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乾,元亨利貞。
《程傳》曰:乾,天也。天者形體,乾者性情。楊仲堅曰:乾非即天,乃天之所以為天。
愚按:乾以健為義,元亨利貞四德周流貫徹,只是形容乾健之妙。乾是伏羲第一卦,元亨利貞是文王彖辭第一句。三百八十四爻多從六畫中出,六十四卦卦辭多從元亨利貞四字中出,全易之綱領也。他卦言元亨利貞者,多有益辭。又或言元亨利而不言貞,或言亨利貞而不言元,或止言元亨,或止言利貞,或止言亨,或止言利,增减一字,便不渾全。惟乾卦六畫純陽,故以元亨利貞歸之。孔子發揮文王所未言,析為四德,以仁義禮智配之。彖傳、文言凡九百餘字,又從天道推之人事,反覆贊嘆不窮。朱子則云:若論文王之易,大通而利於正,只作兩字說。孔子見得此四字好,便挑開說了。故《本義》例以元亨利貞為占辭。竊謂聖人觀象繫辭,初不專為占者設也。卜筮乃易中一事,故曰以卜筮者尚其占。
黄氏日:抄謂伊川專主於辭以明理,乃易之要,日用常行,无往非易。此語得之。
【按京氏易以十二辟卦配十二月,《本義》於泰、否等十卦多引其說。乾為四月之卦,不言於本卦而言於姤;坤為十月之卦,不言於本卦而言於復。以上彖辭。
【原文】初九:潛龍勿用。
【孔疏:陽爻稱九,陰爻稱六者,老陽數九,老陰數六,老陰、老陽皆變,周易以變者為占也。蔡伯靜云:初、二、三、四、五、上為位之陰陽,九、六為爻之陰陽。
李子思曰:陰陽之氣自下而上,各分為六層,卦之六爻似之,故畫卦自下起。
愚按:第一爻言初,第六爻當言終;第六爻言上,第一爻當言下。所以文不同者,下言初,則上有未義,大過彖云本末弱是也;六言上,則初有下義,本卦小象云陽在下是也。互文相通。
愚按:說卦傳以震為龍,乃乾之初畫也。乾是陽生之世,故六爻皆取象於龍。自潛至亢,一龍也。初潛在下,先儒或以爲舜始漁於雷澤之象。孔疏云:若漢高帝生於暴秦之世,隱居為泗上亭長是已。愚更以後世事證之。元史王約傳:仁宗在東宫,家令薛居敬上言陜西分地事,因被命往理。約謂居敬曰:太子潛龍勿用之時,而為飛龍之事,可乎?以太子為潛龍,於義似尤當。邵子有云:龍能大能小,然受制於陰陽之氣,得時則能變化,失時則不能。今初陽在潛,陰氣正盛。勿用者,謂非用事之時,而非世之不我用也。勿字大有執持在。陸庸成所云:勿者,我勿之也。
【原文】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上見字音現。】
【遯世為潛,出世為見。九二陽氣發見,故曰見龍。以六畫言,二地位,有田象。以三畫言,二人位,有人象。二五皆陽,大人象。天下皆尊仰之之謂見,皆蒙其澤之謂利。卦體純陽,自然剛健。若論中正,惟九五一爻而已。九居二,則中而不正,其象昭然。
《本義》謂:九二剛健中正,初甚疑之。後看胡雲峯集,陳定宇櫟問曰:《本義》乾九二剛健中正,莫是剛健得中否?胡答云:凡言九五剛健中正,易之正例。乾九二,變例也。雲峯《本義》、通釋恪遵朱子,故云爾。其實易取中正,六十四卦一定不移者,似不應於第一卦先成變例。
《程傳》:大德之君,九五也。乾、坤純體,不分剛柔,而以同德相應。《本義》云:九二雖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著。王陽明云:乾六爻只作一人看,蓋乾卦無臣位,所以爻辭與九五皆稱大人,同為物所利見。來矣鮮謂利見九五之君,以行其道,則仍以二為臣位矣。
【原文】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无俗作旡非。
《程傳》曰:理無形也,故假象以顯義。乾六爻皆然,可見六爻无非龍象。君子即大人,亦龍德也。因九三重剛不中,在下之上,居危懼之地,則當有警惕之義,故托君子以發之。世稱龍嗜睡而物莫能害,惟其善惕也。有三之惕,而後能躍能飛。觀文言曰: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固以龍德稱九三矣。若以君子指占者言,餘五爻豈无占者乎?陽為日,居下乾之終,日終而夕之象。三當二乾之交,故曰乾乾惕若。老氏所云惕兮若驚也。
