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查慎行撰《周易玩辞集解•卷一》【周易十翼】乾卦文言传

[清]查慎行|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清]查慎行撰《周易玩辭集解•卷一》乾卦文言傳

【原文】《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長,上聲。】

【自此至末,皆文言也。釋文引梁武語,以文言為文王所作。觀辭中屢稱子曰,其為孔子无疑。《程傳》云:他卦彖、象而已,獨乾、坤更設。文言推乾、坤之道,施于人事也。

愚按:施于人事,不獨文言,他彖傳往往有之。但諸卦皆從乾、坤中出,故于此反覆發其藴耳。元者,善之長也至足以幹事八句,出左傳襄九年:穆姜薨于東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隨。是于周易曰:隨,元亨利貞,无咎。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幹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云云。中間惟體、德兩字不同。歐陽永叔謂穆姜筮時,去孔子之生尚十三年,因疑文言先孔子而有。愚竊意此八句本古隨卦繇辭,夫子引之以贊乾耳。其分元亨利貞為四德,亦出穆姜語。

張待軒曰:元亨利貞四字,潔靜精微,未易窺測。夫子不得已,以天道明其一二。至于人如何法天,如何學易,不別下注脚,只用穆姜相傳之語,稱述一番,而結之曰: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以見乾道雖精深莫測,只行此四德,便叫做元亨利貞。四德散見于諸卦者,或分或合,體例不一。其純粹以精者,獨乾而已。故于此首發明之。

愚按:乾道所包者廣,有在天之元亨利貞,有聖人之元亨利貞,有在人所具之元亨利貞。此則就人所具而言,元即在人之仁,亨即在人之禮,利即在人之義,貞即在人之知。此四句說天德之自然,體仁以下四句說人事之當然,直指君子身上,所謂行此四德者也。孔疏謂元亨利貞即仁義禮信,不論智者,行此四事並資于智也。文中子亦以貞屬信,獨朱子以智為貞。愚謂智與信合方為貞,孟子所云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知是智,弗去是信,若知不真,則信亦不堅,焉得為貞?

張彦陵曰:四德雖分屬,要以一元為主。元者,生生大德,萬善之所始也。亨、利、貞三者,總謂之善。合亨、利、貞而統于一元,則謂之長。嘉即善之通,生機發越,其彪炳者聚會在此。利即善之宜,生理充足,其整肅者調和在此。貞即善之成,生機完固,其紛紜者植立于此。袁了凡曰:前言元者善之長,長在理也。後言體仁足以長人,又推理之長以長天下也。前言嘉之會,以美之所聚為亨也。嘉會足以合禮,又推合禮以為美也。利者義之和,是即義以明利。利物足以和義,是因利以成義也。貞者事之幹,是以立事為貞。貞固足以幹事,是謂貞能立事也。

朱子又嘗以健順分配四德,其言曰:仁禮健而義知順。又曰:禮者仁之著,知者義之藏。見玉山講義。當時學徒无深究其說者,惟李孝述問曰:以仁為動之始,猶春之生物;禮為動之極,猶夏之長物;義為靜之始,猶秋之收而去華就實;智為靜之極,猶冬之藏而歸根復命。朱子答之曰:此元亨利貞所以循環无端也。以上第一節申彖辭之意。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何謂也?是自相問答之詞,後放此。此以人事釋勿用之義。勿用者何?隱也。惟有龍德,故能隱。夫子恐人將爻辭勿用作不為時所用解,故又深贊之,著三箇不字,兩箇无字,兩箇則字,以見内斷于心,審時之未可有為,故確乎不拔如此。

《困學記》曰:不易乎世是第一層,到不成名纔是真遯。不見是而无悶,是名心盡處也。遯世如龍之蟄,猶可測其為龍;不見是則為魚,為蛇,為蝘蜓,不得以龍目之矣。《說統》曰:道可以易世,不易者无必用之心;隱可以成名,不成者无潔身之迹。愚謂兩悶字猶從已起見,到樂行憂違處,全是萬物一體之懷。有憂有樂,所以為堯、舜。若僅无悶而不憂,則巢、許一流矣。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行,去聲

