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朱轼《周易传义合订•卷十》【周易十翼】系辞•上传

[清]朱轼| 易经注解| 2022-12-01 23:51:22| 0

[清]朱軾《周易傳義合訂•卷十》繫辭上

周易傳義合訂卷十

大學士朱軾撰。

繫辭傳上:

系辞上第一章:

繫辭本謂文王、周公所作之辭,繫於卦爻之下者,即今經文。此篇乃孔子所述繫辭之傳也。以其通論一經之大體凡例,故无經可附,而自分上下云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本義》天地者,陰陽形氣之實體。乾坤者,易中純陰純陽之卦名也。卑高者,天地萬物上下之位。貴賤者,易中卦爻上下之位也。動者,陽之常。靜者,陰之常。剛柔者,易中卦爻陰陽之稱也。方,謂事情所向,言事物善惡,各以類分。而吉凶者,易中卦爻占决之辭也。象者,日月星辰之屬。形者,山川動植之屬。變化者,易中蓍策卦爻,陰變為陽,陽化為陰者也。此言聖人作易,因陰陽之實體,為卦爻之法象。莊周所謂易以道陰陽,此之謂也。

蔡氏清曰:此一節是夫子從有易之後,而追論夫未有易之前,以見畫前之有易也。夫易有乾坤,有剛柔,有吉凶,有變化。然此等名物,要皆非聖人鑿空所為,不過皆據六合中所自有者而摸寫出耳。謹按:天,乾也;地,坤也。言乾坤,六子可知矣。高,貴也;卑,賤也;動,剛也;靜,柔也。吉凶者,萬物之類聚羣分也。善則吉,惡則凶,各以氣類相招也。變化者,形象也。

蘇氏曰:在云者,明其一也。世之所謂變化者,未嘗不出于一,而兩于所在也。自兩以往,有不可勝計者矣。故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之始也。蘇氏此論,即張子一神兩化之謂也。朱子謂:上截說面前道理,下截說易書。又云:若把下一句說作未畫之易也不妨。

愚按:通章俱言畫前之易,而聖人法天地以畫卦之意自見。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本義》:此言易卦之變化也。六十四卦之初,剛柔兩畫而已。兩相摩而為四,四相摩而為八,八相盪而為六十四

韓氏伯曰:相切摩,言陰陽之交感;相推盪,言運化之推移

謹按:純剛為太陽,純柔為太陰,剛中之柔為少陰,柔中之剛為少陽,是謂四象。太一而已,少則有長、有中、有少,是謂八卦。卦即象也。兩相親就之謂摩,迭相推移之謂盪。剛柔交錯為八卦,八卦又相推盪,其變化有不可窮極者。此陰陽自然之運用,畫前之卦象也。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本義》:此變化之成象者

孔氏曰:重明上文變化見矣,及剛柔相摩、八卦相盪之事。八卦既相推盪,各有功之所用也。

吳氏曰:章首但言乾、坤,盖舉父母以包六子。此先言六子,而後縂之以乾、坤也。震為雷,離為電,霆即電也。巽為風,坎為雨。義圖左起震而次以離,鼔之以雷霆也;右起巽而次以坎,潤之以風雨也。風而雨,故通言潤。離為日,坎為月。艮山在西北,嚴凝之方為寒;兌澤在東南,温熱之方為暑。左離次以兌者,日之運行而為暑也;右坎次以艮者,月之運行而為寒也。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本義》:此變化之成形者。此兩節又明易之見于實體者,與上文相發明也

何氏楷曰:自天尊地卑至變化見矣,是因乾坤而推極于變化;自剛柔相摩至坤道成女,是又因變化而遡原于乾坤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本義》知,猶主也。乾主始物,而坤作成之,承上文男女而言乾坤之理。盖凡物之屬乎陰陽者,莫不如此。大抵陽先陰後,陽施陰受,陽之輕清未形,而陰之重濁有迹也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本義》乾健而動,即其所知,便能始物而无所難,故為以易而知大始。坤順而靜,凡其所能,皆從乎陽而不自作,故為以簡而能成物

《朱子語類》問:如何是易簡?曰:他行健,所以易。易是知阻難之謂。人有私意便難簡,只是順從而已。若外更生出一分,如何得簡?今人都是私意,所以不能易簡。

問:乾以易知,坤以簡能。若以學者分上言之,則廓然大公者,易也;物來順應者,簡也。曰:然。乾之易,知之事也;坤之簡,行之事也

謹按:首節言對待之陰陽。二節至五節承上變化句,言流行之陰陽剛柔,摩盪運行,變化而生生不已,為雷霆,為風雨,為日月,為寒暑,鼔之潤之,温之肅之,統歸于乾父坤母之生成。成男成女,謂陽成氣,陰成形也。六節七節申上成男成女意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本義》人之所為,如乾之易,則其心明白而人易知;如坤之簡,則其事要約而人易從。易知則與之同心者多,故有親;易從則與之協力者衆,故有功。有親則一於内,故可久;有功則兼於外,故可大。德,謂得于己者。業,謂成于事者。上言乾坤之德不同,此言人法乾坤之道,至此則可以為賢矣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本義》:成位,謂成人之位。其中,謂天地之中。至此則體道之極功,聖人之能事,可以與天地參矣。何氏曰:此章乃孔子首明易始乾坤之理,至二章設卦觀象方言易

右第一章

系辞上第二章:

《本義》:此章以造化之實,明作經之理。又言乾坤之理,分見於天地,而人兼體之也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

《本義》:象者,物之似也。此言聖人作易,觀卦爻之象而繫以辭也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本義》:言卦爻陰陽迭相推盪,而陰或變陽,陽或化陰,聖人所以觀象而繫辭,衆人所以因蓍而求卦者也。

張氏曰:剛柔相推之中,或當位,或失位,而吉凶悔吝之源,正起于此。聖人之所觀,觀此也;聖人之所明,明此也。盖吉凶悔吝雖繫于辭,而其原實起于變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本義》,吉凶悔吝者,易之辭也。得失憂虞者,事之變也。得則吉,失則凶。憂虞雖未至凶,然已足以致悔而取羞矣。盖吉凶相對,而悔吝居其中間,悔自凶而趨吉,吝自吉而向凶也。故聖人觀卦爻之中,或有此象,則繫之以此辭也。

謹按:聖人觀失得憂虞之象,而繫以吉凶悔吝之辭也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本義》柔變而趨於剛者,退極而進也;剛化而趨於柔者,進極而退也。既變而剛,則晝而陽矣;既化而柔,則夜而陰矣。六爻,初、二為地,三、四為人,五、上為天。動,即變化也。極,至也。三極,天地人之至理,三才各一太極也。此明剛柔相推以生變化,而變化之極復為剛柔,流行於一卦六爻之間,而占者得因所值以斷吉凶也。

