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下艮上】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静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也。
艮與咸相為始終者也。咸以感為用,艮以止為用。咸之感未嘗不止,艮之止亦未嘗不感。聖人畫卦,皆取象於一身,以明二者之相為用也。夫人之一身,目司視,耳司聽,手司舉,足司行,莫不各有其職,而背獨无所營為於其間,是不動之地也。艮於不動之地,止之至者也。故艮其背,不獲其身,是忘我也。行其庭,不見其人,是忘物也。内忘我,外忘物,艮之所以无咎者,止於其所當止也。然亦不徒止也,而必惟其時焉。時乎可止,則與之偕止,是止而止也,不獲其身是也。時乎可行,則與之偕行,是行而止也,行其庭是也。一動一静,不失其時,則其道光明。盖艮之所以為止者,非以其靜而已。動亦止,静亦止,无所往而非止至妙者也。夫止必有地,止其所者,止之地也,孟子所謂君子所性是也。為君止於仁,為臣止於敬,為父止於慈,為子止於孝。於止知其所止,夫是之謂所。舜之安汝止,伊尹之欽厥止,皆其所也。艮之二體,陰陽皆不相應,上下相敵而不相與,是相背之象也,此所以為艮其背也。然則物我兩忘,而動静皆止,其艮之妙乎?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位所以閑其思也。位在子則思孝,在臣則思忠;在上位則思為上之道,在下位則思為下之理。位之所在,思之所當存也;位所不在,思之所不可踰也。苟出位而思,則將泛濫而无所主矣。故曰:守道不如守官。然則官者道之寄,而位者思之所止也歟?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人之一身,其動止之寄在趾。艮其趾,則止而不復行矣。止而不行,則无妄動之失,是以能无咎也。然必利於永貞者,欲其久而安之也。苟知止而不能安,則今日之止,不保其異日之不動,豈不反失其正哉?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隨,謂三也。二在趾之上為腓,既已止之矣,而三為限,則二之所隨者也。二欲止,而三有過剛不中之失,則二豈能拯之哉?不能拯其所隨,而至於其心不快,則以三之未肯退以聽乎我也。不能自用,而隨人以為用,行止在人,安能止之哉?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限,身上下之間也。夤,夾脊肉也。九三在二卦之交,非其所止而止之者也,故艮其限,上下不相屬,而至於列絶其夤,危厲薰爍其心矣。夫艮貴止乎其所也,今止於其所不當止之地,而中心為之不寧,豈非危道也哉?
六四,艮其身,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艮之四與咸之四均也,咸之四言思而不言心,艮之四言身而不言心,蓋思者心之用,而身者心之寄也。以隂居隂,極於至静,時止則止,故艮其身无咎。艮其身則全體俱不動,而无所不止矣。然卦言不獲其身,而此言艮其身,止諸躬,何也?不獲其身是不有其身而忘之也,艮其身,止諸躬,是猶未免於有身而止之也。艮其身如顔子之坐忘,不獲其身如孔子之絶四。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咸其輔有滕口說之譏,則艮其輔宜有悔矣,而曰悔亡,何也?咸以言語感人,而艮則不言而止,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之為主也。然六五非不言也,而言之必有其序。言之有序,則雖終日言而若未嘗言,尚何悔之有哉?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此堯言所以布天下也。
上九,敦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中庸曰: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敦化者,不動而化也。上九之敦艮,則中庸所謂大德敦化之義也。泰山喬嶽,不見其運動,而功利及物,不可得而指名,所謂坤厚載物,德合无疆者,夫豈徒止而已哉!堯之安安,舜之安汝止,皆敦艮之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