九居二,据爻例,中而不正者也。所以夫子稱龍德,不曰中正,而曰正中。蓋謂初爻在下,三爻在上,二所處之位,正在内卦之中耳。程子謂中重于正,正有不中,中无不正。朱子亦以九二為中正。余于爻辭下辨之詳矣。

夫子恐人以二爻為臣位,故再以君德表之。中庸二字發于此。庸言之信,庸行之謹,皆中德也。兩庸字跟龍德說來。人知龍德之變化,而不知所以變化處,只在平常日用之間。謹信便是閑邪,閑邪便是存誠。邪自外入,故曰閑;誠自我有,故曰存。如此則不徒善一身,兼可以善一世。无智名勇功之迹,故不伐;非近功小效之比,故博而化。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君子終日乾乾,何所事乎?進德修業是已。日新之謂盛德,故曰進;富有之謂大業,故曰居。忠信所以為進德之基,修辭立誠所以為居業之地。幾者,心之初動;義者,事之得宜。知時之當進而至乎上,則奮然至之而不失事機之會;知時當退而終乎下,則確然終之而不拂分義之正。三在内卦之上,故曰居上位;在外卦之下,故曰在下位。知至而至,非為位也,故居上而不驕;知終而終,不出位也,故在下而不憂。去驕憂之根,而乾惕之精神自因時而露,正見進修工夫无歇手處,此君子所以終日乾乾也。

九四曰「或躍在淵,无咎」,何謂也?子曰:上下无常,非為邪也。進退无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无咎。

《本義》内卦以德學言,外卦以時位言。

愚按:上進二字釋躍字義,下退二字釋淵字義,无常无恒釋或字義,非為邪非離羣釋无咎義。非字與欲字應。四居可上可下可進可退之時,故曰无常无恒。上下无常,似乎為邪而非為邪;進退无恒,似乎離羣而非離羣。當躍而躍,乃其時矣。進德修業,承上說來。三之進修,正欲及此時而上進也,故无咎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同聲相應以下七句,總以聖人作而萬物覩一句為主。聖人作,飛龍在天也;萬物覩,利見大人也。孔疏所謂上陳數事,本以明此,此亦同類相感也。本乎天者親上二句,則統說天地間同類感應之義。

《本義》謂:本乎天者動物,本乎地者植物。正蒙曰:有息者根于天,无息者根于地,此動植之分也。息,謂呼吸。錢飲光曰:聖人上有天道,故本天之類,親聖人如天;聖人下有地道,故本地之類,親聖人如地。九五具天德,居天位,故一以聖神功化之妙言之。

楊誠齋曰:所謂各從者,一物親一物而已。至于聖作物覩,无一物之不親,所謂出乎其類也。出乎其類,故統乎萬類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楊誠齋曰:六龍之首,故曰貴,曰高。非君非臣,故曰无位。陽剛无陰,故曰无民。自四以下,皆從九五,故曰无輔。今按:高、貴以品格言,无位、无民、无輔以時地言

【六位時成,亢亦龍之一位,而云无位者,五居君位,唐、虞之世自有巢、許也。人豈有不動之時?曰:動而有悔,妙在一動字。天下極重難反之勢,只在聖人一反掌間。致悔之由,止在一動處;亢之道,止在一悔而已。以上第二節申爻辭之意,不釋用九一節,不知何意?】