王伯厚曰:危者使平,易者使傾,易之道也。乾以惕无咎,震以恐致福。愚又謂聖人无危機惕若,是其危機常存此心,反復其道,謀始要終,何咎之有?凡言无咎者,本宜有咎,處之得其道,故无咎。獨於三、四言之者,三多凶,四多懼也。
【原文】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已離下體,故曰躍;猶在上體之下,故曰淵。淵卑于田。二言在田,四曰在淵者,田乃發見之處,淵乃安身之處。在田未能變,在淵則可變之時矣。或者,未定也,亦詳審之辭。時當變革,更加詳審,安其身而後動,何咎之有?】
【原文】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陽氣自下而上,龍之由潛而見、而惕、而躍,至于飛,則陽剛極盛之時。九五中正而居尊位,在天之象。鄭康成曰:五於三才為天道,清明无形而龍在焉,飛之象也。愚謂飛者,龍之本體;天者,龍之本位。雲雷風雨翕然交集,萬物皆見,四海咸蒙其利,非九五孰能當之?此乾之主爻。
【原文】上九:亢龍有悔。
【位以九五為中正,過是則亢矣。大旱為亢旱。龍居上九,不能致雨,亢之象。陽極盛則陰將生,龍既飛則必至于亢,故有悔。謂所處適當其會,宜有此悔也。
潘雪松曰:惟亢而後天者盡,惟悔而後天者還。
程敬承曰:乾道豈遂以亢終?其妙在悔。識時通變,從有悔得也。黄石齋曰:亢者上九之遇,悔者上九之德。多不說壞爻象,方與文言純粹精之義合。
【洪範筮占曰貞曰悔,先儒多以内卦為貞,外卦為悔。胡雲峰曰:乾上九外卦之終曰有悔,坤六三内卦之終曰可貞,於此發諸卦凡例。
愚按:屯、需之九五皆曰貞,豫之六三、蠱之九三皆曰悔,亦有不盡然者,易固難拘一例也。
【原文】用九:見羣龍无首,吉。
朱子以此爻為揲蓍之法,故其言曰:五行成數,去其地十之土而不用,則用七八九六而已。陽奇陰偶,故七九為陽,六八為陰;陽進陰退,故九六為老,七八為少。然陽極于九,則退八而為陰;陰極于六,則進七而為陽。一進一退,循環无端。凡占法皆用變爻,揲蓍所以用九六,取其變也。見羣龍,謂值此六爻皆九也。无首,謂陽變而陰也,剛而能柔,故吉。愚按左傳蔡墨云:在乾之坤曰:見羣龍无首,吉。杜元凱注亦如此說。又按蘇子瞻力闢老少進退之說,其言曰:謂陽極于九,其次則七,極者為老,其次為少,則陰當老于十而少於八;謂陰不可加于陽,故十不用,猶當老于八而少于六也。則又曰:陽順而上,其成數極于九;陰逆而下,其成數極于六。夫自下而上,陰陽均也。稚于子午而壯于己亥,始于姤、復而終于乾、坤,陰猶陽也,曷嘗有進退順逆之别乎?且此自然者,天地且不能知,豈聖人得制其予奪哉?愚竊謂此一爻兼承上六爻來,故不但曰龍,而曰羣龍。羣龍未嘗无首,只是屈伸往來,其首不可得而見,所謂善藏其用也,故曰吉。易主于用,用易在人,似非以剛變為柔為无首也。若論周公爻辭,只就爻立義,尚未及卜筮用九、用六,只當單指乾、坤六爻說。至于老少之說,四聖人所不言,乃卜筮家欲攷動爻之變,始分别老少言之耳。或者難曰:六十二卦皆无用爻,何獨于乾、坤有之?應之曰:乾、坤為易之門,所以獨稱用九、用六者,九六有象,七八无象也。以卦則六子之卦皆從乾、坤中出,以畫則六子皆乾、坤之畫。如震之初,乾畫也;震之二、三,坤畫也。乾、坤用九、六,而諸卦之得奇畫者皆用乾之九,得偶畫者皆用坤之六,此乃體易之人,用易之道。謂揲蓍之法亦在其中則可,謂用九、用六二爻專為揲蓍而設,則恐未必然。
【臨川鄒氏以用九節總為上九之爻辭,屬于亢龍有悔之下。王氏亦云然。竊采其說,以備一解。以上爻辭】
【原文】《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元與天叶】,
【照古本,彖曰當作彖傳曰。程子所云:卦下之辭為彖,夫子從而釋之。《本義》亦云:後凡言彖者倣此。今刻本多削去傳字,似以夫子釋彖之辭為彖矣。凡彖傳以易象與天道雜言,見易之取象皆天道也;以人事終之者,見易之天道言人事也。此六十四卦之例。
《本義》:此一節首釋元義。
