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经】第1卦-乾卦䷀乾卦为天(乾下乾上)-[清]牛钮撰《御制日讲易经解义•卷二》

[清]牛钮|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01卦-乾卦䷀乾卦为天(乾下乾上)

伏羲畫卦,有畫無辭。自文王繫卦辭,周公繫爻辭,孔子作《彖傳》及大小《象傳》、《文言傳》,而卦之理無餘藴矣。卦辭統論一卦之吉凶,而《彖傳》則或言卦體,或言卦德,或言卦變,或言卦象,皆所以推明卦義,與卦辭相發明者也。至於爻辭,或六爻合撰,或各爻殊趣,或卦言剛健而爻以為强暴,或卦言陰柔而爻以為貞順,或陰陽相應而位不免於咎,或剛柔當位而時適過乎中。蓋有爻辭與卦辭絶不相類,而六爻《象傳》與《彖傳》亦各不相謀者。彖言一卦之統體,爻言各爻之時位,其不可為典要固如此矣。若夫爻位得中,惟二與五,而二臣象也,五君象也。上下之位殊,尊卑之勢異,相濟則有功,无應則取戾,六十四卦同一旨也。惟《大象》闡因象命名之理,於六爻之外别立一義,責在用易之君子學者,觀六畫之象,玩卦爻之辭,而參合於彖象傳之旨,於以用易,殆庶幾焉。

乾取純陽至健之義,故其象為天,擬諸物類則為龍,其功用則曰「時成」。六爻潛、見、惕、躍、飛、亢,皆時也,皆聖人之事也。三居人位,故不稱龍而德則龍德也。上處陽極,不能無悔,而處得其正,則變悔為吉也。《文言》反覆申明,不越此理。大抵合乎時,則不過於剛,而為羣龍无首;不合乎時,則當初陽在下,急於出潛,即宜有悔,不待上九之亢矣。故曰:惟聖人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卦辭言元亨利貞,而爻辭不之及,六爻皆龍,則四德無不畢具也。他卦主陰陽相應,而乾坤不相應。純陽純陰以同德應,則不以陰陽應也。乾坤二卦之陰陽,未有專於一偏而不相為濟者,故六爻之後,復以用九用六明之。此則諸卦所不得而同者矣。

乾,元亨利貞。

此卦六畫皆奇,上下皆乾陽之純,而健之至,故名為乾。而卦辭則即天道以明聖人之德也。乾,健也。元,大也,始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卦辭即彖辭。

文王繫乾彖辭曰:伏羲畫卦,為乾純陽至健,有天之象。蓋以形體言,則謂之天。而以性情言,則謂之乾。人能體乾立極,斯人道即天道矣。天以元德始萬物,聖人本至健之才以開物前民,而元一同於天也。天以亨德長萬物,聖人奮有為之力以設施舉措,而亨一同於天也。遂萬物者利之德,聖人因性制宜,使無一物不得其所,一如天之利也。成萬物者貞之德,聖人化裁曲成,使無一物不植其命,一如天之貞也。析之則為四德,統之不越一乾,蓋乾道至大至通,本無不宜,本無不正。體乾者,實能法天自强,以純心行純政,則德化治功,自無不與天合撰耳。

按:元亨利貞之辭,見於諸卦者,皆為大亨而利於正。孔子釋乾彖辭,獨分指四德,誠以乾德渾全,不可以他卦例也。蓋元亨利貞之道,即仁義禮智之德。元亨利貞運於天而本乎乾,仁義禮智具於心而原乎性。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乾之道也。至誠無息,純亦不已,性之德也。故法天在於體乾,盡心由於知性。其實仁義禮智之性與元亨利貞之天道,非有二也。帝王欲象天行,該聖德,亦惟於性學加之意而已矣。