謹按:卦設而有象,繫辭之吉凶因之,故曰觀象繫辭而明吉凶。第二節言設卦,第三節言觀象繫辭,第四節申明剛柔變化、吉凶得失之義。盖吉凶之辭因乎卦象,卦之設又取于陰陽,而總不外于三才,太極之道也。變化即剛柔之變化,進退即晝夜之進退。晝夜之進退,並行不悖。並行者,萬物統體一太極;不悖者,一物各具一太極也。六爻之動,變化无定,而其理之一定而不可易者,要皆根柢於太極。三極者,天地人之至理,三才各一太極也。惟有不變之道,故其變无方。學者觀象觀變,亦惟求合乎三極之道而已。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本義》:易之序,謂卦爻所著事理當然之次第,玩者觀之詳

謹按:居以位言,樂以心言。居,如居易俟命之居,與下節居字不同。居而安者,素位而行,不願乎外也。玩,如玩心高明之玩,與下節玩字不同。樂而玩者,㝷味不厭,若玩好之物,一刻不能去于懷,不必韋編在目而後為玩也。安于何?易之序也。潛、見、躍、飛,各有當然之理,循理故安也。玩于何?爻之辭也。爻也者,言乎其變,心契乎變化之妙,故樂而玩也。序即三極之道,爻之辭即剛柔變化也。居而安者,安土敦仁之仁;樂而玩之者,樂天知命之知也。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本義》:象辭變,已見上。凡單言變者,化在其中,占謂其所值吉凶之决也。

蔡氏曰:觀象玩辭,學易也;觀變玩占,用易也。學易則无所不盡其理,用易則惟盡乎一爻之時。居既盡乎天之理,動必合乎天之道,故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王氏曰:平居无事,觀卦爻之象而玩其辭,則可以察吉凶悔吝之故。及動而應事,觀卦之變而玩其占,則可决吉凶悔吝之幾,故動无不吉也。

謹按:聖人觀造化自然之象而設卦,君子觀卦象而盡造化自然之理。此節申言上節之義,以明學易者之吉而利也。

右第二章

《本義》:此章言聖人作易,君子學易之事

系辞上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本義》:彖,謂卦辭,文王所作者。爻,謂爻辭,周公所作者。象,指全體而言。變,指一節而言

【虞氏曰:八卦以象告,故言乎象也。爻有六畫,九六變化,故言乎變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

《本義》:此卦爻辭之通例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

《本義》:位,謂六爻之位。齊,猶定也。小謂陰,大謂陽

憂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本義》介,謂辯别之端。盖善惡已動而未形之時也,於此憂之,則不至於悔吝矣。震,動也。知悔則有以動其補過之心,而可以无咎矣。

吳氏曰:列貴賤者存乎位,覆說爻者言乎變;齊小大者存乎卦,覆說彖者言乎象;分辯吉凶存乎彖爻之辭,覆說言乎其失得也。悔吝介乎吉凶之間,憂其介則趨於吉不趨於凶矣,覆說言乎其小疵也。震者,動心戒懼之謂。有咎而能戒懼,則能改悔所為而可以无咎,覆說善補過也

謹按:爻者,交也。六位之周流不居,而變生焉。觀位之變,而爻之貴賤可見矣。彖者,材也。卦成而體材畢具,而象著焉。觀卦之象,而彖之大小可定矣。占之吉凶,視乎卦、爻之大小貴賤。大與貴,得也;小與賤,失也。失則凶,得則吉也。觀爻、彖所言之得失,而吉凶了然矣。兩者之間謂之介。有吉凶之介,悔吝是也。悔吝,己離乎吉,尚未至于凶。有悔吝之介,可悔可吝之事已萌于中,尚未形于事。此所謂小疵也。於此而能憂,則悔吝者不悔吝矣,不悔吝則吉矣。憂之云何?恐懼修省,震之謂也。震則悔,悔者悔悔吝也,悔悔吝之萌于中也。此无咎補過之道也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本義》:小險大易,各隨所向

謹按:天地間本有自然之易,而人不悟也,於是為之畫卦以示象。又慮人之觀象而不悟也,而為之繫辭。辭繫而學易者乃確乎其有據矣,故此章大意重贊繫辭。前二節言彖爻辭之通例,中二節教學易者觀象占以自省,末言辭之險易因乎卦之大小,言卦而爻可知矣。聖人隨卦繫辭,使人知所適從,學易之君子可不樂而玩哉!

又按:卦之小大隨乎時,如復便是大,剥便是小。卦大故辭易,復之出入无疾,朋來无咎是也。卦小故辭危,剥之不利有攸往是也。辭險者示人知所避,辭易者示人知所趨也。

右第三章

系辞上第四章:

《本義》:此章釋卦爻辭之通例

易與天地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本義》:易書卦爻具有天地之道,與之齊凖。彌如彌縫之彌,有終竟聨合之意。綸有選擇條理之意。

《朱子語類》云:凡天地間之物,无非天地之道,故易能彌綸天地之道。彌如封彌之彌,糊合使无縫罅。綸如絲綸之綸,自有條理。言雖是彌得外面无縫罅,而中則事事物物各有條理。彌而非綸,則空疏无物。綸而非彌,則判然不相干。此二字見得聖人下字甚密也

謹按:縫合隙漏之謂彌,剖晰混茫之謂綸。象傳所謂財成輔相是也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爲物,游魂爲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本義》此窮理之事。以者,聖人以易之書也。易者,陰陽而已。幽明、死生、鬼神,皆陰陽之變,天地之道也。天文則有晝夜上下,地理則有南北高深。原者推之於前,反者要之於後。陰精陽氣,聚而成物,神之伸也;魂游魄降,散而為變,鬼之歸也

