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

| 易经注解| 2023-04-16 22:30:03| 0

(宋)趙汝楳撰《筮宗》原序

神哉蓍乎!聖人所以決疑定志,明吉凶以成大業,斯興治輔化之務,君子所當盡心,非卜史事也。聖人无惑,衆人未能免惑,聖人不欲以己意解人之惑。天生神物,以前民用,聖人託之,雖曰神道設敎,非无是理,而矯誣斯世也。大極既判,氣化而凝,寒暑之往來,三光之運燭,動者植者之榮瘁 [沔-丏+丐] 長,夫孰使然?必有妙於其間者。故禍福之至,有開必先,斯實然之理。若而吉,若而凶,曷去曷就,衆人惑焉。聖人洞其幾而 ?其緼,而神蓍告焉。是以事舉而民信,業鉅而名巍。若夫進德修業之君子,趨吉避凶之衆人,莫不以之。嗟夫!有蓍道,道生於庖犧;有蓍用,用著於媯帝,而詳於箕疇。筮有職,大宗伯率之;揲有法,大傳明之;占有驗,左氏傳、國語可考也。孔聖沒,錯歇至唐,始有裔孫推明其法,幸經程子、朱子之正訂,後學得講求之。汝楳承先君子訓,且俾博考先傳,麤得其說,作筮宗。宗,聚也,筮之學聚此編也。抑嘗謂太極未判,則為隂為陽不可測,判則隂陽著矣;著未分,則為九六為七八未可辨,分則九六七八定矣;人心未動,則為吉為凶未可必,動則吉凶斷矣。方无思无為、寂然不動之時,吾心猶大極也,猶未分之蓍也。一有感焉,圖存而亡兆,計安而危伏,固不待駟舌之追,措諸事業,而吉凶禍福已對立於胷中。是知吉凶界限判於心動之初,居子必恐懼於不聞不睹,而致謹於喜怒哀樂之未?,使此心凝然湛焉,昭乎絜如,常若大極之未判,蓍策之未分,則天理全,人欲盡,念兹釋兹,語默出處,皆純乎道。夫如是,有不動,動斯吉;有不筮,筮斯神。此聖人心筮之妙,是為蓍筮之本。汴水趙汝楳叙。

筮宗原序

(宋)趙汝楳撰《筮宗》

筮宗,宋趙汝楳撰

筮宗釋本第一

大衍之數五十。

包犧形大極而為畫,(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為奇,(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為耦。奇,一也。耦,二也。故數始於一,一二合為三,至五而備。備也者,備奇耦之數與位也。陽數奇,隂數耦。陽位奇,隂位耦。一奇一耦雖形,然隂之位尚奇。自一至五,則一三五為九,其數奇,其位三亦奇。二四為六,其數耦,其位二亦耦。數與位備,故曰備於五。自五而一,衍之為十,衍之初也,為小衍。自十而五,衍之為五十,衍之終也,為大衍。衍,一也。自五十視十,則十為小。自十視五十,則五十為大。五之衍,衍之變,至此而極。或曰:一至五亦衍也,何為不始於一?曰:一至五,積數也,非衍也。夫衍非如他數,其行雜以奇耦,其終或有奇零,故未衍之先始於五,既衍之後終於五,他數莫或干焉。為圖如左:

(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

(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

(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

一陽數/陽位二  三陽數/陽位
一三合為四反成耦其位二亦耦
二隂數/隂位三
二為耦其位一反成竒隂陽不類亦不備
一陽數/陽位二  三陽數/陽位四  五陽數/陽位
一三五參之其數九為竒其位三亦竒
一  二隂數/隂位三  四隂數/隂位五
二四兩之其數六為耦其位二亦耦
自一至五隂陽之數與位始皆類而備而衍之法
生焉自五一衍之為十為小衍
○○○○○
○○○○○
初衍為十再衍為二十三衍為三十四衍為四十
五衍為五十為大衍
○○○○○○○○○○  初衍
○○○○○○○○○○  二衍
○○○○○○○○○○  三衍
○○○○○○○○○○  四衍
○○○○○○○○○○  五衍

其用四十有九。

大衍之數五十,故立五十蓍。用蓍以揲,止於四十九,此揲蓍自然之理。蓋以四十九策用之,則初變有五有九,策數得九者十二,得六者四,得七者二十,得八者二十八。儻盡用五十策,則初變唯有六,策數得九得七者各十六,得八者三十二,得六者闕,故不得不用。四十九唯不得不用,斯乃理之自然。

分而為二以象兩。

五十策中用四十九,兩手奉之,乃冥意分於左右為二,不云象二而云象兩者,二數也,兩非數也,二物對峙之名也。其取二物對峙之義云何?道天對地皆有耦,太極既判,有天必有地,有陽必有隂,有中國必有夷狄,有君子必有小人,引而伸之,凡治亂消長之類,皆兩蓍之所占,乃太極判後人物吉凶之故。自分二以後,如掛歸,如奇耦,如九六,如七八,如貞悔,如上下卦,皆兩。其云象兩者,固己函人事,存亡得喪之儔在其中,不特兩儀而已。

掛一以象三。

既分蓍已,乃以右一策掛於左小指間。不云扐而云掛者,掛猶垂也。小指在外,屈之如鉤,不假无名指為輔,可以鉤蓍有垂掛之象。前云象兩,今當云象參,而云象三者,參乃三物胥參之名,三則數也。自此以往,如揲四、再扐、三歲、五歲,皆奇耦雜舉,非取兩物對峙,亦非三物胥參,故不云參而云三。然

【闕】

皆云象三才,而聖人止云象三者,三變成一爻,三爻成下卦,又三爻成上卦,不止三才而已。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案說文:揲,閱持也。是閱數而持之也。左右手既各持蓍,且掛一矣,乃置右手之蓍於牀,以右手四四揲左蓍。揲已,置左蓍於牀,次左手握右蓍,右手四四揲之。人道尚右,右主用。易曰:折其右肱,終不可用也。夷于左股,用拯馬壯,吉。謂夷左而猶吉,折右則不可用,不特不便於事也。前言象兩象三,今揲四繫以時者,四為兩耦之合,他无所象,故定之曰四時,且為象閏開先也。

歸奇於扐以象閏。

揲左後必有奇,餘或一、或二、或三、或四,皆為奇,乃歸於左无名指間,謂之扐。次揲右,亦歸奇於左中指間,謂之再扐。不云掛而云扐者,扐猶勒也。古謂刻石為勒,石有勒入之義,所謂石有時以泐是也。无名指、中指駢生,不如小指獨能掛蓍,必勒入兩指間而後固。

五歲再閏。

古歷歲氣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之二百三十五,歲朔三百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之三百四十八,以歲朔除歲氣,則餘十日九百四十分之八百二十七,是為一歲之閏積。以是析附於十二月,則月得八百五十二分少,是為一月之閏積。其初氣與朔會,歷三十二月七分月之四,積得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

【此日月一合朔之數】為一閏。又歷三十二月七分月之四而再閏,總六十五月七分月之一,實過五歲之數。過於五歲,而聖人曰五歲再閏者,閏法起於章歲之初,至朔同日,天正歲首,方承閏餘。自是三歲一閏,六歲二閏,九歲三閏,十一歲四閏

【此為五歲再閏】。十四歲五閏,十七歲六閏,十九歲七閏

【此為五歲再閏】。七閏既備,至朔復同,謂之章。其間三歲而閏者五,五歲再閏者二,如合七閏終始而論,容有五歲再閏之名。聖人以一變之中,一掛、再揲、再扐,適同五歲之閏,故取以為象,非謂凡閏皆五歲而再至也。蓋在天本无一閏、二閏之拘,歷家以閏分積之,自前閏後積九百九十一日三百六十九分秒七之二而復閏,以章歲之歲首言之,則有三歲、六歲之分。若次歲已異於是,況可拘再閏皆五歲邪?

