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经】第4卦-蒙卦䷃山水蒙卦(坎下艮上)-[清]牛钮撰《御制日讲易经解义•卷三》

[清]牛钮|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04卦-蒙卦䷃山水蒙卦(坎下艮上)

蒙取養蒙之義。物生方穉,養德更難于養身。聖人欲立教者,動合于中,而施當其可。故卦辭予之以亨,而又戒之以利貞。六爻四陰為蒙,二陽為治蒙之人,而上九過剛不中,又以九二時中為一卦之主。初承二則有利,四遠二則有吝,五應二則得吉。五身居尊位,而能自處于蒙,以為天下率教者之倡。此剛柔之所由相接,而聖功之所由克成也。至若三近于二,宜與初相同,而其正應在上,舍上而從二,有見利忘義之象,故君子絶之。蓋易卦之所重在應,屯之二以不附初為有守,所應正也。蒙之三以下從二為失身,所應不正也。應失其正,則身敗名辱,雖有包蒙之教,亦無所施。是非用上九之擊蒙,不足以遏其邪而止其惡矣。大抵治蒙之法,貴乎寬嚴適中。而制之于早,則易為力;防之于後,則難為功。制於早者,發蒙者也,正法以繩之,而有餘;防于後者,擊蒙者也,干戈以禦之,而不足。所以聖人取象于初,曰脫桎梏。于上曰利禦寇,正以立教之初意,原主于寬。其至于擊蒙禦寇,蓋不得已而用之者也。養正之功,誠不可不豫矣哉。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此卦坎下艮上,山下有險,内險外止,俱有蒙滯未通之意,故名為蒙。卦辭言,亨蒙之道,貴當其可,而要之以正也。我,指九二言。童蒙,指六五言。

文王繫蒙彖辭曰:蒙雖穉昧未通,然真明内含,天良未鑿,原有可通之機,一開發之即通矣,故蒙者得亨而不終于蒙。然蒙之能亨,雖蒙者有可亨之道,亦由發蒙者得善教之宜。教之之宜何如?師道不可輕䙝,有來學,無往教。匪我主教者先求童蒙,而強為啓廸;乃童蒙虛心遜志,先來求我,以決疑辨惑也。且求我之心,真實純一,如初筮之誠,則宜迎其機而告之,庶言不煩而教易入。若至再至三,則煩瑣而瀆矣。瀆則求教之心不切,即告之,亦必无益,故隱而不告。如是,則蒙者固能求,而明者又善告,此蒙之所以得亨也。然其所以告之者,又必擴其良知,充其良能,非聖人之言勿道,非先王之法勿陳,而利于貞焉。庶蒙者德日進於高明,業漸臻於光大,而養蒙之道始无媿矣。昔宋儒周敦頤有言:人生而蒙,長无師友則愚。故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然則擇師求道,誠人生第一義也。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此《彖傳》,是釋蒙彖辭,而備言亨蒙之道也。

孔子釋蒙彖辭曰:卦之所以名蒙者,卦體坎下艮上,上有艮山之阻,下有坎水之險,卦德内險外止。内險已杌隉不安,外止又滯礙難進,正如物生之初,蒙昧未通,故曰蒙也。至蒙之所以得亨者,卦體九二,以可亨之道,行以教人,己昭昭而教人昭昭,且啓廸合宜,語默中節,而時中也。何以見之?如「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蓋以六五柔順虛中,下應九二,非二有求于五,乃五尊賢樂道之志,下應于二也。此非二有亨蒙之道,五未必求,若使非時中,則亦不待求而教之矣。初筮告者,以九二有剛中之德,故能施敎有節,必待其誠而始告也。若「再三瀆,瀆則不告」者,蓋蒙者再三,固為瀆我,我若告之,蒙亦不能聽受,彌增疑惑,反瀆蒙矣,故不告也。此非二有亨蒙之道,无以告蒙,若使非時中,則告之亦无節矣。又曰「利貞」者,何也?蒙而養之以正,乃作聖之功也。蓋人性本正當顓蒙之始,其天真未漓,則當保全其正者,惟此時。其情識漸開,不可不範之以正者,亦惟此時。敎者必及此時,涵育薰陶,擴充培養,日使之親正。人聞正言,全其性命之體,滿其知能之量,則赤子之心不失,而達天立命之學在是矣。非聖功而何!夫蒙者之求敎,與教者之發蒙,无不以聖人為期,而聖功惟在養正。可見天理人欲,全在辨之于早。若待外誘既深,發然後禁,則扞格而難勝矣。《伊訓》云:「罔不在初。」《召誥》云:「王乃初服。」後世留心國本者,必惓惓以早諭敎為言,其亦有見于此乎。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此《象傳》,是言君子自養之道,貴内外交致其功也。果行者,勇決其行。育德者,涵養其德。

孔子釋蒙象曰:艮象為山,坎象為泉,山下出泉,其水最清,其流未達,猶人之童穉,天良内具,而鬱滯未通,蒙之象也。君子欲開一世之蒙,必先有以自開其蒙。于是體坎之象,以果其行,見善必遷,有過必改,如泉之始達,其機莫遏。體艮之象,以育其德,培其知能,葆其忠信,如山之靜。正其源,常裕如是,則内外交脩,本末一致,所以開一己之蒙在是,所以開天下之蒙亦在是矣。蓋德者,行之自出;行者,德之所形。惟其所養能厚,故其所應不窮。不然,源之不深,其流雖疾,而亦易竭。則育德尤為探本之功歟。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此一爻是言發蒙之道,貴寬嚴相濟也。刑人,用刑之人。桎,足械。梏,手械。