林氏希元曰:幽明之故,死生之說,鬼神之情狀,其理皆在于易,故聖人用易以窮之也。然亦要見得為聖人窮理盡性之書耳,非聖人真箇即易而後窮理盡性也

謹按:天文有晝夜上下,地理有南北高深。晝為明,夜為幽;南為明,北為幽。幽,陰也;明,陽也。死生鬼神,即幽明也。人得天之理以生,生理盡而死,故原始而知所以生,即返終而知所以死。反者,反乎始以觀之也。精,血也;精血,陰也。呼吸出入之氣,陽也。精與氣合聚而為物,神之伸也。魂者,氣之運用也。呼吸者氣,能呼能吸者魂也,魄與體俱耳目之聰明是也。耳目,形也;耳之聽而聰,目之視而明者,魄也。魂,陽也;魄,陰也。人死則魂升而魄降,魄隨形體,形體入地,故魄亦降于地。傳止言游魂,省文也,此鬼之歸也。死生物變,即天地貞元之理,此易、書所以通于幽明之故也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本義》此聖人盡性之事也。天地之道,知仁而已。知周萬物者,天也。道濟天下者,地也。知且仁,則知而不過矣。旁行者,行權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仁也。既樂天理,而又知天命,故能无憂,而其知益深。隨處皆安,而无一息之不仁,故能不忘其濟物之心,而仁益篤。盖仁者愛之理,愛者仁之用,故其相為表裏如此。謹按:知之所及,仁亦及焉,則知非空虚馳騖之知,故曰不過。旁行即周徧,不流即不過也。釋氏:空虚无著,過而流者也,知仁云乎哉?安土,謂隨所處而安,素位而行也。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一體痌瘝之意,隨在周流,不必澤被生民,然後為仁,此安土敦仁之謂也。不憂者,遯世无悶也。愛人者,吉凶同患也。惟安土敦仁,故悲天憫人,與樂天知命,並行而不悖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本義》此聖人至命之事也。範,如鑄金之有模範。圍,匡郭也。天地之化无窮,而聖人為之範圍,不使過於中道,所謂裁成者也。通,猶兼也。晝夜,即幽明死生鬼神之謂。如此然後可見至神之妙,无有方所,易之變化,无有形體也

蔡氏曰:神无方,易无體,獨係之至命一條。至命從窮理盡性上來,乃窮理盡性之極致,非窮理盡性之外,他有所謂至命也。故獨係之至命,自足以該乎窮理盡性

謹按:曲成萬物,盡人物之性也;範圍天地,贊化育也。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則與天地參矣。知,謂心與造化默契,非徒見聞之知也。神之无方者,易之无體也。故聖人體易之道,而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也

右第四章

系辞上第五章:

《本義》:此章言易道之大,聖人用之如此

一陰一陽之謂道。

《本義》:陰陽迭運者,氣也。其理則所謂道

謹按:兩一字即周子一動一靜,互為其根之義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本義》道,其於陰而行乎陽。繼,言其發也。善,謂化育之功,陽之事也。成,言其具也。性,謂物之所受,言物生則有性,而各具是道也,陰之事也。周子、程子之書,言之備矣

程子曰:止於至善,不明乎善。此言善者義理之精微,无可得名,且以至善目之。繼之者善,此言善卻言得輕,但謂繼斯道者莫非善也,不可謂之惡。

生生之謂易,是天之所以為道也。天只是以為道,繼此生理者即是善也。善便有一箇元底意思,元者善之長,萬物皆有春意,便是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卻待萬物自成其性須得

謹按:一陰一陽者,天之道。有其繼之,而道在人物矣。乾元資始,萬物化生,而陰陽之流行以著,故曰繼。猶孟子繼之以不忍人之政之繼也,繼之斯成之矣。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而天地之功用以成也。天所賦予於人物者,純粹以精,本无不善。人物得之而為性,性麗於氣質,遂有偏剛偏柔之分。程子所謂纔說性時,便已不是性也。盖理麗於氣,氣麗於形。耳目,形也。耳之聽,目之視,氣也。聰明,理也。聰者耳之聰,明者目之明。舍耳目則聰明无由見,耳目之氣不清,則聰明失矣。書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亦就大賢以下氣質偏駮者言之也。人心者,食色之性。口之於味,耳之於聲,目之於色,凡知覺從形骸上起者,皆氣為之也。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縱其所之而莫為之遏,則亦何所不至哉?故曰危。道心者,義理之性也。理麗於氣中,理能帥氣,則氣為理用。孟子所謂立乎其大,而小者不能奪也。惟氣質駮雜者,氣強而理弱,運用一由乎氣。朱子云:如大禮赦文,一時税都赦了,有村知縣硬捉縳要納,更自叫上面不應。又如子不肖,父亦管他不得。便見得氣粗而理微。人當物感交乘之時,天理何嘗冺㓕?然偶一發見,而微茫恍惚,旋而銷歸,何有如飢者甘食、渴者甘飲?未嘗不思飲食之正,祇緣氣濁而為形役,以故得之則甘,而飲食之正理亦退而聽命矣。蓋道心之發,每為人心所掩,故晦昧而不能以自著。惟危故微,微則危者益危矣。聖人氣質清明,纔有甘食悅色之心,而非禮勿視、不義不食之心已在其中。人心无非道心,夫何危微之有?然理欲之消長,其幾甚微,常存戒慎,則中人亦可漸化其偏駮;一念放縱,雖上哲不能常保其清明。此唐虞授受所以兢兢告誡也。下節知者、仁者,氣清而不能无濁,百姓則濁而不清者也。

又按:善言性者,莫如孟子、程子。孟子言性善者,天命之性也;程子言惡,亦不可謂非性者,氣質之性也。氣質之性,即天命之性也。惡者,善之惡也。知善之惡,則知性之无不善矣。何也?仁主愛,姑息狎暱亦愛也;義主斷,鹵莽㓕裂亦斷也。以是知人性之无不仁、无不義,特因氣質之偏而任其所向而流於惡耳。故曰:為不善,非才之罪也。以為善之才為惡,才本无過,用才者過也。故朱子云:孟子言才,指本性而言;伊川謂才有善、有不善,自其稟於氣質者言之也。盖才是性之發用,性有氣質之偏,故才有不善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本義》仁陽知陰,各得是道之一隅,故隨其所見而目為全體也。日用不知,則莫不飲食,鮮能知味者,又其每下者也。然亦莫不有是道焉。或曰:上章以知屬乎天,仁屬乎地,與此不同,何也?曰:彼以清濁言,此以動靜言

《朱子語類》云:萬物各具是性,但氣稟不同,各以其性之所近者窺之。故仁者只見得他發生流動處,便以為仁;知者只見得他貞靜處,便以為知。下此一等,百姓日用之間,習矣而不察,所以君子之道鮮矣

顯諸仁,藏諸用,鼔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本義》:顯,自内而外也。仁,謂造化之功,德之發也。藏,自外而内也。用,謂機緘之妙,業之本也。程子曰:天地无心而成化,聖人有心而无為

