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下经】第48卦-井卦䷯水风井卦(巽下坎上)-[清]朱轼《周易传义合订•卷八》

[清]朱轼|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第48卦-井卦䷯水风井卦(巽下坎上)

[清]朱軾《周易傳義合訂•卷八》【下经】第48卦-井卦:水风井卦(巽下坎上)

周易傳義合訂卷八

大學士朱軾撰。

下經三

井,改邑不改井,无喪无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原文】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而不窮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謹按:木上有水,升之義也。六爻隂陽相間,井之象也。彖傳專取木上有水之義,然曰巽乎水而上水,又見取攜順利,无求不厭之意,故釋卦名而贊之曰:井養而不竆也。養之不竆,由德之有常。卦才二五兩爻,剛而得中。中,常德也。剛則足以冇為此,所以井不改而養不竆也。汔至以下,言汲井之事。以井喻政,以汲井之器喻人,人亡則政息,瓶羸而井棄,故凶。六爻取喻,則與卦辭少異。

坤為邑。卦自泰來,九上居五,而坤變為坎,改邑象。邑改而井見,不改井象。坎兑喪象,離巽得象。離承坎,兑承巽,无喪无得象。自巽而上,往象。自坎而下,來象。大象左旋右轉,四隅承坎,往來井井象。巽繩,繘象。離腹,瓶象。互離承上,汔至而繘未出,井象。互兑為毁折,羸其瓶象

【原文】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程傳》:禾承水而上之,乃器汲水而出,井之象。君子觀井之象,法井之德,以勞徠其民,而勸勉以相助之道也。勞徠其民,法井之用也。勸民使相助,法井之施也

謹按:養民非家賜而戶予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耳

【原文】初六:井泥不食,舊井无禽。

【原文】象曰:井泥不食,下也;舊井无禽,時舍也。

謹按:井不改,何以有舊?泥,汙也。初隂柔在下,上元應援,无上水之象,井之不可食者也。象曰:下也,謂不能上水也。時舍,謂人不食禽,亦不至為時所舍也。此喻舊政廢弛,无利於民。二爻則稍稍更張矣,究未有利濟之實功也。

【原文】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

【原文】象曰:井谷射鮒,无與也。

《本義》,九二剛中,有泉之象。然上无正應,下比初六,功不上行,故其象如此

謹按:谷,井底穴隙也。井泥去穴露,雖有泉而下漏于穴,如汲井之甕,敝漏而不能上水也。水注于谷,谷内之鮒,泝水而上,故曰射鮒。象曰:无與,謂上无應也。无應,故下比初。錢氏曰:五之泉上出則冇,上六引之而上。二之泉下漏則有,初六引之而下。君子上達,小人下達,豈不貴有與哉?初隂,谷象,鮒象。巽矢承坎弓,射象。二乘初,井谷射鮒象。互離,甕象。互兑,敝象。初隂,漏象。離承兑毁而水注初,甕敝漏象。

毛氏曰:二猶在井下,而内水不浮,外甓不治,儼溪井之在山谷者,莊子所謂缺甃之崖是也

【原文】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原文】象曰: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

《本義》渫,不停汙也。井渫不食,而使人心惻,可用汲矣。王明,則汲井以及物,而施者受者,竝受其福也。九三以陽居陽,在下之上,而未為時用,故其象占如此

蔡虚齋曰:為我心惻,我指旁人,所謂行惻也,非謂九三自惻也。可用汲以下,惻之之辭也。

謹按:不食者其遇,可用者其才。行道之惻,為蒼生惜也。王明竝受其福,為蒼生祝也。此以井泉喩賢人,而惜其不用也。

【原文】六四:井甃无咎。

【原文】象曰:井甃无咎,脩井也。

《本義》,以六居四,雖得其正,然隂柔不泉,則但能修治,而无及物之功。故其象為井甃,而占則无咎。占者能自修治,則雖无及物之功,而亦可以无咎矣。

來知德曰:六四隂柔得正,近九五之君,蓋修治其井,以瀦蓄九五之寒泉者也。占者能修治臣下之職,則可以因君而成井養之功矣。

象山曰:先王之法,一敝不修,必以所養人者害人矣

謹按:羅石為甕謂甃,甃則泉可蓄矣。尚未有泉者,方有事於甃也。此喩修治政事,尚未冇及物之功。

【原文】九五:井洌,寒泉食。

【原文】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本義》洌,潔也。陽剛中正,功及於物,故為此象。占者有其德,則契其象也

謹按:五、上二爻,以井喩政,以汲而食,喩民之被澤。傳曰中正者,明五為坎中之陽,坎泉得天一之真氣也

【原文】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原文】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本義》:收,汲取也。晁氏云:收,鹿盧收繘者也。亦通。幕,蔽覆也。有孚,謂其出有源而不窮也。井以上出為功,而坎口不揜,故上六雖非陽剛,而其象如此。然占者應之,必有孚乃元吉也

謹按:此以上爻終五爻之義。寒泉食,井養也。勿幕,則養不窮矣。汲井之繘已收,可以幕而勿幕也。求者已往,而施者自在,由實有是於中,故其出无窮。井道至此而大成矣,治道如是而无可復加矣。九五中正,有孚也。五不言吉,上之元吉,即五之吉也

【资料录入】:丁不二

【初次点校】:解寶平

【再次点校】:暂无

【负责版主】:待申请

【点校底本】:钦定四库全书第四十七册-經部易类四十一(文渊阁藏本)

×关闭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