初九,潛龍勿用。

此一爻是言,有德無時者,宜退而不宜進也。畫卦自下而上,故以下爻為初。九,陽數,故謂陽爻為九。龍性屬陽,因取象於龍。潛,藏也。

周公繫乾初爻曰:初九,陽居下位,是有可為之德,而阻於時之未遇者。其象如龍之潛藏未出者。然既未出潛,即宜靜以自守。若不能藏器待時,而稍有露才躁進,以輕於一試之意,鮮有不致僨敗者矣。抱龍德者,慎勿急求用世,以自喪所守,焉可也。

按:易象雖通於卜筮,而君子觀象玩辭,原不待卜筮而後可以學易。即此爻而論,未仕者處之,則當隱約以俟時。已仕者處之,則當奉身而遠遯,等而上之。以天子之尊,而玩此爻,或時當主靜,或事當謹密,皆潛之義也。推之諸卦之中,雖或專言君道臣道,或專指一時一事,亦不當膠執卦爻之辭,而宜觸類引伸,以盡其義。如此則自天子以至庶人,三百八十四爻,皆可用矣。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此一爻是言龍德之及於物也。在田,謂處地上。大人,謂大德之人,指九二言。

周公繫乾二爻曰:九二以陽剛中正之德,當出潛離隱之時,位雖未尊,而德已眾著,上可致君,下可澤民,如龍之顯見於田,而霖雨足以及物之象。此盛德濟時之大人也。人君見之,則資其謀猷;下民見之,則資其教養。何利如之。

按:《本義》謂:占者若有見龍之德,則利見九五在上之大人。此雖主占法之變通而言,而易理變動不居,原自如是。如九二抱德用世之士,非得人主推心委任,無由普德施於天下而成霖雨之功,故其義可以類通,而其象可以互見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此一爻是言處危地者,當知憂懼也。乾乾,競惕之意。下卦乾之終,上卦乾之始,故取此象。

周公繫乾三爻曰:九三才既過剛,又居高位,此危地也。一念不慎,則尤悔叢生,豈能無過。賴三性體剛健,有履危能戒之象,所以終日乾乾警懼,上思國家寄託之重,下念民生屬望之殷,雖至日夕,猶惕若不敢懈焉。夫以投艱遺大之地,為動心忍性之資,時時思過,即時時求所以寡過;事事思危,即事事求所以持危。雖身處危地,而可以無功高震主之嫌,與恃才絶物之患矣,何咎之有。大抵聖人教人學易,歸於知懼,不獨處危地為然,天下事未有不成於敬而敗於肆者。凡卦言惕,言厲,言慎,言艱貞,皆危其辭,以使人免過者也,故曰:懼以終始,其要无咎。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此一爻是示人以妄進之戒也,或欲進未定之辭。

周公繫乾四爻曰:九四以陽居陰,志主進而不果於進。其位在上下之交,其時在進退未定之際,雖事勢若有可為,而猶遲疑審顧,謀出萬全而後動,其象如龍之或躍而起,而仍未離於淵者。然時止時行,知進知退,又何輕躁妄動之咎哉!

按:先儒釋此爻,皆言舜與湯武之事,而推其義,凡人勢位崇高,身任天下之重者,皆可以此爻擬之。惟是處多懼之地,能常存難進之心,則其樹大勲,立大業,皆自度乎力之所能為,與時之所不得不為,而非僥倖以立功名者所可得而妄擬也已。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此一爻是言聖人在上,而萬物樂覩也。五天位,大人指九五。

周公繫乾五爻曰:九五以剛健中正之德,居至尊之位,乘時首出,功業休明,有龍飛在天,乘風雲以霖雨天下之象。此德位兼隆之大人,臣民所共仰戴者也。君子見之,則可以得位;行志小人見之,則可以養欲給求,何不利之有。

按:《本義》謂:有九五之位,則利見九二在下之大人。其義與二爻互相發明。蓋聖人繫乾之二五,即首發上下應求之義,以見體乾圖治者,必貴乎同德之相濟,而在九五居尊臨下,汲汲得賢以自輔,較之九二得君而事者,其利更有不同,尊卑異位故也。