【歐陽永叔以初九日以下六節為漢時傳經師弟子問答之辭,疑經之原文未必如此。存其說,俟再考

潛龍勿用,下也。

【以下二爻叶。】

胡庭芳曰:前陽在下,以氣言;此下也,以位言

見龍在田時舍也。

【舍,去聲,與下叶。】

《本義》:言未為時用也。舍字作用捨之義。馮奇之謂與出舍于郊之舍同,適止于此,非久安也。蓋龍既在田,視初潛之時又進一位矣,似不當作捨字解

終日乾乾,行事也。

【以下四爻叶。】

【以乾惕之心施之于事,則為行。道外无行,反復其道,只是行所當行而已

或躍在淵,自試也。

【上下進退之宜,内度諸已非人所能喻,故曰自試。

蔡虚齋曰:試其時,非試其才也

飛龍在天,上治也。

【不徒曰治,而曰上治,所謂有德有位,操制禮作樂之權者也

亢龍有悔,窮之災也。

【災叶兹,去聲。】

【龍至于上,亢亦時為之也。陽窮于九,天運適然,于龍何病?故曰窮之災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釋用九而稱乾元,何也?一百九十二陽爻皆用九,此與諸卦不同。其治亂關係天下,非一身一家之事,故曰天下治。孔疏云:九五只是一爻,故云上治。乾元總包六爻,故云天下治。以上第三節以人言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内卦三爻叶。】

【藏字有不可輕洩之意,藏之而為氣,顯之而為光,此初、二兩爻之別也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陰晦陽明,陽光發見,文明之象也。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時者,天行也。天行晝夜一周,日乾夕惕,法天行也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外卦三爻,叶。】

曰:自試猶有斟酌進退意。曰:革,陽氣離下而上,天道至此一變矣。此就卦畫發取象之意。

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潘雪松曰:龍潛、龍見、龍躍,皆非其本位,惟在天乃還其本位。人皆以九五為位乎天位,聖人曰:此乃位乎天德。可見雖有其位,苟无其德,不過位乎天位而已。

亢龍有悔,與時偕極。

極者,盡也。一陽生于子,六陽盡于已,皆時為之。下乾與時偕行,上乾與時偕極。龍至于亢,宜其有悔,適當其時也。此就文詮釋之辭。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龍之變化,无定形,亦无定用。顧无定之中,有一定不易者存焉,是謂天則。天則不可見于用九,而見之潛、見、惕、躍、飛、亢,何在非用?而皆統于乾元,故曰:乾元用九,乃見天則。以上第四節,以時言。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文言首論人事,既分元亨利貞為四德矣。至此復論天道,故以元亨利貞合言之。再提乾元者,以元統四德也。始亨、乾始兩始字,與元同義。彖所謂乾元者,即氣化之始而亨,非別有乾元也。彖所謂利貞者,即乾元之性情,非別有利貞也。何以知之?于乾元之所能者知之。蓋物生于春,非亨利貞之所能。惟元為生物之始,以美利利天下者,乾之能也。到得利貞之時,收歛歸藏,已是坤道用事。萬物之享其利者,以為坤之功也,而不知皆乾之功。此之謂不言所利,乾之所以為大。

彖傳曰性命,此曰性情。

蘇氏易傳曰:情者,性之動也。泝而上至于命,沿而下至于情,无非性者。卦以言其性,爻以言其情。情以為利,性以為貞。愚謂有生以後,情用事而性日漓。利貞者,歛情以歸性也。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本節/叶

【元亨利貞,文王所已言。夫子復以剛健中正贊乾之大,純陽之謂剛健,无俟詮解矣。中正二字,全易要領,夫子于乾卦發之。中者二五所同,中正者九五所獨。三百八十四爻,中而正者六十四,中而不正者亦六十四,正而不中者百二十八,不中不正者亦百二十八。湛元明謂:陰陽剛柔,器也;得其中正者,道也。羅整庵闢之云:但以得中正者為道,不過六十四爻而已,餘爻三百二十,以為非道,可乎?夫子贊純乾為中正,意蓋如此。又以乾德之妙,非剛健中正所能盡,復加純粹精三字。孔疏謂六爻皆陽,是純粹。《本義》云:純者不雜于陰柔,粹者不雜于邪惡。王凝齋云:純言其不二,粹言其不雜,精則進乎粹矣。