每變象閏譜

掛一,揲左歸左,奇

【扐】,揲右歸右,奇

【扐】,一歲、二歲、三歲。

【閏】,四歲、五歲。

故再扐而後掛。

再扐云者,兩嘗歸奇於扐也。上言歸奇於扐以象閏,謂歸左奇於扐以象三歲之閏。次云五歲再閏,則固已寓再扐於言外,而結初變之揲法矣。今云再扐而後掛者,乃為後變?端。蓋兩扐方足四營成一變,初變畢方起後變。若揲左不揲右,則為一扐而後掛。聖人懼後人之從簡便也,故特言之。

四營而成易。

分二為一營,掛一為二營,揲左歸奇為三營,揲右歸奇為四營。歸左奇後方揲右,故以揲左歸左共為一營,揲右歸右共為一營,亦合象閏之序。

十有八變而成卦。

三變成一爻,故十有八變,六爻成一卦。

八卦而小成。

上云成卦乃重卦,此云八卦乃經卦。易中凡言八卦者,皆經卦也。三爻為小成,則六爻為大成。此云小成不云大成,猶前言大衍不言小衍,皆彼此互明。

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此四千九十六卦之變,與玩占之法。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能通此,則天下之能事畢矣。

筮宗述筮第二

筮儀

作蓍室。

【擇絜地,南其戶】。蓍牀,

【長三尺,廣二尺五寸,漆之,置室之中少北】。蓍韇,

【以革或卷木,漆之,圜徑五寸,長於蓍五寸,半為上,半為下,别為臺,函之使不仆,奠牀之中少北】。蓍五十策,

【襲以纁帛,囊以黝帛,藏韇中】。香鑪,

【置牀之南中】。香合,

【置牀之西】。日炷香致敬。别為筮牀,

【長五尺,廣三尺,漆之,置室之東壁下】。陳硯,

【筮則注水】。筆墨黄漆板,

【皆列牀之北中】。洗帨,

【皆有架,置室之西壁下,筮則注水于洗】。主人將筮,前期一日齋戒。

【或不及前期,則齋心絜衣】。厥明,服深衣,盥手。

【若使人筮,則筮者盥手】。至蓍前,北鄉炷香致敬。出蓍,

【兩手舉上韇,置下韇之東,去囊,啟襲,置下韇之西】。合五十策,奉之熏於鑪上,命之曰:假爾泰筮有常,某官

【士以郡望】姓名,今以某事諏於神靈,吉凶得失,悔吝憂虞,尚明告之。反一策於下韇,乃筮。

【主人少退立,執事舉筮牀横置鑪前,主人即牀筮。若使人筮,則主人退西鄉立,筮者前出蓍,退東鄉立,受命於主人。主人命筮者如上辭,筮者許諾。執事縱置筮牀,筮者述主人之命,命筮即牀筮】。分而為二,

【四十九策,冥意分握兩手】掛一,

【以右一策掛左小指,置餘蓍於牀】。揲之以四,

【左手以四,揲左蓍】歸奇於扐。

【揲四,所餘歸於左无名指間,置左蓍於牀,左手握右蓍,右手揲以四,歸餘於左中指間,合掛扐之蓍置於牀北】。為初,一變;合餘蓍四營如初為次,二變;復合餘蓍四營如上為次,三變。三變畢,計餘蓍之策。

【三變,掛扐之蓍合置於牀北,不計】。畫板為一爻,

【三十六為九,本卦畫一之卦畫一;二十四為六,本卦畫一之卦畫一;二十八為七,本卦之卦皆畫一;三十二為八,本卦之卦皆畫一。不遇九六不畫之卦】乃合四十九策,求次二爻,至十有八變,得六爻成卦,乃玩占

【若使人筮,則筮者以卦示主人,而玩占】。筮人納蓍,

【主人奉蓍,執事撤筮牀,反於故所,滌硯拭板,主人少前,併韇中蓍,加襲囊之,納於下韇,加上韇】,炷香致敬,而退

【若使人筮,則筮者納筮,主人炷香致敬,揖筮者,而退】。

揲法

四十九策:分二掛一,揲以四,左餘一,右餘三,左餘三,右餘一,歸於扐者皆四;併掛為五,左右皆餘四,歸於扐者八;併掛為九,不五則九為初。一變左餘一,右餘二,左餘二,右餘一,歸於扐者皆三;併掛為四,左餘三,右餘四,左餘四,右餘三,歸於扐者皆七;併掛為八,不四則八為次。二變、次三變如之。三變一得五,再得四,掛扐者十三,餘三十六,揲以四凡九,故名九。一得九,再得八,掛扐者二十五,餘二十四,揲以四凡六,故名六。一得五,再得八,或一得九,一得四,一得八,掛扐者二十一,餘二十八,揲以四凡七,故名七。一得五,一得四,一得八,或一得九,再得四,掛扐者十七,餘三十二,揲以四凡八,故名八。

三、變用蓍譜

初一變

四十九策

次二變

四十四策

四十策

次三變

四十策

三十六策

三十二策

掛扐譜

一,變

【畫卦自下始,故紀策傚之。下為掛一,中為初扐,上為再扐】。

初一

(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

(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

(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

三:一一

一三一四:四一

二:二一

右得五者三,得九者一。

次二

二一:一四三一

一二:一三四一

右得四者二,得八者二。

次三

二一:一四三一

一二:一三四一

右得四者二,得八者二。

三變

【畫卦自下始,故紀變傚之。下為初一,中為次二,上為次三】。

二:一一二:一一三:一一二:一一二:一一一:三一一:二一二:一一三:一一一:二一二:一一一:三一一:二一一:二一三:一一一:二一一:二一一:三一二:一一一:二一三:一一二:一一一:二一一:三一

二:一一二一一二二一

一:二一二一一二二一

一:二一一二一二二一

二:一一一二一二二一

右十二變,變皆十三策,此為九者掛扐之數。

四:三一四三一四四一

三四一四三一四四:一

三四一三四一四四:一

四:三一三四一四四一

右四變,變皆二十五策,此為六者掛扐之數。

四:三一四:三一三:一一四:三一四:三一二:二一三:四一四:三一三:一一三:四一四:三一二:二一三:四一三:四一三:一一三:四一三:四一二:二一四:三一三:四一三:一一四:三一三:四一二:二一