上九,亢龍有悔。

此一爻是言處勢位之極者,當知所變通也。亢過於上,而不能下也。

周公繫乾上爻曰:上九居卦之終,陽極於上而不下,如龍之飛入於天,而不復潛蟄於淵之象,是亢龍也。夫時當盛滿,不能持滿戒盈,則所處必致失中,而所往不能無過,動而有悔,其能免乎。既知有悔,而以亢為戒,則持以惕而返於潛,庶幾不失其為龍德也矣。蓋易之大義,最忌滿盈,日中必昃,月盈必虧,天道之不容亢也。物窮必變,器滿必溢,人事之不容亢也。聖人不能不處亢之時,而有善處乎亢之道,故天不能窮聖人而聖人常能御天。亦曰:隨時處中而已。

用九,見羣龍无首,吉。

此一節是申明體乾之道,在以柔濟剛也。羣龍,謂六陽。无首,謂變剛為柔。

周公於乾卦六爻之後復繫之以辭曰:乾六爻皆陽,則其數皆九。九者陽數之極也,體乾之道者,當思陽極則亢,而濟之以柔以善,其用如羣龍之剛,皆在于首,惟能變剛為柔,則其首不露而其用不測,人之見之,有若无首者。然本此道以出治,負創建之才,而不自矜其才;具絶物之智,而不自驕其智。仁以輔義,愛以濟威,圖事則事無不理,馭民則民無不安,何不吉之有。大抵帝王治法,剛柔相濟,必無偏勝之理。刑名法律之治,剛勝而偏者也;虛無清靜之治,柔勝而偏者也。且以操切為剛,必流於殘忍,則並不得謂之剛;以姑息為柔,必流於委靡,則並不得謂之柔。内健而外順,體嚴而用和,庶有得于用九之義,而無失中之弊矣乎。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此彖傳,是釋乾彖辭而合天道人事,以明乾德也。彖,獸名,取其能斷,故卦辭為彖辭,傳為《彖傳》。六位,指六爻之位,乘憑馭也。太和,天地之生氣也。

孔子釋乾彖辭曰:乾之義,廣大悉備,無所不該,而惟天足以當之,惟法天之聖人足以配之。試觀天道,元亨利貞,乾之四德,而統言之皆元德之運行也。大矣哉!其惟乾之元乎!天以生物為心,而元則為生生之本。當氣機方動,萬物初萌,無一物不資元之氣以為形之始,亦無一物不資元之理以為性之始。推至成形成性之後,總此一元之德,鼓盪無窮,是不獨為萬物之始,而且合亨利貞之天德,皆統貫於其中矣。此乾元之大也。由是以觀乾之亨,陰陽之氣,氤緼既久,一旦由靜之動,敷布而為雲,和洩而為雨,凡品彙之物,迎此化機,皆潛滋默長,一一形露,如水之流而莫禦者然。蓋資始時,氣已畢具,而至此乃有其形;資生時形已悉萌,而至此乃流於外。此乾之亨也。惟聖人與天合德,觀天道之元亨,即大明於四德貫通之義。元為始,貞為終,而由貞起元,不終則無以為始,終與始之交相循環,總一時之所為而已。以此知乾爻六位,變動不居,正以潛見惕躍飛亢之時,各有不同,故龍德運行,各以時而成位,於是乘此六龍之德,隨時處中,時宜顯則顯,時宜晦則晦,時宜舒則舒,時宜斂則斂,天道之消長,自我御之,而行則所往無不亨通可知矣。是聖人之元亨,一天道也。又進觀乾之利貞,萬物之理,不變則不通,不化則不成,惟乾道運行,由變而之化,於是萬物生意充足,凡受於天之性,與天所賦之命,皆各得其正,無有欠缺。而且氣機就斂,萬物即隨之以入。方初生時,陰陽會合,冲和之氣,至此保固凝合,皆復返於其始,此天道以收斂為發舒之本,以歸藏裕宣洩之用,成終成始,循環無迹,乃乾之利貞也。其在聖人,既法天之元亨以生物,即法天之利貞以成物。凡教養生殺之事,已盡行於乘龍出治之時,至此則恭己穆清,首出於臣民之上,而深仁厚澤淪,洽於人心,風動化行,感孚於中外,萬國之咸寧,與萬物之各正保合,俱同鼓舞於太和元氣之中。是聖人之利貞,一天道也。大抵造化之理,通乎人事性命之學,合乎治功。孔子傳乾彖,而天人之義備矣。乾為天之性情,而元則變化之所從出,是即太極也。流形於亨,各正於利者,一物各一太極,資始於元,保合於貞者,萬物統一太極。太極者,理也,而氣在其中;太和者,氣也,而理在其中。明乎此,則帝王在上,仁以育萬民,義以正萬民,張弛翕闢,總一太極自然之用。而所謂太和,在宇宙間者,即其應天時、贊化育之極功而已,寧有二致哉。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此象傳是勉人法天以修德也。象,像也。卦之上下二體為大象,六爻辭為小象,孔子既作《彖傳》以釋卦辭,又作《象傳》以明卦象之義。

