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朱轼《周易传义合订•卷十二》【周易十翼】序卦传

[清]朱轼|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清]朱軾《周易傳義合訂•卷十二》序卦传

序卦上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

項氏曰:屯不訓盈也。當屯之時,剛柔始交,天地絪緼,雷雨動盪,見其氣之充塞也,是以謂之盈爾。故謂之盈者,其氣也;謂之物之始生者,其時也;謂之難者,其事也。若屯之訓,紛紜盤錯之義云爾

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稺也。物稺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

朱氏曰:飲食必有訟,乾餱以愆,豕酒生禍,有血氣者必有爭心,故次之以訟

訟必有衆起,故受之以師。師者,衆也。衆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

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

謹按:比而无以畜之,則雜而亂。先王制禮,所以齊不齊也。履非禮也,舍禮則身无所措,故以履為禮

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

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

謹按:我隨人,人亦隨我,同心協力,而事可濟矣

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剝也。

謹按:百拜以合賓主,六禮以合夫婦,匪是則瀆矣。文飾者,忠信之薄,文過而蔑其質,是以剝也

物不可以終盡剝,竆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謹按:剛健篤實,无妄也。光輝日新,德之畜而盛也

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畜然後可養,猶孟子所謂集義以養氣也。匪是則餒矣,故曰不養則不可動

序卦下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遯,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

謹按:遯,退也。遯而壯,退者進矣,不可以終壯,謂不徒壯而已

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

謹按:緩取散緩之義,亦取寛緩之義。治蹇如治亂絲,急之則亂者愈亂矣。緩云者,艱難委折,不取效于旦夕,冒小害以收大利,忍小忿以圖大功,緩也。必有失也,失卽是損,損而後可益也。益不已而決,言多而防潰也。決則散,散則復,萃遇在夬與萃之閒

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

朱氏震曰:井在下者也,井久則穢濁不食。治井之道,革去其害井者而已

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

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

謹按:凡人為學而厭倦思去者,由其入之不深也。入則極深研幾,久之而得言忘象,得意忘言,有鼓舞不能自已者矣。散對入言,入者入于内,散者散于外也。孟子:深造以道,入也;自得說也,取之左右逢其源,散也

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

發抒者恐其太過,必有以節之。既已有節,則宜信以守之。信而硜,硜則有過中之患矣。

項氏曰:有其信,猶書所謂有其善,言以此自負而居有之也。自恃其信者,其行必果而過于中

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旣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謹按:過則濟,太過則窮。既未濟,皆自過來