謹按:用即无方之神也,體有定而用无方也。俞氏謂春夏之發生,所以顯秋冬所藏之仁;秋冬之收成,所以藏春夏所顯之用。如此則當云顯其仁、藏其用,不當云顯諸、藏諸也。顯諸仁者,顯而為生成之仁;藏諸用者,藏而為機緘之用也。内外體用,原不分兩時,元始貞終,无非仁也。所以運此仁者,敦化之妙用也。大業謂顯仁,盛德謂藏用。先儒以仁屬德,以用屬業,盖膠執發生為顯仁,收成為藏用故耳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張子曰:富有者大而无外,日新者久而无窮

謹按:富有而无欠缺,發之于外者,大也;日新而无止息,藏之于内者,盛也

生生之謂易。

《本義》:陰生陽,陽生陰,其變无窮,理與書皆然也

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本義》:效,呈也。法,謂造化之詳密而可見者

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

《本義》:占,筮也。事之未定者,屬乎陽也。事,行事也。占之已决者,屬乎陰也。極數知來,所以通事之變。張忠定公言公事有陰陽,意盖如此

徐氏曰:一陰一陽无時而不生生,是之謂易;成此一陰一陽生生之象,是之謂乾;效此一陰一陽生生之法,是之謂坤;極一陰一陽生生之數而知來,是之謂占;通一陰一陽生生之變,是之謂事

陰陽不測之謂神。

《本義》:張子曰:兩在,故不測

蔡氏曰:合一不測為神,不合不謂之一,不一不為兩在,不兩在不為不測。合者,兩者之合也。神化非二物也,故曰一物兩體也

鄧氏旭章曰:此句與首句相應,不測即首句兩一字。以主宰言曰道,以變化言曰神。神即道之至妙,非道外别有所謂神也。易无體,惟生生故无體;神无方,惟生生故无方。不測者,陰陽合一,互為其根。如陽生子中,陰生午中,便見陰陽互根,便見陰陽不測

謹按:前五節言造化之陰陽,中三節承上言此生生不已者,乃易之理也。乾所以成此理之象,坤所以效此理之法,極數通變,所以發揮此理,以定吉凶而成大業,此易之富有日新也。末節通結上文而總贊其神。

又按:象者髣髴形似法,則儀型昭著矣。盖乾始而坤終,乾生而坤成也

右第五章

《本義》:此章言道之體用不外乎陰陽,而其所以然者,則未嘗倚於陰陽也

系辞上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本義》:不禦,言无盡。靜而正,言即物而理存。備,言无所不有

謹按:未嘗物物而與之,而物莫能外,故曰靜而正。正字與各正性命之正同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本義》乾坤各有動靜,於其四德見之,靜體而動用,靜别而動交也。乾一而實,故以質言而曰大;坤二而虚,故以量言而曰廣。盖天之形雖包于地之外,而其氣常行乎地之中也。易之所以廣大者以此。

《朱子語類》云:天是一箇渾淪底物,雖包乎地之外,而氣則迸出乎地之中。地雖一塊物在天之中,其中實虚,容得天之氣迸上來。大生是渾淪,無所不包;廣生是廣濶,能容受得那天之氣。專直則只是一物,直去翕闢則是兩箇。翕則翕,闢則闢,此奇耦之形也

謹按:乾,奇也,如長竿然,以為表率,取其直也。當其勿用而放倒,塊然一物耳。用而豎之,軒然直上矣,誰得而撓焉?坤,耦也,如大門然,以通出入,取其闢也。當其无事而扃闔其中,莫得而見也。有事而啓之,其出不窮矣,孰得而拒焉?

又按:乾只是一箇,一箇則无有界限間隔,但見其一片无際,故大屬乾。坤是兩箇,兩箇則有關合容受,无從測其藴蓄,故廣屬坤。上節言易廣大,此節明所以廣大之由,故曰是以大生廣生。靜專而動直,易也;靜翕而動闢,簡也。乾坤有易簡之德,故廣且大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本義》:易之廣大變通,與其所言陰陽之說,易簡之德,配之天道人事,則如此

謹按:此承上節,極贊易道之大。廣大以所生,言惟德合天地,故廣大與天地配。四時日月,天地之六子也

右第六章

系辞上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

《本義》:十翼皆夫子所作,不應自著子曰字,疑皆後人所加也。窮理則知崇,如天而德崇;循理則禮卑,如地而業廣。此其取類,又以清濁言也

孔氏曰:言易道至極,聖人用之,增崇其德,廣大其業

《朱子語類》云:知識貴乎高明,踐履貴乎著實。知既高明,須放低著實作去。

又云:知崇者,德之所以崇;禮卑者,業之所以廣。盖禮纔有些不到處,便有所欠缺,業便不廣矣。惟極卑无所欠缺,所以廣。

又云:禮卑是卑順之意,卑便廣,地卑便廣,高則狹了。人若只揀取高底作便狹,兩腳踏地作方得

謹按:德何以崇?崇其知。業何以廣?卑其禮。知崇至於效天,則德崇矣。禮卑至於法地,則業廣矣。中庸致廣大,極高明,温故敦厚,知崇也。盡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禮,禮卑也。人之所得于天者,本无不明,明之以復其初,使此心无一毫之障礙,而知有不崇者乎?卑對高言。禮是纎細瑣碎底,高明者多忽略而疏於節目,動容周旋,實體而踐之,則高而能卑矣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本義》。天地設位而變化行,猶知禮存性而道義出也。成性,本成之性也。存存,謂存而又存,不已之意也。

《朱子語類》云:識見高於上,所行實於下,中間便生生而不窮,故說易行乎其中。成性存存,道義之門。謹按:此節承上崇效卑法而言,謂易道之大,上極乎天,下極乎地,聖人用之以崇德廣業,則萬善皆備,富有日新,猶易之生生不已也。人自繼善成性以來,萬物皆備,任天下之紛紜蕃變,莫非吾性吾命之所固有,乃氣拘于先,物蔽于後,而道義之門塞矣。存存者,靜而涵養,動而省察,戒慎恐懼,存之又存,中致而天下之大本立,和致而天下之達道行,故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項氏曰:此章言聖人體易于身也。知窮萬理之原,則乾之始萬物也;禮循萬理之則,則坤之成萬物也。道者,義之體,智之所知也;義者,道之用,禮之所行也

右第七章

系辞上第八章: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本義》:賾,雜亂也。象卦之象,如說卦所列者