釋乾象曰:乾天德也,而上下皆乾,則有天道運行之象。天行一日一周,終古不息,非極天下之至健不能。君子觀於乾象,以人既受天命以生,即宜與天同運,乃天運不息,而人未免有息者,私欲累之耳。於是克己自强,靜專以立體,而所以為萬事之根本者,無一時或息也。動直以致用,而所以善萬事之化裁者,無一時或息也。天理周流,始終無間,一如天行之一日一周者。然而,乘龍配天之業,舉而措之裕如矣。蓋天與人初不相遠,性與反原可同歸。一日自强,即一日之健也;一事自强,即一事之健也。惟日進而不已,則希聖希天,皆其擴而充之之事。所以成湯聖敬日躋,武王以敬勝怠視,堯舜之精一執中,若有安勉之别,而及其成功一而已矣。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復道也。或躍在淵,進无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此《象傳》是分釋乾六爻之象,而推明繫辭之義也。反復,重復踐行動,必於道也。造,起也,謂在天位。

孔子釋乾六爻辭曰:文王之繫卦辭,示象於全體之中。周公之繫爻辭,復示象於各爻之内。所以教天下後世者,至明且切矣。試舉乾爻之《象》觀之,初九曰:「潛龍勿用。」謂九為陽德,而初居下體,有可為之德,而未遇可為之時也。九二曰:「見龍在田。」謂其德既盛,則其化自神,如龍之霖雨及物,而所施無不徧也。九三:「終日乾乾。」謂體道之心,無時敢懈,反復體驗,以求去危,而即安也。九四:「或躍在淵。」謂當欲進之際,更加詳審,則謀出萬全,而可免躁動之咎也。九五:「飛龍在天。」謂大德之人,乘時首出,如龍之上騰,於天而萬物皆利見也。至上九:「亢龍有悔。」蓋以天道忌盈,進極則退,盛極則衰。理與勢皆不可以久也。六爻皆陽,而繫以用九。蓋以太剛必折濟之以柔,則有功用。為物先則致敗,故天德雖尊,不可以為首也。大抵易之為道,陰陽消長而已,聖人扶陽而抑陰,故遇陽則進之,遇陰則退之,而於乾之六爻,予其潛,戒其亢,復教以无首者,非謂陽不當貴也,誠以陽德至健,而一有恃剛自用之弊,則反為欲所屈矣。故論天道,則曰下濟,論君道則曰下交,論處世則戒壯往,論濟險則在需時,皆以柔濟剛之道。蓋必如是,然後陽德為無弊耳。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