周公繫蒙初爻曰:初六陰柔居下,蒙之甚者,教者欲開發其蒙,當嚴之以威,使之有所畏懼,而不敢不勉于善。用刑人以懲之,乃為利也。然嚴以束之,又當寬以待之。用說桎梏,以俟其自悟自新,相觀而化焉。若徒恃嚴威,往而不舍,在我既失張弛之道,蒙者即欲為善,其道无由,吝其能免乎。

孔子釋初象曰:治天下,有教化,不能无刑罰。教以養童蒙之君子,刑以懼愚蒙之小人。發初之蒙,利用刑人者,所以正治蒙之法,使之有所畏懼,而不敢犯也。蓋發蒙之道,既用刑以懲其初,即用說以觀其後,則養之意,未嘗不寓于法之中。《禮》曰:「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書》曰:「敬敷五教在寬。」然則,寬以濟嚴,嚴以濟寬。發之道,莫善于此矣。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剛柔接也。

此一爻是言施教之道,貴曲成不遺也,包涵育之意。納,受也。婦,羣陰之象。

周公繫蒙二爻曰:九二有剛中之德,膺發蒙之任,不特樂育英才而已。即陰柔蒙昧之人,亦包之而不遺,則智愚皆可成就,何吉如之。且不特奬掖善類而已,即闇昧無知如婦者,亦納之而不棄,則賢否悉受陶成,又何吉如之。凡此敷敎之任,皆君事也。大君以啓蒙之責,委之於臣,猶父母以治家之事,委之於子也。二能克盡厥職,合智愚賢否,而包納靡遺,是臣之克相,无負于君,猶子之克家,无忝于父也。二誠以亨行時中者哉。

孔子釋二象曰:二之子克家,固因二有剛中之德,足以發蒙,亦由六五柔中虛己,有以接之,故二得行其時中之道,以成發蒙之功也。不然上下不交,堂廉隔絶。二雖有師世之才,將安施乎。昔伊尹負鼎鼐之才,傅說具鹽梅之望,使非成湯尊為元聖,寵以阿衡,高宗夢寐旁求,爰立作相,彼亦烏能化被當時,聲施後世哉。甚矣,任賢圖治,為萬世人君之要道也。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此一爻是言无德者必見棄,以明行己之當慎也。女,指六三。勿用取,指上九。金夫,指九二。順當作慎。

周公繫蒙三爻曰:六三陰柔,不中不正,是下愚不移之人,君子之所不屑教者。如无德之女,不可取之以為妻也。蓋上九乃六三正應,三舍上九而眤比九二,如女之見金夫而不有其躬者。穢德彰聞,人皆賤之,何所利乎。

孔子釋三象曰:凡人立身,當競競以禮自持。女之所以不可取者,以其蕩檢踰閑,素行不慎故也。蓋與人為善,固君子之用心,而自暴自棄者,則不得不痛斥之,冀彼或生媿悔之念故均是女也,在九二則宜納之,以大其包荒之量,有教无類也。在上九則勿用取,以嚴至正之防,不屑之教也。教固多術矣哉。

六四,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此一爻是言人貴能得師也。

周公繫蒙四爻曰:蒙昧之人,全賴親近剛明有道之士,以開其蒙而啓其悟。六四陰柔不中,上承六五,下乘六三,而其應又在初。六所親近者,皆陰柔之人,則蒙將終于蒙,而永无開悟之日矣,羞吝其能免乎。

孔子釋四象曰:天下无不可變之質,无不可啓之蒙。四獨致困蒙之吝者,何也?蓋九二、上九,二陽俱有剛明之實德,六四獨與之遠。是眾人皆有道義之交,而彼獨无賢明之助,其困蒙而吝也宜矣。昔仲虺誥成湯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夫成湯,聖君也。仲虺,賢相也。其君臣誥誡,猶諄諄以得師好問相勸勉,人固可以孤陋自處,而甘致困蒙之吝哉。

六五,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此一爻是言受教之道,貴于能虛。純心親賢,則德業可成也。

周公繫蒙五爻曰:六五柔中居尊,下應九二,其心純而不雜,一而不二,有初筮之誠,无再三之瀆,如童蒙之淳樸未漓,知識未開者。然如是則主心日明,主德日懋,其為吉也,不獨在一人,而在天下矣。

孔子釋五象曰:六五取象于童蒙而獲吉者,以其有柔順之德,故能謙巽以從乎二也。使非五順而巽,二雖賢,其能强五以從己乎。蓋人主處至尊之位,必親賢取善,方可輔成其德。然非卑躬遜志以求之,則賢與善,雖日在吾前,而終不能得其益。先儒嘗言,此道與溺于利欲之人言之猶易,與溺于意見之人言之甚難。誠以人先有意見橫于胸中,此心便蔽而不明,雖有忠言讜論,亦无由而入矣。此童蒙之所以吉也。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此一爻是言,治蒙者宜以剛,而又貴當其可也。寇,害也。禦,禁止也。

周公繫蒙上爻曰:以九居上,治蒙過剛,有擊蒙之象。然剛克之道,施之貴得其宜,始有利而无害。如以過剛之道,責蒙者以未能知之理,未能行之事,則阻其向往之機,反有害于蒙,是為寇也,亦何利乎。惟用此以捍其外誘,以全其性真,如禦寇者然。使其私意盡屏,而醇良不失,庶幾作聖之功,即在于是,斯無不利矣。

孔子釋上象曰:上之擊蒙,利用禦寇者,蓋以威嚴治蒙者之私心,不悖剛克之道,上固順矣。蒙因教者之嚴,而改過自新,不敢恣肆于為惡,下亦順也。上下皆順,又何不利之有哉!此卦九二、上九俱有剛明之德,上雖不及二之中,而亦當發蒙之任。九二包蒙納婦,利用寬;上九擊蒙禦寇,利用嚴。寬以養其善機,嚴以止其邪念。師教之道備矣。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