吳氏曰:不以彖對爻言,而以象對爻言者,文王未繫彖辭之先,重卦之名謂之象。象先于彖,言象則彖在其中

張氏曰:擬諸形容者,擬之陰陽也,在末畫卦之先。象其物宜,正畫卦之事。擬是擬其所象,象是象其所擬。物而曰宜,不獨肖其形,兼欲盡其理

謹按:擬者,比也。以一物比方一物也。形容者,狀貌也。以一物比一物,其狀貌相似謂之象。陰陽在天地之間,无形容之可見也。聖人畫卦以顯之,于是以事物之繁賾,比擬陰陽之狀貌。擬天而得三畫純陽之乾,擬地而得三畫純陰之坤,擬水、火、風、雷、山、澤而得少陰少陽之坎、離、震、巽、艮、兌,是擬諸其形容也。畫卦成,而乾、坤象天、地,坎、離、震、巽、艮、兌象水、火、風、雷、山、澤,是象其物宜也。重卦六十四,各有所擬以為象,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本義》:會,謂理之所聚而不可遺處。通,謂理之可行而无所礙處。如庖丁解牛,會則其族,而通則其虚也。何氏曰:會,如省會之會,自彼而來者,面面可至。通,如通都之通,自此而往者,方方可達

蔡氏曰:觀會通,行典禮,且就天下之動上說,未著在易。將此理繫之于易,以斷其吉凶。是爻辭之所以為爻辭者,乃所以效天下之動也,故謂之爻

【錢氏澄之曰:事勢盤錯之會,人見為有礙者,聖人觀之,必有其通。非權宜之行,而典禮之行,盖確乎其不可易也

謹按:一之謂會,萬事萬物之所統歸也。貫之謂通,一理散布于萬事萬物也。必觀乎此,而後于經權常變、大中至正之理,確見其所以然,而行而宜之,以定萬世不易之典則。合乎此則吉,悖乎此則凶。此聖人繫爻命辭,以效天下之動也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本義》:惡,猶厭也

潘氏曰:有至一者存,所以不可惡;有至常者存,所以不可亂

謹按:此節分承上二節。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擬議,當乎物宜,故繫辭言天下之賾而不可厭。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觀其會通,定為一定之典禮,故不可亂

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本義》:觀象玩辭,觀變玩占,而法行之。此下七爻則其例也

《朱子語類》云:擬議只是裁度自家言動,使合此理,變易以從道之意

胡氏曰:聖人之于象,擬之而後成,學易者如之何不擬之而後言?聖人之于爻,必觀會通以行典禮,學易者如之何不議之而後動?前言變化,易之變化也;此言成其變化,學易者之變化也

謹按:此章極言立象繫辭之妙,學者必擬之議之,而後能變化以盡利。又釋數爻,以示人擬言議動之凖則也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况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况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本義》,釋中孚九二爻義

汪氏曰:居室照在陰看。中孚者,誠積于中,在陰居室,正當慎獨以修言行而進于誠也

謹按:繫辭釋經,每更進一義,盖象傳之所未詳,特于繫辭發之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本義》釋同人九五爻義。言君子之道,初若不同,而後實无間。斷金如蘭,言物莫能間,而其言有味也。謹按:君子之道,道字最重。心之同,由其道同也。猶孟子所謂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也。其利斷金,釋先號咷。所以號咷者,有間之者也。號咷,所以斷金而去其間也。同心之言,釋後笑曰如蘭。形容笑語相得之象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本義》:釋大過初六爻義

謹按:物薄而用可重,用之而後重也。古大臣以一身繫天下之安危,所恃者區區一念之忠誠,而天地可動,鬼神可格,誰謂物薄而用不可重哉?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本義》:釋謙九三爻義:德言盛,禮言恭。言德欲其盛,禮欲其恭也

謹按:不自以為德,故謙而不伐。不德者,德之所以厚也。有功,勞也。勞而謙,以其功下人也。德言盛,禮言恭,二言字與上語字同。釋經文勞謙云者,言君子以其功下人也,言君子德盛而禮恭也。末二句亦蒙上言字,謂致恭以存其位,君子之所以謙而有終也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本義》釋乾上九爻義,當屬文言。此盖重出

不出戶庭,无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本義》釋節初九爻義:

吳氏曰:此爻辭所象慎動之節,而夫子以發言之辭釋之。程子曰:在人所節,惟言與行。節于言則行可知,言當在先也

謹按:慎,敬也。慎于言者,必先慎于心。為之難,故言之訒。東漢陳、竇之禍,不慎故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誨盗,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宼至。盗之招也。

《本義》釋解六三爻義:

謹按:奪,奪小人。伐,伐國也。為上者不慎重名器,是上慢也。上慢則下暴,而盗起矣。慢藏之誨盗,猶冶容之誨淫也

右第八章

《本義》:此章言卦爻之用

系辞上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本義》此簡本在第十章之首。程子曰:宜在此。今從之。此言天地之數,陽奇陰耦,即所謂河圖者也。其位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就此章而言之,則中五為衍母,次十為衍子,次一二三四為四象之位,次六七八九為四象之數。二老位於西北,二少位於東南,其數則各以其類交錯於外也。謹按:自一至十,多寡之數,非先後之序也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本義》此簡本在大衍之後,今按宜在此。天數五者,一三五七九皆奇也;地數五者,二四六八十皆耦也。相得,謂一與二,三與四,五與六,七與八,九與十,各以奇耦為類而自相得。有合,謂一與六,二與七,三與八,四與九,五與十,皆兩相合。二十有五者,五奇之積也;三十者,五耦之積也。變化,謂一變生水而六化成之,二化生火而七變成之,三變生木而八化成之,四化生金而九變成之,五變生土而十化成之。鬼神,謂凡奇耦生成之屈伸往來者

孔氏曰:言此陽奇陰耦之數,成就其變化,而宣行鬼神之用

程子曰:數只是氣,變化鬼神亦只是氣。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變化鬼神皆不越于其間

