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亨。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原文】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程傳》謂:復亨,謂剛反而亨也。陽剛消極而來反,既來反,則漸長盛而亨通矣。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以卦才言其所以然也。下動而上順,是動而以順行也。陽剛反而順動,是以得出入无疾,朋來而无咎也。朋之來,亦順動也。其道反復往來,迭消迭息,七日而來復者,天地之運行如是也。消長相因,天之理也。陽剛,君子之道長,故利有攸往。一陽復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靜為見天地之心,蓋不知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謹按:陽往而返為復。以人事言,由惡而遷于善,由亂而返于治也。亨以下占辭。隂氣閉塞,陽氣宣通,故剛反而亨。一陽初生,氣微,易為隂邪所害。為卦上坤下震,坤順震動,惟能順理而動,故无阻礙,而羣陽相隨而至。人心一念見道,必順養而擴充之,斯不為紛華所奪,而衆善日長矣。自占者言之,君子孤立,每為小人中傷,能順理而動,則亦不致為害,而同類亦彈冠而來,何咎之有乎?反復其道,言隂陽消長,自然之理。反對往言,自此趨彼為往,自彼來此為反,言反則兼往矣,復則反而已至于此也。隂生一位,即陽退一位,自姤歷坤,而陽復生于下。以爻言,則更六位而復始。以卦氣言,則自五月一隂生,至十一月而一陽復,故曰七日來復。人情久出乍歸,必曰吾去若干日矣,人之慰之者,亦曰若干日矣。遡往日之去,幸今日之歸也。謂消長之道,往復迭運,今幸而往者反矣。窮極而通,從此坦行无礙,利有攸往也。彖傳既釋卦辭,又總結之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聖人之意,欲人自認其本心,而擴而充之也。天地之心,仁也,即至誠无息,發育萬物之本也。天地之心,未嘗乍息,但當收斂退藏之時,則无由見之耳。人以天地之心為心,一念乍動,而生生不已之機,勃然而不可遏。如齊王以羊易牛之心,察而充之,足以王矣。此心之復,在清夜平旦,而牿亡于旦畫。但靜而復者其體,動而復者其用。學者涵養于不睹不聞之時,省察于隱微獨知之地,動靜交致其功,而後道心長,而人心退聽矣。王伯厚云:復以自知,必自知,然後能見天地之心。此語體認最切。
【原文】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本義》:安靜以養微陽也。月令:是月齋戒掩身,以待隂陽之所定。
《程傳》謂:雷者,隂陽相薄而成聲,當陽之微,未能發也。雷在地中,陽始復之時也。陽始生于下而甚微,安靜而後能長。先王順天道,當至日陽之始生,安靜以養之,故閉關使商旅不得行。人君不省視四方,觀復之象,而順天道也。在一人之身亦然,當安靜以養其陽也。
謹按:閉關云者,閑其内使不出,防其外使不入,理欲關頭,不可不愼也。
【原文】初九:不遠復,无祇悔,元吉。
【原文】象曰:不遠之復,以脩身也。
《本義》:一陽復生于下,復之主也。祇,抵也。又居事初,失之未遠,能復于善,不抵于悔,大善而吉之道也。謹按:一陽初生,復也。復于初,不遠也。人有過而能悔,悔而後能改。若過未形而即改,過而非過也,故无祇悔。二爻傳曰下仁,四爻曰從道,仁與道皆謂初陽。道散見於日用,隨事體之而各得仁,則心德之全也。天理周流,无一息之間斷,有間即非仁矣。繫辭傳曰:顏氏之子,有過未嘗不知,知之未嘗不改。蓋其心當存,偶有一念之愆,旋即克而治之,所謂不遠之復也。聖人於顏子許其不違仁,其餘則曰不知其仁。二、四所得有淺深,故象傳分别言之。
○又按:求仁必先體道。曾子躬行實踐,至于真積日久,乃悟一貫之旨。一即仁也。學者體道以修身,必至於仁,而後道全德備而身修矣。
【原文】六二:休復,吉。
【原文】象曰: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謹按:六二下比初陽,復之休美者也。初不遠復,仁也。二比初下,仁也。
○又按:休訓為美者,惟休乃美也。休者,休息也,休養也。顔子三月不違,其涵養於平日者素矣。下此則必體察於一念來復之初,而涵泳從容,勿忘勿助,久之而微者著,危者安,外物自不得而奪之矣。彖傳曰:動而順行。順即休也。二中正而柔順,故有此象。若六三不中不正,居震動之極,雖天心時復,而躁急躐等,居之不安,故有頻復之厲。厲者,休之反也。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也。復見天地之心,故以初為仁。
【原文】六三:頻復,厲,无咎。
【原文】象曰:頻復之厲,義无咎也。
謹按:六三在兩卦之間,居震動之極,不能有常而頻復。頻者,復而失,失而又復,所謂入見聖道而說,出見紛華靡麗而說也。厲,危也。惟危者人心,來復者道心也。屢失故厲,屢復故无咎。頻復云者,謂前此屢失,今又來復也。從此順而養之,剛長而利有攸往矣。程子云:此開人遷善之道也。
【原文】六四:中行獨復。
【原文】象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謹按:五、上在上,二、三在下,四介於上下之間,能挺然自拔,舍其類而行與初應,是獨復以從道也。剝三亦在羣隂之間,而上與上應。傳曰:失上下。言上下則中可知,言失上下則獨行而從陽可知。二卦爻傳意義互見也。
【原文】六五:敦復,无悔。
【原文】象曰:敦復无悔,中以自考也。
《程傳》:以中道自成也。五以隂居尊,處中而體順,能敦篤其志,以中道自成,則可以无悔也。自成,謂成其中順之德。
謹按:凡卦爻言无悔者,在吉凶之間。惟復卦不然,有復前之悔,悔而後復,非不遠之復也。有復後之悔,復而又悔,非敦於復者也。初惟不遠復,故无祗悔。五惟敦復,故无悔。或問:五何以不言吉?曰:五去初遠,非不遠之復也。然則初與五之復,後遂無過乎?曰:縱有過,亦不遠而復耳。初,顔子。五,曾子也。曾子至真積日久之候,則亦不遠復矣。六爻五不及初,而勝於二四。二四資初以為復,有待而興者也。三之頻復,正與无悔反。三不及二四,四又不及二。二之下仁,心悅誠服。四之從道,勉強企及者也。
○又按:上六迷復,故五爻曰敦。若敦艮、敦臨,皆取卦終之義。
【原文】上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原文】象曰: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本義》,以隂柔居復終,終迷不復之象,凶之道也,故其占如此。以,猶及也。
謹按:二比初而復,四應初而復,三與初同體而亦復,五雖遠初,能以中道自成,而復上則去初尤遠,位復不中,是以迷也。迷如人出外而忘其家,欲復不可得矣。坤卦辭曰:先迷後得,主利。上處卦終,後無可後,故失主而迷。傳曰反君道,謂上六背乎陽道,猶坤彖所謂先迷也。用行師以下,極言背陽之凶。行師者,上用之者陽也。陽欲變隂,而隂不為之變,陽有阻礙,即陽之凶也,故曰以其國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謂陽不能前進也。坤為衆,師象。震為長子,行師象。故一陽五隂之卦,多言行師。
【资料录入】:丁不二
【初次点校】:解寶平
【再次点校】:暂无
【负责版主】:待申请
【点校底本】:钦定四库全书第四十七册-經部易类四十一(文渊阁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