四:三一四三一一三一

三四一四三一一三:一

三四一:三四一:一三一

四:三一三四一一三一

四:三一二一一四四一

三:四一二一一四四:一

四:三一一二一四四一

三:四一一二一四四一

二:一一四三一四四一

一:二一四三一四四:一

二:一一三四一四四一

一:二一三四一四四:一

右二十變,變皆二十一策,此為七者掛扐之數。

四:三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三一二:一一一:三一三:四一二:一一三:一一三:四一二:一一一:三一四:三一一:二一三:一一四:三一一:二一一:三一三:四一一:二一三:一一三:四一一:二一一:三一二:一一四:三一三:一一二:一一四:三一一:三一一:二一四:三一三:一一一:二一四:三一一:三一二:一一三:四一三:一一二:一一三:四一一:三一一:二一三:四一三:一一一:二一三:四一一:三一

四:三一二:一一二:二一二:一一二:一一四:四一三:四一二:一一二:二一一:二一二:一一四:四一四:三一一:二一二:二一一:二一一:二一四:四一三:四一一:二一二:二一二:一一一:二一四:四一二:一一四:三一二:二一

一:二一四三一二二一

二:一一三四一二二一

一:二一三四一二二一

右二十八變,變皆十七策,此為八者掛扐之數。

蓍變卦乾圖

揲蓍得卦,本无先後。今姑用爻變之序,他卦倣此。六爻變,五爻變,四爻變,三爻變,二爻變,一爻變,六爻不變。

䷁坤䷗復䷒臨䷋否䷠遯䷫姤䷀乾
䷆師䷣明夷䷴漸䷅訟䷌同人
䷎謙䷲震䷷旅䷸巽䷉履
䷏豫䷂屯䷞咸䷱鼎䷈小畜
䷇比䷚頤䷺渙䷛大
䷖剥䷭升䷿未濟䷘无妄䷪夬
䷧解䷮困䷤家人
䷜坎䷩益䷝離
䷃蒙䷔噬嗑䷰革
䷽小過䷐隨䷼中孚
䷬萃䷊泰䷙大畜
䷓觀䷵歸妹䷡大壯
䷦蹇䷻節䷥睽
䷢晉䷨損䷄需
䷳艮䷶豐䷹兊
䷾既濟
䷕賁
䷟恒
䷯井
䷑蠱

每變用蓍,初一唯一等,次二凡二等,次三凡三等,自一而三,序由自然。以掛扐言,為九者十二,為六者四,為七者二十,為八者二十八,總六十四。以動爻言,一爻動與五爻動者皆六,二爻動與四爻動者皆十五,三爻動者二十,六爻動與六爻不動者各一,亦六十四,而得卦正六十四。析九六變者,陽多於隂,

【陽十二,隂四】。七八不變者,隂多於陽,

【陽二十,隂二十八】,及合九七之陽、六八之隂,則皆三十二

【十二合二十為三十二,四合二十八亦三十二】,其均也。一隂一陽之謂道,有不容偏,其不等也,物相雜,故曰文有不容強。壹者為六者四,一其四也;為九者十二,三其四也;為七者二十,五其四也;為八者二十八,七其四也。分合異同,莫非自然,皆不越乎四,而一三五七皆奇至矣哉!故曰蓍之德圓而神。

二篇之策隂陽爻皆百九十二,猶隂陽之變皆三十二,析而計之,九六則陽多於隂,

【九之策六千九百十二,六之策四千六百八】猶九之變十二,六之變四。七八則隂多於陽,

【七之策五千三百七十六,八之策六千一百四十四】猶七之變二十,八之變二十八。當期之日晝夜各三百六十,然夏之晝永於夜,冬之夜永於晝,亦與掛扐類,凡是皆自然之妙。

筮宗先傳考第三

大衍之數五十。

乾鑿度曰:日十,辰十二,星二十八,凡五十。

漢馬氏曰:易有大極,謂北辰。北辰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為五十。

漢荀氏曰:八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凡五十。

沈氏曰:土生數五,成數亦五,則大衍之數五十。

楊氏曰:以一加九,以二加八,以三加七,以四加六,以五加五,而大衍之數成矣。

張氏曰:天數二十五,合之則五十。

漢上朱氏曰:黄帝書亦曰:土生數五,成數五,是以大衍之數五十。右皆合他數為五十。

漢鄭氏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者,以五行氣通於萬物,故減五。

魏王氏曰: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

後魏關氏曰:蓍不止法天地,必以五行,大耦則五十,小奇則五。天地之數,舉大而去小,小奇之五,虚而不用。

唐孔氏曰:萬物之數萬有一千五百二十,推天地之數,唯用五十也。

臨川王氏曰:五十之所宗者五。

三衢劉氏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大衍之數五十者,天五退藏於密。又曰:五十有五者,天地之極數;大衍之數者,天地之用數。天五不用,所以大衍之數少,天地之數五。

陳氏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五行各虚其一,故大衍五十。

耿氏曰:五在五十之中,五者,胃氣播於諸脈。

鄭氏曰:數起於一,一中必具函三之理,三引之則六。天地五十,五數之中,合六為一,以成五十。

谷水林氏曰:十五者,小衍也;五十有五者,大衍也。又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大衍之數五十者,自五十以下,五其本體也。一四,五也;三二,亦五也。自五以上,六一,五也;七二,五也;八三,五也;九四,五也;十五,五也。天五无往而不在,此大衍之數所以止於五十也。

右皆自五十五損為五十。今按大傳,數之名有三:曰天地之數,曰大衍之數,曰當萬物之數。數之法有二:曰積,曰衍。當先辨名以求數之法,然後因法以求名之數。天地云者,五十五數之名。萬物云者,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之名。大衍云者,五十數之名。名辨矣,因名以求其法。天地之數,乃積天一至地十而成。萬物之數,乃積二篇之策而成。大衍之數,乃衍五而成。法辨矣,因法以求其數。天一至地十,積而為五十五,此名天地之數。二篇之策,積而為萬有一千五百二十,此名當萬物之數。五小衍為十,大衍為五十,此名大衍之數。天地萬物同為積數,大衍專為衍數。積者,奇耦叢積,其末皆有奇。衍者,以五平衍,其末皆无餘。三數之法既殊,三名之數亦異,不可損益而求通。

希夷陳氏曰:物數有進退,人夀百歲,前五十為進,後五十為退。大衍者,半百之進數也。

右自百數中析為五十止,論人夀。

晁氏曰:小衍者,參、兩是也。參者,一、三、五,水、木、土也;兩者,二、四,火、金也。各循而十之,一衍之至十,二衍之至一,三至二,四至三,五至四,所謂互為首者,衡衍之也。縱衍之,則一、十、百、千、萬也。

右止論從衡衍而非大衍,其數亦不專於五十。

易數大略曰:大衍者,八卦之衍數也。八卦經畫二十四,重之則四十八。又每卦各八變,其爻亦四十八。是四十八者,八卦之正數。衍其正數,是謂大衍。衍,羨也。以四十八而羨其二,則為五十之成數。