謹按:天數有五:一,一也;三,二也;五,三也;七,四也;九,五也。地數有五:二,一也;四,二也;六,三也;八,四也;十,五也。此就天地奇耦之數逐一言之,各有是五者之目也。若夫奇與奇、耦與耦之相得也,奇與耦之各有合也,則二五之積數也。五位,謂河圖四面中夾之位。分奇耦言之,曰相得。北一與西九相得為十,南七與東三相得為十,又得中五為二十有五,此天之積數也。南二與東八相得為十,北六與西四相得為十,又得中十為三十,此地之積數也。合奇耦言之,曰各有合。一六合于北為七,九四合于西為十三,兩位合而為二十。二七合于南為九,三八合于東為十一,兩位合亦為二十,又合中位之十五為五十有五,此天地之積數也。奇耦之生生不窮,惟其積也。積則對待之體,流行之用,互根互藏之妙具焉矣。此變化之所以成,鬼神之所以行也。自无而有曰變,變即神也;自有而无曰化,化即鬼也。變化言其功,鬼神言其用也。河圖四位,西北金水為一類,東南木火為一類,相得有合,各從其類也。得曰相,合曰各,互文也。中者,四方之統會,五數之主,十數之全,數起于五而成于十也。一得五為六,二得五為七,三得五為八,五合一又合四為十,五合二又合三亦為十。卜者,兩其五也。二十有五者,五其五;三十者,六其五也;五十有五者,十一其五也。鄧氏旭章云:妙處全在五十之後有五。彼數始于五,極于十,五數各終為五十,是成數也。極于十,復起于五,五數又各始為五,是生數也。五十又有五,生成所以不終,非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乎?此所以三字緊頂有五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爲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本義》,大衍之數五十,盖以河圖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至用以筮,則又止用四十有九。盖皆出於理勢之自然,而非人之知力所能損益也。兩,謂天地也。掛,懸其一於左手小指之間也。三,三才也。揲,間而數之也。奇,所揲四數之餘也。扐,勒於左手中三指之兩間也。閏,積月之餘日而成月者也。五歲之間,再積日而再成月,故五歲之中,凡有再閏,然後別起積分。如一掛之後,左右各一揲而一扐,故五者之中,凡有再扐,然後別起一掛也

韓氏曰:王弼云:演天地之數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

謹按:上文言圖具造化之全,此以下言聖人法圖數,立為筮策之數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本義》凡此策數,生於四象。盖河圖四面,太陽居一而連九,少陰居二而連八,少陽居三而連七,太陰居四而連六。揲蓍之法,則通訃三變之餘,去其初掛之一,凡四為奇,凡八為耦。奇圓圍三,耦方圍四,三用其全,四用其半,積而數之,則為六七八九。而第三變揲數、策數,亦皆符會。盖餘三奇則九,而其揲亦九,策亦四九三十六,是為居一之太陽。餘二奇一耦則八,而其揲亦八,策亦四八三十二,是為居二之少陰。二耦一奇則七,而其揲亦七,策亦四七二十八,是為居三之少陽。三耦則六,而其揲亦六,策亦四六二十四,是為居四之老陰。是其變化、往來、進退、離合之妙,皆出自然,非人之所能為也。少陰退而未極乎虚,少陽進而未極乎盈,故此獨以老陽、老陰計乾坤六爻之策數,餘可推而知也。期周一歲也,凡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此特舉成數而概言之耳

謹按:過揲之數,以四乾之策奇,三其四為一變,每爻三變,得四九三十六,六爻十有八變,共得二百一十有六策。坤之策耦,兩其四為一變,每爻三變,得四六二十四,六爻十有八變,共得一百四十有四策。此據二太之數言之也。詳見圖義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本義》二篇。謂上下經凡陽爻百九十二,得六千九百一十二策;陰爻百九十二,得四千六百八策。合之得此數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本義》:四營,謂分二、掛一、揲四、歸奇也。易,變易也,謂一變也。三變成爻,十八變則成六爻也

八卦而小成。

《本義》:謂九變而成三畫,得内卦也

謹按:既言成易成卦,又言八卦者,有内而後有外,有小成而後有大成,其序如此,乃補足上文成卦意

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本義》謂:已成六爻,而視其爻之變與不變以為動靜,則一卦可變而為六十四卦,以定吉凶,凡四千九十六卦也

謹按:此言成卦後變占之法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

《本義》:道因辭顯,行以數神。酬酢,謂應對。祐神,謂助神化之功

項氏曰:天道雖幽,可闡之以示乎人;人事雖顯,可推之以合乎天。明可以酬酢事物之宜,幽可以贊出鬼神之命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本義》變化之道,即上文數法是也。皆非人之所能為,故夫子歎之,而門人加子曰,以别上文也

右第九章

《本義》:此章言天地大衍之數,揲蓍求卦之法,然亦略矣。意其詳具于大卜筮人之官,而今不可考耳。其可推者,啓蒙備言之

系辞上第十章: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本義》:四者皆變化之道,神之所為者也

何氏曰:此章與第二章觀象玩辭、觀變玩占相應

謹按:以者,以易之道也。以言者,講論陰陽動靜之理。以動者,審察進退存亡之宜。制器者,裁制合度,而利于應用,動之成也。卜筮者,剖斷是非,以决其疑,動之始也。變者,爻之變,動不居象,則爻變已定而成卦。占即吉凶悔吝之辭也。尚占承尚辭,尚象承尚變

是以君子將有爲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本義》:此尚辭尚占之事。言人以蓍問易,求其卦爻之辭,而以之發言處事,則易受人之命,而有以告之,如響之應聲,以决其未來之吉凶也。以言,與以言者尚其辭之以言義同。命,則將筮而告蓍之語。冠禮筮日,宰自右贊命是也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本義》此尚象之事,變則象之未定者也。參者,三數之也。伍者,五數之也。既參以變,又伍以變,一先一後,更相考覈,以審其多寡之實也。錯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謂也。綜者,總而挈之,一低一昂之謂也。此亦皆謂揲蓍求卦之事。盖通三揲兩手之策,以成陰陽老少之畫;究七八九六之數,以定卦爻動靜之象也。參伍、錯綜皆古語,而參伍尤難曉。按荀子云:窺敵制變,欲伍以參。韓非曰: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又曰:參之以比物,伍之以合參。史記曰:必參而伍之。又曰:參伍不失。漢書曰:參伍其賈。以類相凖,此足以相發明矣

《朱子語類》云:紀數之法,以三數之,則遇五而齊;以五數之,則遇三而會。所謂參伍以變者,前後多寡,更相反覆,以不齊而要其齊。

又云:參伍所以通之,其治之也簡而疏;錯綜所以極之,其治之也繁而密。謹按:攙一于兩為三,三又加兩為五。參,三之也;伍,五之也。朱子云:數三遇五而齊,數五遇三而會者,從三起數,又三而遇五;從五起數,又五而會九。九者,三其三也。左右互易,錯也;上下倒易,綜也。參之、伍之、錯之、綜之,極其反覆攙雜,以盡數之變也。變非一變,故曰通文即象也。卦畫開文字之祖,文成而象乃著。

又按:文者,卦之文;象者,卦之象。然天下之文莫大於是,天下之象莫外於是矣

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本義》,此四者,易之體所以立,而用所以行者也。易,指蓍卦。无思无為,言其无心也。寂然者,感之體。感通者,寂之用。人心之妙,其動靜亦如此

邵子曰:无思无為者,神妙致一之地也,所謂一以貫之。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

謹按:此承上二節而極贊之,言易之為道,非但至精至變也,又極天下之至神。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也。

