即繼之。以知天下之治,致之難,而亂之易。泰先小往大來,而後言吉亨,是以天運推之人事;否先言匪人不利君子貞,而後言大往小來,是以人事參之天運。泰則歸之天,否則責之人。聖人之深意也。九四爻詞曰「有命」,即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復」之理。泰變為否易,故於内卦即言之;否變為泰難,故於外卦始言之。否泰之變,皆天也。乃泰三必无咎然後食福,否四亦必无咎然後離祉。故泰之方盛,即繫艱貞之辭;否之既休,尚有其亡之戒。若以否泰相仍為一定之數,豈聖人作易之旨哉。上經當觀否泰,乾下坤上曰泰,上下交而其志通,其斯之謂泰也;下經當觀損益,損上益下曰益,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其斯之謂益也。

【今註】

六坎:乾坤至泰否之間,歷經屯、蒙、需、訟、師、比六卦。此六卦皆有坎險。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此卦坤下乾上。乾上坤下,天地不交,故名為否。卦辭言世運當厄,正道不行,而奸邪進用也。否,謂閉塞。匪人,謂非人道之常。

文王繫否彖辭曰:坤下乾上則天地不交,二氣閉塞而為否。蓋泰者,人道之常。否則三綱淪,九法斁,非復人道之常矣,此時於君子之正道有不利焉。夫陽為大,而陰為小。此卦乾往居外,坤來居内,又卦變自漸來,九往居四,六來居三,有大往小來之義。則是君子斂迹,小人得志之時,豈利於君子之正道乎?

按:否下即係以匪人,匪人者,致否者也。上下之情否塞不通,皆由匪人所致。匪人用事,則必多方蒙蔽,使上下否隔,而後得以恣肆妄行,其意本欲傾害君子。不知君子去而國亦隨之,則其為害,寜獨善類蒙禍而已乎。聖人之垂戒切矣。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陰而外陽,内柔而外剛,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此《彖傳》,是釋否彖辭以明天道人事之否也。

孔子釋否彖辭曰:辭謂「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者,以造化言之,則地自為地,而地之氣不上交;天自為天,而天之氣不下交。天地不交,萬物由此屯塞而不通也。以人事言之,上意不孚於下,下情不達於上,上下不交,則情義乖離,不相維繫。雖有邦,與无邦同也。其在君心,則所存者陰暗,而無陽明之善,内陰而外陽也。所發者委靡,而無剛斷之才,内柔而外剛也。所任用者,小人盈朝而君子在野,内小人而外君子也。惟内小人,而蠧國害民之道日長;惟外君子,而保邦致治之道日消也。

按:宋臣蘇軾有言:「无邦者亡國之謂。」上下不交,則雖有朝廷君臣,而亡國之形已見矣。原其所以然,皆由小人用事於内,固結其君,而盡去君子,使不得與人主相通。斯可以奪其權,固其寵,而惟所欲為,國安得而不亡也。可不畏哉。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此《象傳》,是言君子當無道之時,能自晦以全身也。儉,謂收斂。辟,謂避禍。

孔子釋否象曰:天地不交,二氣閉塞,正否之象。為小人得志之時,君子遭此,可不思所以自全乎。於是韜光晦迹,收歛其德,不形於外,以辟小人之難。使名譽不彰,而人不得榮之以祿焉。不然,聲光外見,則人皆得物色之。爵祿之來,禍患之招也。其可輕身以就之哉。先儒言,致否者匪人也,益甚其否者,君子之貞也。東漢黨錮之獄,熙寜正士之竄,皆緣矜尚名節太過,激成清流之害,而世道遂至於阽危。所以君子收歛其德,不形於外,非止為一身免禍,而天下實陰受其福。此其異於常人,而終有亨否之用歟。

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貞吉,亨。

《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此一爻是訓小人變邪從正,成善行以孚人心也。

周公繫否初爻曰:初與二,陰連類並進,有拔茅連茹以其彙之象。此時在小人之勢已不可遏,而小人之心尚或可回。蓋人溺於惡則惡,反於善則善,祇在此心一轉移之間耳。初之惡未形,而猶易變,使變妨賢害國之意,而為薦賢利國之謀,則德孚於人,行无不得,自吉亨而為君子之徒矣。世道不遂入於否,蒼生猶得享其福,此處否之貞道也。

孔子釋初象曰:所謂拔茅貞吉者,蓋君子之志,常在於君。若小人,但知有身而不知有君。今變而為君子,則能以愛君為念,而所為皆出於正,自不慮及於私,而為一身一家之計矣。蓋君子小人,本無定名,惟正與不正而已。正則為君子,不正則為小人。惟初六之過未形,而易於從善,故聖人以正勉之。為小人謀,即所以為君子謀乎。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羣也。