右以衍為羨。雖云大衍,而不明衍之所以大。所羨之二,頗類傅會。

司馬氏曰:易有太極,一之謂也。分為隂陽,隂陽必有中和,故一衍之則三而小成,十而大備,小衍之則六,大衍之則五十。

兼山郭氏曰:河圖縱横列之為十五,小衍之數也。天五潛運於中,統而用之,則大衍之數也。

右以奇耦之數為衍,曰縱横,曰潛運,皆非衍。

漢班氏曰:以五乘十,大衍之數也。

右論數則是,而以為乘則異於衍。

程氏曰:數始於一而備於五,小衍之而成十,大衍之則為五十。

龜山楊氏曰:天地之數備於五,其十也,以五成之。

呂氏曰:參天兩地以為五,小衍之為十,兩其五也;大衍之為五十,十其五也。

右大衍五十,吾聖人 ?之,程子明之,遂可辨萬世之惑,廸萬世之明。

其用四十有九。

安定

胡氏曰:天數象君,地數象臣,臣不可盛於君。聖人於地數中去六,合天數共為四十九。

吳姚氏。

魏董氏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者,其六象六畫之數,故減而用四十九。

鄭氏曰:天地五十五,數之中去六而為四十九。

盱江李氏曰:天地之數五十五,至揲蓍之法,只可用四十九,取其整數而已。

右於五十五中去六為四十九。案:大傳乃於五十數中用四十九。

漢鄭氏曰:大衍又減一,故四十九

唐孔氏曰:就五十策中去其一

司馬氏曰:小衍去一則為五,大衍去一則為四十九。

右於五十中去一為四十九。

魏顧氏曰:立此五十數以數神,神雖非數,因數而顯,故虚其一數,以明不可言之義。

後魏關氏曰:大衍之一,虚而不用。

陳氏曰:大衍自虚其一。

開封鄭氏曰:於五十數中,虚一不用也。

右於五十中虚一,為四十九。

漢京氏曰: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氣,將以虚求實。

漢馬氏曰:北辰居位不動,其餘四十九運而用之。

漢荀氏曰:初九潛龍勿用。

漢班氏曰:道據其一,其餘四十九所當用。

魏王氏曰:其一不用,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

眉山蘇氏曰:一不用者,太極之象。

三衢劉氏曰:天一居尊不動。

張氏曰:天用極於七,七七得四十九,五十之中自然虧一。右於五十中一不用為四十九,若麻衣則用四十八矣。五十策中止用四十九,其一乃用所不及,非有所法象,亦非有心於去之、虚之而不用也。其一為用所不及,握蓍而揲之,安知此策於五十中為初之一邪?抑為終之五十邪?莫知為初之一,則不可指為北辰、為道、為天一、為太極也。若以一為非數而去之,則一二閱數者,庸可舍一而始於二乎?

唐孔氏曰:其一不用,以其虚无非所用也。

沈氏曰:蓍聚之則一,而四十九隱於一中;散之則四十九,而一隱於四十九中。一者,道也。謂之无則一在,謂之有則不可取。

耿氏曰:一在四十九之中。一者,腎氣主乎餘藏。

龔氏曰:一為虚數,四十九為實數。而一者,四十九之所由生也。

新安程氏曰:其用止於四十九者,有非數之數寓乎其間,不可槩以數言也。又曰:四十九數之上,闕一數而无蓍。又云:易蓍象數,皆極乎兩,而其上无一也。又曰:太極也者,總統五十,而不自與乎五十之一也。又曰:數之入用者有蓍,而其不入用者无蓍。有蓍而不用,乃始可以言虚矣。本不立此一蓍,則直无耳。

開封鄭氏曰:蓍四十九合成一圍,譬猶渾沌未分者,乃所虚之一。

谷水林氏曰:其一不用者,一在四十九之中。

易數大略曰:五十除一者,无一也。

漢上朱氏曰:總之則一,散之則四十九,非四十九之外,復有一而不用也。

右謂五十中无一為四十九。自先儒有非數之說,後人遂謂四十九外无一。夫謂之去一,謂之虚一,謂之一不用,是猶有此一通為五十也。今曰无,是大衍之數四十九爾。

程氏曰:五十,數之成也,成則不動。

右案斯言事理兼該,學者宜詳思之。

分而為二以象兩。

唐孔氏曰:象兩儀也。

朱氏曰:左手象天,右手象地。

開封鄭氏曰:左手屬陽以象天,右手屬隂以象地,右象兩,不止為兩儀,諸儒特言其大者。

掛一以象三。

三衢劉氏曰:於左手取一,存於小指中。

右案大傳存,當為掛。

盱江李氏曰:扐十二,并掛而十三;扐二十四,并掛而二十五;扐二十,并掛而二十一;扐十六,并掛而十七。

【案:十三者,扐十,并掛三為十三。今云扐十二,并掛而十三,則三變止一掛,後二變不掛】。

新安程氏曰:從左握取一蓍,掛之左手小指間,三三才也。初一大揲有掛一,後兩大揲但分二,不掛一。

易數大略曰:以左手取右握之一筭,掛於左手小指間,後兩揲不掛。

白雲郭氏曰:凡揲蓍,第一變必掛一者,謂不掛一則无變,所餘皆得五也。唯掛一則所餘非五則九,故能變。第二、第三變雖不掛,亦有四八之變,蓋不必掛也。又傳程子之法曰:再以左右手分而為二,更不重掛。奇

右案:四營而成易掛一,乃四營之一。第二、第三變不掛,是三營爾。若其變不變,不由於掛不掛。蓋四十九策之第一變,自然餘五、餘九,後二變雖有四、有八,却不容不掛。

麻衣曰:莢數六八,八卦定數。希夷陳氏消息曰:於四十九數中,掛其一而不用也。

右案:大傳曰:其用四十有九,雖掛一猶用也。今云掛一不用,則與大傳之文不合。此書朱氏以為戴師愈主簿所作。

唐孔氏曰:就兩儀之間,於天數之中分掛其一,而配兩儀,以象三才。

唐張氏曰:初揲,先扐右手一蓍於左小指間。第二揲,復於左手取一蓍,扐於无名指間。

朱氏曰:掛,猶垂也。於右手之中取其一策,垂於左手小指之間。

開封鄭氏曰:象聖人與天地參,乃三才之謂也。又曰:以右手之蓍掛於左手指間,以象人處乎天地之中,而形屬於地,命屬於天也。

右掛之名義,唯朱氏為明象三,不特為三才,諸儒特言其大者。張氏雜掛左右手之蓍,於理為不可。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唐孔氏曰:分揲其蓍,皆以四四為數。

唐劉氏曰:第一指餘一益三,餘二益二,餘三益一,餘四益四。第二指餘一益二,餘二益一,餘三益四,餘四益三。第三指與第二指同。

朱氏曰:先置右手之策於一處,以右手四四而數左手之策。又置左手之策,而以左手四四數右手之策也。象四時者,皆以四數。

右以兩手交揲固當,但左手已有掛扐,而復以揲右,則不便於事,不若仍揲以右手。唐劉氏益二益四之說,似不揲右蓍以趨簡便。儻不揲右,則一變之中止一扐爾,於再扐之法不合。

歸奇於扐以象閏。

唐劉氏曰:一變遇少與歸奇而為五,再變遇少與歸奇而為四。

張氏曰:奇所掛之一也。白雲郭氏註曰:自唐以來,以奇為扐,故揲法多誤,至横渠而始分。

新安程氏曰:取小指所掛一蓍,混諸左右兩扐,是謂歸奇於扐。奇者,无與匹耦之稱。此所歸之奇,即先來所掛一

右以掛一為奇。

唐孔氏曰:奇,謂四揲之餘,歸此殘奇所扐之策而成數,以法象天道,歸殘聚餘分而成閏也。

朱氏曰:奇,零也。扐,勒也。謂既四數兩手之策,則其四四之後,必有零數,或一或二,或三或四。左手者,歸之於第四指、第三指之間;右手者,歸之於第三指、第二指之間。而勒之象閏者,積餘分而成閏月。