又按:寂不與感對,未感固寂,感亦寂也。隨感隨通,寂然不動者自若也。自人心言之,廓然大公者性,物來順應者情。性者心之體,情者心之用也。人得天地之理以為心,心即理,理即性也。中庸言天命之謂性,謂人之有性,乃命之于天,而不假乎人為者也。程子謂今人言天性,柔緩與剛急,皆生來如此。此訓所稟受,若性之理,則无不善。曰:天者,自然之理也。程子之意,盖言性之為名,本訓所稟受,柔緩剛急,莫非稟受於有生之初,故亦謂之性。但其理則无不善,偏剛偏柔者,稟受乎天之氣;无不善者,稟受乎天之理也。惟得於稟受,故生來如此,而无假於人為,是之謂性也。先儒云:心者,性情之主。主字與主一之主同,謂性情俱於是乎在,心外无所謂性情也。豈惟无心外之性情,亦非别有一理納于心中,而存之為性,發之為情也。此心生來是仁底,生來是義底,生來是惻隱羞惡底。仁者心之仁,義者心之義,惻隱羞惡者,心之惻隱羞惡也。故曰:心如穀種,生之性便是仁。盖生理渾含,勃然不可遏者,穀種之性,豈得謂別有一生之理,安放穀種中乎?又如附子熱,大黄寒,其性爾也。何以見附子之性之熱,大黄之性之寒?以其能已熱證祛寒疾而知之也。已熱祛寒者,附子、大黄之情也。若夫麫煨附子而去其毒,酒蒸大黄而制其猛,則後起之人功,不得以不毒不猛而謂附子、大黄之性本如是也。寒熱者,天命之性;毒與猛,氣質之性也。熱過而為毒,寒過而為猛,猶之仁流於姑息,義流於武斷也。孟子云: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性只是泛說其能如是,情則實見其如是。情者,性之蹟也。人心未與物接,无所謂惻隱、羞惡也。遇可惻隱之事即惻隱,遇可羞惡之事即羞惡,不待計較謀慮而自能如此,是乃心之才也。力量能為之謂才,才即性也。彼自謂不能者,枉其性者也;因其所已能以求盡其未能者,復其性者也。堯、舜之无不能,只是性之而已。

或問:見孺子入井而惻隱可,是孺子入而感吾心,非吾心出而應孺子?曰:然。伊川謂非出於外,感於外而發於中也。明道亦言以性為隨物於外,則當其在外時,何者為在内?物來順應者,體用一原,内外无閒,靜亦定,動亦定也。先儒言定性,定即寂然不動之謂也。

又按:聖人物來順應,是心與物兩相湊合。事至吾前,喜其所喜,怒其所怒,一率乎吾性之自然,而於物已无違也。可喜則喜,可怒則怒,一循乎物則之當然,而於吾心適洽也。告子彼長而我長之一語,頗得因物付物之意,然以此為義外,是未知此理原具於吾心也。理具於心而散於物,在心在物,原无二理,故聖人隨感而隨通。常人氣拘於初,物蔽於後,而皆備之理失,心與物遂扞格而不通矣。是以大學教人,以格物為首務。格物者,格其理也。以心格物,即以物格心,格即是知,非以格求知也。格得一件,即知得一件,至於豁然貫通,而後知致而理得矣。知即是明德,致即是明明德,誠意所以實此知也。心正則復還其虚靈之本體,而不滯於物,是致知之極功也。心者,人之神明,氣之精爽,所謂人心有覺是也。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无非心之覺。惻隱者,仁心之覺;羞惡者,義心之覺也。朱子謂:以仁愛,以義惡,以禮讓,以智知,心也。又云:以智言,所以知是非之理,則智也,性也;所以知是非而是非之者,情也;具此理而覺其為是非者,心也。覺即是知,易言感而遂通,通即覺也。情者性之動,意者心之發,情是就現成恁地而言,意是主張要恁地。如見孺子入井而惻隱,情也,第曰惻隱已耳,於孺子无濟也,不成其為惻隱也。如何救此孺子,而計較經營以成其惻隱者,意也,故曰意因有是情而後用也。意為情用,而有一毫之不誠,則愛惡皆虚矣。故必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而能滿其發見之分量,而所知為不誣也。然意為心用,而心不可為意用。意不為心用,則已發之情不實;心爲意用,則未發之性不虚。好善如好色,惡惡如惡臭者,意之誠也。所好而不知其惡,惡而不知其美,則意之所向者偏,而心亦隨之而不正矣。心不正,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尚可以言知乎?正心者,无意也。非无意也,意聽于心也。意聽于心,則此心自為主宰,无事則擴然大公,有感則物來順應,吾心之全體大用明,而知之能事畢矣。或曰:理備於人心,但克己則理自復,何待格物?曰:事物之是非不明,何由知其為己而克之?此如權衡以稱物,以有斤兩之則也。斤兩之則失,勢必較量物之重輕,而後其則可得而復。若以意為斤兩,保无毫釐之謬乎?陽明以致知為致良知,其說未嘗不是。有生之初,虚靈不昧之體,原不待慮而知。然既曰致,則必有恁地推致工夫,雖聖人不能不學。今有善人於此,氣稟至清,物欲无蔽,然使不習一事,不讀一書,能應物而各當乎?凡多聞多見,慎思審問,皆格物之功也。道之大原,出于天而付于人物,器即道,道即器也。舍物而言知,是猶掩耳閉目而求聞見,愚者知其不然矣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本義》:研,猶審也。幾,微也。所以極深者,至精也。所以研幾者,至變也

謹按:此以下言聖人之道。俞氏曰:極深,謂以易之至精窮天下之至精;研幾,謂以易之至變察天下之至變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本義》:所以通志而成務者,神之所為也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右第十章

《本義》:此章承上章之意,言易之用有此四者

系辞上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本義》:開物成務,謂使人卜筮以知吉凶而成事業。冒天下之道,謂卦爻既設,而天下之道皆在其中。龔氏曰:通志以開物言,定業以成務言,斷疑以冒天下之道言。惟其能冒天下之道,所以能斷天下之疑。謹按:開物猶言生物,有物即有事,有生即有成,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是也。冒天下之道,言天下萬事萬物總不能出此理之外,中庸所謂體物而不可遺也。聖人以易之理治天下,財成輔相,修道之教也。是故示之以吉凶,知明而物開;教之以趨避,處當而事成。凡德禮政刑之用皆是,不獨易書已也。惟冒天下之道,故能開物成務;惟斷天下之疑,故能通志定業。文王序卦:乾、坤之後,繼以屯、蒙,盖必雜而著,然後見而不失其居,而萬物得遂其生成也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本義》圓神,謂變化无方。方知,謂事有定理。易以貢,謂變易以告人。聖人體具三者之德,而无一塵之累,无事則其心寂然,人莫能窺,有事則神知之用,隨感而應,所謂无卜筮而知吉凶也。神武不殺,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謂