愚按:卦辭元亨利貞四字並言,夫子獨提出元字,而贊之曰:大哉乾元!蓋一元之氣,流行无間,而物物于焉資始。始萬物,亦始天地,故曰統天。乾之為天文,周所未言,至夫子乃以天道發明乾義。元者,大也,始也。資始專就氣言,有是氣方有是形,故下文說到流形。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以下四節叶。】
【彖言元亨利貞,傳獨不言亨。
《本義》謂:此釋乾之亨也。楊誠齋云:雲行雨施,氣之亨也;品物流形,形之亨也。愚謂萬物皆資始于氣,氣之發洩則為雲雨,所謂神氣風霆也。不曰萬曰品者,資生以後,形質已具,物各分類,可為區別矣。流形者,如水之流,有生生不息之機。蔡虚齋謂品物只是植物,若飛潛等物,豈待雲雨然後流形耶?愚竊謂不然。形對氣言,氣以成形,飛潛動植,多在品物之内。若但作植物看,則解之雷雨作而草木甲拆矣,非乾元統天之道也。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天字叶汀。】
張彦陵曰:萬物由元而亨,人見其為始而已。聖人心通造化,默契夫循環之運,會終始于一元,而不生分別之見。愚謂陽大陰小,陽明陰暗,故曰大明。乾元,資始者也。有始則有終,乾之六位也。只据卦畫言之,始于一畫,終于六畫。九三下,乾之終;九四上,乾之始。終始者,時也,而六位成乎其中矣。六位言六畫之定分,六龍言六爻之變象。六位以時成,六爻因以時乘。一剛加于初位,是乘以一龍;一剛加于二位,是乘以二龍。餘四位凖此。天之六陽,時序如此;聖人加畫乾卦,其序亦如此。一无成心,惟潛、見、惕、躍、飛、亢之時而已。時字首于乾象發之,上以元始總明乾德,曰統天;此六龍各分其位,曰御天。統天言乾之體,如身之統四體;御天言乾之用,如心之御五官。
《本義》謂:是乃聖人之元亨。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
【孔疏云:變者以漸改移,化者忽然而改。《本義》云: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愚謂變者自无,而有萬物之出機;化者自有,而无萬物之入機。陽變陰化,統而歸諸乾。乾道變化,而萬物各正性命,所謂氣化相催也。以物所受謂之性,以天所賦謂之命。各正者,有分別而不相侵奪,萬物各具一元也。保者常存而不虧,合者翕聚而不散。太和即資始之氣。以其運而不息謂之道,以其融而无偏謂之和。萬物得是氣而生,有生則有成。凡資始于元,流形于亨者,至此无少欠缺,萬物統會一元也。《本義》云:此以釋利貞之義。愚竊謂此節須從元亨說到利貞,細玩乃字可見。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本義》:此言聖人之利貞也。
程敬承曰:首即乾元所云始也。聖人體元以治世,首萬物即能終萬物。
愚按:爻辭以无首為吉。彖傳云:首出者,龍之潛、見、惕、躍、飛、亢,皆時為之。六龍以時乘,雖首出,猶无首也。首出不專指飛龍,如夫子雖不得位,而為萬世師,非潛龍之首出者乎?庶物各正性命,聖人又何事焉?猶為之領袖云爾。雖有一切制作,不過順其自然,非謂功業既成,萬國始各得其所而咸寧也。
張待軒曰:羲皇六畫,萬法皆備,以一字名之曰乾,以四字形容之曰元亨利貞。夫子彖傳止以乾元二字提綱,而亨利貞錯綜點綴其間,知元之為元,則亨利貞特張弛闔闢之節候耳。說易者謂此是元,此是亨,此是利貞,逐節界斷,意味索然矣。以上彖傳】
【彖傳、小象皆夫子贊易之辭,往往作韻語,舉乾、坤二卦,餘可知。
【原文】《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每卦大象,夫子別從卦體取義,與文、周絶不同,乾與他卦又不同。不曰重乾,曰天行健,健者乾之德,故以卦德易卦名,用冠六十四卦之首。天之運行,一日一周。健者,運而不息也。卦體上下純陽,无一毫陰柔以雜之,故健。在人為无欲則剛,君子以之自強不息。以者,體易而用之也。用易之人,稱名非一,大約前時創典則稱先王,因時經世則稱后,用之身心學問則稱君子。