右以揲餘為奇。案:奇有二義:對耦而言,為奇耦之奇,程氏所謂无與匹耦者;對成數而言,為奇餘之奇,孔氏、朱氏所謂奇殘、奇零者。

張氏曰:扐,左右手之餘也。

白雲郭氏載程氏曰:左手之蓍,四揲之餘數,置之案之東南隅,此名左手之扐。右手之蓍,四揲之餘,亦置於案之東南隅,此名右手之扐。朱氏辯此說,以為非程氏之語,必傳録有誤。朱氏又辯之曰:兩手之餘數,置之案隅,而不置之指間,則非歸奇於扐之義。

白雲郭氏曰:扐者,數之餘也。如禮言祭用數之仂是也。或謂指間為扐,非也。揚子雲作艻,豈以草間為艻邪?

新安程氏曰:扐者,數之餘也。凡遇扐,别寘一處,左餘一,右餘三,是四扐也。第二第三揲无掛,獨取兩扐,合而成四。又曰:古扐亦為阞。考工記:輪人以轂圍之阞捎其藪。鄭氏曰:阞,三分之一也。扐又為仂。王制曰:祭用數之仂。鄭氏曰:算今年一歲經用之數,用其什一也。扐又為泐。考工記曰:石有時以泐。鄭司農讀如再扐而後掛之扐。太元則直書曰艻。范望曰:今之數十,取出一名以為艻,蓋以識之也。今合古語考之,則扐、阞、仂、泐、艻也者,皆以餘為義也。至唐人始謂蓍之銜指者為扐,故畢中和又有第一指、第二指、第三指法也。張、程不安其說,而皆本太元之語,以扐為餘。今會古語以求經旨,而皆與之合,則張、程之說信,而畢氏誤也。夫古謂餘數為扐,以其分合皆屬人手,故字亦從手,不必掛諸指間乃始為扐也。

右以餘為扐。

朱氏曰:扐字乃歸餘數之處,而非所歸餘數之名。祭用數之仂者,亦謂正數在握中,而其奇零之數在指間。指屬人身,故從人從力而為仂也。艻生於蓍,而言此草在人指間也。凡從力者,皆勒之省。又辯郭沖晦載張氏蓍法曰:今案此說大誤,恐非。横渠之言掛也,奇也,扐也,大傳之文,固各有所主矣。奇者,殘零之謂。方蓍象兩之時,特掛其一,不得便謂之奇,則自畢、董、劉氏而失之矣。扐固左右兩揲之餘,然扐之為義,乃指間勒物之處,故曰歸奇於扐,言歸此餘數於指間也。今直謂扐為餘,則其曰歸奇於扐者,乃為歸餘於餘,而不成文理矣。不察此誤,而更以歸奇為掛一以避之,則又生一誤,而失愈遠矣。郭氏承此為說,而詆唐人不當以奇為扐。夫以奇為扐,亦猶以其扐為餘爾,名雖失之,而實猶未爽。若如其說,則以歸為掛,以奇為一,則為名實俱亂。而大傳之文,揲四之後,不見餘蓍之所在,歸奇之前,不見有扐之所由,亦不成文理。

易數大略曰:左手所餘,扐於左手第二指間,右手所餘,歸之於左手第二指之扐間

【今案兩餘當分扐,不應併在第二指】。

右以指間為扐。

唐張氏曰:初揲,先扐右手一蓍於左小指間,以倣人。第二揲,復於左手取一蓍,扐於无名指間,以象閏。右小指之蓍,乃掛而非扐,不必強曰倣人。无名指之蓍,乃揲左所歸,不止於一蓍。詳考諸家,唯程氏誠辯且博,但質之大傳本文,則不通。蓋揲有餘蓍,猶歲有餘日,歸奇於扐,猶言歸奇於閏,故可以取象。儻以奇為掛一,以扐為餘,是歸掛一於餘,於象閏乎何取?故不必深辯諸家之異同。儻玩象閏之義,則掛一之不為奇,扐之不為餘,曉然矣。

五歲再閏。

唐孔氏曰:前閏後閏,相去大略三十二月,在五歲之中。

朱氏曰:一變之間,凡一掛、兩揲、兩扐,為五歲之象。其間凡兩扐以象閏,是五歲之間,凡有再閏。

故再扐而後掛。

唐孔氏曰:四四揲天之數最末之餘,歸之合於掛扐之一處,是一揲也。以四四揲地之數最末之餘,又合於前所歸之扐而總掛之,是再扐而後掛也。

易數大略曰:一變之後,即存掛一於格上,後兩揲不掛,止以前掛足四營之數,而謂之再扐。

朱氏曰:再扐者,一變之中左右再扐也。而後掛者,置前掛扐之策,復以見存之策分二掛一,而為第二變。

沙隨程氏曰:初揲之扐不五則九,第二、第三揲之扐不四則八,

【今案:五九四八乃併掛一在内,當云初揲之掛扐,不當言扐而遺掛,第二、第三同】。

康節邵氏曰:歸奇合扐之數,得五與四四。朱氏曰:此本於正義,所謂最末之餘歸之合於掛扐之一處,蓋因其失而未暇正也。

新安程氏辯正義是一揲也為誤,因别立言曰:小揲者,左右交揲之謂。大揲者,總六小揲之成,以名一揲。又曰:先以右手數左蓍,既畢,始名六小揲。中第一小揲、六小揲皆畢,成一大揲。

朱氏曰:細玩疏文,實非不曉揲法者,但為之不熟,故其言之易差,而誤多此四字。又曰:揲字恐是扐字。

右案:古書有傳録之誤,有文義之誤。正義本文上云是一揲也,下云是再扐而後掛也,以下文參之,則揲當為扐,乃傳録之誤。如云天數合於掛扐之一處,則掛一歸左,不分措指間。又云地數合於前所歸之扐,是揲左揲右,所餘與掛一者併為一所。其云緫掛之者,是不以後掛為起後變之端,此却為文義之誤。今宜云四四揲天之數,最末之餘歸於左手无名指間,是一扐也。又以四四揲地之數,最末之餘歸於左手中指間,是再扐也。而後掛當如朱氏之說。然程氏大小揲之别,亦頗支離,宜以經文名義定之。經曰揲之以四,則交揲宜直謂之揲,不必曰小揲。經曰十有八變而成卦,則掛揲歸扐既周,宜謂之變,不必曰大揲。蓋程氏亦仍先儒第一、第二、第三揲之名,不知當謂之變,故别之曰小揲耳。

張氏曰:此歸奇必俟再扐者,象閏之中間再歲也。朱氏曰:此決非横渠之語。

右案:既以掛為奇,以扐為餘,則所謂歸奇於扐者,是歸掛一於扐。今云歸奇必俟再扐而後掛,亦為歸掛一於扐。況再扐之後,一變已成,但當置已掛扐之蓍,以餘蓍?端為後變。今乃復併掛一者歸之為一,宜朱氏不然之。

曰:先儒皆言掛扐,而子間言掛歸。且扐即所歸之蓍,其言掛扐、掛歸,豈有二義邪?