此一爻是言,小人不傷善類,則獲福;君子守正,則道亨也。包,謂包容。承,謂承順。否,即儉德避難之意。

周公繫否二爻曰:六二陰柔,本有傷善之志,而因其所處中正,未忘好善之良,小人中之君子也。為能包容承順,不縱其毒於君子。此在小人,可陰受君子之賜而得吉;而在大人,則彼雖包承乎我,而我不可從入於彼,惟安守其否,則身雖困,而道自亨矣。

孔子釋二象曰:辭謂大人否亨者,蓋君子小人,本不可與共事。今小人雖包承乎君子,而君子斷不枉道,以入小人之羣。所以安守其分,而道亨耳。苟一失其身,安得亨哉。蓋處否之時,君子固不可涇渭太分,激成小人之禍,亦豈可因卑躬厚貌,遽受彼之籠絡,遂至舍己以徇之乎。孔子之待陽虎,孟子之處王驩,可謂合乎大人之道矣。

六三,包羞。

《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此一爻是見小人傷善而未能也。包,謂包藏。羞,謂可恥之事。

周公繫否三爻曰:六三以陰居陽,小人有勢位,而欲害君子。然不中不正,而短於才,是小人志於傷善而未能者。然彼雖小人,其傷善之心,亦必自知其羞,而有所不安。但才不足以成其謀,徒包蓄在心,而不能發,為包羞之象。亦可見小人之無良矣。

孔子釋三象曰:六三所以包羞者,由三以陰居陽,則非其地。不中正,又短於才。是以志於傷善而未能,君子亦幸而免耳。否則鮮有不為其所傷者矣。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然君子出之於正,則以蔽賢竊位,為終身之慚;小人發之於邪,則以不能傷善為生平之恥。當其不得有為,畜憤於中,及一旦據得為之地,萃羣小之有才者以佐之,必將無所顧忌,誅鋤善類,以快其心。為人君者,可不洞察而預制之乎。

九四,有命无咎,疇離祉。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此一爻是言否極有轉泰之機,能盡其當為之道,則善類皆可得亨也。有命,謂天有開泰之命。疇,謂同類三陽。離,附麗也。祉,福祉也。

周公繫否四爻曰:九四當否已過中,在時將濟,是天有轉否為泰之命矣。然非處之有道,則善類亦無由而蒙福。九四以陽居陰,其德不極其剛,凡所措施,皆盡善而不為己甚,而人事又无咎焉。此豈獨九四之福哉!凡同類之君子,皆得麗之獲祉矣。

孔子釋四象曰:人孰無休否之志,所患天時未至,人事未脩耳。今天有其時,而人有其事,則道與時合,可以盡展生平之蘊,轉否為泰之志,不已得行乎!疇類之獲福,從可知矣。

按:否泰雖由氣化之盛衰,而人事之得失所係尤重。未有人事失,而天命降康;亦未有人事得,而天命降亂者也。唐臣李泌告君曰:「凡人皆可言命,獨君相不言命。君相而言命,則政敎為無權矣。」苟能審察時變,用人行政,一專力於其所當為,則人謀既臧,天休自至。彼遇變不省,諉諸氣數之厄者,何不思之甚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包桑。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此一爻是言君有開泰之功,而又當時深競惕也。休否,謂息其否。大人,謂有德位之君。繫,束縛也。苞桑,叢生之桑。

周公繫否五爻曰:否至於五,乃否將盡之時也。九五陽剛中正,以居尊位,為能撥亂世而反之正,以休息天下之否。此惟德位兼隆之大人,乃能當此而吉也。然禍亂每生於所忽,又當常存戒懼,時切危亡之慮,所以制治者無不至,防亂者無不周。苟能常懼其亡,則不至於亡。斯國祚永固,有如苞桑之繫矣。

孔子釋五象曰:休時之否,非有德而乘權者不能。九五德位兼隆,則既具休否之資,而又有休否之勢矣,乃所以吉也。自古理亂所由分,不出敬怠二者。心苟懈弛,雖已治已安,即見危亡之勢;心苟競業,雖未定未靖,自具昌熾之基。蓋危亡者,所以安存也。常以危亡為念,則用賢不貳,去邪不疑,興利必力,除害必勇,尚何禍亂之不可戡定,而福祚之不可永膺哉。

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此一爻是言上九之才,能撥亂為治也。傾,謂傾而盡去之也。

周公繫否上爻曰:否極有復泰之勢,陽剛有可為之才,故能拯濟時艱,闢乾坤於再造,傾其否而盡去之。夫未傾之時為否,既傾之後,則撥亂反治,不且為世道喜乎。

孔子釋上象曰:時非否極,雖陽剛英武之才,不能盡傾其否。惟當否之終,則時有可傾之會,而陽剛又有能傾之才。盡人事以挽天運,正在此時,何可使其長否也。

按:上九與九五,雖皆轉否為泰,而有難易之不同。九五休否,當否之時,而休之猶似有漸,其為力也難。上九傾否,在否之極,而傾之更無不盡其為力也易。然非大人競競於其亡之戒,豈能有否終之喜。先否後喜,其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者歟。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