趙汝楳曰:兩卦不雜曰純,八純卦是也;剛柔不雜曰粹,乾坤是也。愚更以說卦為證,為玉為金,即純粹之義。金取其不雜,故言純;玉取其无瑕,故言粹。精者,純粹之至也。

趙汝楳曰:聖人于乾彖三釋之,取義各殊。此章專主爻畫言,結束在六爻發揮一句。性者爻之剛柔,情者爻之好惡,聖人因乾以發諸卦。玩爻之例,愚謂卦以言其性,爻以言其情,發揮者陳列其象,旁通者曲盡其情也。聖人立六爻以通乎乾之情,乘六龍以行乎乾之道,雲行雨施以沛乎乾之澤,則乾道之大,不在乾而在聖人矣。以上第五節,重贊乾道以及聖人御天之功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未見,見字音現。弗,疑當作勿。】

【三箇行字,要細玩。德未成,未可以行。德既成,然後可見之行,君子成德之稱。初九德已成矣,可見之行矣。爻辭謂之潛者,時當隱而未見,是以行而未成。朱子云:如伊尹耕于有莘之野,便是行而未成,此潛龍所以勿用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程傳》:學聚問辨,進德也;寛居仁行,修業也。

《困學記》曰:學貴多聞見,故曰聚;問以析精粗,故曰辨。寛居則有優游不迫之功,仁行則有天理流行之樂。書贊成湯曰:克寛克仁。九二之為君德,審矣。愚竊謂仁以行之一句為主,聖人雖具天德,亦由學問而成,功夫全在行仁,君德之成以此。君子體仁,足以長人,故仁以行之,便是君德。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重,平聲,後同。】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兩節,當合看。三居下卦之上,四居上卦之下,三、四兩爻以剛遇剛,故皆曰重剛。猶離言重明,巽言重巽,非陽爻居陽位之謂也。所以九四居陰位者,亦曰重剛。統六爻而論,取其純陽;析三、四兩爻而論,則嫌其重剛也。

黄氏日:抄云:三居内卦之極,四居外卦之始,兩陽交際之地,故皆為重剛。其說甚明。

《本義》謂:九四非重剛,重字疑衍者,似未可依。下卦以二為中,三則已過;上卦以五為中,四則不及,故皆不中。九四只多中不在人一句。前言進退无恒,非離羣也;此云不在人,非離羣乎?蓋三、四皆人位,四之躍淵,離三而近五,對天而言,故曰人。非謂人事已盡,可以聽天,正見天人交際之會,舉動不可不慎。或者據其跡,疑者指其心,惟其疑,必審時以進矣,故无咎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同聲相應一節,釋利見大人之義已備矣。此言大人與造化合德。天地者,造化之主宰;日月者,造化之精華;四時者,造化之流行;鬼神者,造化之功用。覆載无私之謂德,容光必照之謂明,寒暑不忒之謂序,禍福先見之謂吉凶。大人无不一一與之合。以其創所未冇,曰先天;以其時至事起,曰後天。要之,先天妙用,即在後天奉時。中天之弗違大人,即先天;大人之奉天時,即後天。《程傳》所云:大人心通天地之先,而用必後天;事起天地之後,而知必先天也。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喪,去聲。】

胡雲峯曰:初九潛之為言也二句,釋一潛字,而言君子者再,必君子而後能安于潛也。上九亢之為言也三句,釋一亢字,而言聖人者再,必聖人而後不至于亢也。愚竊謂亢乃時之所必至,聖人豈能避?但當進退、存亡、得喪之會,自有處亢之道。其知冇此而不知冇彼者,道在故也。道者,正而已。以進為正,安得顧其退?以存為正,安得慮其亡?其知進不知退,知存不知亡,乃所謂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也。此時一有知退、知亡之心,則失其正道矣。若作以退為進、以亡為存解,又是老氏之學,與聖人亦无涉。其惟聖人乎兩句,總是贊嘆處亢之道,非謂聖人不至于亢也。以上第六節,復据爻辭發不盡之意。

按:胡雲峯《本義》通釋乾、坤二卦,自文言曰起,至末別為一卷,編在說卦傳之前。竊意《本義》原本當如是,而通釋遵之,今原本不復見矣。

【点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

【资料录入】:丁不二

【初次点校】:暂无(点此查看点校说明)

【再次点校】:暂无(点此查看点校说明)

【负责版主】:待申请(点此查看申请说明)

【四库书目】:第47册•经部第四十一•易类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