程子上下篇義曰:乾、坤,天地之道,隂陽之本,故為上篇之首。坎、離,隂陽之成質,故為上篇之終。咸、恆,夫婦之道,生育之本,故為下篇之首。未濟,坎、離之合。既濟,坎、離之交。合而交則生物,隂陽之成功也,故為下篇之終。二篇之卦既分,而後推其義以為之次,序卦是也。卦之分則以隂陽,陽盛者居上,隂盛者居下。所謂盛者,或以卦,或以爻。卦與爻取義有不同,如剝:以卦言,則隂長陽剝也;以爻言,則陽極於上,又一陽為衆隂主也。如大壯:以卦言,則陽長而壯;以爻言,則隂盛于上,用各於其所,不相害也。乾,父也,莫亢焉。坤,母也,非乾无與為敵也。故卦有乾者居上篇,有坤者居下篇。而復陽生,臨陽長,觀陽盛,剝陽極,則雖有坤而居上。姤隂生,遯隂長,大壯隂盛,夬隂極,則雖有乾而居下。其餘有乾者皆在上篇,泰、否、需、訟、小畜、履、同人、大有、无妄、大畜也。有坤而在上篇,皆一陽之卦也。卦五隂而一陽,則一陽為之主,故一陽之卦皆在上篇,師、謙、豫、比、復、剝也。其餘有坤者皆在下篇,晉、明夷、萃、升也。卦一隂五陽者,皆有乾也,又陽衆而盛也。雖衆陽說于一隂,說之而已,非如一陽為衆隂主也。王弼云一隂為之主,非也。故一隂之卦皆在上篇,小畜、履、同人、大有也。卦二陽者,有坤則居下篇,小過雖无坤,隂過之卦也,亦在下篇。其餘二陽之卦,皆一陽生於下而達於上,又二體皆陽,陽之盛也,皆在上篇,屯、蒙、頤、習坎也。陽生於下,謂震、坎在下,震生於下也,坎始於中也。逹於上,謂一陽至上,或得正位,生於下而上達,陽暢之盛也。陽生於下而不達於上,又隂衆而陽寡,復失正位,陽之弱也,震也,解也。上有陽而下无陽,无本也,艮也,蹇也。震、坎、艮,以卦言則陽也,以爻言則皆始變微也,而震之上、艮之下无陽,坎則陽陷,皆非盛也。惟習坎則陽上達矣,故為盛。卦二隂者,有乾則陽盛可知,需、訟、大畜、无妄也。无乾而為盛者,大過也,離也。大過陽盛於中,上下之隂弱矣。陽居上下,則綱紀於隂,頤是也。隂居上下,不能主制於陽而反弱也,必上下各二隂,中惟兩陽,然後為勝,小過是也,大過、小過之名可見也。離則二體上下皆陽,隂實麗焉,陽之盛也。其餘二隂之卦,二體俱隂,隂盛也,皆在下篇,家人、睽、革、鼎、巽、兑、中孚也。卦三隂三陽者,敵也,則以義為勝。隂陽尊卑之義,男女長少之序,天地之大經也。陽少於隂而居上,則為勝。蠱少陽居長隂上,賁少男在中女上,皆陽盛也。坎雖陽卦,而陽為隂所陷溺也,又與隂卦重,隂盛也。故隂陽敵而有坎者,皆在下篇,困、井、渙、節、既濟、未濟也。或曰:一體有坎,尚為陽陷,二體皆坎,反為陽盛,何也?曰:一體有坎,陽為隂所陷,又重於隂也。二體皆坎,陽生於下而達於上,又二體皆陽,可謂盛矣。男在女上,乃理之常,未為盛也。若失正位而隂反居尊,則弱也。故恆、損、歸妹、豐皆在下篇。女居男工,隂之勝也。凡女居上者,皆在下篇,咸、益、漸、旅、困、渙、未濟也。唯隨與噬嗑,則男下女,非女勝男也。故隨之彖曰:剛來而下柔。噬嗑彖曰:柔得中而上行。長陽非少隂可敵,以長男下中少女,故為下之。若長少敵,勢力侔,則隂在上為陵,陽在下為弱,咸、益之類是也。咸亦有下女之象,非以長下少也,乃二少相感以相與,所以致陵也,故有利貞之戒。困雖女少於男,乃陽陷而為隂揜,无相下之義也。小過二陽居四隂之中,則為隂盛。中孚二隂居四陽之中,而不為陽盛,何也?曰:陽體實,中孚中虚也。然則頤中四隂不為虚乎?曰:頤二體皆陽卦,而本末皆陽,盛之至也。中孚二體皆隂卦,上下各二陽,不成本末之象,以其中虚,故為中孚,隂盛可知矣

孔氏曰:韓康伯云:序卦之所明,非易之藴也。盖因卦之次,託象以明義。今驗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變。覆者,表裏視之,遂成兩卦,屯、蒙、需、訟、師、比之類是也。變者,反覆惟成一卦,則變以對之,乾、坤、坎、離、大過、頤、中孚、小過之類是也。且聖人本定先後,若元用孔子序卦之意,則不應非覆即變。然則康伯所云因卦之次,託象以明義,盖不虚矣

謹按:易之義藴深而取類廣,朱子所謂事事夹雜在裏面是也。即如六十四卦之序文王,分上下兩篇,先後次第,在文王自有取義,未必盡如孔子所云;在孔子亦第隨舉其一,以見凡例,非謂序卦之義盡於是也。不但序卦,文之繫卦,周公之繫爻,孔子之作十傳,亦各有取義。文自為文之易,周、孔自為周、孔之易,三聖人之書不必盡合也。易不必盡于三書,三書之外不必无易也。宋儒之言理,漢儒之言象,以及楊子之法言,焦氏之卦氣,京氏之災異,下逮管輅、郭璞之數,所言醇雜不一,莫非六十四卦之所藴蓄也

【资料录入】:丁不二

【初次点校】:解寶平

【再次点校】:暂无

【负责版主】:待申请

【点校底本】:钦定四库全书第四十七册-經部易类四十一(文渊阁藏本)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