右案:歸者,蓍猶揲在手,是未扐之先。扐者,蓍已在左指間,是已歸之後。言歸於象閏者,以見歸而扐之。言扐於後掛者,以見扐而非歸。使前不言歸而但言扐,則莫知扐之之由。後不言扐而復言歸,則嫌於一變而三歸奇。蓋論揲法則云掛歸,紀蓍策則云掛扐。

四營而成易。

唐孔氏曰:四度經營蓍策,乃成易之一變。

朱氏曰:營謂經營,易即變也。謂分二、掛一、揲四、歸奇,凡四度經營蓍策,乃成一變也。

十有八變而成卦。

唐孔氏曰:每一爻有三變,謂初一揲不五則九,是一變也;第二揲不四則八,是二變也;第三揲亦不四則八,是三變也。

右案:方初變二變之時,猶未成爻,不應言爻在前,當言三變成一爻。聖人言十有八變而成卦,以變在前,卦在後,故不云一卦有十八變。況一變之中,自有兩揲。若云初一揲,則妨揲四之揲。宜云初一變不五則九,次二次三變皆不四則八,文簡而義明。

朱氏曰:既三變而成一爻,復合四十九蓍,如前經營以為一變,積十有八變而成六爻,而為一卦也。

白雲郭氏曰:一掛再扐,共為三變而成一爻。如正義之說,是六揲六扐而成一爻,三十六揲三十六扐而成一卦,與十八變而成卦之文異矣。

右案:正義:三變皆掛一,故六揲六扐成一爻。郭氏唯自信後二變不掛之法,故排正義之說,又以一掛再扐共為三變而成一爻,未詳其說。蓋一掛再扐方成一變,猶未成爻,至三掛六扐方共為三變而成一爻。

八卦而小成。

易數大略曰:八卦之一為小成,小成則内卦之為貞者立,成卦則外卦之為悔者備。

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諸家揲法

初揲掛一,次揲、三揲不掛,為九、為八者各二十七,為六者一,為七者九。

右白雲郭氏蓍卦辨疑,新安程氏易。原易數大略之法,後兩變不掛,則止三營。又為六者一,則十有八變,中多不得六。

初揲掛一,次兩揲不掛,揲左手不揲右手,但以右手之蓍足滿左手之餘。初揲餘一餘二,足滿五餘三餘四,足滿九。次兩揲餘一餘二,足滿四餘三餘四,足滿八。為九、為六者各八,為七、為八者各二十四。

右唐張氏周易啓元之法,次兩揲不掛,則不合四營;不揲右手,則不合再扐。且初變左餘一,右必餘三,左餘二,右必餘二,與掛一而為五者,乃左右揲四之所餘。蓋理之自然,勢有不容易者。今既不揲右,但視左所餘而益之,則多寡直可任情,何必滿五滿九。

【開封鄭氏云:啓元第二揲後,於左手取一蓍,扐於无名指間以象閏。而楊忠輔氏載張譜,乃云次兩揲不掛,當考】。

三揲皆用四十九數,掛一不在奇耦數中,為九為六者各八,為七為八者各二十四。

右莊氏新譜。案:古法次揲用初揲掛扐餘蓍,三揲用次揲餘蓍。今三揲皆用四十九,又掛一不用,皆與古戾。

初掛一不用,止用四十八蓍,於四十八中别取一蓍掛於指間,三變。凡三掛,餘一益二、餘二益一為少,餘三益四、餘四益三為多。為九、為六者各八,為七、為八者各二十四。

右楊氏云蔡季通所傳,季通自謂其非。今案此法以四十八策揲之,則有四八而无五九。

揲四之餘有一有二有三,而无四有四,則為一揲矣,豈得謂之餘乎?四九四八四七四六者謂之策,四三四四四五四六者謂之奇。老陽之數九四,其九為三十六策,於四十九蓍之中去其三十六策,則餘十三,掛一不用,則餘十二,以四揲之得三,是謂老陽之奇四三也。歸奇於扐者,歸此奇也。左手餘一餘二餘三,或无餘,皆未成揲,必以右手之蓍隨其奇耦歸之,足成一揲。兩揲之數

【奇數一揲,耦數兩揲】然後置之於扐。

【扐謂正策之旁,不必指間】,所謂歸者,本是左手之蓍,今歸之也。

【右手之蓍初不曾用,故曰右手不揲】,故餘一則歸以三,餘三則歸以一,皆成一揲之奇數。餘二則歸以六,无餘則歸以八,皆成兩揲之耦數。奇一也,耦二也,三變皆奇三也,是謂四三老陽之奇也。三變皆耦六也,是謂四六老隂之奇也。三變而一奇二耦五也,是謂四五少陽之奇也。三變而一耦二奇四也,是謂四四少隂之奇也。為九為六者各八,為七為八者各二十四,為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

右楊忠輔氏法。其新奇有四,揲四之餘无四,一也;古法去掛扐,以所餘為策數,今乃先去策數,反以掛扐為歸奇,二也;揲左所餘即為歸奇,今以三變六,揲所餘除掛一而歸之,三也;扐指間也,今以為正策之旁,四也。其他如四三、四四、四五、四六之為奇,又以一揲為奇,兩揲為耦,皆聖人所未言。且謂此法合於二篇之策,不知二篇之策非揲蓍策數。易經諸數隨用而殊,安可牽他數以強合?彼以九六之變皆八,七八之變皆二十四,謂為隂陽均等。然以古聖才知,豈不能是?特一本之自然,不欲以私意損益之。

多少隂陽老少。

唐孔氏曰:三者俱多為老隂,俱少為老陽,兩少一多為少隂,兩多一少為少陽。老陽數九,老隂數六,揲蓍之數,九過揲則得老陽,六過揲則得老隂。少陽稱七,少隂稱八,義準此。

唐劉氏曰:一變遇少與歸奇而為五,再變遇少與歸奇而為四,三變如之,是老陽之數分措於指間者十有三策焉。其餘三十有六,四四而運得九是已,餘三象同。

盱江李氏曰:左手餘二,右手亦餘二,乃扐其四而謂之少,則扐十二并掛而十三,其存者三十六為老陽,以四計之則九揲也,故稱九,餘三象同

【今案:其存者三十六以下數語,若欲正名義,當云其存者三十六,以四計之凡九,故稱九為老陽】。

今案:揲蓍有掛扐數,

【十三二十五,十七二十一】。有數策,

【三十六二十八二十四三十二】。策數雖去掛扐而後見,然不可遽以掛扐為策,三少之掛扐十三,老陽之策三十六,若以三少為老陽,是老陽之策十三,不為三十六【六七八同】,況止用多少,則不必用四十九策,但以三十三策揲之,初一變亦五九,次二次三亦四八,求掛扐數則已全,求策數則不備,且既以掛扐定隂陽老少,雖棄策數可也,何庸復以策數定為九六七八,不幾於贅乎?為老少之說者,以為非此无以别隂陽,且(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稱兩儀,(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稱四象,猶曰析而稱之,不知諸畫為何字何音,不可宣於口,敬名(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為隂陽,(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為太少,是不得已也。至九六七八有字可指,有音可宣,何必更名為隂陽,猶為不得已乎?自有隂陽之名,乃不容不為老少之别,回視但稱九六七八者,豈不為贅而又贅乎?彼又謂非此无以紀變,然使但有九六无七八,則以是别之為宜,今九六紀變,七八紀不變,何待以多少别老少,以老少紀變邪?彼又以為多少老少,其法簡約,然初識其多少,次名曰老少,又次舉策數,然後舉策數之名

【九六七八為策數之名】,不亦繁且羨乎?

