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原文】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本義》革,變革也。兑澤在上,離火在下,火然則水乾,水決則火滅。中少二女,合為一卦,而少上中下,志不相得,故其卦為革也。變革之初,人未之信,故必已日而後信。又以其内有文明之德,而外有和說之氣,故其占為有所更革,皆大亨而得其正。所革皆當,而所革之悔亡也。一有不正,則所革不信不通,而反有悔矣。謹按:已日,謂已當革之日。文王三分有二,未可以革也。武王觀兵商郊,猶未可以革也。至孟津渡河,八百來會,斯已革之日矣。人情安常習故,非其時而言革,則衆心不孚,其誰從我?悔且不免,何亨之有?已日乃孚,謂可革之時,革之而人皆信從也。卦德内明外說,明則動合時宜,說則事无勉強,是以大亨利貞,革當而悔亡也。革容易有悔,必元亨利貞,乃當可而悔亡。先儒以已日為革後,必待革後乃孚,是未革尚不孚也。不乎,何以能革乎?天地一段,極贊革道之大。四時成,天地之孚也。順天應人,湯武之孚也。
【原文】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曆明時。
《本義》:四時之變,革之大者。
謹按:寒暑代謝,四時之革也。財成輔相之道,屬之君子。天道之革,无非君子之革矣。撫五辰,順四時,治歷明時之極功也。
【原文】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原文】象曰: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
《本義》雖當革時,居初无應,未可有為,故為此象。鞏,固也。黄,中色。牛,順物。革所以固物,亦取卦名而義不同也。其占為當堅確固守,而不可以有為。聖人之於變革,其謹如此。
謹按:初之時,當堅守以待,未可有為。初九過剛不中,必上比六二,用其中順之道,乃能固守而不妄動。革亦取變革之義,鳥獸皮毛逐時更變,故謂之革,堯典所謂希革是也。五虎變,上豹變,虎文炳,豹文蔚。六二未能為虎豹,為炳蔚黄牛焉耳。牛,順也;黄,中也。初九以剛居陽而不中,能比二而用其中順之道,則其不中不順者革,而所守固矣,故曰鞏用黄牛之革。鞏物莫如革,故鞏字從革。
【原文】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原文】象曰:已日革之,行有嘉也。
謹按:二柔順中正,上應九五,有革之才,當革之任者也。至於已日,不患其不革矣。乃字不承,已日承六二,謂當革之時,如六二之才,乃可革之也。二非已日,征非往革,經畫全在革前。象曰行有嘉,謂只管行去,自有嘉美。嘉即吉,謂有孚而革也。伊尹謂朕載自毫,其六二之謂歟?。
【原文】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原文】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本義》,過剛不中,居離之極,躁動於革者也,故其占有征凶貞厲之戒。然其時則當革,故至於革言三就,則亦有孚而可革也。
謹按:三无任革之才,而當可革之時,故重戒之。革言三就,謂言革者已有成說,即已日之謂。初曰已可革矣,未足信也。再曰已可矣,猶未足信也。三曰已可,則真可矣。已曰乃孚,此其時乎?象曰又何之,謂此時不革,何待而往乎?以九三之才征則凶,征于九三之時則貞。貞矣,不可不征也。冒凶以往,危矣哉!知危不危,凶可免矣。
【原文】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原文】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謹按:悔亡與卦辭同,必吉而後悔乃亡也。革言改命者,革而當命自改耳,于革者无與焉。命猶令也,號令之發,所以示人更新。若仍舊貫,則无庸命矣。凡言命皆革也,而言革又必歸之命。无定者數,有定者理,理與數合。人事既有可據,天道豈曰難知?卦曰已日乃孚,謂孚乃已日也。以孚占日,非以日驗孚也。易書言命,必於四爻。四,革爻也。乾四爻或躍在淵,文言釋之曰乾道乃革。訟四爻曰復即命,又曰渝安貞,渝即革也。否四曰有命,四為否、泰之轉關,君命即天命也。
【原文】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原文】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程傳》謂:九五以陽剛之才,中正之德,居尊位,大人也。以大人之道,革天下之事,无不當也,无不時也。所過變化,事理炳著,如虎之文采,故云虎變。龍虎,大人之象也。變者,事物之變。曰:虎何也?曰:大人變之,乃大人之變也。以大人中正之道變革之,炳然昭著,不待占決,知其至當,而天下必信也。天下蒙大人之革,不待占決,知其至當,而信之也。
謹按:未占有孚,謂天下之孚信乎?大人者,无事於占而決也。聖人作而萬物覩,不言而信也。
【原文】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
【原文】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程傳》謂:革之終,革道之成也。君子,謂善人。良善則已從革而變,其著見若豹之彬蔚也。小人昏愚難遷者,雖未能心化,亦革其面以從上之教令也。龍虎,大人之象,故大人云虎,君子云豹也。人性本善,皆可以變化,然有下愚,雖聖人不能移者。以堯舜為君,以聖繼聖,百有餘年,天下被化,可謂深且久矣,而有苗有象,其來格烝乂,蓋亦革面而已。小人既革其外,革道可以為成也,苟更從而深治之,則為己甚已,甚非道也,故至革之終而又征則凶也。當貞固以自守,革至於極而不守以貞,則所革隨復變矣。天下之事,始則患乎難革,已革則患乎不能守也,故革之終,戒以居貞則吉也。居貞非為六戒乎?曰:為革終言也,莫不在其中矣。人性本善,有不可革者,何也?曰:語其性則皆善也,語其才則有下愚之不移。所謂下愚有二焉:自暴也,自棄也。人苟以善自治,則无不可移者,雖昏愚之至,皆可漸摩而進也。唯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絶之以不為,雖聖人與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謂下愚也。然天下自棄自暴者,非必皆昏愚也,往往強戾而才力有過人者,商辛是也。聖人以其自絶於善,謂之下愚,然考其歸,則誠愚也。既曰下愚,其能革面,何也?曰:心雖絶於善道,其畏威而寡罪,則與人同也。唯其有與人同,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謹按:虎文疏朗,豹文細密,革道已成。撫辰順時,萬物蕃育,五之虎文炳也。制禮作樂,潤色鴻猷,上之豹文蔚也。虎豹之變,在治化上說,被化者小人也。革面即虎變,豹變之象最易。革者民之心,豈有虎豹炳蔚之時,而民猶匿其情乎?民匿其情,可謂文炳文蔚乎?革曰面者,黎民於變,只在氣象間見之。象曰順以從君,猶云順帝之則。革面者,不識不知之象也。虎豹之變,亦就皮毛上說。若以革面而非革心,將謂文炳文蔚者,亦皆塗飾耳目邪?若程子所謂下愚不移,則如共、驩之惡,面亦不可得而革也,況言心乎?至有苗有象,既經感悔,則亦内外如一矣。
【资料录入】:丁不二
【初次点校】:解寶平
【再次点校】:暂无
【负责版主】:待申请
【点校底本】:钦定四库全书第四十七册-經部易类四十一(文渊阁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