遯卦:䷠【艮下乾上】
遯亨,小利貞。
彖曰:遯亨,遯而亨也。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小利貞,浸而長也。遯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初六:遯尾,厲。勿用有攸往。
象曰:遯尾之厲,不往何災也。
六二: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
象曰:執用黃牛,固志【真而叶】也。
九三:係遯,有疾厲,畜臣妾吉。
象曰:係遯之厲,有疾憊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象曰:君子好遯,小人否也。
九五:嘉遯,貞吉。
象曰:嘉遯貞吉,以正志也。
上九:肥遯,无不利。
象曰:肥遯,无不利,无所疑也。
遯者,臨之反。臨為剛浸而長,則遯為柔浸而長。浸而長上脱一柔字。剛柔消長,天行也,聖人之所不諱,如曰柔變剛,小人長是也。隂長將為否,不利君子貞,見幾而作,是以遯也。君子之仕,以行道也。道不行而苟于其位,恥也,非畏禍也。故必决于去而後道伸,此心獲義理之安,故亨。然遯亦難矣,見幾宜早,而去之宜决而速,若稍有所繫戀,則後時而為遯尾之厲矣。九五剛而當位,與時相應,遯之所以亨也。凡卦所謂應,皆相得相資。此卦只以其時言,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幾動于彼,誠動于此,如叩之即鳴也。小利貞,如小利有攸往,小貞吉之小,傳所謂不可大事也。所以然者,以柔之浸而長也。當柔長之時,君子尚能大有所為乎?小利貞,自潔其身,不失其正而已。夫遯之善者,有出于人意料之外,冺其跡而人不覺。蓋見幾明决,而用意忠厚,非義精仁熟者不能,故嘆其時義之大。遯之時,小人尚無必害君子之意,故可遯也。
遯自内而之外,故初為遯尾。去已後時,欲遯不能,是以厲也。既不能遯,往必有災,故勿用有攸往。静處俟時,或有機會之可乘,未可知也,非終于不往也。六二爻義、傳義既殊,孔疏以二為遯主之說,乃與卦義相悖。竊以爻之詞意與卦象甚明,當遯之時而二五相應,故惟此爻不言遯,不遯者也。其曰執之用黄牛之革,如詩所謂縶之維之也,說則遯矣。今用黄牛之革,執之固則說之不勝,其說安能遯乎?不惟貴戚之卿,即異姓之卿,諫不聽亦去。而所處之時位又有不同,如伊尹至放其君而不顧,孔明輔後主之昏庸,惟以鞠躬盡瘁自矢明之。謝遷、劉健以一去謝責,淺之乎其為丈夫矣,豈能見孝宗于地下而无愧乎?故君子雖好遯,亦有時以身狥人家國,臨大節而不可奪,惟其時與義而已。故五爻言遯,宜遯者也;此爻不言遯,不宜遯者也。與剥三、蹇二同義,皆以其相應也。不言吉凶者,或竟難挽回而以凶終,或如否之有命无咎,未可定也。
傳曰:固志也。君子雖當小人浸長之時,然義无可諉,亦惟矢死靡他而已。執之如託孤寄命是也。莫之勝說,大義之在人心,固結而不可解也。執之二字甚着力,然曰黄牛之革,則順乎義理,而非強制之也。下三爻艮止,不遯者也,故二非有必遯之志也。坤為牛,而乾之言牛者三,无妄也,遯也,革也,皆互乾也。何也?蓋是三者皆非實有之牛,无妄已失之牛,故伏于外卦,遯與革皆牛之革耳,故革亦不取離象。乾為圓,覆伏坤,外剛内柔,坤色黄,黄牛之革也。互巽為繩,束縛牽制之象,執之不能脱,鞏之无能為也。九三剛而能遯,而為下之二隂所繫累,又為艮體,其時與事有所羈絆,如人之有疾,疲憊而不能行,則其心危厲而不能安。既不能去,而有所忿憾于小人而拒絶之,則不可也。惟當寛以待之,不遠不近之間,不惡而嚴,則不汚其黨,而又不至于賈禍,如畜臣妾焉。不苛責之,而亦不與之狎,則小人不吾忌,而亦不敢犯,而吾亦得徐為之計。小人之奔走,承順臣妾之狀,三庇二隂,有其象,如畜牝牛牽羊之例。若生别解,則處是爻之義未完。傳曰不可大事,當遯之時,君子之于小人,不能除而去之,矯而正之也,惟不激不隨,如畜臣妾焉耳。不可大事,即小利貞之意。爻言處遯之道,非言畜臣妾也,即畜臣妾,亦非以私恩牽制之也。互巽為繩,為繫,震為足,剛能動,艮為反,震隂弱為止,如人有痿弱之疾而不能行,傳故曰有疾憊。九四,好遯。舊讀好為去聲,嫌于遯為君子之不得已,非其好也,故好字作一讀,以為有所好絶之而去,反似君子不能无貪戀于禄位者。不惟添出許多曲折字句,且好遯宜與嘉遯、肥遯一例串讀,好宜作上聲,猶善也。四在外卦,以剛居柔,其遯也協乎時義之宜,而非沽激完名全節以去,而无遯尾繫遯之厲,何其善也。如常語贊歎之辭,是明哲保身,君子之吉也。小人指下二隂言,當隂長之時,君子道消則小人道長,柔之變剛,至三而否,此小人之為也。馴至剥廬之災,亦小人之否也。否則小人吉而大人否,遯則君子吉而小人否。九五位高,其遯不易,然一日不得乎其官,則一日不可苟于其位。九五得中得正,去就從容,而无瞻戀憤激之心,傳故曰正志也。大臣之風節,天下瞻仰而稱誦之,遯之嘉美者也。蓋貞而吉,非不足于貞也。上九處卦之上,遯之遠者也。凡遯者或多枯寂,或不无顧慮。上九,蕭然物外,薖軸逍遥,寛兮綽兮,亦何肥也。
傳曰:无所疑也。鴻飛冥冥,又何疑乎?上三爻以愈遠于隂,則愈善也。
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山積隂,天純陽,天運于上,山止于下。如君子既不與小人為緣,小人自不能親近,君子不必斥絶之,而自覺其尊嚴,此待小人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