唐張氏周易啓元曰:老陽變成少隂,老隂變成少陽。

沙隨程氏曰:或曰九變六,六變九,非也。九當變八,六當變七。

今案:(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為隂陽之畫,九六、七八為紀畫之名,得九七皆當畫為(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 ,得六八皆當畫為(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易經止為九六,而蓍策有四數,莫適為主。蓍之神在變,故得九者,本卦畫為(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之卦,變為(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得六者,本卦畫為之卦,變為(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非(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者,七八之所可專,九六必待變為七八而後可畫也。

新安程氏曰:九者乾數,是為乾卦一爻之策。六者坤數,是為坤卦一爻之策。世之名兩多一少而為少陽者,在易數為七,而震、坎、艮本之以成其卦也。世之名兩少一多而為少隂者,在易數為八,而巽、離、兌得之以成其卦也。

開封鄭氏曰:乾老陽稱九,坤老隂稱六,震、坎、艮少陽稱七,巽、離、兌少隂稱八。

易數大略曰:乾用九為老陽,坤用六為老隂,震、坎、艮用七為少陽,巽、離、兌用八為少隂。

朱氏曰:老少之别,本所以生爻,非所以名卦。今案易經諸卦,凡陽爻皆稱九,凡隂爻皆稱六,必諸爻皆陽始稱乾,諸爻皆隂始稱坤,一有間焉,則九六散成他卦。今三家之云,恐因大傳以乾坤九六積為當期之數,故有此說。不知三百六十不特積九六為然,雖七八亦爾。六因九之三十六為二百一十六,六因六之二十四為百四十四,凡三百六十。六因七之二十八為百六十八,六因八之三十二為百九十二,亦三百六十。易經用九六,不兼七八,故大傳舉九六,非九六專為乾坤。至揲蓍策數凡得二十八,雖為乾,亦稱七,若為三男,則未必皆七。凡得三十二,雖為坤,亦稱八,若為三女,則未必皆八。蓍法兼用九六七八,與易經不同,則七八不專為六子。先儒有以乾坤為老陽老隂,六子為少陽少隂者,後人不察其故而輕襲之。蓋三少三多、兩少一多、兩多一少方成一爻,未成卦,故多少不可以名卦。及積為六爻,其成乾者,本卦以老陽,少陽之卦以少陽老隂;其成坤者,本卦以老隂,少隂之卦以少隂老陽。六子亦然,是二老未必專為乾坤,二少未必專為六子,則老少亦不可以名卦,必詳玩易經蓍法乃可。又二篇之策,陽爻百九十二,以三十六乘之,為六千九百一十二;隂爻百九十二,以二十四乘之,為四千六百八,緫萬有一千五百二十。若陽爻以二十八乘之,為五千三百七十六;隂爻以三十二乘之,為六千一百四十四,亦萬有一千五百二十。故四策數雖不齊,及緫為當期萬物之數,乃无不合,何可專以九六配乾坤、七八配六子?

谷水林氏曰:第一揲得五,餘四十四,為乾兌離震之象。得九,餘四十,為坤巽坎艮之象。第二揲四十四策得四,餘四十,為乾兌之象。得八,餘三十六,為離震之象。四十策得四,餘三十六,為坎巽之象。得八,餘三十二,為坤艮之象。第三揲四十策得四,餘三十六,為老陽乾之象。得八,餘三十二,為少隂兌之象。三十六策得四,餘三十二,亦為八,為少隂

【初四十四者,離之象。初四十者,巽之象】。得八,餘二十八,為七,為少陽

【初四十四者,震之象。初四十者,坎之象】。三十二策得四,餘二十八,亦為七,為少陽艮之象。得八,餘二十四,為老隂坤之象。

右案:其初一遇多少,不待三變,即定為某卦之象。若質以蓍法,三變後或多或少,方成一爻,得老陽老隂未必為乾坤,少陽少隂未必為六子。況可於初變未成爻之時,遽以得五者為少,為乾兌離震之象;得九者為多,為坤巽坎艮之象。其終以三十六為老陽乾之象等語,與沈氏同其誤。外是名義之差者,三十六策四數之凡九,因九乃得老陽之名;二十四策四數之凡六,因六乃得老隂之名。今去九六,但以三十六、二十四遽為老陽老隂,則於名義不正,七八亦然。

數策

白雲郭氏曰:凡卦爻所得之數,獨謂之策。自餘雖天地大衍,亦皆但謂之數。又曰:數者,策之所宗,而策為已定之數。

朱氏曰:數是自然之數,策即蓍之莖數。凡言策者,即謂卜蓍也。禮曰:龜為卜,莢為筮。又曰:倒莢、側龜。皆以莢對龜為言。儀禮亦言筮人執莢。凡言策數,雖指掛扐之外過揲見存之數而言,然不以掛扐之内所餘之蓍不為策。

新安程氏以一策為一蓍。

易數大略以一策為一筭。

今案:三代或云龜筮,或云卜筮。儀禮、戴記皆云龜筴,或云龜筮。大傳、中庸皆云蓍龜。蓋蓍筴對龜而言,則蓍即筴。蓍自與策對言,則蓍者物之名,策者蓍之數。蓍之言策,猶物之言枚,木之言章,竹之言個。若筴與數對言,則自一二至億兆謂之數,閱蓍之莖數謂之策。此數與策之别。至揲法緫言則云蓍,涉數則云策。

交重單拆,

唐張氏曰:兩多一少單下籌,兩少一多並下籌,三少重下籌,三多交頭下籌。

三衢劉氏曰:三少為老陽,今之重是也。三多為老隂,今之交是也。兩多一少為少陽,今之單是也。兩少一多為少隂,今之拆是也。

開封鄭氏曰:古人畫地識爻,遇九則重其奇,遇六則交其耦。擲錢以九為重,以六為交,本出此。若云交頭下籌,則亦俚俗之言耳。

易數大略曰:老陽,其畫為口,所謂重也。少隂,其畫為(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所謂拆也。少陽,其畫為(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所謂單也。老隂,其畫為□,所謂交也。