孔氏曰:易道深遠,故古之聰明睿知神武之君,用此易道,不用刑殺而威服之也

龔氏原曰:圓者,其體動而不窮;神者,其用虚而善應;卦者,象也,象則示之以定體;爻者,變也,變則其義不可為典要。以此洗心者,所以无思也;以此退藏於密者,所以无為也;以此吉凶與民同患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

王氏曰:聖人以此蓍卦六爻,洗去大心之累,則是心也,廓然而大公,用能退藏于密,而不窮之用,默存於我焉。此即易之所謂寂然不動也。夫妙用之源,默存於聖人之心,則發而為用也。酬酢萬物而不窮,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故曰吉凶與民同患。此即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

謹按:以此二字貫下四句。蓍卦爻,易也。其德其義,易之理也。聖人之所以者,以其理也。此理賦於天為命,受於人為性。性具於心,虚靈不昧,下愚與上哲无異也。自氣拘物蔽,而清者濁,明者昬矣。惟聖人心德渾全,湛然如鑑之空,水之澄,无一毫渣滓塵垢,一似以蓍卦爻之理洗滌其心者然也。故當其退而无事,舉千變萬化之妙用,盡藏於寂然不動之中,而淵深靜穆而不可測。迨夫事至物來,痌瘝一體,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不待安排推暨,而至誠惻怛之衷,有觸輒動,所謂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程子謂易是甚易者,密也。愚謂密是甚密者,仁也。盖天理之周流,本无虚假間斷,无虚假間斷,故密。密則此心純乎天理,隨處發見,如混混源泉,川流不息。聖人民胞物與,老安少懷,只是此心天理周流而已。知來藏往,謂聖人洗心藏密。吉凶同患,猶蓍之圓神以知來,卦之方知以藏往也。來,謂事之未來,吉凶之幾未著,而能早見于事前。中庸所謂禍福將至,善不善必先知之,此聖人之神也。藏,猶言存,謂吉凶之理具在。如孔子聞孔悝之亂而歎由之死,漢昭帝辨燕王旦上書之詐,皆事之已然,而耳目所未到者。自明者視之,則其理見在,而无不可知,此聖人之知也。知者,仁之覺,動之幾也。一念惻隱之萌,不能自已,孟子所謂良知也。仁者,萬物一體,故吉凶同患,患即知也。程子以痿痹喻不仁,盖惟隔于物我之私,故痌瘝漠不相知。仁者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不待見而後知,知之所以神也。不言六爻之易者,神知之妙,无非易也。

又按:洗心藏密,即中庸所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程子以未發之中為在中之義,與中道之中不同。盖凡言在者,有在有不在也。有在有不在者,道之中即中節之和也。當喜而喜,則在喜而不在怒矣;當哀而哀,則在哀而不在樂矣;當怒當樂,則又不在喜不在哀矣。此所謂中无定體,隨時以處者也。若其未發,則喜怒哀樂之理,渾淪充積于不見不聞之地,於此而擬其所在,以為有乎无乎?无在而无不在者,在中之謂也。无在者中之虚,无不在者中之虚而實也。猶居四方之中,不東不西,不南不北,而東西南北,道里適均,故能跨而有之。若偏東則不能有西,偏南則不能有北矣。陳北溪論太極亦云:以其在中,有推極之義。盖極之為物,常在物之中,四面到此,皆去不得。此可與程子論未發之中參看。盖未發之中,即太極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此心至虚至靈,本无一毫遺漏欠缺,凡與聖原无異也。但為氣稟所拘,遂有偏剛偏柔之異。偏于此則遺彼,偏于彼則遺此,由是而在中者不中矣。惟聖人氣稟極其清明,方寸之内,天理渾然,靜深莫測,而天下之大本以立。此所以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本義》神物,謂蓍龜。湛然純一之謂齋,肅然警惕之謂戒。明天道,故知神物之可興;察民故,故知其用之不可不有以開其先。是以作為卜筮以教人,而於此焉齋戒以考其占,使其心神明不測,如鬼神之能知來也

邱氏曰:心即神明之舍,人能洗之而无一點之累,則此心靜與神明一。於揲蓍求卦之時,能以齋戒存之,則此心動與神明通。心在則神在矣

謹按:上節洗心退藏於密,聖人之齋戒也。聖人无時无事而不敬,雖燕居狎處,常如抱策灼龜,論語所謂參前倚衡是也。吉凶同患,知來藏往,聖人之神明也。惟敬止,故緝熙,此乾乾惕若之君子,即聰明睿知之聖人也。常人所得於天者,皆有虚靈不昧之德,惟牿亡於物感之私,方寸之内,勞攘膠葛,遂使神蕩而不守,志勞而日昏。然當如夢如醉之時,偶有警惕,未嘗不肅然整頓。今人入神廟中,見塑像森嚴,不覺起畏,試看此時心地還有他物得入來否?又如行船,遇風靜坐,聞霹靂猛烈,此時還有妄想萌動否?可知本來良心到底未滅,但能齋肅戒畏,則天心旋復,自然如夢之醒、酲之解矣。聖人之作筮龜,盖神道設教,使人於此齋戒,以復其神明之德也。齋戒二字,孔子示人入德之門,作聖之基。禮云:三日齋,七日戒,如見所為齋者。使人心常能如此,有不為大聖者乎?】

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本義》闔闢,動靜之機也。先言坤者,由靜而動也。乾坤變通者,化育之功也。見象形器者,生物之序也。法者,聖人修道之所為。而神者,百姓自然之日用也

虞氏曰:闔,閉翕也。坤象夜,故以閉戶也。闢,開也。乾象晝,故以開戶也。陽變闔陰,陰變闢陽,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也

《朱子語類》云:闔闢乾坤,理與事皆如此,書亦如此。這箇只說理底意思多。

問:闔戶謂之坤一段,只是這一箇物:以其闔謂之坤,以其闢謂之乾,以其闔闢謂之變,以其不窮謂之通,以其發見而未成形謂之象,以其成形則謂之器,聖人修明以立教則謂之法,百姓日用則謂之神。曰:是如此。又曰:利用出入者,便是人生日用都離他不得

×关闭
微信二维码