【胡翼之曰:天南極入地下三十六度,北極出地上三十六度,狀如倚杵。其用則一晝一夜行九十餘萬里。人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之間,天行八十餘里。人一晝一夜有萬三千六百餘息,故天行九十餘萬里。天之行健可知,故君子法之以自強不息云。愚謂君子與天共一乾德。乾者,健也。自強便是健,不息便是行。一刻不行,即一刻失其健矣。
【按:此為大象傳,而釋六爻者為小象傳,皆夫子所繫六爻之辭,乃周公所繫也。
《本義》謂:此周公所繫辭,本連上作一氣讀,王弼削去傳字,但稱象曰,以致經傳淆亂。
【胡雲峰曰:上經乾曰天行,坤曰地勢,坎曰水洊至,離曰明兩作,先體後用也。下經震曰洊雷,艮曰兼山,巽曰隨風,兌曰麗澤,先用而後體也。以上大象傳。
【原文】《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下音戶,與普叶。】
【以下六節,當有象傳曰三字,以別于文言。陽謂龍,下謂潛。周公取象于龍,大是奇特。夫子恐人泥于跡象,涉于奇怪,故詮之云陽在下。明經之稱龍,即陽氣也。孔疏云:第一爻言陽在下,是舉自然之象。胡庭芳云:易卦爻辭无陰陽字。夫子于乾初曰陽在下,于坤初言陰始凝。陰陽之稱始此,即太極所生兩儀之一,以為諸卦通例。陰陽之名一立,而動靜、健順、剛柔、奇偶、大小、尊卑、變化、進退、往來,由是著矣。
【原文】《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在田則龍德已見,表出德字,明九二所謂大人雖未得君位,已具君德矣。德施普從見字看出,如日之方升,光已徧照矣。
【原文】《象》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以下三節叶。】
【反者,自上而下;復者,自下而上。如云反反復復,同在一條路上。易之變化不窮,只是反復其道。反復莫密乎晝夜,君子日乾夕惕,如晝夜之往來,總在道理上盤旋而已。道本无止息,君子體道之精神,亦與道同其无息也。
【原文】《象》曰:或躍在淵,進无咎也【咎音如咎繇之咎,上聲,讀與道、造叶。】
四當進退之位,爻言或躍,乃疑而未定之詞。夫子決之曰進无咎,所以破其疑也。
《本義》謂:可以進而不必進,似與小象不合。
【原文】《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古韻蕭、豪與尤、侯通用,平、昃皆同。】
九二之大人有德而无位,九五則有德有位矣。張横渠云:成性則躋聖而開天,乃大人自造之地位。《本義》云:造,猶作也。言作而在上,非制作之作也。
愚按:大人釋龍字,造釋飛字,止是釋飛龍在天之義。世稱天地曰造化,曰大造,聖人居天位而行天道,其有造于天下萬世者大矣。
【原文】《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久與首叶。】
【陽氣至上而極,故曰盈。天道虧盈,人道惡盈,豈是可久之理?亢者時之盈,盈不可以久居;悔者幾之微,幾不可以久滯。處亢之道,只在不盈而已。非但氣不可盈,德亦不可盈。盈其德,是昂其首以為龍矣。合下節看更明。
【原文】《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天德,即乾道也。呂東萊曰:乾者,萬物之首,非有心于首萬物也,雖有首而未嘗為首。
《本義》謂:陽剛不可為物先。
愚按:不可為首,為用九者言也,不好處在為字上。九一爻在五爻之上,翹然自以為首,聖人掲出不可為三字以示戒,此用九者所當知。
朱啓莊曰:周公爻辭,取象離奇險怪。夫子作小象傳,不于取象處下一注脚,斷章摘句,一一歸之于理。或提掇其要,或推原其故,或疏解其義,或申明言外意,或發為感嘆,或寄諸調笑。離奇險怪,悉歸平淡。以上小象傳。
【点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
【资料录入】:丁不二
【初次点校】:暂无(点此查看点校说明)
【再次点校】:暂无(点此查看点校说明)
【负责版主】:待申请(点此查看申请说明)
【四库书目】:第47册•经部第四十一•易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