谷水林氏曰:九,老陽也,其畫重。六,老隂也,其畫交。八,少隂也,其畫耦。一,少陽也,其畫奇。

楊氏曰:四六為老隂,畫板以□。四七為少陽,畫板以一。四八為少隂,畫板以(宋)趙汝楳撰《筮宗》全文在线阅读。四九為老陽,畫板以口。

今案:蓍變而有之卦者,宜畫兩卦,一為本卦,一為之卦。如陳侯筮得觀之否,史曰:坤,土也;巽,風也;乾,天也。風為天於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於是乎居土上。必先畫本卦䷓,有巽坤,乃有風有土之象。次畫之卦䷋,自巽坤變乾坤,有風為天於土上之象,有天光之象。互體以觀,二三四為艮,有山之象;三四五為巽,有山材之象。若交重單拆,三代未聞。或謂出於鬼谷子,今火珠林諸家多用之。然火珠林擲錢代蓍,用一卦定吉凶,畫交重以紀變,其定爻以世應,其玩占以納甲五行六獸。彼變包犧之畫,棄周公之辭,屏說卦之象,黜四策之名,故不必畫兩卦。今揲蓍而用交重,乃但畫一卦為□,則外卦无巽无乾,互體无艮无巽,何以象之?為風為天為山為木,聖人立象以盡意。學聖人者,宜謹所從。

左傳國語占法

六爻不變。

沙隨程氏曰:以卦彖占。

案:左傳昭公七年,孔成子筮立元,遇屯不變,曰元亨。此舉卦彖為占者。然威公十六年,晉、楚戰晉,筮遇復;僖公十五年,秦伐晉,筮遇蠱,皆不變,皆不舉卦彖。孔成子筮立縶,遇屯之比,乃一爻變。史朝舉卦彖曰元亨,則六爻不變者,不專以卦彖占,而一爻變者,反得舉卦彖也。

一爻變

沙隨程氏曰:以變爻占。

案: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周史筮陳敬仲,遇觀之否。閔公元年,畢萬筮仕,遇屯之比。閔公二年,威公筮成季,遇大有之乾。僖公十五年,晉獻公筮嫁伯姬,遇歸妹之睽。僖公二十五年,晋文筮納王,遇大有之睽。襄公十五年,崔武子筮棠姜,遇困之大過。昭公五年,莊叔筮穆子,遇明夷之謙。皆以兩卦之變爻占。然昭公十二年,南蒯筮,遇坤之比。哀公九年,趙鞅筮救鄭,遇泰之需。乃止用本卦而不及之卦,則所用變爻亦不定。

二爻變

易數大略曰:以本卦二變爻占,仍以上爻為主。案:二書无此例。

三爻變

易數大略曰:以本卦及之卦彖辭占。

案:晉語晉公子筮有晉國,得貞屯悔豫,司空季子舉利建侯,此以兩卦彖辭占者。然周語晉筮成公遇乾之否,亦三爻變,乃引當時占書而不舉易彖。

四爻變

易數大略曰:以二卦二不變爻占,仍以下爻為主。案:二書无此例。

五爻變

沙隨程氏曰:以不變爻占。

案:左傳襄公九年:穆姜筮往東宫,遇艮之八。晉語:董因筮晉公子,得泰之八。皆不用不變爻而舉卦彖。

六爻變

沙隨程氏曰:以乾、坤二用為例。

易數大略曰:乾占用九,坤占用六,餘卦占之卦彖辭。

案: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蔡墨對魏獻子曰:在乾之坤曰:見羣龍无首,吉。餘卦二書无此例。

貞悔

六爻不變。

沙隨程氏曰:内卦為貞,外卦為悔。

案左傳僖公十五年,秦伯筮伐晉,遇蠱,曰:貞,風也;其悔,山也。昭公七年,孔成子筮立元,遇屯,不變。史朝但舉卦辭,不及貞悔。

一爻變

案:二書无此例。

二爻變

沙隨程氏曰: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

案:二書无此例。

三爻變

沙隨程氏曰:本卦為貞,之卦為悔

易數大略同。案:晉語晉公子筮有晉國,得貞屯、悔豫,為三爻變。然周語晉筮成公遇乾之否,亦三爻變,乃不云貞乾、悔否。

四爻變

沙隨程氏曰:本卦為貞,之卦為悔。

案:二書无此例。

五爻變

六爻變

案:二書无此例。

得八。

穆姜筮得艮之八,董因筮得泰之八,皆舉卦辭為占,豈筮得八而以卦辭占者,乃當時占法邪?至晉公子筮得貞屯、悔豫皆八,司空季子舉卦辭,而筮史皆曰閉而不通,則僅取不變之義,豈季子據法以蔽占,而筮史反不用邪?艮之八,泰之八,與貞屯、悔豫皆兩卦也。孔成子筮立元,得屯不變,止一卦爾。史朝亦舉卦辭,則兩卦遇八與一卦不變者,其占法皆同邪?借曰六爻不變者當舉卦辭,則秦伯伐晉,筮得蠱不變,卜徒父止以貞悔之象占,則六爻不變者,又不專舉卦辭也。孔成子筮立縶,得屯之比,史朝亦舉卦辭,則有變爻者不用變爻,而冒入於得八與六爻不變之例,豈筮史亦无定法邪?

皆八。

左傳、國語載筮得八者凡三,艮、泰得八,可以意推,唯貞屯悔豫皆八難曉。朱氏曰:據本文語勢,似是連得兩卦而皆不值老陽老隂之爻,故結之曰皆八也。然兩卦之中亦有陽爻,又不為偏言皆八,此說似亦未安。沙隨程氏曰:初與四五凡三爻變,初與五用九變,四用六變,其數不純。其不變者二三上,在屯為八,在豫亦八,故舉其純者而言皆八。案:朱氏自以其說為未安,而程氏之說亦有可議。二書所載三爻變而稱八者雖止此,然有五爻變而稱八者亦可例考。穆姜遇艮之八,凡五爻變,三上以九變,初四五以六變,第二爻不變。此爻在艮為八,在隨亦八,正與貞屯悔豫之占同。乃不云貞艮悔隨皆八,而云艮之八,何邪?蓋凡稱八者,皆主不變爻為言。此有兩說,其一則七八皆不變,今有八无七,謂不變者皆八而非七也。其二則艮之八一爻不變在下卦之二,泰之八一爻不變在上卦之五,故但稱之八。此占二三上不變涉上下卦,下卦不變者八,上卦不變者亦八,謂上下卦之不變者皆八而非七,以别於上卦得八而下卦否,或下卦得八而上卦否者,使他占得八而涉上下卦,則亦云皆八矣。貞屯悔豫句絶,皆八自為一句,物變无窮,易爻有限,以有限貫无窮而固滯若此,吾知易之神已先窮矣。詳見易雅占釋章。

筮宗氏譜

京氏房。馬氏融。

鄭氏康成,荀氏爽

班氏固

韓氏康伯

王氏弼,董氏遇

顧氏懽

姚氏信

後魏

關氏子明

孔氏穎達,劉氏禹錫

張氏轅

本朝

麻衣希夷陳氏摶。

安定胡氏翼之。康節邵氏雍。

横渠張氏載,伊川程氏頤

涑水司馬氏光,眉山蘇氏軾

臨川王氏安石,三衢劉氏牧

晁氏公武,龜山楊氏時。

呂氏大臨,漢上朱氏震

開封鄭氏克。白雲郭氏雍。

考亭朱氏熹、盱江李氏泰伯。

新安程氏大昌,沙隨程氏迥

夢溪沈氏括、龔氏深父。

耿氏南仲,陳氏可中

張氏行成,金沙鄭氏東卿

楊氏元素,谷水林氏至。

易數大略,楊氏忠輔

筮宗

 

【资料录入】:丁不二

【初次点校】:訾翠芬

【点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19册经部十三易类

下一章节

没有了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